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毒进入人体的化学变化

合集下载

蜂针疗法的针刺方法

蜂针疗法的针刺方法

蜂针疗法的针刺方法蜂针是蜜蜂的自卫器官,当蜜蜂感受到生命受到其他生物的威胁时,会执行蛰刺的动作,而在针刺的同时,蜜蜂会从蜂针注射一种液体,其中所含的化学成分对于被针蛰的生物会产生局部或全身反应,我们将蜜蜂针刺所产生的液体称为蜂针液。

使用活蜂蜂针,将蜂针液中挥发性成分注入人体,这是蜂针液药剂所无法代替的。

本文来源39蜂疗网。

(1)直刺法局部皮肤消毒后,用镊子挟着活蜂腰段,对准穴位或痛点,蜜蜂则自然将尾针刺入,蜂毒通过螫针注入人体(如图4-1)。

因为蜂受到刺激有作出自卫的本能反应。

若蜜蜂不放蜂刺时,可轻压蜂的胸部,或折去其中枢部分再针。

一般留针10-20分钟后将蜂刺拔出。

有的医家用特殊的蜂盒——即“蜂疗控制器”进行蜂针,这比用镊子或手指等直接摄蜂更能保持蜂毒,操作方便。

但该操作要有特殊的装置,要得心应手尚需练习。

最初治疗一般由1—2只开始,每天增加1只,但如遇严重过敏反应,如有发热、全身风疹等症时,应减量。

或维持在2—3只蜂的水平,待渡过蜂毒的过敏期后,再逐渐加量。

过敏期以后所用蜜蜂只数视病人的体质和病情而定,每天8-15只左右。

每天或隔日治疗一次,15次为一疗程。

两个疗程之间休息3天至1周。

(2)散刺法用镊子将蜂蜜针从活蜂尾部拔出,夹持住蜂针,在患部找与疾病相关的经脉、腧穴点刺即出,一般镊不离针,随刺随拔。

1只蜂针刺三五点,多至十几点,最后可将蜂刺留针几分钟。

本法适用于面部,畏痛者、高敏体质患者、取面部穴及蜂针保健者,散刺法可以减少过敏的机会。

此法为散刺、轻刺、浅刺,很少有痛苦,病人易于接受。

提拔蜂刺时,用牙科或眼科镊,抉住鲜刺的上1/3与2/3交界处,挟的部位过上易夹住毒囊,太下易夹伤蜂刺。

挟蜂刺时用力要均匀,用力太大会损伤蜂刺,太小易使蜂刺滑落。

蜂刺拔出后要即时使用,否则会使蜂毒大量排出而失去治疗的目的。

散刺时用力要适中,刺要垂直,否则蜂刺会断,无法刺入与排毒。

(3)点刺法与散刺法相似,但每针1穴,镊可离针,留针几秒钟或几分钟不等。

蜂毒过敏反应的相关因素

蜂毒过敏反应的相关因素

蜂毒过敏反应的相关因素蜂毒苦、辛而性平,是药理和生化活性高度复杂的混和物,主要含有蜂毒肽(Melitin),约占50%,其次是蜂毒明肽(A—pamin)。

另外,含有多种酸类(蚁酸、盐酸、正磷酸等),微量元素(硫、钾、钙、镁、铜等),多种生物酶(透明质酸酶、磷酸酶A等)。

蜂毒素经血管和淋巴管吸收,蜂毒作为异体蛋白质在人体组织中,使血管活性物质增多,组织胺大量释放,导致组织肿胀及疼痛,引起过敏反应。

本文来源39蜂疗网。

(1)与体质相关机体对蜂毒的反应往往随个体差异而有很大不同。

有的接触微量即出现皮疹、发热,此为高敏体质患者;有的人有较大的耐受性。

仅出现轩度发热。

体虚时反应大,素质好者反应轻。

有的在经期敏感性大,在感冒、饥饿等体质下降时对蜂毒的过敏反应加剧。

(2)与体内的免疫程度有关机体的免疫功能是引起蜂毒反应的因素之一。

95%接受蜂毒疗法的人血清中都出观免疫球蛋E(IgE)增多。

我们观察蜂针后患者的IgE变化(如表6-3)发现,蜂疗后绝大部分人的IgE升高(P <0.01)因为机体多次受螫后,蜂毒作为抗原逐渐引起相应的抗体增加,由于抗原和预先形成的附着在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细胞上的IgE分子结合,触发了细胞内贮藏的生物活性物质的释放,而出现全身反应和局部反应。

