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的联合应用与配伍

合集下载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与药物抗性的管理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与药物抗性的管理

公众对药物抗性认 识不足,缺乏合理 使用抗生素的意识
成功案例分享与经验总结
成功案例:某医 院通过合理使用 抗生素,有效控 制了药物抗性的 发生
经验总结:合理 使用抗生素,避 免过度使用,减 少药物抗性的产 生
成功案例:某医院 通过加强药物抗性 监测,及时调整抗 生素使用方案,有 效控制了药物抗性 的发生
风险确定剂量和疗程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注意 事项:避免滥用、注意不
良反应、定期监测等
药物抗性的管理
药物抗性的概念与类型
药物抗性:指病原体对 药物的敏感性降低,导 致药物治疗效果下降的
现象
药物抗性的类型:包括 细菌耐药性、病毒耐药
性、真菌耐药性等
细菌耐药性:指细菌对 某种抗生素的敏感性降 低,导致抗生素治疗效
国际先进经验与实践案例
国际先进经验: 美国、欧洲等国 家在抗生素合理 使用与药物抗性 管理方面的成功 经验
实践案例:美国、 欧洲等国家在抗 生素合理使用与 药物抗性管理方 面的具体案例分 析
国际先进经验与实践 案例:美国、欧洲等 国家在抗生素合理使 用与药物抗性管理方 面的成功经验与具体 案例分析
配伍禁忌的判断:根据药物说明书、药 理学知识和临床经验判断
配伍禁忌的处理:避免使用配伍禁忌的 抗生素,或调整用药剂量和给药方式
抗生素的预防性使用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指征: 感染风险高、病情严重、
免疫功能低下等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种类: 根据病情和感染风险选择
合适的抗生素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剂量 和疗程:根据病情和感染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药物抗性 问题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XX
果下降的现象
病毒耐药性:指病毒对 某种抗病毒药物的敏感 性降低,导致抗病毒药 物治疗效果下降的现象

抗生素药学机理及联合使用方案研究

抗生素药学机理及联合使用方案研究

配制 方法进行 了分析研究和 阐述。 二、 抗生素 的简 介
l 、 抗生素 的简介 抗 生素 , 之前也 叫抗 菌素 , 是 由微生 物如细 菌、 真 菌等或 者高等 动植
累 加作 用 无 关作 用
物 在生活 过程 中制造 的具备抗病 原体能力 的次级代谢 产物 , 是一种 可 以 对 其他生活 细胞发育功 能起 到干扰作 用的化学物质 。抗 生素 苏可 以是微 生物在 生长繁殖 过程之 中产生 的一种物质 ,可 以直接 提取 用于治 疗 , 也
( 二) 与细胞膜互相 作用 有些抗 生素具有 与细胞膜相互作用 的功能 , 例如 多粘菌可 以与细胞
相 结合 , 作用于 细胞膜 上 的脂 多糖 以及 脂 蛋 白, 所 以对 革兰 氏阴性菌 具 有 很强 的杀伤 能力 ; 载入制 霉菌素 , 可 以和 真菌 细胞 的细胞 膜 中的类 固 醇相 结合 , 从 而达到破坏细胞 膜结构的 目的, 起到消灭病 原体 的作用 。多
抗 生素之所 以能够 对细菌 、真菌 等病原体起 到抗 生作用 ,其 主要的 药学机 理有4 种: 抑 制细 菌细胞 壁 的合 成 、 与细胞 膜互 相作 用 、 干扰 蛋 白
1 0 %~1 5 %的情况 下表现 为拮抗作 用 ,因此 ,抗生素 的联合应 用有利有 弊, 合 理进行抗生素 的联合应用十 分重要。 、
科 学 研 究
科学与财富
抗生素药学机 理及联 合使用方案研 究
姜 晴
( 太仓市药 品检 验所 2 1 5 4 0 0 ) 摘 要: 随着社会发展和医学研究方面 的不断进步 , 各种新型抗生素逐渐被使用 , 为人类减轻 了很多病痛 。 本文对抗生素药学机理及配置方法进行 了 分析 、 研 究和阐述。 关键词: 抗生素 药学机理 配制方法

