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第八讲

合集下载

中国古典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一章绪论园林:在一定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的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息、居住的环境。

园林:为了补偿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人为创设的“第二自然”。

园林史:记录和论述园林的渊源替嬗、发展演变、形式体系、风格类型等一般规律及其特征,为现代园林建设提供历史借鉴的园林理论。

第一节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原始文明对园林具有孕育作用。

人类社会的原始文明大约持续了二百多万年。

原始文明后期,出现了原始的农业公社和人类聚居的部落。

人们把采集到的植物种子选择园圃种植,把猎获的鸟兽圈围起来养殖。

于是在部落附近及房前屋后有了果园、菜圃、兽场等在逐渐满足了人们祭祀温饱需要之后,其中某些动、植物的观赏价值日益突出,园林由此得到孕育,进入萌芽状态。

原始文明后期的园林萌芽状态的特点:1、种植、养殖、观赏不分;2、为全体部落成员共同管理,共同享受;3、主观为了祭祀崇拜和解决温饱问题,而客观有观赏功能,所以不可能产生园林规划。

第二阶段农业文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此阶段内,园林经历了萌芽、成长而臻于兴旺的漫长过程,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方风格,最后终于三分天下,形成具有一定的国家地域范围、一定的造园思想与规划方式、一定的园林类型和形式,风格特征彼此各异的世界三大园林体系: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和中国园林体系。

⑴欧洲园林体系基督教的《圣经》里记载的“伊甸园”;《旧约·创世纪》中亚当和夏娃。

⑵伊斯兰园林体系《古兰经》中的“天园”的旖旎风光:长久不浊的“水河”、滋味不变的“乳河”、味道纯美的“酒河”、清澈见底的“蜜河”。

⑶中国园林体系中国古代广为流传的“瑶池”和“悬圃”;文字记载的“囿”、“圃”。

第二阶段园林的特点:⑴绝大多数是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或者归他们所私有;⑵主流是封闭型、内向型的;⑶追求美的观赏和精神的愉悦,没有体现所谓社会、环境效益。

中国古典园林PPT课件

中国古典园林PPT课件
7
3、园林建筑,顺应自然 ❖ 中国古代园林中,有山有水,有堂、廊、
亭、榭、楼台、阁、馆、斋、舫、墙等建 筑。 ❖ 所有建筑,其形与神都与天空、地下自然 环境相吻合,同时又使园内各部分自然相 接,以使园林体现自然、淡泊、恬静、含 蓄的艺术特色,并收到移步换景、渐入佳 境、小中见大等观赏效果。
8
4、树木花卉,表现自然 ❖ 树木花卉的处理与安排,讲究表现自然。 ❖ 其形与神、其意与境都十分重在表现自然。
20
❖ 圆明园不仅汇集了江南若干名园胜景,还创造性地 移植了西方园林建筑,集当时古今中外造园艺术之 大成。园中有金碧辉煌的宫殿,有玲珑剔透的楼阁 亭台;有象征热闹街市 的“买卖街”,有象征田园 风光的山乡村野;有仿照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 峰夕照, 有仿照苏州狮子林的风景名胜;还有仿照 古代诗人、画家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 武陵春色等。可以说,圆明园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 和血汗的结晶,也是中国人民建筑艺术和文化的典 范。
28
29
五、私家园林造园原则及设计手法
设计原则及手法 ❖ 总体布局采取灵活多变
的手法 ❖ 模拟自然山水形象 ❖ 讲究园林的细部处理 ❖ 1)园林布局 ❖ 2)水面处理 ❖ 3)叠山置石 ❖ 4)建筑营构
构景的基本手法 ❖ 抑景 ❖ 添景 ❖ 夹景 ❖ 对景 ❖ 框景 ❖ 漏景 ❖ 借景
30
1)园林布局
❖ 主题多样——全园分为大小不同的若干景区,每区各有主题 ❖ 隔而不塞——各景区之间虽有分隔而不闭塞,彼此空间流通 ❖ 欲扬先抑——运用以小衬大,以暗衬明、以少衬多的手法 ❖ 曲折萦回——从曲折中求得境之深、意之远 ❖ 尺度得当——建筑体量化整为零,造型空透、轻盈 ❖ 余意不尽——采用联想手法,拓宽景域的想像与感受 ❖ 远借邻借——借园外景物补园中不足。有俯借,留出水面反映

