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博物院--漆器
南京博物院风景介绍

南京博物院风景介绍南京博物院风景介绍南京博物院是中国著名的综合性博物馆,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中山东路321号,坐落在明代太平门城楼下,是一座集收藏、展览、研究、教育为一体的国家级博物馆。
南京博物院成立于1933年,是中国最早的国立博物馆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成立的五大博物馆之一。
南京博物院以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一、建筑风格南京博物院建筑风格独特,采用了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相结合的方式。
整个建筑群由三座主体建筑组成:中央大楼、西楼和东楼。
中央大楼为仿古宫殿式建筑,气势恢宏;西楼为现代化钢结构玻璃幕墙式设计;东楼则采用了中国传统园林造景手法,以水池为中心布置各种花草树木。
二、展览内容南京博物院的展览内容非常丰富,包括文物、书画、工艺品等多个方面。
其中最为著名的展览是“南京博物院明清家具展”,该展览以明清时期的家具为主题,展示了中国传统家具的独特魅力。
此外,南京博物院还有“中华名窑展”、“中国铜器展”、“中国漆器展”等多个主题的特色展览。
三、园林景观南京博物院的园林景观也十分优美,采用了中国传统园林造景手法,布置了各种花草树木和水池。
其中最为著名的景点是“荷花池”,该池塘中种植着各种颜色的荷花,夏季时开花盛放,十分美丽。
此外,在博物馆内还有一座仿古建筑——“茶楼”,游客可以在这里品尝到正宗的中国茶文化。
四、活动内容南京博物院还会不定期地举办各种文化活动,例如讲座、音乐会、书法比赛等。
这些活动不仅能够让游客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也能够增加游客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五、周边环境南京博物院位于南京市中心,周边环境十分优美。
博物馆门前就是一条绿树成荫的步行街——夫子庙步行街,这里有各种小吃和特色商品,游客可以在参观完博物馆后在这里逛逛。
此外,夫子庙还有其他许多景点,例如夫子庙、秦淮河等。
六、交通方式南京博物院交通十分便利,可以乘坐地铁到达。
具体路线如下:1. 乘坐地铁1号线,在新街口站下车,出站后步行约500米即可到达南京博物院。
南京博物院

战国 通高7.5厘米 琮射径6.3厘米 孔径5.5厘米 1965年江苏省涟水县三里墩 西汉墓出土 琮系西周制品,黄玉受沁, 形呈扁方柱体,外方内圆, 光素无纹,有矮短的圆口的 射。上覆圆形银盖,顶心粘 嵌扁圆弧凸水晶一枚,盖沿 一周透穿四组八个小孔;下 配四鹰足鎏金银座,鹰作张 口、展翅、站立壮,遍饰精 刻纹饰。盖、座系战国制品, 出土于西汉墓中。器内有烟 熏残迹,系作香熏用。
清 长27.6厘米 高22.1厘米 厚1.15—1.25厘米 器作扁平圆角长方形,重2660克,安置在红木插座上。由翡翠琢磨 制成,正面琢刻描金人物山水图,利用黛、绿、青、 白等色块,顺色巧 设。 画面取材于明代文学家魏学洢《核舟记》中的苏东坡夜游赤壁场景, 受吴门画派风格影响。此件插屏属清代乾隆嘉庆年间苏州民间作坊翡翠 玉雕珍品。
这件银缕玉衣出土于1969年徐州土山一号 汉墓中,全长170厘米。从外观上看“玉 衣”的形状和人体几乎一模一样。在“玉 衣”内的头部,有眼盖、鼻塞、耳塞和口 含,下腹部有罩生殖器用的小盒和肛门塞。 整件“银缕玉衣”从头到脚由头罩、上衣、 裤子、手套和鞋五部分组成。头罩,包括 全部头顶和后颈,长27厘米,由230片玉 片组成。顶部为一璧形玉片。脸盖包括额 部至下腭以及左右两耳,长23厘米,由 105片玉片组成,眼、鼻、嘴部的玉片都 是特制的,以便显示人脸逼真的形象。如 两眼呈橄榄形、下腭呈半月形。鼻子是用 15片小条梯形玉片和一片半圆形玉片组成。 上衣、裤子、手套和鞋等部位的玉片有正 方形、长方形、月形、三角形等。整件玉 衣共用玉片2600余片,编缀玉衣的银丝重 约800克。
