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史论文
小学科学学生小论文:北斗—中国的火眼金睛

北斗——中国的火眼金睛“朋友们,还记得吗?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主持人任鲁豫在2020年央视春晚和大家介绍道,与此同时,中国航天的工作人员携嫦娥五号返回舱登上舞台向全国人民拜年。
我坐在电视机前,一脸的痴迷和崇拜。
我是一个小天文迷,我想成为一名宇航员,或者航天工作者。
我平时喜欢通过家里的望远镜观察月亮、火星、木星等等,宇宙有太多的奥秘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发现。
前段时间在各大媒体刷屏的嫦娥五号让我国大出风头,我为我国的航天事业感到由衷的骄傲。
但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通过网络、书籍,我收集了许多知识与大家分享。
2020年6月23日上午9点43分,四川大凉山,我国的北斗定位系统的第55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收官。
这是一颗同步轨道卫星,也就是发射上去以后,如果我们在地面上观察它,它是悬在天上不动的。
北斗卫星是中国为全球用户提供的24小时不间断,无论刮风下雨的高精度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的设施,分别由30颗北斗三号卫星、15颗北斗二号卫星以及许多颗试验卫星和备份星共同在轨组成,他们各自飞行在不同高度和不同角度的太空轨道。
我们虽然看不到卫星,但是我们的智能手机却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卫星信号。
无论我们走到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我们头顶上至少有8颗北斗卫星在运行着,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北斗卫星都能从遥远的太空帮我们计算出精确的位置。
它可以提供精准的时间服务,精准到几百万年只差秒,为全球的经融交易提供保障,我们平时坐的高铁动车同样也需要精准的时间校准;可以提供精准的天气预报服务;可以提供导航服务,汽车、飞机、火车、轮船都需要它。
卫星定位系统十分强大,即使你身处偏僻地区或者深山中,手机信号没了,但是卫星定位信号还有。
不过像美国的GPS这样的定位系统,你只能通过它的广播信号算出自己的位置,但是你还是无法跟外界沟通,而我国北斗卫星系统独创的短报文功能,拥有类似于发短信的功能。
航天航空科技论文1000字左右初中

航天航空科技论文1000字左右初中神舟一号飞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载人航天计划中发射的第一艘无人实验飞船,飞船于1999年11月20日凌晨6点在酒泉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承担发射任务的是在长征-2F捆绑式火箭的基上改进研制的长征2号F载人航天火箭。
在发射点火十分钟后,船箭分离,并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北京时间1月16日19时22分,我国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二号”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成功着陆。
至此,飞船按预定计划,在太空飞行了7天。
围绕着飞船的测控和回收,我国航天测控人员决战太空,展开了紧张的工作。
“神舟二号”飞船1月10日1时零分发射升空后,所进入的是距地球表面高度近地点为200公里、远地点为340公里的椭圆轨道。
2002年3月25号晚上10时15分,我国研制的“神舟”三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这次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新的重要进展,为不久的将来把中国的航天员送上太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次发射的“神舟”三号是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状态完全一致。
这次发射试验,运载火箭、飞船和测控发射系统进一步完善,提高了载人航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神舟四号飞船总长约7.4米,最大直径2.8米,总质量7794公斤。
在推进舱和轨道舱的II、IV象限各安装一个太阳电池翼,推进舱的两个太阳电池翼总面积24.48平方米,展开后的翼展宽度约17米。
轨道舱的两个太阳电池翼总面积12.24平方米,展开后的翼展宽度约10.4米。
神舟四号飞船配置有13个分系统及供配电与电缆网。
结构与机构分系统保证飞船的构型,并为航天员提供生活的结构空间。
1999年11月20日~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艘“神舟”无人试验飞船飞行试验获得了圆满成功。
2001年初至2002年底又相继研制并发射成功了神舟1~4无人试验飞船,获得了宝贵的试验数据,为实施载人航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神舟5号飞船是在无人飞船基础上研制的我国第1艘载人飞船,乘有1名航天员,在轨运行1天。
航空航天发展史论文

