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地图(第四课时)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教学设计7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教学设计7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教学设计7一. 教材分析《第四节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是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一节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培养学生对我国河流和湖泊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但对中国的河流和湖泊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掌握河流和湖泊的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

此外,学生应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

2.培养学生对我国河流和湖泊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中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分布。

2.河流和湖泊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河流和湖泊的分布及特点。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河流和湖泊的形成原因。

3.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地图、图片、案例等资料的课件。

2.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报纸文章、网络资料等,用于案例分析。

3.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定一个河流或湖泊进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关注河流和湖泊的分布。

提问:“你们知道哪些中国的河流和湖泊?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呈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了解河流和湖泊的分布情况。

3.操练(15分钟)针对河流和湖泊的特点及形成原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解答。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河流和湖泊的形成原因。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定一个河流或湖泊,分析其特点及形成原因。

五常市第八中学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新版新人教版0

五常市第八中学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新版新人教版0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一、课程标准解读“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并不是要求只认识山地的这三个部位,鞍部和陡崖也是等高线地形图中常见的地形部位,尤其是鞍部,尽管容易识别,若不给学生指明,常常被看成山谷。

山峰、鞍部、陡崖比较容易识别,山谷和山脊的区分则相对较难,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力,做到立体与平面之间的思维转换,是学习难点。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坡的陡缓”,同样需要学生能够做到立体与平面之间的思维转换,能对照地形模型或景观图片自己总结出规律,而不是只让学生记住等高线疏密与坡度陡缓之间关系的具体结论,处理不好也会是学习的难点。

“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重在理解概念,概念理解了,具体估算就是简单的数学加减运算了。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包括识别山地、丘陵、高原、平原和盆地。

既要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也要在素描图上识别。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是“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的基础,是学习的重点。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是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学习的重要成果展现,又是区域地理研究的基础。

所以,本专题是初中地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阅读课本资料,理解海拔与相对高度的概念,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找出某一点的海拔,并准确计算出两地的相对高度。

2.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并判断山峰、山脊、山谷、陡崖等常见的地形部位。

3.综合景观图,能够在地形图上识别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种地形类型。

【过程与方法】1.通过比较两个学生的身高,让同学直观理解相对高度与海拔的概念。

2.通过观看微课与自绘图,着重理解学习理解等高线地形图上常见的地形部位。

3.通过活动实践,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地形剖面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等高线地形图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一节 3经纬网定位》教学设计(总第四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一节 3经纬网定位》教学设计(总第四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 3经纬网定位》教学设计(总第四课时)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 3经纬网定位》是学生在学习了地图的阅读和地球的相关知识后,进一步对地理空间定位能力的培养。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经纬网的构成、经纬度的表示方法以及利用经纬网进行定位的方法。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地图和实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经纬网定位的技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地理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地图的阅读和地球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掌握。

但在经纬网定位方面,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地图,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经纬网定位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经纬网的构成,掌握经纬度的表示方法,并能够利用经纬网进行定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和实例,培养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经纬网的构成,经纬度的表示方法,利用经纬网进行定位。

2.难点:经纬度的换算,利用经纬网进行复杂地区的定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和实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经纬网定位的方法。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和合作,共同完成定位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2.地图:世界地图、中国地图。

3.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

4.实例:地球仪、地球模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地球模型,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地图阅读和地球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经纬网的构成和经纬度的表示方法,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经纬网。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经纬网》教学设计(第四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经纬网》教学设计(第四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经纬网》教学设计(第四课时)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经纬网》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地理的入门知识,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以及经纬网的构成和作用。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地图和实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第四课时,主要包括经纬网的绘制和应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地球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如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等。

但他们对地球仪和经纬网的认识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明确。

此外,学生对于地图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也各有差异,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关注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概念,知道经纬网的构成和作用。

2.培养学生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点的位置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经纬网的构成和作用。

2.难点:经纬网在实际应用中的操作和理解。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概念。

2.使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经纬网的作用。

3.运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4.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地球仪和经纬网的图像,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理解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球仪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仪的构造。

2.准备经纬网地图,方便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3.准备相关案例资料,用于分析经纬网的应用。

4.准备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仪和经纬网的图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的卫星照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

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地球看起来是圆的?地球仪是什么?”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呈现(10分钟)介绍地球仪的概念,讲解地球仪的构成和作用。

通过展示地球仪的图像和实物,使学生明确地球仪的特点。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教案(第1周3-4课时)人教新课标版 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教案(第1周3-4课时)人教新课标版 教案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3课时)执教人:执教班级:七(1)(2)【教学内容】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纬线和经线、利用经纬网定位)【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子午线和赤道;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

