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人口红利)

合集下载

人口红利问题文献综述

人口红利问题文献综述

人口红利问题文献综述作者:吴雄周彭秀丽来源:《商业时代》2011年第24期中图分类号:F019 文献标识码:ADavid E.Bloom,Jeffrey G.Williamson在1998年首次提出“demographic dividend”,即人口红利后,国内外学者对人口红利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现有研究成果基本上是沿着“人口红利的定义和本质、分类、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计算标准、持续期长短、区域应用研究”这一框架展开研究的。

人口红利的定义和本质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从“机会”、“期限”、“源泉”、“过程”等不同的角度定义了人口红利,界定了它的本质。

“机会论”将人口红利的含义和本质界定为人口年龄结构年轻化提供的经济增长的机会。

发展中国家人口经历了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结构转变。

此结构中,少儿抚养比与老年抚养比相对较低,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相对较高。

它使一个国家拥有较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抚养负担轻,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机会,即“人口机会窗口”。

“期限论”将人口红利的含义和本质界定为人口抚养比处于高低两个阀值之间的一段时期。

一个国家在人口年龄结构不断转变的过程中,如果人口总抚养比低于某个阀值,则人口机会窗口开启。

一旦高于某个阀值,则人口机会窗口关闭。

人口红利就是介于两个阀值之间的,有利于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

“源泉论”认为,较高的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会导致劳动力数量的扩大和社会储蓄量的增加。

它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的源泉,这种有利于经济增长的人口因素或源泉就是人口红利。

马瀛通和穆光宗从过程的层面界定了人口红利及其本质。

马瀛通认为,所谓人口红利,实质是指在一定平均预期寿命及科技水平的基础上,历经努力使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从不适应向适应转变的过程。

而穆光宗将人口红利的实质界定为人力资本积累和人力资源开发的过程。

人口红利的分类研究关于人口红利的分类研究,目前学术界最权威、最有影响力的分类是将它分为第一和第二人口红利。

人口红利推进产业升级的文献述评

人口红利推进产业升级的文献述评


一 壤瞧’ t
* ∞ ,
2 " # 1 7
图1 C N K I 系统 中 “ 人 口红 利 ” 的 学 术 关 注 度 指 数
在 较 为 规 范 的 研 究 中 , 人 口红 利 体 现 为 劳 动 人 口 比 例 或 入 口 抚 养 比例 的 变 化 。 一般 将 l 5 —6 4 岁 的 人 口视 为 “劳 动 人 口 ” , 而 将l 4 岁 以下 和 6 5 岁 以 上 的 人 口 视 为 需 要 由 劳 动 人 口抚 养 的 人 口 。 所 谓 人 口 红 利 是 指 劳 动 人 口 比 例 提 高 , 伞 社 会 人 口 结 构 更 具 有 生 产性 特 征 ,从而 推进 经 济增 长 的机 制 。 依 照上述 指标 ,我 国由于我 国人 口曾于5 O 年代 ,1 9 6 2 — 1 9 7 3 5 1 8 0
年代末 出现人 口出生高峰 ,2 0 1 0 年 以后我 国人 口出生 高峰期形成 的人 口数 量 将 逐 步 进 入 “ 老 龄 ”阶 段 , 导 致 我 国 需 要 抚 养 的 人 口于 占总 人 口 的 比 重 , 即 人 口抚 养 比 例 上 升 , 同 是 劳 动 人 口 比例 下 降 ,从 而 形 成 劳动 力供 给下 降和劳动 力需求增长 的转变 ,即刘 易斯 转折 点。蔡畴给 出 了这 一 结 构 变 化 的 实证 经 验 结 果 , 如 图2 所示 。 与之相 对应 ,2 0 2 0 年 以后 ,随 着人 口出生高 峰期 的人 口逐 步步 入老 年阶段 ,中国也将 较早地进 入 “ 老 龄 化 ”阶 段 。 人 口 因 素 对 经 济 增长 的拉动作 用,将转 变为 “ 老 龄 化 ” 因 素 对 经 济 增 长 的 拖 累 。 正 是 在 这 个 意 义 上 , 人 口 红 利 和 老 龄 化 成 为 学术 界 关 注 的 热 点 。 图3 表 明 ,相对 于 “ 人 口 红 利 ” , “老 龄 化 ” 的 学 术 关 注 度 更 高 ,且 研 究时 间跨 度 更长 。

