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经济生活计算题

合集下载

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三、第四单元测试题(附答案人教版)

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三、第四单元测试题(附答案人教版)

一、选择题1.在企业安排中,假如过分压低劳动酬劳,则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主动性,终将限制企业的发展。

这说明A.公允是提高效率的保证B.效率与公允具有一样性C.效率是公允的物质前提D.再安排要更加注意公允2.我国当前的安排制度是A.公有制为主体、多种全部制经济共同发展B.效率优先,兼顾公允原则C.按劳安排为主体,多种安排方式并存D.按需安排与按生产要素相结合3.农夫张某从村集体承包20亩土地搞大棚种植,收入颇丰。

国家土地流转政策落实后,张某将这20亩地转包给了李某,每年从李某处获得转包金。

对农夫张某的收入相识正确的是①前者属于按劳动要素安排,后者属于按生产要素安排②前者属于按劳动要素安排,后者属于按资本要素安排③前者属于按劳安排,后者属于按生产要素安排④前者属于劳动性收入,后者属于非劳动性收入A.①③B.②④C.③④D.②③4.玉树地震和舟曲泥石流后,中心财政向受灾地区紧急预拨临时生活救助资金,用于地震和泥石流灾区困难群众临时生活救助。

中心财政拨出的临时生活救助资金属于A.经济建设支出 B.科教文卫事业支出 C.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 D.社会保障支出5.2016年的财政工作应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努力促进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下列属于合理财政措施的有①加大公共财政支出→增加投资→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②下调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企业税负减轻→生产扩大→经济发展③实施主动财政政策→扩大国债发行规模→投资增加→刺激经济增长④降低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增加市场货币流通量→消费扩大→经济发展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6.在社会生活中,不论是国家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还是人民群众的生活,都离不开国家财政的支撑,因而,国家必需干脆驾驭肯定的收入。

影响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是①居民消费水平②经济发展水平③收入安排政策④老龄人口数量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7.要加大对民族省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关键是要增加财政收入。

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计算题训练

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计算题训练

模式1.2010年某企业的生产条件处于全行业平均水平,其单位产品的价值量为132元,产量为10万件。

如果2011年该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0%,而全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他条件不变,则该企业2011年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为【】A.1452万元B.1320万元C.1210万元D.1100万元已知自变量、因变量,已知上年因变量原有数额,告知今年自变量的变化幅度,求今年因变量的变化。

方法1.明确相关量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2.掌握不同数量关系各自的计算方法1.明确相关量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经济计算题中涉及的两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只有三种情况:成正比、成反比、没有关系2.掌握不同数量关系各自的计算方法两个量成正比,即同幅增减。

如: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若劳动生产率提高20%,即成为原来的(1+20%);则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也增加20%,即也成为原来的(1+20%)。

②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20%,即成为原来的(1-20%);则商品的价值量也降低20%,即也成为原来的(1-20%)。

两个量成反比,即二者的增减变化情况互为倒数。

如:①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25%,即成为原来的(1+25%);则商品的价值量为原来的1/(1+25%)=0.8,即减少20%。

②生产单位商品的劳动时间与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成反比。

若生产单位商品的劳动时间缩短20%,即成为原来的(1-20%);则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为原来的1/(1-20%)=125%,即增加25%。

注意:甲乙两个量成反比,固然是甲增乙减,但并非是甲增加若干即乙减少若干,而应以互为倒数计算。

如币值与物价成反比,币值下降20%,则物价成为原来的,即1.25,涨幅为25%;而不能认为是“币值下降20%,则物价上涨20%”,那样计算绝对是错误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计算假设某国生产M商品的企业只有甲乙两家。

高中政治用公式解经济生活关于商品价值量的计算题

高中政治用公式解经济生活关于商品价值量的计算题

高中政治用公式解经济生活关于商品价值量的计算题一.经济生活计算题常用公式1.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创造的价值总量=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生产的商品总数量(使用价值总量)2.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成反比,用除法)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该商品原来的价值量÷(1±变化了的劳动生产率)(提高用加法,降低用减法)3.商品的使用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成正比,用乘法)使用价值量=原来的使用价值量×(1±变化了的劳动生产率)(提高用加法,降低用减法)4.单位商品价值量与货币本身价值的关系(成反比,用除法)单位商品价值量=该商品原来的价值量÷(1±变化了的货币价值)(升值用加法,贬值用减法)5.单位商品价格与通货膨胀率(物价上涨率)的关系(成正比,用乘法)单位商品的价格=该商品原来的价格×(1+通货膨胀率)二.高考题举例分析例1.(2011年全国新课标)2010年某企业的生产条件处于全行业平均水平,某单位产品的价值量为132元。

