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写作技巧汇总分析
新闻媒体中的新闻写作技巧

新闻媒体中的新闻写作技巧新闻是社会公众获取信息、了解时事的重要途径之一,而新闻写作则是新闻媒体传递这些信息的手段。
新闻写作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以确保信息准确、有效地传达给读者。
本文将探讨新闻媒体中的新闻写作技巧,并提供一些建议。
1. 确保准确性和可靠性新闻写作的首要任务是确保准确性和可靠性。
记者在收集信息时应该多途径、多角度地获取,核实信息的真实性。
同时,记者要通过与权威人士、专家的沟通,以及查阅相关文件和资料等方式,确保新闻报道的可信度和准确性。
2. 简明扼要的撰写方式新闻写作要求简明扼要,语言简练,能够在较短的篇幅内传达最重要的信息。
记者应该避免冗长的句子和过多的修饰词,突出突发事件的关键信息。
在写作过程中,要通过适当地运用段落分隔、标点符号和段首句,则能够使文章更加易读,便于读者获取信息。
3. 采用逆序金字塔结构逆序金字塔结构是新闻写作中常用的组织结构。
它先从最重要的信息开始,逐渐向细节展开,最后提供背景信息。
这种结构能够吸引读者的兴趣,同时让他们在阅读一部分内容后就能够获取到关键信息。
4. 使用引人入胜的标题标题是吸引读者注意力的第一步。
新闻标题应该简洁明了,能够准确地概括主题,并且具备吸引人的特点。
使用一些生动活泼的词语、具有争议性的观点或独特的视角来撰写标题,能够更好地引起读者的兴趣。
5. 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新闻报道的语言应该生动活泼,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记者可以运用形象的比喻、生动的描绘、具体的细节等手法,使读者产生共鸣。
同时,故事性也是吸引读者的重要因素,通过将新闻事件进行故事化的叙述,能够更好地吸引读者的关注。
6. 加强多媒体元素的运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闻媒体已逐渐向多媒体发展。
记者在新闻写作中可以充分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元素,使新闻报道更加丰富多样,增加读者的阅读体验。
7. 尊重读者,避免偏见新闻记者要尊重读者,不应该带有偏见地进行报道。
应该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并且避免个人主观的评论。
新闻写作基本技巧浅析

第13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河北日报《我省交通图五年七变》本报讯(记者石磊)祖籍沧州的郑先生在沪经商数年,前不久他从上海返乡,连遇两个“没想到”。 一是石家庄到沧州的高速公路上舒适、快捷、干净的旅途让他连说“没想到过去要走 六七个小时的路现在只用3个小时。” 第二个没想到就是他离家前买的1996年版的《河北省地图册》已失去了作用,因为里面的河北交通图上,只标有京石和石太两条高速公路,而现在连沧州这个号称“交通死角”的地方都有两条高速公路穿过。
三、新闻写作的基本知识
四)新闻写作方法1、写作: 从根基上说,最宝贵的语言因素就是简短、有力。 1、 了解受众是谁。 2、使用强有力的名词和动词,减少修饰词的使用,多用短句。 3、避开陈词滥调。 4、要具体。 5、当心被动语态的隐晦含糊。主动语态则是负责任。 6、别的办法都不灵的时候,要勤奋写作。
三、新闻写作的基本知识
减少修饰词的使用,目的是为了文字简洁,避免多余字词。方法是用一个词代替一系列无用的形容词和副词;尽量避免使用生僻词;要多用短句子,把复句变成并列的两个句子。 要准确 ;要具体,避开一般笼统;避免夸大、一般化、想当然、信口雌黄。 避免玩弄行话,要将专业术语转换为读者很快理解的文字。 入门——熟练——提升——再提升……任何一个记者在写作中都会遇到一个不断提升的阶段。有时候,他会发现,达到一个阶段后,再一次的提升异常困难,时间漫长,甚至有倒退的危险。这时候,除了保持大量优秀范文阅读外,惟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写作。
三、新闻写作的基本知识
三、新闻写作的基本知识
(一)新闻的定义首先,什么是新闻?历来说法不一。国内外众多资深新闻学专家和新闻工作者,给新闻下了170多种定义。陆定一: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范长江:新闻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的事实