中国人口红利问题综述

中国人口红利问题综述
黄润龙认为人口红利虚化了人口与经济的关系他指出人口红利不是影响经济产出的主要变量消费与经济收入和社会保障有关投资更多地与人的受教育程度经济收入和产业结构等有关而进出口创造的经济红利取决于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投资和开发以及社会和经济发展政策相比之下它们与人口年龄结构相关性并没有上述因素大人口红利过于简单地描述了人口对经济的影响
年抚养 比为判断标准 ,分别 以 6 5岁和 6 O岁 为起始老年年龄 ,制定了两 套判别标 准方案 。其 中以 6 5岁为老年 起始年 龄的方案 中 ,按顺序 三者 是 否低 于 5 3 % 、3 0 % 、2 0 %为人 口红 利是 否存 在 的限值。另 一个 方案 中 ,这 三个 限值分别 为 6 7 % 、3 3 % 、3 5 %。在此基 础上 ,他 比较 了中 日 法三国的人 口 情况, 并 表示 中国在 2 0 3 0年开始人 口红利 开始 消退 ,最 终在 2 0 4 0 年进人人 口负债期 。与陈友华 不 同,车 士义建议 以总 抚养 比 和老龄化 率两个指标共 同计算或衡量人 口红利的高低 。以总抚养 比5 0 % 为基础条件 ,以老龄化 率 1 0 %为 分界线 ,将 人 口红利分 为 “ 真 正的人 口红利” 和 “ 虚假 的人 口红利” 两个阶段。 马瀛通认 为 ,中国人力 资源极其 丰富,他对 中国劳动 年龄人 口进行 了测算 ,结果表明 2 0 0 9年起 中国劳动 年龄人 口开始步人 增速急 剧衰 减 阶段 ,约在 2 0 2 6 年劳动年龄人 I = l 规模达到 1 0 .3 亿 ,此时才停止增 长。 在此期间劳动年龄人 口的比例将不 断下降 , 但这并不意 味着其间劳动年 龄人 口绝对数在减少 ,原因仅仅在 于劳动年龄人 口的增 速在急剧放缓 , 。 蔡畴把人 口抚养 比与资本积累水平结合起来 进行考察 ,认 为中 国的人 口 红利最大化 的时期 是 抚养 比 2 0 1 3年降 到最 低 点之 前 达到 的 ,并 且 与

人口政策研究现状的文献综述

人口政策研究现状的文献综述

人口政策研究现状的文献综述【摘要】本文对人口政策研究现状进行了文献综述。

首先介绍了人口政策的历史背景,包括各国在人口政策领域的发展历程。

接着分析了人口政策的发展趋势,探讨了当前人口政策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关键问题。

然后对国内外人口政策研究进行了比较,揭示了不同国家在人口政策制定与实施上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最后探讨了影响人口政策研究的主要因素,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文章最后指出了人口政策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为进一步推动人口政策的研究和实施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人口政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历史背景、发展趋势、主要内容、比较分析、影响因素、未来发展方向1. 引言1.1 人口政策研究现状的文献综述人口政策研究一直是社会科学领域的热门话题,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和人口结构的变化,人口政策研究的重要性日益突显。

本文将对当前人口政策研究的现状进行文献综述,以期全面了解这一领域的最新进展。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口政策研究一直处于不断发展和演变的阶段。

研究者们通过分析历史背景和发展趋势,探讨人口政策的主要内容,比较国内外研究的差异以及研究影响因素,为未来人口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理论支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人口政策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制定的重要政策之一。

不同国家和地区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采取了各种不同的人口政策措施,以应对人口老龄化、人口增长等问题。

这些政策的制定与调整都受到了不同因素的影响,如政策制定者的意识形态、学术研究的发展等。

通过对当前人口政策研究现状的综述,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该领域的研究动态,为未来人口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更为科学的理论依据。

希望本文的文献综述能够为相关研究者和决策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人口政策的历史背景人口政策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古代,各个国家和地区在不同的时期都有过不同形式的人口政策。

古代中国的人口政策主要包括生育政策、移民政策和人口调查等。

(完整版)人口红利问题文献综述20111119

(完整版)人口红利问题文献综述20111119

人口红利问题文献综述吴雄周彭秀丽《商业时代》2011年第24期发布时间:2011-09-19David E.Bloom,Jeffrey G.Williamson在1998年首次提出“demographic dividend”,即人口红利后,国内外学者对人口红利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现有研究成果基本上是沿着“人口红利的定义和本质、分类、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计算标准、持续期长短、区域应用研究”这一框架展开研究的。

