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传染病发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及防控措施

合集下载

传染病学

传染病学
传染病学
Training Center
家畜传染病学是研究家畜、家禽
传染病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预防和 消灭这些传染病方法的科学,是兽医 科学的重要预防兽医学科之一。
Training Center
主要内容
一、传染病的传播过程和流行过程 二、传染病的防控措施
Training Center
3
一、传染病的传播过程和流行过程
Training Center
(五)治疗
在家畜传染病的治疗方面,帮助动物机体杀灭或抑制病原 体,或消除其致病作用的疗法很重要的,一般可分为特异 性疗法、抗生素疗法和化学疗法。扼要介绍如下: 1、特异性疗法: 应用针对某种传染病的高度免疫血清、痊 愈血清(或血栓)、卵黄抗体等特异性生物制品进行治疗 ,因为这些制品只对某种特定的传染病有疗效,而对他种 病无效,故 称为特异性疗法。例如破伤风抗毒素血清只能 治疗破伤风,对其他病无效。 2、抗生素疗法:抗生素为细菌性急性传染病的主要治疗 药物,近年来在兽医实践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并已获得显 著成效。抗生素的种类、性质和药理作用详见药理学。 3、化学疗法:使用有效的化学药物帮助动物机体消灭或 抑制病原体的治疗方法,称为化学疗法。
Training Center
2-2发生疫病时的扑灭措施 2-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及时发现、诊断和上报疫情并通知邻近 单位做好预防工作 2-2.2迅速隔离病畜,污染的地方进行紧急消 毒 2-2.3以疫苗实行紧急接种,对病畜进行及时 和合理的治疗 2-2.4死畜和淘汰病畜的合理处理。
Training Center
(二)疫情报告和诊断
发现畜禽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时,必须立 即报告当地畜禽防疫检疫机构或乡镇畜牧 兽医站。 诊断: 1、临诊诊断 2、流行病学诊断(流行情况、疫情来源调查 、传播途径和方式、该地区的政治经济基 本情况) 3、病理学诊断

动物传染病的基本规律及防控措施

动物传染病的基本规律及防控措施

动物传染病的基本规律及防控措施1. 引言1.1 动物传染病的定义动物传染病是指动物之间或动物与人类之间通过接触、空气传播、食物、水源等途径传播的疾病。

这些疾病常常通过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在动物体内繁殖,然后由感染的动物传播给其他健康的动物或人类。

动物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潜伏期短、致病性大的特点,对农业生产、人类健康以及生态环境都造成了严重影响。

动物传染病的传播主要有直接接触传播、空气传播、食物传播、叮虫传播等方式。

在农场或养殖场中,密集饲养、交通设施不完善、卫生条件差等因素会加剧动物传染病的传播。

针对动物传染病,防控措施主要包括加强动物卫生监测和检疫工作、提高人们的防控意识、加强疫苗接种和治疗方法等。

只有通过全面有效的防控措施,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动物传染病的蔓延。

1.2 传染病的基本规律传染病的基本规律是指传染病在传播过程中所遵循的一些普遍规律。

传染病的基本规律主要包括疾病的传播途径、传播速度、传播范围和传染力等方面的特点。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是指疾病是如何在人群或动物群体中传播的。

常见的传播途径包括直接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水源传播等。

不同的传播途径对应不同的预防措施。

传染病的传播速度取决于病原体的传染性和宿主的易感性。

病原体传播速度快的传染病往往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和致病性,容易引起大规模的疫情。

传染病的传播范围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体因素等。

传染病的传播范围越广,防控难度也相对增加。

传染病的传染力是衡量疾病传播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传染力强的传染病往往能够快速传播并引起大规模的暴发。

了解传染病的基本规律对于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深入研究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传播速度、传播范围和传染力等规律,才能更加科学地制定相关的防控措施,有效遏制传染病的传播。