产量为10万件,如果2011年该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0%,而全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它条件不变,则2011年该企业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为A.1452万元B.1320万元C.1210万元D.1100万元解析:①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用除法,根据公式2,2011年该单位商品价值量=132÷(1+20%)=110元②商品的使用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用乘法,根据公式3,2011年该企业生产的产品总数量(使用价值总量)=10(1+10%)=11万件。

③商品的价值总量等于单位商品价值量乘以商品的总数量,根据公式1,2011年该企业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110×11=1210万元。

正确答案C例2.(2010年湖北文综)假设某国2009年甲产品的总量是100万件。

2011年高考政治计算题专题

2011年高考政治计算题专题

2011年高考政治计算题专题高中政治计算题专题训练/view/eea8c323482fb4daa58d4bf7.html 《一》高考《经济生活》计算题类型纵观近几年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全国卷以及全国高考地方试卷政治学科试题都普遍涉及计算题,在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掌握的同时也考查了学生更强的综合运用各方面知识的能力,应该说这是一种命题趋势,广大师生务必引起高度关注。

下面是计算题类型。

(一)关于流通中实际所需货币量(纸币发行量)或纸币购买力的计算(二)关于货币升值(贬值)或汇率升降的计算题(三)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计算(四)关于价值量的计算(五)关于恩格尔系数的计算(六)关于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的计算(七)关于存款(债券)利息或银行利润的计算题(八)关于分配方式的计算题(九)关于个人所得税的计算题关于股票价格的计算题(十)《二》2004--2010年政治高考计算题集及解析一、2004——2006年高考政治试卷中的计算题1.(2006四川)24. 某人持有每股面值100元的股票1000股,预期股息率为3%,当其他条件不变,同期银行存款利率从2.5%降为2%时,他的股票A.升值35000元B.升值30000元C.贬值25000元D.贬值20000元解析:股票价格=预期股息/银行利率。

根据这一公式和题目所给条件,给股民的股票价格的变化为:100×1000×(3%/2%-3%/2.5%)=30000(元),因此他的股票升值30000元。

答案为B。

2.(2006全国卷2)25.股票W的票面金额为1元,预期一年后可获得5%的股息,同期银行存款年利率为4%。

一投资者若以10 000元购买股票W,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理论上最多能够购买股票W的数量为A.12 500股 B、10 000股 C、8 000股 D、7 500股解析:股票价格=预期股息/银行利率。

根据这一公式,股票W的价格=5%/4%=1.25元,因此,10000元理论上最多能够购买股票W的数量为10000/1.25=8000股,C项正确。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曲线题专练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曲线题专练

经济生活?常见曲线图〔一〕需求曲线1.需求量变动曲线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商品本身的价格变动引起的需求变动,即点在需求曲线上运动,我们可以将之称为点移动。

特别注意在需求曲线中横坐标表示因变量,纵坐标表示自变量。

2、需求弹性曲线反映不同商品价格变动后引起需求量变化的程度,变化幅度大的称为富有弹性,一边是高档耐用品;变化幅度小的称为缺乏弹性,一般是生活必需品。

注意需求弹性会随着经济技术的开展发生变化。

3、需求〔水平〕变动曲线在商品本身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商品需求的变动有哪些原因?①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消费者收入水平高了,对某些较高档物品,在同样的价格水平下,当然需求会增大,这就导致了消费曲线向右平移。

②相关商品的价格。

相关产品的价格对需求曲线的影响比拟复杂,因为要区分这两个商品之间是如何相关的,是互补品还是替代品。

③消费者的偏好。

偏好增加了,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当然增加,也会导致消费曲线向右平移。

反之亦然。

④消费者对该商品的价格预期。

预期未来价格会上升,在现期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会增加需求,导致需求曲线右移。

反之亦然。

〔二〕供给曲线〔一〕供给曲线即商品供给量随商品本身价格的上下波动而增减,表现为沿同一条供给曲线上下变动,称之为点移动。

特别注意在需求曲线中横坐标表示因变量,纵坐标表示自变量。

2. 供给水平变动曲线即生产本钱、技术进步、国家政策等因素引起供给的变动,表现为整条供给曲线左右移动,称之为线移动。

〔三〕均衡价格问题1、在某一价格下,如果生产者试图出售的商品或效劳数量多于消费者希望购置的数量,那么带来过剩或称“供大于求〞;而在另一价格下,如果消费者希望购置的数量超过生产者想出售的数量,那么产生短缺或称“供不应求〞。

