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与臧克家
闻一多先生的故事

六
1946年7月11日,著名的爱国民主战士李公朴先生 在昆明遇害。7月15日,云南大学召开追悼李公朴 先生的大会,闻一多先生主持了这次大会,会上 由于混入了国民党分子,在李公朴夫人血泪控诉 的过程中,他们毫无顾忌,说笑取闹,扰乱会场, 使人们忍无可忍,李夫人刚刚离开讲台,闻一多 先生就拍案而起,满腔悲愤的发表了这一篇演讲。 会后闻一多先生又参加了记者招待会,在他离社 返家途中,被特务分子暗杀了。这篇演讲就成了 他的“最后一次演讲。”
情急之下,闻一多备了一张桌子,打算 去设摊。 闻一多的印摊只摆了一天,就 被人劝了回来。可是不摆摊,一家人怎 么生活?最后,校长梅贻琦联络朱自清、 沈从文等11名教授,联名在报纸上为闻 一多刊登刻印广告,让他在家里“设点” 代人刻印。 广告定了“金石润例”之条 例:“石章1200元,牙章每字3000元, 边款每分字作一字计,过大过小加倍。” 昆明人有收藏象牙章的爱好,加之又是 大学教授出手刻印,生意便源源而来。 两年多,闻一多在印谱上留下了1400多 方印。久而久之,闻一多手指头起了大 疙瘩,眼睛也花了。闻一多便自我解嘲: “我是一个手工业劳动者。再苦也得刻 呀!”
五
1925年6月,闻一多从美国留学回到中国,准备在国内开 展戏剧运动,并和一批热血文人创办大江会,奉行以国家 强盛为本旨的国家主义,想借欧洲文艺复兴的历史经验来 振兴中国。闻一多回到北京后,和留美归来的余上沅、赵 太侔联合北大教授胡适、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等一起筹办 “北京艺术剧院”,并创办崇尚唯美的格律诗派,但终因 经费无法筹齐,“北京艺术剧院”终成泡影,经徐志摩等 人推荐,闻一多进入国立艺专任教务长,并教授西洋画。 当时北京军阀混战,执政府滥杀抗议示威的学生,激起闻 一多等人极大愤慨,又因仗义执言力请蔡元培任艺专校长, 与当时校长刘百昭发生冲突,被同人诬为自己想当校长, 遂拂袖而去。
闻一多与臧克家的师生情

闻一多与臧克家的师生情臧克家是闻一多先生的得意门生,师生二人之间的相识相遇颇具戏剧色彩。
1930年夏,闻一多应国立青岛大学校长杨振声之邀到青大主持文学院工作,臧克家也于当年报考青岛大学。
当时入学考试中,国文出了两个题目,一为《你为什么投考青岛大学?》,一为《杂感》,两题任选一道,但臧克家两题都做了。
他写的《杂感》只有三句话:“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边的苦海!”这三句杂感虽然短小却饱含哲理,闻一多对此极为欣赏,一向判分极严的他竟给了98分的高分,将数学考试吃了“鸭蛋”的臧克家破格录入了青大。
臧克家开始读的是外文系,后转到闻一多先生的国文系。
臧克家非常珍惜自己这次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如饥似渴地学习。
师生俩还时常在闻先生家中的书斋里吸着纸烟,喝着红茶,热烈地讨论诗,浓郁的诗的气氛充满了斗室。
在闻一多的精心教导下,臧克家成为青大国文系最优秀的学生之一,很快就在《新月》、《现代》等杂志上发表了《罪恶的黑手》、《忧患》等作品,并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成为诗坛上的一颗新星。
闻一多先生殉难后臧克家悲痛欲绝。
建国后山东大学将闻一多故居命名为“一多楼”,后来海洋大学又在此为闻一多先生塑像立碑,臧克家用充满激情的文字撰写了《闻一多先生纪念碑碑文》,表达了对老师深深的缅怀和敬意。
(摘自《团结报》)闻一多慧眼识得臧克家1930年夏天,31岁的闻一多在国立青岛大学校长杨振声的盛邀下,出任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
这年招生考试时,闻一多拟了两个作文题:《你为什么投考青岛大学》和《杂感》,考生可任选其一。
有一个考生一口气把两个题都写了出来。
其中《杂感》只有一句话:“人生永远追寻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
”看了这篇一句话的作文,闻一多连声叫好,当即给了98分。
而平时能入他“法眼”的作文少之又少,给60分就算不错了。
然而,这个作文成绩独占鳌头的考生却给校方出了难题:他的数学考分竟然是零。
臧克家对闻一多先生而写的诗