一、人口红利的定义和本质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从“机会”、“期限”、“源泉”、“过程”等不同的角度定义了人口红利,界定了它的本质。

“机会论”将人口红利的含义和本质界定为人口年龄结构年轻化提供的经济增长的机会。

发展中国家人口经历了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结构转变。

此结构中,少儿抚养比与老年抚养比相对较低,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相对较高。

它使一个国家拥有较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抚养负担轻,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机会,即“人口机会窗口”。

“期限论”将人口红利的含义和本质界定为人口抚养比处于高低两个阀值之间的一段时期。

一个国家在人口年龄结构不断转变的过程中,如果人口总抚养比低于某个阀值,则人口机会窗口开启。

一旦高于某个阀值,则人口机会窗口关闭。

人口红利就是介于两个阀值之间的,有利于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

“源泉论”认为,较高的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会导致劳动力数量的扩大和社会储蓄量的增加。

它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的源泉,这种有利于经济增长的人口因素或源泉就是人口红利。

马瀛通和穆光宗从过程的层面界定了人口红利及其本质。

马瀛通认为,所谓人口红利,实质是指在一定平均预期寿命及科技水平的基础上,历经努力使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从不适应向适应转变的过程。

而穆光宗将人口红利的实质界定为人力资本积累和人力资源开发的过程。

二、人口红利的分类研究关于人口红利的分类研究,目前学术界最权威、最有影响力的分类是将它分为第一和第二人口红利。

以人口红利为主题的论文:《人口红利:审视与展望》

以人口红利为主题的论文:《人口红利:审视与展望》

《人口红利:审视与展望》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人口红利的内涵、表现形式、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对相关数据和案例的分析,强调应正确认识和把握人口红利,积极应对挑战,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人口红利;经济发展;劳动力;挑战与机遇一、引言在当今全球经济发展的格局中,人口红利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特定时期内,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比较低,从而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它在推动经济增长、促进产业升级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红利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人口老龄化、劳动力成本上升等。

因此,深入研究人口红利的本质、影响及未来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人口红利的内涵与表现形式(一)内涵人口红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劳动力数量优势,即劳动年龄人口占比较大,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二是劳动力成本优势,由于抚养比较低,社会负担相对较轻,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有利于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

(二)表现形式1.经济增长加速2.在人口红利期,充足的劳动力供给和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促使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推动经济快速增长。

3.产业结构调整4.人口红利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促进了制造业等产业的崛起。

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转变。

5.消费市场扩大6.劳动年龄人口的增加带来了消费需求的增长,扩大了消费市场规模,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三、人口红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一)促进经济增长人口红利通过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和较低的劳动力成本,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例如,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间,凭借庞大的劳动年龄人口优势,成为世界工厂,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发展。

(二)推动产业升级人口红利不仅促进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也为产业升级提供了动力。

以人口红利为主题的论文:《人口红利:审视与展望》

以人口红利为主题的论文:《人口红利:审视与展望》

《人口红利:审视与展望》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人口红利的概念、特征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分析当前人口红利面临的挑战,如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素质提升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以实现人口红利的可持续发展,为国家的繁荣稳定奠定坚实基础。

一、引言在当今全球经济格局中,人口因素始终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变量。

人口红利,作为一种特定的人口结构优势,在许多国家的经济崛起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人口红利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与变革。

正确认识和把握人口红利的本质、现状及未来走向,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人口红利的内涵与特征(一)概念界定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

在这种情况下,充足的劳动力供给和相对较低的社会负担,使得经济能够以较高的速度增长。

(二)主要特征1.劳动力供给充足:大量的劳动年龄人口为各个产业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满足了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

2.高储蓄率:劳动年龄人口通常具有较高的收入和储蓄能力,这为投资提供了资金来源,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3.消费市场潜力大:庞大的劳动年龄人口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他们的消费需求推动了市场的繁荣,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动力。

三、人口红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一)经济增长的推动器充足的劳动力供给使得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

同时,高储蓄率转化为投资,促进了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升级,为经济的持续增长奠定了基础。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助力人口红利时期,劳动密集型产业得以迅速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企业被迫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了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转变。

(三)社会稳定的保障大量的劳动年龄人口为社会提供了稳定的税收来源,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同时,他们的就业和收入也为家庭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提供了保障。

