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现实主义文学之04俄国
俄国文学

晚年境遇
远离故土的果戈理晚年思 想极度苦闷, 想极度苦闷,先后两次写 死魂灵》第二部手稿, 成《死魂灵》第二部手稿, 最终都付之一炬。 最终都付之一炬。 果戈理终身未娶, 果戈理终身未娶,愁病交 加中于1852 1852年 日去世, 加中于1852年3月4日去世, 终年43 43岁 终年43岁。
二、《钦差大臣》 二、《钦差大臣》
一、作者生活简史
1809年 1809年4月1日,果戈理出生在乌克兰波尔塔 瓦省密尔格拉德县大索罗钦采镇一个地主之 家。 他从小受父亲影响,爱好绘画,喜欢乌 他从小受父亲影响,爱好绘画, 克兰民间戏剧、民谣和传说。 克兰民间戏剧、民谣和传说。果戈里的家庭 和睦美好,充满温情,这使他终生留恋地主 和睦美好,充满温情, 对这个阶级的衰败感到无限惋惜。 活,对这个阶级的衰败感到无限惋惜。
小人物
继《密尔格拉得》之后,果戈理又出版了一部小 密尔格拉得》之后, 说集: 彼得堡故事》 说集:《彼得堡故事》。这部小说集主要描写的 是俄国京城的黑暗现实, 是俄国京城的黑暗现实,其中最有名的是中篇小 外套》 主人公叫亚卡基,是个小公务员。 说《外套》,主人公叫亚卡基,是个小公务员。 这个小说揭露了俄国贵族官僚的自私冷漠, 这个小说揭露了俄国贵族官僚的自私冷漠,描写 了沙皇专制制度下“小人物”的悲惨命运。 了沙皇专制制度下“小人物”的悲惨命运。
小公务员生涯
1928年底,果戈理中学毕业到彼得堡, 1928年底,果戈理中学毕业到彼得堡, 年底 谋得了一个小公务员的职务。这期间, 谋得了一个小公务员的职务。这期间,他看 到了俄国官僚制度的黑暗内幕,上司贪赃枉 到了俄国官僚制度的黑暗内幕, 同僚卑鄙庸俗, 法,同僚卑鄙庸俗,果戈理很快就辞职不干 了,但这段生活为他后来的创作积累了丰富 的生活素材。 的生活素材。
外国文学史,讲义第7章 19世纪文学(二)

第七章 19世纪文学(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十九世纪中期西欧文学19世纪文学是指法国“七月革命”(1830)到“巴黎公社革命”(1871)。
这一时期文学包括:浪漫主义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主流)、早期无产阶级文学。
第一节概述一、现实主义文学产生背景:1、西欧资本主义刚刚确立和发展时期的产物2、工业革命的产生,造就了市民阶层3、自然科学的发展,细胞学说,进化论思想与艺术特征1.现实主义把文学作为分析与研究社会的手段,为人们提供了特定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历史画画,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
2.现实主义以人道主义思想为基本的价值取向。
现实主义文学还普遍关心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人的生存处境问题,揭露了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异化,表现出深度意义上的人道主义精神。
3.客观、真实地描绘现实生活。
现实主义要求作家真实地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
现实主义作家往往从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取材,如家庭生活、政治斗争等。
注重反映现实生活的整体、本质、真实、更注重细节描写的真实性。
4.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二、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一)法国现实主义的发源地,主要集中在封建贵族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代表作家:斯丹达尔:《红与黑》巴尔扎克:《人间喜剧》梅里美:《卡门》,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福楼拜:《包法利夫人》,受到当时当权者指控小仲马:《茶花女》,赞美纯洁的爱情(二)英国宪章派文学: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无产阶级性质的文学,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宪章运动的产物。
主要成就:诗歌。
作品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强烈的战斗性、广泛的群众性。
代表诗人:琼斯和林顿。