新闻写作方法与技巧

新闻写作方法与技巧新闻写作是一种特殊的写作形式,它要求文字简洁明了、内容准确全面,并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下面是一些新闻写作的方法与技巧,希望能对新闻从业者有所帮助。
一、准确客观的语言风格新闻是客观报道事实的形式,因此在写作中要保持准确客观的语言风格。
避免使用主观色彩强烈的词语和评价性的描述,而要使用客观明了的语言来表达。
例如,“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比“发生了一场可怕的车祸”更符合新闻风格。
二、简洁明了的标题和导语标题和导语是吸引读者注意力的关键。
标题要力求简短明了,准确概括新闻内容。
导语则要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激发他们继续阅读下去的欲望。
标题和导语的撰写应该突出新闻的重点,避免冗长和废话。
三、倒金字塔式的写作结构新闻写作通常采用倒金字塔式的结构,即先给出最重要的信息,然后逐渐向下陈述。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读者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到最核心的信息。
重要信息要放在开头,细节和背景信息则可以逐渐展开。
四、使用简洁有力的语言新闻是要在有限的篇幅内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因此要尽量使用简洁有力的语言。
避免使用长句和复杂的修辞,而要使用简洁明了的词语和短句来表达。
另外,不要使用深奥的词汇和专业术语,要考虑到普通读者的理解能力。
五、多角度的报道与引用新闻报道要注重多角度的报道和引用。
这样不仅可以使报道更加全面客观,还可以让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在引用他人观点时,要确保引用的内容准确无误,同时注明出处,遵守新闻的道德原则。
六、多媒体形式的运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新闻已成为一种流行的报道形式。
在新闻写作中,可以适当运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形式来增加新闻的吸引力和可读性。
但要注意选择合适的素材,并合理安排在新闻中的位置。
八、不断学习和提高写作能力新闻写作是一门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的技能。
从事新闻行业的人员需要持续关注国内外的时事动态,了解各类新闻报道的技巧和经验。
同时,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写作能力,加强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以提高新闻写作的质量和水平。
新闻稿写作技巧与注意事项详解

新闻稿写作技巧与注意事项详解新闻稿是一种常见的媒体宣传工具,用于传递重要的新闻信息。
一个优秀的新闻稿应该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准确传达信息,同时具备一定的新闻价值和媒体关注度。
在撰写新闻稿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一些写作技巧和注意事项,以确保稿件的质量和效果。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些技巧和注意事项。
一、新闻稿的结构新闻稿的结构一般分为五个部分:标题、导语、正文、结尾和联系方式。
1. 标题:标题应该简明扼要地概括新闻内容,具有吸引力和独特性,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
2. 导语:导语也称为引子或概述,用于引导读者进入新闻的核心内容,简要介绍新闻的背景、新闻事件的重要性或亮点。
3. 正文:正文是新闻稿的主体部分,需要详尽地阐述新闻事件的经过、原因、影响等。
正文应该基于事实,准确、客观地报道新闻事实,避免夸大或歪曲事实。
4. 结尾:结尾部分用于总结新闻内容,强调新闻的重要性或影响,以及对未来的展望等。
5. 联系方式:在新闻稿的最后,需要提供联系人的姓名、职位、电话号码和电子邮件等联系方式,方便媒体和读者与相关人士取得联系。
