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围城》人物形象分析
试论《围城》中方鸿渐的悲剧性格

摘要:《围城》的主人公方鸿渐,是旧中国一个到处寻找精神家园的高级知识分子的艺术形象,作为书中的男主角,方鸿渐自然是这本书的灵魂人物,引领这本书的走势,勾画出这围城内外的一番番令人感觉真实又虚幻的景象。
方鸿渐是一个悲剧形象,现实世界的虚伪丑恶,荒唐无聊是导致他悲剧的重要原因;但其自身性格的缺点却是造成悲剧命运的主要原因。
本文分别从方鸿渐造成悲剧命运的自身因素:消极被动,逃避退却的处世态度;软弱无能、优柔寡断的本性;盲目懵懂,虚无主义的人生态度;变形的自尊,缺乏自省意识以及形成悲剧性格的社会根源等方面作一个浅显而粗陋的剖析。
关键词:方鸿渐悲剧性格社会根源《围城》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奇书,以无与伦比的讽刺艺术魅力,透辟的解析旧中国都市知识分子怯懦人格根源及现实主义魅力而获得了“现代《儒林外史》”的美称,至今仍葆有一种常读常新的人生感受,它以深厚丰富的思想内涵给读者以深刻的人生启迪。
作为《围城》一书中的一号男主角--方鸿渐自然是这本书的灵魂人物,引领这本书的走势,勾画出这围墙内外的一番番令人感觉真实又虚幻的景象。
“性格决定命运” ,人物自身性格的缺点常常成为造成悲剧的原因之一。
性格决定人生的态度,态度决定生活的风格。
而人生的态度和风格会直接影响生活的效果。
所谓“命运”就是对生活效果的总结和概括。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都是因性格的缺点造成的,李尔王的轻信和暴躁,哈姆雷特的多疑和寡断,都成了他们致死的原因。
方鸿渐也是如此,他同样无法逃避因性格缺陷而导致悲剧命运的定律。
本文试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方鸿渐的主要性格特点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方鸿渐性格中的最大特点是“面对现代社会残酷的生存竞争和严重的精神危机而缺乏与之对抗所应有的理性,信仰,热情和力量,常常不由自主地流露出发自本性的怯懦,迷茫和盲动性。
”正如任何人不能选择自己的出生一样。
人们也不能选择自己出生就被包围着的,被感染着的传统文化。
方鸿渐出生于传统士族文化家庭,父亲是前清举人,幼承家教,“国文曾得老子指教,在中学会考考过第一。
围城中方鸿渐的性格特点有哪些

围城中方鸿渐的性格特点有哪些《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经典之作,书中的方鸿渐这一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方鸿渐是一个性格复杂且多面的人物,他的性格特点在小说中通过一系列的事件和经历得以展现。
方鸿渐具有善良和正直的一面。
他并非是一个道德败坏的人,在面对一些不公正和虚伪的现象时,内心会产生反感和抵触。
例如,他对于三闾大学中那些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人际关系感到厌恶,不屑于参与其中的权力争斗。
他对待朋友也比较真诚,没有太多的心机和算计。
然而,他性格中的懦弱和优柔寡断也是显而易见的。
在面对重要的人生抉择时,方鸿渐总是犹豫不决,缺乏果断和坚定的决心。
比如在感情问题上,他在苏文纨和唐晓芙之间徘徊不定,最终错失了真爱。
在职业选择上,他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只是随波逐流,不断地更换工作,却始终没有找到自己真正的方向。
方鸿渐还具有较强的自尊心。
他虽然没有真才实学,但其内心深处却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
然而,这种自尊心又常常让他陷入尴尬和困境之中。
比如在与赵辛楣等人的交往中,他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有时会做出一些不恰当的举动,反而让自己更加难堪。
