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诗歌比较

合集下载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诗歌被誉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最高体现,同时诗歌也是时代、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

中西方诗歌迥然不同,分别体现了中西方的文化、艺术、美学、文论的综合成就。

对中西诗歌进行比较既是文化交流的客观必要,也是研究和发展我国诗歌的主观要求。

中国的诗歌历来受到世界的关注,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是其标志特征,西方的诗歌同样的耀眼夺目,我们可以从数量浩大的诗作中发现许多不朽的传世之作。

中西的诗歌虽然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底蕴,但我们从中还是可以寻找到彼此的影子。

中国的诗歌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西方的诗歌或多或少都受到中国诗歌的影响。

中外、古今之间虽自成体系,但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并非完全隔绝。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个相同的地方.相同点一:中国古典诗词用词凝练,意境含蓄,诗画合一,形象生动的特点在交流中融入了英美现代诗人的诗歌创作中,我们先来比较下面的两首诗:饮酒(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茵纳斯弗利岛(爱尔兰)威廉·巴勒斯·叶芝我就要动身去了,去茵纳斯弗利岛;搭起一个小屋子,筑起泥巴房;支起几行云豆架,一排蜂蜜巢,独个儿住着,荫阴下听蜂群歌唱。

我就会得到安宁,它徐徐下降,从朝雾落到蟋蟀歌唱的地方;午夜是一片闪亮,正午是一片紫光,傍晚到处飞舞着红雀的翅膀。

我就要动身去了,因为我听到,那水声日日夜夜轻拍着湖滨;不管我站在车行道或灰暗的人行道,都在心灵深处听见这声音。

①从上面的两首诗我们可以看出,两者的意境和用词是非常相似的,“结庐”与“造屋”如出一辙,“采菊”与“种豆、养蜂”异曲同工,“山气”与后一首的中间四句的意境完全可以互相补充。

两位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思都是要离开这个充满痛苦的红尘世界,去过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表现了宁静致远的思想和远离尘嚣的真意。

从写作手法上看,两者都用了近乎白描的艺术手法,没有加入主观色彩,客观真实地描写景物,直白地道出胸臆。

古诗 对比 手法

古诗  对比   手法

三、 今昔盛衰的对比
诗歌内容的今与昔的对比,常常表现 在一些以古讽今的诗歌中,通过昔盛今衰 的对比,以形成强烈的表达效果,达到讽 劝的作用。如刘禹锡《台城》:“台城六 代竟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前门成 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全诗以台城这 一元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 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 凄凉景象形成了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 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 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诗歌中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 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 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扬州 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 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 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 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 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 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 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 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 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 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 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 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 的离愁别绪。下阙实虚。通过设“行 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 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 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
同类联想: 悯 农 (唐)李 绅 春 种 一 粒 粟, 秋 收 万 颗 子。 四 海 无 闲 田, 农 夫 犹 饿 死。 蚕妇 (宋) 张俞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这首诗前四句表现下层人民的饥 寒,后四句表现上层社会的奢糜; 两相对照,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与上层情况作了鲜明的一般性对照, 而且前半首与后半首又分别用了不 同的特殊对比手法,具体表现下层 和上层的情况:前半首用的是“推 理对比”,后半首用的是“转化对 比”。

中国古今诗歌仄声韵

中国古今诗歌仄声韵

・61・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 J o u r n a l o f H a rb i n Vo c a t i o n a l & T e c h n i c a l C o l l e g e汉语诗词、曲艺等格律讲究每句最后一个字音节中的韵母要相同,这就是押韵。

押韵分十三辙。

十三辙即按照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基本原则归纳出来的分类,目的是为了使朗诵、演唱顺口,易于记忆,富有音乐美。

十三辙包括发花辙、梭波辙、乜斜辙、一七辙、姑苏辙、怀来辙、灰堆辙、遥条辙、油求辙、言前辙、人辰辙、江阳辙、中东辙。

首行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但逢双行必押韵,即“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现代汉语四声声调表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