二、新闻稿的写作技巧1. 选题:选择有新闻价值的话题或事件作为新闻稿的写作对象,如社会热点、突发事件、行业动态等。
关注时事新闻,紧跟潮流,能够提高稿件的新闻价值和媒体关注度。
2. 标题:标题应该简明扼要,能够一目了然地概括新闻的核心内容,同时具备足够的吸引力。
3. 写作角度:新闻稿应该遵循客观、中立的原则,避免个人偏见和情感色彩的干扰。
应该站在公众的角度,客观、全面地报道事件或事实。
4. 信息完整性:新闻稿的写作过程中应该尽量涵盖全面的信息,对于重要的细节、数据和关键人物等应进行准确的描述。
这样可以使读者对新闻事件有更全面的了解。
5. 语言简洁明了:新闻稿应避免使用过于复杂或晦涩的词汇和句式。
采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可以提高读者的阅读流畅度和理解度。
6. 排版整洁美观:新闻稿的排版要求整洁美观,段落之间留白适当,使用合适的标题和分段,以提高读者的视觉体验。
新闻写作的技巧与要领

新闻写作的技巧与要领新闻写作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它具有客观、简洁、准确、清晰等特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新闻写作的技巧与要领。
一、抓住核心信息新闻写作的首要任务是抓住核心信息,以最简明的方式传达给读者。
因此,在写作之初,需要明确新闻的要点,将其放在首段并以简洁准确的语句展示出来。
避免过多的修饰和废话,使得读者能够迅速了解到新闻的主题。
二、遵循倒金字塔原则新闻写作通常采用倒金字塔原则,将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最前面,然后再逐步展开。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读者的阅读习惯,即先浏览整个文章,而后再决定是否继续深入阅读。
因此,写作要注重段落结构,将重点信息放在首句或者段落的最前面。
三、清晰简洁的语言新闻写作强调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避免使用过于复杂或太过技术性的词汇。
使用通俗易懂的词汇,确保读者能够迅速理解新闻内容,并且减少误解的可能性。
同时,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避免使用模糊或难以理解的词语。
四、客观中立的态度新闻需要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不带个人情感或立场,全面公正地报道事实。
避免使用主观性的词汇或赞美性的表述,减少对读者产生误导。
同时,可以采访多个角度的人物来展示事件的多个方面,使得报道更加全面而丰富。
五、注意新闻的时效性新闻写作强调传递最新的信息,因此要注意新闻的时效性。
及时更新新闻内容,确保报道的内容与读者关注的事件保持同步。
如果有新的信息或者进展出现,及时发布更新的报道,以满足读者的需求。
六、注意新闻的结构和板式新闻写作需要注意文章的结构和版式。
通常,新闻文章会使用标题、导语、正文和结尾等部分来组织文章,使得读者能够快速浏览并理解新闻内容。
同时,注意合理使用段落和分隔符,使文章看起来整洁美观。
七、核实信息的准确性作为新闻写作的一项基本原则,准确性是不可忽视的。
在报道新闻时,要核实所使用的信息和数据的来源,并确保其准确性。
尽量避免使用未经证实的传闻或不实信息,以免误导读者。
八、锐意创新与多样化新闻写作需要锐意创新与多样化,不断探索新的表现方式和写作手法。
新闻稿写作技巧与注意事项

新闻稿写作技巧与注意事项新闻稿一直是媒体传播中重要的文本形式之一,它承载了新闻信息的传达和传播,对于提升传播效果和影响力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新闻稿写作的技巧和注意事项,以帮助作者提高写作质量和稿件的传播效果。
一、准确抓住焦点新闻稿需要抓住关键信息,传达给读者。
作者需准确判断新闻价值和关注度,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写作。
在新闻稿的开头部分,应当清晰而简明地介绍新闻事件或主题,突出核心信息,激发读者的兴趣和阅读欲望。
二、尊重事实、客观报道新闻稿撰写时要尽量客观,避免过多夸张和个人情感色彩的插入。
重要的是坚守新闻道德和职业操守,准确传达事实,确保稿件的可信度和公信力。
同时,要合理运用数据和证据,以支持论点和加强信息的权威性。