良渚文化 公元前2500年 江苏省吴县市草鞋山出土 这是良渚文化小型系列玉琮 最为精致的一件,呈圆柱形, 中间对钻圆孔,器表依饰纹 分为两节,以四角为中心, 琢磨精细兽面花纹。
文物彩绘的回贴修复

汉代文物彩绘的回贴修复范陶峰南京博物院一、汉代彩绘的类型1、生漆彩绘2、颜料—胶料彩绘生漆彩绘的调研漆器作为汉代比较奢侈的生活用具,为一般的贵族富豪们大量使用。
在陕西出土的漆器由于埋藏环境中缺少大量水对漆器胎木的充填以及浮力承托,在腐朽过程中,许多器物坍塌变得残缺不全或支离破碎。
同时,漆皮卷曲、开裂,大量的漆器出土时已变成一堆碎片,因而留存下来有保护价值的器物已不是很多,加之出土后缺乏有效的保护手段,使本来潮湿的器物在自然干燥过程中遭受到更大的破坏作用,漆皮稍一触及,即碎为数块或成粉末。
漆皮是彩绘图案的重要载体,也是彩绘漆器文物的精华所在,因此,妥善地将这些绘有图案的漆膜进行展平、加固,并使其传之久远,是此类彩绘文物保护的要点。
生漆彩绘分为如下几种:(l)以生漆作为底层,厚度有lmm-1.5mm,在生漆层上以颜料描绘各种图案。
这类彩绘对器物的保护性好,多见于古代油漆棺材、雕栏等,厚厚的漆皮对木质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2)以生漆作为底层,厚度有0.2mm-0.4mm,在生漆层上刷有一层生漆与颜料的混合物,古代一般用于生活用品,如耳杯等。
(3)生漆与颜料混合物涂刷或者描绘在器物的表面形成的彩绘,厚度不超过0.lmm。
这种彩绘往往在出土的汉代陶器上较多。
从漆皮表面形态可以看出,通过加热可以消除部分漆膜收缩应力,使漆皮软化并展平,但冷却后漆皮又恢复原先的状态。
因此,此类漆器保护的主要出发点就是要选择适当的方法,使漆皮回软,回软后的漆膜有相当的弹性和挠曲性,并且不再恢复到原先的收缩状态。
中国古代漆器的漆膜是由大漆添加一些填料涂刷而成的,大漆的主要成膜物质是漆酚。
漆酚经过空气氧化及酶氧化成膜后的三维固化立体结构中,仍存在大量的酚羟基,这些酚羟基由于固化位构关系,较难生成分子内氢键,因此回软剂的研制以有利于氢键的形成入手。
另外,漆膜是高分子材料聚合物,也有一般聚合物的特性即热塑性,在一定的温内,不改变漆膜化学性质的前提下,通过直接加热或水溶液加热的方法使漆皮回软。
南京博物馆解说总介绍

(南京博物院志愿者培训材料)南京博物院总讲欢迎大家参观南京博物院。
现在由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南京博物院的总体概况。
大家走进南京博物院,可以看到院内坐落着两座仿古代宫殿式建筑,分别是南京博物院历史馆和艺术馆。
南京博物院成立于1933年,她是中国第一座由国家兴建的大型历史艺术性的综合博物馆。
它的前身是由著名的教育学家蔡元培先生倡导成立的“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
当时计划筹建三个馆:人文馆、自然馆和艺术馆,后来因为抗日战争爆发,只建成了人文馆,直到1950年新中国成立后,将原来的人文馆重新修建,并正式更名为:“南京博物院”,即现在的历史馆。
南京博物院历史馆的建筑是一座仿辽代宫殿式的建筑,它是以河北蓟县独乐寺为原形,由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指导,根据著名建筑设计师徐敬直先生的设计建造而成。
70多年来,南京博物院藏品的质量和数量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提高,共藏有精美文物42万件,是全国三大博物馆之一。