过程和方法:掌握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方法,建立地理空间概念,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读图分析、发展逻辑思维、培养创新与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经纬线的意义及特点【教学难点】经纬线的含义;经纬度的概念;运用经纬同确定地理位置【教学方法】探究、讨论【教学准备】经纬仪、东西半球分布图、南北半球分布图、多媒体【课时安排】两课时(第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共同研究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表面积有5.1亿平方千米,地球每天都有许多事情发生,好像2001年9月11日发生了什么事?(美国华盛顿五角大楼、纽约世界贸易大楼被轰炸)那么,同学们,有谁可以告诉我这两座城市的具体位置呢?(模糊不清)我们上堂课学习了一种手段,依靠它,就可以准确的辨别他们的位置,那样是什么呢?(展示手中地球仪)继续问还有什么方法?(地图)讲述:地球仪和地图的确可以比较准确地读出位置。

可是如何准确读出位置呢?这就是我们这堂课所要讲的内容。

首先,同学们看看,地球仪上都画了什么?(喜马拉雅山、中国、海洋;还有一些相交的线)可能会回答经纬线那我们就来看看什么是经纬线?二、纬线和经线(板书)1、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1)纬线的定义和特点(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2)经线的定义和特点(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3)认识地轴、南极、北极、赤道(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提问:地球真的有一根轴吗?地球表面能够画出多少条经线和纬线?2、让学生看教材图1.10(经线图)和1.11(纬线图)引导学生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认识本初子午线、赤道;区别南纬、北纬、东经、西经。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四节 地形图教案1 中图版-中图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四节 地形图教案1 中图版-中图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第三节地形图1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估算某地的海拔和相对高度2通过对图像资料分析比较,培养对相似事物使用比较法进行分析的学习习惯,为今后综合应用做铺垫。

3 通过小组讨论和探究问题答案,培养合作学习的学习习惯。

2学情分析教学中要考虑到七年级学生活跃且富有好奇心,渴望独立表现的心理特征和抽象思维还处于发展阶段,仍需建立在具象事物的基础上培养其抽象概括能力的年龄特点,应结合海拔和相对高度的知识基础,强化景观图的使用,利用直观教学培养学生的读图、概括与表述能力,结合出不同地形的特点,并加以对比。

3重点难点课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地图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以及“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基于此,确定教学重点是运用地图估算某地的海拔和相对高度,难点是比较五种陆地地形的特点。

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芙蓉山导入1、教师教学活动发问:我们学校附近的芙蓉山,它到底有多高,我们地理上是如何测量它的高度的?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我们今天的新课。

2、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带着问题走入课堂。

3、设计意图联系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活动2【讲授】明确教学目标1、教师教学活动让学生齐读一遍学习目标2、学生活动学生齐读大屏幕的学习目标3、设计意图带着明确的目标走进课堂活动3【活动】芙蓉山高度测量1、教师教学活动创设生活情景,引导学生读大屏幕的海拔和相对高度的示意图。

2、学生活动学生自学找出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定义,在教师的引导下初识“海拔”和“相对高度”,初次使用比较法说出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3、设计意图联系生活经验,通过对生活情景的理解,学习本节的重点知识。

活动4【讲授】初识五种陆地地形4、初识五种陆地地形1、教师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看大屏幕初识五种陆地地形。

2、学生活动学生初识五种陆地地形,对五种陆地地形有大概的了解,并指认大屏幕上的五X图片分别是哪种地形。

3、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能简单应用。

活动5【活动】比较山地和丘陵平原和高原以及盆地1、教师教学活动展示山地和丘陵;平原和高原的图片,引导学生结合书本图片和文字通过对两者的起伏和海拔的比较完成表格得出两者的异同。

商务印书馆星球地图出版社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区一等奖】

商务印书馆星球地图出版社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区一等奖】

星球版初中地理复习课《世界的气候》教案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第三中学梅艳【课标要求】1.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

2.根据气温年变化曲线和各月降水量柱状图,分析某一地区的气候特征。

3.知道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特征。

【教学目标】1.理解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能分别恰当地进行描述。

2.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运用上海市和北京市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和各月降水量柱状图”分析某一地区的气候特征,并能比较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

4.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知道全球气候类型分布。

【教具准备】有关世界的气候的图片和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课导入(直接导入)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复习了天气、气温和降水,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第四节《世界的气候》二、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1.复习天气与气候的定义与特点(强调联系与区别)2.用适当的语言分别描述天气与气候。

