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范文

合集下载

关于《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十篇

关于《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十篇

关于《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十篇推荐文章关于《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10篇热度:关于《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400字5篇热度:五年级优秀读书笔记范文10篇热度:关于《我与地坛》读书笔记500字10篇热度:关于《大卫科波菲尔》读书笔记12篇热度:读书笔记是指读书时为了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或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来而做的笔记。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

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十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一有句话说:“若觉中年无作为,劝君重识曾国藩。

”要我说学知识不问年少,想知事故也不必等到中年。

尤记得第一次翻开《曾国藩家书》时,还是17年的一个盛夏,最近实在书荒,不由得再翻起这本收录了半个圣人的书信故事,更得来了不一般的感受,再随记一下在书中得来的感悟。

曾国藩说:“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其所述意思是不要因为别人所显现出来的一些小缺点,而忽视了他身上其他更大的优点,也不要因为与他人有了一些小过节就忽略了别人曾经帮助过你的大恩。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只要做事就会犯错。

这两句话都是告诫我们,不要因为别人的一些小错误,一点道德或人事上的小瑕疵,与你产生了一点小恩怨以后,就全盘否定别人的好,忘记别人带给你的恩惠。

《礼记》:“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这句话我是深有体会的,因为看重一个人于是发现了他身上更多的缺点,因为厌恶一个人最后反而发现了他身上不少的优点。

所以说在与人相处的时候,一定不要凭第一感官去定义一个人。

而是要深入了解以后客观、公正地看待他的缺点和不足。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从古至今,没有什么成就的人唯一“懒”字罢,不管你学识多高,家境如何,懒惰的人,终成不了大事。

初中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五篇模板

初中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五篇模板

初中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五篇模板书是人类获取知识的源泉,提高人们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涵养静气的摇篮。

读书的妙处可谓无穷,书香更是浸人心脾,引人入境不能自拔。

以下是整理的初中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初中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范文一曾国藩是中国历的传奇人物,后世对他的评价极高,“晚清中兴四大家之一”,“古今第一完人”等等,其作品流传后世的不多,但是极有分量,读之,让人受益无穷,从《曾国藩家书》可以略知一二。

名为“家书”,实则不然。

作品用书信体的格式,文字浅显易懂,内容意味深长,仔细品读,觉得它像粮食,可以维持精神生命的延续;又像医院,可以疗救心灵的伤痕;也像超市,丰富的东西任由你的取舍......第一,关于读书与修身养性。

曾国藩认为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

有志之人才不甘为下流之辈;第二要有识。

有识,则知学问不尽,不敢以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第三要有恒,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对于看书的过程,要一本一本的看,一本书没有看完,一定不要看其他的书,东翻西阅,都是为外界所左右的缘故。

此外,读书人还讲究养气,即心平气和,无不可对人言之事,气藏丹田,坦坦荡荡。

讲究保身,即节欲,节劳,节饮食。

太多的欲望,只会给人带来烦恼,而过分的劳累,会让人身心疲惫、万念俱灰。

第三谨言。

读书人说话要时时刻刻小心留意,所谓“祸从口出”。

第二,关于功名。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关于读书人的功名,是一个经久的话题,几千年的仕途历史,可以说是对读书人“成者为王,败则为寇”终极评价,但是曾国藩对于这一评价标准,也有他自己的见解。

从家书中他得知四弟、六弟未能考中,心里怅然,他认为科名无早迟,是前生注定的,丝毫不能勉强。

读书人的两个目的:一是加强品德修养,讲求诚意、正心、修身、齐家之道,以期不辱没先人;二是读书取功名之道来成就一番事业,以延续自己的生命。

而延续生命的事情,莫过于养活自己。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1】俗话说:文如其人。

