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文学诗意现实主义
浅析《白马骑士》中豪克·海因的悲剧形象

Hl鬧2019.。
6攵学教育浅析《白马骑士》中豪克•海因的悲剧形象⑥杜禹内容摘要:作为德国诗意现实主义代表作家特奥多尔.施托姆后期的重要代表作,《白马骑士》描述了来自施托姆家乡传说中的一位堤长一豪克•海因的故事。
在这部小说中施托姆用他独特的叙述方式和记蔻手法,成功将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理智与迷信的多重冲突通过主人公的悲剧命运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由于小说叙事结构的复杂性,人们在阅读时往往将分析重点放在了施托姆的记缴结构和叙事话语,而本篇论文将通过对小说中男主人公豪克悲剧命运的分析,通过分析作者在人与自然的斗争这一问题上所持的悲观态度,加深人们对于施托姆后期作品中的悲剧性、时代性和感伤性的认识与了解。
关键词:施托姆《白马骑士》悲剧命运中短篇小说一.施托姆中短篇小说特色在十九世纪,欧洲文坛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一现实主义时期,其中来自德国的作家特奥多尔•施托姆便是德国诗意现实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
尽管在施托姆的一生中,他创作了诗歌,小说等不同体裁的大量文学作品,然而他最主要的创作领域依然集中于中短篇小说(N o velle)。
“Novelle”一词来源于意大利语词汇“novalla”。
原意是指生活以及社会总发生的较小的新鲜事。
作为一种文学体裁,Novella一词第一次在十七世纪末出现德国文坛,标志着中等长度的小说。
在现实主义时期,欧洲的印刷技术渐渐成熟,报刊的发行量已经十分可观,因此中短篇小说作为一种最适合刊登在报刊上的文学体裁,达到了发展巅峰,许多作家发展出了不同的中短篇小说理论。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保罗•海泽的鹰派理论和施托姆的中短篇小说理论。
对于施托姆来说中短篇小说不仅仅是讲述一个小故事的简单的记叙文,而是"戏剧的姐妹”。
同戏剧一样,中短篇小说也有着严格紧密的封闭性叙述结构,故事叙述和小说情节都围绕着一个中心冲突展开。
在我们阅读施托姆的小说的时候不难发现,他的中短篇小说大多遵循着自己的小说理论,有着紧密的叙述结构和完整了故事情节,中心冲突往往沿着草蛇灰线的隐藏线索,在故事的中后部分开始爆发并且达到高潮。
诗意现实主义的感性体验——评施笃姆作品中意境美的描写

2009年3月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M ar.2009第17卷 第1期 J ourna l of X i’an Interna tiona l S t udies U niversit y Vol.17.No.1诗意现实主义的感性体验———评施笃姆作品中意境美的描写皇甫宜均(西安外国语大学德语系陕西西安710128)摘 要:诗意现实主义是19世纪中叶德国文坛重要文学流派之一,和批判现实主义最大的区别是,这一流派关注的是如何发掘平凡生活中美的细节,用抒情方式和富含诗意的语言将这些细节描述出来,从人文和自然两个方面给读者带来一种切实的感性体验。
施笃姆是这一文学流派的代表。
本文从美学角度探讨了德国美学思想对他的创作所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施笃姆;诗意现实主义;美学思想;人文主义;感性体验中图分类号:I516.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9876(2009)0120074204Ab stra ct:The poeti c rea lis m is an i mportant school of Ge r man literature in the m iddle of the19th cen t ury.Its big di ffe rence fro m the critic realis m is that the writer of this s chool attached i mportance t o ex p l oring t he hu m anistic plot with rich poetic meaning in the n orma l life and then describing the p l ot with lyric