3.应用练习(巩固知识)4.联系实际生活说出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三、气候的地区差异1.提问:气候的两大要素是什么(气温和降水)2.归纳:世界各地的气候差异主要表现在气温和降水两方面,了解气温和降水的常用描述词语。

3.活动:阅读教材P74北京和上海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和各月降水量柱状图,说出北京和上海的气候特征及其差异。

4.小结并过渡:通过阅读某一地区气温年变化曲线和各月降水量柱状图,了解该地区的气候特征,判断其气候类型,分析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

四、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1.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活动:(读图)观察下列图片,回答下列问题:(1)从全球范围看,气温的分布规律: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降水的分布规律:赤道附近降水多,极地地区降水少。

(2)归纳:从全球范围看,由于气温和降水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因而,气候类型的分布也具有一定的纬度性规律性,从低纬到高纬,依次分布着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

(通过读图,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建立空间观念。

)2.热带气候老师讲述:热带地区全年高温,但各地降水量的差异却很大,因此划分出四种不同的气候类型,分别是: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4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4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习了地图的基本知识、方位的判断、比例尺的应用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地形图的应用等。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判读方法,能够运用地形图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地图的基本知识,如比例尺、方位等,但对于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及应用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方法,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提高学生运用地形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能够运用地形图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方法,培养学生判读地形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地形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2.难点:地形图在实际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实际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地形图,培养学生判读地形图的能力。

2.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应用方法。

3.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实践,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地形图、比例尺、方位指示器等。

2.教学资源:相关案例、视频等。

3.学生准备:预习地图的基本知识,了解地形图的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地图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引入本节内容,指出地形图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形图的特点,如等高线、地形符号等。