代表作家:狄更斯萨克雷:《名利场》,上层阶级的虚伪关系讽刺资产阶级勃朗特姐妹:《简爱》,塑造冲破世俗观念的女性形象,采用自述与回忆的手法描写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控诉社会对人性摧残,表现强烈的反压迫、争自由的叛逆思想。
盖斯卡尔夫人:《马力巴顿》,第一部描写工人阶级的长篇小说(三)俄国形成于1830年,在七八十年代到达顶峰代表作家: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莱蒙托夫:《当代英雄》果戈里:发展普希金现实主义的传统冈察洛夫:《奥伯洛摩夫》屠格涅夫:《贵族之家》《父与子》《处女地》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奥斯特洛夫斯基:《雷雨》涅克拉索夫:《在俄罗斯谁能过好日子》(四)其他国家德国:格奥尔格·毕希纳:《丹东之死》瑞士:戈特弗里德·凯勒:《绿衣亨利》《赛尔特维拉的人们》《苏黎世中篇小说集》丹麦: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美国:“废奴文学”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萌芽。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特点及表现刍议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特点及表现刍议摘要:果戈理、屠格涅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都是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的巨匠,他们用文字讽刺社会现实,抨击腐朽的政治制度,呼吁人们反抗黑暗的农奴制,展现了俄罗斯民族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文研究了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总结了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并且分析了其代表人物,旨在让读者更深入的了解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在俄国的发展。
关键词:俄罗斯文学批判现实主义特点19世纪60年代的俄国正处于封建专制的农奴制时代,虽然沙皇在1861年实行自上而下废除农奴制,但是由于改革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封建势力依然十分强大,广大的农民还挣扎在社会的最底层,忍受着重重剥削,生活极其困难。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俄罗斯文学向着批判现实主义的大步发展,出现了一大批文学巨匠,他们对封建势力口诛笔伐,对上流社会的空虚荒淫嗤之以鼻,文学作品有明确的社会性和目的性。
一、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当知识分子开始不满黑暗的社会现实,爱国热情高涨下的社会必然会涌现出一大批描写社会现状的文学作品。
1812年,俄国打响了卫国战争,为了反对拿破仑的侵略,知识分子用文字代替武器,唤醒人们沉睡的意识。
19世纪的俄国文学受西欧浪漫主义的影响,开始谴责黑暗的社会吞噬了原本善良的灵魂。
到了19世纪30年代,俄国文坛开始出现一些极具讽刺意义的小“寓言”文体,多半是描写官僚主义或者农奴主的尖酸刻薄以及贪欲,为后期的批判现实主义打下了基础。
二、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品的特点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几乎都与农奴解放运动相关,作家们通过塑造底层社会的小人物以及上流社会的“多余人”形象来反应农民的疾苦和上流社会的腐败和空虚。
在写作风格上注重对历史场面以及人物的心理描写,多采用传统的讽刺手法,民族气息浓郁。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特征非常明显,目标直指封建沙皇和专制的农奴制度,核心就是反映现实的腐败,有强烈的扭转现实的意愿。
俄国文学史

第七章 现实主义时代:杂志人、诗人和剧作家
一 别林斯基之后的批评 二 阿波罗·格里高利耶夫 三 赫尔岑 四 激进派的首领们 五 斯拉夫派和民族主义者 六 折中派诗人 七 阿列克赛·托尔斯泰 八 费特 九 现实主义诗人
第八章 现实主义时代:小说家(二)
一 托尔斯泰(1880年之前) 二 陀思妥耶夫斯基(1849年之后) 三 萨尔蒂科夫–谢德林 四 六七十年代小说的衰落 五 “平民知识分子”小说家