但蜂毒疗法后期IgE的量到一定程度,并不会再增高,而且IgE 的高低也不与过敏程度成正比。

有的人免疫球蛋白G(IgG)的水平也较原来升高,IgG为封闭性抗体,能对抗蜂毒引起的过敏反应。

临床上可应用免疫疗法,注射蜂毒的有效剂量(在0.05—0.3Rmg之间,在一只蜂的蜂毒量以下),维持一段时间,以提高IgG抗体对抗蜂毒的过敏反应。

或注射含抗蜂毒抗体的血清,以预防过敏。

(3)与蜂毒剂量大小有关蜂针的过敏反应主要取决于人体本身对蜂毒的敏感性。

—般来说,进入毒量少,中毒轻,反应轻;反之则重。

对蜂毒敏感度不高者如养蜂人,出于对蜂毒产生了免疫力、故他们受刺数百处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

蜂毒的临床应用

蜂毒的临床应用

蜂毒的临床应用1.蜂毒的理化性质及成份一、蜂毒的概念蜂毒是蜜蜂的工蜂毒腺和副毒腺分泌的用以抵御仇敌入侵的防卫武器。

平常贮存在毒囊中,蛰刺时由蛰针排出,具有必然毒性的液体。

蜂毒是天然生物毒素,具有高度生物活性,成份复杂,活性普遍,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

二、蜂毒的理化性质;新鲜的蜂毒是透明的液体,具有特殊的芳香气味,味苦,呈酸性PH值5~,比重。

常温下专门快挥发干燥至原液体重量的30-40%,有12种以上的用气相分析可鉴定的成份挥发,包括以乙酸异戊酯为主的报警激素,由于它们在搜集和精制进程中极易散失,因此在述及蜂毒的化学成份时已被忽略。

蜂毒极易溶于水、甘油和酸,不溶于乙醇。

蜂毒的性质极不稳固,容易染菌和变质,只能保留几天;加热到100o c经15分钟组分破坏,至150o c毒性完全丧失。

蜂毒可被消化酶类和氧化物所破坏,在胃肠消化酶的作用下,专门快失去活性,这是因为蜂毒中的很多活性成份为肽类物质,易被蛋白酶所分解的缘故,氧化剂可使它迅速破坏,醇可降低其活性。

碱与蜂毒有强烈的中和作用。

苦味酸、酪酸、苯酸及某些防腐剂,都对蜂毒有作用。

所有的生物碱沉淀剂,也能和蜂毒发生作用。

干燥的蜂毒稳固性强,加热至100o c、经10天仍不失其生物活性。

冰冻不减其毒性,在周密封锁和干燥条件下,能维持其活性达数年之久。

三蜂毒的要紧成分蜂毒是一组成份复杂的天然化合物,要紧由肽类、酶类和胺类组成。

各组分均有生物学活性。

目前已知干蜂毒要紧含有假设干肽、酶、生物胺类,肽类约占干重的60%,酶类约占13~15%,而蜂毒肽又是其要紧活性成份。

酶类以透明质酸酶和磷脂酶为主,胺类主若是组织胺和儿茶酚胺。

1:多肽类;(1)蜂毒肽(melittin):是蜂毒的要紧活性物质,约占干蜂毒的50%,由26-27个氨基酸组成,其水溶液能降低表面张力,在稀薄的溶液中作为单体存在,增加离子强度或蜂毒肽的浓度,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凝聚现象,直至形成疏水性四聚物。

蜂蛰伤死亡最常见的原因

蜂蛰伤死亡最常见的原因

蜂蛰伤死亡最常见的原因蜂蛰伤死亡最常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过敏反应是蜂蛰伤致命的主要原因之一。

蜂蛰后,蜜蜂的毒液会引起人体免疫系统的过敏反应,一般表现为瘙痒、红肿、水肿等症状。

而在某些人身上,蜂毒过敏反应会更加剧烈,可能引发过敏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过敏反应,如果没有及时有效的抢救措施,可能导致患者死亡。

其次,蜂蛰后感染是另一个致命原因。

蜜蜂在刺人体时,往往会注入一定量的毒液,其中含有一些细菌和病毒,可能导致刺伤部位感染。

如果感染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可能导致败血症或其他严重的感染性疾病,最终导致死亡。

