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音韵学参考书目
古代汉语音韵

次浊音指鼻音、边音、半元音,如“明、微、泥、 娘、疑、喻、来、日”均属半元音。古代的全浊音 从元代开始向清音转化,在现代汉语中除了部分方 言外已没有全浊音了。
二、有关韵母的概念
(一)韵头、韵腹、韵尾
韵头 现汉的韵头有[i][u][y]三个,中汉的韵头只有 [i][u]两个,[y]韵头直到在明代才开始出现。
三、反切
又称“反”“切”“翻”“反语”等。 反切的基本规则是用两个字相拼给一个字 注音,切上字取声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 调。 冬 都宗切 条 徒聊切 戽 荒故切 东 德红切=dóng? 夏 户雅=?
第二节 中古音
研究中古音的材料 隋代的《切韵》和北宋的《广韵》 南宋出现的《韵镜》和《七音略》
一、《广韵》以前的韵书
②甲组:并(帮劲去)—並(並迥上) 乙组:宕(定宕去)—荡(定荡上) 丙组:频(并)—膑(并) 丁组:庚(见阳)—岗(见阳) ③冬,齐人来归卫俘(滂幽)。《左传》 冬,齐人来归卫宝(帮幽)。 《公羊传》 ④ 时乎时(之),不再来(之)! 《淮阴侯列传》 水至清则无鱼(鱼),人至察则无徒(鱼)。 东方 朔《答客难》
(2)浊上变去:指中古的全浊声母的上声字,到 现代汉语普通话里声调变为去声;而次浊声母 的上声字声调不变。 並母:陛、部、倍、罷、笨、棒、並; 奉母:父、婦、阜、範、憤、負、奉;
(3)入派四声:分派的规律是古全浊声母入声字的声 调变为阳平,次浊声母入声字的声调变为去声,清 声母入声字的声调变为上声。
2、韵母
3、中古音的声调
中古四声演变到现代汉语普通话四声,有平 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四声三条规律: (1)平分阴阳:指中古的平声到现代普通话里分化 为阴平和阳平两类。其分化的条件是声母的清浊, 即古平声清声母变为阴平,古平声浊声母变为阳 平。 全清:邦(幫)、方(非)、當(端) 次清:滂(滂)、芳(敷)、湯(透) 全濁:旁(並)、房(奉)、唐(定) 次濁:忙(明)、硭(微)、囊(泥)
汉语音韵学必读与必备书目述要

漢語音韻學必讀與必備書目述要馮蒸拙文《漢語音韻學應記誦基礎內容總覽》在《漢字文化》分四期連載(詳下文3),該文發表後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尤其是受到了青年學子的普遍歡迎,也受到了一些音韻學導師的重視,紛紛要求我刊出《漢語音韻學必讀與必備書目》,這裏刊出的書目是我於1999年在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給研究生授課時所開列,後來屢作修改,今在本刊刊出,每本書後略加按語,供廣大的音韻學愛好者參考,並希望得到同行專家的指教。
所列書目基本上均是中文撰寫,有關外文書目從略。
必讀書目中黑體字部分為特別重要者。
本書目的分類框架如下:壹.漢語音韻學必讀書目(含篇目)一、漢語音韻學本體必讀書目:(一)通論;(二)中古音;(三)上古音;(四)近代音;(五)音韻學方法論。
二、與漢語音韻學密切相關學科必讀書目:(一)普通語音學與音位學;(二)歷史語言學;(三)漢語方言學;(四)漢藏語比較語言學。
貳.漢語音韻學必備書目一、韻書、韻圖類;二、古音手冊、方音字彙類;三、辭書、目錄、索引類;四、字書類;五、論文集類。
本文共介紹“必讀書目”54項,“必備書目”30項,總計84項(其中7和49為一書,72是四本書)。
下面我們分別加以題錄簡評。
壹.漢語音韻學必讀書目(含篇目)(54項)一、漢語音韻學本體必讀書目(一)通論1.董同龢:《漢語音韻學》,北京:中華書局。
按:本書1954年以《中國語音史》的名稱在臺灣出版,是後來所出《漢語音韻學》一書的刪節本。
1968年在臺灣出版本書,是全本。
此書長期以來是臺灣大學的音韻學教本。
這裏開列的是大陸印本。