臧克家对闻一多先生而写的诗臧克家对闻一多先生的诗
闻一多先生,你离故国又远去了,
年轻风华在梦中流转;
西山上犹在春风里,
桃李昭昭绕着你朝日舞蹈。
一抹惆怅泛起了,
令人思忆凄凉沧海;
默然地袅袅望川空,
登高山顶望向你的方向。
犹如远行客把心扣留,
漫天金色的太阳是你最美的依仗;
慨叹余孽生出不尽,
那苍茫而迷人的世界真无奈。
清风吹落满树明镜,
萧萧雨点撒满我们心间;
朔风吹动安宁的泪水,
你的理想始终自由的驻足。
闻一多先生,你的梦中传说,
勇往直前的歌书弥漫四方;
到了生离死别之时,
问西山你有何遗憾就这样逝去。
12。 闻一多阅读理解

12。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臧克家于1930年至1934年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学生,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两人书信来往甚密,相知很深。
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
三、正课1。
朗读课文,可以由老师范读,或者放录音、录像等,激发学生的感情,调动学生诵读本文的积极性。
2。
给文章分段并归纳段落大意。
讨论并归纳: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作为学者的方面。
”写闻一多先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
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
第二部分:从“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到完。
写闻一多先生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说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
3。
质疑:文章两个部分写出了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
闻一多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讨论并归纳:闻一多先生的前期是一名卓越的学者,后期是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
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
但是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上,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
4。
质疑: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怎样过渡的? 讨论并归纳: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句话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
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
作者在这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又注意彼此关联,这样就使两个部分的过渡十分自然。
5。
细读文章,画出精辟的语句,然后复述课文。
(1)作为学者方面——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研究志趣正浓、向古代典籍钻探、从唐诗入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废寝忘食,几年辛苦,写成《唐诗杂论》。
闻一多与臧克家的名人轶事读书笔记

闻一多与臧克家的名人轶事读书笔记臧(zāng)克家,山东诸城人,诗人。
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首《老马》成名。
被誉为“农民诗人”。
代表作有诗集《烙印》《运河》《罪恶的黑手》和长诗《李大钊》等。
闻一多,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臧克家于20世纪30年代在国立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学生,经常出入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其请教。
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
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1980年2月又写了这篇叙事散文,介绍了闻一多先生作为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的光辉事迹。
本文用叙议结合的方法记叙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家的“说”和“做”,表现了他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高尚人格,赞扬了他对学术严谨刻苦的实干精神和为国家、民族、民主的献身精神。
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据此为脉络,文章可分为几部分?每个部分是怎样衔接连缀的?答:文章是从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两方面论述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把这两方面综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是卓越的学者、大勇的革命烈土。
文章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特点。
第二部分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说”了就“做”的特点。
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用了七、八、九三个段落过渡。
第七段承接上文进行小结,第八、九段开启下文。
用这些高度概括的话过渡,它的好处在: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把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方面的情况用极其简明的语言并列地提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闻一多-臧克家诗歌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臧克家
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
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
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包括心理描写、语言
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环境描写等),再现给读者 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 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 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 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 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 系教授。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在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表达方式
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是表达方式。它是 文章构成的一种形式要素。
有以下5种:
1、记叙 2、描写 3、抒情 4、议论 5、说明
其中,记叙,说明,议论是文学的 三大文体。
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
从一幅书法谈闻一多、臧克家的师生情

非 常 注意 诗 歌 的 遣 词 造 句 ,对 每 一 首 诗 ,每 一 个 生活 …… 我相 信 在 目今 青年 诗人 中 ,《烙 印 》的作
字 ,他 都 是 反 复 推 敲。 正 是 出 于对 诗 歌 的共 同爱 者 也 许 是 最 优 秀 中 间的 一 个 了 ” 老 舍 在 《臧 克
人物,这就是含蓄蕴藉,不言而 明,甚 至是不 言 这 种 无 形 的心 理感 受 ,于 此 有 了具 象 的表 现 ,仿
更 明,这是委婉 的好处。但这还不够,欧阳修 要 佛空空的床笫 ,仿佛横斜的玉钗。
把 “空镜 头”技法运用到极致。全词最后的收煞
如果说 ,上片还只是在 言语推进的细密上体
Hale Waihona Puke 依然使用 “空镜头”,不过这是一个特写镜 头 :傍 现功力的话 ,下片则是在构思上展现非凡 。“空镜
有堕钗横。将镜头直接推 到 了那 一枚小小的玉钗 头” 的运用 ,既将 情感直观地丰 富地呈现在大 家
上。一个 “横”字将主人的不施粉黛、懒于梳 妆 面 前 , 同 时又 是 “乐 而不 淫 ,哀 而 不伤 ”美 学传
久 ,臧克家报考青岛大学。 多 的办公室时 ,已有好几个人站在那里 ,他们都
因高 中开学不久 ,臧克家 想转到国文系。闻一多对来的学生们说 :“不行 了,
便只身前往武汉参加大革 人太多了。”这些学生都失望地走 了,只剩下臧克 \
命 ,高中数学他几乎没有 家一个人。闻一多很诧异 ,便问 :“你叫什么名字?”
学 过 ,所 以 报 考 青 大 时 , 臧克家回答道 :“臧瑗望。”(臧克家是借 臧瑗望的
、
是借助于 “空镜头”把少妇 的寂寞特别具象地表 的是 ,这 枚 玉钗 ,本 身 就 是 一个 象征 物 ,是 那 种
臧克家和闻一多