今天,同学们将参观的是1999年9月26日对外开放的南京博物院艺术馆。
艺术陈列馆分为上下两层,展览面积有7600平方米,一共设有十一个专题展厅,主要有珍宝馆、漆器馆、玉器馆、云锦馆、书画馆、瓷器馆、陶器馆、青铜器、民俗馆,现代艺术馆等,共展出了文物精品5000余件。
首先要给大家介绍的是漆器馆。
古代制作漆器的“漆”是漆树中分泌的天然漆,也叫“生漆”。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漆的国家之一,在距今六、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就出土了原始的漆器。
商周时期,漆器成为贵族的奢华用品;到了汉代漆器已成为主要的生活用品,用途已经非常广泛;唐宋时期漆器的装饰更为华丽;明清两代将中国古代漆器工艺推向了高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制漆中心,如北京的雕漆,扬州的百宝嵌等。
漆器馆展出了100多件精美漆器,都是各个时期风格鲜明,制作精美的代表作品。
有距今千年依旧光亮如新的汉代、宋代的出土漆器,大多为生活用品,也有明清两代的宫廷御用漆器,工艺精湛,品种繁多。
漆器文化

中国漆器文化一说起中国文物,人们一般只会想到玉器、青铜器和陶瓷,很少有人会提起漆器来。
其实,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作漆器的国家。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漆木筒和漆木碗证明漆器的历史我国已有7000年。
而西方,要到17世纪以后才生产漆器。
殷商西周时期的漆器出土的极少,但从《书经》“厥贡漆丝”、《周礼》“漆车藩蔽”、《诗经》“椅桐梓漆”等语来看,漆的使用已多见。
那时,漆还用来书写文字,称为“漆书”。
战国时漆器开始大量生产,西汉时达到鼎盛。
由于漆器轻便耐用,防腐防潮,加之表面光滑,色泽纹饰华丽,故深受皇室和贵族的喜爱,遂逐渐取代了笨重的青铜器。
西汉时的日用器皿如盆、匜,各种盒子、酒具等,都制成漆器。
就连棺木也髹漆绘画,十分精美。
当时名贵的漆器价格要比青铜器高十倍以上。
西汉晚期,漆器产量增加,价格降低,中下阶层的人也可以使用漆器了。
东汉晚期,瓷器兴起,取代了漆器的地位。
于是漆器很快衰落了。
汉代漆器的装饰方法主要有两种:黑底上描以红色、金色花纹,或红底上描以黑色花纹。
所绘几何云气纹比较多见,线条流畅飞动,气势不凡。
唐代,漆器再度勃兴,发展出雕漆、平脱等新工艺。
宋元时期,漆器以螺钿、金箔嵌贴技法为特色。
漆器工艺在明清两代发展到巅峰,髹漆技法达14类之多。
明代果园厂制造的漆器专供皇宫使用。
永乐时所做小漆盒“填漆刻成花鸟,彩填稠漆,磨平如画……深者五色灵芝边,浅者回文戗金边”,后人把它看得和永宣名瓷、成化鸡缸杯一样珍贵。
明清时的漆器以剔红最为名贵。
制法:在器胎上刷一遍红漆,待阴干后再刷第二遍,如此要刷上几十遍,使漆层很厚,然后用刀在上面雕刻图案,形成浮雕的效果。
黑漆嵌螺钿已广泛流行,使用于家具和日用器皿。
制法:把贝壳磨成薄片,刻成人物、花鸟、禽兽等形状,再嵌于漆器表面。
贝壳本身有红、蓝、黄等颜色和光泽,巧加利用,画面色彩斑斓,凸显富贵气。
晚清以后,中国漆器走向衰败,从此一蹶不振。
中国的漆器制造工艺早在公元前200多年就传入日本,唐代漆器对日本的影响更大。
南京博物院6个展馆的介绍

南京博物院6个展馆的介绍
南京博物院是中国著名的国家一级博物馆,馆内陈列着丰富而珍贵的
文物和艺术品,展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南京博物院共有6个展馆,分别是:
1.总展厅:总展厅是南京博物院的主题展厅,展示了中国历史上重要