他的虚荣心也是其性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方鸿渐购买了假文凭,试图以此来装点自己的门面,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但这种虚假的荣耀最终并没有给他带来真正的好处,反而成为了他心中的一个负担。
此外,方鸿渐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责任感。
在家庭生活中,他没有能够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导致夫妻关系紧张,家庭矛盾不断。
在工作中,他也没有尽心尽力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对待工作不够认真负责。
方鸿渐的性格中还存在着一些天真和单纯的成分。
他对社会的复杂和人心的险恶认识不足,总是以一种理想化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因此在现实中屡屡碰壁。
总的来说,方鸿渐的性格特点是多面且复杂的。
他的善良、正直、自尊心等特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人性闪光点,但他的懦弱、优柔寡断、虚荣心、缺乏责任感以及天真单纯等性格弱点,又使得他在生活和事业中处处碰壁,陷入了一个又一个的困境。
《围城》中方鸿渐人物形象分析

《围城》中方鸿渐人物形象分析
《围城》中的方鸿渐是一位形象鲜明、思想独特的人物,在小说中他是一个深受小众影响的豪门子弟。
作为《围城》的主人公,方鸿渐的形象显然和传统的豪门子弟形象形成鲜明的反差,在这个豪门女弟子形象之中,他完全没有丝毫虚伪、狂妄自大和强装拜金时代的特质,而是一位理性派观点主义者。
作者穆旦在描绘方鸿渐时,采取了大量具体细节来凸显他的性格特征,表明他与众不同。
首先,书中提到,方鸿渐不愿随意涉足旁门左道、艳丽浮华的宴会,他更喜欢清静的院子、书房,安静地独处,沉迷画画、书法体验自身的快乐。
其次,方鸿渐努力抗拒家族的传统价值观,从不与正常的家庭生活联系在一起,刻意以绝缘的教养态度远离家族的势力。
他在思想上也有明显的独特性,具体体现在他看待世俗和人情上完全没有任何偏好,突出了不经意间却常常活跃在书面上的对立,显示出一种调和理性与情感的矛盾,形成一种意外的情趣。
最终,作者穆旦借由方鸿渐的形象刻画出一幅豪门的家园生活,表现出当时的家庭文化特征和生活理念。
方鸿渐推崇理性思想,既反对古典家族关系,又追求个性自由,追求心灵和谐美,对古典家庭理念抱有叛逆态度,他不希望消逝在这种势力之中。
通过这个人物,作者穆旦向读者展示出一种独立思想和拒绝传统家庭理念的清新心态。
小说《围城》中人物性格塑造及分析

小说《围城》中人物性格塑造及分析摘要 20世纪40年代,钱钟书创作的长篇小说《围城》自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的追捧,人们对其蕴含的主题各执己见,莫衷一是。
这部作品以中国抗战初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为背景,通过叙述主人公归国华侨方鸿渐的生活经历,展现了旧社会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形象特征,侧面揭露了旧社会的压抑与黑暗,被文学界称作是“新《儒林外史》”。
在小说中,钱钟书塑造了多个富有特点的人物形象,本文对主要人物性格进行分析,从人物形象着手探寻《围城》的深层次主题。
关键词:钱钟书《围城》形象特征人物性格主题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引言《围城》是中国著名作家钱钟书在20世纪40年代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少量的佳作之一,被人们誉为“一部代表近代中国的经典作品”。
故事是以半殖民地半封建旧中国社会为背景,讲述了归国华侨方鸿渐的生活经历,从侧面揭示了当时社会制度的腐朽黑暗。
《围城》获得成功的原因主要归功于钱钟书塑造的典型人物,就像是人们谈起鲁迅的小说就会想起“孔乙己”“阿q”等人物一样,人们一提起钱钟书小说的人物就想起了方鸿渐、赵辛楣等人,而关键就是钱钟书对每个人物性格都进行了深入描绘,当读者阅读时,这些人物形象就会活灵活现地展现在面前,最终构成了一幅灰色的封建中国封建知识分子群体的生活景象。