emoti on andwo rdswit h poeti c meanings,which can bri ng the reade r a p erceptua l fee ling.St or m is the representati ve of t his school.This e ssay ha s discuss ed t he i nfluence of Ge r man aes2 t heti c s on his works.Key wor ds:St or m;poeti c rea lis m;ae sthe tic th ought;hu m anis m;pe rceptual fee ling一特奥多尔施笃姆(The odo r Stor m181721888)是19世纪中叶活跃在德国文坛上的一个重要作家。
情与景的完美融合

情与景的完美融合作者:刘楠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33期摘 ;要:施笃姆是德国19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的一位最具代表性的诗意现实主义作家,其中短篇作品《茵梦湖》中鲜明的体现出了诗意现实主义的特点,其优美的笔调,诗化的语言清丽的气派,生动的故事,对人物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使《茵梦湖》成为了德国诗意现实主义的最佳写照。
关键词:诗意现实主义;抒情渲染;象征[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3-0-01施笃姆在德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和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是同时代的人,也同为举世公认的擅长写中短篇小说的文学大师。
同时,他也是自五四运动以来最受中国读者喜爱、最富影响的外国作家之一。
《茵梦湖》是施笃姆前期作品的代表作,它是一部最成功的中篇抒情小说。
小说叙写了一个极为简单洁净的爱情故事,写得富有诗意,体现了他鲜明、独特和优美动人的艺术气派。
受着德国社会发展迟缓和资产阶级政治上软弱乏力的局限,19世纪中期的许多德语作家,包括施笃姆在内,他们的作品大多避开了重大的社会政治题材,力图从平凡的事物中发掘出所谓诗意。
按照当时一些理论家的主张,即使在极其贫乏的日常生活中也存在一个个富于诗意的因素或瞬息。
作家就应将注意力限制和集中于这些因素和瞬息上,从而再现平庸社会现象中某个诗意的方面。
这一时期的作家们的成就大多集中于抒情诗和中短篇小说上,特别是后者,此时形成了德语中短篇小说发展史上的一个空前的高峰。
施笃姆作为一个终身只写中短篇的小说家,提倡并实践了在平凡的现实中发掘出最高的诗意的文学主张。
《茵梦湖》作为这一时期中短篇小说的代表作,更是优美细腻到了极点,弥漫着一种十分特殊的诗一般的馥郁之气。
小说写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男主角赖因哈德和女主角伊丽莎白自小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随着年岁的增长,彼此之间产生了纯洁的爱情。
后来赖因哈德负笈他乡,伊丽莎白的母亲贪财爱富,把女儿强嫁给赖因哈德的同学——富家子弟艾里希。
一幅诗意盎然的风情画-析特奥多尔·施托姆中篇小说《茵梦湖》的诗意现实主义风格

On e i r aitc sy e o po tc, e ls t l fThe do o m ’ m m e s e i o r St r S I n e
FEN G ao l Xi - i
Ab 喇
:I mme s ei h e r s na v o k b e d r S om .a Ge ma o t e l t r e n 1 t e t r . B s d o e n e s te r p e e t t e w r y T o o tr i r n p ei r ai i w i ri 9 c nu y c sc t h ae n t h
又反 对 学 史 上 , 托姆 的地 位虽 前 不 如 克莱 斯 特 、 勒 “ 出 ” 后 不 像与 典 型和理 想之 物于 首位 的浪 漫 主 义 和古 典 主 义 , 施 凯 杰 , 及冯 塔纳 、 马 斯 ・ “ 大 ” 但 作 为德 国诗 意 现 实 主义 的 杰 青年 德 意志派 跟三 月革 命前 文学 的 日常政 治题 材 和倾 向性诗 托 曼 伟 ,