抗生素的相互作用

抗生素的相互作用

03
改变抗生素作用靶位的构型,使 之不能识别。
05
降低细胞壁通透性,使抗生素不 能进入细菌。
02
产生降解抗生素的酶或钝化酶, 改变抗生素的结构。
04
获得分子泵(细菌主动外排系统) 将抗生素泵出。
06
获得耐药基因。
07
其他:BF等
G+与G-菌 耐药性比较
β-内酰胺酶的水解作用
抗生素作用靶位(PBPs) 改变
.
耐药性以该药对微生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表示。
04.
若一种药物浓度大于MIC为敏感,反之耐药。
耐药性的基因控制
染色体与R质粒决定的耐药性的比较
耐药基因位置
耐药谱
稳定性 质粒接合与转化
染色体(突变) 单一耐药性 稳定

R质粒
多重耐药性 不稳定

细菌种类 任何细菌 肠道细菌
01
细菌耐药性的机制
超广谱 ß -内酰胺酶 (extented spectrum ß -lactamase,ES
特点:⒈G-菌产生(大肠埃希氏菌、克雷伯氏菌) ⒉点突变 ⒊以TEM和SHV亚型常见 ⒋质粒介导 ⒌水解底物谱广 ⒍一般可被克拉维酸、舒巴坦、他唑巴坦抑制 ⒎碳青霉烯类(泰能)有效
促使超广谱 ß -内酰胺酶 出现及传播的因素
06
住院时间延长
01
02
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治疗
无症状病人的定植
05
04
03
长期医疗机构病人的转诊
医院内病人的转诊
AmpC ß -内酰胺酶(AmpC 酶)
特点: ⑴染色体介导
2. 由肠杆菌、柠檬酸杆菌、 铜绿假单胞菌产生
3. 可被头孢西丁、头孢孟多、 亚胺培南诱导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标签: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抗菌药物是一类临床应用广泛的重要药物,使许多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得以控制。

然而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及不断更新换代,不合理联用的情况也很普遍。

不必要或不合理的抗菌药物联用不仅会使不良反应及医疗费用增加,而且有时会发生相互作用而疗效下降,甚至增强毒性。

因此了解联合用药的目的、指征、做到合理的联合用药十分必要。

1联用的目的联合用药应以提高疗效,降低毒性,扩大抗菌谱;延缓或减少耐药性的产生为目的。

如甲氧苄啶与磺胺药、四环素、庆大霉素等多种抗生素联用可增强抗菌作用,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2联用的指征2.1单一药物难以控制的混合感染、严重感染。

如严重感染的肺炎,有时采用两种以上的药物联用。

2.2致病菌未明的严重感染,可先联合用药,待明确病原学诊断后调整用药。

2.3单一或长期用药易耐药的慢性感染。

如单一药物治疗结核病时, 敏感菌株极易产生耐药性,联合用药则可交叉杀灭耐药株,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

2.4合用易渗入脑或骨组织的药物以提高疗效。

如细菌性脑膜炎,可用青霉素合用易透脑入脑脊液的磺胺。

2.5联用能减量减毒。

如两性霉素治疗深部真菌感染时联用氟胞嘧啶可减少两性霉素剂量,并减少其毒性反应。

3合理的联合用药3.1采作药物联合疗法,最好先进行体外联合药敏试验,以供临床选择用药时提供参考。

如未做联合药敏试验,也应考虑到联用药物中至少有一种对致病菌有相当的抗菌活性,另一种也不宜为致敏菌高度耐药者。

3.2抗菌药物根据作用性质可分为四类:Ⅰ类:繁殖期杀菌剂,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