中国古典园林ppt课件

中国古典园林ppt课件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人体中最宝贵 的感觉 器官, 可很多 孩子对 眼睛的 重要性 不重视 。在每 学期的 视力测 查中情 况都不 容乐观
中国古典园林
pptcn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人体中最宝贵 的感觉 器官, 可很多 孩子对 眼睛的 重要性 不重视 。在每 学期的 视力测 查中情 况都不 容乐观
2.1 中国古典园林基本知识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人体中最宝贵 的感觉 器官, 可很多 孩子对 眼睛的 重要性 不重视 。在每 学期的 视力测 查中情 况都不 容乐观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人体中最宝贵 的感觉 器官, 可很多 孩子对 眼睛的 重要性 不重视 。在每 学期的 视力测 查中情 况都不 容乐观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人体中最宝贵 的感觉 器官, 可很多 孩子对 眼睛的 重要性 不重视 。在每 学期的 视力测 查中情 况都不 容乐观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人体中最宝贵 的感觉 器官, 可很多 孩子对 眼睛的 重要性 不重视 。在每 学期的 视力测 查中情 况都不 容乐观
2.1 中国古典园林基本知识
●转折期
思想背景:大动乱\百家争鸣\山水文学 历史朝代:魏晋南北朝 主要园林形式:皇家\私家(城市宅园、别墅园)\寺观 代表园林作品:石崇金谷园、仙都苑 园林特点:类型的丰富,设计思想的深入,写意山水园林产 生、城市建设(北魏洛阳—皇都格局的模式) 知识点:寺观园林、写意山水园林
园林特点:皇家气派又见浓郁、造园家与造园理论著作、园林
创作重视技巧(叠山、建筑、植物配置)
主要园林形式:
知识点:《园冶》与计成,皇家园林的代表作品(畅春园、避
暑山庄、圆明园),私家园林的代表作品(拙政园、寄畅园)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人体中最宝贵 的感觉 器官, 可很多 孩子对 眼睛的 重要性 不重视 。在每 学期的 视力测 查中情 况都不 容乐观

第八章中国古典园林

第八章中国古典园林

拙 政 园


网 师 园
环秀山庄
环秀山庄
环秀山庄,位于苏州城中景德路,面积仅为3亩,以湖石假山为中国之最。 据载,此山为清代叠山大师戈裕良所做,虽由人作,有如天开,堪称假山之珍。 环秀山庄亦因此而驰名。 此园本是五代吴越钱氏“金谷园”旧址。其后屡有兴废。清代乾隆以来,蒋 (楫)、华(沅)、孙(士毅)三家先后居于此处。道光29年,成为汪氏宗祠 “耕耘山庄”的一部分,更名“环秀山庄”,又称“颐园”。 环秀山庄今在苏州刺绣博物馆内,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97年底被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出了苏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
化名城,水城门下面的流水表 示苏州是"江南水乡";两个圆
形组成的偏心圆展示了苏州勃
苏州市标 勃生机,灿烂辉煌的明天。
留 园 网 师 园 环秀山庄
拙 政 园
• 中国四大名园:
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
• 苏州四大名园:
沧浪亭代表宋(公元960~1279年)的艺术风格
4、花木配置 植物是园林设计中富有生命力的素材,可以创造出一个充满生机 的绿色自然环境,繁花似锦的植物景观可提供焕发精神的自然审美享 受对象。 中国古典园林花木配置的方式有:①仿效自然,以不整形、不对 称的自然式布置为基本方式,提倡“多变和不对称的均衡”;②强调 植物品种的多样性,乔木、灌木、攀缘、水生、花卉、草地兼用,注 重物种的配合和群落的构建;③种植方法多样,有孤植、丛植、片植、 带植等方式,形成大小高低配合、明暗疏密相间的布局之巧;④追求 植物与山石、水面、建筑的有机结合,点化主题,互为组景,如景窗 配置以一叶芭蕉、几杆修竹营造出绿意满窗,建筑附近种植花木满足 遮阴、构景的需要但又不宜影响采光、通风;⑤根据植物自然成长所 具有的疏密、明暗、大小、花果等生态变化,构建不同的四季景观; ⑥充分发挥植物的生态景观特性,将观形、观色、闻香、赏花、品果、 观叶集于一体;⑦注意古树名木保护,看重植物拟人文化和精神美学 价值,以物抒情,以物谕志;⑧物种选择具有地域特色,适应区域生 态条件,生长旺盛且景观独特,如北方园林的松柏雄伟苍劲,江南园 林的梅竹婀娜多姿。