的政治、文化、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文物和历史文化,展品包括周、秦、汉、唐、宋、元、明、清等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文物。
主要展品有青铜器、陶瓷、书画等,其中尤以西汉王侯墓出土的“吴钟”青铜器、唐代“太白
行吟图”、明代文渊阁四库全书为馆内珍品。
2.东周青铜器展厅:东周青铜器展厅展出了东周时期的青铜器,如长
鸣方鼎、无食不充大彝等。
这些青铜器不仅是工艺品,还承载了悠久的历
史文化和民族精神,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遗产。
3.中国陶瓷展厅:中国陶瓷展厅展示了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陶瓷器,包括青、汉、唐、宋、元、明、清等各个历史阶段的陶瓷精品。
其中以明
代官窑、清代官窑以及宋代汝窑为馆内珍品。
4.明清宫廷器物展厅:明清宫廷器物展厅展示了明清两代的宫廷器物,如御窑瓷器、宫廷家具、宫廷钟表、文房四宝等。
这些器物不仅具有很高
的艺术价值,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
5.艺术品展厅:南京博物院的艺术品展厅展示了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
的书画、玉器、金银器等艺术品。
其中以清代御用画家郎世宁的《春山图》为馆内珍品。
6.古代文献展厅:古代文献展厅展示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献、碑刻等,如《汉川草书》、唐代玄奘法师所书写的《心经》、宋代《洪范图》等。
这些文献珍品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资料。
南京博物院

南京博物院当时为中国唯一一座仿照欧美一流博物馆建馆的现代综合性大型博物馆,直属当时的教育部领导, 北平历史博物馆曾归属于中央博物院的建制而成为分院。
国立中央博物院邀标前五名之方案1934年7月,傅氏因中央研究院本职事务太忙而离职,教育部改聘李济继 任。李济上任后,着手进行博物院主体建筑的兴建,成立“中央博物院建筑委员会”,委员长为翁文灏,委员有 张道藩、傅汝霖、傅斯年、丁文江、李书华、梁思成、雷震、李济。
馆藏文物
综述
镇院之宝
明·张宏《溪山秋霁图》截至2018年,南京博物院拥有各类藏品件(套),珍贵文物件(套),珍贵文物数 量居中国第二 ,国宝级文物和国家一级文物有二千件以上,上至旧石器时代,下迄当代,既有全国性的,又有 江苏地域性的;既有宫廷传世品,又有考古发掘品,还有一部分来源于社会征集及捐赠,均为历朝历代的珍品佳 作,可以说是一座巨大的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青铜、玉石、陶瓷、金银器皿、竹木牙角、漆器、丝织刺绣、 书画、印玺、碑刻造像等文物品类一应俱有,每一品种又自成历史系列,成为数千年中华文明历史发展最为直接 的见证 。
南京博物院
国家级综合性历史艺术博物馆
01 历史沿革
03 陈列展览 05 学术科研
目录
02 建筑布局 04 馆藏文物 06 文化活动
07 荣誉称号
09 旅游信息
目录
08 人员机构
南京博物院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中山东路321号,是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简称南院或南博,其前身是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蔡元培等倡建的国立中央博物院,是中国创建最早的博物馆、中国第一座由国家投资兴 建的大型综合类博物馆。现为大型综合性的国家级博物馆、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 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南京博物院值得看的几个馆

