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水经济发展现状

陵水经济发展现状
陵水经济发展现状

陵水经济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 点击:610次 )

一、陵水经济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按照我县“十五”计划发展战略和目标,全县上下齐心协力,紧紧抓住执政兴国这个第一要务,坚持发展就是硬道理,围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工作重心,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以增加农民和地方财政为落脚点,坚持强县富农的方针,狠抓各项工作的推进和关键措施的落实,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了持续稳步的发展。

(一)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2004年,全县生产总值达15.5亿元,与2000年相比,增加4.4亿元,年均递增1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达10.2亿元,年均递增 11.2 %,第二产业达1.3亿元,年均递增 2.7%,第三产业达3.9亿元,年均递增9.8%,三次产业的比重分别为65.9 :8.5 :25.6 ,全县人均生产总值5156元,比2000年增加1393元。

(二)农业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2004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6亿元,与2000年相比,年均递增8.9 %,农林牧渔业当中,种植业产值 82542 万元,占49.7 %;牧业产值 13154 万元,占 7.9 %;林业产值4296万元,占 6 %;渔业产值59951万元,占36.1 %。全县瓜菜种植面积20.9万亩,产量26.3万吨,与2000

年相比,年均递增 11.3%和11.4 %,水果种植面积 8.7万亩,产量3.2万吨,与2000年相比,年均递增2.1%和17.3%,椰子种植面积8.3万亩,产量1841万个,与2000年相比,年均递增3.3 %和13.5 %,槟榔种植面积5万亩,产量3963吨,与2000年相比,年均递增-0.49%和14.4%,肉类总产量9250吨,与2000年相比,年均递增 14%,水产品总产量7、8万吨,年均递14%,其中,海水捕捞 7.1万吨,年均递增17.7%。

(三)工业生产有所发展。

全县现有工业企业25 家,其中规模以上9 家,规模以下16家;个体工业171家。2004年,工业总产值16814万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1145万元,规模以下工业产值 5669 万元。全县工业产值与2000年相比,年均递增5.5 %,

(四)固定资产投资有较快发展。

2004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3.2亿元,四年来累计完成投资11.6亿元,年均递增8.1%。

(五)地方财政稳步增长,消费市场供销两旺,居民储蓄存款不断增加,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改善。

2004年,全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343 万元,与2000年相比,年均递增2.3 %;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7亿元,年均递增 11%,全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8.5亿元,比2000年增加 2亿元,年均递

增 6.9%;

2004年,全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123元,与2000年相比,年均递增5.7 %,全县职工年均工资10092元,年均递增15.3 %。

二、发展的优势、潜力及存在问题

这几年,陵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在农业生产和农业基础建设、旅游、城镇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县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经济总量偏小,经济增长的基础比较脆弱,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发展滞后;地方财政入不敷出,城乡居民收入偏低;基础设施差,城镇化水平不高,土地遗留问题等在制约着我县经济向更高、更快的方向发展。因此,只有充分认识和了解陵水经济发展进程中所处的优势和劣势,摆正位置,理清思路,才能实现陵水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达到富民强县的目标。

(一)经济总量小、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2004年全县生产总值在全省的份额仅为2%,总量和人均在全省18个市县当中排位分列12和13;三次产业的结构为 65.9 :8.5 :25.6,其中,第一产业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9.56个百分点,而二、三产业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6.36和13.2个百分点。

(二)在农业生产中,近几年来,我县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农田整治力度,就目前而言,我县的水利灌溉系统在全省是最好的,有效灌溉面积12.7亩,占全县耕地面积55.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但陵水的缺水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无论是在生产还是生活用水上却是全省最困难的市县之一,缺水这一老大难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县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我县真正在全省占有一定优势的一是种植业中的冬季瓜菜和热带经济作物椰子、槟榔等品种,其总产量在全省分列8、4、3 名,特别是经过多年的精心培植,冬种西瓜、苦瓜、长豆角和椰子、槟榔已成为全省同类农产品中品质最好的、最有竞争力的产品,是我省乃至全国的品牌,而且已形成基地化、规模化生产,更重要的是这些农产品也已被农民和市场认可,成为陵水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增长点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亮点。二是海洋渔业,作为沿海市县,57.9公里长的海岸线,品种多样、极具特色的优质海产品,为我县海洋渔业生产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空间。

我县在农业生产中较有发展潜力的当属热带水果生产和牧业生产,前者是我县近几年在农业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中利用扶贫资金着力而为的,并且通过开展科技联结活动建成了一批商品价值、技术含量较高的芒果、荔枝等热带高效水果基地,初步形成了规模化、商品化生产。目前陵水水果种植面积在全省排名第8,后者是沼气和无病疫区建设拉动的结果,这两年来,在中央、省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一池三改”建设和市场需求拉动,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以养猪为突破口的“十户千头,百户百头”的牧业发展战略成效初显,肉类总产量和牧业产值均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农户养殖热情空前高涨,发展后劲十足,前景看好。

(三)工业生产一直都是陵水经济发展当中的一个软肋,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低迷徘徊状态,制约着陵水经济快速发展,这也是造成我县地方财政收入总量小,就业率低,城镇化程度低的主要原因之一。与农业生产相比,陵水的工业从一开始就显得先天不足,一是区位不优,地处东线,与全省工业的发展战略重点区域相左,二是工业生产资源不富、优势不显。陵水现有规模以上的9家工业企业当中,正常生产的企业8家,亏损的企业5 家,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4.8个百分点,总量在全省排名仅列17位。工业从业人员占全县从业人员的 1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6个百分点,七、八十年代一直让陵水引以为傲的藤竹制品、制糖、钛矿采选业、食用盐、珍珠、椰子糖等工业产品,除藤竹制品外,其余的已成昨日黄花,风光不在。

(四)陵水的旅游业的发展前景一向是最让人激动和充满希望的,发展旅游业是陵水历届政府雄心勃勃的壮举,也是陵水社会各界、上上下下在共商陵水经济发展大计中最为津津乐道的,可陵水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却又是最让陵水尴尬而又最感无奈的事情,作为三亚和万宁的近邻,对三亚、万宁通过旅游开发带动经济上的发展,特别是三亚通过旅游开发带来经济上的腾飞,一跃而成为中国最耀眼的一颗明珠,陵水人是有目共睹的,也应该是有切肤之痛的。客观的说,陵水从地理位置来说,介于两市之间,与三亚、万宁相比,陵水的旅游资源毫不逊色,甚至是犹过之而无不及,如三亚有亚龙湾、大东海,西岛、南山、蜈洲岛、南田温泉,陵水也有香水湾、土福湾,有南湾猴岛、分界洲岛、高峰温泉,而吊罗山的热带雨林、椰子岛更是三亚所没有的。这些丰厚的旅游资源也是万宁所无法比拟的,可是由于各种原因,这些资源在陵水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近几年来,陵水旅游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由于起步晚、规划差、基础薄、发展缓慢,与三亚、万宁左右对比相形见绌,正如卫留成省长在陵水调研报告会上所指出的“陵水现在的旅游业只是一些低水平的开发”!目前,在三亚,五星级酒店有4家,万宁1家,四星级酒店三亚13家、万宁2家,三星级酒店三亚20家、万宁21家,而陵水只有四星级酒店1家、三星级酒店1家,陵水接待的全年游客人数在全省排名10位,旅游收入排名位,而相邻的两个市县却比陵水高的多。全年接待人数仅仅为三亚的 2%,万宁的3%。

