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老人一份安全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给老人一份安全感

——房产1002班李康萍对老年之家进行社会服务这项工作,我已经进行了4年,从最初的因为学校的要求都现在,我已然将它当做寒暑期生活的一部分,每次去都会有不同的体会,每次都有不同的收获,正因为如此我有信心我会一直坚持下去。

记得第一次去的时候,我和我的同伴拿着脸盆、指甲刀等工具给老人们洗脚、讲故事,像在完成一件任务一样,并没有很用心去做,只是为了应付学校的要求,然而老人们的感动和热情使我们感到非常惭愧,随着和老人们的相处,我越来越感觉到他们的好,于是那一声“爷爷”或者“奶奶”听上去不再那么僵硬,因为是从心底把他们当成自己的爷爷奶奶了。他们总是把好吃的拿出来,仿佛看着我们吃,他们便会非常高兴。听着我们讲学校里的新鲜事,他们总是很认真很努力的听。最感动是有一年寒假,我打了电话过去问候,说等家里拜完年后过去看望他们,我去的时候已是很多天之后了。当时他们把一个木瓜拿出来,说是领导来看望他们的时候送的,大家都没舍得吃,一直留着等我来的时候吃,我一下子眼眶就湿润了,吃着已经有些过熟的木瓜,我觉得这真是我吃过的最甜的木瓜了。

很多人认为去这种老年之家、敬老院之类的地方进行社会服务只是单纯的帮老人洗洗脚、整理东西什么的,这是很肤浅的,至少我去了之后并不只是做了这些,老人们真正需要的也并不是这些而已。我最大的收获是分享了很多老人们的故事,以及从这些故事背

后发现的一些现象以及从中得到的一些心得体会。

这里我选取其中几个故事与大家分享:

第一个故事是方爷爷的故事,方爷爷今年82了,子女较多,有两个儿子和六个女儿,方爷爷本人是一名老中医,靠着大家的信任,平时经常有人找他看病,再加上因子女多,经常拿钱孝敬他,由此他有一笔不少的积蓄。两年前,恰逢老人家80大寿,方爷爷想办一个寿宴,巧的是孙子来向他借钱,原因是他进了一批机器,一时间手头很紧,想借点钱买原材料,方爷爷以做寿为由拒绝了,然而这件事却使祖孙两陷入僵局,孙子甚至扬言要断绝祖孙关系。一直到现在,两方的关系依然很紧张。对此事众人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孙子应该为爷爷做寿,以表孝心,毕竟一个人能过几次大寿呢?然而也有人认为做不做寿的根本无所谓,孙子困难,做长辈的能帮忙就应该尽量帮忙,等孙子以后条件好了,自然会记得老人家的好而孝敬老人的。我的疑问是:老人家真的是因为想做寿才拒绝借钱的吗?还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毕竟是亲子孙两呀!

第二个故事是张奶奶的故事,张奶奶出身军人家庭,父亲曾是国民党得力将领,她本人在退休前也是机关干部,膝下育有一女。女儿和女婿均为县府机关人员,两人结婚6年后,想购置一套自己的房子,当时那套房子的价格是100万,张奶奶主动提出愿意拿出50万,条件是房子必须签在自己的名下,女婿觉得这是在侮辱自己,何况自己也有出钱,房子以后又是自己和妻子住,无论如何都应该签在自己名下才对,于是双方为此事出现了矛盾,不停产生口角。

由于谁也不肯做出让步,双方僵持不下,矛盾愈演愈烈,最后张奶奶提出:如果女婿坚持,那么她将让女儿与他离婚。女儿一向来非常孝顺,夹在母亲和丈夫之间很为难,但最后还是听从母亲的安排。没想到本来只是想逼女婿作出让步,最后两人竟然真的离婚!原本幸福的家庭就这样破碎了。尤其是两人还有一个5岁的儿子!让人不禁惋惜不已。我的疑问是:张奶奶何苦非要将房子签在自己名下?既然愿意出钱,房子以后也是女儿和女婿住,争到房产的意义何在呢?