我与航空蓝天,广袤无垠,深邃辽阔。
仰望天空,常常被它的博大所吸引,常常陷入情不自禁的想象中:如果能如鸟儿般翱翔苍穹,俯瞰大地,穿梭云层,沐浴清风,那该是何等的畅快!虽然是农村娃,但航空梦还是从小就植入心底。
目标理想,就是我持久的动力,我明白,为了美好梦想的实现,我必须努力,努力……我来到了梦寐以求的航空航天高等学府,一流名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并且选择了航空科学与工程这一系别,我与航空的距离又拉近了,我的梦想不遥远了!我现在正在进行基础的积累与强化,对中国航空事业有了初步了解,对于航空有关的事项多了一份关注,尽我所能,丰富自己,这就是近期的计划。
人类的航空史,也是一部梦想到现实的进步史。
对天空的渴求与幻想,同样是人们为航空奋战不朽的动力。
从风筝到热气球,从飞艇到飞机,探索路上,人们不断总结失败经验与教训,不断前进。
从无人到有人,从低空到高空,从低速到高速,航空器一步步完善,一步步发展。
从军用到民航,从单一功能到多功能齐备,从惊险刺激到安全舒适航空技术日日翻新,时时进步。
纵揽当今世界,战争已不再是由人数或枪数决定了,制空权,空战成了战争取胜的要素;而国民经济也同样被航空工业准确的衡量着。
这无不尽显航空越来越重的分量。
提到航空,就不能不提到两个国家——美国和苏联(俄罗斯)。
作为世界头号强国,美国的航空实力不容置疑。
首破声障的X-1研究机;两倍声速F-104的战斗机;高级动性的F-18战斗机,具有隐身性能的F-117战斗轰炸机;大型宽身的波音-747客机;以及世界目前唯一第四代战斗机F-22。
这些高精尖技术始终是在世界最前沿。
也正是因为强大的空军实力,美国才轻易取胜于海湾战争与伊拉克战争。
另一个前超级大国也毫不示弱,他们的米格战斗机与时俱进,更新了一代又一代,始终代表着战斗机先进水平;他们的图-144成为少有的超声速客机;他们的雅克号更在二战中大显威力。
空前则国强,看来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听罢李成智老师的《航空航天发展史》这门课,我对航空有了进一步了解。
【议论文】中国航天的突破_600字

【议论文】中国航天的突破_600字中国航天的突破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航天业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与成就。
从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到成功登陆月球,中国航天不断展现出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
这些突破不仅让中国在国际航天领域有了更高的声誉,也为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带来了巨大的利益。
中国航天的突破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是发射技术的进步。
中国不断提高火箭的推进力和运载能力,实现了从地球到太空的可靠和高效运输。
2016年,中国成功发射了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拥有空间实验室的国家。
这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太空站建设的新阶段,对于中国未来深空探测和载人航天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是中国的月球探测计划。
2013年,中国成功发射了嫦娥三号探测器,实现了首次软着陆任务。
两年后,中国成功发射了嫦娥四号,并成功实现了月球背面的软着陆和巡视勘测任务。
这使中国成为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第三个成功实现月球软着陆的国家,并且将在未来展开更为深入的月球探测任务,为人类探索宇宙提供更多的数据和信息。
第三是中国自主研发的航天器和航天设备。
中国航天工程努力推动科技创新和自主研发,成功研制了一系列国产化的航天器和航天设备。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是中国载人航天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3年开始投入使用以来,已经成功实现了多次载人太空飞行任务。
中国还研制了一系列卫星和空间探测器,广泛应用于气象、通信、遥感等领域。
中国航天的突破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航天技术的突破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提升了国家形象和影响力。
这不仅有助于改变西方国家对于中国科技发展的刻板印象,还有助于增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航天技术的突破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航天技术的应用涉及广泛的领域,包括通信、气象、遥感等,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各个领域的创新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潜力。
航天技术的突破为人民的福祉带来了实际利益。
航天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宇宙、地球和人类的起源,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案。
【议论文】中国航天的突破_600字

【议论文】中国航天的突破_600字中国近年来在航天领域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突破,这不仅是中国科技实力提升、国家形象提高的体现,更是全球航天领域的一次瞩目的飞跃。
这篇文章将对中国航天的突破进行探讨和分析。
首先,中国航天的突破表现在其成功的太空探索计划上。
自2003年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一号”以来,中国先后成功进行了四次载人飞行任务,包括首次女性宇航员的载人航天任务。
此外,中国也成功发射了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等多颗月球探测卫星,并成功让嫦娥四号探测器在2019年1月成为了人类历史上首个登陆月球背面的飞行器。
这些成果的取得,展现了中国在太空探索方面的强大科技实力,也为全人类探索宇宙提供了独特的贡献。
其次,中国航天的突破还表现在其研制和应用卫星技术上。
中国航天在研制卫星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多个重要的突破,其中包括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分辨率遥感卫星系列、卫星导航系统“北斗”等。
这些卫星技术的成功应用,不仅为国家安全、经济建设、生态环保等方面提供了重要支撑,也为全球通信、导航和遥感等领域提供了新的技术选择。
此外,中国航天的突破还表现在其探索宇宙的新计划上。
近年来,中国宣布了一系列探索宇宙的计划,包括建立月球科研基地、发射火星探测器、探测小行星等。
这些计划的实现,将会为进一步推进人类探索宇宙的步伐做出新的贡献。
总之,中国航天的突破不仅仅体现在其太空探索、卫星技术和新计划上,更是国家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与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华民族日益壮大的科技国力的重要标志。
我们期待着中国航天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取得更加杰出的成果,为人类探索宇宙提供更多的能量源、更多的科学资讯、更多的技术创新和新的思维方式。
航空航天概论结课论文-中国战斗型飞机的发展简史