第一声和第二声为平声;第三声和第四声为仄声。

很多诗歌名家和爱好者都以为质量上乘的诗歌都是平声韵,甚至很多人误认为仄声韵不是正宗,恐怕不完全对。

下面辑录历代30余首仄声韵诗歌名篇,有些是绝句或律诗。

譬如古代诗歌。

《诗经・噫嘻》:“噫嘻成王,既昭假尔,率时农夫,播厥百谷。

骏发尔私,终三十里。

亦服尔耕,十千维耦。

”屈原《楚辞・礼魂》:“成礼兮会鼓,传芭兮代舞。

姱女倡兮容与。

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东汉《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曹操《黾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陶渊明《劝农其三》:“熙熙令德,猗猗原陆。

卉木繁荣,和风清穆。

纷纷士女,趋时竞[收稿日期]2012-09-14[作者简介]李明 (1959-),男,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教学部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I20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970—(2012)06—0061—02浅析中国古今诗歌仄声韵李 明(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1)摘要:本文挑选古今名家仄声韵诗歌30余首,对比平声韵,介绍仄声韵诗歌的优点,如铿锵有力,朗朗上口,错落有致,凹凸感强烈;而平声韵抒情相对比较平缓。

浅谈汉语言文学中的古今诗歌赏析

浅谈汉语言文学中的古今诗歌赏析

诗句进行鉴赏,更利于使学生根据文中诗句进行分析。如“同 着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辱……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大 堰河,她含泪的去了。”诗人从苦难中去塑造美的形象。古代诗 歌中的意象也利于我们更好的进行鉴赏,如“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其中“春蚕”和“蜡炬”就是意象,通过该 意象使我们眼前呈现出诗歌中的景象,更利于我们了解诗歌所 表达的情感。意境也是作者所使用的一种手法,教师也要指导 学生从意境中鉴赏和分析诗歌。意境对于加强诗歌的渲染力也 有着积极的影响。如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就表达出了苍凉悲 壮的意境,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就可以提现出来。
104
一、概述 古典诗歌是我国的重要传统文化之一,其作为中国传统文 化的一部分,不仅结合了中国历史的博大精深,还保留着我国 文字艺术,极其富有韵味。而现代诗歌不仅继承了传统诗歌所 有的文字隽永,还发挥着新时代的特色,彰显新世纪的人文风 格,也是极其重要的文学史料。本文对古今诗歌进行了鉴赏。 二、汉语言文学中古今诗歌赏析分析 ( 一 ) 开始阶段:挖掘诗歌背景 无论是古代诗歌还是现代诗歌,都彰显了中华文化的魅 力。对其进行赏析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要点之一,通过赏析 使学生进行文学评论等,更利于学生学习该专业的专业知识, 使学生在积累的过程中拥有深厚的知识背景。要学习和鉴赏诗 歌,需要对诗歌的背景有所了解。如诗歌的作者、诗歌当时的 写作背景、社会背景等,这些内容都是进行诗歌赏析的第一步。 在学生步入大学前,在小学、初中、高中等已经接触过相应的 诗词赏析。因此,在大学阶段,更利于使学生进行赏析。教师 也要根据该专业课内容对教学内容、目标等进行设计,以使学 生在该专业专业课学习中更好的进行学习。如在杜甫的《春望》 中,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结合当时杜甫所处的社会背景分析诗 歌内容。因为杜甫处于晚唐时期,由当时的社会现状也就造就 了作者诗歌的思想情感。除了社会背景外,也与作者的成长经 历有关,作者早年生活与中晚年生活截然不同,因此也就造成 了不同的诗歌内容和情感。古代诗歌中对于学生来说有难度的 一部分是大部分是古语,如《己亥杂诗》、《夜书所见》、《乡村 四月》等,其中的诗词的含义和意思也需要学生进行相应的查 阅和引导。特别是古代诗歌中诗词中的每个字、词、句子的含 义和意思等,这些内容都是需要学生进行查阅的,当学生对古 诗歌理解透后,更易于进行赏析。现代诗歌在鉴赏过程中则相 对简单。 ( 二 ) 发展阶段:意象、意境解析 在诗歌赏析中,教师要对诗歌鉴赏的步骤和赏析内容进行 讲解,将赏析方法进行指导,使学生在课下诗歌阅读中也能自 主完成赏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是诗歌中常见的描写,在诗 歌鉴赏中,要紧紧抓住这些细节,使学生能更深入的进行赏析。 在现代诗歌和古代诗歌中都有意象和意境。如艾青的诗歌《大 堰河,我的保姆》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诗歌中的“大堰 河”这一意象进行剖析,使学生结合作者背景、成长经历等进 行剖析。大堰河是一个既有鲜明、生动的个性,又有深邃、饱 满内涵的意象。在这个意象身上,凝聚了诗人对抚育自己的乳 母最深情的爱和最真挚的感激。教师要指导学生结合诗歌中的