三、简明扼要,言之有物由于新闻稿往往面临阅读者的时间和阅读习惯的限制,因此在写作时要尽量精炼,确保内容简明扼要。
删减冗长的背景信息和无关重要的细节,突出关键信息,使读者在短时间内了解整个事件的主要内容。
四、以事例和事实为基础一则好的新闻稿需要以真实的事例和事实作为支撑,不仅使报道更具说服力,也能够提高读者的信任度。
在写作过程中,可以引用专家的观点、目击者的描述,或者加入相关的统计数据,以增强新闻稿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五、突出人物特点和背景新闻故事中的人物是吸引读者眼球的重要元素之一。
在新闻稿中,要突出人物的特点和背景,以增加稿件的吸引力。
可以从人物的经历、成就、特点等方面入手,生动形象地描述人物形象,激发读者的共鸣和兴趣。
六、采用简练明了的语言新闻稿的语言应该简练明了,易于理解。
避免使用生僻词汇和过于专业化的术语,要符合大众的认知水平。
另外,要注意语句的结构和表达的连贯性,避免使用过多的被动语态和长句子,以提高读者的阅读体验。
七、注意标题的吸引力新闻稿的标题是吸引读者注意力的关键之一。
一个吸引人的标题能够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欲望。
标题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同时尽量准确概括新闻事件的核心内容。
新闻稿写作技巧

新闻稿写作技巧
新闻稿是以新闻事件为主题的一种文体形式,它是传递信息、引起公众关注,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工具。
一个好的新闻稿能够吸引读者,传达清晰的信息。
以下是一些新闻稿写作的技巧,帮助你写出引人注目的新闻稿。
1.引人入胜的标题:标题是吸引读者的第一步。
用简洁、有吸引力的语言概括新闻的核心内容,吸引读者进一步阅读。
2.清晰明了的开篇:在开篇要点清晰,概括新闻要素,回答谁、何、何时、何地、为何等问题。
可以使用倒金字塔式写作结构,将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文章开头。
3.简洁明了的语言: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词汇和长句。
使用简短的句子和常用词汇,保持文体简洁明了,使读者容易理解。
4.条理清楚的结构:将新闻稿分成段落,每个段落包含一个主题或要点。
使用分段可以帮助读者理解文章的结构,更好地分辨信息。
5.事实为主:作为新闻稿,确保你的信息准确、真实可靠。
避免夸大事实或散布虚假信息,维护新闻报道的对象性。
7.图片与图表搭配:在新闻稿中添加相关图片和图表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使新闻更生动。
确保图片和图表与新闻内容相关,并提供清晰明了的注释。
8.增加人物故事:人物故事能够增加新闻的情感色彩,吸引读者的兴趣。
通过引用知名人物的经历、感受,或者讲述普通人的奋斗故事,使新闻更贴近生活。
11.时效性与关注度:利用新闻稿的时效性和关注度,及时报道热门话题和重要事件。
抓住当下热点,吸引更多读者的关注。
通过遵循以上写作技巧,我们可以更好地撰写新闻稿,吸引读者的眼球,传递准确、有价值的信息。
同时,不断学习新闻写作的技巧,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中国新闻写作技巧

中国新闻写作技巧新闻写作是一种独特的写作形式,它旨在传递真实、客观、及时的信息给读者。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或写手,掌握中国新闻写作技巧对于确保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可读性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几个中国新闻写作的技巧,帮助你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和吸引读者的兴趣。
1. 提炼关键信息在新闻写作中,时间和空间都是有限的。
因此,写手需要学会提炼关键信息,以确保文章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在新闻报道的开头段落中,写手应该回答谁、什么、在哪里、为什么、怎样和何时这些关键问题,以便读者能够快速了解整个故事的概要。
2. 简明扼要新闻写作的风格应该简洁明了,避免冗长和复杂的句子。
使用简洁的语言和直接的表达方式,使读者能够快速理解新闻报道的内容。