全書共分:“引論、國語音系、現代方音、早期官話、《切韻》系的韻書、等韻圖、中古音系、中古聲韻母的簡化、由中古到現代、古韻分部、上古韻母系統的擬測、上古聲母、上古聲調的問題”等十三章,附錄為“語音略說”。
本書是到目前為止介紹漢語音韻學最準確、最全面、最深入的教科書,至今尚無其他教科書可以取代。
2.唐作藩:《音韻學教程》(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按:本書是大陸地區目前流行最廣的音韻學教科書,但是只講中古《廣韻》音系,不講上古音和近代音。
汉语音韵学大纲

汉语音韵学(一)课程性质汉语音韵学是研究汉语语音系统的科学。
音韵学与语音学不同:语音学是对语音的客观描写,有时还利用各种实验方法,来证明语音生理现象和物理现象;音韵学则是把语音当作一个系统来观察,它研究各种语音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
语音学是音韵学的基础。
学习音韵学有其特殊意义:了解现代汉语语音的严密的系统性的需要,是学习汉语史的需要,是学习文字学的需要,是研究方言学的需要。
(二)教学目的本课程是在‚古代汉语‛课程基础上为提高学生的古代汉语专业知识和能力所开设的专门课程,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选修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能够使学生掌握阅读古代汉语文献、开展基础研究工作所需要的音韵学基础知识。
(三)教学方法因为本课程所开设的时间较少,教学方法以理论讲解为主,动手练习为辅。
二、本文内容与课时安排。
本课程共计36课时,具体安排如下:(一)语音学常识:发音器官,元音,辅音,国际音标。
(共1课时)(二)现代汉语语音系统。
(1课时)(三)古代汉语语音的历史分期:五期与上古音、中古音、近代音的关系。
(1课时)(四)声母1、古代汉语的声母:守温三十六字母和《广韵》的四十一声类,中古汉语声母与现代普通话声母的关系。
(3课时)2、上古汉语的声母:古无轻唇音说,古人多舌音说,古音娘、日二母归泥说,为、喻二母归匣、定说。
(4课时)3、陈澧的‚系联法‛与中古汉语的声类,及声母、字母、声纽、声类之间的区别(2课时)4、不同时期的声母(2课时)(五)古代汉语的声调平、上、去、入,古代汉语声调的调值,中古声调的分化,中古汉语声调与现代普通话声调的对应关系。
上古汉语声调诸家说。
(2课时)(六)韵母1、中古汉语的韵母:《广韵》的206韵,‚摄‛‚等‛‚呼‛等几个术语,中古汉语韵母与现代普通话韵母的对应关系。
等韵学简介。
不同时期的韵母。
(6课时)2、上古汉语的韵母(诸家说);对转与旁对转(2课时)3、陈澧的‚系联法‛与调类。
韵母、韵部、韵类的区别。
汉语音韵的通论性著作

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暨第八次国际学术讨论会点检廿世纪汉语音韵学通论性著作张玉来(215006,苏州大学)一传统音韵学作为小学的一个分支很少作宏通之论。
颜之推《音辞篇》、陆法言《切韵·序》、顾炎武《音论》、江永《音学辨微》、莫友芝《韵学源流》、黄侃《与友人论治小学书》、《音略》等是其中最有影响的论著。
黄侃《音略》分为《略例》、《今声》、《古声》、《今韵》、《古韵》、《反切》等内容,是传统音韵学集大成的文章。
黄氏《声韵通例》也是重要的论文,该文不像《音略》只作历史的音系分析,而是理性地探讨语音构成及演变的问题。
廿世纪以来,现代汉语音韵学研究重视了宏观的架构,在作细微的不同历史阶段音系研究的同时也注重理论上的概括和学科性质及其组成成分的探讨。
具体表现为二个方面的成绩,其一出版了大量的音韵学教材和全面介绍音韵学内容的专著或入门书,并出版了一定数量的语音史著作和音韵学史著作,这些著作可以称为通论性著作;其二,发表了较多的以探讨音韵学研究的方法、语音演变规律为内容的学术论文,这些论文可以称为通论性论文。