此外,蜜蜂蛰人后,蜂毒可能对人体内脏器官造成直接损害,临床上常见的有蜂蛰引起的心源性休克或心律失常。

蜜蜂毒液中的某些成分在一定的浓度下,可以直接对心肌细胞产生毒性作用,破坏心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引发严重的心血管并发症。

此外,一些特殊情况下,蜜蜂蛰人后可能刺中关键部位,导致致命伤害。

例如,蜂蛰刺入咽喉部位或舌头,导致气道阻塞;蜂蜇刺入眼睛或喉部,导致失明或窒息;蜂蜇刺入重要脏器,如脑部或心脏,可能引发脑卒中或心脏衰竭,最终导致死亡。

最后,蜂蛰伤致命的原因还与蜂蛰的数量和体质健康状况有关。

蜂蛰数量过多会导致更严重的毒液注入,加重了中毒反应的程度,增加了死亡风险。

而对于体质较弱的人来说,身体的应激反应能力较弱,可能更容易出现严重反应,并且更难抵御并发症的发展。

因此,蜂蛰伤死亡的原因主要包括过敏反应、感染、心血管并发症、直接损伤关键部位以及蜂蛰数量和个体体质等多个方面。

为了预防蜂蛰伤的致命后果,我们应该尽可能避免与蜜蜂接触,特别是对于蜂蛰过敏的人来说,要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并保持体质健康。

一旦蜂蛰发生,要及时就医,进行适当的处理和治疗,防止并发症的发展,以避免严重风险和生命威胁。

蜂毒为什么会引起过敏?

蜂毒为什么会引起过敏?

蜂毒为什么会引起过敏?蜂毒是工蜂腹部毒腺分泌的透明液体,平时这些毒液贮存在腹部的毒囊中,一般情况下大多数人被蜜蜂蛰后只有轻微的疼痛及红肿,但极少数人被蜜蜂蛰后则会出现过敏反应,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土蜂蜜网看一看蜂毒为什么会引起过敏吧!免疫:抵御病菌或病毒危害免疫系统是覆盖人体全身的防卫网络,当病菌或病毒侵入后巨噬细胞率先发起攻击并产生抗原,抗原与T细胞相遇后产生淋巴因子并激活T细胞,T细胞激活后免疫系统会产生一种杀伤性T细胞对病菌或病毒进行免疫清除,同时B淋巴细胞会产生专门的抗体以便下次同种病菌或病毒入侵后机体能更迅速的进行免疫清除。

成分:蜂毒的成分极为复杂蜂毒是一种成分极为复杂的混合物,主要成分是多肽类、酶类、胺类、氨基酸及多种微量元素,其中多肽类约占蜂毒干物质的70~80%左右,包括有蜂毒肽、蜂毒明肽、MCD 肽、心脏肽等,酶类有透明质酸酶、磷脂酶A1、磷脂酶A2等,胺类有组织胺、多巴胺、腐胺等,而氨基酸则以亮氨酸、谷氨酸、色氨酸等为代表。

原理:引发人体的异常免疫免疫系统是人体防卫病原体入侵最有效的武器,当病菌或病毒侵入后会进行免疫清除并产生相应的抗体,但有些人的免疫系统对蜂毒中的透明质酸酶、磷脂酶A2等过于敏感并容易产生抗体,再次接触蜂毒时会起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组胺、白细胞三烯等活性介质,继而作用在相应的组织上产生各种过敏症状。

症状: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蜂毒过敏的症状按过敏程度大致可分为轻微过敏、中度过敏和严重过敏,其中轻微过敏只在患处有皮肤发红、瘙痒等症状,中度过敏可能出现皮肤瘙痒难耐、全身潮红、恶心、呕吐等症状,而严重过敏则可能出现喉头水肿、气喘、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因此对蜂毒有过敏反应时切勿掉以轻心而发生悲剧。

总结:蜂毒过敏的原因是蜂毒中某些成分会引发机体的异常免疫,一般人被蜜蜂蛰后只有轻微的疼痛及红肿并很快自行消失,但过敏体质人群则可能出现瘙痒难耐、心跳加快、呼吸困难等,严重时甚至可能有生命危险。