读曾国藩的家书,好像听见他在耳边娓娓道来,看不到丝毫厚黑、狡诈,也不会觉得他是一个政治家。

家书从曾国藩由翰林院庶吉士初授官职到去世前不久,跨越近三十年。

除了思想渐趋成熟外,他的志趣仍然和少年读书时一样,始终以读书人自居,这决定了他对周围事物的看法,也成为他一生成功的基石。

他在信中表述的对为学、作文、历史等等的认识,有很多经验值得后人学习,按现在的话说,即是他有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和领悟能力。

他科举出身,却深得教育大义,更加强调灵活大气、坚挺的文风。

他在家书中对自己官场得失谈的较少,而始终牵挂在心的是少年时学习的误区,如字体、天文等,这几乎成为他一生的遗憾。

同时,他官学并举,胸怀大略,时时刻刻警戒自己:做官清廉、做人谦逊、做事勤劳。

对弟弟、儿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功夫力透纸背,非一般官宦人家所能及。

感受最深的,是他作为过来人对以前每个阶段读书方法和效果的总结。

他的方法积极向上,深得儒家精神熏陶。

开始认为自己学术修养已经可以了,可是准备写书时又认识到基础不扎实、涉及面窄,还远远没有达到总结前人经验后再提炼的地步。

他讲究做人与作文融会贯通,特别强调读书的意会和对人的教化作用,教导儿子“自古圣贤豪杰、文人才士,其志事不同,而其豁达光明之胸大略相同。

以诗言之,必先有豁达光明之识,而后有恬然冲融之趣”,“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于陶诗之识度不能领会,试取其诗反复读之,若能窥其胸襟之广大,寄托之遥深,则知此公于圣贤豪杰皆已登堂入室”。

对科举考试,他评论道:只有文丑而侥幸者,断无文佳而埋没者;针对弟弟们的考试失利,建议他们从自身找问题,而不是徇私,到主考官面前说情。

他总结了为学初始阶段模仿和积累的必要,“收效较速,取径较便”。

对于通用学习方法,他谈到“看生书宜求速,温旧书宜求熟,习字宜有恒,作文宜苦思”。

读经之法在于“耐”字,一句不通,不看下句;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每看一处,如我便于当时之人酬酢笑语于其间”。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范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书笔记如何写了哦。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范文1曾国藩是晚清时期非常有影响的代表人物,官居一品,被封为大学士、两江总督,统帅的湘军在大清帝国摇摇欲坠之时,平定了持续了20年之久的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朝200多年来权势地位最高的汉臣。

曾国藩的家书有写给自己的弟弟、儿子和其他家人,内容既有自己从政治军的感悟,也有对亲人的谆谆规劝,让人受益匪浅。

在曾国藩的书信中,可以看出他严格自律,毫不懈怠。

他在咸丰六年九月写给儿子的信中说道:“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

”并且告诫儿子读书写字不可以间断,每天要早起,不能丢掉祖辈相传的家风。

他本人更是如此,即使是在xx里,他也每天读书,记日记,练习书法。

由此可以看出,不管在怎样的环境中,他都始终投入、专注,不断磨炼自己。

联系到自己,自从大学毕业之后,距今已经十多年了,可是在学校学习期间保持的学习习惯现在基本都没有了,连日常的阅读时间都很难保证,更不用谈及深入的.研读和思考,而且还会往往给自己寻找理由:工作太忙、事情太多、生活节奏太快……看到曾国藩在xx里都保持着读书写字的习惯,不禁汗颜。

xx里,每天需要行军布阵、操练对敌,直面生死,在这样的情况下曾国藩都能不改学习的初衷,静心入学;与之相比,我们现在的理由其实只是借口,学习不只是在学校中学习,更要融入自己的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曾国藩的书信中,可以看出他刚毅自强,坚韧耐挫。

刚刚步入官场的时候,曾国藩棱角分明,只认理不认情,与整个官场氛围格格不入,得罪了不少人。

有了兵权,他踌躇满志,却大意轻敌,多次大败而归。

然而挫折并没有打垮他,在写给弟弟的信中说道:“然刚毅与刚愎有别,古语云自胜之谓强”。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精选14篇)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精选14篇)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精选14篇)曾国藩家书篇1普通人照样能够成就事业,改变命运的关键在自我奋斗。