南京博物院值得看的几个馆1. 中国古代青铜器馆中国古代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杰出代表之一,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南京博物院的中国古代青铜器馆收藏了大量的中国古代青铜器,展示了各个时期的青铜器的风格和特点。
您可以在这里看到商代、周代、秦汉时期的青铜器,了解这些古代的工艺品是如何制作的,以及它们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 中国古代美术馆中国古代美术馆展示了中国古代绘画、书法、篆刻等艺术形式的珍贵作品。
这些作品包括各个时期的绘画,如唐代的壁画、宋代的山水画,还有明清时期的书法和篆刻作品等。
这里展示的作品都是中国古代艺术的杰出代表,让您能够领略到中国古代艺术的魅力和精湛技艺。
3. 中国近现代史博物馆中国近现代史博物馆展示了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包括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
这里展示了大量的历史文物和图片,让您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轨迹,认识那些曾经为国家和人民做出重大贡献的英雄人物。
4. 中国文物馆中国文物馆收藏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包括陶器、玉器、瓷器、织锦等各类文物。
这里展示的文物跨越了多个时期和地区,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您可以在这里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欣赏到中国古代工艺品的精湛技艺。
5. 世界文化遗产馆南京博物院的世界文化遗产馆展示了中国各地的世界文化遗产,包括敦煌莫高窟、北京故宫、扬州瘦西湖等。
这里展示了这些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特点,让您可以更加了解这些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化遗产的价值和重要性。
以上是南京博物院值得一看的几个展馆,这些展馆展示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品,让您可以更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如果您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感兴趣,不妨来南京博物院一游,您一定会有一个难忘的文化之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描彩漆如意形经盒清高6.5厘米长27厘米宽18厘米木胎,如意形盒,原存放经书。
盖面寿字,双胜,花果纹,外壁一圈八吉祥纹。
金漆如意清长37 宽12厘米木雕金漆,折枝牡丹三朵盘屈而成,寓意富贵吉祥。
沈绍安漆制文玩清末笔筒、水盂、笔架、砚台、墨盒等各式文玩一套12件。
木胎、髹金、黄、绿、褐、红、瑚瑚红各色,极精致。
清未福建沈绍安兰记出品。
金地识文描金彩漆高足碗清高12 口径13厘米木胎,碗心包铜皮至口沿,内外金漆地,腹部外为团花纹,如意云头,贯套纹,足部璎珞纹。
