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郑伯克段于鄢》中郑庄公的形象
残忍阴险还是雄才大度——从《郑伯克段于鄢》中郑庄公形象自认浅谈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残忍阴险还是雄才大度——从《郑伯克段于鄢》中郑庄公形象自认浅谈徐学婧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摘 要:《郑伯克段于鄢》深刻阐释了郑庄公及其母、弟共叔段为争夺权力而互相残杀的现象,明确的体现出作者对宗法制度的厌恶和道德沦丧的悲叹。
并认为其中最该批判的就是郑庄公,因为郑庄公残忍、阴险、无道德。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对一直受争议的郑庄公加以一定分析。
关键词:郑庄公;政治评价;社会背景作者简介:徐学婧(1999.7-),女,黑龙江佳木斯人,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读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8-095-01郑庄公,春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春秋三小霸之首”,是郑国第三任国君。
但在《郑伯克段于鄢》一文中所刻画出来的郑庄公形象,一直受后人争议,传统观念认为郑庄公是残忍阴险的反面人物。
目前对郑庄公的形象分析论述也很多。
一、褒贬不一:残忍阴险与雄才大度作为春秋三小霸之首,《左传》中对郑庄公的记载有许多,《郑伯克段于鄢》是记述事情经过、人物性格塑造最为成功的一篇,也是一直饱受争议的一篇。
文章记述了郑庄公与弟弟共叔段间的为政治权力互相残杀,作者把这场争夺的原因从母亲姜氏生郑庄公开始追溯,因姜氏在生郑庄公时遭遇难产而十分害怕,郑庄公差些害自己死亡,所以姜氏就十分讨厌郑庄公而偏爱共叔段,于是建议武公违背宗法制,废长立幼,又为段请求重要的封地。
后段到了其他封地后因为姜氏的偏爱而目无王法,不尊重当时制度,竟然与姜氏合谋兵变,结果被郑庄公看穿,仓皇逃到共国,姜氏被软禁,但从小没有获得过母爱的郑庄公没过多久就后悔了,后来在颖考叔的委婉提醒和帮助下母子相见和好如初。
而郑庄公的此等行为却引起后人无限的争议:《公羊传》有“克之者何?杀之也……大郑伯之恶也。
”宋代吕祖谦认为:“庄公之心天下致险也。
”在清代吴调侯、吴楚材点评的《古文观止》中,对郑庄公的言行连用九个“毒”字。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文言文(3)18郑伯克段于鄢课件粤教版必修5

(3)分析景物和情感。对于写景类文章,考生要把握描 写对象的特点,分析景物描写的方法以及作者对景物的情感和 以此表达的观点等。
不能推车而及. 赶上 (2)及无庸,将自及. 到
不及.汪伦送我情 比得上
爱其母,施.及庄公 蔓延、推广 (3)施无 己 遇计 所 穷可 不 民施欲 于., 路 实勿 ,行施争.于行 施 人.遗 施 施加舍
施.八尺屏障 放置
郑武公娶于.申 介词,在,在,从 (4)于有献于.公 介词,向,对
本文中的“庄公寤生”使姜氏受惊,由此厌之,表现 了姜氏乖戾褊狭。颍考叔“食舍肉”既写出了其纯孝,更突出 了其聪慧机敏,“隧而相见”则表现了庄公与统治阶级宣扬的 孝道的虚伪可笑。
即时小练
请运用动作细节描写的手法,描写一位同学或者老 师,突出他(她)的个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她的对手现在是Q同学,她毫不示弱地 举起乒乓球拍,习惯性地耸耸肩,扭扭脖子,职业性地蹲好马 步,微微抬起头,露出她那双令人望而生畏的眼睛,冷笑了一 声,轻声地说:“发球吧!”