曾国藩成为后世榜样的根本原因就在那里,他的成功激励了千千万万没有依靠、没有财富的普通人家的子弟的上进心。

毛泽东可作为这方面的典型的例子,毛泽东在一师读书的时候,与老师杨昌济谈到自己的务农之家时,杨昌济“以农家多出异材,引曾国藩、梁任公之例为勉之。

”此话对毛泽东的鼓励是相当大的。

现今保存的由湖南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早期文稿》中有一处提到了曾国藩,对曾国藩表示出很大的敬意,最有名的一句话便是“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青年时期正是人的理想和抱负的构成期,曾国藩的言行对青年时代的毛泽东确实产生了很大的激励作用。

读家书,立家风-----读《曾国藩家书》一书有感20xx年春节前夕,央视记者街头采访“家风是什么”,引起了观众和网友的共鸣和热议。

什么是家风?你的家风是什么?不同的受采访者给出了不同的回答。

有些回答让人捧腹的同时,也带给我们深刻的思考,比如有个小朋友讲他们家的家风是每个星期都要挨揍,我不明白家风是什么,但我明白家风是由家庭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构成的,对子女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国有句俗语说“一代就能闯出个富人,三代才能培养出贵族”,足以看出家风的“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要说道这方面的典范榜样,曾国藩当独树一帜。

他曾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曾家的家风是什么?读一读《曾国藩家书》,你也许会对他的家风略见一斑。

本书收录了曾国藩200余篇写给(祖)父母、诸弟和子侄的书信,资料涉及到修身、治学、治家、理财、交友、待人、为官和养生八个方面。

能够为广大读者修缮自己家风带给珍贵的参考,据说毛泽东和蒋介石都受其影响很深。

曾国藩在家书中反复提到勤勉、谦恭、恒心、坚韧与自我反省。

注重进德修业,戒除夜郎自大、恃才傲物与牢骚满腹。

咸丰年间,九弟沅甫曾在信中说到自己“意趣不在此,则兴会索然”,他在回信中告诫说“此却大不可。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11篇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11篇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11篇《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1因为最近对家庭教育很痴迷,所以见人就聊家庭教育。

在一次上班路上,有幸与一位艺术学院老师同坐班车,聊起这个话题。

他喜欢民国的人和事,喜欢中国古代那些关于家风的思想。

一席话,让我感触很多,所以,班车开到学校以后,我立马去图书馆借了这本《曾国藩家书》,并把它列入我的读书清单中。

这本书一开始并不是我喜欢看的书,读起来比较生涩,没有白话文那么轻松,但是,静下来慢慢读,又觉得这些文字挺有味道,就像我们恩施人吃辣椒一样,一开始吃觉得辣,越吃越辣,越辣越想吃。

恩施人到江苏,吃什么都食之无味。

我生在白话文的时代,所以不会对白话文食之无味,但也希望自己能读些古文,静下来,嚼一嚼,有味。

曾国藩在家书里写了很多叮嘱弟弟的话,受益之处太多,以后慢慢体会,慢慢梳理。

对我目前感触最大的三点:第一,“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

”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

“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

”我总想做很多事情,最后却是一事无成的感觉。

放弃也是一种收获,专而后才会精。

道理都明白,却很难做到。

只能一点一点去改变。

我需要养成的几个习惯:1—3月,养成每周看一本书,写一篇300字以上读后感的习惯。

4—6月,养成每天早上5点起床的习惯。

7—9月,10—12月,待定(如果读者朋友有什么好的习惯,欢迎留言分享,我会认真考虑。

)。

第二,“凡军行太速,气太锐,其中必有不整不齐之处,唯有一静字可以胜之。

不出队,不喊呐,枪炮不能命中者不许乱放一声,稳住一二日,则大局已定。

”战火连天的时刻,静下来,就能定大局。

这是何等的挑战?但是曾国藩做到了。

这就是与众不同,这就是内心有力量!再回想自己的经历,还有什么痛苦能比战场上的厮杀更猛烈?还有什么压力能比手握千军万马的性命、守住疆土更有压力?这样一想,觉得自己的生活只有美好和不够努力了。