2023年高考语文考教结合:诗歌比较阅读之教材复习诗歌鉴赏汇编(译文+情感+手法)(选必上+中+下)

2023年高考语文考教结合:诗歌比较阅读之教材复习诗歌鉴赏汇编(译文+情感+手法)(选必上+中+下)

选择性必修上、中册诗歌《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译文】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披同样的战袍。

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戈与矛。

我们面对的是共同的敌人!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汗衣。

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矛与戟。

我愿与你一同战斗!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下裳。

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盔甲兵器。

我愿与你一同前进!【情感】①慷慨赴敌、同仇敌忾的豪情;②战士之间深厚的情谊。

③表现了奴隶社会时期人民保家卫国、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思想感情,真实感人,慷慨雄壮,确是一首充满民族精神而又富有艺术魅力的古代军歌。

【手法】①重章叠句。

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

,是诗人内在情感上的一种递进关系。

②设问的修辞手法,第一句一问一答,鲜明地表达了战士们团结一致,共同对抗外敌强烈的思想感情;③“无衣”两字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渲染战斗的紧张气氛,表达了战士们一心为国征战,不计较衣物不全的爱国的思想感情。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译文】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了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有关读书的诗词-品赏古今读书诗_诗歌.doc

有关读书的诗词-品赏古今读书诗_诗歌.doc

有关读书的诗词-品赏古今读书诗_诗歌有关读书诗词:品赏古今读书诗作者/向荣书籍是登高望远阶梯,是指导人生良师益友,是传承人类文明载体。

古今名人写了了不少读书诗,鉴赏这些读书诗,能给我们有益启迪和教育。

读书明理益心身,世事静观鉴古今。

惟有读书成所好,茫茫人海善于行。

这首佚名诗阐明了读书重要意义和作用。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凡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这首《劝学》诗,奉劝人们在青少年时期珍惜时间,抓紧读书,否则到了晚年后悔就晚了。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这是宋代学者陆九渊诗句,是说读书要静读精思、细心体会。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这是明代于谦一首《观书》诗。

足见诗人每天读书,与书成了朋友,读书使他不断提高,从中获得了无穷乐趣。

生平喜摊书,垂老如昔狂。

日中就南牖,日斜就西窗。

这是清代蒲松龄《寂坐》诗中佳句。

可见诗人一生之中,一天到晚手不释卷,读书之乐,其乐无穷!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屹屹复孜孜,书我不相属。