臧克家和闻一多一、臧克家介绍臧克家,诗人。
1905年生于山东诸城。
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词和民歌,并目睹农民的苦难生活,引起他深切的同情,这为他后来的诗歌创作,初步奠定了基础。
1926年秋到武汉,投身于大革命的洪流。
大革命失败后,受国民党当局迫害,四处逃亡。
1929年还乡,入国立青岛大学补习班。
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
1933年9月,诗人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
随着《老马》等诗的广泛流传,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为广大读者所熟知和喜爱。
1934年大学毕业后到中学任教,发表了长诗《自己的写照》。
抗战爆发后,诗人热情地奔赴抗日前线,从事进步文化工作,出版了《从军行》《淮上吟》等诗集。
1942年秋到重庆,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出版《十年诗选》及长诗《古树的花朵》等。
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主编《文讯》,写了许多揭露、批判国民党统治的政治讽刺诗。
1948年由于国民党的迫害,逃亡香港。
1949年3月回到解放后的北平,历任人民出版社编审、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诗刊》主编等职。
解放后出版的诗集有《春风集》《欢呼集》《臧克家诗选》和长诗《李大钊》等。
粉碎“四人帮”后,诗人又写了不少作品,并任复刊后的《诗刊》顾问。
二、臧克家和闻一多臧克家于1930年至1934年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1932年回清华任教后写信给臧克家说:“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一个人已经够了。
”可见相知之深。
1933年臧克家准备出版诗集《烙印》,因当时名不见经传,书店不愿出版他的诗集。
闻一多联络王统照等人,替他出资印行《烙印》,又在大型杂志上撰文介绍。
40年代,两人多有书信往来,如课文中提到的“他在给我的信上说……”,这是闻一多在接到臧克家赞扬他的信后,于1944年9月11日写的回信;课文中提到的“1944年10月12日”那封信,是答复臧克家欲至联大教书的问询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闻一多著作《冬夜草儿评论》与梁实秋合著,1922年,清华文学社 《红烛》(诗集)1923年,上海泰东图书局;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死水》(诗集)1928年,上海新月书店;198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闻一多全集》(1一4册)1948年,上海开明书店;1982年,三联出版社 《闻一多选集》1951年,上海开明书店 《闻一多诗文选集》195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闻一多青少年时代诗文集》1983年,云南人民出版社 《闻一多论新诗》(评论)1985年,武汉大学出版社 《楚辞校补》(古典文学研究)1942年,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 《神话与诗》(古典文学研究)1956年,古籍 出版社 《古典新义》(上下册,古典文学研究)1956年,古籍出版社 《唐诗杂论》(古典文学研究)1956年,古籍出版社 《闻一多论古典文学》1984年,重庆出版社 《离骚解诂》(古典文学研究)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 臧克家写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更是编选在了初中语文教材中
往后我看见你时,就当回家一次;
我的家乡不在地下乃在天上!
臧克家
近代杰出诗人,著名作家、编辑家,忠诚的爱国主义者, 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第二、三届代表,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八 届委员,第七、八届常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一、二 届理事,第三届理事、顾问,第四届顾问,第五、六届 名誉副主席,中国文联第三、四届委员,第六、七届荣 誉委员,中国诗歌学会会长,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名 誉会长,中国写作学会名誉会长臧克家同志,因病医治 无效,于2004年2月5日20时3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也便能天天望见一次家乡! 但是谁不知你是球东半的情热,
太阳啊,楼角新升的太阳!
同时又是球西半的智光?
不是刚从我们东方来的吗? 太阳啊,也是我家乡的太阳!
我的家乡此刻可都依然无恙? 此刻我回不了我往日的家乡,
太阳啊,我家乡来的太阳! 便认你为家乡也还得失相偿。
北京城里的宫柳裹上一身秋了吧? 太阳啊,慈光普照的太阳!
(时任山大文学院院长)、王统照先生的热情教诲 与精心帮助。他创作的《难民》、《老马》、《有 的人》等诗篇,以凝练的诗句描写了旧中国农民忍 辱负重的悲苦生活;长诗《罪恶的黑手》,揭露了 帝国主义的罪恶和伪善的面目,这些诗是他早期诗 歌的代表作,已成为我国现代诗史上的经典之作。
88~~~
民的苦难、坚忍与民族的忧患。 此后,他陆续出版诗集,长诗有《罪恶的黑手》《自 己的写照》《泥土的歌》《宝贝儿》《生命的零度》等十
几部。 这个时期,臧克家的诗篇幅短小,却颇具概括力。他 除有意识学习古典诗词的结构方法,形成凝重、集中、精 粹的风格之外,还苦心追求词句的新颖、独到、形象化,