2. 正文2.1 动物传染病的传播方式动物传染病的传播方式包括直接接触传播、空气传播、食物水源传播、媒介传播等多种途径。

动物传染病的基本规律及防控措施

动物传染病的基本规律及防控措施

动物传染病的基本规律及防控措施动物传染病是指能够在动物个体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特征。

动物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通常遵循一定的规律,了解这些规律对于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流行规律、传播途径和防控措施三个方面分析动物传染病的基本规律。

一、流行规律1.季节性:大多数动物传染病具有季节性流行的特点,即在特定季节或气候条件下易发生。

禽流感、口蹄疫等疾病在寒冷季节容易暴发流行。

2.地理分布:动物传染病的发生和分布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一些疾病在特定地区更加普遍,而在其他地区相对较少发生。

这与气候、地形、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有关。

3.动物种类:不同动物种类对于某些传染病的敏感性不同,有的动物种类易感,有的则抗病能力较强。

传染性黄疸病对猪和狗的感染率高,而对牛和羊的感染率相对较低。

4.病原体性质:不同病原体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也有所不同。

有些病原体能够长距离飘散,通过空气或水传播;有些则需要蚊蝇等媒介传播;还有些病原体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播。

二、传播途径1.直接接触传播:这是最常见的传播途径之一,包括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接触,以及通过接触被感染动物的分泌物、排泄物或伤口进行传播。

伤口接触感染性皮肤病菌、合群动物之间的直接接触传播。

2.空气传播:病原体通过空气传播至远处,被其他动物吸入引发感染。

支气管肺炎、禽流感等疾病。

3.食物及饮水传播:某些病原体可以通过感染动物的食物和饮水进行传播。

猪霍乱、疯牛病等。

4.媒介传播:蚊蝇、跳蚤、蜱虫等昆虫或节肢动物可以充当病原体的媒介,使病原体传播到其他宿主。

钩端螺旋体病通过蜱虫传播给人和动物。

三、防控措施1.加强兽医服务:建立健全兽医防疫体系,完善兽医机构和人员的建设,提高疫情的监测和报告能力。

2.加强疫苗接种:根据疫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疫苗接种计划,加强动物的免疫力,减少疫情的发生和传播。

3.加强动物隔离和消毒措施:对疫情动物进行及时隔离,禁止流动性动物交易,消除疫源的传播渠道。

目前我国禽传染病发生的动向、特点及防治对策

目前我国禽传染病发生的动向、特点及防治对策

据不完全统计,禽类约有80多种疾病,其中以传染性疾病 最多,约占禽病总数的75%,传染病中又以病毒性疫病严 重,造成的损失最大。每年因禽病死亡率高达20%左右。
患病禽种增多,家养禽、珍禽、观赏禽、野生禽鸟、候鸟 等。
旧病未除,新病又增,防不胜防。
死亡率高
➢ 疾病:产蛋鸡产蛋期死淘率20%~25%(发达国家不足5%); 美国、荷兰等发达国家蛋鸡产蛋期死淘率0.4%~0.6%;雏 鸡育成期平均成活率92%~94%。
生物安全的中心思想是严格隔离、消毒和防疫。规 模化养禽场消毒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要认真执行, 持之以恒
生物安全的关键控制点在于对人和环境的控制,建立起防 止病原进入养禽场(群)的多层屏障
生物安全体系中的所有生物安全措施,都是针对动物疫病 发生和流行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三个基本环节 的防疫技术,封闭式管理是实行生物安全防控疫病的最好 模式
免疫抑制病的存在和危害
盲目、大量滥用抗菌药物:如从田间分离的鸡毒支原体对链霉 素耐药性提高1000倍,对泰乐菌素耐药性提高100倍,红霉素无 治疗效果(宁宜宝)
李玲,程安春等用113株雏鸭分离的大肠杆菌,对33种抗生素 药敏结果,所有细菌对头孢吡肟(CPI)敏感,利福平耐药率 100%。最多耐药21种;以13耐、15、17、9、12为主,共占 53%。耐药率30%以上有(株/耐药%比表示)氨苄青霉素95 (84.07)、哌拉西林63(55.75)、阿莫西林74(65.49)、头 孢克格47(41.59)、链霉素67(59.29)、四环素97(85.84)、 环丙沙星79(69.91)、诺氧沙星67(59.29)、氧氟沙星67 (59. 29)、复方新诺明87(76.99)、氯霉素57(50.44)、利 福平113(100.0)、红霉素48(42.48)、痢特灵34(30.09)、 新霉素79(69.91)、萘啶酸103(91.15)、强力霉素97 (85.84)。(中国兽医杂志2019年12期34~36)。