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泥沙悉淘汰,所取唯珠玉。

这是叶圣陶先生《读书三首》中诗句。

诗人是说,读书要克服盲目性,把书读活,用探索精神去读书。

(作者单位:江苏省洪泽县教育局)那一天,那些年(毕业典礼朗诵稿)鑫:还记得吗?当我们第一次踏进阜阳市希望中学校门,我世界刹那间被缤纷贯注静:还记得吗?当清晨第一声广播惊醒梦中校园,当第一缕阳光温暖了你灿烂笑脸影:我们还记得,那个呼唤了我们青春盛夏,那个承载了我们梦想朝阳标:还记得,童声飞扬我们在教室里肆意呼喊,黑板上你一笔我一笔为青春涂上色彩,请不要忘记,这些属于我们美好建:还记得,为体育加试我们每天早上挤出时间练跳绳、跳远,还记得每次想要放弃时,都会指着黑板上我们写下宣言振作精神鑫:还记得,午后阳光教室,五音不全忐忑此起彼伏静:还记得,闷热教室里,尖叫水壶洒下一片清凉影:还记得,给力自习课上,一架架纸飞机呼啸而过标:还记得,课桌右上角桌贴,承载了多少人梦想建:还记得,年少轻狂我们,请不要忘记我们信念鑫:犹记得,教室里积极探索身影静:犹记得,教学楼灯火依稀影:犹记得,篮球场上欢声笑语标:犹记得,那一段名为青春回忆建:犹记得,那一群年少轻狂我们集体合:感谢您,这一片青春土地鑫:还记得,恬静温柔张凌云老师那一句句轻言细语提醒,使多少人得着益处静:还记得,活泼善良崔静老师那尽责认真教学态度,让多少人有了积极主动好品格影:还记得,温柔于娇阳老师那尽责教学态度打动了多少人心标:还记得,幽默风趣闫华军老师那“爱教育”让多少人有了自觉行为建:还记得,沉着冷静吴建老师那一句“说真”引发了多少人联想鑫:还记得,王福凯老师课堂上倒背如流元素周期表让我们惊叹不已静:还记得,魏明义老师总在那一段屈指可数日子里,给我们发一套又一套试卷影:还记得,郭子明老师在课堂上经典话语,与你不笑他笑,他不笑我们笑搞笑场面标:还记得,闫华军老师一句“OPENYOURLISTENINGEXERCISEBOOK”引来全班一片大合叹建:还记得,唐勇老师在课堂上普通话加方言与嬉闹我们打成一片鑫:还记得,吴海洋老师启迪我们:尽本分就是成功前奏静:还记得,于娇阳老师黑板上工工整整板书和细心讲解影:还记得,王福凯老师谆谆教导和考前叮咛标:还记得,魏明义老师在课堂上用他独有幽默引来欢声笑语建:还记得,宋宗峰老师如夏天一阵清风、带来活力与朝气鑫:还记得,王福凯老师一句“殷勤不可懒惰”送给“脑子不动、眼睛不长”我们静:还记得,吴海洋老师抑扬顿挫朗读声久久在教室里回旋,我们不会忘记每天早自习前十分钟影:还记得,吴建老师“侧耳听智慧,专心求聪明”刻在了我们心版哥俩合:感谢您,亲爱老师鑫:难忘记,第一次踏进校园好奇静:难忘记,第一次军训流下汗滴影:难忘记,第一次加入校队激动不已标:难忘记,第一次对自己说要努力学习信誓耽耽建:难忘记,第一次拿到奖状、奖杯欣喜鑫:难忘记,重新分班后不熟悉,却因为一个微笑,将原来陌生你我,凝结成了兄弟姐妹静:难忘记,行色匆匆初三,在这一年我们默默把力量积蓄影:难忘记,考试时候,我们又开始新祈祷,我们也努力把这些祈祷化成技巧标:我看到勤奋好学你们,从书宁静中走来建:我看到飞扬洒脱你们,从操场喧闹走来鑫:我看到旁征博引您从讲台走来静:我回望长长来路,奢望那一切都能重新再来影:可当我回忆时候留下是我们三年青春标:如果可以,我还想和你们再去大坝,再吃一次烧烤建:如果可以,我还想和你们一起春游,再走一遭“鬼屋”标:如果可以,我还想和你们一起逛阜城、压马路建:如果可以,我还想和张恩赐老师一起再整修一次水电标:忙碌同学,请让我说声对不起,三年里我不应该对你发牢骚、耍脾气鑫:还有那些没有说过话同学,其实你容颜我早已熟悉静:请仰起头骄傲走,因为我们是一家人影:请微笑勇敢走,因为爱永远在我们身边标:2013年6月我们毕业了,是,就在今天,我们毕业了建:让我们最后一次道上一声:集体合:谢谢你亲爱朋友,感谢您,亲爱母校最后最后,我们学会了珍惜,家在这里,常回家看看小学生写童谣精选指导作家程逸汝养蛙池(外两首)□四(1)班何劲养蛙池,水汪汪,呱呱呱呱叫声响。