百宝嵌竹石纹挂屏清长97 宽74厘米紫檀边柜,黄色漆地上以各色玉石镶嵌一幅竹石图。
嵌螺钿高士图小插屏清通高26 宽14.5厘米书案陈设屏,黑漆地嵌螺钿,正面渊明赏菊图,背面诗文两句。
雕漆泽马宝盒清乾隆高5.1 长12.6厘米正方形,剔红,海水波涛纹上有海马四只。
盖内“泽马宝盒”,盒内“大清乾隆年制”款。
雕漆婴戏纹盒清高25.5 腹径34厘米圆盒,未地剔黑,盖顶婴戏纹,腹部开光两组四爱图。
雕漆道符明高17.5 长7 宽3厘米六面皆雕漆纹饰,正面双蛇纹,两边北斗七星纹,其余各面为蛇形符箓。
剔犀如意纹盘明高4 口径26厘米癸口,浅圈足,内外如意云纹。
朱漆圆盒南宋1978年江苏宜兴和桥出土通高26 口径24厘米直桶形圆盒,素面,外髹朱漆,内髹里漆。
黑漆花瓣形盘北宋1959年江苏淮安扬庙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墓出土高4 口径16.5厘米六瓣梅花形,平底内凹,内外髹黑漆。
嵌宝银扣鸟兽纹长方形盒西汉1962年江苏连云港海州网疃庄出土高6 长14.9 宽3.5厘米夹紵胎,口沿,转角等处皆银扣,盖顶平脱银片,嵌玛瑙珠,器身银片平脱飞鸟,走兽人物等纹饰。
铜座漆耳杯西汉江苏仪征龙河公社长春大队出土通高15 杯长20 宽15厘米木胎,内外绛褐色漆,底连一扁形十字架铜座。
百宝嵌竹石纹挂屏百宝嵌是镶嵌类漆器的一种,做法是直接在漆地上或者木胎上挖出浅凹槽,将金、银、宝石、珊瑚、碧玉、水晶、玛瑙、象牙、蜜蜡、骨头等各种材料,制成所需形状,粘嵌进去,色泽十分华美。
这件挂屏即是用各色青玉在黄色漆地上嵌出竹子、绶带鸟以及湖石、竹笋、灵芝、菊花等,构图清新大方,选料精细,嵌工严密,是一件百宝嵌的精品之作。
雕漆佛说贤首经经盒雕漆的制作和使用在清代已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尤其以宫廷漆器最为突出,大到宫廷典章用品,陈设品,小到生活日用器,文房用具等,无不有以雕漆制作的。
这件经盒就是乾隆年间生产制作的宫廷漆器,里面原存放"御制佛说贤首经",盒高25厘米,长16厘米,宽7厘米。
正面"大清乾隆年制"款,款两侧各有降龙,云气纹环绕,盒顶及两侧面亦雕有龙纹。
背面为一幅降魔得道图。
释迦牟尼双手作降魔印,莲座下压着一大两小的鬼怪,正给众弟子说法。
共雕有佛、罗汉、天王等大小137个人物,形态各异,精彩绝伦。
剔红寿春宝盒清乾隆。
通高12.7厘米,直径35.7厘米。
寿春宝盒,是宫廷用来盛放点心的盒子,形制正圆,这种款式被称为"蒸饼式"。
它连盖通高12.7厘米,直径35.7厘米。
木胎,盖面中心为一"春"字,春字内圆形开光,雕一老寿星,旁边衬有松柏,蝙蝠和梅花鹿等,寓意"福、禄、寿"。
春字两侧,饰有云龙纹,下方为聚宝盒,里面盛放着珊瑚,象牙、犀角、宝珠、古钱、银锭等各式珍宝,并有三色宝光自盒中放射出去。
盒盖和器身的周壁纹饰基本相同,各有四组开光,开光之间为方胜、犀角、宝珠、珊瑚等杂宝纹。
开光之内雕有山水人物,楼台屋宇,流云杂树等纹样,分别是渊明爱菊,羲之爱鹅,李白斗酒诗百篇,米颠拜石等高人逸士的故事。
器底中心为填金"大清乾隆年制"楷书款,盒盖内为"寿宝宝盒"款。
这种宝盒早在明代喜靖时期已有制作,无论形制、图案、纹饰均与乾隆时期完全一致。
寿春宝盒,雕工纤细精美,式样典雅美观,花纹繁密且极为清晰,纹饰寓意吉祥,不仅是实用的盛器,而且是珍贵的艺术品。
雕漆山水人物纹盒高25厘米,腹径42厘米,厚木胎,入手很沉。
葵瓣形,分盖和身两部分,上下同大。
盖面雕山水人物图,一百余间亭台楼阁,长廊相连。
另有百余人物穿行其间。
四壁波涛汹涌,立龙,行龙各九条,呼之欲出。
盖面上方有"大清乾隆年制"印款。
这件漆盒漆层极厚,雕工精细,立体感极强,是漆器工艺中雕漆的代表作之一。
其制作方法是在器胎上层层髹漆,每髹一层,就放入特制的窖室,令漆凝结,髹到一定厚度才开始雕刻花纹。
此盒盖面髹漆多达一、二百屋。