同时,解释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如通过等高线的密集程度、地形符号等判断地形的高低、险峻等。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置实际情境,让学生运用地形图进行判读,如判断某一地点的方位、计算两地之间的距离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脑展示
课本P16图1.29“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米)形态示意”让学生观察不同部位的名称、位置,以及表示它们的等高线的特点,即辨别其的方法。
指图交流
先把学生分成五个小组,每小组重点讨论总结一个部位,然后各小组推荐一名代表上讲台指图说明。
分析归纳
在学生交流后,教师给予评价,并一边点击闪动各个部位,一边分析说,一边归纳板书。
6.在各种地图上,学会判断地势起伏高低的方法,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7.能够使用目的(如旅游)确定所选择的地图类型及其比例尺。
8.举例说明一到两种现代高科技地图(例如遥感图像和电子地图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重点
1.比例尺的计算公式和线段比例尺。
2.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
3.用海拔计算地面高度。
5.陡崖是近于垂直的山坡,又称峭壁。多条等高线重叠的地方,加上符号表示。
形象演示
让学生伸出自己的一只手,五指并拢向下隆起扣在桌面上。手背部关节突起的部位相当于山顶,关节间的部位相当于鞍部,手指的背部相当于山脊,手指缝相当于山谷。向手背上撒些水,水顺着指缝向下流,说明山谷是集水的部位,往往成为河流的发源地。小指和拇指的外侧相当于陡崖。演示时,师生共同参与,边指部位,边提问,边回答,充分发挥学生的思考和想像力。然后再回到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地形图的表示上,加深学生对图上地表形态的辨别能力。
反馈练习
见“备课资料”,教师选择使用。
[课堂小结]
根据板书复述要点,强调海拔、等高线地形图判读两个重点。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以班或小组组织一次就近登山活动,辨认山顶、山脊、山谷等,辨别方向,体会海拔与相对高度的概念。活动时还可以让爱好摄影的同学进行自然风光摄影比赛,爱好写作的同学进行游记小论文比赛等,使登山活动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1.山顶是山的最高部分,等高线数值最大的地方,等高线呈封闭曲线,数值内大外小。
2.山脊是指山岭的顶部,呈线状延伸,类似于房屋的屋脊或中脊,马背的脊梁。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低处(等高线数值小的方向)凸出。
3.山谷是山脊之间低洼的部分,也是呈线状延伸。等高线弯曲的部分向高处(等高线数值大的方向)凹进。
4.鞍部是相邻两个山顶之间相对低下的部分,类似马鞍,因此而得名。由一对等高线组成的中间部分。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图(第四课时)教学设计
课时编号
第10号
备课时间
课题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第三节
地图(第四课时)
课时安排
用五课时:
第四课时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等高线地形图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从多方面培养学生读图方法和运用地图的能力,使学生领会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明确掌握地图知识和技能,也是今后建设祖国所应具备的文化素质之一。
③地图上,都是用海拔来表示地面某地点的高度。
板书
①海拔——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解决问题
前面提到的珠穆朗玛峰为什么会有两个不同的高度呢?请同学们分析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评价并确定正确答案:8848米是指珠穆朗玛峰的海拔,4000米则指的是珠穆朗玛峰高出青藏高原表面的相对高度。
[知识和能力]
1.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以及等高线等基础知识。
2.学会运用比例尺在图上量算两地间的距离,以及在地图上辨认方向。
3.初步学会在各种地形图上判断地势高低起伏状况,以备将来能用在生活和生产上。
4.在地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五种地形。
5.用比例尺量算距离,在地图上识别方向、填绘常用图例和注记。
[讲解新课]
板书
三、地形图的判读
悬念设问
世界最高峰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8848米,而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看它只不过4000米高,为什么一座山峰会有两个不同的高度值呢?这两个高度值又是如何测量得到的呢?
板书
1.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电脑展示
课本P16图1.27“海拔的计算”,让学生观察对甲、乙两地高度的测量方法,鼠标点击甲地相对于海平面所作的垂线及数值。
学生活动
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先让学生将自带的泡沫塑料或橡皮泥、小刀、白纸和铅笔准备好。然后按照课本P17活动2的要求和步骤,教师一边解说,一边指导学生进行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的比赛,并评选出若干好的模型在全班传阅。
引导板书
通过电脑演示、学生动手和教师的解说,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地形实体和所绘成的地图之间的联系,并引导学生得出等高线的概念。
4.等高线稠稀与坡度徒缓。
5.分层设色地形图。
教学难点
1.比例尺大小的判别以及与地图内容详略的关系。
2.在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
3.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种地表形态。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回忆地图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学生回答)对,比例尺、方向和图例是构成一幅地图的三大要素,也是我们阅读、运用地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今天我们就用这把“钥匙”打开地形图,去认识和辨别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地形。
板书
①等高线——在地图上海拔相同点的连线。
提出问题
让学生观察等高线示意图,并对照山体地形思考:等高线数值大小与地势高低的关系,等高线疏密与山体坡度陡缓的关系。
讨论归纳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评价并归纳:等高线数值大——海拔高,等高线数值小——海拔低;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由此可见,运用等高线把一座高低起伏的山体在地图上反映出来了,因此,我们把这种用等高线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叫做等高线地形图。
设问过渡
地球表面高低起伏不平,而地图是平面的,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现在我们运用地面高度,通过绘制等高线地形图来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
2.等高线地形图
电脑演示
课本P16图1.28“等高线示意”。首先鼠标点击出现一幅有两座山峰的山体;点击山体下方出现相当于地图图纸的水平面;再点击,一水平截面运动至山体海拔100米处与山体水平相切,由水平截面与山体周围的各交点向下引垂线,垂线与水平面的各交点最后连接在一起形成封闭式的曲线,并在曲线上注明海拔为100米。用同样的方法,在水平面上分别作出110米、120米、130米、140米的封闭曲线。
说明提问
甲地相对于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为1500米,这叫做甲地的海拔高度。那么,乙地的海拔高度是多少呢?
电脑展示
鼠标点击乙地相对于海平面所作的垂线及数值,让学生自己得出乙地的海拔高度为500米。
提出问题
从乙地看甲地的高度是多少?
电脑展示
鼠标点击甲地相对于乙地所作的垂线及数值,让学生自己分析回答。
说明提问
教学反思
甲地相对于乙地1000米的垂直距离,这就是甲地相对于乙地的相对高度。那么,图中1500米、500米表示的是海拔、1000米表示的是相对高度,请比较两者之间有什么异同?分别应该如何表述?
讨论小结
教师在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讨论比较后进行小结板书。
①三个高度的共同点都指的是垂直距离。
②1500米和500米都是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故叫做海拔或绝对高度,表述为:甲地海拔1500米,乙地海拔500米。而1000米则是甲地高出乙地的垂直距离,故叫做相对高度,即甲地比乙地高1000米。
引导推理
引导学生同理得出:在地图上把海洋深度相同各点连成的线,叫做等深线。从等深线上所标注的深度,可以看出海洋的深浅;从等深线的疏密情况,可以看出海底坡度的大小。
标注深度——表示海底的深浅
板书
②等深线
疏密状况——表示海底坡度大小
提出问题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通过等高线数值的大小,可以判断山地的高低,疏密的状况,可以辨别山地坡度的徒缓。但是,山地的形态是各种各样的,如山顶、山谷、陡崖等,它们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是如何表示的呢?应该如何去辨认它们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