一《围城》人际共性分析有人说,《围城》里的女人大多美丽、聪慧、多愁善感,这些特征都很符合中国男人们十分传统而低俗的审美趣味。
这些女人的娇柔、哀怨与无助,都能够满足男人们独有的优越感与征服女人的欲望。
然而,这些特点并不是钱钟书笔下人物性格的全部,笔者认为,这些人物整体具有那个时期的共有特征,并归纳为以下几点。
1 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由于作者钱钟书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他可以从一定高度上刻画出人世百态,用客观的言语表达对整个社会与人性的思考与见解。
钱钟书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是煞费苦心的,精神描绘出具有思想价值与艺术魅力的人物形象,他们每个人都能够给我们带来丰厚的启迪思想。
基于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围城》女性人物形象塑造分析

32神州文化基于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围城》女性人物形象塑造分析周安然中国传媒大学摘要:《围城》是近代鸿儒钱钟书先生的经典作品,也是令人愁肠百结的作品。
“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学思潮的兴起和批判现实主义作品的频现,也无法磨灭该作品对后世的印记。
女性主义作为妇女解放(女性解放)、性别平权(男女平等)主义和促进性阶层平等而创立和发起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的重要形式,分析《围城》中人物形象塑造,对不同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突出的实证价值。
关键词:女性主义;《围城》;钱钟书;女性形象钱钟书的《围城》被誉为当今文坛的《儒林外史》,在作者的笔下,针砭时弊、语言诙谐、人物形象塑造鲜明,极具表现力。
基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该作品,对人物形象的塑造,都洋溢在作品字里行间。
一、《围城》女性人物形象塑造共性分析《围城》中的女性美丽、智慧、多情、善感,迎合了数千年来中国男性对女性的要求。
尤其是男权主义下的“男尊女卑”思想观念影响下,女性的柔弱、哀怨、狭隘、无助,最大限度的满足了男性的权利和欲望,乃至征服欲和不平等观。
在钱钟书先生笔下,是立足中国丰厚文化底蕴,渴求思想解放,走向世界前沿的需求,同时也是摆脱传统文化束缚,追求独立自由生活的体现。
具体来讲,《围城》中塑造的女性大多接受高等教育,并对西方先进思想有所涉猎,有全世界解放女性的思想奠基,对美好爱情和自由有最真实最迫切的需求。
这些女性向往自由和平,拥有独立现代意识和自主谋事能力,有摆脱传统束缚的经济和物质基础,并以拒绝做男性附庸为思想奠基。
在这些女性的思想中,追求独立自主爱情、寻求自由爱情的美好渴望。
她们尽管受过高等教育的新式思潮影响,但面对国内的旧式传统文化束缚,仍然无法真正达到真正的自由平等。
二、《围城》女性人物形象塑造个性分析(一)庸俗、堕落的知识女性VS 潇洒、游戏人生的典型在钱钟书先生的笔下,鲍小姐作为庸俗、堕落的知识女性VS 潇洒、游戏人生的典型的混合体。
一方面毫无道德羞耻感,另一方面勇于追求自身幸福。
女性主义视角下《围城》的现实意义以人物形象为例

女性主义视角下《围城》的现实意义以人物形象为例一、本文概述《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创作的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文学价值的经典小说。
自其问世以来,该作品便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丰富的人物形象以及对社会现象的独到见解,吸引了无数读者的目光。