综合起来看,供给量与需求量正好相等的价格就是均衡价格①当价格P> Po时,供给量(增加)大于需求量〔减少)供过于求②当价格P< Po 时,供给量(减少)小于需求量(增加)供不应求2、均衡价格的变动供给减少:对某种商品的需求曲线不变,供给曲线左移,导致商品的〔均衡〕价格升高,且(均衡)产量和购置量降低。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计算题专题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计算题专题

1.假设2008年某国一单位M商品,其价值用该国货币表示为15元。

如果2009年生产M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且该国的货币价值下降(贬值)2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2009年一单位M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是多少?解题思路: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货币的币值也成反比。

因此,当生产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货币币值贬值20%,那么M商品的价值量应该是:15÷(1+50%)÷(1-20%)=12.5元。

2.假设某国2008年生产M商品10亿件,单位商品的价格为10元,M商品价值总额和价格总额均为100元。

如果2009年从事M商品生产的劳动者数量增加10%,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10%,其他条件不变,则2009年M商品的价值总额和价格总额分别是多少?解题思路:由“某国2008年生产M商品10亿件,单位商品的价格为10元,M商品价值总额和价格总额均为100元”可知该商品的供求关系基本平衡。

由于商品M的价值总量与生产M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关,所以当生产M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10%,那么M商品的使用价值量增加10%,价值总量不变。

生产M商品的劳动者数量增加10%,则M商品的价值总量增加10%。

综上所述,2009年M商品的价值总额是:价值总额为:100×(1+10%)=110亿元。

生产M商品的劳动者数量增加10%,则M商品的使用价值量增加10%,价格总额增加10%。

又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10%,则M商品的使用价值总量增加10%,其他条件不变,则不考虑供求关系,所以价格不变。

那么2009年M商品的价格总额应该是:价格总额为:100×(1+10%)×(1+10%)=121亿元3.假设某国生产M商品的企业只有甲乙两家。

2007年甲企业的产量为10万件,每件商品的生产时间为6小时;乙企业的产量为8万件,每件商品的生产时间为10小时。

高中思想政治精品习题练习《经济生活》 第四课 第二框 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

高中思想政治精品习题练习《经济生活》 第四课  第二框  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

《经济生活》第四课生产与生产资料所有制4.1 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教师版----1.(2021浙江)早在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和90%以上的企业数量。

从上述“五六七八九”中可以看出,我国民营经济是(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②推动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③增强国力、支持科技进步的关键力量④改善民生、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力量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C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①不选。

从上述“五六七八九”中可以看出,我国民营经济是推动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改善民生、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力量,②④入选。

国有经济是增强国力、支持科技进步的关键力量,③不选。

2.(2018浙江)杭绍台城际高铁项目,由数家私有资本控股企业、中国铁路总公司、浙江省交通集团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资建设。

这种投资模式将( )①改变非公有制经济的性质②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公正公开公平参与市场竞争③提高国有经济地位④促进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C 非公有制经济的性质没有改变,①错误。

题目主旨强调的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涉及要提高国有经济地位,③不选。

高铁项目由数家私有资本控股企业、中国铁路总公司、浙江省交通集团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资建设,有利于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公正公开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有利于促进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②④符合题意。

3.(2018全国)中央《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提出,实行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并行,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三权分置”改革对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影响路径是( )①实现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②促进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③提高农业生产率④明晰土地产权关系A.①→②→④→③B.③→④→②→①C.④→②→①→③D.④→①→②→③3.C 中央提出实行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并行,明晰了土地产权关系,坚持了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了农户承包权,放活了土地经营权,促进了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实现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