简述新中国战斗型飞机发展历程机械工程学院 01110摘要:航空工业作为“工业之花”,而战斗型飞机的研制水平更是一个国家的工业基础的重要表现。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其航空发展史更是一个缩影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铭记历史,传承优良传统。
关键词: 战斗机; 航空发展 ;中国航空发展;中航工业;歼-10;歼-151.艰难起步在1949年开国大典上,由于飞机数量太少,就连带弹巡逻的4架战斗机也参加了阅兵式。
新中国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开始了空军和航空工业的创建历程。
朝鲜战争爆发后,由于战争的迫切需要,大大加快了中国航空工业创建的步伐。
当时,周总理明确指出:中国航空工业的建设道路是先修理后制造,再发展到自行设计。
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之下,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①1951年4月,当时的政务院下发了《关于航空工业建设的决定》,标志着新中国航空工业正式建立。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53-1957年),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创办了一批航空高等院校,建设了13个重点骨干企业,初步建立起航空制造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使航空工业迅速完成由修理到制造的过渡。
②1951年5月15日中苏两国政府签订关于苏联援助中国建设141个重点工业项目的协议(1955年增加到156个),其中航空工业建设项目13个。
苏联米格-17 中国仿制米格-17(歼-5)①中航工业官网-艰难起步②360doc-歼十对中国航空工业的作用自此新中国开始了仿制飞机的道路。
1952年,中苏双方根据之前签订的协议,开始帮助中国建设自己的航空工业。
在苏联援华的156个重大项目中,航空工业占到了13项包括飞机制造工厂,航空发动机制造工厂,机载设备制造工厂。
中国技术人员开始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在1956年8月,成功的利用苏联技术的仿造出中国第一架高亚音速喷气式战斗机――歼五(仿米格17)。
该型飞机的全部零件都是中国自己生产,直到1959年共生产了700多架。
50年代,在苏联帮助和中国航空人的努力下,中国基本建立了航空工业的坚实基础。
嫦娥工程的发展历史论文

嫦娥工程的发展历史论文嫦娥工程是中国探月项目的总称,旨在实现中国探索月球的远景目标。
自2004年启动至今,嫦娥工程已经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2004年,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启动了嫦娥工程,这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探月计划的行动阶段。
在此之后,中国先后成功发射了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和嫦娥三号探测器,这些探测器搭载了各种科学仪器,成功完成了对月球的着陆和探测任务。
其中,嫦娥三号还成功实现了月面软着陆和月面巡视探测。
2018年,中国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对月球背面的软着陆和月面巡视探测任务。
嫦娥四号还搭载了一枚玉兔二号月球车,进一步扩展了对月球背面的探测范围。
在嫦娥工程的发展过程中,中国还计划于2020年发射嫦娥五号探测器,实现对月球样品的采集和返回任务。
此外,嫦娥六号和嫦娥七号等后续任务也已经列入了中国国家航天局的发展规划中。
嫦娥工程的发展历程充分展现了中国在航天领域的实力和决心,同时也为人类对月球探索和科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中国航天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嫦娥工程必将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为人类更深入地探索和理解月球奠定坚实基础。
嫦娥工程的发展历史,不仅代表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也展现了中国在国际探月领域的重要地位。
中国国家航天局在嫦娥工程中取得的成就,为全球科学界提供了宝贵的探月数据和样本,为有关月球的研究与探索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可能性。
嫦娥工程的发展历史也反映出中国航天技术的不断提升和创新。
在各个任务中,中国国家航天局都不断改进探测器的设计和性能,拓展了对月球的探测范围和深度。
此外,嫦娥工程的成功,也意味着中国已经具备了实施更为复杂深入的月球探测任务的能力,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除了科学和技术成果,嫦娥工程的发展历史也反映了中国在国际合作和交流方面的努力。
中国国家航天局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空间机构合作开展探月合作项目,推动了国际探月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航天器发展史论文