崔颢《黄鹤楼》和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二诗比较

崔颢《黄鹤楼》和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二诗比较

崔颢《黄鹤楼》和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二诗比较《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诗作中,能被千古传诵,万人争咏的佳作不少,但象崔颢的《黄鹤楼》和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那样,不仅千百年来脍炙人口,且后世文人不断地为它们的优劣争讼不已的现象,则十分罕见。

关于这两首诗,曾经有过这样的传说,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的《黄鹤楼》诗,为之敛手,云:“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后来游金陵凤凰台,遂作《凤凰台》诗,欲拟之以较胜负。

这些记载,见于《唐才子传》和《唐诗纪事》等多种著作,故尔基本可信。

两诗诞生后,便有所谓优劣之争。

相当多的人以崔诗为优,严羽云:“唐人七律,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沧浪诗话·诗评》)李梦阳云:“一气浑成,净亮奇瑰,太白所以见屈。

”(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盛七律)吴昌祺亦云:“不古不律,亦古亦律,干秋绝唱,何独李唐”。

(《删订唐诗解》)而金圣叹则说得更彻底:“(李白)当日定宜割爱,竟让崔家独步。

”(《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卷二)明确提出李白此作多余,应该藏拙让贤。

不过,为太白鸣不平者也大有人在,唐汝询评李诗曰:“为词造意,俱深于崔。

”(《唐诗解》卷四十)周敬日:“读此诗,知太白眼空法界,以感生愁,勍敌黄鹤楼,一结实胜之。

”(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盛七律)今人施蛰存也云:“李白此诗,从思想内容,章法,句法来看,是胜过崔颢的。

”[①]当然,也有一些折中说法,如方回云:“太白此诗,与黄鹤楼相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

”(《瀛奎律髓》卷一)刘克庄云:“今观二诗,真敌手棋也。

”(《后村诗话前集》卷一)张步云先生说:“崔诗超绝,李诗意胜,各有千秋,不能轩轾。

轻叩诗歌的大门 唐诗宋词元曲 古今对比ppt

轻叩诗歌的大门  唐诗宋词元曲 古今对比ppt

古典诗歌 和现代诗歌的比较
“诗”者皆为感于物而作,是心灵的映现。
“古典诗”以“思无邪”为诗观,表达温柔敦 厚、哀而不怨,强调在“可解与不可解之 间”。 “现代诗”强调自由开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 境陈述,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乔治· 戈登· 拜伦 (1788—1824),是 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 的浪漫主义诗人。其 代表作品有《恰尔 德· 哈罗德游记》、 《唐璜》等。在他的 诗歌里塑造了一批 “拜伦式英雄”。拜 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 诗人,还是一个为理 想战斗一生的勇士; 他积极而勇敢地投身 革命,参加了希腊民 族解放运动,并成为 领导人之一。
“现代诗”
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
诗社”时确立。现代诗的含义: 1.形式是自由的 2.内涵是开放的 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
太阳的话
打开你们的窗子吧 打开你们的板门 让我进去, 让我进去 进到你们的小屋里 我带着金黄的花束 我带着林间的香气 我带着亮光和温暖 我带着满身的露水
—— 艾青
快起来,快起来 快从枕头里抬起头来 睁开你的被睫毛盖着的眼 让你的眼看见我的到来 让你们的心像小小的木板房
打开它们的关闭了很久的窗子 让我把花束,把香气,把亮光, 温暖和露水撒满你们心的空间。
是一首抒情诗,诗人以拟人的手 法,赋予太阳人的语言与思想,展示 了太阳渴望走进小屋,打开人们关闭 的心灵,让人们享受亮光、温暖、花 束、香气和露水,召唤人们敞开心扉 迎接光明,促使人们树立起积极乐观 的信念. 【太阳的话】中心思想是:激发学 生热爱太阳、热爱生活的情感。思想 是劝那些思想封闭的人,打开思想,跟 随共产党。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尽管纪弦曾断言,“新诗乃横的移植,而非纵的继承”,但考察二十世纪的中国新诗文本,就会发现纪弦的说法未免武断,并不完全符合实际。