本文旨在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深入剖析《围城》中的女性形象,探讨她们在男权社会中的生存状态、抗争与妥协,并借此揭示小说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小说中女性角色的细致解读,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女性在家庭、社会中的地位与困境,以及她们如何在困境中寻求自我价值和生存空间。
本文也期望通过这一研究,为现代女性主义理论提供丰富的文学素材,并引发人们对女性权益和社会性别平等的进一步思考。
二、《围城》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在钱锺书的《围城》中,女性形象塑造得既生动又深刻,她们不仅是故事的参与者,更是对当时社会现象和文化背景的深度反思。
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女性形象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命运,她们在男权社会中努力寻找自我,追求自由和平等。
我们要提到的是主人公方鸿渐的妻子鲍小姐。
鲍小姐是一个聪明、独立、有思想的女性。
她对待婚姻的态度非常明确,不愿被传统的婚姻观念束缚,也不愿成为男性的附属品。
她坚持自己的选择,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甚至在面对婚姻破裂时,也能坦然面对,展现出女性的坚强和独立。
鲍小姐的形象塑造,无疑是对当时社会中女性地位低下、婚姻不自由现象的一种讽刺和批判。
除了鲍小姐,小说中还有其他一些女性形象也值得我们关注。
比如方鸿渐的初恋情人苏文纨,她是一个温柔、善良、有才华的女性。
她对爱情的执着和坚守,让人感受到女性对爱情的渴望和坚守。
然而,在男权社会中,她的爱情却注定是悲剧。
苏文纨的形象塑造,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女性爱情的无奈和困境。
小说中还描写了一些传统的女性形象,如方母和方家的女佣人。
她们在家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却往往被忽视和轻视。
她们的生活和命运,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女性地位的低下和不平等。
《围城》人物形象分析——方鸿渐

《围城》人物形象分析——方鸿渐2009-06-06 10:36摘要:《围城》是一部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深厚的人性开掘和广泛的世态讽刺的文学作品。
首先,作者成功地塑造了方鸿渐这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演绎了他发人深思的悲剧人生,展示了他的懦弱性格,暴露了他的消极被动、虚无悲观的人生态度,从而揭示了他的悲剧性格与其悲剧命运的因果关系。
方鸿渐的人生悲剧蕴涵着深刻而丰富的人生启迪。
《围城》作为一部“讽刺小说”,其特点不仅表现在讽刺的广度、深度,更重要的是这部讽刺作品体现出作家对于讽刺艺术的不懈探索,显现出了幽闭人、有别于其他作品的独特艺术魅力。
关键词:方鸿渐;性格特征;讽刺艺术一、关于《围城》的人物形象典型的人物形象,是一部小说取得成功的必要因素。
方鸿渐作为《围城》的主人公,也是唯一一个贯穿全篇的人物,当然就应该是研究《围城》人物形象的最佳切入点。
对于方鸿渐这一艺术形象的把握和评价,《围城》评论者们看法不一,有的说方鸿渐是一个被作者嘲讽的对象,是一个中国式的‘多余人’ ”,是“一个连牢骚也懒得发的玩世不恭的怠惰者”;有的说他是被作者同情的对象,是“一个处于中国新旧社会交替时期的带有浓厚‘过渡’色彩的知识分子典型”.应当说,这些观点都有相当水平的见地,甚至有的已基本上走进了“围城”,观察和探寻到了其艺术的真谛。
但是,笔者认为,就作品中的基调而言还不是对方鸿渐一味讽刺,方鸿渐还不完全是作者“嘲讽的对象”,而是同情多于讽刺。
至于以“多余人”来对照方鸿渐也未免有点牵强,尽管称他是“中国式的”,因为方鸿渐毕竟还是“这一个”艺术形象。
再者,说方鸿渐“玩世不恭”,也没有抓到这一形象主旨,还没有观察出作者描写他陷入人生的“围城”中奋力挣扎的情景,更没触及到他在人生的“围城”中被围困被折磨的痛苦心境,毕竟他是困苦的,是在不断挣扎的,而不是一味的“玩世不恭”。
《围城》人物形象分析_方鸿渐