航天器发展史论文1航天器发展史陈蕊婷会计1103 2011011452摘要:航天器的出现使人类的活动范围从地球大气层扩大到广阔无垠的宇宙空间,引起了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能力的飞跃,对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而随着航天器不断地进化,人类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关键词:航天器探索发射回收研制发展空间站轨道引言: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被探索的欲望所驱使着,大约7万年前,最早的人类就开始从他们的故乡非洲向外迁徙了。
我们的祖先穿过大冰原,经过资源的争夺,冲破大自然的壁垒,最终寻找到一块适合自己的大陆并在此定居。
从深海到峡谷,从陆地到高深,几乎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已经留下了人类的足迹,人类克服了重重的障碍对我们所居住的星球进行着考察和探索,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将探索的目标放眼于地球之外——那无垠的宇宙中。
一,航天器的发展史之太空时代的开端50年前,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标志着一场超级大国的竞赛拉开了帷幕,在这场竞赛中,国家的威望和科技优势是最主要的动机。
第一颗人造轨道卫星是前苏联的斯普特尼克1号(Sputnik1,PS-1),“斯普特尼克1号”的发射表示着前苏联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发射人造卫星的过节。
这颗人造卫星是一个篮球大小的光滑铝球,球内装有无线电广播发射机和电池,它的后面拖着4个鞭状的天线,长度在1.5米(4.9英尺)至2.9米(9.5英尺)之间。
这颗卫星发射于1957年10月4日,它每96分钟就环绕地球一周,它发出“嘟嘟”的信号在传递一个信息,即前苏联军方在宇宙空间中处于明显的优势,这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普遍焦虑。
在这之后前苏联又于1957年11月3日发射了第一颗搭载活体动物的卫星斯普特尼克2号(Sputnik 2,PS-2)。
而美国的第一颗地球轨道卫星探索者一号(Explorer 1)在喷射推进实验室中用了不到3个月的时间就设计并造出这颗卫星,并在1958年1月31日发射。
紧接着在次年1月前苏联再次发射卫星名为月神1号(Luna 1)成为第一个飞跃月球的空间飞行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
无限“第一”的探索
——关于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史的概述与讨论●作者
华南师大附中国际部 10年级 Barton104班雍梦尘 Sam
●摘要
自古以来,凡事的“第一”总代表着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也总为人所铭记最深。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也包含着许多“第一”的事件,它们决定着中国航天历史的进程。
探究中国航天史上的“第一”有利于整体上把握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过程,理解发展航天事业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中国航天史上诸多“第一”的事件以及它们背后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中国航天史,探索
●正文
对于凡是讲汉语的人来说,“航天”一词不难理解。
然而,“航天”与“航空”的区别并不是显而易见的。
“航天”主要指在宇宙中的航行活动,而“航空”主要指在地球上空大气内的航行活动。
所以,说起“航天”,联想起的应该是各种卫星、火箭、空间站,或者各种太空活动。
这也正是中国航天史包含的主要事件,以及大部分“第一”的事件的落脚点。
虽然“航天”听起来像个高端的现代词汇,这并不代表我国古代没有这样的宏伟壮举。
万户的故事恐怕是妇孺皆知的。
早在14世纪末期,明朝的士大夫万户在椅子上绑上47个自制的火箭,自己坐在椅子上,双手举着大风筝。
不幸的是,火箭爆炸,万户牺牲。
尽管多年以前的事情人们很难确定真实性,但这至少显示了我国古代人民探索宇宙、探索科学的意识与决心。
而且,万户也是“第一个”想到利用火箭飞天,然后利用风筝平稳着落的人。
在万户之后,中国真正的航天事业就要等到1956年成立的航空工业委员会标志开始了。
众所周知,航天事业离不开发射东西进入宇宙,因而发射场地至关重要。
这就不得不说到我国“第一个”航天发射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正式组建于1958年10
月20日,是我国组建最早、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综合性航天发射中心。
发射场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高质量的发射中心是航天事业实践的基石。
此后,逐步实现的就是各种真正走进太空的活动。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酒泉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卫星的主要任务是向太空播放《东方红》乐曲,同时进行卫星技术试验,探测电离层和大气密度。
“东方红”乐曲向世界宣示我国国防高尖端领域的成就。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然而,东方红一号卫星仅实现了单程的送上天,还缺少安全返回的能力。
于是,在1975年11月26日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
从1975年首次成功返回起至2006年为止,我国共进行24次返回式卫星的发射,其中发射成功23次,回收成功22次,中国也是最早掌握这一技术的国家之一。
毫无疑问,能够返回的卫星所能承担的任务就更加广泛,包括侦察情报、科学实验等。
另外,掌握成功返回的技术也为载人航天做了很好的铺垫。
载人航天的最重要准备——中国“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于1999年11月20日发射成功,并在21小时后于11月21日凌晨在预定地区安全着陆。
紧接着,我国实现了真正的载人航天——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升空,21小时23分后成功返回地面。
杨利伟也成为中国遨游太空的“第一人”。
2008年9月25至28日,我国成功实现“第一次”太空行走。
2011年11月,我国成功完成“第一次”交会对接。
……
纵观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史,许多的里程碑都是一个个“第一”。
正如所有事业一样,“第一”这个意味着敢于人先的概念始终是前进的动力源泉,始终是革新的最强力量。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离不开这些意义重大的事件,也将会不断创造出更多意义重大的进步。
缘由在于,科学的发展始终是伴随着探索的,尤其是航天这样“高端”的事业。
与此同时,探索始终是人的天性,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发展的最终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