四、当前人口红利面临的挑战(一)人口老龄化加速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人口预期寿命不断延长,同时生育率下降,导致老年人口比例逐渐上升。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有关东亚奇迹的文献综述所谓的东亚奇迹,主要是指东亚国家发展经济的模式。

香港、新加坡、台湾、韩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泰国在过去的三十年间取得了近乎奇迹般的经济增长,这7个经济实体的经济增长被人们称为东亚奇迹(World bank , 1993 )。

东亚模式就是学者们在分析这些国家取得奇迹的原因和特征时提出来的。

由于分析的角度不同,各方对东亚模式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亚洲价值观。

二、宏观经济环境。

三、全要素增长模型。

在这里,我们主要对以上三类观点做以简单的综述。

首先,从亚洲价值观的角度看,一方面就是以家庭作为发展的社会结构基础。

在这一层面,李光耀先生作为“亚洲最雄辩的发言人”指出,东亚人的家庭观念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东亚人不像西方人那样是本初的、独立的,而是家庭朋友关系网中的一部分。

这主要得益于东亚社会有着自己特殊而复杂的文化历史传统。

东亚社会在工业化初期建立威权主义的政治权威,不但不会遇到传统的障碍,反而可以利厂诸如对权威的臣服意识、大一统的秩序观念报恩心理及忠诚观念等传统政治文化资源,来巩固这种政治秩序。

另一方面就是东亚人民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产生的社会高储蓄率。

高成兴在谈论东亚奇迹并非神话时指出,东亚地区的总储蓄率一直保持在30一40%的高水平上,高储蓄率导致高投资,促进了经济高速增长,进而又使储蓄率进一步提高,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高储蓄率确实对东亚经济的腾飞起到了重要作用,而这离不开东亚地区长久以来形成的历史文化传统,社会意识形态以及共同的社会价值观。

其次,东亚经济奇迹的出现离不开当时的宏观经济环境。

其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主要有:第一,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对经济适当干预,较为合理的财政政策以及低通货膨胀率。

从这一点看,政府在东亚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青木昌彦在《东亚经济发展中政府的作用新诠释》一文中指出了市场增进论的观点(market-enhancing view),我们认为政府政策的职能在于促进或补充民间部门的协调功能,而不是将政府和市场仅仅视为相互排斥的替代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红利相关问题
文献综述
经济与管理学院财务管理一班201340510111姚远琨
1.引言
社会追加的人口生产性为经济增长贡献一个具有促进作用的人口红利.人口红利对1978-2006年间中国的经济增长由阻碍作用转变成为促进因素,对GDP的贡献量与贡献率均呈持续增长的趋势,进入21世纪后,中国每年实现的GDP中人口红利的贡献份额已超过10%.然而,人口红利的一次性、人口迁移与人口红利的区域间转移、人口红利为谁所得和人口负债由谁承担等问题,都是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的。

2.人口红利走势下的特征期效分析
2.1有关人口红利的概念定义
经济学家通常情况下将人口红利定义为当社会存在劳动力充足并且人口抚养比低,社会负担轻的状况时,社会可以实现高储蓄率,经济可以达到快速增长。

部分学者给人口红利下了一个更详细的定义,认为在死亡率下降与出生率下降到一定水平的时间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先上升后下降,劳动年龄人口也呈现类似的变化轨迹,当一国人口增长率降低后,在一个特定时段内,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高,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都比较低,充足的劳动力供给和高储蓄率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一个额外的源泉,被称作“人口红利”①。

还有的学者认为“人口红利”是从“人口机遇”延伸而来的一个人口经济学的概念,指的是归因于生育率迅速下降的人口年龄结构橄榄型变化带来经济加快增长的一种人口与经济的正面关系②。

2.2有关人口红利的产生条件研究
叶文振(2007)认为人口红利的产生除了就业文化和制度环境以外(如以性别为导向的歧视性就业文化与把女性劳动力看成需要社会负担的群体的政策),它还取决于劳动人口现有的规模、劳动人口的质量或人力资本的含量、技术水平和资源禀赋。

有的学者则认为人口红利形成的条件有三,首先,劳动力是一种特
殊资源,具有不可储存的特点,处于劳动年龄段的人口必须与就业岗位相结合,才能带来经济增长。

否则,处于劳动年龄段的人口不能就业,劳动力闲置成为社会被抚养人口,非但不能兑现人口红利,反而拖累经济增长。

再次,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此外,要使得人口红利转变为现实,需要大力提高劳动力健康水平,尤其是要发展农村合作医疗,从而保证劳动力能够充分发挥出应有的潜能。