如齐佩滲《中国近三十年之声韵学》(《中国学报》一卷二期,1944),丁声树〈〈谈谈语音构造和语音演变的规律〉〉(中国语文,1952.2)、`董同和〈〈近三十年的中国语言学〉〉、周法高〈〈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文献。
这些论文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内。
廿世纪汉语音韵学研究中出现了数十种通论性著作。
这些论著的共同特点是知识性强,全面而系统,多带有总结前人成说的特点。
其中也有一些著作是全面描述汉语语音发展史的,虽然数量不多,但学术性强,已经进入汉语史研究的范畴。
下面按时代先后择要介绍如下。
二《中国音韵学研究》,瑞典汉学家高本汉著,这本书最早以法文本出版,由1915至1926年分四次出版,1940年由赵元任、罗常培、李方桂三大师合译的中文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94年商务印书馆缩印重出新版。
汉语音韵

宋代韵图《四声等子》首次列出16摄名目: 通、效、宕、江、遇、流、蟹、止、臻、山、果、 假、曾、梗、咸、深。 元代刘鉴《经史正音切韵指南》16摄次序为: 通、江、止、遇、蟹、臻、山、效、果、假、 宕、梗、曾、流、深、咸。
4、欣赏古典文学作品
岑参《白雪歌颂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百草折,cheig 忽如一夜春风来,lei 胡天八月即飞雪。Xeid 千树万树梨花开。kei
3
二、古今语音的异同 1、建立语音发展的观点
从方言看古今语音的差异
从书面看古今语音的差异
2、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分期
上古时期—先秦两汉,称古音学。 中古时期 —魏晋南北朝至唐宋,以陆发言《切韵》 为代表,宋· 陈彭年《广韵》保存了原貌,称今音 学。
5
三、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一)声母方面
1、字母:即声母的代表字。又称“声”、பைடு நூலகம்“纽”、“声纽”、“音纽”等。
唐以前,声母用反切上字表示,同一声母用 字可不同。如:“d”这个声母就可用“德、得、 冬、端、丁、多”等表示。
6
唐末和尚守温30字母与宋人36字母比较 唇音—不芳并明【非敷奉微】;
舌音—端透定泥【娘】是舌头音; 知彻澄日 是 舌上音;
15
4、阴阳对转与旁转
清代孔广森提出的理论,指的是汉语语音在发展过 程中,阳声或入声的韵尾都可以失去,从而转变成 同一小类,即主要元音相同的阴声韵,阳声和入声 也可以因为韵尾的变化互相转化。 对转变化的规律是主要元音不变,有韵尾的变 成同一发音部位的另一韵尾或失去韵尾,没有韵尾 的可以在主要元音后加上一个韵尾。 表现在古韵三十部表上,就是同一横行的韵部可 以互相转化。
古代汉语之音韵

“等”是汉语音韵学对韵母结构进行分析的术语。韵母被分为 四等,用来表示各韵母发音上的区别。
主要元音
等 有无介
音【i】 开口度 舌 位
主要元音
一等 无 最大(洪) 较后
二等 无 次大
较前
三等 有 较小(细) 在前
四等 有 最小
最前
呼与洪、细
宋元等呼洪细 明 清 四 呼 洪 细
开 洪音 口 呼 细音
见 影
次清 滂 敷 透 彻 清 穿 溪
全浊 並 奉 定 澄 从 床 群
次浊 明 微 泥 娘
疑 喻 来 日
清浊
心邪 审禅 晓匣
发音部 位旧名 唇 重唇 音 轻唇 舌 舌头 音 舌上 齿齿
头 音正
齿 牙音
喉
音 半舌音 半齿音
发音部位 新名
双唇 唇齿 舌尖中 舌面前 舌尖前
舌面前 舌叶音 舌面后
发
全清
帮[ p ]b 非[p f ] 端[ t ]d 知[ ] 精[ ts ]z 心[ s ]s 照[ ]j 审[ ]x 见[ k ]g
二、古人对上古语音的认识
❖ 1.“叶音说”及其错误(用现代语音读古诗为什么不 押韵?)