偶 个 主观 体 验 与 客 观 赏 , 道他 是 而且将 永 远 是 一 位 大 师。 至 于 为何 人 们 偏 爱 用 工。现 实与 理想 、 然 与本 质 、 别 与典 型 、 称 ”3 P9这 1 ( “ 诗人 ” 称 谓他 , 笔 者 看来 , 因有 二 : 来 在 原 一是 因为 施 托 姆 的 内容 的协调 一致是 诗 意 现实 主义 的基本 条 件 。 J 1) 种 试
维普资讯
0 2年 7月 第 20 l卷 第 5 8 期
四川 外 语学 院学 报
J u n lo ih a n e n t n lS u is Un v ri o r a f c u n I t r a o a td e ie st S i y
主观艺术视角下的“真实”再构——小说《艾菲·布里斯特》的德国现实主义特征探析

外国文学主观艺术视角下的“真实”再构——小说《艾菲•布里斯特》的德国现实主义特征探析金辰一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在德国现实主义代表作《艾菲•布里斯特》(Effi Briest)中,作者台奥多尔•冯塔纳(Theodor Fontane)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上,透过主观的艺术化视角,充分攫取个体与社会的矛盾关系,辅以幽默的叙述方式,再现十九世纪普鲁士阶级社会的世道人情。
这一作品的成功,不仅仰赖于冯塔纳对于现实主义的独到领悟,也体现了他对理想中真实的殷切追求。
关键词:现实主义;《艾菲•布里斯特》;台奥多尔•冯塔纳一、引言德国现实主义又称“市民现实主义”和“诗意现实主义”。
①市民现实主义是“就其主体、受众、对象和内容而言”(魏育青,2008:3),而诗意现实主义则在奥托•路特维希(Otto Ludwig)的笔下(见Huyssen,1974:44-46)有过针对性的描述:它与自然主义及自然主义的现实主义相区别,是基于现实的艺术化构想,是客观世界的主观重组,强调的是再建客体的整体性、关联性和必要性。
这一文学时期的出现实则为时代变迁的产物。
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催生了资产阶级,作为“三月革命”的主力军,他们对社会地位的自主性和民族的一体化发出诉求。
然而这些奋起者们很快察觉了自身腹背受敌的窘境——他们既要直面位高权重的专制政府,又要背负无所畏惧的新兴无产阶级。
加之群体组织性的缺乏和行动热情的丧失,他们不得不偃旗息鼓,向封建势力屈服。
革命的失败结局使得资产阶级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处于深度的失落和低迷状态,这一状态投射在文学中,附上物质主义和积极主义思想的双重作用,赋有德国特色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应运而生。
这些作品多带有鲜明的社会特征,不乏时事的穿插或整合,但并无鞭辟入理的直观批判,取而代之的是匿于人物背后隐约出现的主观倾向。
德国现实主义作家追求文学与艺术的统一,寻求现实与理想的平衡,以《艾菲•布里斯特》的作者冯塔纳为例,他将艺术中的现实主义与艺术本身相提并论,借“艺术家之手”这一隐喻表达对现实的提纯净化,从美学角度呈现饱含真实的世界。
概述德国、东欧和北欧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概述德国、东欧和北欧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一、德国文学从3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给德国资产阶级带来了活力。
这一时期革命民主主义诗人海涅和剧作家毕希纳尔的作品代表着这一时期德国文学的最高成就。
1.格奥尔格·毕希纳尔格奥尔格·毕希纳尔共完成了3个剧本,其中以《丹东之死》最为重要,其中表现了强烈的政治倾向。
2.格奥尔格·维尔特维尔特的创作手法多样,讽刺性极强,语言朴实精练,深受群众欢迎。
其有诗篇《兰卡郡酒店的老板》、《一百个哈斯韦尔男子》、《刚十八岁》和讽刺小说《著名骑士施纳普汉斯基的生平事迹》等,恩格斯称他为“德国无产阶级第一个和最重要的诗人”。
二、东欧和北欧文学东欧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在19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掀起了高潮。
这时期文学的共同主题就是反对异族奴役和封建专制,争取自由独立。