本文记叙了郑庄公同其弟共叔段为争夺国君权位而进 行的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深刻地揭露了郑庄公及其母、弟的 自私、残忍,为权力而骨肉相残,暴露了他们阴险毒辣而又虚 伪的丑恶灵魂。
1.第1段写庄公“寤生”,又写姜氏对共叔段“欲立 之”,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对应考点】分析开头句段的作用。 【提示】结合文章第1段的内容和开头句段的作用概括 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答案】第1段写姜氏厌恶郑庄公,偏爱共叔段,交代 了庄公母子不和、兄弟争斗的原因。从情节结构上看,本段揭 示了庄公母子、兄弟矛盾斗争的起因,标志着贯穿全文的中心 线索的开端。
【课外阅读】由《郑伯克段于鄢》看郑庄公

【课外阅读】由《郑伯克段于鄢》看郑庄公《左传》上有一篇文章,叫《郑伯克段于鄢》,写的十分精彩,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大学文选里都有节选。
我很喜欢这篇文章,不只是描写的生动细腻,人物也相当出彩,揭示了社会、政治、道德、伦理、亲情等诸多尖锐问题,发人深省,颇具现实意义。
文中通过人物言行重点刻画了三个人物:郑庄公、其母姜氏、其弟共叔段。
我看过几个版本,几乎无一例外地将三个人评价为:阴险毒辣、虚伪残忍、骨肉相残、六亲不认。
其中庄公是众罪毕备,姜氏重在任性偏执、其弟是贪得无厌。
说实话,对庄公的评价我有些不敢苟同,觉得编者是在人云亦云,可能是涉及阶级立场的问题吧,这样说比较安全。
我无意质疑编者的论调,只是想从人性化的角度做一番现实分析,试图求得某处共鸣,也算学习心得。
首先我提出一个问题,作为引言:如果你是庄公,你会如何?此文有这么几个情节,有必要简述一下。
起初,“庄公寤生,惊姜氏,遂恶之”,这是姜氏不喜庄公和日后纵容老二谋反的原因。
而后就开始蓄谋以久的谋划和筹备。
先是“请制”,不成则求“京”。
而后不断做大,“收北鄙、西鄙贰于己”,直至“将袭郑”,“夫人将启之”。
及至被击败,段逃奔共,“遂置姜氏于城颖”;这是故事的高潮。
最后,“遂而相见”,母子和好是结尾。
内容大概如此,下面咱们分析一下。
首先,作为母亲的姜氏,因为生孩子难产,就厌恶,继而要夺取亲生儿子的王位,这在当时可绝对是最恶毒的举措了——如果成功,庄公能保住命吗?所以,骨肉相残应是指姜氏才合乎情理。
姜氏不配为人母,其行为有悖天伦,残忍绝伦,依法定罪亦合情理,何况只是“遂而相见”,不久又母子和好呢?庄公有人君的风度,明知和好也只是面上的文章,也还是违心去做,给足了姜氏面子。
起码秦始皇对其母赵氏就做不到这样,而且赵氏也只不过是给他生了几个皇弟而已,并未设计要他的命。
此外,还能怎样呢?若以二十四孝来论,当然应该引颈就戮,满足她的心愿,但这样除了成就姜氏和段的罪恶,又于事何补呢?再说,我们也绝不赞同这种不分青红皂白的愚孝。
郑伯克段于鄢重点难点重点叙事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寓褒贬

郑伯克段于鄢一、重点难点1.重点:叙事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寓褒贬于客观冷静的叙述之中。
2.难点:郑庄公的性格特征的分析概括。
二、背景材料《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
《左传》也叫《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与《谷梁传》、《公羊传》合称“春秋三传”。
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也有人认为是战国初期鲁国史官依据孔子《春秋》并参考各诸侯国史料编纂而成的。
《左传》按鲁国国君的年号编年纪事,记叙了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0多年,周王朝和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重大事件和矛盾斗争。
揭露了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的丑恶行径和他们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歌颂了许多卓越的政治家和杰出人物。
