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数学全套教案

合集下载

2024年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篇)

2024年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篇)

2024年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73—78页。

教材简析:教材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一步和两步计算的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呈现了中国的世界遗产这一情景。

通过介绍中国的世界遗产情况,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入对乘加应用题的探索。

知识点是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借助一、二单元的知识基础,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探索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规律,并能灵活的运用这个规律解决问题。

重点是将四则混合运算规律正确地迁移到分数中。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在具体情景中,能正确描述数量关系,画线段图,并根据数量关系和线段图列出算式并正确解答乘加、乘减分数应用题,在不断探索中领悟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规律。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说一说、画一画,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3.情感目标: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2008年的奥运会相信大家一定记忆犹新,世界人民走进奥运,走进了北京。

作为一名中国人,你能说说北京有哪些历史文化遗产吗?[设计意图]这一单元是围绕“中国的世界遗产”这个大的情境串进行的,而本课是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第1个信息窗,情境内容将中国放入世界这一大环境中,因此由奥运会的话题引出了本课情境,这样设计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本课,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课件出示教科书73页情境谈话:这里有一些我国世界遗产的文字信息,谁能读一读?根据文字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1)北京故宫的占地面积大约是多少公顷?(2)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一共有多少处?(3)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比自然遗产多多少处?………(4)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我们先来解决“北京故宫的占地面积大约是多少公顷?”好吗?2.根据以往的解题经验,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帮助你解决这一问题?[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己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动脑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梳理已有的数学思想方法,为新问题的解决做好铺垫。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通用9篇)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通用9篇)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通用9篇〕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通用9篇〕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篇1教学目的:1、在详细情境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学会用线段图分析^p 数量关系,帮助学生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解决有关“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进步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亲密联络。

3、培养学生分析^p 问题、解决问题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能解决有关“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今天这节数学课我们一起来研究百分数的应用。

〔板书:百分数〕什么是百分数?你能说一个生活中的百分数吗?你怎么理解这个百分数?2、师:因为百分数的意义使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今天要研究的主题就是百分数的应用〔补充板书:百分数的应用〕二、教学过程活动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1、师:同学们,在炎热的天气里人们常常用冰块来消暑降温。

你们制作过冰块吗?水结成冰之后体积发生了什么变化?2、课件出示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师:有一位同学把他制作冰块的过程记录了下来,〔大屏幕出示实验记录〕请看:45立方厘米的水,结成冰后,冰的体积约为50立方厘米。

3、师:根据这两个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生提问,师选择板书。

〔1〕、冰的体积是原来水的体积的百分之几?〔2〕、原来水的体积是冰的体积的百分之几?〔3〕、冰的体积比原来水的体积增加百分之几?4、在这些问题中,我们能解决哪些问题?师生共同解决,并将解决的问题擦掉。

活动二:理解“增加百分之几”。

1、师:今天我们重点解决“冰的体积比原来水的体积约增加百分之几?”这个问题,一起读题,你觉得哪句话最难理解?2、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理解“增加百分之几”的意思。

3、全班汇报,由口头理解的不明晰,引出线段草图。

优秀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大全(6篇)

优秀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大全(6篇)

优秀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大全(6篇)优秀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大全(6篇)小学六年级的课件很有意思。

教案的作用有很多,作为新的老师教案的重要性是不容小觑的,随着教案的完成,对于教材和知识点的把握更有力度,更有利于将来的讲课。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优秀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大全,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优秀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大全(篇1)教学目标:1、通过改写,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文字表达能力。

2、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3、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体现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

重点、难点:1、读懂原作,先列提纲,理清起因、经过、结果,将剧本改写成故事。

2、了解人物性格,引导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等描写人物的方法来突出人物的性格。

教学准备《负荆请罪》的剧本及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阅读习作提示,明确要求。

1、学生自读习作提示,明确要求。

2、集体交流,明确要求。

将《负荆请罪》改写为故事。

二、指导。

1、了解什么是改写。

2、回顾剧本《负荆请罪》内容,了解人物性格特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3、引导改写。

(1)先列一个提纲,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刻画人物,体现人物性格特点。

A、可以通过对人物语言、外貌、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来体现人物性格特点。

B、引导学生将原作内容进行揣摩,如何表达出来。

C、可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补充原作中省略的没有表现的内容,使人物丰满起来。

三、学生讨论交流。

1、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如何?2、人物各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3、如何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四、学生自由习作。