❖ (1)“叶音说”:用后代的语音读古代的诗文, 不押韵的韵脚,临时改读为一个押韵的音,即为 “叶音”,又叫“叶韵”“叶句”
❖ 例:P542
❖ (2)“叶音说”的错误: 掩盖语音发展的真相, 造成汉字读音的混乱。
❖ 比如“效”摄,就包括了平声“豪、肴、宵、 萧”,上声“皓、巧、小、筱”,去声“号、 效、笑、啸”十二韵。其共同点都收(-u)尾。
概念 韵母
定义
是否 是否 区别韵头 区别声调
一个汉字的音节除声母以外
的音素,包括韵头、韵腹、
古代汉语--第七章--音韵学

按照声 母的发 音方法
分类
清与浊
清声
发音时不带 音的辅音
全清
不送气的清声
次清
送气的清声
浊声
发音时带 音的辅音
全浊
带音的塞音、 擦音、塞擦音
次浊
带音的鼻音、 边音、半元音
根据气 流或浊 化的程 度分类
附:现代普通话声母清浊表
第四、用音韵知识查阅古代的工具书。
《康熙字典》:火,虎果切并货上声 《辞 源》:言,语轩切平元韵疑 第五、解读古代文献;如通假字、破读、同源词等。 河曲智叟亡以应。 《列子·汤问》
亡:明母,阳部 无:明母,鱼部
第六、欣赏古典文学作品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γuai]
(一) 声方面的术语
6、清与浊 《隋书》载魏·李登《声类》“始判清浊”。唐·孙愐《唐
韵》序:“切韵者,本呼四声,引字调音,各有清浊”。 清浊是分析声母发音方法的术语 。 清:发音时声带不颤动是清音。 清音分两类:不送气是“清”(又叫“纯清”、“全清”。如
端[t-]);送气是“次清”(如透[t‘-])。 浊:发音时声带颤动是浊音。 浊音分两类:一是“浊”(又称“全浊”,如定[d-]);一是
音韵学
第一节 音韵学常识 第二节 中古音 第三节 上古音
第一节 音韵学常识
※音韵学参考书目
一、音韵学的研究内容 二、音韵学研究的意义 三、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音韵学参考书目
1、罗常培《汉语音韵学导论》 2、王力《汉语音韵学》 《汉语音韵》 3、唐作藩《音韵学教程》 4、陈复华《汉语音韵学基础》 5、史存直《汉语语音史纲要》 6、任铭善《汉语语音史要略》 7、何九盈《古音学》 8、李新魁《中古音》 9、董同龢《汉语音韵学》 10、邹晓丽《汉语韵韵学教程》
汉语音韵学PPT课件

音,会在研究古代文化、阅读古代典籍过程中遇到
一定的障碍;相反,学会用今音解读反切,就会在
一定程度上解除这种障碍。(2)解析音系。反切
材料是研究古代语音重要材料之一。一个时代的反
切反映了一个时代的语音,一个时代成系统的反
切,反映一个时代的语音系统。
.
25
反切的局限:1、反切上下字各家不统一,
一个声母可以用好多字表示。《广韵》反切
文字学最先出现,东汉《说文解字 》,对字形进行研究;其次是训诂学 ,对字义进行注释,如《尔雅》;最 后是音韵学。
.
28
韵书是一种按韵归类编成的同音字典。已知中国
最早的韵书产生于魏晋时期。
两汉以来,韵文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辞
赋和五言诗的发展成熟向音韵研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当时的许多文论家都把声韵是否调协视为作文成败的
母是h的早期形式。从韵母说,a是汉唐的发音,e是方
言中元音高化的变异。 .
