中学教师资格《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2024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测试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4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测试试卷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关于物理学的思想方法,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中使用了控制变量的思想方法B.伽利略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时采用了微元法C.在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成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把各小段的位移相加,这里采用了理想模型法D.根据速度定义式v=ΔxΔt ,当Δt非常非常小时,ΔxΔt就可以表示物体在t时刻的瞬时速度,该定义应用了极限思想方法A.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中,由于影响加速度的因素较多,为了研究它们之间关系,采用了控制变量法,故A正确;B.伽利略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时采用了理想实验和逻辑推理的方法,故B错误;C.在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成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把各小段的位移相加,这里采用了微元法,故C 错误;D.根据速度定义式v=ΔxΔt ,当Δt非常非常小时,ΔxΔt就可以表示物体在t时刻的瞬时速度,该定义应用了极限思想方法,故D正确。
故选AD。
2、关于物体的惯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静止的火车启动时,速度变化慢,是因为静止的物体惯性大B.高速运动的汽车不能很快地停下来,是因为汽车的速度越大,惯性也越大C.乒乓球可以快速抽杀,是因为乒乓球的惯性小D.在宇宙飞船中的物体不存在惯性A.惯性大小只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属性,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即静止的火车与高速运动的汽车惯性可能相同,故A错误;B.惯性大小只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与速度大小无关,即高速运动的汽车不能很快地停下来,不是因为汽车的速度越大,惯性也越大,故B错误;C.乒乓球的质量小,惯性小,所以容易改变其运动状态,故C正确;D.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在宇宙飞船中的物体仍存在惯性,故D错误。
科三物理教资试卷

科三物理教资试卷
科目三《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是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的科目之一,用于考查申请认定中学物理教师资格的申请者是否具备物理学基础知识、物理学科实验能力、物理教学实践能力等方面的水平和能力。
以下是《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的试卷结构,以供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三、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1小题,35分)
试卷内容比例:
物理学基础知识约占40%;
物理学科实验能力约占25%;
物理教学实践能力约占25%;
物理学科技能与教学技能应用约占10%。
考试难度:中等。
总的来说,《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主要考查的是申请认定中学物理教师资格的申请者的学科知识储备、实验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
要想通过考试,需要充分准备并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及答案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练习题(一)及答案单选题(共40题)1、钩藤的功效A.祛风通络B.清热平肝C.燥湿化痰D.回阳救逆E.活血化瘀【答案】 B2、大补阴丸的功能A.滋肾补阴B.滋阴降火C.补肾益精D.补养气血E.滋肾养肝【答案】 B3、马勃的功效是A.利咽凉血B.利咽化痰C.利咽通便D.利咽止血E.利咽疏肝【答案】 D4、公共卫生领域广泛使用红外体温计测量体温、紫外线灯消毒等。
关于红外线和紫外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红外体温计是利用其发射的红外线测量体温的B.当体温超过周围空气温度时人体才辐射红外线C.真空中红外线的传播速度比紫外线的大D.真空中红外线的波长比紫外线的长【答案】 D5、耳聋左慈丸的功能A.滋肾平肝B.祛风,清热解毒C.清热滋阴利咽D.芳香化湿通鼻窍E.清热消肿止痛【答案】 A6、下列哪项不是虎杖的功效A.化痰止咳B.泻下通便C.清心除烦D.清热解毒E.利湿退黄【答案】 C7、补血滋阴的药是A.阿胶B.白芍C.何首乌D.龙眼E.紫河车【答案】 A8、主治阴虚血少所致的头眩心悸、失眠健忘的中成药是A.朱砂安神丸B.枣仁安神液C.天王补心丸D.养血安神丸E.柏子养心丸【答案】 D9、车前子不具有A.明目B.止血C.止泻D.化痰E.利水【答案】 B10、健脾消食丸不适用于A.湿热泄泻者B.脾胃虚弱无积滞者C.消化不良者D.食欲不振者E.腹胀便溏者【答案】 B11、关于二陈丸的注意事项,叙述错误的是A.痰湿内停者不宜用B.服药期间,忌食辛辣、生冷、油腻食物C.肺阴虚所致的燥咳忌用D.肺阴虚所致的咯血忌用E.不宜长期服用【答案】 A12、某女,49岁。
月经周期紊乱1年,几天前因情志抑郁,遂致失眠、心烦、焦虑、健忘。
证属情志不畅、肝郁气滞,治疗宜选用的中成药是A.解郁安神颗粒B.逍遥颗粒C.朱砂安神丸D.枣仁安神液E.养血安神丸【答案】 A13、板蓝根的功效是A.利咽凉血B.利咽化痰C.利咽通便D.利咽止血E.利咽疏肝【答案】 A14、患者,女,58岁。
2024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高中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测试试卷与参考答案

2024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高中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测试试卷与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题目: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由“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构成。
以下四个教学目标,体现“科学态度与责任”的是()A. 体会实验在物理学发展中的作用B. 理解物理概念、规律的产生过程C. 理解并能解释一些自然现象D. 能主动关注身边的物理现象,勇于探究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对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中“科学态度与责任”的理解。
A选项:体会实验在物理学发展中的作用,这更多地体现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以及对实验在物理学中重要性的认识,但并没有直接体现科学态度与责任,故A 错误。