《围城》人物形象分析——方鸿渐2009-06-06 10:36摘要:《围城》是一部具有丰富的人文涵,深厚的人性开掘和广泛的世态讽刺的文学作品。
首先,作者成功地塑造了方鸿渐这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演绎了他发人深思的悲剧人生,展示了他的懦弱性格,暴露了他的消极被动、虚无悲观的人生态度,从而揭示了他的悲剧性格与其悲剧命运的因果关系。
方鸿渐的人生悲剧蕴涵着深刻而丰富的人生启迪。
《围城》作为一部“讽刺小说”,其特点不仅表现在讽刺的广度、深度,更重要的是这部讽刺作品体现出作家对于讽刺艺术的不懈探索,显现出了幽闭人、有别于其他作品的独特艺术魅力。
关键词:方鸿渐;性格特征;讽刺艺术一、关于《围城》的人物形象典型的人物形象,是一部小说取得成功的必要因素。
方鸿渐作为《围城》的主人公,也是唯一一个贯穿全篇的人物,当然就应该是研究《围城》人物形象的最佳切入点。
对于方鸿渐这一艺术形象的把握和评价,《围城》评论者们看法不一,有的说方鸿渐是一个被作者嘲讽的对象,是一个中国式的‘多余人’ ”,是“一个连牢骚也懒得发的玩世不恭的怠惰者”;有的说他是被作者同情的对象,是“一个处于中国新旧社会交替时期的带有浓厚‘过渡’色彩的知识分子典型”.应当说,这些观点都有相当水平的见地,甚至有的已基本上走进了“围城”,观察和探寻到了其艺术的真谛。
但是,笔者认为,就作品中的基调而言还不是对方鸿渐一味讽刺,方鸿渐还不完全是作者“嘲讽的对象”,而是同情多于讽刺。
至于以“多余人”来对照方鸿渐也未免有点牵强,尽管称他是“中国式的”,因为方鸿渐毕竟还是“这一个”艺术形象。
再者,说方鸿渐“玩世不恭”,也没有抓到这一形象主旨,还没有观察出作者描写他陷入人生的“围城”中奋力挣扎的情景,更没触及到他在人生的“围城”中被围困被折磨的痛苦心境,毕竟他是困苦的,是在不断挣扎的,而不是一味的“玩世不恭”。
至于用“过渡色彩”来模模糊糊地概括方鸿渐,就更不能准确评价这一艺术形象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于《围城》人物形象分析
《围城》是当代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一,描写了当时中国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和思想状况。
全书围绕着主人公钱钟书展开,通过他的视角,描绘了一批丰富的人物形象。
钱钟书:本书的主人公,出身于开明的书香世家,具有极高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养,对中国古代、西方文化都有深入研究。
他在与梅行知和勾起交情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人生苦短,何必忧伤”,带着一种豁达和淡泊的心态生活。
钱钟书还细致入微地观察和分析了周围人物的言行举止和心理变化。
贾平凹:出身于山村的知识分子。
他喜欢读书、喜欢诗歌,不屈服于社会的压力和物欲,不断追求自我价值和精神追求。
贾平凹是本书中反叛与自由精神的代表,他所作所为都透露着浓厚的个性和思想独立。
梁凤泉:是一位小说家,思想比较死板,重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式,处处受到来自生活的压力和挫折,感到自己的文学创作落后于时代。
梁凤泉几乎无法从自己的小说人物中抽离出来,生活和文学在他的生命中不断碰撞。
梅行知:是一名外科医生,思想开明,喜欢与各种人交往,热爱女性,结婚多次。
梅行知有一种魅力和个性,对人对事都有一份平和和宽容,但最终也无法逃脱人生虚无的终极命运。
崔鹏:是一个诗人,思想敏锐而又充满了幽默感。
崔鹏和梅行知、贾平凹等人一样,都追求自由和知识,他们同样在围城内,一起相互支撑和交流。
二姐:钱钟书的姐姐,平日里喜欢钻研古书、作家,思想开放,是围城内的流动人口之一。
她的命运也象征了那个时代女性的心灵困境。
本书运用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反映出当时中华民族在思想和精神层面上的脆弱和不安。
以钱钟书为主人公,将主人公的经历和人物角色相互照映,揭示出了一种困扰人类的永恒课题——存在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