第8章 中国园林史-成熟后期

第8章 中国园林史-成熟后期
苏州狮子林假山
(二)北方的私家园林
❖ 概说(以北京为例)
北京是北方造园活动的中心,私家园林精华的荟萃之地, 私家营园很兴盛
王府花园是北京私家园林的一个类别,如萃锦园
西
中东

路路
萃锦园平面图
萃锦园园门
萃锦园爬山廊
(二)北方的私家园林
❖ 概说(以北京为例)
城内的私家园林大多数为宅园,分布在内城各居民区内, 如半亩园
十七孔桥
清漪园(颐和园)
❖ 后山后湖景区主要景点:惠山园(谐趣园)、苏州街
谐趣园
苏州河(后湖) 知鱼桥
皇家园林的成就
➢ 独具壮观的总体规划 ➢ 突出建筑形象的造景作用 ➢ 全面引进江南园林的技艺 ➢ 复杂多样的象征意义
四、 私家园林
(一)江南的私家园林
❖ 概说
私家园林一直保持着在中国后期古典园林发展史上与 北方皇家园林并峙的高峰地位
❖ 清末
北京皇家园林大部分均化为断垣残壁、荒烟漫草、麦垄 田野
三、 皇家园林实例
(一) 大内御苑 -----西苑、慈宁宫花园、建福宫花园、宁寿宫花园
❖ 西苑 ➢ 经历了辽、金、元、明、清五个朝代。 ➢ 乾隆时期对西苑进行大规模改建,改建重点在北海。
西苑
❖ 琼华岛南坡
顺治年间建成的永安寺(白塔寺)。景观特点:布局规整。
第8章 园林的成熟后期
清中叶----清末 (AD 1736——1911)
.
❖ 从清乾隆朝到宣统朝(AD 1736——1911)是中国 古典园林史上的成熟后期
❖ 此时期的园林积淀了过去的深厚传统,显示中国古 典园林的辉煌成就;但也暴露了某些衰落迹象,呈 现逐渐停滞、盛极而衰的趋势
❖ 由于此时期的大量实物被保存了下来,所以一般人 们所了解的“中国古典园林”,就是指成熟后期的 中国园林个Βιβλιοθήκη 春山个园夏山个园秋山