事实上,从白话新诗的鼻祖胡适开始,二十世纪的新诗创作和评论鉴赏,都程度不同地禀承了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

小到一个意象,一句诗,一首诗,大到一个诗人,一个流派,一种诗体,一种诗学主题,一种表现手法,均可从中寻绎出古典诗歌与现代新诗之间的施受传承关系,笔者近年发表的古今诗歌比较研究的系列文章,对此进行了较为集中的探讨。

本文选取几组可供比较的古今诗歌文本加以鉴赏,为现代新诗对古典诗歌的纵向继承提供几个具体例证。

这将有助于读者认清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与现代新诗的艺术渊源,有助于读者更加深入准确地理解和评价相关作品的情感内涵与诗艺特色,有助于纠正人们长期形成的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关系断裂的偏颇认识,有助于改变当前诗学领域里新诗与旧诗在创作评论鉴赏方面缺乏沟通甚至互相对立的不良态势。

一、何其芳的《罗衫》与班婕妤的《怨歌行》罗衫我是,曾装饰过你一夏季的罗衫,如今柔柔地折叠着,和着幽怨。

襟上留着你嬉游时双桨打起的荷香,袖间是你欢乐时的眼泪,慵困时的口脂,还有一枝月下锦葵花的影子是在你合眼时偷偷映到胸前的。

眉眉,当秋天暖暖的阳光照进你房里,你不打开衣箱,检点你昔日的衣裳吗?我想再听你的声音。

再向我说“日子又快要渐渐地暖和。

”我将忘记快来的是冰与雪的冬天,永远不信你甜蜜的声音是欺骗。

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裁成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何其芳的《罗衫》,咏物拟人,是失爱者往昔欢乐的回忆,被弃怨情的诉说,痴心依旧的表白。

“罗衫”喻指昔日的“我”,曾装饰过“你”一个夏天。

而今,夏去秋来,“罗衫”被折叠着放进衣箱。

在遭受冷落的幽怨中,“罗衫”回忆着夏天曾经的欢乐:我曾和你一同放舟荡桨,襟上染着你嬉游荷塘的荷香;我曾和你狂欢到慵倦,袖间浸染着你喜悦的泪水和困盹的口脂;我曾和你月夜幽会,胸前映着锦葵花的影子。

回忆的内容香艳浓郁,富有暗示性,见出“我”和“你”亲密到何种程度。

而这也正是致怨的原因。

所谓爱之也深,怨之也切。

但怨而不怒。

“我”仍像夏天一样爱恋着你,并且希望你能再度把“我”想起,当秋天暖暖的阳光照进你的房里,你打开衣箱把“我”捡出。

“我”想听你说日子又要渐渐暖和,“我”将忘记秋去冬来的严寒冰雪,你甜蜜的声音即使是欺骗,“我”也永远不会相信。

“我”仍一如既往地痴迷于你,怀着深深的渴望,渴望夏天再次来临,渴望和你旧梦重温。

此诗执著地追寻、眷恋那已然失去的爱与美,抒写的是诗人早期诗作对爱情、梦想的追求与幻灭的一贯主题。

诗的语言、意象、情思有着浓重的唯美色彩,既含晚唐诗和五代词的遗韵,又受徐志摩、闻一多、戴望舒等人诗风的熏染。

至于诗的整体构思和比兴手法,则是模仿东汉班婕妤咏纨扇的《怨歌行》,又加上了自己的创新改造。

《怨歌行》与《罗衫》的相同之处在于:所使用的手法均是咏物拟人,比兴寄托;“纨扇”和“罗衫”所比拟的抒情主人公,在爱情关系中均处于被弃者的弱势位置;诗的抒情基调,均是被弃者的幽怨情怀。

二诗的不同之处在于:班婕妤的诗是宫怨体,中心意象“纨扇”用作女性的自喻,是宫中失宠者的化身,她之被遗弃的不幸遭遇,是封建制度造成的命运悲剧;在表现上班诗是顺叙,身在夏天,心忧秋天。

