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基因的组织与结构
《分子生物学》复习题解答【2010级生物科学(师范)版】

质粒,如酵母和植物。 ④ 原核生物的DNA位于细胞的中央,称为类核。
真核生物有细胞核,DNA序列压缩为染色体存在于细胞核中。 ⑤ 真核基因组都是由DNA序列组成,原核基因组还有可能由RNA组成,
如RNA病毒。
5、转位因子的特点。 (1)结构特点:在转位因子的两端,存在末端重复序列(TIR),在转 位过程中至关重要。 (2)结构特点:绝大多数转位因子含有开放阅读框架(ORF),它可能 编码转座酶,促进转位因子的转位。 (3)结构特点:受体DNA上很短的一段靶序列,由于转位因子的插入,靶序
靶位点连接。最后,填补插入位点两侧的单链区。 (4)分析比较细菌转座子的结构与特点? 答:1974年,随着发现与抗生素抗性有关的基因可以在质粒与细菌的染色
5、简述拓扑异构酶的概念、分类、特点及作用机理。 (1)概念:在真核、原核生物中发现有催化双螺旋DNA的超螺旋化或者回
到松弛态的酶类,即负责DNA拓扑异构体的超螺旋与松弛态相互 间的转化,反应都与链的切断——缝合机制相关。 (2)分类:I型拓扑异构酶,II型拓扑异构酶。 (3)特点:既能水解,又能连接磷酸二酯键。 (4)作用机理: ① Ⅰ型拓扑异构酶不需要ATP的能量而催化异构体化,作为反应的中间 产物,在原核生物来说是游离型的5′-OH末端扣3′-磷酸末端与酶形成 共价键,而真核生物是3′-OH末端5′-磷酸末端与酶形成共价键。此酯 键中所贮存的能量,可能在切断端的再结合上起着作用。 ② 在Ⅱ型拓扑异构酶中,DNA促旋酶可单独催化闭环状DNA产生超螺 旋,这是独特的。其它二个型的酶,除可使超螺旋松弛也需要ATP的 能量外,还可催化促旋酶的催化反应。
7、熔解温度(Tm)
Tm是指DNA的热变性过程中,260nm处的紫外吸收值的增加量达到 最大增量的一半时的温度。 8、拓扑异构酶 拓扑异构酶是指在真核、原核生物中发现有催化双螺旋DNA的超螺旋 化或者回到松弛态的酶类,即负责DNA拓扑异构体的超螺旋与松弛态 相互间的转化,反应都与链的切断——缝合机制相关。 9、双螺旋呼吸作用 双链DNA中配对碱基的氢键不断处于断裂和再生状态之中,特别是稳 定性相对较低的富含A-T的区段,在微观上,常会发生瞬间的单链泡 状结构,这种现象称双螺旋的呼吸作用。 10、镜像重复 镜像重复由反方向完全相同的两个序列组成的重复序列。
各细胞基因组成

各细胞基因组成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而基因组则是细胞内的遗传物质。
基因组由DNA分子组成,其中包含了生物体的全部遗传信息。
在细胞内,基因组的组成是多样且复杂的,不同类型的细胞具有不同的基因组成,这决定了细胞的功能和特性。
一、DNA的组成DNA是脱氧核糖核酸,是构成基因组的主要成分。
DNA由四种碱基(腺嘌呤、鸟嘌呤、胸腺嘧啶和鳞状嘧啶)组成,通过碱基间的氢键连接在一起。
这种碱基的排列顺序决定了DNA的序列,进而决定了细胞的遗传信息。
DNA分子呈双螺旋结构,由两条互补的链组成。
这两条链通过碱基间的配对规则相互连接,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结构。
DNA的组成不仅决定了细胞的遗传信息,还决定了DNA的稳定性和复制能力。
二、基因的组成基因是DNA分子中的一个特定区域,它包含了编码蛋白质所需的信息。
基因由一系列的密码子组成,每个密码子对应着一个氨基酸。
这些密码子的排列顺序决定了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进而决定了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基因组中的基因数量和长度是多样的,不同生物体的基因组大小也不同。
人类基因组中大约有2万个基因,而一些微生物的基因组可能只有几百个基因。
基因组的大小和基因数量并不直接决定生物体的复杂性,而是与生物体的功能和适应环境的需求有关。
三、基因组的组织基因组中的基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以一定的方式组织在染色体上。
染色体是细胞内基因组的主要载体,它们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复杂结构。
染色体的数量和形态因生物体的不同而异,人类有46条染色体,其中包括23对。
基因组的组织方式对基因的表达和调控起着重要的作用。
染色体上的基因可以通过染色质的结构和化学修饰来调控其表达水平。
这种调控机制使得细胞能够根据需要合理地利用基因组中的信息,从而实现细胞的分化和功能特化。
四、细胞类型的基因组成不同类型的细胞具有不同的基因组成,这决定了它们的功能和特性。
在多细胞生物中,细胞的分化和特化是通过基因的表达调控来实现的。
在不同类型的细胞中,只有部分基因被表达,而其他基因则被沉默。
七年级上生物第二章第三节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栽培技术改进措施
土壤改良