《中国古典园林》PPT课件

《中国古典园林》PPT课件

2021/4/9
18
《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 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 面朝后市”
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早期宫殿遗址是现知最早 的宫殿,以廊庑围成院落,前沿建宽大院门, 轴线后端为殿堂。殿内划分出开敞的前堂和封 闭的后室。以后,院落组合和前堂后室(对于 宫殿又可称为前朝后寝)成了长期延续的宫殿 布局方式。
2021/4/9以一直追 溯到老子美学和庄子美学。
象(审美形象)——意象(形象和情趣的结 合)——境(象外之象,最早出于王昌龄《诗 格》,他还把境分为三类:物境、情境、意境, 分指自然山水、人生经历、内心意识的境界。)
意境说的意境是意(艺术家的情思)与境(审 美客体,包括物境、情境、意境)的契合。 (情景交融 )
园林的全盛期——隋、唐(公元589—960年)
园林的成熟前期——宋、元、明、清初(公元 960—1736年)
园林的成熟后期——清中叶、清末(公元1736 一1911年)
2021/4/9
5
中国古典园林史的特点
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2、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合 3、诗画的情趣 4、意境的涵蕴
第二章 中国古典园林
第一节 中国古典园林概述 第二节 中国园林生成期(先秦、秦汉) 第三节 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 ) 第四节 园林的全盛期(隋、唐 ) 第五节 园林的成熟前期(宋、元、明、清初 ) 第六节 园林的成熟后期(清中叶、清末 ) 本章重点: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各个时期的特点及造园
16
二、皇家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中首先出现的一个类型是皇 家园林,而历史上最早的,有信史可征的 皇家园林则是商的末代帝王殷纣王所建的 “沙丘苑台”和周的开国帝王周文王所建 的“灵囿”、“灵台”、“灵沼”。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课件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课件

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色
01
02
03
04
自然美
中国古典园林以自然美为核心 ,模仿自然山水,营造出诗情
画意的景观。
文化内涵
园林中融入了大量的文化元素 ,如诗词、绘画、雕刻等,具
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空间层次
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布局层次 丰富,通过借景、框景等手法 ,创造出多维度的空间感。
意境美
中国古典园林追求意境美,通 过景观的营造,表达出特定的
将现代设计理念融入古典园林的创新发展中,以适应现代 社会的审美需求和生活方式,提升古典园林的实用性和观 赏性。
多元化发展
在保持传统园林特色的基础上,吸收不同地域、不同风格 的园林设计元素,形成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丰富了中国古 典园林的内涵和形式。
科技应用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技术、新材料等,提升古典 园林的科技含量,为园林设计和建造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利用陶瓷艺术在园林中创造出具有独特风 格的景观,如陶瓷壁画、陶瓷雕塑等。
04
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布局 与营造手法
空间布局的类型与特点
规则式布局
采用中轴线对称,景观序 列规整,空间层次分明, 以皇家园林为代表。
自然式布局
模仿自然山水,景观自由 组合,空间变化丰富,以 私家园林和寺庙园林为代 表。
混合式布局
竹类
利用竹子营造出清新、雅致的氛围, 如毛竹、箭竹等。
果树
利用果树形成果园等景观,如桃、梨 、柿等。
文化要素
诗词
绘画
在园林中题词、刻诗等,表达园主人的思 想感情或寓意。
将绘画艺术应用于园林的布局和造景中, 形成富有艺术感的景观。
雕刻
陶瓷
利用石雕、木雕等雕刻艺术,在园林中创 造出具有艺术价值的景观。

