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三物理二轮复习 专题6 第1讲力学实验课件
合集下载
高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六物理实验1力学实验ppt课件

2.纸带的处理方法 (1)由纸带确定时间 要区别打点计时器(打点周期为 0.02 s)打出的点与人为选取的计 数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若每五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则计数点间的 时间间隔 Δt=0.02×5 s=0.10 s.
(2)求解瞬时速度 利用做匀变速运动的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 刻的瞬时速度求打某一点的瞬时速度.如图甲所示,第 n 点的瞬时 速度 vn=xn+2Txn+1.
[规律方法]——知规律 握方法 利用光电门求瞬时速度和加速度的方法 有些实验用光电门代替打点计时器来完成瞬时速度和加速度的 测量,具体做法如下: (1)求瞬时速度:把遮光条(宽度为 d)通过光电门的时间 Δt 内的 平均速度看作物体经过光电门的瞬时速度,即 v=Δdt. (2)求加速度:若两个光电门之间的距离为 L,则利用速度与位 移的关系可求加速度,即 a=v222-Lv21.
平行四边形定则;等.
考向一 以游标卡尺或螺旋测微器为测量工具的力学实验
[知识必备]——提核心 通技法
1.游标卡尺的读数
刻度 格数
游标尺 刻度总长 每小格与 1 度(mm) mm 差(mm)
精确度 (mm)
测量结果(游标尺上第 n 条刻度线与主尺上的 某刻度线对齐时)(mm)
10
9
主尺上读的毫米数+
专题六 物理实验 物理
三年考情分析
三年考题
考查内容
Ⅰ卷22T 测加速度
201 9
Ⅱ卷22T
测动摩擦因数
Ⅲ卷22T 测加速度
Ⅰ卷22T
测弹簧的劲度 系数
201 Ⅱ卷23T 测动摩擦因数
8
Ⅲ卷22T
测人的反应时 间
核心素养 科学态度 科学态度
证据
6-1力学实验

四边形,求出F1和F2的合力F.
( )
专题六
高考物理实验
再改用一个力F′拉橡皮条使结点仍到O点,则F′与F1 、 F2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F′是F1、F2的合力,F1 、F2是F′ 的分力.比较测出来的合力F′和计算出来的合力F是否相 等(包括大小和方向),可以验证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合成时 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2.75-0.75×10-3×9.8 N/m=0.261N/m. 19.0-11.5×10-2
( )
专题六
高考物理实验
[答案] (1)如图所示
《 走 向 高 考 》 二 轮 专 题 复 习 ·
(2)0.248~0.262
物 理 新 课 标 版
( )
专题六
高考物理实验
(2011·宣城模拟)某同学要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
根据表中数据,用“逐差法”计算出每增加50g砝码 时弹簧平均伸长量ΔL的数值为ΔL=________cm. (2) 根 据 以 上 数 据 , 求 出 弹 簧 的 劲 度 系 数 k =
《 走 向 高 考 》 二 轮 专 题 复 习 · 物 理 新 课 标 版
________N/m.(g取9.8m/s2)
《 走 向 高 考 》 二 轮 专 题 复 习 · ( ) 物 理 新 课 标 版
专题六
高考物理实验
主干整合
1.在本实验中,合力与分力产生的效果指的是:使 橡皮条在某一方向上伸长相同的长度. 2.结点O的定位要准确,同一次实验中橡皮条拉长后 的结点位置O必须保持不变.
《 走 向 高 考 》 二 轮 专 题 复 习 · 物 理 新 课 标 版
专题六
高考物理实验
实验原理
利用弹簧悬挂重物静止时,弹簧的弹力跟重物所受的
2015届高考物理(全国)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6 物理实验 第1讲 力学实验

单位:cm
x1
x2
x3
x4
h
10.76 15.05 19.34 23.65 48.00
s 80.00
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物理(QG)
专题六
根据表中数据,完成下列填空:
(1)物块的加速度 a=
m/s2(保留 3 位有效
数字)。
(2)因为
,可知斜面是
粗糙的。
【疑惑】(1)怎样利用逐差法计算加速度? (2)分析斜面是否粗糙的实验原理是什么?