何其芳则以中心意象“罗衫”作男性的自喻,寄托一个年轻人对现实中不美满的爱情的怨言,“罗衫”是现代社会里的失爱者的化身,他之被弃置不顾的不幸遭遇,是对方的个人感情迁移所导致的结果;在表现上何诗是倒叙,身在秋天,回忆夏天,并且憧憬着挽回旧情,心理层次显得更为复杂繁缛。

将二诗加以对比,可以清楚地看到,何其芳的《罗衫》是对班婕妤《怨歌行》的现代改写重组。

二、郑愁予的《错误》与苏轼的《蝶恋花》错误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那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郑愁予的《错误》是一首颇负盛名的抒情诗,主题仍是传统游子思妇的闺怨情感。

第一节两行,分写游子和思妇。

第一行用叙述性短句写出游子的匆匆行色,第二行用比喻性长句写出思妇的漫长等待。

读者从诗行的长短,即可直观地感知游子漂泊旅程的促迫,思妇独守空闺的寂寞。

第二节集中笔墨,从第一节对思妇“容颜”的比喻描写,转入对思妇“心态”的细微刻画,浓墨重彩地展示思妇的寂寞心境。

三月的江南,本应是杂花生树、草长莺飞的时节,但此诗中的江南小城,却没有一点春意,“东风不来”,“柳絮不飞”。

思妇的心,一如这小小的城,“跫音不响”,“春帏不揭”,“窗扉紧掩”,一片寂静,毫无生趣。

又到了“暮色起春愁”的“向晚”时节,思妇一天的苦苦等待眼看又要落空了。

突然,黄昏的时间临界点上响起一阵“达达的马蹄声”,在这一片寂寞的小城里,显得格外引人注意。

蹄声由远渐近,声声踏响在凭窗盼归的思妇的心上。

思妇以为是游子归来,她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般绽开了美丽的喜悦。

然而,她错了,让她怦然心跳的马蹄声,从她的窗前骤然驰过,那“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深心专注、痴迷等待的她,犯了一个“美丽的错误”。

她那乍喜的容颜,倏然间便如莲花般凋谢萎落了。

这首诗中包含的情节因素是“误会与巧合”,江南小城思妇错把过客当作归人的艺术构思,显然借鉴了苏轼的《蝶恋花》下片:“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一堵高墙所隔,墙内佳人笑本无意,墙外行人听者有心。

佳人打完秋千转回闺房去了,行人驻足有顷之后也赶路走了,欢声笑语渐渐地听不到了。

然而,孤寂的行人被这活泼的笑声触动,凝然神往,浮想联翩,当笑渐不闻时,行人竟有一种失落感油然而生,心绪缭乱,十分苦恼。

生活中,这类莫名其妙的单相思喜剧很多,作者把这种普通的题材作了集中的处理,让“墙里/墙外”“佳人/行人”“多情/无情”“笑/恼”构成对比,产生出类似“无焦点冲突”的喜剧效果,奇情四溢,妙趣横生。

郑诗的马蹄无意,思妇有情,一如苏词的笑声无意,行人有情。

苏词里的墙外行人错解墙内佳人的笑声,郑诗里的江南小城思妇错把过客当作归人,从情节因素来看,二者均基于误会与巧合,构建了带有无焦点冲突性质的戏剧化情境。

其实,郑诗对苏词的借鉴不仅止于此,还有更深的比兴象征层面。

在苏词中,“多情”的行人是苏轼的自比,“无情”的佳人指最高统治者。

积极用世的作者对“佳人”一往情深,忠贞不贰,而最终却被冷落在封建统治圈子象征的一堵高墙之外,四顾茫然,无所归宿。

在郑诗中,犯下“美丽的错误”的当不仅是思妇,游子恐怕也怀有犯错误的负疚感:为什么“我”只是“过客”而不是“归人”?为什么“我”让“季节里的容颜”等待落空?为什么“我”只能“打江南走过”而不能停留?诗中那古典的游子思妇的浓重怨情里,掺入的是现代社会迫于政治分裂而去国怀乡者的浓重乡愁。