《中国古典园林》课件

《中国古典园林》课件

《中国古典园林》PPT课 件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们代表了中国人对自然和美的 独特理解,展示了古代建筑与园林艺术的精湛结合。
背景介绍
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它们起源于中国古代贵族的私人住宅,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皇家园林 和文化名胜。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1 小巧精致
中国古典园林通常占地面积不大,但设计精妙,能充分展现空间的美感。
欣赏中国古典园林
1
细细品味
漫步于园林中,欣赏静谧的景致,感受园林独有的美。
2
了解背后的文化
了解中国古代园林的历史与文化意义,深入感受其机记录下来,留下珍贵的回忆。
结论和总结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不仅展示了中国人民对自然的独特理解, 也代表了古代建筑和园林艺术的高度成就。通过欣赏和学习古典园林,我们 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2 假山水景
园林中常常会有人工的山水景观,利用山石、水池和植物创造出宛如仙境般的景致。
3 意境深远
园林通过布局、灯光等手法,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能引人入胜,意境深远。
著名的中国古典园林
拙政园
苏州的著名古典园林之一,以其 雅致的设计和精湛的园艺技术而 闻名于世。
颐和园
位于北京的皇家园林,是中国古 代皇家园林中最大、最保存完好 的一座。
拙政园
苏州的著名古典园林之一,以其 独特的各种景观和精致的园林设 计吸引了无数游客。
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原则
天人合一
中国古典园林注重与自然的融合,追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巧妙运用错落有致的空间安排
通过合理利用空间,创造出多样的景观,增加园林的层次感和趣味性。
重视水池、假山和园林建筑的搭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影园面积很小,大约只有5亩 左右,选址极佳; ♠ 园林所在地段比较安静,又 有北面、西面和南面的极好 的借景条件。
园林的成熟期(二)——元、明、清初
拙政园
在扬州众多的私家园林中,既有士流园林和市民园林,也有大 量的两者混合的变体。王洗马园、卞园、员园、贺园、冶春园、 南国、郑御史园、莜园,号称康熙时之扬州八大名园。
园林的成熟期(二)——元、明、清初
七、其他园林
岩头村公共园林——丽 水湖 把工程设计与园林艺术创 作结合起来的开放空间, 为公众提供了游憩交往的 场所,有具备祭祀、酬神 等宗教活动和文娱活动的 功能,还与商业街区有着 便捷的联系
园林的成熟期(二)——元、明、清初
小结
成熟前期的两个阶段的造园活动情况及其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大致为以下几 个方面 :
园林的成熟期(二)——元、明、清初
元代大内御苑
园林的主体为开拓后的太 液池,池中三个岛屿呈南 北一线布列,沿袭着历来 皇家园林的“一池三山” 的传统模式; 最大的岛屿即金代的琼华 岛,改名万岁山。山的地 貌形象仍然保持着金代摹 拟艮岳万岁山的旧貌。
园林的成熟期(二)——元、明、清初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万岁山
园林的成熟期(二)——元、明、清初
圆明园
雍正三年,雍正帝把他的 赐园圆明园改为离宫御苑, 因而大加扩建,扩建的内 容有四部分:
2、就原赐园的北、东、西三面往 外拓展,利用多泉的招泽地改造为 河渠串缀着的许多小型水体的水网 地带。 3、把原赐园东面的东湖开拓为福 海,沿福海周围开凿河道。 4、沿北宫墙的一条狭长地带,从 地形和理水的情况看来,扩建的时 间可能晚于前三部分。 圆明园的整个山形水系的布列,固 然出于对建园基址自然地形的顺应,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堪舆风 水学说的影响。