用平抛运动、能量守恒定律探究弹性势能 电流表、电压表的改装,多用电表的使用
探究牛顿第二定律 伏安法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的应用 对伏安法测电阻的内、外接法的考查
探究弹簧劲度系数与长度的关系
近几年新课标高考物理实验试题注重以下 几个方面的考查:
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物理(QG)
专题六
1.基本仪器的使用,近年实验题中主要考查
①
0.100 0.091 0.084 0.077
I-1/A-1
6.99
8.00
②
10.0 11.0 11.9 13.0
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物理(QG)
专题六
(3)在图丙的坐标纸上将所缺数据点补充完整并
作图,根据图线求得斜率 k=
A-1·Ω-1,截距
b= A-1。
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物理(QG)
22
23 22 23 22
23
22 23
是否在考纲列表中 是 否
否
是 否 是 是
是
否 是
分值 5分 10 分
7分
8分 8分 7分 6分
9分
6分 9分
知识点 长度测量、螺旋测微器的使用
高考物理二轮复习 第1讲 力学实验课件

尝试解答: 解析:(1)为了使细线对小车的拉力等于小车所受的 合外力,需要平衡摩擦力,
其方法是:将长木板的一端垫起适当的高度,让小车 连着已经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撤去沙和沙桶,给打点 计时器通电,轻推小车,从打出的纸带判断小车是否做匀 速运动,故 B 正确.
(2)为了使沙和沙桶的重力等于小车所受的拉力,应 满足 m≪M,故选 C.
(3)实验数据处理可借助图象,充分利用图象斜率、 截距等的物理意义.
题型(一) 基础型实验
【典例 1】 (2017·泰安二模)在“验证牛顿第二定 律”的实验中,采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及车中 砝码的质量用 M 表示,沙和沙桶的质量用 m 表示,小车 的加速度可由小车后拖动的纸带计算出.
(1)实验中,为了使细线对小车的拉力等于小车所受 的合外力,先调节长木板一端滑轮的高度,使细线与长 木板平行.接下来还需要进行的一项操作是________.
C.将长木板的一端垫起适当的高度,撤去纸带以及 沙和沙桶,轻推小车,观察判断小车是否做匀速运动
(2)实验中要进行质量 m 和 M 的选取,以下最合理的 一组是________.
A.M=200 g,m=10 g、15 g、20 g、25 g、30 g、 35 g、40 g
B.M=200 g,m=20 g、40 g、60 g、80 g、100 g、 120 g
则加速度
x4+x5-x1-x2 a= 6T2 =
(100+83-150-133)×0.001
6×0.672
m/s2≈-0.037 m/s2
因此加速度的大小为 0.037 m/s2.
答案:(1)从右向左 (2)0.19 0.037
热点考向 “弹簧、橡皮条”类实验
1.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的操作关键 (1)实验中不能挂过多的钩码,防止弹簧超过弹性限 度. (2)画图象时,不要连成“折线”,而应尽量让坐标 点落在直线上或均匀分布在直线两侧.
其方法是:将长木板的一端垫起适当的高度,让小车 连着已经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撤去沙和沙桶,给打点 计时器通电,轻推小车,从打出的纸带判断小车是否做匀 速运动,故 B 正确.
(2)为了使沙和沙桶的重力等于小车所受的拉力,应 满足 m≪M,故选 C.
(3)实验数据处理可借助图象,充分利用图象斜率、 截距等的物理意义.
题型(一) 基础型实验
【典例 1】 (2017·泰安二模)在“验证牛顿第二定 律”的实验中,采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及车中 砝码的质量用 M 表示,沙和沙桶的质量用 m 表示,小车 的加速度可由小车后拖动的纸带计算出.
(1)实验中,为了使细线对小车的拉力等于小车所受 的合外力,先调节长木板一端滑轮的高度,使细线与长 木板平行.接下来还需要进行的一项操作是________.
C.将长木板的一端垫起适当的高度,撤去纸带以及 沙和沙桶,轻推小车,观察判断小车是否做匀速运动
(2)实验中要进行质量 m 和 M 的选取,以下最合理的 一组是________.
A.M=200 g,m=10 g、15 g、20 g、25 g、30 g、 35 g、40 g
B.M=200 g,m=20 g、40 g、60 g、80 g、100 g、 120 g
则加速度
x4+x5-x1-x2 a= 6T2 =
(100+83-150-133)×0.001
6×0.672
m/s2≈-0.037 m/s2
因此加速度的大小为 0.037 m/s2.