一件盒子制成需花二、三年时间,其费工、费时,珍贵程度可以想见。
嵌螺钿西厢记纹盘直径12厘米,夹紵胎,通体髹黑漆。
盘边壁上一圈二方连续花卉纹以软螺钿夹杂金片平脱而成。
盘心主体纹饰,张生正在亭中弹琴,莺莺小姐和红娘则在蕉石外侧耳倾听,正是《西厢记》中"琴桃"这段故事。
以各色软螺片精心构图镶嵌,表现了很高的工艺水准。
盘底心用极细软螺片嵌有"千里"款。
江千里,字秋水,明末清初扬州软螺钿漆器最杰出的代表,作品极精致,有"杯盘处处江秋水"的美誉。
黑漆描金人物纹盒高13.5厘米,长50厘米,宽33厘米。
四壁均用竹丝编制而成,内外遍髹黑漆为地。
盒盖内及底面有描金楷书款"崇祯癸末方如椿奁"。
崇祯癸末年是公元1643年。
盒盖面为一幅描金山水人物故事图。
有的学者研究认为这幅画面讲的是两晋时谢安运筹帷幄,大破敌军,于对奕时得传捷报的故事。
也有的学者认为是反映明末一边歌舞升平,醉生梦死,一边是浴血沙场的社会景象。
黑漆缽1953年浙江省杭州市老和山南宋墓葬出土。
高6.8厘米,口径18厘米。
直口,扁腹,平底。
出土时口沿原有破裂,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该器用极薄木片条圈叠胶接成形,然后表面用细密麻布粘住,缠绕绷紧,抹上用瓦灰调和的漆灰,再在其上刷漆,经过打磨抛光,表面光洁如镜,就制成了。
这件漆缽表里均髹黑漆,古色敦朴,精光内蕴。
外壁有一行朱漆铭文"壬午临安府符家真实上牢。
"临安府为南宋首都,指该漆器产地,壬午年在南宋或为公元1162年或公元1222年,是制造时间,符家为生产作坊或店铺,真实上牢为宋代广告语,宣传产品货真价实,这段铭文对研究宋代漆器制造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彩绘贴银箔云兽纹七子奁西汉1973年江苏邗江西湖公社湖场大队出土。
通高14厘米,口径21厘米。
夹紵胎。
奁内有子盒7件,其中马蹄形,椭圆形,正方形盒各一件,长方形,圆形盒各2件。
全套器均内髹朱漆,外髹褐漆,用赭色在器表绘有云气纹、圆点纹和不规则几何图案。
盖顶皆嵌柿形银箔。
其中最大奁盒的盖顶及四壁还分别用银箔平脱四只走兽纹。
线条精细流畅,形象生动逼真,极其华美。
奁盒为古代妇女装梳妆用具的盒子。
综合考古资料来看,小圆盒内一般装脂粉,马蹄形盒装有木梳和篦。
其它小盒则装有铜刷、毛笔等梳桩用具。
铜扣彩绘大官铭漆盘1963年江苏盐城三羊墩一号汉墓出土。
高8厘米,口径27厘米。
夹紵为胎,即用麻布和漆灰在一定形状的内模上涂粘成型,待干后脱去内模,再髹漆而成。
口沿镶饰一道鎏金铜扣。
器身内外黑漆为地,朱红漆勾勒纹饰。
各种匀称柔劲的线条辅以其它色彩,组成各式云纹图案。
尤其是盘心微凹,以"大官"两字为中心,环形云气纹将之分割成三组以熊为主体的纹饰,精美异常。
盘心边缘还用朱漆书有"上林"二字。
大官即太官,是汉代主管宫中膳食的官员。
上林,指宛名,即皇家公园,里面饲养各种动物,供皇帝春秋两季狩猎时用。
彩绘宫闱燕居图樽抗日战争时湖南长沙出土。
高14.5 口径14厘米。
金陵大学教授商承祚收集,1932年由教育部收购并赠与中央博物院即南京博物院前身收藏。
开始时叫作奁,断为战国楚器,后来考古工作者根据出土漆器定为西汉早期,并因该器有足,有钮,有鋬,又改为樽。
原物初出土时器形完整,色泽如新,因当时设备条件不够,不易保存,开始收缩变形,色彩剥落。
为能保持器物原貌,于1934年聘请漆艺专家依照原件仿制模型,其大小、形状、所用材料、油漆颜色、胎体结构、画法、均经试验后小心施工,成品与原件可说无丝毫差异。
这件漆器自出土后,著录引用,传播甚广,为考古学家、艺术家同所重视,是因为它上面有一幅人物画,十分出色。
它用了8种不同的颜色画了十一位女子,或坐或立,或行或止,姿态各异。
表现了我国古代社会的活动场面之一,很有考据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