1.亚当·密茨凯维奇波兰的爱国诗人亚当·密茨凯维奇是这一时期突出的代表,他是波兰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者,又为现实主义文学开辟了道路。
2.裴多菲·山陀尔(1)匈牙利民族诗人裴多菲·山陀尔是1848年匈牙利革命的领导者之一,他不仅以诗歌为战斗武器,而且亲身投入革命斗争,为民族解放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2)长篇叙事诗《使*徒》是他的代表作。
通过长诗作者反映了匈牙利人民的苦难,表达了对专*制暴*政的仇恨,歌颂了革命者为争取自由而斗争,为人民的解放而献身的精神。
(3)裴多菲的短诗大都具有反对异族压迫、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倾向,洋溢着争取祖国独立、争取自由民主的革命激情。
《贵族》、《民族之歌》、《投入神圣的战争》、《自由与爱情》等诗是其代表。
(4)在诗歌形式方面,裴多菲继承了匈牙利民歌的传统,建立了自由、明快的民族诗歌,为匈牙利诗歌的发展开拓了新道路。
3.安徒生(1)丹麦作家安徒生,他以丰富多彩的充满魅力的童话,第一次为北欧文学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2)安徒生童话具有深刻的民主精神,或是揭示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等,或是对上层统治阶级进行无情的鞭挞,如《园丁和主人》、《皇帝的新衣》等。
联邦德国现实主义文学

联邦德国现实主义文学南京大学陈民唐伟摘要:战后废墟文学重塑了联邦德国文学形象,反映人生、人性等与现实相关的认识与思考。
虽然20世纪下半叶现实主义作为文学流派不再一枝独秀,但很多联邦德国作家的文学创作都具有现实主义色彩,并呈现出批判的态度。
特别是60年代后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有趣的新现实主义文学潮流,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德语主流文学的走向。
21世纪的到来,虽然后现代主义唱主角,但我们从德国各类文学奖项的情况不难看出,文学创作和文学阅读都重新产生了对现实的需要。
关键词:现实主义;废墟文学;新现实主义Title:Developments of Federal German Realistic LiteratureAbstract:The trummer literature after World War II reshaped the image of the Federal German Literature and reflected the life,human nature or other understanding and thinking related to reality.Although realism as a literary movementinthelaterhalfofthetwentiethcenturynolongeroutshinedothers, many writersof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were realistic and showed a criticala t itude.Especia l yafterthe!960stherewereanumberofinterestingnew realismtrendsinthe Germanliterature world,whichtoacertainextentledthe mainstreamofGermanliterature.Althoughinthe2!stcenturypostmodernismsti l playsaleadingrole,itisnotdi f iculttoseefromvariousGermanLiteratureAwards thatbothliterarycreationandreadinghaverenewedtheneedforreality.Key Words:realism;trummer literature;new realism"作者简介:陈民,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德语文学和文学翻译研究。
德国文学简史考研题库

德国文学简史考研题库德国文学是欧洲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早期的民间传说、中世纪的骑士文学,到近现代的启蒙运动、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