答案:(1)从右向左 (2)0.19 0.037
热点考向 “弹簧、橡皮条”类实验
1.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的操作关键 (1)实验中不能挂过多的钩码,防止弹簧超过弹性限 度. (2)画图象时,不要连成“折线”,而应尽量让坐标 点落在直线上或均匀分布在直线两侧.
高考物理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整合专题六物理实验第讲力学实验课件.ppt

20
19
0.05
0.05
主尺上读的毫米数+0.05n
50
49
0.02
0.02
主尺上读的毫米数+0.02n
2019-9-11
谢谢关注
2
2.螺旋测微器的读数
测量值=固定刻度整毫米数+半毫米数+可动刻
度读数(含估读)×0.01 mm。
二、时间测量类仪器
1.打点计时器
计时器种类 工作电源电压 打点间隔
电磁打点计时 交流 50 Hz,4 V~
答案 1.055 20 25
2019-9-11
谢谢关注
13
[规律总结]
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的读数方法
1.游标卡尺的读数方法:由主尺读出整毫米数 l0, 从游标卡尺上读出与主尺上某一刻度对齐的格数 n,则
测量值(mm)=(l0+n×精确度)mm。注意:①游标卡尺 的精确度一般为游标卡尺上总刻数的倒数。②游标卡尺
2019-9-11
谢谢关注
18
图 6-1-5
(1)为了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该同学所取的
计时点个数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偏少
B.偏多
C.合适
2019-9-11
谢谢关注
19
(2)若小车是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由该同学所测的实 验数据,请你帮他求出:打 C 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 vC =______m/s,小车的加速度 a=________m/s2,AB 的距离 应为________cm,打 A 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 vA= ________m/s。(计算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2019-9-11
图 6-1-6
谢谢关注
23
(2)乙同学在实验室选齐所需器材后,经正确操作获 得如图 6-1-7 所示的两条纸带①和②。纸带________ 的 加 速 度 大 ( 填 “①” 或 “②”) , 其 加 速 度 大 小 为 ________。
届高考物理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6第一讲力学实验精品PPT课件

【答案】 (1)竖直 (2)静止 L3 1 mm (3)Lx (4)4.9 10
1.实验原理
(1)如图6-1-5所示,结点受三个共点力作用处于平衡状态,则F1 与F2的合力必与橡皮条拉力平衡,改用一个拉力F′使结点仍到O点, 则F′必与F1和F2的合力等效.
(2)以F1和F2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求出合力F,比较F′与F的大小和 方向,以验证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合成时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2)由纸带求运动物体加速度的方法 ①用“逐差法”求加速度 根据x4-x1=x5-x2=x6-x3=3aT2,(T为相邻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 隔)求得a1=x43-T2x1、a2=x53-T2x2、a3=x63-T2x3,再算出a1、a2、a3的平均 值即可得到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②用v-t图象法求加速度 先根据vn=xn+2Txn+1求出打第n点时纸带的即时速度,然后作出v-t 图象,图线的斜率即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表中有一个数值记录不规范,代表符号为________.由表可知所用 刻度尺的最分度为________.
(3)图6-1-4是该同学根据表中数据作的图,纵轴是砝码的质量,横 轴是弹簧长度与________的差值(填“L0”或“Lx”).
(4)由图可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________N/m;通过图和表可知砝码 盘的质量为________g.(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重力加速度取9.8 m/s2)
(2012·广东高考)某同学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 (1)将弹簧悬挂在铁架台上,将刻度尺固定在弹簧一侧.弹簧轴线 和刻度尺都应在__________方向(填“水平”或“竖直”). (2)弹簧自然悬挂,待弹簧________时,长度记为L0;弹簧下端挂 上砝码盘时,长度记为Lx;在砝码盘中每次增加10 g砝码,弹簧长度 依次记为L1至L6.数据如下表.
1.实验原理
(1)如图6-1-5所示,结点受三个共点力作用处于平衡状态,则F1 与F2的合力必与橡皮条拉力平衡,改用一个拉力F′使结点仍到O点, 则F′必与F1和F2的合力等效.