畜禽常见病防治知识

畜禽常见病防治知识

畜禽常见病防治知识一、畜禽传染病流行规律及防制措施1.基本概念(1)什么是动物疫病?我国对动物疫病采取什么防控方针?动物疫病包括动物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我国对动物疫病采取“预防为主”的防控方针。

(2)什么是传染病?传染病有什么特点?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床症状,并具有传染性的动物疾病,称为动物传染病。

传染病具有以下特点:①有病原体,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由病原微生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所引起的;②有传染性和流行性;③有免疫性,被感染的动物机体发生特异性反应,耐过动物能获得特异性免疫;④可以预防,通过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改善饲养环境等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3.传染病病程发展有什么规律?动物传染病病程大多数情况下经过以下四个阶段,即潜伏期、前驱期、明显(发病)期和转归期(恢复期)。

4.什么是传染源?传染源是指机体内有病原体寄居、生长、繁殖,并能向体外排出的动物。

具体说传染源就是受感染的动物,包括患病动物和带菌(毒)动物。

5.什么是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经过一定方式,侵入另一个易感动物所经过的途径。

传播方式是指动物传染病病原体更换宿主的方法,通常分为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两类。

6.什么是易感动物?对某种传染病具有感染性的动物称为易感动物。

7.防治传染病应抓好以下三个环节:一是传染源;二是传播途径;三是易感动物。

8.什么叫人畜共患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是指由共同病原体引起的、在流行病学上有关联的人和动物的疾病。

农业部公布的主要人畜共患病包括:牛海绵状脑病、高致病性禽流感、狂犬病、炭疽、布鲁氏菌病、弓形虫病、棘球蚴病、钩端螺旋体病、沙门氏菌病、牛结核病、日本血吸虫病、猪乙型脑炎、猪Ⅱ型链球菌病、旋毛虫病、猪囊尾蚴病、马鼻疽、野兔热、大肠杆菌病(O157:H7)、李氏杆菌病、类鼻疽、放线菌病、肝片吸虫病、丝虫病、Q热、禽结核病、利什曼病。

9.什么是免疫接种?免疫接种是给动物接种疫苗或免疫血清,使动物机体自身产生或被动获得对某一病原微生物特异性抵抗力的一种手段。

动物传染病发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及防控措施

动物传染病发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及防控措施

动物传染病发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及防控措施一、动物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1、入侵动物传染病动物传染病在发生之前,必须先有感染源侵入该区域。

入侵动物传染性病原体,往往依靠宿主异种或异地大量迁移、贸易而进入新领域,入侵动物传染性病原体及其媒介宿主在传播潜力上差异悬殊,一般以其中病原体的传播潜力大者(例如李斯特虫),以及具有较重的传染病害(例如新口蹄疫、蓝耳病)尤其具有重大的经济损失为主要分布入侵病菌。

2、病原污染和传播动物传染病的病原污染和传播,主要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湿度、光照等,以及宿主、病原物及媒介传播病原的路径,传播病原的方式主要有气溶胶传播、染毒者传播、植物和动物传播及寄生虫传播等。