想成为一个认真做事的人,必须还要具备沉稳,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曾国藩说读书笔记-优秀范文5篇

曾国藩说读书笔记-优秀范文5篇

曾国藩说读书笔记《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

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

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曾国藩家书高校生读书笔记5篇,供大家参考。

曾国藩说读书笔记1曾国藩,何许人也?竟在他死去一百多年后的今日,不但没有在历史上销声匿迹,相反,曾国藩被毛泽东、蒋介石、袁世凯、梁启超等在中华大地上的著名人物予以很高的评价。

寒假,我怀着崇敬的心情,阅读了《曾国藩家书》一书,感受颇深。

孟子曾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当一个人处于失败与挫折时,正是磨练英雄意志之时。

起初曾国藩一个儒生而带兵打仗,失败真是一个连着一个。

尤其是他曾经竟然四次想要自杀,他受到的挫折与失败,岂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那么曾国藩是怎样战胜失败的呢?曾国藩一生屡战屡败,吃尽了苦头,但他一点也不怨天尤人,调整心情,“打脱牙,和血吞”,卧薪尝胆,屡败屡战,最终战胜了自我,取得了胜利。

他的不世之功,无不从屡次失败中来。

而当我们面临考试失利,又或者遇到了人生的挫折,我们能不能学一学曾国藩呢,勇于面对困难,而不是一味的退缩,虽说不至于“打脱牙,和血吞”,但也要有肯定的吃苦精神,就算再巨大的坎坷,也可以轻松越过。

曾国藩的一生是胜利的,是靠着一次次失败走向胜利,我期望我和同学们能找到曾国藩的“宝藏”,以追求人生更高的境界。

曾国藩说读书笔记2《曾国藩家书》收集、整理了曾国藩和祖父母、父母、兄弟之间信件往来的精华部分,书中通过教导读书、讨论学问、修身、立志、坚持等方面,让我们在他平淡的家事中看到了曾国藩的真,从而对曾国藩有了更深一层地了解。

读其家书,我是深深地受教了。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之说,但要想真正做到这三不朽却不是件易事,而曾国藩用他的实际行动像我们述说了。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篇1《曾国藩家书》是清朝末年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曾国藩生前写给家人、幕僚及亲朋好友的书信集合而成的一本书。

这些书信的内容涵盖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多方面的内容,既反映了曾国藩一生在为官从政、治学修身、处世交友等方面的真实思想和精神境界,也为我们了解清朝末年的社会生活、历史变迁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曾国藩作为一个封建士大夫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他一方面强调修身齐家、孝悌为本,主张要以德行为先,强调“德不配位”的道理;另一方面又主张以功业为重,强调个人功名利禄的重要性。

这种矛盾性也反映在他的家书中,既有对子女教育、家庭和睦的关心,又有对家族势力、个人功名的追求。

在书中,我特别关注了曾国藩对于子女教育、家庭和睦的看法。

他认为子女教育是家庭的重要责任,强调要注重孩子的品德教育,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他认为家庭和睦是家庭幸福的基础,强调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

这些观点对于现代家庭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同时,我也注意到曾国藩的家书中也存在一些封建思想,比如对于女性地位的歧视、对于婚姻自由的限制等。

这些思想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已经过时,我们需要批判地看待。

总的来说,《曾国藩家书》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它既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清朝末年的社会生活、历史变迁,也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启示。

但是,我们也需要批判地看待其中的封建思想,避免对其产生误解或过度推崇。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篇2《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在闲暇之余,我阅读了《曾国藩家书》,从而获得了不少感悟。