(2)以F1和F2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求出合力F,比较F′与F的大小和 方向,以验证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合成时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2)由纸带求运动物体加速度的方法 ①用“逐差法”求加速度 根据x4-x1=x5-x2=x6-x3=3aT2,(T为相邻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 隔)求得a1=x43-T2x1、a2=x53-T2x2、a3=x63-T2x3,再算出a1、a2、a3的平均 值即可得到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②用v-t图象法求加速度 先根据vn=xn+2Txn+1求出打第n点时纸带的即时速度,然后作出v-t 图象,图线的斜率即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表中有一个数值记录不规范,代表符号为________.由表可知所用 刻度尺的最分度为________.
(3)图6-1-4是该同学根据表中数据作的图,纵轴是砝码的质量,横 轴是弹簧长度与________的差值(填“L0”或“Lx”).
(4)由图可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________N/m;通过图和表可知砝码 盘的质量为________g.(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重力加速度取9.8 m/s2)
(2012·广东高考)某同学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 (1)将弹簧悬挂在铁架台上,将刻度尺固定在弹簧一侧.弹簧轴线 和刻度尺都应在__________方向(填“水平”或“竖直”). (2)弹簧自然悬挂,待弹簧________时,长度记为L0;弹簧下端挂 上砝码盘时,长度记为Lx;在砝码盘中每次增加10 g砝码,弹簧长度 依次记为L1至L6.数据如下表.
高考物理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六 第1讲 力学实验课件

(3)图象法: ①由 vn=sn+2Tsn+1,求出相应点的速度。 ②确定各计数点的坐标值(v1,T)、(v2,2T)、…、(vn,nT)。 ③画出 v-t 图象,图线的斜率为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的加速度 a。
典例导悟
某同学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 体的加速度,电源频率 f=50Hz,在纸带上打出的点中,选出 零点,每隔 4 个点取 1 个计数点,因保存不当,纸带被污染, 如图所示,A、B、C、D 是依次排列的 4 个计数点,仅能读 出其中 3 个计数点到零点的距离:sA=16.6 mm、sB=126.5 mm、sD=624.5 mm。
主干整合 1.要区别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点与人为选取的计数点之间 的区别与联系,为便于测量和计算,一般每五个点取一个计 数点,这样时间间隔 Δt=0.02×5 秒=0.1 秒。 2.求瞬时速度方法:利用物体做匀变速运动在一段时间 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如图所示,求打某 一点的瞬时速度,只需在这一点的前后各取相同时间间隔 T 的两段位移 sn 和 sn+1,则打 n 点时的速度 vn=sn+2Tsn+1。
(3)纸带上某点的瞬时速度等于确定时间段内的平均速度 v5=s42+Ts5。
(4)当有 6 组数据时,应采用逐差法计算加速度 a= s4+s5+s6-s1+s2+s3
9T2
实验原理 实验原理 利用弹簧悬挂重物静止时,弹簧的弹力跟重物所受的重力 大小相等,只要测出每次悬挂重物的重力大小 F 和弹簧伸长 的长度 x,建立 F-x 坐标,描点作图,即可探究。
2.设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有: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 度,即用 vn=sn+2Tsn+1,可求出各点(或计数点)的瞬时速度, 把得到的瞬时速度值连同对应的时刻标在 v-t 图象上,图象 是一条倾斜的直线,直线的斜率等于加速度的大小。
典例导悟