《左传》不仅是我国古代经典性的史学著作,而且是我国古代文学价值很高的散文名著。
它善于对纷繁的材料进行剪裁,繁简得当,章法有条不紊,善于用委婉曲折的文笔表达外柔内刚的外交辞令;善于用简练的语言描写头绪纷繁、波澜壮阔的战争,揭示敌对双方力量的消长和战争胜负的原因;还善于通过人物的对话、行动、内心活动和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
对后代的文学创作、传记文创作,特别是对《史记》等书的写作有较大影响。
三、作品串讲郑伯克段于鄢第一部分:姜氏讨厌庄公偏爱共叔段并想立共叔段,埋下母子不和、兄弟相残的祸根。
初,郑武公娶于申[2],曰武姜[3]。
生庄公及共叔段[4]。
庄公寤生,惊姜氏[5],故名曰寤生,遂恶之[6]。
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7],公弗许[8]。
[1]本文选自《左传·隐公元年》。
郑伯,郑庄公,郑国,当时是伯爵之国,所以称它的国君为郑伯。
段,即其弟共叔段。
鄢(yān),郑邑名,在今河南鄢陵。
“郑伯克段于鄢”本来是《春秋》里的一句话,意思是郑庄公在鄢这个地方打败了共叔段。
此事发生在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
[2]初:当初。
郑武公:庄公之父,姓姬,名掘突,“武”是死后的谥号。
论《左传》描写郑庄公的倾向性

论《左传》描写郑庄公的倾向性《左传》作者的著书目的在于“释恶劝善”,与《春秋》“微言大义”式的手法不同,《左传》作者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实现其劝惩目的。
《左传》中的人物形象从总体上看可以分为善、恶两类:在春秋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建立了一定功业的人物,是作者褒扬的“善”的典范;昏君奸臣,则是“恶”的样板。
虽然在具体人物的塑造上,作者忠于实录,尽量体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与丰富性,但还是会带有一定的褒贬的倾向性。
作者在《左传》中表达对人物褒贬倾向性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寓论断于叙事之中;二是由作者借“君子曰”、“孔子谓”等方式直接叙述出来。
在《左传》中,作者对郑庄公是秉着贬斥的态度的。
寓论断于叙事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作者忠于实录,常采取白描手法,通过一连串的故事,表现人物性格。
这些故事,惯用简洁有力的叙述笔调,力求通过事件的前因后果及发展过程的叙述,自然显示人物鲜明的个性。
同时作者的褒扬贬斥自在其中。
可谓“举事而是非自见,寓论断于叙事之中”。
作者笔下的郑庄公正是一位阴险狠毒、奸诈虚伪、睚眦必报之徒。
郑庄公的阴险狠毒首先体现在他对待亲人的态度上。
在《郑伯克段于鄢》中,当祭仲提醒庄公,京的规格超过制度,应及早处置,即惩前毖后,防患于未然。
可是庄公的回答却是:“多行不义,必自毖,子姑待之。
”作为一位兄长,他并没有及时的教导自己的弟弟,而是对其一再的纵容,看着他一步步强大起来,招兵买马,最后到“将袭郑”,才起兵讨伐。
下文中提到的“公闻其期,曰‘可矣!’”,“可矣”一词,十分传神,是郑庄公二十二年来费尽心机等待的时刻终于来临时兴奋激动心情的最佳体现。
可见,自始至终,郑庄公都没有给自己的弟弟改过自新的机会。
反倒是像仇人一样,将自己的弟弟逼入绝境,使他在郑国没有容身之地。
而郑庄公对待自己的母亲姜氏,也是丝毫不留情面。
在除掉共叔段后,他就毫不犹豫地把姜氏囚禁于城颖,并发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这是庄公对姜氏长久怨恨的大爆发,是他长久以来的夙愿,也体现了庄公冷酷。
郑庄公形象辩──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说起

作者: 孙继贤
出版物刊名: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页码: 28-29页
主题词: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郑庄公;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中国古代文学;民本意识;
儒家思想;春秋时期;《谷梁传》;诸侯国