避免使用过多的形容词和修饰语,尽量使用简单的词汇和句子结构。
3. 遵守事实新闻报道应该基于真实和准确的事实。
写手在撰写新闻稿件时应该进行全面的调查和核实,以确保报道的准确性。
避免夸大事实或添加个人评论,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
如果有必要,引用可靠的信息来源来支持报道的内容。
4. 了解受众在写作新闻报道之前,写手需要了解自己的受众。
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需求和兴趣,因此写手需要根据受众的背景和需求来确定新闻报道的角度和重点。
例如,对于专业领域的新闻报道,写手可以使用专业术语和深入的分析,而对于普通读者,写手应该使用简单的语言和生动的案例来解释复杂的问题。
5. 编辑和校对写手在完成新闻报道之后,应该进行编辑和校对,确保文章的语法和拼写的准确性。
新闻报道的错误会给读者留下不负责任的印象,因此写手需要花时间仔细检查和修改自己的文章。
此外,写手还可以请其他人阅读和评论自己的报道,以获取不同的意见和建议。
总结一下,中国新闻写作技巧包括提炼关键信息、简明扼要、遵守事实、了解受众和编辑校对。
掌握这些技巧可以帮助写手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和吸引读者的兴趣。
通过准确、客观和及时地传递信息,新闻写作能够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并在社会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导语写作技巧20法“立片言以居要”,新闻人历来都重视导语写作。
虽说“文无定法”,但新闻导语终究有其一定的结构形式,导语写作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如何写好导语?消息导语的几种写作方法1、叙述式导语的写作:就是直截了当地用客观事实说话,通过摘要或概括的方法,简明扼要地反映出新闻中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给人一个总的印象,以促其阅读全文。
2、描写式导语的写作:记者根据目击的情况,对新闻中所报道的主要事实,或者事实的某个有意义的侧面,作简练而有特色的描写,向读者提供一个形象,给人以生动具体的印象,这就是描写式导语的一般特点。
一般用在开头部分,以吸引读者,增强新闻的感染力。
3、议论式导语的写作:往往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通过极有节制、极有分寸的评论,引出新闻事实。
一般分为三种形式:评论式、引语式、设问句。
具体写作方法:1.一语破的法好的新闻导语如何做到“抢耳”、“抢眼”,用最短的文字,一语破的,无疑会起到开门见山、立竿见影的效果。
1945年8月14日,美国杜鲁门总统宣布,日本已无条件投降。
美联社在抢发这条爆炸性的新闻时,导语干脆利落:“日本投降了!”这条短而有千钧之力的导语,当时就被新闻界公认为“最佳导语”。
2.设置悬念法在新闻导语上设置“悬念”,事情先不直说,吊起读者的胃口,“逼”得你不得不继续读下去。
1978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报道,导语是这样写的:“国财贸大会上传说着这样一件事:上海服装进出口公司床上用品组的职工,‘救活’了两只鸳鸯,挽回了一大笔外汇。
”为什么要“救活”鸳鸯?“救活”了两只什么样的鸳鸯?又怎样挽回了外汇?导语对此一概不说,你想知道就得往下读。
3.欲擒故纵法先放开一步,再紧紧抓住,这样的导语写来必有“痛击一拳”之淋漓快感。
1982年10月14日,美联社发了一条讽刺美国经济的稿件,导语是这样写的:“就是在罗纳德·里根总统对全国说‘美国正在走向经济复苏’之前几个小时,他的儿子普雷斯科特·里根却在这里同失业者一道领救济金。
”显然,前后两句自相“矛盾”。
但读者是聪明的,知道连总统的儿子都在领救济金,谁还相信美国的经济开始好转了呢?4.化静为动法一个事件性的新闻,用静态的记叙手法写,其导语往往比较枯燥、呆板、索然乏味,但若用动态的表现手法写,导语就会新颖有趣,活脱而有生气,所报道的新闻也就有了灵性,引人入胜。
1974年,我国在西安出土了秦始皇兵马俑,引起了国内外的强烈关注。
当兵马俑复制品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巡回展出时,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记者罗娜·多布森发了一条消息,导语妙语惊人:“一支中国军队到达了布鲁塞尔。