根据植物生长发育对土壤环境的要 求,采取深耕、施肥、排水等措施,
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状况。
合理密植
根据地力、光照等条件,确定适宜 的种植密度,使植物群体得到充分 利用光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灌溉与排水
根据植物生长发育对水分的需求和 当地气候条件,合理安排灌溉和排 水措施,确保植物正常生长。
在逆境条件下,植物体通过调 整各器官的功能和形态来适应
环境变化。
04 植物体生长与发育过程
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阶段
种子吸水膨胀
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吸 收水分,体积增大,种
皮变软。
呼吸作用加强
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呼 吸作用逐渐加强,消耗
大量有机物。
胚根突破种皮
胚根首先突破种皮,向 地生长,形成主根。
胚芽出土
器具
刀片、镊子、载玻片、盖玻片、滴管、吸水纸等。
实验步骤和方法
步骤一
选取适当的植物器官,用刀片切成薄片。
步骤三
盖上盖玻片,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的染色剂。
步骤二
将切片放置在载玻片上,用滴管滴加染色剂 进行染色。
步骤四
将制备好的装片放置在显微镜下观察,并记 录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分析和讨论
分析
通过观察,可以看到植物体由细胞构成,细胞形成组织,组织构成器官。不同器官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共同 协作完成植物体的生命活动。
物理防治
利用物理手段如光、热、辐射等防治病虫害,如温汤浸种、晒种等。
06 实验:观察植物体结构层 次
实验目的和要求
目的
通过观察植物体的不同结构层次,了解植物体的组织结构和 器官构成。
要求
掌握植物体从细胞到组织的形成过程,理解植物体各器官的 结构和功能。
基因的结构和功能

基因歧视:基于基因信息的歧视行为,如就业、保险等方面
隐私保护:保护个人基因信息的隐私权,防止信息泄露和滥用
法律法规:各国对基因歧视和隐私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 社会影响:基因歧视和隐私保护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如心理健康、社会公 平等
生物安全:基因技术 的滥用可能导致生物 安全问题,如基因污 染、生物恐怖主义等
相同基因的过程
基因克隆的应用:生产 转基因生物、治疗遗传
疾病等
DNA重组:通过切 割和拼接DNA片段, 改变生物的遗传特性
DNA重组的应用:生 产疫苗、开发新药等
基因编辑技术的原理:利用核酸 酶对基因进行精确切割和修改
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疾病治疗、 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
基因编辑技术的优点:高效、精 确、成本低
翻译: mRNA中的 基因信息被 翻译成蛋白
质
起始密码子: 表示翻译开 始的信号
终止密码子: 表示翻译结 束的信号
tRNA:携带 氨基酸参与
翻译过程
核糖体:蛋 白质合成的
场所
转录因子:调控 基因转录的蛋白 质
转录起始位点的 选择:决定基因 转录的起始位置
转录后修饰:影 响基因转录的准 确性和效率
翻译后修饰:影 响蛋白质的活性 和功能
生物技术产业:包括基因工 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 酵工程等,广泛应用于医药、 食品、环保等领域
生物制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 生产药物,如抗生素、疫苗等
生物技术公司的发展:如 Amgen、Genentech等公司
的成功案例
生物技术产业的未来趋势:个 性化医疗、精准医疗、基因治
疗等
目的:测定人类基因组的DNA序列 启动时间:1990年 完成时间:2003年 意义:为个性化医疗提供基础数据,促进医学研究和疾病治疗
高中生物第二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1精编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教学设计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对教材的认识本章介绍了组成细胞的蛋白质、核酸、糖类、脂质等有机物的结构和功能,以及水和无机盐的作用。
把有机物放在无机物的前面,这是编者的匠心所使然──生命物质运动特殊性和运动的本质属性是由有机物特别是蛋白质来完成的。
一个简单的顺序颠倒,诏示了生命物质运动过程中各物质扮演的角色的轻重。