Ⅱ类为静止期杀菌剂, 如多粘菌素类、氨基糖甙类、喹诺酮类。

Ⅲ类: 速效抑菌剂, 如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類、氯霉素类及四环素类。

Ⅳ类为慢效抑菌剂,如磺胺类。

Ⅰ类+Ⅱ类联合应用可获得协同作用;Ⅲ类+Ⅳ类有相加作用;Ⅱ类+Ⅲ类可获得相加或增强作用;Ⅰ类+Ⅲ类有拮抗作用。

一般多采用体外试验有累加或协同效应的两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

各种抗生素的用量和配伍禁忌

各种抗生素的用量和配伍禁忌

各种抗生素的用量和配伍禁忌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各种抗生素的用量和配伍禁忌, , ,1、青霉素g(penicillin g)又名:青霉素、苄青霉素抗菌药物,肌注:5万~10万单位/千克体重。

与四环素等酸性药物及磺胺类药有配伍禁忌。

2、氨苄青霉素(ampicillin)又名:氨苄西林、氨比西林抗菌药物拌料:%~% ;肌注:25~40毫克/千克体重。

3、阿莫西林(amoxicillin)又名:羟氨苄青霉素抗菌药物。

饮水或拌料:%~%4、头孢曲松钠(ceflriarone sodium)抗菌药物,肌注:50~100毫克/千克体重,与林可霉素有配伍禁忌。

5、头孢氨苄(cefalexn)又名:先锋霉素iv,抗菌药物,口服:35~50毫克/千克体重。

6、头孢唑啉钠(cefazolin sodium)又名:先锋霉素v,抗菌药物,肌注:50~100毫克/千克体重。

7、头孢噻呋(cefliofur)抗菌药物,肌注:毫克/只,用于1日龄雏鸡。

8、红霉素(eryhromycin)抗菌药物,饮水:%~%;拌料:~%不能与莫能菌素、盐霉素等抗球虫药合用。

9、罗红霉素(roxithromycin)抗菌药物,饮水:%~%;拌料:~与红霉素存在交叉耐药性。

10、泰乐菌素(tylosin)又名:泰农抗菌药物,饮水: %~%;拌料: %~%,肌注: 30毫克 /千克体重,不能与聚醚类抗生素合用。

注射用药反应大,注射部位坏死,精神沉郁及采食量下降1~2 天。

11、替米考星(tilmicosin)抗菌药物,饮水: %~%,蛋鸡禁用。

12、螺旋霉素(spiramycin)抗菌药物,饮水:%~%;肌注: 25~50毫克/千克体重。

13、北里霉素(kitasamycin)又名:吉它霉素、柱晶霉素抗菌药物,饮水: %~%,拌料: %~%肌注: 30~50 毫克/千克体重,蛋鸡产蛋期禁用。

14、林可霉素(lincomycin)又名:洁霉素抗菌药物,饮水:%~%,肌注: 20~50毫克/千克体重,最好与其他抗菌药物联用以减缓耐药性产生,与多粘菌素、卡那霉素、新生霉素、青霉素 0、链霉素、复合维生素 ) 等药物有配伍禁忌。

抗生素的配法

抗生素的配法

大部份用生理盐水好,但也有的要用葡萄糖.因为大多抗生素在酸性环境下会分解,导致药物失效甚至是致敏源增多。

一:用糖水还是用盐水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1:根据病人的原发病及其并发症而定:(1 )如果病人有高血压,冠心病,及心功能不好,应减少盐水的摄入,以减轻心脏负担. (2)如果病人有糖尿病但心肾功能尚可,可以用盐水,但用糖时可加胰岛素兑调. (3).如病人肾功能不好,要减少钠水的摄入,减轻钠水储溜.2:根据病人的化验结果. (1)如电解质结果.看是否有低钠血症,则给予盐水,反之用糖. (2)根据心肌酶等评测心功能,来决定盐糖的选择.3:配液有的药物溶于糖或盐其效能会好点,这要根据药物说明书选则糖盐.4:如病人休克,应先给于盐水补充血容量再给于糖补能.5:盐水主要用于电解质的调节而糖主要作为能量选用时要首先想到这点.总之,选择时要慎重,尤其是呼吸科,老年病人多,不同程度存在心功能不好,糖尿病,在选盐时要谨慎,选糖时考虑是否加用胰岛素。