某同学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 体的加速度,电源频率 f=50Hz,在纸带上打出的点中,选出 零点,每隔 4 个点取 1 个计数点,因保存不当,纸带被污染, 如图所示,A、B、C、D 是依次排列的 4 个计数点,仅能读 出其中 3 个计数点到零点的距离:sA=16.6 mm、sB=126.5 mm、sD=624.5 mm。
主干整合 1.要区别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点与人为选取的计数点之间 的区别与联系,为便于测量和计算,一般每五个点取一个计 数点,这样时间间隔 Δt=0.02×5 秒=0.1 秒。 2.求瞬时速度方法:利用物体做匀变速运动在一段时间 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如图所示,求打某 一点的瞬时速度,只需在这一点的前后各取相同时间间隔 T 的两段位移 sn 和 sn+1,则打 n 点时的速度 vn=sn+2Tsn+1。
(3)纸带上某点的瞬时速度等于确定时间段内的平均速度 v5=s42+Ts5。
(4)当有 6 组数据时,应采用逐差法计算加速度 a= s4+s5+s6-s1+s2+s3
9T2
实验原理 实验原理 利用弹簧悬挂重物静止时,弹簧的弹力跟重物所受的重力 大小相等,只要测出每次悬挂重物的重力大小 F 和弹簧伸长 的长度 x,建立 F-x 坐标,描点作图,即可探究。
2.设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有: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 度,即用 vn=sn+2Tsn+1,可求出各点(或计数点)的瞬时速度, 把得到的瞬时速度值连同对应的时刻标在 v-t 图象上,图象 是一条倾斜的直线,直线的斜率等于加速度的大小。
高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六第一讲力学实验与创课件

12/8/2021
(2)橡皮筋总长 l=OA+OB=13.60 cm,根据 F-l 图线,可读出橡皮筋长 度 l=13.60 cm 时的拉力为 1.80 N. (3)利用给出的标度作出 FOA 和 FOB 的图示,然后以 FOA 和 FOB 为邻边作 平行四边形,对角线即为合力 F′,如图所示. (4)若 F′与 FOO′在误差范围内大小相等、方向相同,就表明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是正确 的. [答案] (1)见解析图 10.0(9.8、9.9、10.1 均正确) (2)1.80(1.70~1.90 均正确) (3)见解析图 (4)FOO′
乙
12/8/2021
完成下列作图和填空: (1)利用表中数据在坐标纸上画出 F-l 图线,根据图线求得 l0=________cm.
(2)测得 OA=6.00 cm,OB=7.60 cm,则 FOA 的大小为________N.
12/8/2021
(3)根据给出的标度,在图中作出 FOA 和 FOB 的合力 F′的图示.
12/8/2021
(3)改变钩码质量,读出对应的力传感器的示数 F 和遮光条通过光电门的时间 t,该同学 已经将实验中的数据描入了图丙所示 F-t12坐标系中,请用平滑的曲线将各点连接起来. (4)若图丙中所作的 F-t12图象的斜率为 k,设 AB 间的距离为 s,当遮光条的宽度为 d 时, 则滑块和遮光条的总质量为 M=________. 解析:(1)由图知第 6 条刻度线与主尺对齐,d=2 mm+6×0.05 mm=2.30 mm. (2)实验时,将滑块从 A 位置由静止释放,由数字计时器读出遮光条通过光电门 B 的时间 t,滑块经过光电门时的瞬时速度可近似认为是滑块经过光电门的平均速度.根据运动学 公式得:若要得到滑块的加速度,还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位置 A 到光电门的距离 L.
(2)橡皮筋总长 l=OA+OB=13.60 cm,根据 F-l 图线,可读出橡皮筋长 度 l=13.60 cm 时的拉力为 1.80 N. (3)利用给出的标度作出 FOA 和 FOB 的图示,然后以 FOA 和 FOB 为邻边作 平行四边形,对角线即为合力 F′,如图所示. (4)若 F′与 FOO′在误差范围内大小相等、方向相同,就表明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是正确 的. [答案] (1)见解析图 10.0(9.8、9.9、10.1 均正确) (2)1.80(1.70~1.90 均正确) (3)见解析图 (4)FOO′
乙
12/8/2021
完成下列作图和填空: (1)利用表中数据在坐标纸上画出 F-l 图线,根据图线求得 l0=________cm.
(2)测得 OA=6.00 cm,OB=7.60 cm,则 FOA 的大小为________N.
12/8/2021
(3)根据给出的标度,在图中作出 FOA 和 FOB 的合力 F′的图示.