第二章 80年代与90年代初
一 80年代与90年代初 二 迦尔洵 三 次要小说家 四 流亡作家 五 柯罗连科 六 律师作家 七 诗人 八 弗拉基米尔·索洛维约夫 九 契诃夫
第三章 契诃夫之后的小说
一 契诃夫之后的小说 二 马克西姆·高尔基 三 “知识派”小说 四 库普林 五 布宁 六 列昂尼德·安德列耶夫 七 阿尔志跋绥夫 八 谢尔盖耶夫–青斯基 九 次要小说家
读书笔记
这本翻译得真好,语言舒展,稍微复杂一点的长句又简洁生动又符合口语表达习惯,阅读期间引起了极度舒 适。
这是一部生动而主观却又一针见血的文学史,其中关于各位俄国文学巨匠的评论十分贴切且有相当的见地, 喜欢俄国文学的推荐必读。
最好的俄国文学史,只可惜完成太早,白银时代以后无法提及。
:对俄国文学做了系统的梳理,其中提到的很多作家对我而言都很陌生。
俄国文学史
读书笔记模板
0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英语
时代
文学史
俄国
文学
通史
德斯米尔斯基
诗人
小说
第七讲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

第七讲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上)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文化艺术学院潘纯琳概述⏹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形成于19世纪30年代,50、60年代不断发展,70、80年代达到顶盛,20世纪逐渐衰落。
⏹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很强的革命性、战斗性和民主倾向。
此外,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和发展始终得到了文学批评和美学理论的有力支持,文学理论与创作相得益彰。
⏹链接: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论⏹超链接:19世纪后期俄国巡回展览画派⏹普希金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开“多余人”形象和“小人物”形象描写的先河。
⏹莱蒙托夫(1814-1841)为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长篇小说《当代英雄》(1840)为其代表作,主人公毕巧林是第二个“多余人”形象。
⏹40年代,果戈理继承并发展普希金和莱蒙托夫开创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形成俄国文学史上的“自然派”。
⏹50、60年代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大踏步向前,出现了一批卓有成就的作家:冈察洛夫(812-1819)和他的《奥勃洛摩夫》、屠格涅夫和他的《父与子》、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和他的《怎么办》等。
⏹70、80年代,俄国现实主义文学达到鼎盛时期,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是最为重要的作家。
第一节果戈理尼古拉·华西里耶维奇·果戈理(1809-1852),俄国著名的戏剧家和小说家,鲁迅说他是“写实派的开山祖师”。
他确立并开拓了俄国“自然派”文学的新时期,且享誉欧洲文坛。
⏹(一)生平与创作⏹1809年4月1日生于乌克兰波尔塔瓦省米尔戈罗德县大索罗庆采村一个地主家庭,1852年3月4日卒于莫斯科。
从小受到父母的影响,爱好戏剧、乌克兰歌谣和民间传说。
在二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以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佳作:《迪坎卡近乡夜话》、《密尔戈罗德》、《彼得堡小说》、《检察官》、《死灵魂》等丰富了俄罗斯文学的宝库,成为十九世纪俄国写实主义文学的一代宗师。
⏹果戈理在十九世纪俄国文坛上,甚至在全世界文学领域中均占有重要的地位。
十九世纪西方文学流派概况一览表之四俄国

1、三种基本思想并存:一是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二是传统的人道主义思想,三是叔本华、尼采、柏格森的非理性学说。
2、开始“退回内心”,把握心理活动和对直觉的捕捉。
3、越来越重视文学技巧。
五、六十年代
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