第二课时一、学生交流习作。

1、学生朗读习作。

2、学生欣赏习作:习作有哪些优点?存在哪些不足?3、找出习作的精彩之处,说说是怎样写具体的?4、提出修改建议。

二、学生修改习作。

1、对照欣赏的习作,找自己习作的精彩之处、不足之处。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5篇)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5篇)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5篇)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圆周长。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概括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圆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花坛图。

问:你能量出花坛外沿的长度吗?2、出示大树图。

问:你有办法量出大树干一圈的长度吗?3、出示飞机图。

问:这个圆的周长如何测量呢?二、圆周长的公式推导。

1、探索学习。

(1)你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一个圆的周长是多少?(2)学生各抒己见,分别讨论说出自己的方法:A、“滚动”--把实物圆沿直尺滚动一周;B、“缠绕”--用绸带缠绕实物圆一周并打开;C、“折叠”--把圆形纸片对折几次,再进行测量和计算;用滚动,绳测的方法可测量出圆的周长,但是有局限性。

今天我们来探讨出一种求圆周长的普遍规律。

2、动手实践。

(1)4人小组,分别测量学具圆,报出自己量得的直径,周长,并计算周长和直径的比值。

(2)引生看表,问你们看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有什么关系?(3)你有办法验证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吗?(4)阅读课本P63,介绍圆周率,及介绍祖冲之。

3、解决新问题。

(1)教学例1:圆形花坛的直径是20m,它的周长是多少米?小自行车车轮的直径是50m,绕花坛一周车轮大约转动多少周?第一个问题:已知 d = 20米求:C = ?根据 C =πd20×3.14=62.8(m)第二个问题:已知:小自行车d = 50cm先求小自行车C = ?50cm=0.5mc=πd=0.5×3.14=1.57(m)再求绕花坛一周车轮大约转动多少周?62.8 ÷1.57=40(周)答:它的周长是62.8米。

绕花坛一周车轮大约转动40周。

三、巩固练习。

1、P64“做一做”2、求下列各题的周长。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完整版教案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完整版教案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完整版教案一、教学内容1. 分数乘除法2.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3. 比和比例4. 圆5. 体积和面积6. 数据的整理和表示7. 解决实际问题详细内容包括: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及应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及简便计算方法;比和比例的概念及性质;圆的基本概念及计算;体积和面积的计算及应用;数据的整理、分析及表示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能够熟练进行计算。

2. 学会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和简便计算方法,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3. 理解比和比例的概念及性质,能够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4. 掌握圆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到实际中。

5. 学会体积和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6. 培养数据分析能力,能够整理、分析并表示数据。

7.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数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1. 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2.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和简便计算方法3. 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4. 体积和面积的计算教学重点:1. 分数乘除法及四则混合运算2. 比和比例的应用3. 圆的基本概念和计算4. 数据的整理和分析5. 解决实际问题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尺子、圆规等。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直尺、圆规、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兴趣。

例如:小明和小红分水果,如何计算每个人分得的水果比例?2. 新课导入:讲解分数乘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比和比例等概念。

3. 例题讲解:详细讲解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和简便计算方法等。

4.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知识拓展:介绍圆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中。

7. 作业布置:布置具有代表性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2. 内容:分数乘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比和比例圆体积和面积数据的整理和表示解决实际问题3. 板书设计: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简洁、清晰的板书。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10篇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10篇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10篇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一一、教学内容比的基本性质。

(教材第50页)二、教学目标1、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2、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渗透类比思想。

三、重点难点重难点: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复习问答。

师:什么叫比和比值?(点名学生回答)师:比和分数、除法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回忆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可以结合算式或表格回答。

师:商不变的规律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各是什么?引导学生回忆商不变的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2、2/6,4/12,8/24这三个分数的大小相等吗?为什么?(课件出示题目)引导学生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思考,发现都能化简为1/3。

3、引出新课。

师:在除法中有商不变的规律,在分数中有分数的基本性质,那么在比中是否也有类似的性质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比的基本性质。

(板书课题:比的基本性质)二、学习新课1、启发引导,发现问题。

把6/8,12/16改写成比的'形式。

(课件出示题目,点名学生回答)师:这两个比相等吗?引导学生通过求比值得出两个比相等。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6∶8=6÷8=6/8=3/412∶16=12÷16=12/16=3/46∶8=12∶16=3∶4。