二:溶媒的选择主要还是从抗生素的稳定性方面考虑1:溶媒的选择主要还是从抗生素的稳定性方面考虑的。

在制剂中,葡萄糖在生产过程中需加入盐酸,成品溶液PH多为3左右,而生理盐水稍高,一般为4~5。

β—内酰胺类在近中性(PH=6~7)溶液中较为稳定,酸性或碱性溶液均易使β—内酰胺环开环,失去抗菌活性,故应选盐做溶媒。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碱性条件下抗菌效能比酸性条件下可增强10多倍(有相关的研究报道),故建议选盐做溶媒,或在溶媒中加入碳酸氢钠提高PH值。

2.溶媒使用的量一般以说明书规定的最低量控制。

对于半衰期短的药物,如青霉素,我在儿科临床中就有看到溶于500ml糖溶液,输了2个多小时,前面的药物都代谢了,还没输完,根本达不到有效药物浓度。

现在大多是使用100ml+抗生素,或许是治疗习惯,这样效率比较高。

.为什么抗生素不静推而要静点?第一是因为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原因(房室模型,表观分布等有关),二是因为油溶液及水(油)混悬液禁用于静注(抗生素多为水混悬液),因为可引起血管栓塞的危险.这在11版新编药物学上有明确指出.2.用盐水还是糖水配伍抗生素的问题:其实这是和药物自身理化性质有关了,通常头孢类,青霉素类的抗生素在盐水的PH值中比较稳定,在外界配好后12小时内静滴都可以,但是在葡萄糖这类大分子物质中,抗生素会络合,稳定性下降.而合成类抗生素如甲硝唑,奎诺酮类等由于其分子结构的特定性,5%的葡萄糖溶液比生理盐水形状更稳定,有关这个问题的详细解释可以请教药学板块的战友.3.关于溶媒量的问题为什么用100,不用250?其实这个就是习惯问题了,没有绝对要求的,但是对于那些需要限制水输入量的患者(肝硬化腹水,心衰),以及需要迅速把药输完提高血药浓度的,应该用100ml液体配伍.4:主张使用生理盐水,主要还是从抗生素的稳定性方面考虑的。

各种抗生素的用量和配伍禁忌

各种抗生素的用量和配伍禁忌

各种抗生素的用量和配伍禁忌体重, 林可霉素, 氨苄西林, 阿莫西林1、青霉素g ( penicillin g ) 又名:青霉素、苄青霉素抗菌药物,肌注:5万〜10万单位/千克体重。

与四环素等酸性药物及磺胺类药有配伍禁忌。

2、氨苄青霉素( ampicillin )又名:氨苄西林、氨比西林抗菌药物拌料:0.02% 〜0.05% ;肌注:25 〜40 毫克/ 千克体重。

3、阿莫西林( amoxicillin ) 又名:羟氨苄青霉素抗菌药物。

饮水或拌料:0.02% 〜0.05%4、头孢曲松钠( ceflriarone sodium ) 抗菌药物,肌注:50〜100 毫克/千克体重,与林可霉素有配伍禁忌。

5、头孢氨苄( cefalexn ) 又名:先锋霉素iv ,抗菌药物,口服:35〜50 毫克/千克体重。

6、头孢唑啉钠( cefazolin sodium )又名:先锋霉素v ,抗菌药物,肌注:50〜100 毫克/千克体重。

7、头孢噻呋( cefliofur )抗菌药物,肌注:0.1 毫克/只,用于1 日龄雏鸡。

8、红霉素(eryhromycin )抗菌药物,饮水:0.005%〜0.02% ; 拌料:0.01 〜0.03% 不能与莫能菌素、盐霉素等抗球虫药合用。

9、罗红霉素( roxithromycin )抗菌药物,饮水:0.005% 〜0.02% ;拌料:0.01〜0.03与红霉素存在交叉耐药性。

10、泰乐菌素(tylosin )又名:泰农抗菌药物,饮水:0.005%〜0.01%;拌料:0.01% 〜0.02% ,肌注:30 毫克/千克体重,不能与聚醚类抗生素合用。