俄国戏剧家。“俄罗斯民族戏剧之父”。
著名戏剧《大雷雨》
中篇小说《哥萨克》
对平民生活的向往对贵族生活的反感,对俄国贵族出路的苦苦探索。托尔斯泰史诗风格的发展。
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1863-1869
三大代表作之一。在历史事件中描写人是一条基本原则宏伟的史诗风格被公认为世界长篇杰作之一。但阐述历史和道德哲学观点过于冗长的议论破坏了结构和谐。
文学流派
时期
1880-1886风格形成期。《苦恼》这部作品曾被托尔斯泰誉为“第一流”的作品。此期继承了普希金、果戈理开创的写“小人物”的传统,同时注重人物精神心理变化过程,抒情笔调、客观描述,基本形成“抒情心理小说”的独特风格。
中篇小说《第六病室》1892
创作中期,挖掘更深刻。
1890年库页岛之行的产物。重要里程碑。淫僧恐怖的第六病室成为了沙皇俄国的缩影。此作品表明契诃夫的创作已经进入到思想性和艺术系完美结合的阶段。
十九世纪西方文学流派概况一览表之四俄国
文学流派
时期
流派特征
代表作家
文学地位
代表作品
作品评价或地位、影响、特征
浪漫主义文学
十九世纪
流派特征,详见“法国文学”或“英国文学”表中。
俄国浪漫主义文学出现稍晚,它是在西欧浪漫主义传入后于19世纪初发展起来的。之前的俄国,是沙皇专制和农奴制国家,政治经济非常落后。直到年拿破仑入侵到1825年十二月党人起义,俄罗斯民族意识迅速高涨,俄国文学很快和西欧浪漫主义文学结合,出现了具有俄罗斯民族特色的浪漫主义文学。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人物:
奥涅金 达吉亚娜
连斯基
奥列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奠定了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在后来以果戈理为主的现 实主义作家群被称为:“自然派”。 4、开创了俄国文学描写“小人物”的先河; 由破落的贵族,处于生计需要所担任的“小职员”、“小 公务员”等。他们身份卑微、薪金微薄,遭人鄙视,长期受 着物质穷困和精神压抑的双重折磨,往往命运多舛,结局悲 惨。“小人物”是俄国社会所独有的现象,是社会转型时期 所出现的独特的社会现象。 普希金的《驿站长》果戈理的《外套》、《狂人日记》等,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穷人》、契诃夫的《一个小官员之死》 等。 5、开创了各种文学体裁,如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童话 等。比较好的中篇小说像《上尉的女儿》、《黑桃皇后》等。
(二)为什么普希金被称为俄国文学之父? 1、开创了俄罗斯的民族文学; 2、开创了俄国写“多余人”形象的传统; 什么是“多余人”?是指俄国一些受西方进步思想 影响的贵族青年,他们看到了专制的罪恶,又不敢起 来反抗,又不与当局合作,又不与下层平民结合。他 们否定既定的价值观念,过着堕落和放荡的生活,寻 求刺激以满足精神上的空虚和痛苦,最终一事无成, 成为社会上多余的人。
多余人形象的出现标志着一种代表新的价值观念的知识分子阶层从封建体制中逐渐游离出来成为社会上一支独立的力量来为新的意识形态资产阶级价值观念开始萌生只是由于缺乏社会基础的支持和思想准备不够所以才处在孤立的境地才导致多余人们更多的是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程度不同的悲剧结局
三、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1、特点: 1)在政治、经济、文化最为落后的十九世纪俄国,产生了最为 繁荣的民族文学,以一个落后的文学弱国,一跃而成为世界文 坛的魁首,这确实是一个奇迹。 原因:归于几种意识的“觉醒”: A: 民族意识与民族文化意识的觉醒; B:阶级意识与贵族阶级危机意识觉醒; C:政治改革意识的觉醒; D:意识形态意识觉醒; E:宗教改革意识与宗教拯救意识觉醒。 2)俄国文学的批评性和暴露性最强,俄国的作家具有现代知识 分子的特点。 因此,俄国的知识分子所受的政治迫害也最多。 知识 分子大多具有关心现实,关注弱势群体,反抗专制暴政,揭露 社会黑暗,伸张社会正义等特性。当然,俄国知识分子身上也 存在着不足,知识分子本来是为资本主义发展制造舆论、鸣锣 开道,对大众进行个性启蒙的,但是很多知识分子多宣传的
自考《外国文学史》第七章笔记

第七章 19世纪⽂学(⼆)(批判现实主义⽂学) 19世纪⽂学是指法国“七⽉⾰命”(1830)到“巴学)黎公社⾰命”(1871)。
这⼀时期⽂学包括:浪漫主义⽂学、批判现实主义⽂学(主流)、早期⽆产阶级⽂学。
理解后简答题19世纪⽂学的主流是批判现实主义⽂学它有以下基本特征:1客观、真实地描绘现实⽣活。
注重反映现实⽣活的整体、本质、真实、更注重细节描写的真实性。