(五)固定资产投资不足,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不够。陵水的固定资产投资虽说年年都有所增加,可每年只在3亿元左右徘徊,从总量上来看,充其量也只是低水平的增长。长期以来,陵水的固定资产投资主要依赖国家的扶贫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及少量外来项目开发、社会闲散资金的投入,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小,缺乏大企业、大集团的参与、大项目的投入和拉动,四年来,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1.55亿元,年均2.88亿元,在全省18个市县当中排名位,由于投资不足,致使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投资硬环境在东线各市县当中是最差的,远远落后于省内经济发达市县。

(六)招商引资难度大,办法不多,一些招商引资项目大多是纸上谈兵多,落户生根少。这些年来,我县虽然在加强基础设施、改善投资环境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也仅是低层次的,和经济发达的市县相比,在软环境建设上有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主要体现在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部分职能部门宗旨观念薄弱,特别是一些职能部门,在行政审批、政策落实、服务意识上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办事效率不高、门难进、脸难看、乱收费、乱摊派的现象时有发生,个别部门和单位缺少大局观念,为了小集体,甚至个人的利益对外来投资者吃、卡、拿、要的现象屡见不鲜,致使我县整体环境缺乏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严重影响了我县的整体形象,已经成为制约我县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陵水属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也是一个工业、财政弱县,如何实现陵水陵水经济跨越式发展,达到富民强县的目标,就必须制定一个适合陵水实际的经济发展战略,目前县委、县政府提出了:“立足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做精农业,主攻旅游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大招商引资、对外开放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力度,实施优势产业、小城镇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发展思路。围绕这个发展思路,如何审时度势,把握机遇,扎扎实实地打好产业基础,基础设施基础、投资软环境基础,如何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在结构调整当中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在转变方式中加快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陵水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三低一小”的局面,实现陵水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是陵水每一个干部都应该面对和思考的问题。当前,陵水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省委、省政府对陵水经济发展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支持,卫留成省长亲率众多重要厅、局长到陵水对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进行深入的调研,为陵水的经济建设出点子、谋发展。因此,针对目前陵水经济发展

现状、存在问题和不足,从有利于城乡居民增收、财政增长、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陵水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就是要按照县委、县政府制定的经济发展思路,依托现有资源优势,做精、做大、做强冬季瓜菜、热作水果生产,海洋渔业及旅游业三大特色产业,并以此作为陵水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通过这三大特色产业的带动,形成主导产业群,实现陵水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一)继续优化农业产业调整和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同时以市场为导向,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大力发展陵水具有区域和资源优势的冬季瓜菜、热带水果、海洋渔业等特色产业,并以此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实施产业化战略,逐步形成基地化、规模化生产。

1.进一步优化农产品结构,实施产业化生产,全面提高农业经营效益。一是要以市场为导向,培育具有资源优势的特色农产品,要根据我县种植业生产当中普遍存在的产量高而质量不高、丰产不丰收、产值大而效益不大的突出问题,打好“季节差、名特优、无公害”这张牌,把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作为农业产品结构和产业化的调整目标,紧紧抓住反季节瓜菜、热带优质水果等优势产业,坚持组织和引导企业、农户进行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逐步确立冬季瓜菜、热带优质水果生产在种植业中的主导地位,二是要以工业化的思路来发展农业,积极创建和扶持一批集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龙头企业,使农业经济向生产、加工、销售多元化方向发展,同时以此为依托,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减少生产和经营上的盲目性,积极引进一批市场前景看好、商品价值高、技术含量高、资源支撑面广、易推广、群众受益面大、适合进行深加工的特色优良品种,为发展我县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高品质的资源支持。

2.要坚持捕捞、精养、深加工协调发展的方针,“远近”结合,以近海养殖和远洋捕捞为重点,全面开发陵水海洋渔业资源,以此带动陵水海洋经济的发展。海南做为我国海洋国土第一大省,拥有近2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约占我国海洋面积的三分之二,这为陵水实施资源开发、发展海洋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远”就是要大力发展远海和远洋捕捞业。要积极筹措资金扶持渔民造大船、组建远洋渔业公司并以此为龙头组织船队闯深海,开辟南沙新渔场,拓展海洋捕捞渔业空间;“近”就是要充分合理利用陵水近海渔业资源,发展海水养殖业,着重抓好养殖结构、养殖模式、区域布局的优化与组合,进一步改善养殖方式,建设一批集约化程度高、辐射能力强的养殖基地,要积极发展工厂化养殖、深海沉箱养殖、浅海网箱和海滩养殖,不断扩大生产能力,形成规模化、工业化生产,做大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海洋产业。

3.继续强化和完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陵水虽说有海南最好的水利和农田基础设施,但随着农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生产缺水的问题日益突出,长期以来,缺水问题已成为制约陵水冬季瓜菜、热带水果和粮食生产的一个主要瓶颈,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用水问题刻不容缓。一方面要尽快筹措资金,加快小妹水库的扩容和其他水利基础设施的改造;另一方面要大力引导和扶持农户发展设施农业,既能增强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又可以提高农产品商品价值。

4.加大农业机械化推广力度,农业生产机械化是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体现,也是农业产业化生产的需要,是提高农产品产量、降低单位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的一条有效途径。但我县目前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偏低,远远不能满足我县农业生产产业化和集约化发展的需要。为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应大力推广农业机械,近几年来,我县基本农田整治所取得的成效,为全面推广农业机械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对于一个经济发展欠发达的地区来说,仅仅在农业上找出路是很难达到富民强县的目标的,经济发展的潜规则告诉人们,发展工业是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需要,大凡财政收入增长较快的地方都

是依赖工业的快速发展得来的。同时,发展工业、特别是劳动力密集型的中小工业也是拓宽城乡就业渠道、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城镇化进程、解决“三农”问题的一种根本举措。因此陵水经济的发展,必须有工业作为一个重要的产业来支撑,也是现阶段条件下,推动陵水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

1.立足热带农产品资源优势,以特色资源优势为依托,优先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近年来我县通过不断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农产品结构,主要农产品逐渐形成规模化、基地化生产,如冬季瓜菜中的苦瓜、长豆角、西瓜、热带经济作物中的槟榔、椰子、热带优质水果中的芒果、荔枝以及海洋渔业产品等等。这些农产品如果以初级产品的形式进入市场,由于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产品价格易受打压,容易挫伤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不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因此,要想方设法围绕现有的特色优势农产品资源,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如水产品冷冻加工、热带果蔬加工、椰子、槟榔系列产品加工等,通过对农产品的精包装和深加工,进一步形成从生产、加工到销售的产业链,从而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达到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目的。

2.发挥品牌效应,以陵水藤竹工艺品有限公司为龙头企业,着力打造以藤竹工艺品、椰雕、珍珠、贝壳、旅游食品等具有发展前景的密集型旅游系列产品加工业,既可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城乡居民就业率,同时也可以为我县旅游商品市场提供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进而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3.抓好工业园区建设,尽快搭建工业平台,为发展工业营造有效载体,实施“小企业、大聚集”的园区发展模式,通过园区建设带动陵水工业的发展。要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观认真做好园区的规划,确保园区建设的有序发展,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水、路、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客商投资园区办企业提供良好的开发环境和服务。