威武的士兵身穿紧身盔甲,随后行进的是军乐队和骑兵,最引入注目的是他们的身材。
”5.拟人修辞法巧妙地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导语,导语和被报道对象就会有“人情味”,给人以亲切感。
1993年11月1日,杭州日报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张下午版报纸。
当天,新民晚报发了一则消息,导语是这样写的:“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次响起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声音:‘嗨,下午好!’我国第一张下午版报纸今日由杭州日报正式创刊。
”报纸是纸,绝不会说话,作者却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声音:“嗨,下午好!”仿佛一位久违的朋友伸出双臂向你奔来,多亲切!6.数字对比法数字是枯燥的,但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
把新闻中的主要数字,或读者关注的数字,巧妙地运用到新闻导语中,回答读者的问题,就能提高新闻的价值,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
平时听人说联合国会议多,文件多,然而联合国文件究竟如何多,恐怕谁也说不清。
法新社1982年在联合国发的一条电讯稿导语对于这个问题回答得非常清楚:“如果把联合国去年在纽约和日内瓦印刷的全部文件首尾相连排列起来,总长度将达27万公里。
”7.速写勾画法新闻一开头,若能先给“五要素”中的人物和地点,描述几笔,勾勒出一幅图画,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那么,这条新闻的可读性就一定会大大增强。
1983年8月2日,光明日报发了一条人物消息,导语写得美极了:“一眨眼之间,他已在青藏高原奋战了27个春秋了。
原来的满头青丝,现在已染上了祁连山的霜雪;脸上的皱纹,就像是风沙雕刻的痕迹。
这是少数民族地区科技工作者代表座谈会上,高级地质师胡贤农给记者留下的深刻印象。
”8.巧用背景法若在导语中巧妙地运用背景材料,用好了,导语就会有“脸面”,就会“满堂生辉”。
1994年10月19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笔者采写的关于“永州养蛇”的消息,导语就是以背景材料取胜的:“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在被贬至湖南永州任司马时,曾写下千古名篇《捕蛇者说》,使‘永州之野产异蛇’闻名遐迩。
一千多年过去了,历代冒死捕蛇为抵租税的永州捕蛇者的新一代又悄然兴起了一股养蛇热,各乡各户竞办蛇场已成为永州农村的一大新鲜事。
”9.古诗名句法如果避开花哨之嫌,在新闻导语中恰当地引用一点古诗名句,不仅意境深远,而且文采飞扬,可以大大增强新闻对受众的吸引力。
1987年1月9日湖南日报刊登了一篇《我省旅游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消息,导语就颇具文采:“‘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武陵风光,已经撩开面纱,深深地吸引着众多的海内外旅游者。
”11.抑扬顿挫法对报道对象的表现手法可多样化,或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一起一伏,峰回路转,使人读来耐人寻味。
美联社1979年3月28日发了一条关于我国河北任丘油田的稿子,导语是这样写的:“在这里,地面上燃料奇缺,农民不得不靠挖掘玉米根来生火取暖、煮饭。
然而,在3200米的地下,地质学家们发现了大量石油和天然气。
”12.特写镜头法导语写作可借鉴电影手法,采用一连串的特写镜头,牢牢吸引住读者。
湖北日报1981年发表了一篇歌颂老师的消息,由于导9月初的一天早晨,从钟祥县开往武汉的长途汽车就要起动了。
考取了北京大学的农家子弟柯洪云欢欢喜喜地登上了汽车。
这时,一位中年妇女急急忙忙地赶来,把一件棉大衣塞到了他手上。
乘客们以为,这一定是这个学生的妈妈!可是,人们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位妇女却是柯洪云的老师。
”13.曲径通幽法新闻导语要做到尺水兴波、文短味长,曲折迂回地表达主题,不失为一种好的表现手法。