2.批判性、暴露性、改良性。
特别注重社会底层社会及“⼩⼈物”的悲剧命运。
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在客观上表达了⼴⼤⼈民群众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和*,是从改良资本主义制度出发的,他们的思想武器是⼈道主义,政治主张是改良主义。
3.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学发展状况:⽆产阶级的萌芽:英国宪章派⽂学和德国⼯⼈⾰命诗歌是最初成就。
术语解释宪章派⽂学:1是世界⽂学第⼀次出现的⽆产阶级性质的⽂学,19世纪三四⼗年代英国宪章运动的产物。
主要成就:诗歌2作品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强烈的战⽃性、⼴泛的群众性。
3最有名的宪章派诗⼈:琼斯和林顿。
德国⼯⼈诗歌(19世纪40年代):维尔特(最的⽆产阶级诗⼈):加⼊“共产主义同盟”成为了⼀个出⾊的⽆产阶级歌⼿。
恩格斯称他“德国⽆产阶级第⼀个和最重要的诗⼈”。
批判现实主义: ⼀、法国⽂学代表⼈物及作品:梅⾥美:19世纪法国极富艺术魅⼒的作家。
常常从道德的⾓度“研究⼈的⼼灵”发掘未经现代⽂明“洗礼”的⾃然状态下雄伟顽强的原始⽣命形态。
《卡门》:(极富浪漫主义⾊彩的爱情悲剧)主⼈公卡门是⼀个“拥有娇⼩⽽出⾊的姿态,热情如⽕的⼤眼睛中不时射出凶暴的眼神”的奔放⽽浪荡的、吉⼘塞⼥郎。
福楼拜:19世纪法国⼀位承前启后的作家。
创作中偏重于客观写实和精雕细刻,以“客观⽽⽆动于衷”的美学原则精致的艺术风格为后来的⾃然主义和唯美主义奠定了基础。
《包法利夫⼈》中的主⼈公爱玛是⼀个在贵族资产阶级社会的腐蚀和逼迫下堕落毁灭的妇⼥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别林斯基在一起
向朋友们朗读他的作品
•果 戈 理 之 墓
邮票上的果戈理
作品:
①《狄康卡近乡夜话》(1831)
* 强烈的民族性;
果 戈 理 画 像
* 健康欢乐的内容; * 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果 戈 理 画 像
狄 康 卡 风 光
• 散记式的故事集。 • 乌克兰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假托养蜂人鲁 德·潘柯讲述出来,反映了劳动者的智慧﹑ 勇敢﹑酷爱自由和统治者的卑劣﹑愚蠢。
俄国的帆船
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年,俄国-英法土) 木帆船---汽轮机船
滑膛枪---来复枪(射程的三分之一)
人背牛拉运物资---铁路、汽轮 沙皇政府在全世界面前给俄国丢了丑,同时也 在俄国政府面前给自己丢了丑,前所未有的觉醒 时期开始了. -----恩格斯
1855年2月18日午夜,尼古拉一世 命令给莫斯科、基辅和华沙分别 发去如下文字的电报:“皇帝正 在死去,并向所有的人道永别。 ”
波罗的海
北 冰 洋
←芬兰
白令海峡
黑 海
兰
乌 克
←白俄罗斯
太
平 洋
里海
蒙古
中国
←朝鲜
叶 尼 塞 东部:平原 河 西部:高原、山地 为 界 叶 中西 尼 伯利 亚高 塞 原 河
• 世界上森林资源最丰富的国家 • 世界上最广阔的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大陆性气候
北半球 “寒极 ”
2.集体主义
集体主义 把俄罗斯人与注重竞争的西方人区别开 来。在西方, 个人主义 是受尊敬的,但在俄罗斯, 个人主义是个贬义词。 “在俄罗斯,人们希望能找到欧洲和亚洲两种观 念之间的平衡,找到西方对个人自由的要求与东 方将个人纳入集体的要求之间的平衡。”——尼 古拉斯·泽诺夫
二、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
•
•
与人民解放运动紧密相联,矛头
主要指向农奴制与封建专制统治; 悲怆风格与基督教人道主义思想;
•
•
形成了独特的形象系列——
“多余人”、 “小人物”、 “新人”; 有系统的进步理论作指导。
俄 国 风 光
三、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与代表作家作品
(1)19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
俄国1861年改 革
日本明治维新 1868年起
美国南北战争 1861-65年
德国统一 1871年
意大利统一 1870年
工业文明冲击下
——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19世纪中叶世界形势图(局部)
“一切都翻了个,一切都刚刚开始”
-----列夫.托尔斯泰
亚历山大二世被刺之 谜?