师:从左往右或从右往左观察这两个比,你发现什么变了?引导学生发现比的前项、后项都发生了变化。

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1)利用比和除法的关系来研究比中的规律。

组织学生将比转化成除法,通过商不变的规律来认识比中的规律。

①6∶8=12∶16学生讨论交流,汇报结果,根据学生的汇报,课件演示:6÷8=(6×2)÷(8×2)=12÷16↓ ↓ ↓6∶8=(6×2)∶(8×2)=12∶16师:认真观察,你能用一句话概括其中的规律吗?引导学生得出规律: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完整版教案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完整版教案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完整版教案一、教学内容1. 分数乘除法2. 分数乘法应用题3. 分数除法应用题4. 比例5. 圆6. 百分数7. 扇形统计图8. 数的运算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 学会运用分数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掌握比例的概念,能够解决有关比例的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数乘除法的运算规则,比例的应用。

2. 教学重点: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比例的求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课件。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生活中的实例为背景,如购物打折、制作蛋糕等,引出分数乘除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例题讲解:(1)分数乘法:讲解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通过例题演示计算过程。

(2)分数除法:讲解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通过例题演示计算过程。

(3)比例:讲解比例的概念,通过例题演示比例的求解方法。

3. 随堂练习:设计与例题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2. 内容:(1)分数乘法(2)分数除法(3)比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① 3/4 × 2/5② 5/6 × 4/9① 3/4 ÷ 2/5② 5/6 ÷ 4/9① 2:3 = 4:x② 5:7 = x:142. 答案:(1)① 3/10② 10/18(2)① 15/8② 5/3(3)① x = 6② x = 10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2. 拓展延伸:(1)设计一些提高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章节和详细内容2. 教学目标的具体制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5.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难度和答案解析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深度和广度一、教学内容的章节和详细内容重点关注分数乘除法、比例和圆这三个章节。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完整版(优秀6篇)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完整版(优秀6篇)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完整版(优秀6篇)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怎样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那么组成一个比例需要几项呢?一起看看小学六年级数学优秀教案!欢迎查阅!为了让您对于六年级数学教案的写作了解的更为全面,下面作者给大家分享了6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完整版,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

六年级数学教案篇一教学内容:第63页例13教学目的:巩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法则,学会商中间有零的除法,加深学生对两位数的除法法则的认识,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巩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法则,学会商中间有零的除法,理解补0占位的意义,提高积算能力。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商中间有零的除法补0占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沟通知识,建立联系1.口算。

382520445090451551384077208090182.不计算,说出下面各题的商是几位数。

36)458689)720924)76323.笔算。

7)7563)310问:你发现了什么?(板书课题)二、独立是做,研究算法1.学习例13:出示283527=(1)学生独做。

(2)学生说出算法。

(3)讨论那种方法正确。

(4)教师总结算法:当求出商的百位数以后,被除数十位上的3落下来以后13比除数小,该怎么办?引导学生连系学过的知识想:余下的13个十,被27除不够商1个十,要在被除数十位上写0,然后再把被除数的下一位落下来继续除。