通过本章学习,为学生的后继学习打下必不可少的基础,在本章学习的基础之上,才能感悟生命活动过程中的物质输入和输出、能量供应和利用,以及系统的发生、发展和衰亡的过程实质。
(二)教学目的要求知识方面1.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2.简述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3.概述糖类的种类和作用。
4.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和作用。
5.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6.说出水和无机盐的作用。
能力方面1.尝试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2.以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为材料,进行特定的染色,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1.认同生命的物质性,探讨组成细胞的分子的重要作用。
2.认同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的统一性。
3.崇尚生命物质和谐之美,珍爱生命。
4.为生命的奥秘所折服。
5.珍惜水、节约水的意识渗透。
6.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与原来的高中教材相比,本章的内容有所拓展。
基本概念和原理基本没有增加,补充的是课堂上即可完成的学生活动,如“问题探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关于“氨基酸结构通式”、“脂肪的分布和作用”、“无机盐的重要生理功能”等内容的“思考与讨论”;以及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人体健康的联系,科学史话和科学前沿等。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重点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四、教学难点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五、教学流程第二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基因及基因组结构

基因及基因组结构基因是生物体内调控遗传特征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基因组则是一个生物体中包含的所有基因的集合。
基因的结构主要由DNA分子构成,DNA分子由一串由四种核苷酸(腺嘌呤,胸腺嘧啶,鸟嘌呤和胞嘧啶)组成的序列组成。
这些核苷酸以双螺旋的形式排列,形成了DNA链。
每个核苷酸由碱基部分、糖分子和磷酸部分组成。
这些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确定了基因的编码顺序。
基因被编码在染色体上。
染色体是一个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线状结构。
人类细胞中有23对染色体,其中包含大约3亿个碱基对的DNA。
每一对染色体中,一条来自父亲,另一条来自母亲。
一些基因在染色体上位置靠近彼此,形成基因簇。
染色体的形状和大小有所不同,其中有两种主要类型: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
性染色体决定了个体的性别,而常染色体则不负责决定性别。
基因组的结构和组织可以粗略地分为以下几个层次:1.核苷酸:基因组的最小单元是由核苷酸组成的DNA序列。
核苷酸有腺嘌呤(A)、鸟嘌呤(G)、胸腺嘧啶(T)和胞嘧啶(C)四种,它们按照特定的规则排列在一起。
基因是一段长度不等的核苷酸序列。
2.基因:基因是DNA中具有特定功能的特定片段。
一个基因可能包含了编码蛋白质所需的信息,也可能含有调控其他基因表达的序列。
基因的长度从几百到几百万碱基对不等。
3.染色体:基因组中的基因被组织成线状结构的染色体。
人类细胞中有23对染色体,其中包含了大约3亿个碱基对的DNA序列。
每个染色体上可以存在几千个基因。
4.基因组:基因组是一个生物体中所有基因的完整集合。
不同生物的基因组大小有所不同。
人类基因组的长度约为3.2亿个碱基对。
基因组的结构和组织还可以按功能分类为下面几种区域:1.编码区域:编码区域包含了用于合成蛋白质的基因片段。
这些基因被转录成mRNA,然后翻译成蛋白质。
2.调控区域:调控区域包含了基因的调控序列,这些序列能够控制基因的活性和表达水平。
这些序列包括启动子、增强子和抑制子等。
3.重复序列:重复序列是基因组中重复出现的DNA片段。
七年级科学第二第二章观察生物章知识点