汉城奥运会乒乓球比赛,我国选手的意外受挫成了国内外舆论的焦点,且看法新社的消息导语:“统治世界乒坛数十年的中国男子乒乓球队今天在这里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毁灭性失败,这一严重挫折使中国人感到十分沮丧。
今天,乒乓球赛新闻层出不穷,倒霉的不仅限于中国人。
但是,对中国人来说,这一天将作为黑色的星期四而永远留在记忆中。
”14.一张一弛法先写人之常情,以唤起读者的共鸣,然后急转直下,矛头直指问题,让人警醒,此所谓“一张一弛法”。
“天下做女人的,谁不想当个健康孩子的母亲!然而,事与愿违的是,目前在我国,每出生1000名婴孩中,就有13个是缺陷儿,使得不知有多少这种孩子的妈妈为此泪水涟涟,痛心疾首。
”1988年6月26日解放军报的这条消息导语,从妈妈的美好愿望,到“痛心疾首”,反差极大,写来深具人情味。
15.小中见大法从小处着手,从小事写起,由小到大,小中见大,这样的新闻导语往往真实可信,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1957年11月17日,我国女子跳高运动员郑凤荣刷新了女子跳高世界记录,震动国际田径界。
美联社迅速发出消息:“一位20岁的中国姑娘在北京的有力的一跳警告世界田径界说,六亿中国人民不会是永远落后的选手了。
”“一位中国姑娘”与“六亿中国人民”联系起来,这“小中见大”的功夫了得。
16.先声夺人法“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短短一段文字,能够做到开门“闻声”,以“声”导人,当然就会产生出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南方日报1986年3月8日发的一条报告会消息,导语就写得格外“热闹”:“‘精彩,实在精彩!’‘听到李国桥不惜冒着危险在自己身上做抗疟试验时,我周围的不少人流泪了。
’‘你有没有注意,梁启圣老师讲他10多年来用自己的工资抚养黎、苗族学生那一段时,就被6次掌声所打断。
’这是昨天上午省先模报告团在广州中山纪念堂做首场报告以后,记者在人群中听到的议论。
”17.拉近时间法对于已经发生了一段时间的“新闻”,使其“翻新”的办法就是:寻找时间要素的最近点,写出最新的新闻根据。
1956年初,上海市政府发出公告,要求取消人力车,到2月25日,当最后两辆人力车被送进博物馆时,新华社却发出了一篇时效性极强的新闻稿(导语):“上海市交通局今天把上海的最后两辆人力车送给了博物馆。
原来的人力车工人曾为此自动集会庆祝,感谢政府替他们挖掉了穷根,帮助他们走上了新的生活。
”18.提问作答法在导语中,把广大读者普遍关心的、感兴趣的、新闻报道里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先用疑问句式鲜明地提出来,而后用事实加以回答,使之更加引人注目,发人深思。
“8点上班的钟声响过之后,中央国家机关多少人迟到?”这是1987年6月15日新华社电讯《一些中央国家机关的情况表明需要加强劳动纪律》的导语,提出的问题非常敏感、突出,一开始就抓住了读者的心。
19.有意重复法新闻导语最忌重复,颠三倒四地重复一句话,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版面,还会使读者云里雾里。
然而,对于一些特殊的题材,有意识地重复一些关键词语,反而会收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请看下面这条导语:“85秒!拳王泰森击败挑战者。
85秒!历史上最短的拳王卫冕战。
85秒!1300万美元尽入腰包。
”(1989年7月21日新华社华盛顿电《泰森:85秒卫冕成功》)特意重复使用了3个带感叹号的“85秒!”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20.化整为零法聪明的记者对新闻导语总是字字斟酌,稍长一点的,就来个化“整”为“零”,分段叙述,绝不一开头就扔给读者一块“铁板”。
1981年,电视系列片《马可·波罗》在中国开拍,美联社电讯稿的导语是这样写的:“尽管马可·波罗在他那部写于13世纪的名著中并没有提到长城,但是,美国、意大利、中国合拍的电视系列片《马可·波罗》仍从长城开拍。
(另起一段)昨天晚上,该片宣传负责人恰克·潘恩特说,这部拍摄费高达2200万美元的电视片是西方在中国实地拍摄的第一部艺术片。
一则导语,两个自然段,有声有色,有主有次,读起来方便、自然、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