(5)做一做。

三、综合练习练习十四的1---5题。

1.第1题,让学生填书后集体订正。

2.第2题,一人板演,全班齐练。

3.第4题,请1名学生口算。

为了增强学生的辨别能力特设计算医院练习题诊断。

12971)728656)5492714941864514244板书:商中间有零的除法例13:283527=10510527)283527135135六年级数学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验证和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某种学生的出油率是36%
实际用电量占计划用电量的80%
李家今年荔枝产量是去年的120%
二、新授
根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出示例2的情境图,让学生根
据图中提供的条件提出用百分数解决的问题。
计划造林是实际造林的百分之几?
实际造林是计划造林的百分之几?
实际造林比计划造林增加百分之几?
计划早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
.把下面各数扩大100倍是多少?小数点是怎样移动
的?如果把它们缩小100倍是多少?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
550.481.2510.3
二、新授。
.教学例1。
出示例1:把0.24、1.4、0.123化成百分数。
引导学生思考:要把小数化成百分数,要先把小数化成 分母是100的分数,然后再把这个分数改写成百分数。
教学追记:
求“相差率”的应用题,是在“求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 的基础上”发展的。这种问题实际上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 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只是有一个条件没有直接给出,需要 根据题里的条件先算出来。教学中,我充分让学生理解这一 点,理解了这个道理,对于学生的解题起到了不小的帮助作 用。同时,我紧扣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 系,再通过讨论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尝试,并理解两种 不同解法的含义。
方法一:+12=2-12〜0.167=16.7%
方法二:
小结解题方法:像这样的百分数问题有什么特点?解决 它时要注意什么?改变问题:问题如果是“计划造林比实际 造林少百分之几?”,该怎么解决呢?
学生列出算式:+14
三、巩固练习
独立完成课本第90页“做一做”的题目。
练习二十二第1、2题。
四、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二第3、4题。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求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 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并能正确地解答这类应用 题。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简 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 思路。
教学难点:
正确、灵活地解答这类百分数应用题的实际问题。
0.24
4= = = =140%
0.123= = =12.3%
请大家观察一个,如果不看先化成分数的这个过程,小 数可以怎样直接化成百分数的?
说明:当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时,原数就扩大100倍,
再添上百分号,又使它缩小100倍。所以原数大小是不变的。
完成第80页“做一做”第题。
.教学例2
出示例2:把27% 135%化成小数。
引导学生:百分数是分数的一部分, 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请大家运用过去所学过的知识,试着把上面几个百分数改写 成分数。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0%= =80%= =
想一想:2.5%怎样化成分数?
完成P81“做一做”第1题。
教学例
学生通过小组自学讨论,找出将分数化成百分数的方 法。
小组汇报,并举例说明。
完成P82“做一做”第1、2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复习题:学校图书室原有图书1400册,今年图书
册数增加了。现在图书室有多少册图书?
学生找出这道题目的分率句,确定单位“1”,并根据
数量关系列式:
1400X
二、新授
教学例
出示例题:
学校图书室原有图书1400册,今年图书册
数增加了12%现在图书室有多少册图书?
三、巩固练习
练习十九第1、2题。
练习十九第3题。
四、布置作业
练习十九第5、6、8题。
教学追记:
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我并没有直接给出互化的方法, 而是让学生自己探索,通过观察例题,再结合“做一做”, 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发现互化的规律,从而找出快捷的互化 方法。百分数和分数的互化这部分内容与百分数和小数的互 化编排类似,因此我放手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自学、尝试、 实践,掌握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同时,通过对方法的 探索、分析、比较和总结,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抽象概 括能力。
让学生先解决前两个问提。解决这类问题要先弄清楚哪 两个数相比,哪个数是单位“T,哪一个数与单位“T相 比。
学生自主解决“实际早林比计划增加了百分之几”的问 题。
分析数量关系,让学生自己尝试着用线段图表示出来。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理解“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百分之 几”的?
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根据分析确定解决问题的 方法,并列式计算出结果。
引导学生思考:要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可以先把百分数 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然后再用分子除以分母,把分数 转化成小数。
启发学生口述每题的转化过程,板书:
%^=27+100=0.27
35%
引导学生观察、归纳,百分数怎样很快地直接化成小 数?
使学生明白:当把百分数的百分号去掉时,原数就扩大 了100倍;然后再把它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又使它缩小100倍,所以原数的大小不变。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
教学பைடு நூலகம்标:
掌握稍复杂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问题
的解答方法。
提高学生迁移类推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把下面各数化成百分数。
0.631.0870.044
说说下面每个百分数的具体含义,是怎么求出来的?
完成第80页“做一做”的第题。
引导学生进一步综合归纳百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把 小数化成百分数,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 添上百分号;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只要把百分号去掉,同时 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教学例3
出示例3:春蕾小学的一项调查表明,有蛀牙的学生人 数占全校学生人数的20%没有蛀牙的学生人数占80%
教学重点:
掌握百分数和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进行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
.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并说一说是怎样化的?
0.451.20.367
.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说一说是怎样化的?
.写出下面各百分数。
百分之十六百分之七十二点五
百分之一百八十百分之五百
六年级上册数学全套教案
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百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能正确地 把分数、小数化成百分数或把百分数化成分数、小数。
在计算、比较,分析、探索百分数和分数、小数互化的 规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通过探索百分数和分数、小数互化的规律,激发学生的 数学探索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