第二章:观察生物第一节:生物与非生物1、蜗牛的相关知识:蜗牛是腹足纲的软体动物,整个身体分为:壳、足、触角、眼、口。
蜗牛具有触觉(触角部位最灵敏)、嗅觉、味觉、视觉,但无听觉;食物主要为植物的根、叶和叶芽,因此对农作物的危害较大,所以是农业的害虫。
2、生物与非生物:最大的区别是有无生命,即有无新陈代谢。
3、动物与植物(1)动物和植物都属于生物两者最大的区别是:营养方式不同。
动物:由于细胞中无叶绿体,自身不能制造养料,要摄取食物来获得营养。
植物:细胞内有叶绿体,能利用阳光、水、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
第二节:细胞1、细胞学说创立的历史:① 1665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利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了木栓的细胞壁结构,提出了“细胞”这个名词。
② 1831年英国科学家布朗发现了植物细胞内的细胞核。
③德国诗人歌德提出了“原型”说,另一位德国科学家提出了“原液”说。
④ 19世纪40年代,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在总结前有经验基础上,共同提出了“细胞学说”。
⑤魏尔啸提出:一切细胞来自于细胞。
⑥细胞学说: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单位;细胞是由细胞分裂产生的。
2、细胞的结构:(1)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保护和控制细胞物质的进出);细胞质(细胞内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细胞核(内含遗传物质,与繁殖后代有关,是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2)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保护和控制细胞物质的进出)细胞质(细胞内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细胞核(内含遗传物质,与繁殖后代有关,是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细胞壁(具保护和支持作用,主要成分为纤维素)液泡(内含细胞液)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内有叶绿素)3、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4、并非所有的植物细胞都有叶绿体,如根细胞,洋葱内表皮细胞没有叶绿体。
5、显微镜使用的主要步骤(1)安放: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置于体前略偏左。
(2)对光:转动物镜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转动遮光器,选用较大的光圈。
DNA的二级结构特点总结

DNA的二级结构特点总结DNA是所有生物体中的遗传物质,它的二级结构是指DNA螺旋的组织方式和形成的特点。
DNA的二级结构的研究对于理解DNA的功能和复制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DNA的二级结构中,最常见的形式是B-DNA,也有其他形式如A-DNA和Z-DNA。
本文将总结DNA二级结构的特点,包括B-DNA的结构、双螺旋形成的稳定性、非常规DNA结构以及DNA的超螺旋结构。
首先,B-DNA是DNA最常见的二级结构形式。
B-DNA是一个右旋螺旋,由两条DNA链以螺旋形式缠绕在一起。
螺旋轴由两个互补的多聚核苷酸链构成,它们以氢键相互连接。
这些氢键通过配对碱基(腺嘌呤与胸腺嘧啶,鸟嘌呤与胞嘧啶)形成,稳定了DNA的双螺旋结构。
其次,DNA的双螺旋具有稳定的结构。
DNA的双螺旋形成了一个非常稳定的结构,这是由于氢键的形成。
每个碱基之间形成了三个氢键,使得DNA的结构非常坚固,并且能够在各种环境条件下保持稳定。
这种稳定性对于DNA的遗传传递和复制过程非常重要。
除了B-DNA外,DNA还可以形成其他形态,如A-DNA和Z-DNA。
A-DNA是右旋螺旋,其主要区别在于碱基对之间的倾斜角度。
与B-DNA相比,A-DNA的碱基对之间的间距较小,使得螺旋更加紧凑。
Z-DNA是DNA的左旋螺旋,其形成是由于DNA链形成具有一定序列和结构的结构,使得DNA链构成了颠倒的Z形。
A-DNA和Z-DNA的形成通常与特定的序列和环境条件有关,其在DNA功能和基因表达调控中的作用还在进一步研究中。
此外,DNA还可以形成超螺旋结构。
DNA超螺旋是由DNA双螺旋的质心形成的螺旋形状。
这种超螺旋结构的形成是由于DNA的柔性和可压缩性,以及侧链之间的旋转能力。
DNA超螺旋对于DNA的复制和转录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它可以保持DNA在复制或转录中的稳定性并提供局部的空间结构。