第三个故事是黄爷爷的故事,黄爷爷有四个儿子,大儿子成家后,黄爷爷就决定分家,本来四个儿子协商好的,东西财产如何分配,由于黄爷爷的老伴很早就去世了,大家决定让黄爷爷与小儿子一起住。老人便把房子给了小儿子,其他几个儿子就搬出去住了。前几年,三儿子做生意赚了钱,便把老爷子接去小住,不想三儿子的儿子和黄爷爷很是投缘,于是这一住就是一年,一年后黄爷爷回到小儿子家,结果小儿子竟然不让老爷子住了,原因是老人帮三儿子带孩子,却反过来吃自己的,怪老人偏心,而且认定老人看重三哥而嫌弃自己没钱,黄爷爷苦苦解释,却不见一点成效,一气之下只好搬了出去,并扬言要把自己准备给四个儿子留的钱分给其他三个儿子,不给小儿子一分钱,这就更加加剧了父子两的矛盾。我的疑问是:这本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为什么双方不能说清楚讲明白,非要让误会加深?

在老年之家我听到了很多很多诸如此类的故事,为什么会出现

这种现象呢?老人与子女之间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尤其是这些问题多多少少离不开钱,是什么原因让最亲的人陷入了经济纠纷?带着许许多多的疑问,我与老年之家的老人们进行了很多交谈,在交谈的过程中,得出了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从交谈来看,老人们对钱并不看得很重,其实想想也知道,在经历了一辈子的风风雨雨,什么没经历过呢?钱有什么用呢?用其中一位老人的话来说:钱生不带来,死不带走,我已经是一只脚在棺材里的人了,留着钱干嘛呢?够用就行了。既然如此,那么经济纠纷背后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在我看来,真正的原因是:老人缺乏安全感。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养儿防老”一说,可见人一到老年就很需要一份依赖,然而如果子女给不了或者说不愿给呢?在这种情况下,我想不止老人,换作任何人都会采取措施保全自我。现实中有这样的例子:

媳妇儿生下孩子,要求婆婆带孩子,婆婆希望“有偿”带小孩,然而媳妇儿威胁婆婆,若不帮忙带孩子,以后便不养老人;

年过八旬的老人在病床上苦苦呻吟,花光积蓄,无力承担巨额医药费,没有子女吗?——有,但是为了躲避负担老人的医药费,竟远走他乡,杳无音信。

在这样严酷的社会现实面前,老人们怎么会有安全感呢?怎么会不担心自己在弥留之际是孤零一人无人送终呢?在这种担心下,在这种不安全感推动下,也难怪有很多老人会采取以经济来保护自

己的做法。上面的故事中,一些老人看似守财性格顽固,其实他们无非是想借助金钱来保全自己的晚年,或以金钱来牵绊住儿女,不让他们离去。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在这种情况下,老人没有安全感是肯定的,孤独终老是很可怕的,不是吗?或许有人会提出疑问:这样的情况出现在家庭不富裕的老人身上是很正常的,那么那些家庭富裕的老人呢,他们为什么也会与子女陷入经济纠纷?我要说,这,也是因为老人没有安全感。那么这份不安到底来自哪里呢?这部分老人衣食无忧,即便子女不养,也能安享晚年,不是吗?

从我的观察得出,最根本的原因是:老人与子女之间缺乏沟通,没有了必要的沟通,两代人之间便越来越远,心与心的距离远了,谈何安全感呢?怕剩下的尽是不安了吧?

有时候大把大把的钱并不能换来老人的一个笑脸,反而是儿子带着媳妇儿孙子回家来吃顿便饭能让老人更开心。记得一个公益广告,周末晚上,老人做了一桌子的好菜,守在家里等着子女回家吃饭,结果迟迟不见有人回,等来的是一个又一个的电话:妈,公司要加班,你先吃吧;妈,我和儿子要去游乐场,晚饭就不过来了;奶奶,我和爸爸要去游乐场了,奶奶再见……“忙,都忙,忙好啊……”一句话饱含了老人多少辛酸与无奈。周杰伦的一首歌里这样唱:外婆她的无奈,无法变成期待,没有人能够明白……她要的是陪伴,而不是六百块,比你给的还简单……

是的,老人们的想法很简单,不过是希望子女能多抽点时间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