12/8/2021
(3)改变钩码质量,读出对应的力传感器的示数 F 和遮光条通过光电门的时间 t,该同学 已经将实验中的数据描入了图丙所示 F-t12坐标系中,请用平滑的曲线将各点连接起来. (4)若图丙中所作的 F-t12图象的斜率为 k,设 AB 间的距离为 s,当遮光条的宽度为 d 时, 则滑块和遮光条的总质量为 M=________. 解析:(1)由图知第 6 条刻度线与主尺对齐,d=2 mm+6×0.05 mm=2.30 mm. (2)实验时,将滑块从 A 位置由静止释放,由数字计时器读出遮光条通过光电门 B 的时间 t,滑块经过光电门时的瞬时速度可近似认为是滑块经过光电门的平均速度.根据运动学 公式得:若要得到滑块的加速度,还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位置 A 到光电门的距离 L.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向高考 · 物理
新课标版 ·二轮专题复习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走向高考 · 二轮专题复习新课标版 ·物理
专题六
高考物理实验
专题六
高考物理实验
走向高考 · 二轮专题复习新课标版 ·物理
专题六
第一讲 力学实验
专题六
高考物理实验
走向高考 · 二轮专题复习新课标版 ·物理
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实验原理 1 .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交流电源的计时仪器,它接在
专题六
第一讲
走向高考 · 二轮专题复习新课标版 ·物理
3.求加速度方法 Δs (1)利用 a= 2 求解:在已经判断出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T 的情况下可利用 Δs=sn+1-sn=aT2 求加速度 a。 (2)逐差法: s4 - s1 s5 - s2 s6 - s3 如图所示,因为 a1= , a2 = ,a3= ,所以 3T2 3T2 3T2 a1+a2+a3 s4+s5+s6-s1-s2-s3 a= = 。 3 9T2
专题六
第一讲
走向高考 · 二轮专题复习新课标版 ·物理
2.读取弹簧下端所对应的刻度时,要用三角板,并且视
线垂直于刻度,力求读数准确,如图所示,并且要等钩码静止 时再读数。
3 .作图象时,不要连成“折线”而应尽量让坐标点落在 直线上或均匀分布在两侧。
专题六 第一讲
走向高考 · 二轮专题复习新课标版 ·物理
专题六
第一讲
走向高考 · 二轮专题复习新课标版 ·物理
[解析]
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有 5 个时间间隔,故时间为
s D- s B 0.1s,C 点的速度 vc= ,t=5T=0.1s 得 vC=2.5m/s 2t 因(sC-sB)-(sB-sA)=at2 (sD-sC)-(sB-sA)=2at2 52 则 sD-3sB+2sA=3a( f ) sD-3sB+2sAf 2 故 a= 75
sD=624.5 mm。
专题六
第一讲
走向高考 · 二轮专题复习新课标版 ·物理
若无法再做实验,可由以上信息推知: ①相邻两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________s; ②打 C 点时物体的速度大小为 ________m/s( 取 2 位有效数 字 );
③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______(用sA、sB、sD和f表示)
某同学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
物体的加速度,电源频率 f=50Hz,在纸带上打出的点中,选 出零点,每隔4个点取1个计数点,因保存不当,纸带被污染, 如图所示, A 、 B 、 C 、 D 是依次排列的 4 个计数点,仅能读出 其中3个计数点到零点的距离:sA=16.6 mm、sB=126.5 mm、
[答案] ①0.1 ②2.5 sD-3sB+2sAf2 ③ 75
专题六 第一讲
走向高考 · 二轮专题复习新课标版 ·物理
(2014· 郑州模拟 ) 如图所示,某同学在做“研究匀变速直
线运动”的实验中,由打点计时器得到表示小车运动过程的一
条清晰纸带,纸带上两相邻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 T = 0.1s ,其 中 s1 = 7.05cm , s2 = 7.68cm , s3 = 8.33cm , s4 = 8.95cm , s5 = 9.61cm , s6 = 10.26cm , 则 打 A 点 时 小 车 的 瞬 时 速 度 大 小 是 ________m/s ,计算小车运动的加速度的表达式为 a = ________ ,
专题六
第一讲
走向高考 · 二轮专题复习新课标版 ·物理
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量的关系
实验原理 利用弹簧悬挂重物静止时,弹簧的弹力跟重物所受的重力
大小相等,只要测出每次悬挂重物的重力大小F和弹簧伸长的