但又不失平易、明朗和口语化。 建国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诗,《有的人》是他这 类诗中的代表作。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 它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人是为了 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着。事实上,这一主题已超出了歌 颂鲁迅精神的范围,而将读者引入对人生的更深层的思考。 语言朴素、对比强烈、形象鲜明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除了继续做短小隽永的小诗之外,臧克家还创作了一 部人物传记体长诗《李大钊》。这部长诗从多个角度,包 括战斗、家庭等方面将一个革命先驱伟大而又平凡的人格
中。
中文名: 闻一多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
出生地: 湖北省蕲水县(今黄冈市浠 水县)
出生日期: 1899年11月24日
逝世日期: 1946年7月15日
代表作品: 《闻一多全集》
个人履历
原名闻家骅.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89 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浠水县(今湖北省黄冈
市浠水县)巴河镇闻家铺的一个书香家庭。
2009年,电影《建国大业》中,吴刚饰演闻一多。
闻 一 多 的 诗
唉!我也憔悴的同深秋一样!
太阳啊,刺得我心痛的太阳!
太阳啊,奔波不息的太阳!
又逼走了游子的一出还乡梦, 你也好像无家可归似的呢。
又加他十二个时辰的九曲回肠! 啊!你我的身世一样地不堪设想!
太阳啊,火一样烧着的太阳! 太阳啊,自强不息的太阳!
东大学文学院长。出版书籍《闻一多全集》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 水》,在颓废中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此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对 《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集成为《古典 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 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 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1943年后,因目睹国民政府的腐败,于是奋然而起,
中文名:臧克家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山东诸城 出生日期:1905.10.08 逝世日期:2004.02.05 职业:作家 毕业院校:国立山东大学 代表作品:《难民》、《老马》、《有的人》
出版的诗 1933年出版的第一部诗集《烙印》,是他最具影响 的作品。这部诗集真挚朴实地表现了中国农村的破落、农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喜欢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 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 体诗。1919年五四运动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19 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 《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 《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1922年7月赴美国芝加哥美 术学院学习。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 对新诗的看法。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 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 年更名为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任文学院首任 院长并设计校徽)、国立山东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曾任北京 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长、山
烘干了小草尖头的露水,
大宇宙许就是你的家乡吧。
可烘得干游子的冷泪盈眶?Leabharlann 可能指示我我的家乡的方向?
太阳啊,六龙骖驾的太阳! 省得我受这一天天的缓刑, 就把五年当一天跑完那又何妨?
太阳啊,这不像我的山川,太阳! 这里的风云另带一般颜色,
太阳啊——神速的金鸟——太阳! 这里鸟儿唱的调子格外凄凉。
让我骑着你每日绕行地球一周, 太阳啊,生命之火的太阳!
展现出来。
1905年10月8日出生于山东诸城。 他自幼受祖父、 父亲影响,打下了良好的古典诗文基础。 1923年夏,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期间, 阅读了大量新文学作品,并开始习作新诗。 1925年首次 在全国性刊物《语丝》上发表作 品,署名少全。 1927年,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 曾经参加北伐战争。 1929年,在青岛《民国日报》上第一次发表 新诗 《默静在晚林中》,署名克家。 1930年,考入国立山东大学,得到闻一多
闻一多与臧克 家
闻一多与臧克家!
闻一多
臧克家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 5日),汉族,原名闻家骅,又名多、亦 多、一多,字友三、友山。中国现代伟 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 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 挚友,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新月派代 表诗人,作品主要收录在《闻一多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