可见郑诗不仅借鉴了苏词单相思的生活喜剧情节,郑诗更像苏词那样,寄托了社会政治意义和身世悲凉之感。

三、高准的《香槟季》与《诗经·关雎》香槟季蕉花紫了嗳,五月来了五月是玫瑰的颜色小溪的梦珍珠般地闪动雎鸠起劲地叫着了香槟般的季节浮起了遍野的花香,莹莹的浮起了大地欢畅的呼啸几多的相思哦——明艳的榴花,燃烧在眼底草原上有了丁香朵朵雎鸠在起劲地叫着嗳,玫瑰已开遍了大地采一束哪也采一束蕉花榴花和丁香以及鸟的鸣以及梦的精圆然后到小溪的对岸去吧雎鸠在起劲地叫着嗳,雎鸠叫着雎鸠叫着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雎鸠鸟是古老的,香槟酒是现代的,五月花季的醉人爱情是古老而又现代的。

一年一度,五月来了,蕉花紫了,榴花红了,玫瑰花开遍大地,小溪闪动着珍珠般的梦影,雎鸠鸟在河边起劲地鸣叫,连一向沉稳的大地,也发出了欢畅的呼啸。

五月的花香鸟语,热烈繁闹,把季节酿成了醉意熏人的香槟酒。

这是令人亢奋的季节。

人与季节,有着深刻的对应。

缤纷的姹紫嫣红,涨涌的溪流春潮,河边鸟儿的叫声,唤醒的是人们心底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爱情意识。

原野上百花在开放,青春的花儿也在开放;小溪中春潮在涌涨,人体内的生物潮也在涌涨;河岸上雎鸠在啼唱,心中的爱情也在歌唱。

你看五月那“明艳的榴花”,正燃烧在人们激情的眼底,撩起了人们“几多的相思哦”!人们呼吸着香槟酒一样醉人的空气,采一束芬芳的花儿,“然后到小溪的对岸去”,去追寻那个“精圆的”绮梦。

这是古老而又永远年轻的季节。

《诗经》中的那只“关关雎鸠”,那只栖息“在河之洲”的爱情鸟,已经啼唱了三千多年,啼唱了三千多个春天,啼唱了三千多个五月。

而今,五月来了,它又在河边起劲地鸣叫起来,叫得仍像《诗经》里那般热切,像三千年前那般焦灼。

因为“所谓伊人”,仍然“在水一方”,距离仍然没有消除,追求的歌声就不会停止。

那手持鲜花的追求者,虽然把手中的"?”和“芍药”换成了“蕉花榴花”和“丁香”,但仍像三千年前一样想望者“方涣涣兮”的小溪那“洵圩且乐”的对岸。

“彼岸”,是一个永恒的美丽诱惑。

这首《香槟季》,融化、改造了《诗经·关雎》以及《溱洧》《蒹葭》等多篇作品的意蕴,使用了“雎鸠”“对岸”等带有原型性质的诗歌意象,将古与今连为一体,将人与自然融为一片,热烈歌赞青春、爱情和生命的永恒欢乐。

季节有过往,但年年都有一个五月,鲜花都要盛开,春水都要涌涨,大地都要芬芳。

人世有代谢,但每一代人的青春都永远热烈亢奋,每一代人的爱情都永远馥郁馨香。

你听,河边上的那只雎鸠鸟又开始叫了,起劲地叫着,叫着,叫着,叫得一唱三叹,叫得荡气回肠。

它的叫声,将响彻所有的春天,响彻所有的五月,从过去,至现在,到未来,穿透所有的耳膜,与人们心中的爱情歌声共鸣、应和……四、席慕容的《悲喜剧》与温庭筠的《梦江南》悲喜剧长久的等待又算得了什么呢假如过尽千帆之后你终于出现(总会有那么一刻的吧)当千帆过尽你翩然来临斜晖中你的笑容那样真实又那样地不可置信白?洲啊白?洲我只剩下一颗悲喜不分的心才发现原来所有的昨日都是一种不可少的安排都只是为了好在此刻让你温柔怜惜地拥我入怀(我也许会流泪也许不会)当千帆过尽你翩然来临我将藏起所有的酸辛只是在白?洲上啊白?洲上那如云雾般依旧飘浮着的是我一丝淡淡的哀伤梦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