注射用药反应大,注射部位坏死,精神沉郁及采食量下降1 〜2 天。

11、替米考星(tilmicosin )抗菌药物,饮水:0.01%〜0.02% , 蛋鸡禁用。

12、螺旋霉素 (spiramycin )抗菌药物,饮水:0.02% 〜0.05% ;肌注:25 〜50 毫克/ 千克体重。

不合理的抗生素联合应用

不合理的抗生素联合应用

1、不合理的抗生素联合应用(1)、繁殖期杀菌剂与静止期杀菌剂联用:一般可获得协同作用。

但应注意,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与氨基糖苷类混合后,前两者分子中的β内酰胺环可与后者分子中的氨基糖连接而致后者抗菌活性降低。

故联用时不宜在同一注射器内混合或同时注射。

此外,注射用第一代头孢菌素类与氨基糖苷类联用,可增加肾毒性。

(2)、繁殖期杀菌剂与速效抑菌剂联用:一般呈拮抗作用。

因为前者影响细菌细胞壁黏肽的合成,而后者促进细胞壁的合成,与前者的作用正好相反。

(3)、静止期杀菌剂与速效抑菌剂联用:一般不发生拮抗作用。

但庆大霉素与氯霉素联用,不但不能提高疗效,反而增强毒性,甚至导致死亡。

两者联用的毒理机制是:中枢性呼吸抑制叠加外周性呼吸衰竭。

林可霉素、克林霉素均有神经肌肉阻滞作用,也不宜与其他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联用。

(4)、不同速效抑菌剂联用:呈拮抗作用,如林可霉素、克林霉素与红霉素或氯霉素联用均呈拮抗作用,应避免联用。

(5)、同类抗生素联用:可呈毒性叠加作用,一般不宜联用。

2、用药不当(1)给药方法不妥:青霉素、先锋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等全日剂量一次静脉滴注给药间隔时间过长,难以维持血药浓度,应根据病人的年龄、肾功能的情况予以调整。

(2)、长期用药不更换:长期应用一类抗生素,无效而不及时更换。

(3)、用药调换频繁:抗菌药物的血药浓度达到稳定,发挥抗菌作用至少4~5个半衰期,需要2~3天,所以抗菌药物频繁调换不能发挥3、溶媒选用不当静脉滴注抗生素选用的溶媒不当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

如红霉素以10%葡萄糖为溶媒,由于红霉素最稳定PH值为6.0~8.0,而10%葡萄糖PH值为3.2~5.5,从而使红霉素的疗效下降。

4、因理化性状改变,引起配伍不当抗生素与其他药物合用时,出现理化性质改变,如青霉素与氨茶碱注射液同瓶滴注,因青霉素在PH值6.0~6.5时最稳定,加入氨茶碱后,混合液的PH>8,使青霉素水解而失活。