4.尽快出台陵水县工业发展《优惠政策》,降低工业准入门槛,在不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土地、税收、流通、金融服务等方面给予优惠和倾斜,鼓励支持客商到我县投资开发办工业。

5.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长期以来,陵水历经了众多工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从上马、亏损、破产、倒闭的过程,谈“工”色变,对发展工业经济大家是心有余悸、避之三尺而犹恐不及。陵水不能发展工业的意识已在许多领导和干部群众当中根深蒂固,可以说是深入人心了。如何消除人们心中的疑虑,消除一切束缚发展工业的观念,消除一切不利于发展工业的体制和政策障碍,让大家都来支持陵水工业的发展,为陵水工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投资氛围至关重要。

6.加快国有工业企业的改革步伐,要让国有企业逐步从一般竞争领域中退出,同时通过对现有国有中、小型企业采取改制、兼并、租赁、出售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开放搞活。

(三)旅游业作为“阳光产业”是目前世界上前景最广阔的朝阳产业,是经济效益最高、资源消耗最低、环境污染最少、增长速度最快的产业,因此,为实现陵水经济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目标,确保陵水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就必须把旅游业作为陵水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重要产业、主导产业来发展,就是要充分利用陵水的区域优势、资源优势,培育具有地区特色的旅游业,发挥后发优势,促进陵水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

1.发展旅游,规划先行。旅游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因此,如何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如何让陵水旅游业在发展中发挥最大的优势和潜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资源、效益、环境的三统一,

就必须要从资源就是财富、资源就是优势的角度,以资源的合理配制和优化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做好旅游发展规划,高标准、高品质度身打造具有陵水特色和优势的旅游产业。

2.在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上,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旅游发展战略,严格按照规划要求,进行旅游开发。陵水拥有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且大多属于未开发的状态,这也正是陵水后发优势之一。因此,在旅游开发建设当中,要以规划为指导,合理布局、突出重点,要采取大项目、大企业、大投入的运作机制,本着“打名牌、抓重点、搞特色、创效益”的原则,对陵水现有的香水湾、土福湾、椰子岛、高峰温泉、吊罗山森林公园等主要旅游开发区和重点项目进行有序的开发,不搞急功近利的项目、不盲目做浪费资源的低水平开发,要吸取历史的教训,吃一堑,长一智,避免重蹈覆辙。

3.以规划为导向,实施精品、名牌战略,严格按照规划要求,开发和组合具有陵水区域特色的旅游产品,陵水拥有57、9公里长的海岸线,有“两湾”--香水湾、土福湾;三岛——南湾猴岛、分界洲岛、椰子岛;一山——吊罗山原始森林;一水——田仔高峰温泉;更有全国闻名遐尔的海南第一个苏维埃政府旧址和电影《红色娘子军》中反派原型“南霸天”的故居等令人赞叹不已的旅游资源,要把这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就必须依据市场需求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开发条件、区位情况,因地制宜打造一批品种多样、主题鲜明、优势互补、市场潜力大、适应现代旅游发展趋势的、可以满足不同层次旅游消费者需求的旅游精品,使旅游产品高起点、高标准,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进一步提高旅游产品的档次和吸引力,用品牌效应带动陵水旅游业的发展,增加旅游业的经济效益。近期应抓好以下旅游产品的开发:

海边休闲、度假、会展旅游:充分利用“两湾、三岛、一山、一水”优越的旅游资源,以三亚的亚龙湾、南山;万宁的兴隆;琼海的博鳌旅游开发区的建设为借鉴,注重资源互补、效益为先的原则,通过招商引资,采取“大项目、大公司、大投入”方式进行开发,建设一批适合各层次消费的高档星级度假酒店、会展中心和休闲娱乐中心。

生态旅游:陵水地处热带、亚热带交汇处,有着丰富的、独特的热带、亚热带生物资源,阳光、天空、沙滩、海水、森林等生态资源一一俱备,特别是拥有首屈一指的南湾猴岛自然保护区和吊罗山森林公园、椰子岛;生态环境极为优美,为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同时抓住我县农村经济结构和农产品结构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农家乐、度假庄园、垂钓基地等农业生态观光旅游。

红色纪念游:利用海南第一个红色苏维埃政权、“南霸天”旧址,建立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以此为主题发展红色纪念旅游。

康复、疗养旅游:以高峰温泉所特有的治病疗养功效特点,建设温泉康疗旅游中心。

4.加强旅游宣传促销活动,开拓旅游市场。陵水有着丰厚的旅游资源,但由于缺少宣传促销,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经济效率,因此要依据陵水的特点,对陵水的旅游资源、产品进行精心策划、整体设计、整体包装,通过各种旅游项目招商洽谈会、网上发布等形式扩大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陵水、向往陵水。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和三亚、万宁、琼海的联系协作,互通有无,实现资源互用、客源互用、利益互享。

(四)要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投资、环境就是效益的思想,坚持发展经济必须从基础设施抓起的思路,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花大力气在优化投资环境上狠下功夫,着力解决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陵水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投资硬环境。特别是要优先抓好香水湾、

土福湾、椰子岛、吊罗山森林公园、高峰温泉、南湾猴岛及工业园等重点开发区的“五通一平”,尽快完成陵城日产五万吨自来水厂、新村港码头、陵城防洪堤、新陵城公路大桥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这样,即可以进一步改善陵水的投资环境,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对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拉动投资增长,进而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五)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创新招商引资方式。作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陵水想要依赖地方财政解决经济发展资金那是不可想象的,而国家对贫困市县的扶持也是杯水车薪,难解燃眉之急,因此,要想加快陵水经济的发展,实现陵水经济跨越式发展,招商引资是个行之有效的路子。

1.根据我县实际情况制定招商引资发展规划,明确招商项目和工作目标。长期以来,我县虽然对招商引资工作予以高度重视,但没有根据我县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个适合我县招商工作路子的发展规划、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没有明确的招商项目、没有明确的招商优惠政策、致使在很多时候,招商工作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招商工作成功率偏低。不客气的说,目前在我县已经开发建设的外来投资商当中,有相当一部份是属于毛遂自荐,不请自的。因此从现在起,应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认真做好招商引资规划和发展战略,明确我县招商引资工作的目标、政策、方法和措施。

2.做好重点项目的筛选、包装和推介工作。围绕目前我县经济发展的规划和目标,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对我县目前需要开发和建设的项目进行可行性评估,同时着手编制新的招商项目指南和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为今后招商引资工作奠定基础。同时,精心筛选出一批具有特色和发展潜力的重点项目、优势项目进行精心包装后到省外、国外进行招商。

3.要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加大开放力度,通过有效的招商引资,加快我县资源的优化和配置。目前,由于缺乏资金,我县有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项目和资产难以得到开发和盘活,只有及时转变观念,把这些优势项目和资产拿来出来进行公开招商,在不围反国家政策的前提下,本着发展就是硬道理的原则,只要有利于陵水经济发展的,不管是谁,只要有能力、有资金、有技术都可以通过合理的、公平竞争来做,通过招商引资,按照以项目换资金、以土地和资源换股权,以存量换增量的方式,促进陵水经济快速发展。