3、病原复制和毒力病原自身的复制和毒力,即病原进入宿主机体后,在它的细胞或组织中繁殖,诱发宿主机体抵抗和受损,产生特定的病理改变和病征。

这种毒力,是由病原体的性质及抗性状决定的,病原体的毒力不一,杂菌性和寄生虫的毒力较小,而病毒的毒力要比前者大得多。

4、宿主抵抗大部分动物具有一定程度的抗病性,部分动物具有强烈的抗病性,能形成有效的抗性防御,部分动物则缺乏一定的抗病性:发放者和特定病原组合形成的抗性因素,以及动物群体中的社会因素也对动物的疾病的影响很大。

二、动物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1、强力预防入侵病原及早排查、投诉及早治疗,及时加强传染病的监测,维持动物无病状态,净化污染细菌,及时加强传染病的卫生管理是我们必须加以重视的事项。

2、强化隔离强化鼠疫、蓝耳病、新口蹄疫、猪阿塞菌病、伊拉克病毒和鹿疫等有害动物传染性病原体的隔离,强化入侵病原的封堵工作,分离地区及病原宿主和媒介传播者,阻止病原体的传播和蔓延,尽量达到“治未病、预未病”的目标。

3、科学防控依托动物传染病防控中心,推进动物传染病防控体系建设,发挥动物传染病监测、疫情预测、诊断检测、防控技术咨询、兽医培训、动物传染病研究等功能;支撑动物传染病疫苗的研发和生产,落实动物传染性病原抗性调查,推动动物传染病智能防控督导系统等技术科学的应用,做好病原学研究和鉴定。

猪传染病流行特点及防控

猪传染病流行特点及防控

猪传染病流行特点及防控在现代养猪业中,猪传染病是影响猪群健康和养殖效益的重要因素。

了解猪传染病的流行特点,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对于保障猪群的健康生长和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猪传染病的流行特点1、病原体的多样性猪传染病的病原体种类繁多,包括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寄生虫等。

不同的病原体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制,这使得猪传染病的临床表现和防控难度各异。

2、传播途径的复杂性猪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主要包括直接接触传播、间接接触传播、空气传播、经水传播、经食物传播和垂直传播等。

例如,猪瘟、猪蓝耳病等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感染猪的分泌物、排泄物等传播;口蹄疫等病毒可以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一些寄生虫病可以通过被污染的饲料和水源传播。

3、季节性和地域性部分猪传染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

例如,猪流行性腹泻在冬季较为多发,这可能与气温变化、饲养管理条件等因素有关;某些传染病在特定的地区流行,可能与当地的气候、环境、养殖模式等因素有关。

4、易感性的差异不同年龄、性别、品种和健康状况的猪对传染病的易感性存在差异。

一般来说,幼龄猪和老年猪的免疫力相对较弱,更容易感染传染病;某些品种的猪可能对特定的病原体具有遗传易感性。

5、混合感染普遍在实际生产中,猪常常同时感染多种病原体,导致混合感染的情况较为普遍。

混合感染不仅增加了临床诊断的难度,也使得病情更加复杂,治疗效果不佳。

二、猪传染病的防控措施1、加强饲养管理良好的饲养管理是预防猪传染病的基础。

要提供适宜的饲养环境,保持猪舍的清洁、干燥、通风良好,控制合理的饲养密度。

保证饲料的营养均衡,增强猪的免疫力。

严格执行卫生消毒制度,定期对猪舍、用具、场地等进行消毒。

2、免疫接种免疫接种是预防猪传染病的重要手段。

根据当地猪传染病的流行情况和养殖场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选择质量可靠的疫苗进行接种。