为什么说蜜蜂蛰人后会死去

为什么说蜜蜂蛰人后会死去

为什么说蜜蜂蛰人后会死去?
蜜蜂蛰人后会死去的原因是因为蜜蜂的蜂刺和蜜蜂的生理特点。

蜜蜂的蜂刺是一种特化的生理结构,它位于蜜蜂的尾部,并连接到蜜蜂的内脏器官。

当蜜蜂蛰人时,蜂刺会被插入被蛰的对象的皮肤中,同时蜜蜂会释放一种叫做“蜜蜂素”的化学物质。

蜜蜂蛰人后,蜜蜂的蜂刺会被卡在被蛰的对象的皮肤中,这会导致蜜蜂的腹部和内脏器官与蜂刺分离。

当蜜蜂试图将蜂刺拔出时,腹部和内脏器官会被拖出来,这对蜜蜂来说是致命的。

此外,蜜蜂释放的蜜蜂素也会引起炎症和过敏反应。

蜜蜂素是一种复杂的混合物,其中包含多种有毒分子,包括蛋白质和肽。

当蜜蜂蛰人时,这些有毒物质会被注入被蛰的对象的皮肤中,引起炎症和过敏反
应。

因此,蜜蜂蛰人后,蜜蜂的腹部和内脏器官的损伤以及蜜蜂素的毒性作用会导致蜜蜂死亡。

蜜蜂蛰人的行为是蜜蜂自卫的一种方式,但它对蜜蜂本身也是有害的。

蜂毒的作用与功效

蜂毒的作用与功效

蜂毒的作用与功效
蜂毒是蜜蜂尾部刺中人体释放的一种天然药物,具有多种作用和功效。

1. 抗炎作用:蜂毒中的褪黑激素和蠕纹素等成分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组织肿胀和红肿,有效缓解疼痛。

2. 解毒作用:蜂毒中含有多种药物成分,可以排除体内毒素,净化血液。

它对肝功能的保护作用可以减少肝脏负担,提高解毒能力。

3. 免疫调节作用:蜂毒中的多肽类物质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和抗病能力,预防感染和疾病发生。

4. 抗衰老作用:蜂毒中的褪黑激素和氨基酸等成分可以促进胶原蛋白的生成,维持皮肤弹性,延缓皮肤衰老的过程。

5. 抗肿瘤作用:蜂毒可以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减少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6. 改善循环系统:蜂毒中的蜂蛇多肽成分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可以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压和血脂,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7. 促进伤口愈合:蜂毒中的蛋白酶能促进伤口愈合,增加新生血管和纤维组织的形成,加快组织修复和再生。

值得注意的是,蜂毒虽然有很多的功效,但对某些人群可能存
在过敏反应或不良反应,因此在使用蜂毒药物前应咨询医生。

此外,蜂毒的使用也需要遵循适当的剂量和方法,以确保安全和有效。

蜂毒的过敏反应

蜂毒的过敏反应

蜂毒的过敏反应蜂毒的过敏反应蜂毒过敏,属特异性过敏反应(又称超敏反应)。

其反应有一定的规律性。

当第一次,或初几次蜜蜂螫刺人体后,机体可无反应或反应较轻微。

因为蜂毒中有大分子的蛋白质肽类物质,机体刚接受此种异体蛋白抗原的刺激,会出现机体的致敏状态,还没有抗体,或还没有足够使机体反应的抗体量,尚不致引起组织损伤;而多次受螫后抗原逐渐引起抗体增加,由于抗原和抗体相结合,使预先形成的附着在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细胞上的1gE分子结合的抗体(嗜细胞性抗体),触发了细胞内贮藏的生物活性物质的释放,而出现全身反应和局部反应。

再后期随机体对蜂毒免疫力的产生,过敏反应又消失。

尤其是用蜂针治疗,效果明显,但反应亦不容忽视。

本文来源39蜂疗网。

1.局部反应如前所述蜂毒疗法的感觉及体征也属局部的过敏及不良反应。

从治法来看,活蜂螫刺是直接刺激皮肤,在皮内刺激,皮肤的痛觉、触觉神经丰富,因此疼痛尤甚;而蜂毒注射液大都是注射在皮下与肌肉,痛觉反应轻,容易忍受。

蜂针刺激后旋即有剧痛感,往往仅持续数秒钟或1分钟左右面,而后可见局部红肿胀痛,红肿的大小随个体差异而不同。

中期后可出现局部瘙痒,有的有淤点或淤斑。

严重反应者局部红肿一般在12小时,48―72小时为高峰期,3天后逐渐消退。

经过初期的15-20次治疗后,局部反应逐渐减弱,肿胀变小,仅维持几小时到1―2天不等。

2.全身反应(1)发热、恶寒接受蜂针治疗的患者,采取散刺、点刺小量蜂毒治疗,或进行脱敏治疗的,可不出现此反应;但如果按常规的活蜂直刺,逐渐增加蜂毒量的方法治疗时,最常见的反应一般有发热、恶寒、体倦等全身反应,但并非初针就有全身反应出现,其出现存在一定的潜伏期。