长度x,建立F-x坐标,描点作图,即可探究。 主干整合 1.实验中一定要在弹性限度内,不能挂过 多的钩码,使弹簧超过弹性限度,损坏弹簧。
(2014· 新课标Ⅱ)某实验小组探究
弹簧的劲度系数K与其长度(圈数)的关系。实验 装置如图 (a) 所示:一均匀长弹簧竖直悬挂, 7 个指针 P0 、 P1 、 P2 、 P3 、 P4 、 P5 、 P6 分别固定 在弹簧上距悬点0、10、20、30、40、50、60圈
专题六
第一讲
走向高考 · 二轮专题复习新课标版 ·物理
主干整合 1. 要区别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点与人为选取的计数点之间的 区别与联系, 为便于测量和计算, 一般每五个点取一个计数点, 这样时间间隔 Δt=0.02×5 秒=0.1 秒。 2. 求瞬时速度方法: 利用物体做匀变速运动在一段时间内 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如图所示,求打某一点 的瞬时速度,只需在这一点的前后各取相同时间间隔 T 的两段 sn+sn+1 位移 sn 和 sn+1,则打 n 点时的速度 vn= 。 2T
频率为 50Hz 的交流电源上使用时,每隔 0.02 秒打一次点,因
此,纸带上的点就表示了和纸带相连的运动物体在不同时刻的 位置。通过研究纸带上点迹间的距离,就可以确定物体的运动 情况。
专题六
第一讲
走向高考 · 二轮专题复习新课标版 ·物理
2.设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有: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 sn+sn+1 度,即用 vn= ,可求出各点(或计数点)的瞬时速度,把 2T 得到的瞬时速度值连同对应的时刻标在 v-t 图象上, 图象是一 条倾斜的直线,直线的斜率等于加速度的大小。 3.判断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是:若相邻两计数 点之间的距离满足 Δs = s2 - s1 = s3 - s2 =„= sn - sn - 1 =恒量 (aT2),说明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专题六
第一讲
走向高考 · 二轮专题复习新课标版 ·物理
(3)图象法: sn+sn+1 ①由 vn= ,求出相应点的速度。 2T ②确定各计数点的坐标值(v1,T)、(v2,2T)、„、(vn,nT)。 ③画出 v-t 图象, 图线的斜率为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 加速度 a。
专题六
第一讲
走向高考 · 二轮专题复习新课标版 ·物理
效数字)
专题六
第一讲
走向高考 · 二轮专题复习新课标版 ·物理
[答案]
0.86
s4+s5+s6-s1-s2-s3 9T2
0.64
[解析]
由纸带可得 A 点速度为 vA=0.86m/s, 加速度的表
s4+s5+s6-s1-s2-s3 达式为 a= ,代入数据可得加速度。 9T2
新课标版 ·二轮专题复习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走向高考 · 二轮专题复习新课标版 ·物理
专题六
高考物理实验
专题六
高考物理实验
走向高考 · 二轮专题复习新课标版 ·物理
专题六
第一讲 力学实验
专题六
高考物理实验
走向高考 · 二轮专题复习新课标版 ·物理
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实验原理 1 .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交流电源的计时仪器,它接在
专题六
第一讲
走向高考 · 二轮专题复习新课标版 ·物理
3.求加速度方法 Δs (1)利用 a= 2 求解:在已经判断出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T 的情况下可利用 Δs=sn+1-sn=aT2 求加速度 a。 (2)逐差法: s4 - s1 s5 - s2 s6 - s3 如图所示,因为 a1= , a2 = ,a3= ,所以 3T2 3T2 3T2 a1+a2+a3 s4+s5+s6-s1-s2-s3 a= = 。 3 9T2
专题六
第一讲
走向高考 · 二轮专题复习新课标版 ·物理
2.读取弹簧下端所对应的刻度时,要用三角板,并且视
线垂直于刻度,力求读数准确,如图所示,并且要等钩码静止 时再读数。
3 .作图象时,不要连成“折线”而应尽量让坐标点落在 直线上或均匀分布在两侧。
专题六 第一讲
走向高考 · 二轮专题复习新课标版 ·物理
专题六
第一讲
走向高考 · 二轮专题复习新课标版 ·物理
[解析]
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有 5 个时间间隔,故时间为
s D- s B 0.1s,C 点的速度 vc= ,t=5T=0.1s 得 vC=2.5m/s 2t 因(sC-sB)-(sB-sA)=at2 (sD-sC)-(sB-sA)=2at2 52 则 sD-3sB+2sA=3a( f ) sD-3sB+2sAf 2 故 a= 75
sD=624.5 mm。
专题六
第一讲