在接种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疫苗的使用说明进行操作,确保免疫效果。

动物传染病发生后的防控措施

动物传染病发生后的防控措施

虫及老 鼠的藏身之地 ,
蔓 病的传播。

养殖技术顾 问 2 0 1 4 . 2
灭活苗 , 用 于预防细菌性传染病 的免疫原有活菌苗 、 死菌苗 , 亚单位苗和类毒素等 。通常采用皮下注射 、 肌 肉注射 、 皮肤刺种、 点眼、 滴鼻 、 喷雾 、 口服等方法 。
免疫接种 出现免疫力较慢 ,一般在接种后 1 - 3星期 才产生 , 但维持时间较长 , 可达半年至数年 。一般而 言, 活疫 ( 菌) 苗接种后免疫力产生快 , 持续时间长 ,
卫 生 防 疫
动 物 传 染 病 发 生 后 的 防 控 措 施
朱福全 ( 黑龙江省勃利县杏树畜牧兽 医站 1 5 4 5 0 0 )
传染病 的发生和流行必须 同时具备传染源 、 传
的动物放入 隔离舍 内进行观察。观察期依各种传染
病的最长潜伏期的期限 , 一般为 1 个月。观察期满 ,
类毒素等 。用于预防病毒性传染的疫苗有活疫苗和
1及 时报告疫情 , 落 实扑 灭措施
预防 、 控制、 扑灭动物传染病 , 首先要 了解疫情 。 只有掌握疫情 ,才能为制定有效 的防疫措施提供可
靠 的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 第十二条
规定 : “ 任何单位或个人发现患有疫病或疑似疫病的 动物, 都应 当及时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 。动 物防疫监督机构应 当迅速采取措施 ,并按 照国家有 关规定上报。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 瞒报 、 谎报 、 阻碍 他人报告 动物疫情” 。了解疫情、 掌握疫情 , 是控制、 扑灭动物疫病 的首要条件 , 是动物疫病控制 、 扑灭工 作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掌握疫情的基本要求 , 概括 起来是 “ 快、 准、 全” 。快 , 就是发现疫 隋要及时 , 如果 蔓延开了才知道 , 再采取措施 只能是亡羊补 牢。准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传染病发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及防控措施[摘要] 近几年来,中国重大动物疫病频繁暴发流行,而且某些动物疫病是人兽共患病,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经成为中国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

因此,如何有效地防止和控制动物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是摆在中国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执法机构、科研单位以及从业人员面前的重大课题。

现就中国动物疫病流行危害、规律以及防控策略等作一浅析。

[关键词] 动物传染病基本规律防控措施
一、传染病概念
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二、传染病流行过程
1.传染源
传染源(亦称传染来源)是指某种传染病的病原体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动物机体。

具体说就是受感染的动物,包括传染病病畜和带菌(毒)动物。

2.传播过程和传播途径
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经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动物所经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

在传播方式上可分为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传播两种:直接接触传播是在没有任何外界因素的参与下病原体通过被感染的动物(传染源)与易感动物直接接触(交配、舐咬)而引起的传播方式。

如狂犬病,这种传播方式一般不易造成广泛流行;
间接接触传播必须在外界环境因素的参与下,病原体通过传播媒介使易感动物发生传染的方式称为间接接触传播。

大多数传染病如口蹄疫、牛瘟、猪瘟、鸡新城疫等以间接接触为主要传播方式。

3.畜禽的易感性
易感性是抵抗力的反面,指家畜对于每种传染病病原体感受性的大小。

该地区畜群中易感个体所占的百分率和易感性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传染病是否能造成流行以及疫病的严重程度。

家畜易感性的高低虽与病原体的种类和毒力强弱有关,但主要还是由畜体的遗传特征、特异免疫状态等因素决定的。

外界环境条件如气候、饲饲养管理卫生条件等因素都可能直接影响到畜禽的易感性和病原体的传播。

三、传染病流行特征
1.散发性
发病数目不多,并且在一个较长的时间里只有个别地零星地散在发生,称为散发。

如猪瘟本是一种流行性很强的传染病,但在每年进行两次全面防疫注射后,易感动物这个环节基本上得到控制,如平时补防工作不够细致,防疫密度不够高时,还有可能出现散发病例。

2.地方流行性
如果一种病在一个畜群单位的出现是有一定规律性的,在一定时间内出现新病例的频率变动较少,这可称为在畜群中的地方性流行,或谓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地区性。