在准备考研题库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一、古代和中世纪文学1. 德国最早的文学作品是什么?它们通常包含哪些主题?2. 描述《尼伯龙根之歌》的内容和它在德国文学中的地位。
3. 简述《帕西法尔》的故事情节,以及它对中世纪骑士文学的影响。
二、文艺复兴时期1. 德国文艺复兴时期有哪些著名的作家?2. 论述马丁·路德对德国文学的影响,以及他的作品《九十五条论纲》的意义。
3. 描述《浮士德》的起源和它在德国文学中的地位。
三、巴洛克时期1. 巴洛克文学的特点是什么?2. 论述格里美豪森的《西蒙·特格利茨的冒险》对德国文学的影响。
四、启蒙运动和古典主义1. 德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有哪些?2. 描述歌德的《浮士德》和《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3. 论述席勒的《强盗》和《玛丽亚·斯图亚特》对德国文学的贡献。
五、浪漫主义1. 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是什么?2. 论述诺瓦利斯的《海因里希·冯·奥弗特丁根》的主题和风格。
3. 描述艾辛多夫的诗歌和它在德国浪漫主义中的地位。
六、现实主义1. 德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 论述托马斯·曼的《布登布洛克一家》和《魔山》的主要内容和文学价值。
3. 描述亨利希·曼的《帝国》对德国社会和政治的批判。
七、现代文学1. 20世纪初的德国表现主义文学有哪些代表作品?2. 论述卡夫卡的《变形记》和《审判》的主题和风格。
3. 描述海因里希·伯尔的作品《猫和鼠》的社会背景和文学意义。
八、后现代文学1. 德国后现代文学的特点是什么?2. 论述君特·格拉斯的《铁皮鼓》的主要内容和文学价值。
3. 描述沃尔夫冈·博尔曼斯的作品《无家可归的柏林》对德国战后社会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节现实主义虽然重大的历史事件并不一定总是成为文学史上一个分期的标志,但它对文学发展的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
1848年的德国三月革命是德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它同样也为精神生活带来了一个转折。
轰轰烈烈的一场革命运动由于资产阶级的妥协,投降而失败了。
这个阶级背叛了它的理想,不再去关心民族的命运和政治上的权利,而只是追求经济上的利益。
小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作家的理想破灭了,这也逼使一些资产阶级作家去反思,去适应社会的要求和变化,在作家身上存在着一种幻灭感和悲观情绪。
他们对文学有了一种新的认识,这就是不再去介入政治事件和社会生活,而是设法去保持巨大历史事件后人性的完整。
他们在文学上不再是去对现实社会进行剖析和揭露,而是中立的,保持距离地去观察,去描述,这就是称之为德国现实主义文学,也叫做“诗意的现实主义”。
这种文学实质上是批判和美化之间的一种诗意化的平衡,不是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不是去揭示人性解体的原因,而是去发现人性在有限的生活领域里的保持和对未来抱有的一种乐观主①义。
1871年德国由上而下完成了排除奥地利在外的统一,高涨的民族主义,经济上的“起飞年代”,更为这种诗意化的现实主义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有利条件。
这种文学思潮自五十年代直延续到八十年代末期。
由于资产阶级所处的稳定的社会条件,在德国并没有出现一种如法国、英国、俄国在同一时期发展起来的批判现实主义,没有出现如福楼拜(1821—1880)、狄更斯(1812—1870)、屠格涅夫(1818—1883)这样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在德国属于这种诗意的现实主义作家有弗莱塔克(1816—1895),施皮尔哈根(1829—1911),欧托·卢德维希(1813—1865),拉贝(1831—1910)等。
斯托姆,赫勃尔也应归于这个范围,他们对现实也采取了逃避的态度,但保持着清醒,流露出失望并在不同程度上有着批判精神。