18
(5)音韵学是学习和研究古代诗歌声律的 基础 中国古代诗歌很讲究节奏和押韵,富于 音乐感。特别是唐代的格律诗,为了极尽诗句 乐感的抑扬顿挫、曲折变化之妙,有意将平上 去入四声分成平仄两类,规定了严格的交替格 律。★
.
19
愿,又去声卷胡驾切:下,行下。泉州话读阳去调的
有:文读ha31~决心,白读e31动量词,kHe31~he31放置。
文读
白读
阳上“下” ha22
ke22 e22 he22
阳去“下” ha31
e31 kHe31 he31
从声母上说,k kH反映了上古匣母与群母不分的发
音(“下”字中古为匣母字,这里读为群母),零声
一种注音方法了。不过,在具体运用时,仍说“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58/7
台北
語言學綱要
葉蜚聲、徐通鏘
書林出板社
1993/3
台北
語言學論文集
張清常
商務印書館
1993/10
北京
語言學叢論
林語堂
文星書店
1967/5
台北
說文通訓定聲
朱駿聲
藝文印書館
1971/9
台北
說文解字注
段玉裁
藝文印書館
1970/6
台北
說文解字音韻表
香港
上古音研究
李方桂
商務印書館
2001/3
北京
上古音討論集
趙元任、高本漢等
學藝出版社
1970/1
台北
上古音韻表稿
董同穌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
1967/6
台北
上古漢語形態研究
金理新
黃山書社
2006/4
合肥
上古漢語音系
金理新
黃山書社
2002/6
合肥
四劃
中上古漢語音韻論文集
龍宇純
五四書店
2002/12
台北
中古音
陳新雄
學生書局
1996/9
台北
十一劃
問學集
周祖謨
中華書局
1996/1
北京
國故論衡
章炳麟
世界書局
1958/7
台北
國音學(全新修訂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音教材編輯委員會
正中書局
2003/7
台北
張世祿語言學論文集
張世祿
學林出版社
1984/10
上海
從史實論切韻
陳寅恪
陳寅恪先生論文集
1974/1
台北
梅祖麟語言學論文集
夏燮
重新增訂音略正補
陳新雄
文史哲
1991/10
台北
音切譜
李元
1984
音論
章炳麟
中華書局
1956/5
台北
音學十書
江有誥
廣文書局
1966/1
台北
音學五書
顧炎武
廣文書局
1966/1
台北
音學辨微
江永
廣文書局
1966/1
台北
音韻
李思敬
商務印書館
1985/6
北京
音韻比較研究
劉廣和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2002/1
北京
音韻問答
錢大昕
音韻與方言研究
麥耘
廣東人民出版社
1995/4
廣州
音韻學引論
黃耀
書林出版社
1995/12
台北
音韻學研究
朱曉農
商務印書館
2006/3
北京
音韻學教程
唐作藩
北京大學
1987/5
北京
音韻學通論
胡安順
中華書局
2003/4
北京
音韻學通論
馬宗霍
泰順出版社
1972/3
台北
音韻學綱要
趙振鐸
巴蜀書社
1990/7
梅祖麟
商務印書館
2000/10
北京
清代上古音聲紐研究史論
李葆嘉
五南出版社
1996/6
台北
清代古音學
王力
中華書局
1992/8
北京
清代前期古音學研究
張民權
北京廣播學院
2002/9
北京
第十五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逢甲大學中文系主編
逢甲大學
1997/5
台中
第五屆國際暨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陳新雄
新竹師範學院語教系
台北
等韻述要
陳新雄
藝文印書館
1974/7
台北
等韻源流
趙蔭棠
文史哲出版社
1974/2
台北
黃氏古韻二十八部諧聲表
周家風
私立遠東工業專科學校
1968/12
台北
黃侃國學文集
中華書局
2006/5
北京
黃侃國學講義錄
中華書局
2006/5
北京
黃侃論學雜著
黃侃
學藝出版社
1969/5
台北
黃典誠語言學論文集
黃典誠
廈門大學出版社
香港
毛詩古音考
陳第
廣文書局
1966/1
台北
毛詩韻聿
丁惟汾
齊魯書社
1984/6
濟南
毛詩韻譜(玉屏山房刊本)
郭師古
王力語言學論文集
王力
商務印書館
2003/4
北京
五劃
切韻考
陳澧
廣文書局