综上所述,DNA的二级结构具有以下几个特点:B-DNA是最常见的形式,具有右旋螺旋的结构,由两条DNA链以氢键相互连接;DNA的双螺旋具有稳定的结构,能够在各种环境条件下保持稳定;DNA还可以形成其他形态,如A-DNA和Z-DNA,它们与特定的序列和环境条件有关;此外,DNA还可以形成超螺旋结构,对DNA的功能和复制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哺乳动物的主要TEs-反转录病毒:哺乳动物和其他脊椎动物 的主要TEs是一组感染的反转录病毒,其插入在宿主时称原病 毒(provirus),两端正向重复可作为转录的增强子,启动子 和终止信号,内部顺序约5-10kb可编码几种蛋白包括反转录 酶和整合酶(integrase)及病毒外壳蛋白等。 反转录病毒含两个拷贝RNA分子可以是相同的或含等位基因, 感染后在宿主细胞内可以任一条RNA链为模板合成cDNA由整 合酶将其插入宿主基因组。人体内有约1-100或更多的整合的 反转录病毒拷贝,有无害的或是致病性的,如艾滋病毒HIV。 一些插入的反转录病毒可诱发癌症因其使细胞进入失去控制生 长状态,正常细胞基因由反转录转座子或其他机制转化为癌症 相关形式称为致癌基因。
可变剪接(alternative splicing):许多基因可进行可变剪接
将不同的内含子切除,外显子和内含子均可选择地被切除或 保留而产生不同mRNA分子并具有特殊功能。
假基因(pseudogene)
假基因就是指核苷酸序列与其相应的功能基因基本相同,但却 不能合成出相应的功能蛋白的失活基因。 非加工假基因是突变(编码区及5‘区的碱基替换,缺失和重排) 产生的,5’区突变使得基因无法转录,而编码区突变可形成异常 或无功能蛋白质,其位置与正常功能基因相同。 加工的假基因与mRNA匹配而无5‘端和3’端及内含子因而通常是 不转录的,可能是mRNA由反转录酶形成互补DNA(cDNA)后插 入基因组中。 rRNA, tRNA和sn/scRNA基因假基因的重复亦出现且有时比正常 基因还多。 tRNA来源的假基因具有完好的内部启动子故可正常 转录可通过反转录后cDNA的插入而增加其数量。
剪接反应:将内含子两端糖-磷酸键断开并连接游离端产生连 续的mRNA分子,断口精确发生在内含子-外显子接口处而不 会产生移码。内含子剪切有5种U小核RNAs(U snRNAs)即 U1,U2,U4,U5,U6及其关联蛋白组成复合物剪接体 (spliceosome)的参与,snRNA-蛋白复合物与内含子结合折 叠成易于切除的构象(分支RNA结构-套索,lariat),需ATP 的参与。 低等真核及线粒体和叶绿体内前体-mRNA的剪接为RNA自我 剪接(self-splicing),其剪接的RNA前体中的内含子属II类内 含子(group II introns),其形成的套索与二级结构有关(与 snRNA和前体-mRNA内含子配对构型相似),有些象核酶自 催化的反应。
约5.5Kb。
tRNA基因 多数物种中tRNA基因分布于几个和多个染色体,一种或多种 tRNA类型的基因成族存在。假基因普遍存在,尤其在高等真核生物中。 tRNA来源的假基因具有完好的内部启动子故可正常转录并通过反转录后 cDNA插入而增加其数量。 sn/scRNA基因家族 可成族(串联重复)或以单基因出现,正常的功能基因重复数不 多只有10-30个拷贝,而假基因拷贝数则很高。大多数假基因两端有正 向重复说明其很可能是从反转录后插入的,也有部分为非加工的假基因。
Classifying organisms according to cell types
Eukaryotic cell
Prokaryotic cell
A1 Cellular classification
典型原核细胞示意图
(鞭毛)
(类核)
(毛)
Cell wall: to prevent cell lysis in environments of low osmolarity Plasma membrane: lipid bilayer and embedded proteins for small molecule exchange Genetic materials: nucleiod (single and circular chromosome), plasmid Ribosmes: protein synthesis machinery Pili: to allow the cell to attach to other cells and surface Flagella: cell movement back
A1 Cellular classification
典型真核细胞示意图
microtubules: tubulin microfilament: actin
•Controls the shape and movement of the cell •Organizes some metabolic fun、中速和慢速复性组分, 与真核生物DNA的复杂程度是相关的。 DNA重复频率 重复频率f=化学复杂度/动力学复杂度 单拷贝顺序:复性最慢,为编码蛋白质基因,40~70%; 轻度重复顺序:2~10个,组蛋白基因等,含假基因; 中度重复顺序:基因在基因组中出现几十次到几千次,如rRNA、tRNA和 某些蛋白质基因。占了人体DNA总量的30~40%; 高度重复顺序:重复出现百万次或更多,很多为短片段(小于10bp),大 多数不编码蛋白质或RNA,多数出现在染色体端粒和着丝粒两旁,一般 表现为富含A-T或G-C对。包括卫星DNA。