从总体看,无论是横向间的比较(与英、法、俄各国),还是纵向的观察,这个诗意的现实主义是德国文学上的一个衰落的时代。
在这一时期要特别要提出瑞士作家凯勒和德国作家冯塔纳,他俩都生于1819年,经历了1848年革命,他们的大部份作品产生于七八十年代的重要作品已突破了诗意现实主义的美学,发展了一种批判的现实主义的精神。
赫勃尔和斯托姆弗·赫勃尔(1813—1863)是这一时期的优秀戏剧家,出身一个泥瓦匠家庭,生活清寒,由于得到资助才得以进入大学攻读哲学、历史和文学。
他写过诗歌,小说,但他的成就主要是戏剧。
1840年他发表了第一部戏剧《尤狄特》获得巨大成就。
在1848年革命前完成的悲剧《玛丽娅·玛格达莲娜》(1844)是他早期的代表作。
这部作品表现的不是莱辛的《迦洛蒂》或席勒的《阴谋与爱情》中贵族与市民间的冲突,而是市民阶级本身由于其狭隘性和偏见导致的悲剧。
一个木工的女儿被人诱骗,她迫于小市民的虚伪的僵化① 参阅《德国文学简史)一卷本,1983 年柏林出版。
的道德观念和环境的压力而投井自尽。
作者出色的展示了德国的这种鄙俗气及其可憎可恨,但是作品缺乏一种批判的抗争精神,有着浓重的悲观主义色彩,为他本人所说的,他要表现毁灭的不可避免,如同死亡在人的诞生时候已注定了一样。
1848年革命爆发时,赫勃尔曾一度表示欢迎,但随即转向,他此后的作品大都表现了他对现存秩序的维护和肯定,与现实妥协,不要改革,更不要革命。
在《阿格内丝·伯瑙尔》(1851)、吉格斯和他的指环》(1856)以及《尼布龙根三部曲》(1855—1857)等都明显地有着这种倾向。
他藉助传说、神话的题材,表现了对现存秩序的违反和破坏必将遭到毁灭的结局。
台·斯托姆(1817—1888)的小说在这一时期的德国文坛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出生于荷尔斯坦,父亲是一个律师。
大学时在基尔、柏林攻读法律,毕业后回故乡做律师。
时荷尔斯坦在丹麦统治之下。
他因反对丹麦人统治,1853年被迫离开故乡,在波茨坦等地做法院推事。
1864年荷尔斯坦并入德国,他返回故乡,任行政长官,1880年退出政界专事创作。
斯托姆写有抒情诗,这些诗歌语言清新质朴、感情深沉真挚,为德国语诗歌中的优秀之作。
他的主要成就是中篇小说,一生共写有五十多篇。
这些作品多以故乡的小城为背景,广袤的田野,无垠的荒原,低垂的云层,清新的海风,这一切呈现出一幅富有诗意的图画。
他以优美的文笔描绘故乡的风光,娓娓动听地讲述着一个又一个感伤的故事。
他的代表作有《茵梦湖》、《在大学里》、《三色紫罗兰》、《淹死的人》、《白马骑士》等。
《茵梦湖》(1852)写了一个令人伤感的爱情故事:小说主人公莱因哈特暮年形单影只,他沉浸在少年时代与伊丽莎白相爱的情景。
那时两人相爱甚笃,可在莱因哈特外出求学时,伊丽莎白屈服于母亲的意志别嫁。
他俩都默默地听从了命运的安排。
在一个狭隘的生活环境里,习俗,偏见和财富毁灭了爱情和幸福;而人们却不能起来抗争,只能顺从地忍受。
斯托姆小说的主要倾向是避开时代的课题,从平静的生活中撷取平凡的题材,表达出一种怀旧的和断念的灰色情绪,在他的作品里较突出地体现了诗意现实主义的特点。
《白马使者》(1888)是他晚年的一篇小说,它写了一个有才干有意志力的人在一个充满市侩气的现实中的悲剧。
作品有了较强烈的时代气息和社会批判成分,题材上也有所突破,但作家已不能进一步发展了,就在这一年的七月四日他死于故乡。
斯托姆的小说多系采用框形结构,以第一人称的回忆方式讲述过去发生的故事,这便于作者抒发胸臆,描绘内心的情感的变化。
凯勒和其他瑞士作家戈特夫利德·凯勒是十九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德语作家,他生于瑞士的苏黎士,早年梦想成为一名画家,曾在慕尼黑学画,但由于经济拮据和感到缺乏才能就放弃了,返回故乡。
1848年革命期间,他思想激进,积极投身政治活动。
1846年他出版了第一部政治诗集,1848他得到州政府资助,前往德国留学,在海德堡听费尔巴哈的哲学,深受影响。
1850上他前往柏林,三月革命失败使许多作家失望、悲观、转向,但凯勒思想依然满怀政治热情,在创作上瞩目现代,紧紧把握时代精神,不同于那些诗意现实主义作家。
1855年他在柏林完成了蜚声世界文坛的长篇小说《绿衣亨利》(第一个版本,1879—1880第二个个版本)。
这是一部带有浓烈自传色彩的教育小说。
它描述了一个石匠儿子亨利·雷的从童年到少年直到成熟后的发展过程。
在人生的道路上他历经挫折、失败、仍不断追求、进取,最后在为社会的公益事业中找到生活的意义。
整部作品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和曲折复杂的故事,它藉助亨利从小到大的许多平淡无奇的经历表现了主人公对人生的认识和内省,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逐渐引起思想上更深层次的领悟。