庆大霉素与氨茶碱注射液同瓶滴注,在碱性条件下庆大霉素作用增强,其毒副作用亦增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生素的联合应用与配伍 联合应用抗生素目的是为了提高疗效降低毒性、延缓或避免抗药性的产生。不同种类抗生素联合应用可表现为协同、累加、无关、拮抗四种效果。按其作用性质可分为四类:①繁殖期杀菌剂:有β-内酰胺类、先锋霉素族;②静止期杀菌剂:如氨糖甙类、多粘菌素类;③速效抑菌剂: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大环内脂类等;④慢效抑菌剂,如磺胺类。不同种类的抗生素可产生迥然不同的效果。 (一)抗菌药联合应用后其结果有以下几种情况协同、累加、无关或拮抗作用。据报道两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时约25%发生协同作用;60%~70%为无关或累加作用(大多数为无关作用);而发生拮抗作用者仅占5%~10%,繁殖杀菌期杀菌剂与静止杀菌剂联用后获协同作用的机会增多;快效抑菌剂与繁殖期杀菌剂联合可产生拮抗作用;快效抑菌剂之间联合一般产生累加作用,快效与慢效抑菌剂联用也产生累加作用;静止期杀菌剂与快效抑菌剂联用可产生协同和累加作用;繁殖期杀菌剂与慢效抑菌剂联用呈无关作用。繁殖期、静止期杀菌剂、快速抑菌剂联合应用,常发生协同和累加作用。 (二)联合用药适应证临床没有明确指征不宜联合应用抗生素,不合理的联用有仅不能增加疗效,反而降低疗效增加不良反应和产生耐药性机会。因此要严格控制联合用药。以下5种情况可作为联合应用抗生素的参考指征:1.混合感染。2.严重感染。3.感染部位为一般抗菌药物不易透入者。4.抑制水解酶的菌种感染。5.为防止耐药菌株的发生而需要长期使用抗生素类药物者,而该类细菌极易产生抗药性;如结核菌。 (三)常见病原菌的联合用药在病原菌及敏情况不明时,可根据临床所见判断可能的病原菌,并凭经验选用抗生素进行治疗,药敏试验有结果后,再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抗生素。 1.葡萄球菌感染约90%的葡萄球菌株能产生青霉素,对青霉素G氨基苄青霉素及四环素高度耐药。近年来对红霉素、卡那霉素耐药率也升高,而对庆大霉素、氯霉素、强力霉素等耐药率低,对头孢噻吩、头孢吡啶、万古霉素及利福平极少耐药。败血症等严重感染时,联合用药以杀菌药物为优,如①庆大霉素加耐青霉素的青霉素;②庆大霉素加红霉素或氯霉素;③头孢噻吩或万古霉素加利福平。也有人主张以红霉素或先锋霉素为基础联合应用其它抗生素,如①红霉素加氯霉素;②红霉素加庆大霉素或瞳那霉素;③红霉素加利福平或杆菌肽;④先锋霉素加庆大霉素或卡那霉素;⑤先锋霉素加万古霉素或杆菌肽。 2.肠杆菌感染肠杆菌科也是较常见的致病菌,且耐菌株多。大多数大肠杆菌对链霉素、四环素耐药但对氯霉素、复方新诺明及呋喃妥英、氟哌酸等耐药率低,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对革兰氏阴性杆菌作用有其优点,但因耐药菌株多,所以常需联合用药,如①氨基糖甙类加广谱青霉素;庆大霉素或丁胺卡那霉素加氨苄青霉素或氧哌嗪青霉素;②氨基糖甙类加头孢菌素(头孢唑啉、头孢呋肟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可能出现抗作用要注意。 3.绿脓杆菌感染绿脓杆菌为较顽固的致病菌,常导致院内交叉感染,且耐药现象越来越重,多采用联合用药。临床上多采用庆大霉素或丁胺卡那霉素与多粘菌素、磺苄青霉素、呋苄青霉素或氧哌嗪青霉素联合。 4.变形杆菌感染以卡那霉素或庆大霉素为基础,联合应用氨基苄青霉素或羧苄青霉素。 5.伤寒杆菌感染伤寒杆菌耐药率不断上升,甚至出现耐多种药物的菌株。临床上可选用庆大霉素、氟哌酸、呋喃唑酮等药物联合应用。 6.链球菌感染青霉素类对某些链球菌的抗菌作用可因与氨基糖甙类联用而加强,如草绿色链球菌性心内膜炎和肠球菌感染时用青霉素加链霉素(或其它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效果很好。 (四)抗菌药的配伍在某些情况下,医师只考虑到联合用药的协同和累加作用而忽视了药效学中的互斥作用。如青霉素与庆大霉素联用时,如在体外混合,青霉素的β-内酰胺环可使庆大霉素部分失活而降低疗效。