4.要以诚信招商、优质服务为重点,建立和完善招商引资工作责任制。根据乡镇和职能部门的工作性质,把重点项目层层分解至部门、乡镇,按照一个产业、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个班子,一包到底、全程负责的方法,对招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抓紧、抓好,对每一个项目都要叮紧、叮牢,跟踪抓落实,做好优质服务,让每一个到陵水投资的客商都能安心、放心,让每一个项目都能扎根、生根。同时要把招商引资工作纳入到乡镇、部门工作的目标考核管理当中,奖优罚劣,以期推动陵水招商引资工作打破现状,实现新的突破,促使陵水的招商引资工作迈上台阶。

5.以加强执政能力为核心,坚持依法治县、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建立一个高效、诚信的政府。要以提高办事效率为突破口,抓好行政审批制度的深化改革。要尽快成立一个“陵水政务中心”,从有审批事项的单位中抽调人员集中到县“政务中心”办公,简化审批手续,为企业提供“一个窗口审批、一站式服务”。同时,对那些滥用职权,徇私舞弊,刁难投资者的害群之马要严加惩处,决不姑息,为外来投资者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资软环境。

(六)采取必要的措施,加快闲置土地的处置,尽快解决土地遗留问题。土地是陵水的优势,是陵水最大的资源财富,也是实现陵水经济腾飞的希望所在。第一轮土地开发热中的盲目和失误,使陵水的开发建设陷入了一个雷区,发展优势几乎丧失殆尽,制约了了陵水经济的发展,让陵水一次次错失

难得的发展机遇。土地遗留问题已经成为陵水经济发展史上一个耻辱和永远的痛。目前,这些闲置土地大多占据在主要旅游开发区内,因此,对闲置土地的处置力度的轻重、快慢与否,关系到陵水经济发展的成败。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及发展趋势 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贯通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为标志,并引起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 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

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中国社会经济近代化进程的阶段 1.初步发展阶段(1840~1895 年) (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的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并非法开办企业(这是在中国最早出现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 (2)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产生了中国机器工业。 (3)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冲击自然经济,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 年) (1)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2)1912—1919 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 年)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官僚资本形成,民族工业发展。 (2)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军国主义的大举进攻下遭到严重摧残,近代化被打断。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的经济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从国 际形势看,欧元区国家的经济合作已经启动,但发展前景不明朗;美国自从经历“9.11”事件之后本国经济陷入低迷,至今尚未全 面恢复;日本经济则长期低速徘徊.尽管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 积极的措施,例如:正式加入WTO;推动APEC的发展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加强同中亚国家的合作等;但整体外部形势依然严峻。这就需要我们从内部经济入手,找到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在国内经济中,由于存在众多的问题,无法一一列举,所以本文试图从通货膨胀、失业、GDP的增长几个方面来探讨影响中国经济的原因,并且试图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一、对三条曲线的复合与分析 (一)三条曲线在一个坐标系中的复合:图一(% (二)三条曲线各自特点的分析 A、GDP增长率曲线 1、曲线走势:最近中国十几年的GDP增长率变动呈现前快后慢的特点。在第一个阶段,1991——1996年,GDP增长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平均达到11.6%;而在第二个阶段,1997——2001年间,GDP增长保持平稳中速的增长趋势,平均达到 7.8%。前后两个阶段平均增长率差异较大,呈现出比较明显的 阶段性特点。 2、原因

1)、1991——199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基于以下方面: 第一,经历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经济衰退,当时称之为“市 场疲软”之后,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 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第二,邓小平同志的南巡,一方面澄清 了许多人认识上的误区,另一方面,他以个人的远见,在宏观上 为中国创造了一种宽松、积极的氛围,加速了经济的增长。 2)、1997——2001年经济增速下降,主要是以下原因:首先,在经历了1991——199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一些经济指标过热,造成诸如通货膨胀水平过高等方面的问题。所以国家在宏观上需要执行一套稳健、收缩的财政、货币政策。其次,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虽然没有对我国经济造成直接破坏,但也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整体外贸环境。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传统东南亚国家进口市场的缩小,外贸行业整体效益的下滑,对我们这个外贸依存度非常高的国家来说,对经济增速的下降造成了实际的 压力。第三,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的要求,我国陆续开放了一批部门和行业,大力下调平均关税水平;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国内原本受到很大程度保护的许多产业顿时感受到巨大 的压力,使得这些传统上的经济增长点在实际推动经济增长时显 得力不从心。 B、通货膨胀水平曲线 1、曲线走势:1992——2001年中国通货膨胀水平呈现先 高后低、先正后负的情况,同样具有阶段性的特点。1992——1996年间,平均商品零售物价指数保持在12.2%,而1997——2001年其平均水平仅为-0.6%。两个阶段相差13%,这种有趣的现象非常值得我们研究。 2、原因

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的论文

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的论文 导读 《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21》对分享经济下的概念是:利用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整合,分享海量的分散化闲置资源,满足多样化需求的经济活动总和。从对共享经济的定义和概述中可提炼出三点:一是可利用的闲置资源;二是共享平台高效供需对接;三是资源供需双方的积极参与。 共享经济概述 (一)共享经济的成因和内涵 共享经济是一种新兴经济形态。1987年,美国学者马科斯·费尔逊、琼·斯潘思提出分享消费是在满足日常需求的同时愿意与他人建立关系的经济活动。雷切尔·波茨曼、鲁斯·罗杰斯在《我的就是你的:协作消费的崛起》一书中,进一步发展了分享消费的观点,指出客户的需求不再局限于拥有物品的所有权而是使用需求获得满足。罗宾·蔡斯在《共享经济:重构未来商业新模式》一书中,把共享经济的含义归为三部分:产能过剩(闲置资源)、共享平台、人人参与。共享经济鼓励物品的所有权者与目标使用者基于共享平台,提高闲置资源的使用效率,提倡人与人之间以互信的方式交流、生活。