B选项:理解物理概念、规律的产生过程,这是理解物理学本质的关键,属于科学思维的培养范畴,并未直接体现科学态度与责任,故B错误。
C选项:理解并能解释一些自然现象,这是物理观念在实际应用中的体现,但同样没有直接涉及科学态度与责任,故C错误。
D选项:能主动关注身边的物理现象,勇于探究,这明显体现了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热爱,以及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这正是科学态度与责任的重要体现,故D正确。
2、题目:牛顿认为力的真正效应是改变物体的速度,而不仅仅是使之运动。
以下能反映该观点的是( )A.飞矢不动悖论B.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C.牛顿第二定律D.牛顿第三定律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对牛顿力学观点的理解。
A选项,“飞矢不动悖论”是古希腊哲学家芝诺关于运动和无穷小分割的悖论之一,与牛顿关于力的效应的观点无直接关联,故A错误。
B选项,“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主要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即没有力作用时,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但并未直接阐述力的效应是改变物体的速度,故B错误。
C选项,“牛顿第二定律”明确指出,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与它的质量成反比。
这个定律直接体现了牛顿关于力的真正效应是改变物体的速度的观点,故C正确。
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与参考答案

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与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下列关于物理学史和物理常识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伽利略通过理想斜面实验得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B. 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并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C. 库仑发现了电荷守恒定律,并测出了元电荷的电量D. 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揭示了电与磁之间的内在联系答案:D解析:A选项,伽利略通过理想斜面实验得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即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故A错误;B选项,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但万有引力常量是卡文迪许通过扭秤实验测出的,故B错误;C 选项,电荷守恒定律是自然界的基本守恒定律之一,但元电荷的电量是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测出的,不是库仑,故C错误;D选项,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揭示了电与磁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发电机的发明提供了理论基础,故D正确。
2.关于电场和磁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电场和磁场都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B. 电场线和磁感线都是闭合曲线C. 电场线和磁感线都是用来描述电场和磁场的强弱及方向的假想曲线D. 电场和磁场都是客观存在的,但电场线和磁感线并不存在答案:D解析:电场和磁场都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不是假想的,但电场线和磁感线是为了形象地描述电场和磁场的强弱及方向而引入的假想曲线,实际并不存在,故A错误,D正确;电场线从正电荷或无穷远出发,到负电荷或无穷远处终止,不是闭合曲线,而磁感线是闭合曲线,故B错误;电场线和磁感线都是用来描述电场和磁场的强弱及方向的假想曲线,故C正确,但由于C选项的表述容易让人误解电场线也是闭合的,所以在此题中以D为最佳答案。
3.在真空中A、B两点分别放置异种点电荷Q₁和Q₂,已知两点电荷间库仑力为F,电场强度大小为E,若将Q₁的电量与Q₂的电量同时增大为原来的2倍,则它们之间的库仑力F’和A点的电场强度大小E’分别为:A. F’ = 4F,E’= 4EB. F’ = 4F,E’ = 2EC. F’ = 2F,E’ = 4ED. F’ = 2F,E’ = 2E答案:B解析:根据库仑定律,两点电荷间的库仑力与它们电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初中物理教师资格考试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2024年下半年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4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卷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关于分子动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液体分子间存在引力B. 用手捏海绵,海绵的体积变小了,说明分子间有间隙C. 扫地时尘土飞扬,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D. 两块表面平滑的铅块紧压后会结合起来,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答案:D解析:A选项:液体很难被压缩,这主要是因为液体分子间存在斥力,当外界压力试图压缩液体时,分子间的斥力会抵抗这种压缩,而不是引力。
所以A选项错误。
B选项:用手捏海绵,海绵的体积变小了,这是因为海绵内部存在许多空隙,这些空隙被压缩了,而不是分子间的间隙被压缩。
分子间的间隙是微观的,肉眼无法直接看到。
所以B选项错误。
C选项:扫地时尘土飞扬,这是固体小颗粒在空气中的运动,属于机械运动,不是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是微观的,肉眼无法直接看到。
所以C选项错误。
D选项:两块表面平滑的铅块紧压后会结合起来,这是因为分子间存在引力,当两块铅块紧压时,分子间的距离减小到足够近,分子间的引力就会发挥作用,使两块铅块结合在一起。
所以D选项正确。
2、关于电流和电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电路中有电压,电路就一定有电流B. 电路中有电流,电路两端就一定有电压C. 电路两端无电压,电路中就一定无电流D. 导体中有自由电荷,导体中就一定有电流答案:B;C解析:A选项:电路中有电压,但电路不一定有电流。
因为电流的产生除了需要电压外,还需要电路是通路。
如果电路中有断路或短路,即使有电压也不会有电流。
所以A 选项错误。
),电流的存在必然意味着电路两端B选项:电路中有电流,根据欧姆定律(I=UR存在电压。
所以B选项正确。
C选项:电路两端无电压,根据欧姆定律的逆推(如果I=0,则U=0),电路中就一定无电流。
因为电流是由电压驱动的,没有电压就不会有电流。
2024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高中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卷与参考答案