园林的成熟期(二)——元、明、清初
六、文人园林、造园家、造园理论著作
在明末清初的江南地区,文人园林出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现象,应该 引起注意:
♠ 一、造园家,无论工匠“文人化”的或者文人“工匠化”的,按其执业 方式和社会地位而言,已有几分接近于现代的职业造园师(landscape architect),已具备后者的某些职能; ♠ 二、造园的理论方面,涉及有关园林规划、设计的探索和具体的造园手 法的表述;
园林的成熟期(二)——元、明、清初
御花园
这座园林的建筑密度较高,十几 种不同类型的建筑物一共二十多 幢,几乎占去全同三分之一的面 积。
♠ 建筑布局按照官廷模式即主次相 辅、左右对称的格局来安排,园 路布设亦呈纵横规整的几何式, 山池花木仅作为建筑的陪衬和庭 院的点缀。这在中国古典园林中 实属罕见的情况 。
♠ 小说、戏曲、说唱等俗文学和明间的木刻绘画等十分流行; ♠ 明间工艺美术如家具、陈设、器玩、服饰等也都争放异彩; ♠ 建筑技术方面:木结构技术在宋代的基础上继续完善,装修装饰趋于精致
– 《鲁班经》、《工段营造录》、《工程做法则例》
园林的成熟期(二)——元、明、清初
一、历史背景
♠ 叠山方面,园林不仅使用石材多样化,技法也趋于多样化,还出现不同的 地方风格和匠师的个人风格; ♠ 观赏植物方面,陆续刊行了许多经过文人整理的专著
♠ 明末扬州望族郑氏兄弟的四座园林:郑元勋的影园、郑元侠的休园、郑元 嗣的嘉树园、郑元化的五亩之园,被誉为当时的江南名园之四 。
园林的成熟期(二)——元、明、清初
影园
影园在旧城西城墙外的护城河 一南湖中的长岛的南端,由当 时著名的造园家计成主持设计 和施工,造园艺术当属上乘, 也是明代扬州文人园林的代表 作品 。
♠ 三、造园的运作比较强调经济的因素,已朦胧地认识到市场、价格的制 约情况。
园林的成熟期(二)——元、明、清初
六、文人园林、造园家、造园理论著作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有关园林的理论著作刊行于世。其中有专门成书 的,《园冶》、《一家言》、《长物志》是比较全面而有代表性的三 部著作。
♠ 园林植物和园艺方面《群芳谱》、《光群芳谱》、《花镜》 ♠ 园林用石和赏石方面《素园石谱》
园林的成熟期(二)——元、明、清初
七、其他园林
绍兴市西南13.5公里,绍兴知府沈启 移兰亭曲水于天章寺前,为今日“兰 亭”之所在。 兰亭是一处纪念性的公共园林,大多 数景点都与书圣王羲之及其书法活动 有关; “御碑亭”八角重檐攒尖顶。亭内石 碑高6.8米,为中国的大型古碑之一, 正面刻康熙御书《兰亭集序》; “流觞亭”在右军祠之西侧,面阔三 间,亭内屏风陈设《兰亭曲水流觞 图》。
园林的成熟期(二)——元、明、清初
五、江南私家园林
江南私家问林兴造数缸量之多,为国内其他地区所不能企及。绝大部 分的城镇都有私家园林的建置,而扬州和苏州则更是精华荟萃之地, 向有“园林城市”之美誉 ; 明代扬州园林见于文献著录的不少,绝大部分是建在城内及附廓的宅 园和游憩园,郊外的别墅园尚不多。这些大量兴造的“城市山林”把 扬州的造园艺术推向一个新的境地 。
山上的山石堆叠为金代故物 山顶广寒殿,仁智殿 延和殿、介福殿、荷叶殿、温石浴室
园林的成熟期(二)——元、明、清初
明代大内御苑
明代大内御苑有六处
♠ 位于紫禁城寝区中路、 中轴线北端的御花园 ♠ 位于紫禁城寝区西路的 慈宁宫花园 ♠ 位于皇城北部中轴线上 的万岁山 ♠ 位于皇城西部的西苑 ♠ 位于西苑之西的兔园 ♠ 位于皇城东南部的东苑
– 明代王象晋《群芳谱》 – 清初陈淏子《花镜》是中国最早刊行的一部花卉园艺学专著 三、在一些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民间私家营园的数量大,对造园 艺术和技术的要求高。在众多工种中,叠山工匠和大木匠于园林总体 规划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四、绘画、诗词对私家园林的影响
♠ 1、除了以往的全景山水缩移摹拟之外,又出现以山水局部来象征山水整 体的更为深化的写意创作方法 ♠ 2、景题、匾额、对联在园林中普遍使用犹如绘画的题款,意境信息的传 达得以直接借助于文字、语言而大大增加信息量