从对共享经济的定义和概述中可提炼出三点:一是可利用的闲置资源;二是共享平台高效供需对接;三是资源供需双方的积极参与。 共享经济包含共享平台、供给方、需求方三个必须主体。 1.共享平台 基于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把可利用的闲置资源位置应用大数据基本算法等精准实时对接供给端与需求端,平台本身对共享的物品与服务没有所有权,未对其进行相应的固定成本支出,提供的仅仅是必须的服务与法定的监管,属于轻资产运营,收入来自交易的抽成。 2.供给方 供给方无论是个体或是组织,只要拥有闲置可用的资源,并且愿意为获取一定收益而暂时性转移产品使用权或服务,供给方的本质是在获取额外收益的同时而不自觉地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 3.需求方 需求方是愿意付出一定的经济报酬而获取物品的使用权或接受服务。在互联网经济下,每个有需求的个体或组织均可成为产品或服务的需求方,无须拥有产品所有权而获取产品和服务需求。 在互联网经济下,共享经济完美地实现了供给与需求的无缝对接,供给因能提供“私人订制”的解决方案而提高了产品与服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本文以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四大指标为依据,综合 论证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基本特点,揭示了中国现时经济结构不合理、就业不充分、经济增长粗放的突出问题,系统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基本对策,包括投资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外资外贸政策等。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一)经济增长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但是在高增长中也存在一定的周期波动。近几年来,中国经济的周期波动已呈振幅缩小、基本稳定的特点。1998~2003年中国经济增长率的谷底值与峰值在7.1%~9.1%之间,相差2个百分点;而在此之前,最低谷底值与最高峰值在3.8%~15.2%之间,相差11.4个百分点。这说明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已不存在所谓“过热或过冷”的问题。按中国要在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在未来十几年内中国将保持年均7%的经济高增长速度。中国现时与未来的经济高增长是有持续动力支持的。这种动力支持主要源于五个方面:一是中国现在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水平低。2003年中国GDP只有11.7万亿元人民币(按汇率折算约合1.4万亿美元),只相当于日本经济总量的1/4,故中国有经济高增长的巨大潜力。二是中国劳动力供给充足,仅农村富余劳动力现在就有1~2亿人,尚且中国劳动力的工资水平低,隐藏着巨大的消费需求。三是中国资本或资金供给充足。到2003年底,中国居民储蓄存款高达10.4万亿元人民币,居民外币存款为800多亿美元,两者合计占GDP的比例已超过100%。此外,中国利用外资和现有外汇储备的规模也很大。四是中国非常重视利用和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人才,并努力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从而可以依靠先进技术和人才,支撑现代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改造。五是中国现在具有经济型政府的特点,政府行政手段在配置资源方面发挥一定的重要作用。这种行政手段对资源的配置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高效率。当然,目前中国经济增长也存在粗放型、质量不高、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突出问题。所以,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确立以人为本的协调发展观,是推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物价稳定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长期受到通胀的困扰,尤其是在1988~1989年和1993~1995年中国的通胀曾达到严重的程度,年消费价格指数(CPI)分别为18.8%、18%、14.7%、24.1%和17.1%。但是近年来,中国又出现了通缩的迹象。1998~2002年中国的消费价 格指数分别为-0.8%、-1.4%、0.4%、0.7%和-0.8%,其中有三年出现了轻度的通缩。2003年中国消费价格指数又上升到1.2%,特别是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上涨了4.8%和2.3%,这说明现在中国已走出了通缩的阴影,并呈现出通胀的苗头。总之,近几年来中国的物价是基本稳定的。未来中国也不会担心通缩的问题,但中国对通胀却一直非常敏感。主要原因:一是中国在20世纪80~90年代曾遭受过通胀的打击,并且在客观上存在一定的引发通胀的内在因素,特别是受粮食、石油等资源的制约以及受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的影响。二是中国在调控货币供给量方面存在缺陷,特别是受地方政府“倒逼机制”的影响,使中央银行很难有效控制住货币供给量。例如,2003年中国货币发行量(M0)为2468亿元人民币,增长率为14.3%,超计划发行率为64.5%,创建国以来最高发行率;贷款新增加3万亿元人民币,比2002年增发放贷款1.1万亿元人民币,增长率高达58%,是多年来发放贷款最多、最猛的一年,从而不可避免地拉动了物价全面上涨。之所以出现这种

最新浅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浅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论文关键词】经济发展问题改进措施 【论文摘要】党的十六大以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行势,面对国内经济改革的发展与稳定的艰巨任务,全国各族人民在胡主席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使我国的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 1 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综上所述,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呈现一派祥和的景象。同时也要清醒的看到,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首先使是在经济的发展中如何注意对环境的保护。由于粗放型的增长使我们付出了过大的环境代价。某些地区的企业为了满足致富的需要,大量的排污,使空气和水质发生严重的污染。据媒体报道:地处江南地区的生命资源太湖遭到了严重的污染。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的发源地也受到了严重的污染。由于中国是燃煤大国,传统的燃煤技术使得大量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废气排放到空气中,空气和水质的污染将使人的生命和健康受到严重的威胁,这种以牺牲环境和人民健康为代价而换来的高速发展的GDP是不受欢迎的,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容的。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与民生有关的问题是居高不下的房价。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作用,应该使大多数人能够买的起住房,能够安居乐业;但是事实却相反,2007年以来,全国特别是大中城市,房价飙升,居民的收入积累赶不上房价的上涨幅度,只好放弃买房。有的居民采取贷款购房的办法,但每月还款的负担很重,几十年的还款

计划使他们喘不过气来。与民生有关的另一个问题是我国目前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号召下,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人民的收入差距开始拉大。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相当一部分城镇居民下岗失业,居民的收入差距逐年拉大,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收入差距很大,因此也引起了一部分人对一部分人的不信任,产生了“仇富” 心理。在众多媒体报道的案例说明,在大城市的边缘地区,中西部落后地区,犯罪案件频发,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胡主席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说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农业面临着新的挑战。目前城市建设中,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农村中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所以农村中只留下老人和孩子。在“知识改变命运”的号召下,农村中成长的下一代,也千方百计地离开农村,长此下去,发展农业的人力资源将严重缺乏。在房地产“暴利”的驱动之下,有些地区把粮田变成商品房的开放地,因此我国耕地面积在逐年缩小。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 2 今后的改进措施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经济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毋庸置疑,中国的经济发展是非常迅猛的。经济的腾飞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市场经济日趋繁荣,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有所减缓。中央为实现“保八”“维稳”等目的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回归中国经济本质,其发展减缓的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 从国际方面看,首屈一指的自然是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对全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作为活跃在世界市场上的中国自然也没能逃出它的魔爪。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在短时间内波及全球,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出口贸易受到严重影响。国内经济也受到干扰,通货膨胀,失业率上升,社会民生问题层出不穷。中国的经济发展形式严峻,加之中国经济自身存在弊端,其受影响程度可见一斑。 再者,美国等国家实施的贸易保护政策,对中国贸易的发展有着极强的制约作用。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在国际贸易发展极为迅速。占有的市场比率也在逐步上升,由此引得一些国家的焦虑和恐慌,更是被某些大国拿来当牵制中国发展的理由。 国内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主要依赖国际市场,能源资源消耗消耗大,环境损害成本低,经济结构不合理,科技强度不大,凡此种种皆对经济发展有直接的影响。我国现在经济仍以农业、制造业为主,尤其是加工制造业产品多用以出口。而其产品技术含量低,对外依赖大。众多“MADE IN CHINA”的背后体现的其实是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受到严峻挑战。物极必反,过犹不及,中国以能源资源、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方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经济的发展趋势。加大科技投入,扩大内需,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电子信息行业已经刻不容缓。 第二,经济发展差距日益扩大。中国经济发展存在很大的地区差异这是显而易见的。其原因有地理位置因素,有国家政策的影响,也有文化及教育水平的差异。沿海地区以其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国家给予的优厚的政策扶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镇化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国家近年来虽然出台了相关措施来支援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从整体看来,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仍旧很大,并且短时间内难以解决。除此之外,城乡差异就显得尤为突出。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深入推进,城乡差异也愈趋拉大。无论是在基础设施、经济发展、民主政治的推进还是在文化教育方面,农村都明显的落后于城市。有些偏远山村甚至连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给不用谈达到小康水平了。这种畸形的发展使得中国的经济严重不平衡,从富人很富,穷人很穷的现状我们不难看出这种差异所导致的后果。 第三,法律法规不健全,不科学。作为一个法治社会,法律的完善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市场经济时代,经济犯罪必然是不可避免的。可是事实上因为法律建设上的缺失,一些罪行没有对应的法律规范作依据,使得违法犯罪者钻空子,以不正当途径敛财,危害社会利益。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我国经济形势正处在建国以来相对稳定、持续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效益开始改善的良好时期。我国经济增长模式正在经历明显的转变,根据数据表明“九五”期间比“八五”期间年平均GDP增长率有所下降,但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明显好于“八五”期间。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大量数据表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正在发生明显转变,正在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改善型转变,不仅经济效益改善,而且环境生态效益开始改善。但是我们不能盲目追求高经济增长率,我们希望经济增长率是没有水分的、实实在在的、有经济效益的经济增长率。因此,从国际横向比较看,尽管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率呈减缓趋势,但仍然是全球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也是宏观经济比较稳定的国家之一,已经成为东亚地区经济增长和贸易增长的发动机与经济稳定的“稳定器”。由于受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与贸易衰退的影响,很多发达国家经济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只有中国和印度避免了这种情形。 虽然我国在稳步发展中,但是也存在了不少问题。首先,我国正在经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经济结构调整,因此面临大规模、突发性的“下岗洪水”、“失业洪水”,这已成为了我国目前最突出的问题。因此,安抚好失业人群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面对大规模结构调整和失业,国家大量增加社会保障资金,支付结构改革成本,购买社会稳定。其次,“三农”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三农”问题