例如牛气肿疽、炭疽的病原体
形成芽胞,污染了这个地区,成了常在的疫源地,如果防疫工作没有抓好,每年都可能出现一定数量的病例。

3.流行过程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某些家畜传染病经常发生于一定的季节,或在一定的季节出现发病率显著上升的现象,称为流行过程的季节性。

出现季节性的原因,主要有下述几个方面:
3.1季节对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存在和散播的影响:夏季气温高,日照时间长,这对那些抵抗力较弱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的存活是不利的。

3.2季节对活的传播媒介(如节肢动物)的影响:夏季炎热季节,蝇、蚊、虻类等吸血昆虫大量孽生,活动频繁,凡是能由它们传播的疾病,都交易发生,如猪丹毒、日本乙型脑炎、炭疽等。

3.3.季节对家畜活动和抵抗力的影响:冬季舍饲期间,家畜聚集拥挤,接触机会增多。

季节变化,主要是气温和饲料的变化,对家畜抵抗力有一定影响,这种影响对于由条件性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尤为明显。

四、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搞好卫生消毒工作,增强畜禽的机体的抵抗力。

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减少疫病传播机会
2.拟定和执行定期预防免疫程序和监测及补免计划
2.1.常规预防免疫。

免疫前,应当被免疫的畜禽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调查了解,特别注意其健康情况、年龄大小、是否正在怀孕或
泌乳,以及饲养条件的好坏等情况。

成年的,体质健壮或饲养条件较好的家畜,接种后会产生较强的免疫力。

反之,幼年的、体质弱的、有慢性病或饲养管理条件不好的家畜,接种后产生的抵抗力就差些,也可能引起较明显的接种反应。

怀孕母畜,特别是临产前的母畜,在接种时由于驱赶、扑捉等影响或者由于疫苗所引起的反应,有时会发生流产或早产,或者可能影响胎儿的发育,泌乳期的母畜或产卵期的畜禽预防接种后,有时会暂时减少产奶量或产卵量。

所以,对那些幼年的、体质弱的、有慢性病的和怀孕后期的母畜,如果不是受到传染的威胁,最好暂时不接种。

幼畜的免疫接种须按合理的免疫程序进行。

免疫过的怀孕母畜所产仔畜体内在一定时间内有母源抗体存在,对建立自动免疫有一定影响,因此对幼龄畜禽免疫接种往往不能获得满意结果。

据试验,仔猪在45~50日龄以上接种猪瘟或猪丹毒疫苗才能获得较为坚强的免疫力,雏鸡在一周龄以上接种鸡新城疫疫苗才能获得较可靠的免疫力。

2.2紧急预防免疫。

紧急预防免疫是在发生传染病时,为了迅速控制和扑灭疫病的流行,而对疫区和受威胁区尚未发病的畜禽进行紧急免疫接种。

在疫区应用疫苗作紧急接种时,必须对所有受到传染威胁的畜禽逐头进行详细观察和检查,仅能对正常无病的畜禽以疫苗进行紧急接种。

对病畜及可能已受感染的潜伏期病畜,必须在严格消毒的情况下立即隔离,不能再接种疫苗。

3.定期杀虫、灭鼠、消毒、进行粪便无害化处理
4.药物预防
要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的含有一定的植物性抗菌物质中草药如:蒲公英、金银花、败酱草、马齿苋以及大蒜、葱、韭菜等,来防治某些传染病的发生。

中草药即能预防家畜疫病,又防止药物残留;即保证动物食品源性安全,又保证人体健康。

五、发生疫病时的扑灭措施
1.认真观察畜禽两便,及时发现、诊断和上报疫情
2.迅速隔离病畜,污染的地方进行紧急消毒。

若发生危害性大的疫病如口蹄疫、炭疽等应采取封锁等综合性措施
3.以疫苗实行紧急接种,对病畜进行及时和合理的治疗
4.死畜和淘汰病畜的无害化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