我们对165例接受蜂毒治疗的患者观察发现,对于未接触过螫刺的人来说,如果按常规加量的蜂针治疗,在蜂针半个月内的第2―7次是发热的高峰期,其中以第五次发热者最多。

过敏反应发热者占治疗总数的99.4%。

发热―般出现在蜂针后的3―5个小时,往往维持半天至2天,或会持续―段时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蜂毒进入人体的化学变化
人体受蜂蜇后在受蜇部位立即出现肿胀、充血,皮肤温度升高2~6℃,有烧灼感。

一旦蜂毒被吸收后还会引起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学变化。

1.蜂毒的生物学作用
蜂毒及其组分蜂毒肽、托肽平和蜂毒明肽等具有明显的亲神经性。

全蜂毒及蜂毒肽对烟碱型胆碱受体有选择性阻滞作用。

蜂毒明肽可透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

蜂毒具有神经节的阻断作用。

蜂毒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其镇痛腺素合成酶的抑制作用约为消炎痛片的70倍。

临床证明,蜂毒对神经官能症、偏头痛及三叉神经痛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一般蜂毒具有调节神经系统紧张度的作用,使大脑皮层活动正常化,调整物质代谢,从而促进神经本身的修复。

蜂毒对呼吸系统的心血管系统有显著的影响。

被蜂蜇的人有呼吸加快的现象。

大量的蜂毒可使人或动物大脑呼吸中枢麻痹而导致死亡。

蜂毒可引起动脉血压降低,主要与磷酯酶A有关。

蜂毒肽是一种强烈的心脏毒素,并具有收缩血管的作用,蜂毒中的心脏肽和蜂毒明肽有类似于异丙肾上腺素的抗心律失常的作用,而且作用的持续时间较异丙肾上腺素长。

蜂毒的溶血作用很强,在极低的浓度( 1/10000)下,就能产生溶血作用。

其机制是蜂毒中的蜂毒肽和磷酯酶A能增强血红细胞壁的浸透能力,导致细胞内的胶体大量渗出,细胞内渗透压降低,致使细胞裂角产生“胶体渗出性溶血”。

蜂毒在体内外都有抗凝血的作用,使血液凝固时间明显延长。

蜂毒有一定的抗辐射作用,能增强机体的应激能力,减轻辐射损伤的程度,减少由于辐射所引起的细胞染色体畸变的频率,提高动物的成活率。

蜂毒有保护和复苏造血细胞的潜在作用,防止因辐射所引起的骨髓和脾脏的退化现象。

蜂毒抗辐射的主要生物活性成分是蜂毒肽、磷酯酶A、透明质酯酶、酸性磷酯酶以及致敏原B和C。

蜂毒液有抗炎及抗菌作用,所含apamine、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具有直接抑制炎症的作用,另一些成分melittin则对脑下腺一肾上腺皮质系统有明显的刺激作用,还有些成分本身既能刺激肾上腺皮质,又能直接抑制炎症过程。

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均有抑制和杀灭作用。

此外,蜂针液还有调节免疫作用,能抑制动物肿瘤组织的生长等。

2.蜂毒的毒性
蜂毒对哺乳类动物的作用最强,每个人对蜂毒的敏感性差异很大,健康人同时接受10次蜂蜇可引起局部反应;接受200~300只蜂蜇会引起中毒;短时间内蜇500次,可致人死亡。

有个别人对蜂毒过敏,表现为蜂蜇部位局部红肿反应强烈,或出现严重的致命性反应,因此,临床上使用蜂毒时和青霉素一样,对过敏者采用纯净蜂毒涂作诊断性皮试和脱敏治疗。

临床使用蜂毒的治疗剂量很少,因此,说蜂毒应用是安全的,但是绝大多数人经过长期小量蜂针刺激会对蜂毒产生耐受力,即使同时遭受多只蜂螫也不会发生强烈中毒症状。

本文摘自39蜂疗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