走向高考 · 二轮专题复习新课标版 ·物理
若无法再做实验,可由以上信息推知: ①相邻两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________s; ②打 C 点时物体的速度大小为 ________m/s( 取 2 位有效数 字 );
③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______(用sA、sB、sD和f表示)
某同学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
物体的加速度,电源频率 f=50Hz,在纸带上打出的点中,选 出零点,每隔4个点取1个计数点,因保存不当,纸带被污染, 如图所示, A 、 B 、 C 、 D 是依次排列的 4 个计数点,仅能读出 其中3个计数点到零点的距离:sA=16.6 mm、sB=126.5 mm、
[答案] ①0.1 ②2.5 sD-3sB+2sAf2 ③ 75
专题六 第一讲
走向高考 · 二轮专题复习新课标版 ·物理
(2014· 郑州模拟 ) 如图所示,某同学在做“研究匀变速直
线运动”的实验中,由打点计时器得到表示小车运动过程的一
条清晰纸带,纸带上两相邻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 T = 0.1s ,其 中 s1 = 7.05cm , s2 = 7.68cm , s3 = 8.33cm , s4 = 8.95cm , s5 = 9.61cm , s6 = 10.26cm , 则 打 A 点 时 小 车 的 瞬 时 速 度 大 小 是 ________m/s ,计算小车运动的加速度的表达式为 a = ________ ,
专题六
第一讲
走向高考 · 二轮专题复习新课标版 ·物理
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量的关系
实验原理 利用弹簧悬挂重物静止时,弹簧的弹力跟重物所受的重力
大小相等,只要测出每次悬挂重物的重力大小F和弹簧伸长的
长度x,建立F-x坐标,描点作图,即可探究。 主干整合 1.实验中一定要在弹性限度内,不能挂过 多的钩码,使弹簧超过弹性限度,损坏弹簧。
(2014· 新课标Ⅱ)某实验小组探究
弹簧的劲度系数K与其长度(圈数)的关系。实验 装置如图 (a) 所示:一均匀长弹簧竖直悬挂, 7 个指针 P0 、 P1 、 P2 、 P3 、 P4 、 P5 、 P6 分别固定 在弹簧上距悬点0、10、20、30、40、50、60圈
专题六
第一讲
走向高考 · 二轮专题复习新课标版 ·物理
主干整合 1. 要区别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点与人为选取的计数点之间的 区别与联系, 为便于测量和计算, 一般每五个点取一个计数点, 这样时间间隔 Δt=0.02×5 秒=0.1 秒。 2. 求瞬时速度方法: 利用物体做匀变速运动在一段时间内 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如图所示,求打某一点 的瞬时速度,只需在这一点的前后各取相同时间间隔 T 的两段 sn+sn+1 位移 sn 和 sn+1,则打 n 点时的速度 vn= 。 2T
频率为 50Hz 的交流电源上使用时,每隔 0.02 秒打一次点,因
此,纸带上的点就表示了和纸带相连的运动物体在不同时刻的 位置。通过研究纸带上点迹间的距离,就可以确定物体的运动 情况。
专题六
第一讲
走向高考 · 二轮专题复习新课标版 ·物理
2.设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有: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 sn+sn+1 度,即用 vn= ,可求出各点(或计数点)的瞬时速度,把 2T 得到的瞬时速度值连同对应的时刻标在 v-t 图象上, 图象是一 条倾斜的直线,直线的斜率等于加速度的大小。 3.判断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是:若相邻两计数 点之间的距离满足 Δs = s2 - s1 = s3 - s2 =„= sn - sn - 1 =恒量 (aT2),说明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专题六
第一讲
走向高考 · 二轮专题复习新课标版 ·物理
(3)图象法: sn+sn+1 ①由 vn= ,求出相应点的速度。 2T ②确定各计数点的坐标值(v1,T)、(v2,2T)、„、(vn,nT)。 ③画出 v-t 图象, 图线的斜率为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 加速度 a。
专题六
第一讲
走向高考 · 二轮专题复习新课标版 ·物理
效数字)
专题六
第一讲
走向高考 · 二轮专题复习新课标版 ·物理
[答案]
0.86
s4+s5+s6-s1-s2-s3 9T2
0.64
[解析]
由纸带可得 A 点速度为 vA=0.86m/s, 加速度的表
s4+s5+s6-s1-s2-s3 达式为 a= ,代入数据可得加速度。 9T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