1966/1
台北
切韻考
陳澧
學生書局
1965/4
台北
切韻研究
邵榮芬
中國社會科學院
1982/3
北京
切韻音系
李榮
鼎文出版社
1972/9
1986/7
北京
漢語音韻學
董同龢
廣文書局
1968/9
台北
漢語音韻學
董同龢
文史哲出版社
2003/10
台北
漢語音韻學論文集
馮蒸
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7/5
北京
漢語音韻學導論
羅常培
太平書店
1987/1
香港
漢語現狀與歷史的研究
江藍生、侯精一主編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9/12
北京
漢語等韻學
李新魁
中華書局
1983/11
文字學音篇
錢玄同
學生書局
1964/7
台北
文字聲韻訓詁筆記
黃侃
木鐸出版社
1983/9
台北
文字聲韻論叢
陳新雄
東大圖書
1994/1
台北
文始
章炳麟
世界書局
1958/7
台北
文藝音韻學
沈祥源
武漢大學
1998/1
武漢
方言‧共同語‧語文教學
詹伯慧
澳門日報
1995/5
澳門
方言與音韻論集
李如龍
香港中文大學
1996/10
台北
中國語言學論集
幼獅月刊社主編
幼獅文化
1977/1
台北
中國語音史
趙振鐸
河北教育
2000/5
石家莊
中國語音韻論
藤堂明保
光生館
1980/5
東京
中國語與中國文
高本漢著/張世祿譯
文星書局
1965/1
台北
中國聲韻學
姜亮夫
1931/1
台北
中國聲韻學
潘重規、陳紹棠
東大圖書
1978/8
台北
中國聲韻學大綱
高本漢著/張洪年譯
2003/8
廈門
十三劃
傳統音韻學實用教程
鄒曉麗
上海辭書出
羅常培
古亭書屋
1975/3
台北
新校宋本廣韻
洪葉文化
2001/9
台北
新編中原音韻概要
陳新雄
學海出版社
2001/5
台北
當代中國音韻學
李葆嘉
廣東教育出版社
1998/10
肇慶
經典釋文音系
邵榮芬
學海出版社
李新魁
商務印書館
1991/11
北京
中國小學史
胡奇光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11
上海
中國古代語言學資料匯纂-音韻學分冊
張斌.許威漢主編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3/9
福州
中國古音學
張世祿
先知出版社
1972/4
台北
中國音韻論集
賴惟勤
汲古書院
1989/2
東京
中國音韻學史
張世祿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65/11
台北
中國音韻學研究
廣文書局
1966/1
台北
四聲切韻表
江永
廣文書局
1966/1
台北
六劃
江永聲韻學述評
董忠司
文史哲出版社
1988/4
台北
老子韻表
劉師培
大新書局
1965/8
臺北
西夏語文研究論文集
龔煌城
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籌備處
2002/8
台北
七劃
伸顧
易本烺
商務印書館
形聲類篇
丁履恒
八劃
定本觀堂集林
王國維
世界書局
1964/9
北京
漢語詞類
高本漢著/張世祿譯
聯貫出版社
1976/4
台北
漢語傳統語言學綱要
韓崢嶸、江聿華
吉林大學
1991/12
長春
漢語語音史概要
方孝岳
商務印書館香港分館
1979/11
香港
漢語聲調語調闡要與探索
郭錦桴
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1993/7
北京
漢語諧聲
戚孝標
漢語詩律學
王力
上海世紀出版集團
2005/4
上海
漢語語音史
王力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8/4
北京
漢藏語研究論文集
龔煌城
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籌備處
2002/8
台北
漢魏音
洪亮吉
漢魏晉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第一分冊
羅常培、周祖謨
科學出版社
1958/11
北京
熊氏經說
熊朋來
世界書局
1985/9
台北
語文論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