细菌插入顺序(IS——Insert Sequences) 通常拷贝IS顺序后再插入其他靶序列, IS顺 序两端有反向重复顺序且亦由短靶序列正向重复顺序 包括,IS编码转座酶,转座频率与细菌突变频率相当 (10-5~7)。 复合转座子(Tn——) 包含有细菌细胞基因(如青霉素、四环素等抗 性基因),含末端反向重复顺序。 细菌Tn可以通过质粒进行传递和转座,因而扩散加快。
转座因子(Transposon)
转座因子(TEs, transposable elements)-可在基因组中快速 移动的因子,其从一处产生拷贝后离开并插入另一处而原来 位置的顺序不变。 转座子(transposons):将TE切下后插入另一位置,多数在两 端含短反向重复顺序,中间区段一般包含至少一个转座酶 (transposase)基因。多数转座酶可将转座子插入到基因组 任何位置。 反转录转座子(retrotransposons): 由RNA中介通过反转录形 成cDNA后插入新的位置。
组蛋白基因家族 主要是组成染色体上核小体的H1、H2A、H2B、H3、H4,其 基因作为一个单元重复数百次形成若干个串联的基因家族,主要在细 胞分裂间期S期转录翻译。组蛋白基因无内含子,其mRNA无poly(A)尾 部。 珠蛋白基因家族 血红蛋白由珠蛋白α2β2亚基组成四聚体,人α、β珠蛋白基 因组成基因家族分别集中在染色体第16和第11染色体上。 α 基因家族 含ζ基因(1)、 α基因(2)及其假基因(4),β基因家族含5个功能基因- ε、γ(2)、δ、β、ψβ1(假基因)。不同个体发育时期血红蛋白的珠 蛋白亚基表达组装是不同的。
back
A2 Subcellular organelles
大肠杆菌基因组
基因组大小:环状DNA分子,4600Kb, 与蛋白质形成拟核区 域(100多个),为超螺旋结构,约3000-4000个基因; 操纵子:多数组成操纵子单位,调节蛋白(trans因子)参与转 录调控,如乳糖、色氨酸、组氨酸操纵子; 基因拷贝:多数为单拷贝蛋白质基因,rRNA基因(rrn基因) 为多拷贝(7个拷贝16S-23S-5S rRNA基因), 其启动子顺序不 同。
第二章 基因的组织与结构
原核生物基因组 大肠杆菌 噬菌体 真核生物基因组 重复顺序 卫星DNA 基因家族 内含子与外显子 假基因 转座因子
原核生物基因组和基因
原核生物基因组的特点
核区:无核膜,为拟核(nucleoid); 基因组较小:E.coli约4600Kb; 裸露DNA:无核小体结构,结合蛋白质少; 编码容量:多数编码蛋白质,非功能区少; 操纵子:功能相关基因一起转录(多顺反子); 重复顺序少:多为单拷贝,出现重叠基因;
λ(lambda)噬菌体 双链DNA,48.5Kb, 线性分子可以通过粘性末端 (COS位点)连接形成环状分子,含46个基因。基因组分为5 个区域:头部基因、尾部基因、调控区、复制区、晚期调 控区。λ噬菌体可进行溶原(prophage)和裂解生长周期。 原核生物重叠基因 少数原核生物(如фx174、G4噬菌体、SV40病毒、 E.coli的trp操纵子等)在一段DNA分子内可进行不同转录产 生不同基因产物,多数为部分重叠,也有三重重叠。
卫星DNA DNA在CsCl密度梯度离心时其位置由其G+C%含量决定(真核在 30~50%之间) ,DNA不同区段G+C%相差约10%。打断后离心出现 的带型除了主带外,出现偏离主带的次带,即卫星DNA带。卫星 DNA为高度重复顺序,主要是着丝粒和端粒顺序。
Alu重复顺序 人类与其他哺乳类动物中出现的含Alu限制酶切点的非功能重复顺序,约 300bp,1万~5万个拷贝,占基因组3~8%。含2个类似于SRP 7S scRNA顺 序(假基因),两端有短正向重复顺序(移动因子特征)。Alu顺序可成单、 双或小族出现在人类基因组(6~8%),25%mRNA基因的内含子中出现Alu 顺序,完整Alu顺序5’端有聚合酶III启动子,少数Alu顺序可以转录。Alu 顺序插入基因编码区可导致遗传病症。
真核生物的不连续基因
DNA与mRNA杂交发现许多不配对区(R-环结构),说明转录的前体-mRNA 经过加工产生成熟mRNA发生了剪接,前体-mRNAs比成熟mRNA产物一般 长5-10倍。 比较mRNA基因,hnRNAs和成熟mRNAs发现了编码mRNA的基因中存在间 插顺序(intervening sequence),它们以间隔形式存在而在成熟mRNA中已 加工剪除,称内含子(intron),保留在成熟mRNA中的片段称外显子 (exon)。通过基因测序确定了大多数蛋白质编码基因含内含子,约每个 基因含1-60个内含子。 外显子区域与蛋白质的结构域的比较发现有一定的相关,外显子两端相当 于连接结构域的“绞链区”。 几乎所有mRNA基因的内含子两端相同即开始5’端为GU,3’端为 AG(GU/AG原则,DNA中以GT/AG表示),一些内含子中还有其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