2024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高中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卷与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关于物理史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并测出了引力常量B. 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并建立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C. 安培提出了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公式D. 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答案:D解析:A选项,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但引力常量是由卡文迪许通过扭秤实验测定的,不是牛顿测定的,所以A错误。
B选项,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这是电磁学的重要发现。
但是,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是由纽曼和韦伯先后总结出来的,不是法拉第建立的,所以B错误。
C选项,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公式,即洛伦兹力公式,是由洛伦兹提出的,不是安培提出的,所以C错误。
D选项,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这是原子物理学的重要里程碑,所以D正确。
2、关于多普勒效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产生多普勒效应的原因是观察者和波源之间发生相对运动B. 产生多普勒效应的原因是波源频率发生了变化C. 甲乙两列车相向行驶,两车均鸣笛,且发出的笛声频率相同,那么乙车中的某旅客听到的甲车笛声频率高于他听到的乙车笛声频率D. 甲乙两列车相向行驶,两车均鸣笛,且发出的笛声频率相同,那么乙车中的某旅客听到的甲车笛声频率等于他听到的乙车笛声频率答案:A;C解析:A选项,多普勒效应是由于观察者和波源之间发生相对运动而产生的,这是多普勒效应的定义,所以A正确。
B选项,多普勒效应是观察者和波源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时,观察者接收到的波的频率发生了变化,但波源的频率并没有改变,所以B错误。
C、D选项,当两列火车相向而行时,它们之间的相对速度会增大。
根据多普勒效应,当观察者和波源之间的距离减小时,观察者接收到的波的频率会增大。
因此,乙车中的某旅客听到的甲车笛声频率会高于他听到的乙车笛声频率,所以C正确,D错误。
2024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与参考答案

2024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与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敲鼓时用力越大,发出的声音音调越高B. 二胡演奏的优美旋律,是由弦的振动产生的C. 超声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D. 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答案:B解析:A选项,敲鼓时用力越大,鼓面振动的幅度越大,响度就越大,而不是音调越高。
音调是由振动的频率决定的,与振幅无关。
故A错误。
B选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二胡演奏的优美旋律,正是由弦的振动产生的。
故B正确。
C选项,超声波是声波的一种,它仍然需要介质来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真空中没有介质,声波无法传播。
故C错误。
D选项,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而不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
故D错误。
2、下列实例中,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搓手取暖B.用暖水袋暖手C.晒太阳取暖D.向手``呵气’’取暖答案:A解析:A选项,搓手取暖时,双手相互摩擦做功,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使得手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内能的。
故A正确。
B选项,用暖水袋暖手时,暖水袋的温度较高,与手发生热传递,使得手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内能的。
故B错误。
C选项,晒太阳取暖时,太阳放出热量,人吸收热量,使得人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内能的。
故C错误。
D选项,向手“呵气”取暖时,口中呼出的温度较高的水蒸气与手发生热传递,使得手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内能的。
故D错误。
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某小组同学先把凸透镜、发光体和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然后进行实验。
他们让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并用刻度尺量出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即像距v,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即物距u,记录多组数据后,他们发现当u>2f时,v在f和2f之间,且像的大小比发光体小;当f<u<2f时,v大于2f,且像的大小比发光体大;当u=f时,他们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光屏上都得不到像;当u<f时,光屏上也得不到像,但透过凸透镜却能看到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教师资格《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一、考试目标
(一) 物理学科与教学知识及能力
掌握物理专业知识、技能以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历史和最新发展动态;理解初中物理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熟悉《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目标、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掌握物理教学的基本理论,并能在教学中灵活运用。
(二) 物理教学设计能力
能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针对初中生的认知特征、知识基础、学习需要及个体差异等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合理利用教学资源,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设计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能创设物理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地将学生引入学习活动,合理设置作业。
(三) 物理教学实施能力