这本书收录了曾国藩及其弟曾国荃的书信,时间跨度为1850年到1872年,涵盖了修身齐家、治学、为官、治军、交友等方面。

曾国藩在家书中强调了立志的重要性。

他指出,人必须要有志向,才能有目标、有方向,不会在人生的旅途中迷失方向。

他以自身为例,强调了坚持与毅力的重要性。

他说:“余自经十月之病,百无所惧,识不能办,而畏医药、恐死事,皆妄念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内容:《曾国藩家书》(曾国藩著)一直以为《曾国藩家书》是类似家训什么的,翻开才发现,原来是一封封写给家人的书信。

在信里,他不是那个叱咤风云的一品大臣,只是一个漂流异乡、努力打拼的游子,通过十天半个月一次的信笺,殷殷维持着与家人的联系,“使游子如神在里门”。

纸上书间,仿佛他还在祖屋大宅,为人孙子,对长辈晨昏定省,连寿具每年加一道漆也要落实;为人兄长,对兄弟指点学业,科考、求学、拜师乃至课程都事无巨细;为人家戚,关心姐妹身体起居和做人处事之道,关注乡间田宅婚嫁之事,甚至希望家人在信中将“各族戚家,尤须一一示之”。

古人云:齐家治国平天下。

曾国藩从一个翰林院检讨,先是“十年七迁,跃升十级,成为二品大臣”,后来剿太平军、开展洋务运动,最终攀上清史上汉人文官之最高峰,死后获得清朝文官最高谥号——文正公,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在“治国平天下”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其实从他的家书中就可以窥伺其“齐家”之道。

以小见大,以齐家看治国,道乃相通,我想,这也是《曾国藩家书》如此受后人追捧的原因罢。

略摘一二为感。

“接得家书,知四弟、六弟未得入学,怅怅然。

”从家书上看,当时曾国藩之四弟六弟约摸十几二十岁的样子,就像我们现在的高中生,十年寒窗,所待一时。

但那时候的科考难度也不小,加之考的都是主观题,没有标准答案,只凭阅卷官之一己喜好,偶然性更大,所以历朝历代多少传世才子亦名落孙山。

这四弟、六弟也是好几次没有考上了,这“怅怅然”不知说他二人还是曾国藩自己,总之大家都颇为遗憾。

纵然心怀遗憾,曾国藩仍在书信里给两个弟弟宽慰——“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

”“卫身莫大于谋食⋯⋯食之得不得,究通由天做主,予夺由人做主;业之精不精,则由我做主。

然吾未见业果精而终不得食者也。

”又回到那个老问题:读书是为了什么?现在的孩子们很辛苦,每天背着几十斤重的书包,早出晚归,放学后要培优,周末赶场上辅导班,幼儿园里就能看见一大片架在小小鼻梁上的厚厚的玻璃片,然而他们比之前的人真正学到了更多的东西吗?到现在,我们不得不承认,一说起五六十年代的大学生,在各行各业都算是绝对的技术骨干,恢复高考后的那些大学生多数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读书笔记反而到了现在,学生们用在学习上的时间越来越多,学习难度越来越大,反而大学生不值钱了。

一大批孩子到了十七八岁甚至煮面洗衣都不会,离开了父母无法独立生活,本科生吐槽着毕业就失业,哪怕研究生也有很多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只能宅在家里玩游戏啃老的,让人不禁要问:辛辛苦苦寒窗苦读,到底是为了什么?记得南先生在《论语别裁》一开始就说,书本知识不等于学问,学问首先是要学会立身做人,也就是曾国藩在家书中提到的“进德之事”,要想成龙成凤,首先得确保能成人,在这样的基础上,倘有余力,再学赖以傍身的知识,也就是“修业之事”。

文字发展到清朝,基本上已经非常白话了,所以不用翻译,也大概知道曾国藩关于“卫身谋食”的观点,不多赘述。

只是想到六月流火,马上快高考中考了,估计也将有很多家长孩子会度过几个不眠之夜,但就像曾国藩所说,撇开立身成人不谈,在修业方面,学习考试,最终是为了一个职业,而职业,是为了谋身之道。