因此凡是氨基糖甙类与β-内酰胺类联用时,都应分别溶解分瓶输注。青霉素类遇湿后会加速分解,在溶液中不稳定,时间越长则分解越多,使药效降低甚至消失,而且产生的加速分解。所以青霉素类应用前溶解配制,以保证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类相同,在溶液中稳定性较低且易受pH值的影响,其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会加速分解。应严禁与酸性药物(如VitC、氨基酸等)或碱性药物(如氨茶硷、耐火酸氢钠等)配伍。青霉素类与头孢菌素类最好采用注射用水或等渗氯化钠注射液作溶媒,若溶在葡萄糖液中,往往使主药分解增快而导致疗效降低。另外红霉素、卡那霉素、新生霉素也不宜加在葡萄糖液中,二性霉素B不能溶在生理盐水中。青霉素类的杀菌疗效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的高低,短时间内达到较高的血药浓度对治疗有利。若采用静脉给药时宜将一次剂量的药物溶在100ml液体中,于0.5~1小时内滴完。这样不但使之在短时间内达到较高血药浓度,而且可减慢药物的分解和减少致敏物质的产生。某些抗菌药物的联用,除协同作用外毒性也增加,如两种以上氨基糖甙类联合应用常导致耳毒性和肾毒性增强,神经肌肉阻滞。不同种类抗菌药物联用也可致某些霉素性增加,如氨基糖甙类与头孢菌素联用可致肾毒性增强;其与其它药物联用如与强效利尿剂联用,可使耳毒性增强。此外,抗生素与输液的配伍也可影响抗生素的疗效。因此临床医师在联合用药和配伍时,应全面考虑这些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以作到安全、全理、有效地使用抗菌药物 (六)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要有明确指征:单一药物可有效治疗的感染,不需联合用药,仅在下列情况时有指征联合用药。 1. 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严重感染。 2. 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2种或2种以上病原菌感染。 3. 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等重症感染。 4. 需长程治疗,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感染,如结核病、深部真菌病。 5. 由于药物协同抗菌作用,联合用药时应将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剂量减少,如两性霉素B与氟胞嘧啶联合治疗隐球菌脑膜炎时,前者的剂量可适当减少,从而减少其毒性反应。联合用药时宜选用具有协同或相加抗菌作用的药物联合,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其他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联合,两性霉素B与氟胞嘧啶联合。联合用药通常采用2种药物联合,3种及3种以上药物联合仅适用于个别情况,如结核病的治疗。此外必须注意联合用药后药物不良反应将增多。 临床抗菌药物应用注意 1 抗菌药物的有效体液浓度和细菌药敏间的关系:抗菌药物能否起治疗作用取决于感染灶是否被清除。各种途径给药后 ,药物在血液和其他体液、组织中达到杀灭和抑制细菌生长的浓度时,即认为已达到有效浓度。组织、体液 (除血液外 )中的药物浓度又与血药浓度呈平行关系。因此,在制订抗菌药物给药方案时通常以抗菌药物对致病菌的最低抑菌浓度 (MIC)和血药浓度的关系作为主要依据。一般而言,抗菌药物的组织体液浓度低于血药浓度,前者常仅为后者的 1/ 2~1/ 10,因此若要使感染灶内药物浓度达到有效杀菌或抑菌水平,血药浓度应为MIC的 2~ 10倍,至少 2倍。抗生素后效应 (PAE)也是在制订给药方案时需综合考虑的重要指标之一。某些抗菌药物作用于细菌一定时间,当去除抗菌药物后,其对细菌的生长抑制作用仍然可保持一段时间,此即称为PAE。新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氟喹诺酮类抗菌药,氨基糖苷类等均有较长的PAE,因此可根据PAE的时间延长给药间期。 