掌握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能依据物理学科特点和初中生的认知特征,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有效学习;掌握物理教学的基本形式和策略,能有效组织多样化的教学,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种媒体的教学功能;能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和研究性学习;能适时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能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优化教学。
(四) 物理教学评价能力
掌握物理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能恰当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注重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能利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发展;了解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和策略,能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提出改进教学的思路。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 物理学科与教学知识
1. 物理专业知识
(1)掌握与初中物理密切相关的大学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以及原子和原子核物理的基础知识。
(2)掌握初中物理的知识和技能,能运用物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
(3)掌握物理学研究方法和实验手段;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历史和最新发展动态。
物理教学知识
(1)理解初中物理课程的性质、目标和基本理念,熟悉《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
(2)了解物理教学原则,认识物理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及其规律,熟悉初中物理常用的教学方法。
(3)知道物理教学活动包括的主要环节,具备物理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教学评价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设计
1. 分析物理教材
(1)能根据《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教材,分析教学内容,确定其在初中物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2)能结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已有知识与技能基础分析教材,确立教学重点与难点。
2. 确定物理教学目标
(1)理解“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含义。
(2)能根据《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基础和发展需求,确定并准确表述具体的教学目标。
3. 选择教学策略和方法
(1)能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初中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2)能根据教学实际合理选择、利用和开发教学资源。
4. 设计物理教学过程
物理学科与教学知识40%单项选择题简答题
教学设计27%教学设计题教学实施20%
案例分析题教学评价13%
合计100%单项选择题:约27%非选择题:约73%
四、题型示例
1.单项选择题
(1)在与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垂直的平面内,有一长为L的直导线ab,导线绕a点以角速度ω匀速转动,转轴与B平行,则ab上的动生电动势为
(2)某科学家宣布他的实验结果获得了重要发现。
以下哪一项能作为科学家的发现是否有效的最好证据?
A.该科学家是这一领域的权威
B.研究报告描述该实验结果的详细程度
C.其他专家的意见
D.他人能重复其实验并得到相同的结果
2.简答题
(1)学校运动会男子100m赛,同学们测量了前三名运动员到达距起点20m、80m和100m处的时间,数据见下表。
①计算夺冠运动员100m赛的平均速度。
②运用初中物理知识,简述这三名运动员你追我赶的比赛过程。
(2)李老师“阿基米德原理”这节课,大多数同学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但评课教师认为学生参与的深度不够,突出表现在课堂提问方面。
例如,李老师提出问题后,通常学生即齐声回答“对”、“不对”、“懂了”、“是”……,难以激发学生深入思考。
根据上述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①以“阿基米德原理”内容为例,写出1个能引导学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分析问题的课堂提问。
②结合这个教学问题,简述如何通过课堂提问促进学生深入思考。
3.案例分析题
某学校初三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希望进一步探究“流过小灯泡的电流与小灯泡两端电压的大小关系”。
实验中,用导线a、b、c、d、e、f、g和h按题图所示方式连接电路,电路中所有元器件都完好,且电压表和电流表已调零。
闭合开关后,发现有实验小组出现如下情况:
情况一:电压表的示数为2 V,电流表的示数为零,小灯泡不亮。
情况二:电压表的示数为零,电流表的示数为0.3 A,小灯泡亮。
情况三:反复调节滑动变阻器,小灯泡亮度发生变化,但电压表、电流表的示数不能调
为零。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以上三种情况电路中出现问题的地方。
(2) 针对情况三的问题,同学们不知道为什么,你认为应该补充哪方面的知识,提出一个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具体教学思路。
4.教学设计题
某校初中物理教研组集体备课,讨论“光的折射”一节的教学设计。
老师们提出了三个演示实验:
实验一:用叉鱼游戏演示光的折射现象
将一块画有小鱼的塑料泡沫放入盛有水的玻璃鱼缸,小鱼浸没在水中。
老师用铁钎瞄准
小鱼,用力掷铁钎叉鱼,向同学展示叉鱼的结果并让同学做相同实验。
实验二:用激光演示仪演示光的折射现象
用红色激光束以一定角度射向半圆柱形玻璃砖长方形截面上的圆心处,玻璃砖后的背板为白色,让同学观察光束射入玻璃砖后沿传播方向发生了偏折。
实验三:用激光演示仪演示光折射时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大小
在激光演示仪的背板上贴上一个可度量角度的刻度盘。
用红色激光束以一定角度射向半圆柱形玻璃砖长方形截面上的圆心处,光束射入玻璃砖后沿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读出并记录入射角和折射角大小。
改变入射角,重复上述实验。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这三个演示实验的特点,并阐述其教学功能。
(2)利用实验二设计一个教学片断,帮助学生建立“折射”概念。
教学片断要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并说明设计思想。
(不少于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