的核心是广大农民的农业收入的绝对数大幅度下降,而农民无法大规模地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因此,扩大内需主要是要提高居民的消费需求;而提高居民消费主要是提高广大农民的消费需求;要提高农民的消费需求,必须要提高农民人均收入水平;要提高农民人均收入,则必需提高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只有解放农民、投资农民、转移农民、减少农民才有可能富裕农民。 我国有着很强的发展前景,首先经济中长期增长潜力仍然巨大。我们既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又有比较充分的发展要素供给条件。居民消费结构由温饱型向小康型升级,创造了新的市场最终需求。城市化进程加快,使我国经济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其次,投资与消费关系应当逐步得到合理调整,人民群众将从经济增长中得到更多实惠。影响我国投资和消费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需要进一步拓展居民消费的空间。在投资和消费关系的合理变动中,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持续增长,恩格尔系数将进一步下降,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生活质量将进一步改善。第三,分阶段基本实现工业化,并使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这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两个重要目标,也是传统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换的鲜明标志。这两个目标一旦实现,将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重大里程碑。第四,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应当取得重大进展。随着各项改革的深化和技术进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进一步转变,有可能具备比过去更为有利的体制条件和物质技术基础。但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经过“十一五”期间乃至更长时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面貌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观。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谈及中国的经济。经济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毋庸置疑,中国的经济发展是非常迅猛的。经济的腾飞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市场经济日趋繁荣,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有所减缓。中央为实现“保八”“维稳”等目的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回归中国经济本质,其发展减缓的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 从国际方面看,首屈一指的自然是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对全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作为活跃在世界市场上的中国自然也没能逃出它的魔爪。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在短时间内波及全球,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出口贸易受到严重影响。国内经济也受到干扰,通货膨胀,失业率上升,社会民生问题层出不穷。中国的经济发展形式严峻,加之中国经济自身存在弊端,其受影响程度可见一斑。再者,美国等国家实施的贸易保护政策,对中国贸易的发展有着极强的制约作用。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在国际贸易发展极为迅速。占有的市场比率也在逐步上升,由此引得一些国家的焦虑和恐慌,更是被某些大国拿来当牵制中国发展的理由。 国内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主要依赖国际市场,能源资源消耗消耗大,环境损害成本低,经济结构不合理,科技强度不大,凡此种种皆对经济发展有直接的影响。我国现在经济仍以农业、制造业为主,尤其是加工制造业产品多用以出口。而其产品技术含量低,对外依赖大。众多“MADE IN CHINA”的背后体现的其实是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受到严峻挑战。物极必反,过犹不及,中国以能源资源、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方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经济的发展趋势。加大科技投入,扩大内需,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电子信息行业已经刻不容缓。 第二,经济发展差距日益扩大。中国经济发展存在很大的地区差异这是显而易见的。其原因有地理位置因素,有国家政策的影响,也有文化及教育水平的差异。沿海地区以其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国家给予的优厚的政策扶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镇化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国家近年来虽然出台了相关措施来支援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从整体看来,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仍旧很大,并且短时间内难以解决。除此之外,城乡差异就显得尤为突出。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深入推进,城乡差异也愈趋拉大。无论是在基础设施、经济发展、民主政治的推进还是在文化教育方面,农村都明显的落后于城市。有些偏远山村甚至连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给不用谈达到小康水平了。这种畸形的发展使得中国的经济严重不平衡,从富人很富,穷人很穷的现状我们不难看出这种差异所导致的后果。 第三,法律法规不健全,不科学。作为一个法治社会,法律的完善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市场经济时代,经济犯罪必然是不可避免的。可是事实上因为法律建设上的缺失,一些罪行没有对应的法律规范作依据,使得违法犯罪者钻空子,以不正当途径敛财,危害社会利益。总是要在悲剧发生过后才来组织立法,这就加大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稳定性,不利于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另外,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现状 内容摘要:我们国家作为世界上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随着改革开放和我国政府依据本国国情适时适度调节本国经济政策,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经济实力不断攀升,增长速度持续增加,经济上的飞速发展令我们国家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如资源与环境问题,就业与失业问题,以及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等。 关键词: 资源与环境就业与失业发展不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基于中国的国情和处在国际日新月异环境的大背景下。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而且还为以后的经济发展埋下了一点隐患。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和预测防范这些隐患,都是我们值得研究的课题。 第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显现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资源与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中国虽是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的国家,但人口多。再加上过去中国发展经济一直都是靠消耗自然资源,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拉动经济增长,尽管后来政府采取了相关措施来缓解发展与环境的问题,但成效并不是很大,这样的做法只是杯水车薪而已。另外再加上在发展的过程中,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浪费现象普遍存在。因此时至今日,不难发现在社会和国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资源浪费和环境恶化问题也接踵而来。很多地方都因为环境问题而给当地造成巨大损失,甚至有的地方还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存和人生健康。如云南就有一个小村庄就因为当地工厂乱排放工业废弃物而污染当地水源,导致全村大部分居民里患癌症,成为“癌症村”。因此当我们在强调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应注重社会和环境效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二、就业和失业问题日益突出