2 抗菌药物应用的基本原则 2. 1 根据感染病原菌特点及细菌药敏结果选用药物:不同种类病原菌所致感染 ,抗菌药物选用不同,如考虑为社区获得性感染宜选用一代头孢菌素、青霉素等。如考虑为医院获得性感染,则宜选用二、三代头孢;如考虑为ESBLs(产超广谱β 内酰胺酶 )菌感染,则首选碳青霉烯类,如认为是产AmpC酶的细菌感染,则首选四代头孢菌素。当然,也可选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又由于同种病原菌的不同菌株对药物的敏感或耐药情况也可有不同,因此一旦细菌感染的临床诊断确立,需在用抗菌药物前,尽可能早的留取血、尿、痰、脓液等标本送细菌学检查,以明确病原。当临床经验性治疗无效时,应根据细菌药敏结果选择抗菌药物的使用。 2 .2 按照患者的病理、生理特点用药:新生儿、老年人、孕妇、乳妇各具有不同的生理特点;有肝功能减退、肾功能不全、心力衰竭等原发病的感染患者也具有不同的病理基础。上述特点均直接影响抗菌药物的体内过程,即:吸收、分布、排泄和代谢。如老年病人,由于其有效肾单位明显减少,应用主要经肾排泄的药物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类时需减量,过高剂量的应用有可能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肾功能不全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肾毒性抗菌药,如氨基糖苷类 ,糖肽类 (万古霉素、两性霉素B等 )。如病情的确需要使用这些类抗菌药物,则一定要按内生肌苷清除率调整给药剂量和监测血药浓度。 2 .3 抗菌药物在以下情况要严格控制或尽量避免应用:①抗菌药物的预防性用药 :抗菌药物用于防止1、2种特定细菌引起的感染常有效,但如期望用于防止多种细菌或任何细菌的感染,其结果则可能适得其反,即感染发生率未降低,高度耐药细菌感染常会发生并难以治愈,因此预防用药要有指征,不能随便滥用。②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应尽可能避免;因其易导致细菌耐药性及过敏反应的发生。③病毒性感染及不明原因的发热,除并发细菌感染外,不宜选用抗菌药物。④一般并不需联合应用抗菌药,联合用药要有指征。 3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3. 1 联合应用抗菌药物的适应症:①病原菌尚未明确的危重细菌性感染。如中性粒细胞缺乏症患者发热提示为细菌感染时。②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感染。如肠穿孔后所致腹膜炎常为需氧菌与厌氧菌的混合感染。③单一抗菌药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如感染性心内膜炎或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等。④需要长疗程治疗病原菌易对药物产生耐药者。如抗结核及抗真菌治疗时的联合用药。⑤减少抗菌药物的毒性反应。如两性霉素B与氟胞嘧啶联合,其剂量均可减少,从而降低了毒性反应。联合用药时需选用具有协同作用或相加作用的药物,一般二联即可,多联不必要,除非二联的药物不能覆盖感染的细菌谱,尚可加用三联用药。对细菌感染而言,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之一与氨基糖苷类的联合应用最为常见。这种联合具有明显的协同抗菌作用,可提高疗效。 3 .2 联合用药时,一定要搞清楚所联合的药物的性质,是杀菌剂还是抑菌剂,这样才能充分展示联合用药的优势。通常把抗菌药物分为:Ⅰ类繁殖期杀菌剂,也称快速杀菌剂(如青霉素类、β 内酰胺类 );Ⅱ类静止期杀菌剂(如氨基糖苷类 );Ⅲ类快速抑菌剂,也称繁殖期抑菌剂(如大环内脂类 ,氯霉素 ,四环素类 );Ⅳ类慢效抑菌剂,也称静止期抑菌剂(如磺胺类 )。常见的联合用药的组合有以下几种。 3. 2. 1 繁殖期杀菌剂 静止期杀菌剂,这类组合是最佳组合,可起到抗菌药物间的协同作用,其治疗效果可收到 1 1≥ 2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