基督滴血复活教堂 ----亚历山大二世遇刺的地方
“诸位会深信,凡是能够维护地主利益的措施 都已一一地做到了”——1861年最后审查改革方案 时
1858年10月,亚 历山大二世提出了准 备改革的三条原则: 要使农民立即感到其 生活有所改善;使地 主立即放心,相信其 利益有保障;强大的 政权一分钟也不能动 摇,社会秩序一分钟 也不能被破坏。
英国1832年议会 改革
果戈理名言
• “真正的民族性不在于描写农妇穿的无袖长衫,而 在于表现民族精神本身。” • “病态和忧郁的心理却成了我早期作品中表现快乐 情绪的原因。” • “人人都反对我,年迈和德高望重的官员们叫嚷着 说,我竟敢如此评价公职人员,可见在我的眼中简 直没有神圣的事物了;警官反对我,商人反对我, 文学家也反对我。现在我才看到作为一个喜剧作家 意味着什么,只要你显示出一点点真理,人们就会 群起而攻之,并且不是单个人,是整个阶层都一起 来反对你。”
3.平均主义
在俄罗斯知识分子的观念里,平均分配、 平等主义观念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这种平均主义的生活方式被俄罗斯知识分 子视作保护农民免受西方个人主义思想冲 击的必要手段。
4.追求公正的社会
俄罗斯文化中,比法律更为重要的是真理 和公正。 追求社会公正一直是俄罗斯文学中的主题, 从托尔斯泰到索尔仁尼琴,无不是在寻找 一个公正的社会。 俄罗斯作家在作品中表达了他们对一个公 正、和谐的社会的向往,对他们国家未能 消除痛苦和不公而感到悲哀。
《狂人日记》(1835)
• 《狂人日记》的结尾,主人公波普里希钦: • “不,我再也没有力量忍受下去了。天哪!他们 怎样地对待我!他们用冷水浇我的头!他们不关 心我,不看我,也不听我说话。我哪一点对不起 他们?他们干吗要折磨我?他们要我这可怜虫怎 么样?我什么也没有呀。我筋疲力尽,再也受不 了他们这些折磨,我的脑袋发烧,一切东西都在 我眼前打转。救救我吧!把我带走;给我一辆快 得像旋风一样的雪橇。开车呀,我的驭者,响起 来呀,我的铃铎,飞奔呀,马,带我离开这个世 界!
果戈理《涅瓦大街》1835
• 最好的地方莫过于涅瓦大街了,至少在彼得堡是如此;对于 彼得堡来说,涅瓦大街就代表了一切。这条街道流光溢彩— —真是咱们的首都之花!我知道,住在彼得堡的平民百姓和 达官贵人,无论是谁都是宁肯要涅瓦大街,而不稀罕人世上 的金银财宝。不仅年方二十五岁,蓄有漂亮的唇髭和身着精 心缝制的礼服的年轻人为它所倾倒,即便是满腮苍髯、脑袋 光如银盘的老年人也对它情有独钟。而淑女们呢!啊,淑女 们对涅瓦大街就更是青睐有加了。又有谁不钟爱这条大街呢? 只要一踏上涅瓦大街,一种游乐气氛便扑面而来。即便是你 有要紧的事情要办,然而,一踏上大街,准会把一切事情都 忘得一干二净。这是唯一的清闲去处,人们到这里来并非为 生活需求所迫,亦非为实惠和淹没彼得堡全城的买卖利欲所 驱使。在涅瓦大街上遇到的人,似乎不像海洋街、豌豆街、 铸铁街、平民街和其他别的街上的人那么自私自利,在那些 地方,贪欲、自私、势利分明摆在那些步行的和坐在各式马 车里疾驰如飞的人们的脸上。涅瓦大街是彼得堡的交通要冲。 住在彼得堡区或者维堡区的人,如果好几年没有拜访过住在 沙滩地或莫斯科关卡附近的朋友,那么他尽可以相信,一定 会在涅瓦大街上彼此碰面的。
伊萨基辅大教堂
6.“圣愚”精神
俄罗斯文学作品中的“圣愚”精神——献 身和自愿受苦等核心精神,成为俄罗斯作 家创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圣愚”精神与革命人道主义精神的结合 成为俄罗斯文学的魅力之一。
7.圣母崇拜
东正教的基本教旨与天主教和新教是一致 的,但东正教更具有一种忏悔精神,东正 教还特别推崇圣母玛利亚,以母爱的至高 无上为出发点,认为圣母的地位高于基督, 这是其他西方宗教所没有的。 而对女性的圣母是崇拜也导致了俄罗斯文 学中一系列优美女性形象的产生,其中最 突出的便是被称为“屠格涅夫家里的姑娘” 的女性形象。
• • • • •
“你很贫困, 也很富足; 你很强大, 又很衰弱; 俄罗斯,我的母亲。”
——涅克拉索夫 • “俄罗斯,我的妻子,我的不幸的妻 子!” ——勃洛克
俄罗斯文化特点
1、斯拉夫民族英雄主义 • 嗜血、野蛮、血性、英雄气质、掠夺、荣誉、胜 利、刚勇、感伤、苦难 2、东正教文化 • 基督重临、受难、忏悔、救赎、圣母/圣女情结、 爱、罪感、救世主(弥赛亚) 3、西欧近代思想影响 • 启蒙、理性、忧郁
沙皇尼古拉一世承受不了沉重打 击服毒自杀了!