最后,人口红利还表现为人口的年龄结构变化带来的国民储蓄率升高和资本供给增加对经济增长所
产生的推动作用③。

同时,穆光宗(2006)认为只有在人口负担比、人力资源充裕、人力资本合格三个条件都具备的时候,才可能现实地发挥出人口机会窗口的机遇作用。

3.人口红利影响下的人口政策调整
3.1实行放开的人口政策有利于避免人口红利的消失
茅于轼(2010)认为如果独生子女政策不改变,社会将面临人口收缩和急速老龄化,严重缺乏劳动力,人们的生活将大幅降低,这样的局面是没有办法应对的。

所以我们应及早回到一个正常的人口状态:既没有人口红利也没有人口负债,妇女生育率大体上保持可持续的状态,平均每个妇女生2.1个孩子。

许多学者对此表示赞同,认为在人口老龄化面前我们是可以有所选择而非只能被动应对,这就是通过调整和完善人口生育战略“控制人口老龄化”,实现“适度人口老龄化”。

至少生育两个孩子是一个可持续社会必须服从的人口规律和人口价值。

中国人口转变既带来了人口红利,也带来了人口负债和人口风险,“城乡统开二胎”是值得尊重的“底线生育权”,是规避人口发展风险的重要政策选择。

3.2坚持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有利于减缓人口“红利”向“负债”的转变
叶文振(2007)认为虽然目前我国老龄化人口比例大幅度上升,但我国仍然存在着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即我国的人口基数过于庞大,所以人口红利向人口负债转变仍需要一段时间,所以当前继续控制人口数量依然是我国人口政策的主题和主流。

侯东民(2011)并不赞成目前提出“普遍放开二胎”政策。

他认为今后,我国人口政策应视社会发展而定,以稳定政策为主,继续实行现在的计划生育政策,必要时可以微调(如为解决出生性比失调,针对权重最大的二胎异常,可微调放开“双女户三胎”,以0.1左右生育水平代价,使总体较大幅度回归。

4.人口红利关注下的研究视角探析
4.1人口消费红利
黄国龙(2011)认为,通常意义上的人口红利立足于生产视角和投资视角,实质上是人口生产红利。

学者们之所以更倾向于从这个维度来阐释人口红利,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诠释为一种发展中国家情节。

因此,他提出了人口消费红利。

人口消费红利是指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是否具有消费效应以及消费效应程度的大小,取决于总人口中少儿人口、劳动适龄人口和老年人口之间消费水平的差异。

因此,发展中国家劳动适龄人口比重的提高是否能够带来社会消费总量的增加,从而形成人口消费红利,关键在于劳动适龄人口的消费水平是否高于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的消费水平。

劳动适龄人口与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的消费差距越小,劳动适龄人口比重提高的消费效应就越小,人口消费红利也就越少;反之,消费效应就越大,人口消费红利也就越多。

4.2人力资源红利
胡鞍钢(2011)等人主要将人口红利的研究重点放在人的质量上而非人的数量上,即关注人力资源红利。

人力资源红利为人力资源收益减去人力资本投资。

人力资源红利实质上是高质量的人口红利,人力资源红利远比狭义的人口红利要大得多、全面得多。

事实上,经济增长更多地取决于人力资源红利,而非人口红利。

人力资源红利随着教育投入持续增加而持续发挥效益,而人口红利随着现代人口转型成为人口负债。

同时教育及外溢性作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的地位,人力资本快速积累是经济迅速增长、社会加速转型的重要推动因素,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更关注的是人力资源红利,而不仅仅是人口红利。

参考文献:
[1]彭希哲、胡湛.公共政策视角下的中国人口老龄化[J].中国社会科学,2011(3).
[2]张汉林、袁佳.经济全球化、中国收入分配与“人口红利陷阱”[J].财经研究,2011(6).
[3]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1(34).
[4]黄国龙.论人口消费红利:成因、依据及对策[J].宏观经济研究,2011(10).
[5]胡鞍钢、才利民.从“六普”看中国人力资源变化:从人口红利到人力资源红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4).
[6]穆光宗.如何掘金老年人口红利[J].人民论坛,2011(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