清王朝入关定都北京,全部沿用明代的宫殿、坛庙、园林等,并 无多少皇家的建设活动。康熙中叶以后,逐渐兴起一个皇家园林 的建设高潮。这个高潮奠基与康熙,完成于乾隆,乾、嘉年间, 终于达到了全盛局面。
紫禁城内,除个别宫殿的增损和改易名称之外,其建筑及规划格 局基本上保持着明代的原貌。
♠ 兔园、景山、御花园、慈宁宫花园,仍保留明代旧观; ♠ 西苑则进行了较大的增建和改建。
园林的成熟期(二)——元、明、清初
二、大都、北京
大都城略近方形,城市形制为 三重方城:外城、皇城,宫城。 外城东西6.64公里、南北7.4公 里,共有11一个城门。 皇城位于外城之南部略偏西, 周围约20公里。皇城中部为太 液池,池之东为宫城即大内, 大内的朝、寝两大殿呈工字形。
园林的成熟期(二)——元、明、清初 明成祖即位后,自南京迁都北京。 永乐{八年(14 20年),在大都的基 础上建成新的都城——北京,并确 立北京与南京的“两京制”。 内城面积比大都略小。东西长约7 公里、南北长约5.7公里,设城门 11个. 城外围绕护城河——筒子河,共开 四门:东华门、西华门、午门、玄 武门。大内的主要朝官建筑为三大 殿,高踞在汉白玉石台基之上 。 整个官城呈“前朝后寝”的规制, 最后为御花园。
园林的成熟期(二)——元、明、清初
园林的成熟期(二)——元、明、清初
避暑山庄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在承德兴建规模更凡的第座离官御苑“避暑山 庄”,四十七年(17 08年)建成。 它较之畅春园,更具备“避暑官城”的性质。旧址之所以选择在塞外的 承德,固然由于当地优越的风景,水源和气候条件,也与当时清廷的重 要政治活动“北巡”有着直接的关系
♠ 但建筑布局能于端庄严整之中力 求变化,虽左右对称而非完全均 齐,山池花木的配置则比较自由 随宜。因面御花园的总体于严整 中叉富有浓郁的园林气氛。
园林的成熟期(二)——元、明、清初 钦安殿、堆秀山
园林的成熟期(二)——元、明、清初
万春亭、养性斋
园林的成熟期(二)——元、明、清初
四、清初的皇家园林——大内御苑
畅春园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 康熙帝首次南巡,对于江南 秀美的风景和精致的园林印 象很深。归来后立即在北京 西北郊的东区、明代皇亲李 伟的别墅“清华同”的废址 上,修建这座大型的人工山 水园。 畅春园是明清以来首次较全 面地引进江南造园艺术的一 座皇家园林。
园林的成熟期(二)——元、明、清初 园址东西宽约600米、南北长约1000 米,大宫门、大东门,小东门、大西 门、西北门。 宫廷区在园的南面偏东,外朝为三进 院落:大官门、九经三事殿、二宫门, 内廷为两进院落:春晖堂、寿萱春永, 成中轴线左右对称的布局。 苑林区的前身清华园是一个以水面为 主体的水景园,明人描写其为“清华 园前后重湖,一望漾渺”“若以水论, 江淮以北亦当第一也。”康熙在它的 废址上经营新园,当然会保留,利用 原来的山水地貌和古树名木甚至某些 建筑的旧基。
园林的成熟期(二)——元、明、清初
一、历史背景
一、明代废除宰相制,把相权和君权集中于皇帝一身。绝对集权的独夫 统治要求政治上更严格的封建秩序和礼法秩序
♠ 皇家园林又转向表现皇家气派,规模又趋于宏大了; ♠ 文人造园的意境更着上一层压抑心里的流露,把园林发展推向了更高的艺术 境界。
二、宋代开始对于文人士大夫士流文化而缓慢发展起来的具有人本主义 色彩的市民文化,到明初加快了发展步伐,明中叶以后随着社会风起变 化而大为兴盛起来。
♠ 一、士流园林的全面“文人化”,文人园林涵盖了民间的造园活动,导致私家园林达到 了艺术成就的高峰; ♠ 二、明末清初,江南地区涌现出大批优秀的造园家,文人更广泛地参与造园,由文人或 文人出身的造园家总结为理论著作刊行于世,也是江南明见造园艺术成就达到高峰境地 的另一个标志; ♠ 三、元、明文人画盛极一时,影响及于园林,而相应地巩固了写意创作的主体地位; ♠ 四、地方建筑有了较大的发展,从而形成了比较鲜明的地方特色,而园林建筑的地方特 色便呈现为园林地方特色的重要标志; ♠ 五、皇家园林的规模趋于宏大,皇家气派又见浓郁,为下一个时期——成熟后期皇家 园林建设高潮之兴起打下基础; ♠ 六、在某些发达地区,城市、农村聚落的公共园林已经比较普遍,公共园林虽然不是造 园活动的主流,但作为一个园林类型,其所具备功能和造园手法,所表现的开放性特点, 已经十分明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