……现行的农奴领有制不能一成不 变,与其等待农奴自下而上地起来解放 自己,倒不如从上面来废除农奴制度, 解放农奴为好。 ——亚历山大二世,1856年3月 继续拖延只会引起更大的灾祸,对整 个国家,特别是对地主会造成有害的、灾 难性的后果。因而宜尽快通过改革方案。 ——亚历山大二世,1857年2月
(二)历史背景
地 主 毒 打 农 奴
俄 国 农 奴
亚 历 山 大 二 世
解放农奴
俄 国 农 民
俄国的农奴制
•农奴的一切,包括人身、子女、财产都属地主所 含义:农奴的人身、财产都属领主所有 有。地主可随意打骂农奴,而农奴却连控告主人 确立:17世纪中期俄国《法律大全》的颁布, 的权利也没有。 农奴制正式确立 •明斯克州一个女地主,她把铁链系在农奴的颈上 ,用开水和烧红的烙铁残害农奴,并强迫其吃蚂 发展:18世纪中后期,农奴制扩展到乌克兰等地 蝗。 •19世纪上半期的俄国报纸上,曾经有出售 有饲养 19世纪中叶,俄国45%以上的人口是农奴 猪犬和吹笛唱歌等专长的家奴与阉马的广告。
农奴的处境
政治:受压迫 没有人身自由 经济:受剥削 生活贫困不堪
处境恶劣 地位低下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世界名画,伊里亚.叶 菲莫维奇.列宾在19世纪80年代初创作的批判现 实主义油画中的杰作。现收藏于圣彼得堡俄罗斯 国立美术馆。
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 ——帆船与汽船的较量
英国的铁甲舰
——现实主义文学形成
A、普希金与莱蒙托夫(1814—1841)为现实主义 文学的确立做出了杰出贡献。
俄罗斯批评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 史诗型家庭小说:普希金——诗意的 现实主义道路 • 史诗型社会小说:果戈理——讽刺的 现实主义道路
B、果戈理(1809-1852) ——俄国现实主义文学“自然派” 的奠基人,幽默讽刺大师
②《密尔格拉德》与《小品集》:
• 标志着作者的创作开始由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变; • 《密尔格拉德》中的名篇有《旧式地主》、《两个伊 凡吵架的故事》和《塔拉斯·布尔巴》。
③《彼得堡故事集》:
• 继承、发展了普希金开创的描写“小人物”的传统 •《狂人日记》:描述备受欺凌的小公务员波普里希钦 向专横霸道的“大人物”发出抗议而受到迫害的故事;
5.东正教传统
“不信仰东正教就不是俄罗斯人。” ——陀斯妥耶夫斯基 在俄罗斯的种族、文化、民族性中,存在 了 1000 年的东正教最为著名。每一个俄罗 斯人身上都有东正教传统。 东正教赋予俄文化以独特的神秘色彩。
• 东正教圣会上达成的一致意见被认为是真 理,独一无二,人们不能有其他意见。这 一思想根源于俄罗斯传统中对持不同政见 者的蔑视。 • 俄罗斯东正教具有平等主义思想,要求所 有教徒都服从惟一正确的宗教习惯。在东 正教基督徒中确实有一种大家庭般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