你最终考取什么学校,求得什么职业,这可能存在一定的偶然性,或者考试时候身体突然不适,又或者人品爆发,猜的都对了,再或者一念之差,就是线上线下的天渊之别。

这些都是未知因素,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靠天成的事终究是没有十足把握的,那我们可以确实把握的是什么?是“业”,是我们自己实实在在掌握的学业知识。

这是谁也拿不走的财富和储备,没有机巧,没有运气,连老天也不能夺走。

在这方面,你可以自豪地宣称:“我命由我不由天。

”没有人是具备过硬的本事而找不到饭吃的,那些找不到工作的,那些啃老的,那些咒天骂地怀才不遇的,那些在街上乞讨为生的,只有两种人,一种是懒于学业,或学业不精的,另一种是看不起自己的业,耻于赖以为生的。

所以,在即将到来的这场六月大考中,不管你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对你的人生都不至于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你的饭碗,你的未来,不在于一张通知书,而在于你自身的修业。

业从何修得?——业精于勤,荒于嬉。

这是曾国藩给
自己的课程,也是他在给弟弟们家书里给他们布置的作业,时过经年,虽然有些没办法做到,但仍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

静坐:我们身处一个浮躁的时代,我们的心也几乎很难静下来。

忙碌之余,但凡有点时间,轻轨上、马路上、候机室,人人都是低头族,唯恐浪费了一点儿玩乐的工夫。

“静”,于我们,竟然成了有钱也难以买到的奢侈品,现在开始,能不能给自己一个时空,让自己静静,须臾也好。

早起:今天还收到一个朋友的善意提醒,说“晚上不睡叫耗伤阳气,早上不起叫封杀阳气”。

颇有所感,往往有时候早上因事不得不早起,那天精神还特别旺盛,倒是周末,起居没有规律,反而整天昏昏噩噩,似怎么也睡不醒。

之前也看到有文章说,一天24小时也是有节气的,早上三点惊蛰一过,就是一天的“春天”来临,“一日之计在于晨”,清早一切身体机能都处于蓬勃的状态,所以睡眠以晚九朝五精神最好。

也尝试过一阵,并没有想象中艰难,可惜没有坚持,可以考虑恢复如此作息。

读书不二:古人读书讲究点读,就是一边看书,随时用笔圈点朱批,一边读一边做笔记,这样一遍读下来,比我们草草翻阅十遍印象都更深,也更容易得其精髓,并且就是按照这样的精读方法,古人读书也是往往一本书手不释卷,要读上个十遍二十遍,甚至更多,“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便是这样来的。

所以我们小时候老师常常说我们读的“望天书”,那哪里是读书呢,读字罢,且还不乏白字。

我们嘲笑掰包谷的猴子,一路掰一路扔,最后两手空空,回头看,我们的读书何尝不是如此可笑?我们现在的新书出版量每年递增,但是,你读过的那些书,你确定都还记得吗?读史:以前没有那么多天文地理、领导艺术的书,古时候的皇帝,老师教他们的教材就是史书。

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知兴替。

历史往往是惊人的重复,所以我们不要觉得历史中考高考占分不多,就不去研读。

读史,就是读浓缩的社会,这是一种修为,而最关键的,是要持之以恒,“虽有事,不间断”。

我们往往给自己一个借口,“今天工作太忙,没时间,算了”、“今天身体不舒服,算了”、“今天累死了,算了”……但是你看,历史日日向前,可曾因为我们工作忙、身体不舒服、太累而稍歇一日?再忙、再累,太阳每天都会准时升起,给自己找借口的人,他的人生也无非两个字——“算了”。

写日记、日志其所亡、月无忘所能——这几条其实都是一个意思,我们要善于发现,善于整理,善于总结。

我们总是到了年末、又或到了暮年才失口惊呼:“时间都去哪儿?”如果你的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都有所梳理,你的人生一定不会迷茫散乱,当别人懊悔慨叹的时候,你可以很骄傲地回答:我的时间都有刻痕。

谨言:还是那句话,言多必失,祸从口出,沉默是金。

借曾文正公之课程,再次自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