如果说在《绿衣亨利》中凯勒对瑞士的民主政治怀有信心,对资产阶级抱有希望的话,那么在他晚年所写的另一部长篇《马丁·撒兰德》(1886)中,通过主人公商人撒兰德的一再受骗上当,就流露出了他对现实的失望。
比起凯勒的长篇,他的中短篇小说更有艺术特色和可读性及深刻的批判意议。
《塞尔德维拉的人们》和《苏黎士中篇小说集》是他的两部代表性集子,其中一些作品已成为脍炙人口的佳作,德语文学中的珍品,如《乡村中的罗米欧和朱丽叶》、《七君子小旗》等。
《乡村中的罗米欧和朱丽叶》叙述了一个悲惨的爱情故事,一对青年男女相爱,他们的父亲都是农民,毗邻劳作,可因为一垅土地的争夺而成为仇人。
于是这对无法成为眷属的男女私下结合,尽情欢乐一天,然后投河自尽,殉情而死。
凯勒通过这个题材批判了小私有者的狭隘固执,贪婪自私的恶德,歌颂了真挚的爱情和纯贞美好的人生。
叶·戈特赫尔夫(1797—1854)是乡土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他生于农村,长于农村,也一直在农村做牧师。
他的作品多是取自农村生活,用方言写作,有着优秀的叙事才能和幻想力及出色的语言表现力。
他的第一部也是他的代表性作品是《农民的镜子》(1836),此后相继创作了《仆人乌利》(1841)、《钱和精灵》(1843)、《佃户乌利》(1848)、《在弗夫洛德的乾酪制造厂》(1880)以及中篇小说《黑蜘蛛》等。
他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对自由主义的时代精神,无神论和城市化都抱有反感,而讴歌一种自然的,朴素的,充满宗教情感的生活。
斐·迈耶尔(1825—1898)是一位历史小说作家,出身苏黎士贵族之家,政治上是一个保守派,三十九岁时才开始创作,主要作品是叙事诗和小说,大都取自历史题材。
代表作有《于尔根·叶纳什》(1876)、中篇《圣徒》、《修道士的婚礼》(1884)、叙事诗《胡腾的最后几天》(1871)等。
他不是把历史看做是各种力量的角逐场,而是视为个别英雄人物的舞台,对他说来历史的题材更易于表达他的情感,他说:“我最喜欢沉浸进往昔的时代,我轻易地对它的谬误加以嘲讽,它容许我对永恒的人性予以更艺术性的处理,而当代题材的残酷的现实性却不允许我做到这些。
”这样,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都成为他的作品的背景;大人物的悲剧性的孤独,权力和宗教间的冲突,情欲和伦理间的对立都成为他的素材。
冯塔纳泰·冯塔纳(1819—1898)是德意志帝国时期最重要的作家,生于柏林一个药商之家,中学毕业后也在药店工作。
1848年革命时他曾参加街垒战斗,革命失败后他从事新闻工作,一度在英国做通讯记者。
六十年代在柏林做专职戏剧评论员,直到59岁时(1878)他才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风暴之前》。
在此之前他只写有游记和评论,到逝世时除了中短篇外,他共创作了十五部长篇。
他的作品大都以大城市为背景,是这一时期以柏林为中心的普鲁士的一面镜子,反映了容克贵族和资产阶级的没落,对他所生活的社会感到的失望,把自己美好希望寄托在第四等级身上。
他相信也欢迎新对旧的胜利。
晚年(1895)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对阻止新时代的一切都仇恨,这种仇恨在持续增长,在新事物胜利之前,即使有可能和或许发生一场可怕的战斗,那也不能阻挡我对新事物胜利的祝愿。
”在冯塔纳的作品里没有出现作为主人公的第四等级和为我们展现出一个光明的未来,但他通过容克贵族和资产阶级必然衰亡的描写,表达了他的这一信念。
在他的长篇里,如《私通》(1882)、《沙赫·封·乌特诺夫》(1883)、《迷惘、混乱》(1888)、《燕妮·特莱贝尔夫人》(1892)等都对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的爱情与婚姻关系上的伪善和腐败以及道德的堕落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1895年完成的《埃菲·布里斯特》是冯塔纳的最著名的代表作,是他的批判现实主义所达到的最高成就。
一个容克贵族出身的少女埃菲,迫于父母之命嫁给了一个比她大二十多岁的男爵。
男爵热心仕途,冷落埃菲。
时男爵的一个朋友,退役少校与埃菲相识,少校乘机玩弄了埃菲的感情并与她发生了暧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