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发展状况 1 经济形势 改革开放前,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在经济部门占90%以上,除公私合营企业的资本家拿定息、居民储蓄存款有很少利息外,工矿企业一律按八级工资制拿工资,农村则根据出工情况拿工分,收入差距不大,“铁饭碗”、“大锅饭”现象普遍存在。 2 经济增长波动: 经济增长波动状况:1956~1978年。这个阶段经济在决策失误和政治动乱中大起大落。波动之剧烈在世界经济史上罕见。这个阶段包括1956~1958、1958~1966、1966~1970、1970~1973、1973~1975、1975~1978年等6个周期。22年中6个周期,平均每个周期3.7年。 在这6个周期中,有3个属于经济增长绝对下降的古典周期,即1958~1966年周期,1966~1970年周期,1975~1978年周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经济增长最高的年份,最低的年份,负增长的年份,都出现在这个时期。1960、1961、1962、1967、1968、1976年等6年均属负增长。各个周期的波幅很大,分别达到17.5个百分点,46.7个百分点,30.5个百分点,5.4 个百分点,7.2个百分点,14.4个百分点。各周期内平均增长率,即波位分别是13.25%,3.975%,7.225%,6.1%,4.7%,5.6%,各个周期的波位相差较大。这从侧面反映了经济波动的剧烈。这一时期经济波动的状况是:波动周期短,波动幅度大,波位低。波动类型属大起大落型。 3 经济增长质量: 1957~1978年,由于片面追求总产值的增长速度,实行粗放式扩大再生产,忽略了对经济效率和经济效益的追求,导致这一时期的经济增长质量很差。 这首先表现为经济增长的效率低下。1952年~1978年,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为—0.32%,对总产出增长贡献的份额为—5.3 %。(注:郭庆、胡鞍钢:《中国工业经济问题初探》,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版,第30页。)。1958~1965年、1966~1977年,全要素生产率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分别为—130.15%、7.15%。1978年以前,全要素生产率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仅为0.16%。而1953~1957年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8.7%。(注:张军扩:《七五期间经济效益的综合分析》,《经济研究》1991年第4期。)国民经济中最有活力的部门——工业,按净产值计算的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1957年~1978年平均增长3.4%。其中独立核算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仅增长2.6%。1966~1978年间,中国工业劳动生产率年均仅增长1.5% 国民经济的另一重要部门——农业,由于人口的膨胀,土地资源的紧缺和以粮为纲的农业政策,导致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递减。按净产值计算的农业劳动生产率,1978年仅为1957年的94. 8%,年均每年下降0.2%。由于增长效率低,到1978年,全社会每个就业人口所生产的国民生产总值为632美元,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0%,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34%。 这个阶段经济增长质量差还表现为经济效益低下。每100 元积累增加的国民收入,1957~1978年为19元。几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实际情况是:“一五”时期(1953~1957)为32元,“二五”时期(1958~1962)只有0.9元,“三五”时期(1966~1970)22. 4 元,“四五”时期(1971~1975)为15.8元。平均每增加100元的国民收入所需积累额,“一五”时期为312元,1957~1978年则为526元。从能源、原材料的利用效益看,资金使用效果也不大相同。如每吨标准煤所生产的国民收入,“一五”时期为1 086元,“二五”、1963~1965年、“三五”、“四五”、“五五”、“六五”各个时期分别为504元、695元、737 元、579元、547元、767元。它们在504元至767元之间,远远低于1957 年以前的时期,也低于1978年以后的时期。这一时期由于政治动荡对经济建设的冲击,固定资产形成率、交

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面貌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观。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谈及中国的经济。经济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毋庸置疑,中国的经济发展是非常迅猛的。经济的腾飞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市场经济日趋繁荣,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有所减缓。中央为实现“保八”“维稳”等目的也采取了一系列措 施。回归中国经济本质,其发展减缓的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 从国际方面看,首屈一指的自然是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对全世界经济产生 了重大影响,作为活跃在世界市场上的中国自然也没能逃出它的魔爪。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在短时间内波及全球,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出口贸易受到严重影响。国内经济也受到干扰,通货膨胀,失业率上升,社会民生问题层出不穷。中国的经济发展形式严峻,加之中国经济自身存在弊端,其受影 响程度可见一斑。再者,美国等国家实施的贸易保护政策,对中国贸易的发展有着极强的制约作用。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在国际贸易发展极为迅速。占有的市场比率也在逐步上升,由此引得一些国家的焦虑和恐慌,更是被某些大国拿来当牵制中国发展的理由。 国内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主要依赖国际市场,能源资源消耗消耗大,环境损害成本低,经济结构不合理,科技强度不大,凡此种种皆对经济发展有直接的影响。我国现在经济仍以农业、制造业为主,尤其是加工制造业产品多用以出口。而其产品技术含量低,对外依赖大。众多“MADE IN CHINA”的背后体现的其实是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受到严峻挑战。物极必反,过犹不及,中国以能源资源、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方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经济的发展趋势。加大科技投入,扩大内需,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电子信息行业已经刻不容缓。 第二,经济发展差距日益扩大。中国经济发展存在很大的地区差异这是显而易见的。其原因有地理位置因素,有国家政策的影响,也有文化及教育水平的差异。沿海地区以其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国家给予的优厚的政策扶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镇化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国家近年来虽然出台了相关措施来支援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从整体看来,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仍旧很大,并且短时间内难以解决。除此之外,城乡差异就显

关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

关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 内容摘要:我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速,但是由于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大潮下,同样存在很多弊端。这是无可避免的,同样也是后果十分严重的。所以我国虽然经济发展迅速,但是寻在相当的隐患,只有彻底的消除这些隐患之后,我国经济才能平稳、快速、健康的发展。 我国经济目前有一下特点:1、经济总量世界位次的前移2、经济发展面临三大国际环境因素分别是国际石油涨价、本币汇率升值和外汇储备庞大这三大因素3、经济发展引发的国内通货膨胀4、还有其他的社会发展状况等等。 自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面貌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观。经济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中国的经济发展是非常迅猛的。经济的腾飞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市场经济日趋繁荣,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有所减缓。中央为实现“保八”“维稳”等目的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回归中国经济本质,其发展减缓的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现在主要来分析一下国内方面的几个原因:第一,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主要依赖国际市场,能源资源消耗很大,环境损害成本低,经济结构不合理,科技强度不大,凡此种种皆对经济发展有直接的影响。我国现在经济仍以农业、制造业为主,尤其是加工制造业产品多用以出口。而其产品技术含量低,对外依赖大。中国以能源资源、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方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经济的发展趋势。加大科技投入,扩大内需,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电子信息行业已经刻不容缓。 第二,经济发展差距日益扩大。中国经济发展存在很大的地区差异。其原因有地理位置因素,有国家政策的影响,也有文化及教育水平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东西部的经济差距。国家近年来虽然出台了相关措施来支援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从整体看来,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仍旧很大,并且短时间内难以解决。除此之外,城乡差异就显得尤为突出。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深入推进,城乡差异也愈趋拉大。无论是在基础设施、经济发展、民主政治的推进还是在文化教育方面,农村都明显的落后于城市。有些偏远山村甚至连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更不用谈达到小康水平了。这种畸形的发展使得中国的经济严重不平衡,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很严重的隐患。 第三,法律法规不健全,不科学。作为一个法治社会,法律的完善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可是因为法律建设上的缺失导致一些罪行没有对应的法律规范作依据,使得违法犯罪者逍遥法外危害社会利益。另外,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相关的法律也要随着国情的变化进行调整。随着生活水平的上升,人们的收入增多,可是物价的居高不下,普通的收入者依旧只能勉强维持基本开支。国家虽上调了个得税征收的起税点,但是依着当下情况看来,还是太低了。这样下去,国家税收既没有达到其根本目的,反而阻碍了资本的再流通,而且不利于社会稳定。 第四。社会诚信缺失 市场监管不严。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的层出不穷 工程建设偷工减料等等一系列问题都对经济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依照上面所列举的问题,目前国家可采取的调整措施:首先,中国应完善现行的经济体制和改变经济发展模式,改变原有的“粗放式”发展模式。第二,加快“三农”建设步伐,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工业带动农业发展,以城市反哺农村,加强城乡联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同时,调整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政策,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东西差距。第三,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第四,加强诚信教育,严格市场监管,确保经济发展的有序性和公平性。 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好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研究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研究 2008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自从中国采取积极货币政策以来,首次跌破到10%,达到9.9%,中国经济出现了减速增长。但是在物价上涨,特别是农产品物价上涨,以及通货膨胀、全球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中国经济依然保持较快的增长。本文通过实证研究,从国家统计局获得统计数据,对中国经济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分析中国经济具有的特征,进而预测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 一、中国经济发展现状 1、中国经济总量不断扩张。GDP总量由1978年的3645.2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210871 亿元,28年间共增长了54.85倍,年平均增长率为,同时各行业的规模也不断扩张,发展趋势如下图所示: 图1 GDP也三次产业的复式曲线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与GDP的发展趋势有一定的一致性和协调性,表明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靠第二、第三产业的拉动,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第二、第三产业推动了中国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增长。但是,应该看到第一产业的发展与整个经济的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发展不协调。图中显示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的趋势线的距离越来越大,说明农业越来越难以适应工业化、城镇化的要求,农业已经成为弱势产业,尤其是近几年农产品价格不断上涨,最近的两次通胀就是最好的说明。综上所述,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农业,中国经济出现问题,一定是在农业问题上出现问题。中国应该将发展经济的重心转向大力发展农业,极大程度解决中国长期滞留的“三农问题”。 2、中国经济呈现周期波动性。从经济总量看,中国经济总量呈现不断扩张的态势;但是从 增长率看,中国经济增长呈现一定的周期波动性。分析1978年—2006年中国经济的环比增长率,中国经济在此时间段大致经历了3个半周期:第一个周期为1978—1989;第二个周期为1990—1995年;第三个周期为1995—2003;第四个周期由2004一直到现在。 具体情况如图2所示: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李林翰:我加粗的都是论点,之后论据,你做ppt只用加粗的这几点就好了。你看看每一条的顺序用改不。 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起,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30年来,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全国范围内经济社会生活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巨变。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的生活状况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1978年以来,中国是同期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中国经济实现了30年持续高速增长,创造了“中国经济奇迹”。中国只用了一代人的时间取得了其他国家几个世纪才能取得的成就。通过经济体制改革,中国成功地破除了传统的计划产品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并在进一步加以完善。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实现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历史性巨变,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195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仅为679亿元,2008 年达到30.067 万亿元, 年均增长率为8.3%, 尤其是1978年以后30年的年均增长率更是达到了9.83%, 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国家。根据2010年的数据计算,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位。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外贸易方面, 2008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56万亿美元, 居世界第三位, 与1978年相比增长了104倍。另外, 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 2008年,我国外汇储备达到1.95万亿美元, 居世界第一位。 图1 1952-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