摘要: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无论是史学上还是文学上都有很大价值,因而有关古代作品的种种选本中往往少不了它。
在诸多选本的分析或阅读提示中,都认为郑庄公这个人物形象是伪善伪孝、阴险毒辣的。
如拥有较多读者的有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历代文选》、湖南人民出版社的《古文观止》、巴蜀书社出版的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左传选译》、吉林文史出版社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讲》等。
笔者认为诸多文史书籍中对郑庄公的这个评价是有失客观公正的;郑庄公作为我国春秋时期的第一位政治家,笔者认为有澄清的必要。
故不揣浅陋,以抛砖引玉。
郑庄公是我国春秋时代的第一位霸主,郑是小国,因而他只是一个小霸主,但他雄才大略,是很有作为的。
《左传》记。
郑伯克段于烟的具体内容分析正装公的人物形象

郑伯克段于烟的具体内容分析正装公的人物形象《郑伯克段于鄢》是《春秋》中的名篇。
主要讲述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郑庄公同其胞弟共叔段之间为了夺国君君权位而进行的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
郑庄公设计并故意纵容其弟共叔段与其母武姜,其弟骄纵,于是欲夺国君之位,庄公便以此讨伐共叔段。
庄公怨其母偏心,将母亲迁于颖地。
后来自己也后悔了,又有颍考叔规劝,母子又重归于好。
《郑伯克段于鄢》中郑庄公的人物形象:几乎所有评论者都一致认为,《郑伯克段于鄢》深刻揭露了郑庄公及其母、弟极端自私、残忍、为权力而骨肉相残的阶级本质,客观_创乏映了宗法制度的崩溃及伦理道德的沦丧。
并认为其中最该批判的就是郑庄公,因为他阴险、虚伪、狡诈。
然而我却认为郑庄公是一个以守为攻、冷静沉着、坐待时机,有勇有谋的政治家。
在面对共叔段一而再,再而三的对他的权力的挑衅时,庄公选择了以守为攻,坐待时机的谋略,等待时机成熟,再一举除掉共叔段“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不义不昵,厚将崩”和考虑周全后“可矣”都表现了郑庄公极深的城府和高人一等谋略。
人们不禁要问,这不正是庄公的阴险,狡诈吗?但我试问大家,庄公即使及时劝阻野心勃勃,有姜氏撑腰的共叔段能成功吗?所以庄公所做的一切只是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所做的本能反应。
同时,我还要讲的是庄公的讲孝心。
大家可能又说,那明显是虚伪的,庄公那样做完全是为了做给全国人民看的,但仔细看看,其实不然。
当郑庄公一举粉碎了姜氏及其共叔段的夺权阴谋之后,郑庄公并没有将其母一杀了之,而是“寘姜氏于城颖”之后又“遂而相见”;还有就是刚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马上就悔之。
再到庄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无不是真情表露,看不到做作,因为后悔这种情绪是群众看不到的,既然是装样子,也不用在隧中装吧,或许应该搞个过街热吻什么的。
所以我认为,郑庄公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冷静自信和聪明的国君。
《郑伯克段于鄢》之美分析

《郑伯克段于鄢》之美分析作者:秦长栓来源:《大观》2014年第07期《郑伯克段于鄢》选自于《左传·隐公元年》,是《左传》中第一篇记事完整的篇章,也是《左传》中反映统治阶级内部权力之争的名篇,它通过郑庄公与其弟共叔段争斗并取胜、与其母姜氏反目而后和好的过程的生动记叙,反映了他们兄弟、母子之间尖锐的矛盾冲突,展现了郑国统治集团内部为争夺最高权力而勾心斗角的情况,揭露了春秋时期统治者残忍无情、卑鄙虚伪的丑恶面目。
它不仅对我们了解我国奴隶社会后期的情况有一定的认识作用,而且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首先是鲜明的人物性格美。
作者把人物置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加以刻画,褒贬之意从文章的场面和细节之中自然地流露出来。
通过对人物语言和行为的描写,表现其鲜明的个性,魏禧在《左传经世钞》中说:“此篇写姜氏好恶之昏僻,叔段之贪痴,祭仲之深稳,公之吕之迫切,庄公之奸狠,考叔之敏妙,情状一一如见。
”郑庄公是个颇有权术、心狠手辣、阴险狡猾、虚伪至极的国君。
他明知在母亲的纵容下,弟弟正在野心勃勃地从事扩张和篡权活动,却装作毫不在意的样子。
面对臣下关于要有所提防的进谏,他不动声色地说道:“多行不义必自毖,子姑待之。
”在共叔段的扩张活动愈演愈烈的情况下,他仍然稳坐钓鱼台,让共叔段继续膨胀夺权的野心。
当臣下因此而忧心忡忡,建议除掉共叔段时,他又冷冷地说了一句:“无庸,将自及。
”他要让弟弟自己走向灭亡。
见共叔段吞并西北边邑,扩张到了廪延,庄公仍是不慌不忙,并对臣下预言:“不仪不昵,厚将崩。
”直到公叔段“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姜氏作为内应,准备打开城门之际,庄公才决定下手。
因为弟弟的罪案已经酿成,母亲的把柄也已抓到,他可以师出有名地讨伐叛乱活动了。
于是,他大兵压境,一举把共叔段打垮。
《东来博议》说庄公对共叔段是“匿其机而使之狎,纵其欲而使之放,养其恶而使其成”,“导之以逆而反诛其逆,教之以叛而反讨其叛,庄公之用心亦险矣”。
庄公不仅奸狠毒辣,而且十分虚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郑伯克段于鄢》中郑庄公的人物形象
《郑伯克段于鄢》的时代背景是春秋战国,这是个战火纷飞、礼乐制度逐步瓦解的时代。
文中讲述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纷争。
本文刻画了鲜明的人物特征,故事情节紧凑,跌宕起伏。
细致地描绘了君臣、亲子、兄弟之间的复杂关系。
无可非议的是,《郑伯克段于鄢》是以褒扬郑庄公为主,武姜氏,共叔段的所为更突出郑庄公的韬光养晦,雄才大略,足智多谋。
分析人物要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根据客观事实。
那么,我就来公正、客观的的分析郑庄公的性格特征。
我认为,文中的郑庄公扮演着双重的社会角色:一方面,作为国君,他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具有政治家的谋略和素质,有远见、沉着冷静、思维缜密;另一方面,作为儿子和兄长,对母亲意见的尊重以及对弟弟的一再忍让,说明他对母亲姜氏和弟弟共叔段是有感情的,体现了他人性化的一面,他重义、重情。
对其同胞兄弟共叔段:面对胞弟的弑兄夺位,在兵临城下的情况下,我相信庄公是可以彻底除去这个后患的,完全是可以做到的。
但共叔段最后逃到了共国,性命得以保留。
对其母亲武姜氏:以"不到黄泉,永不相见”流放其母,到最后“遂为母子如初”。
古代人是很看重“孝”的,庄公此举不仅赢得了美名,更赢得了民心。
所以可以说,郑庄公有情有义。
从姜氏的“...为之请制。
”到“请京,使居之。
”,郑庄公采取的
是欲擒故纵的态度。
并非郑庄公软弱可欺,而是老谋深算的表现,武姜请名于军事险要地区邑地,庄公立即回绝,而答应给京。
可以看出庄公一来减少了段的威胁,二来表现了对共叔段的照顾,三来不会完全弃母亲的要求于不义。
再来看看共叔段的一系列作为,“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到“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再到“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
”。
面对共叔段的变本加厉,郑庄公并没有急于发难;面对大臣“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以及“若弗与,则请除之。
”,郑庄公淡定自如,表面仅以“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回应。
其实,郑庄公早已洞察于未然。
说明郑庄公很有远见,有一定的政治思想,是一个可成大事之人。
读完了《郑伯克段于鄢》,是可以有很多东西值得加以借鉴的。
我想,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注重自己精神上的富足,才能过得快乐,过得有意义。
千万不可以为了一些“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身外之物而忘却了本应最为珍惜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