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 三中全会胜利召开起, 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30年来,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全国范围内经济社会生活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巨变。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的生活状况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1978 年以来,中国是同期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中国经济实现了30年持续高速增长,创造了“中国经济奇 迹”。中国只用了一代人的时间取得 了其他国家几个世纪才能取得的成 就。通过经济体制改革,中国成功地 破除了传统的计划产品经济体制,初 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 并在进一步加以完善。中国经济发展 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实现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历史性巨变,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195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仅为679亿元,2008 年达到30.067 万亿元, 年均增长率为8.3%, 尤其是1978年以后30年的年均增长率更是达到了9.83%, 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国家。根据2010年的数据计算,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位。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外贸易方面, 2008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56万亿美元, 居世界第三位, 与1978年相比增长了104倍。另外, 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 2008年,我国外汇储备达到1.95万亿美元, 居世界第一位。 ※ 图1 1952-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 从

※图2 1953-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 第二、人民生活实现由贫困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正在向全面小康目标迈进。建国初期,人民生活积弱积贫,挣扎在贫困线上。到1978年,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虽然有所改善,但仍处在温饱不足状态。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走向小康,到2000年总体上实现小康,并逐步向全面实现小康转变。1978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33.6 元,2008年达到4761元,年均增长6.7%;1978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3.4 元,2008 年增至15781 元,年均增长7.2%。在此基础上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前, 我国居民消费是以吃、穿等基本生存需求为主。经过30年左右的发展, 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从1978年的57. 5和67.7下降到2007年的36.3和43.1。食物、衣着等基本消费品的消费质量提高, 式样繁多, 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的消费量大幅增加, 电脑、汽车等高端消费品也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此外, 人民的文化生活也有了显著改善。 ※图3 1978-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发展状况 1经济形势 改革开放前,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在经济部门占90%以上,除公私合营企业的资本家拿定息、居民储蓄存款有很少利息外,工矿企业一律按八级工资制拿工资,农村则根据出工情况拿工分,收入差距不大,“铁饭碗”、“大锅饭”现象普遍存在。 2经济增长波动: 经济增长波动状况:1956~1978年。这个阶段经济在决策失误和政治动乱中大起大落。 波动之激烈在世界经济史上稀罕。这个阶段包括1956~1958、1958~1966、1966~1970、1970~1973、1973~1975、1975~1978年等6个周期。22年中6个周期,平衡每个周期年。 在这6个周期中,有3个属于经济增长绝对下降的古典周期,即1958~1966年周期,1966~1970年周期,1975~1978年周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经济增长最高的年份,最低的年份,负增长的年份,都出现在这个时期。1960、1961、1962、1967、1968、1976年等6年均属负增长。各个周期的波幅很大,分别达到个百分点,个百分点,个百分点,个百分点,个百分点,个百分点。各周期内平衡增长率,即波位分别 是%,%,%,%,%,%,各个周期的波位相差较大。这从侧面反映了经济波动的激烈。 这一时期经济波动的状况是:波动周期短,波动幅度大,波位低。波动类型属大起大落型。 3经济增长质量: 1957~1978年,由于片面追求总产值的增长速度,实行粗放式扩大再生产,忽略了对经济效率和经济效益的追求,导致这一时期的经济增长质量很差。

这首先表现为经济增长的效率低下。1952年~1978年,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为—%,对总产出增长贡献的份额为—%。(注:郭庆、胡鞍钢:《中国工业经济问题初探》,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版,第30页。)。1958~1965年、1966~1977年,全要素生产率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分别为—%、%。1978年以前,全要素生产率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仅为%。 而1953~1957年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注:张军扩:《七五期间经济效益的综合分析》,《经济研究》1991年第4期。) 国民经济中最有活力的部门——工业,按净产值计算的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1957年~1978年平衡增长%。其中独立核算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仅增长%。 1966~1978年间,中国工业劳动生产率年均仅增长% 国民经济的另一严重部门——农业,由于人口的膨胀,土地资源的匮乏和以粮为纲的农业政策,导致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递减。按净产值计算的农业劳动生产率,1978年仅为1957年的94. 8%,年均每年下降%。由于增长效率低,到1978年,全社会每个就业人口所生产的国民生产总值为632美元,仅为世界平衡水平的10%,发展中国家平衡水平的34%。 这个阶段经济增长质量差还表现为经济效益低下。每100元积累增加的国民收入,1957~1978年为19元。几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实际情况是:“一五”时期(1953~1957)为32元,“二五”时期(1958~1962)只有元,“三五”时期(1966~1970)22. 4元,“四五”时期(1971~1975)为元。平衡每增加100元的国民收入所需积累额,“一五”时期为312元,1957~1978年则为526元。从能源、原材料的利用效益看,资金使用效果也不大相同。 如每吨标准煤所生产的国民收入,“一五”时期为1 086元,“二五”、1963~1965年、“三五”、“四五”、“五五”、“六五”各个时期分别为504元、695元、737元、579元、547元、767元。它们在504元至767元之间,远远低于1957年以前的时期,也低于1978年以后的时期。这一时期由于政治动荡对经济建设的冲击,固定资产形成率、交付使用率、投资回收期受到很大影响。大量的产品积压,不少产品质量低微。1957~1978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约为%(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