【三维设计】高中政治 特色专题(一)名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三维设计】高中政治 特色专题(一)名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答案] B
[例 4] 某国 2013 年生产 M 商品 10 亿件,价值总额为 100
亿元。如果 2014 年从事 M 商品生产的劳动者数量增加 10%,
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 20%,其他条件不变,则 2014 年 M 商品
的价值总额和使用价值量分别为
()
A.110 亿元 13.2 亿件
B.120 亿元 12 亿件
率是 1 小时生产两件商品,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甲生产
者 1 小时内创造的价值总量用货币表示为 400 元,那么,该行
业今年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
()
A.25%
B.30%
C.35%
D.40%
[解析] 因为甲商品生产者 1 小时生产 2 件商品,2 件商品 价值总量为 400 元,因而一件商品的价值量为 200 元。设该行业 今年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 x%,260÷(1+x%)=200,则 x%为 30%。
=600 元。 [答案] D
[例 2] 2013 年某国生产甲种商品 100 万件,每件商品的价
值量为 6 元。如果 2014 年该国生产甲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
20%,其他条件不变,则甲种商品的价值总量与单位商品的价值
量分别为
()
A.720 万元,6 元
B.720 万元,5 元
C.600 万元,5 元
[答案] A
[例 5] 假如国际市场上某商品的价格从 60 美元涨到 90 美
元,同期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从 8∶1 变为 7∶1。在不考虑其他
因素的前提下,如果用人民币购买该商品,该商品价格 ( )
A.约降了 14.3%
B.约涨了 31.3%
C.约涨了 14.3%
D.约涨了 5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中常见计算题专题一、关于商品价值量的计算问题一)知识储备: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商品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时间成反比,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无关。

商品价值总量=商品价值量×商品数量。

商品使用价值量即商品数量。

二)例题分析:(全国大纲Ⅱ)假设某企业2008年的生产条件属于社会平均水平,生产一件甲种商品的老多耗费为6元,产量为10万件。

2009年该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50%,其他条件不变,那么,该企业生产甲种商品的个别价值、社会价值和价值总量分别为A.4元、4元、60万元B. 6元、8元、90万元C. 4元、6元、90万元D. 8元、6元、120万元解:因为2009年该企业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50%;所以该企业商品的个别价值为6/(1+50%)=4元,社会价值即单位商品价值量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所以不变为6元;价值总量=6×10(1+50%)=90万元。

故选 C三)巩固练习:1、假定生产一个瓷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2小时,生产一匹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10小时。

现有甲、乙、丙三家生产该种布的企业,他们生产一匹布的时间分别是5小时、10小时、15小时。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甲、乙、丙三家企业在30小时里生产的布能分别换到、、个瓷碗。

()A、15 15 15B、10 5 3.3C、30 15 10D、5 5 52、(08海南2)假设某国生产M商品的企业只有甲乙两家。

2007年甲企业的产量为10万件,每件商品的生产时间为6小时;乙企业的产量为8万件,每件商品的生产时间为10小时。

如果2008年甲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他条件不变,则2008年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A、5小时B、7小时C、7.5小时D、8小时3、2009年我国生产某类商品200万件,每件商品价值量为34.5元,如果2010年我国生产该类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5%,其它条件不变,则该类商品价值总量与单位商品价值量分别为()A.6000万元34.5元B.6900万元30元C.6000万元30元D.6900万元34.5元4、某行业去年的劳动生产率是每小时生产1件商品,价值用货币表示为260元。

假定甲生产者今年的劳动生产率是每小时生产2件商品,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甲生产者1小时内创造的价值总量用货币表示为400元,那么,该行业今年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A.25%B.30%C.35%D.40%5、某国2008年生产甲商品40亿件,价格总额360亿元?如果2009年生产甲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其他条件不变,则2009年甲商品的价格总额为()A.180亿元B.360亿元C.720亿元D.540亿元6、假设某国去年生产一件M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1小时,一件M商品可以换两件K商品,甲企业生产一件M商品所花费的时间为2小时。

如果甲企业今年的劳动生产率提高50%,K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l倍,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甲企业生产的一件M商品与某乙企业生产的一件K商品的交换比例应该是()A.1:1 B.1:2 C.1:4 D.1:87、某企业率先采用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倍,这意味着该企业在同一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单位时间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

()A.增加1∕2倍增加2倍不变B.增加2倍减少1∕2倍不变C.减少1∕2倍增加2倍减少1∕2倍D.增加2倍不变增加2倍二、关于纸币发行量的计算问题一)知识储备:流通中实际所需货币量的计算公式:流通中实际所需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待售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次数。

无论发行多少纸币,它的总体购买力都只能与实际所需的金属货币量一致。

纸币的贬值程度即纸币贬值率的计算公式是纸币贬值率=(1-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纸币发行量)×100% 例如,一个国家某个时期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是100亿元,实际发行的纸币是200亿元,纸币贬值率=(1-100/200)×100%=50%。

物价因纸币贬值而全面上涨。

纸币贬值率越高,物价上涨率也就越高。

物价上涨率的计算公式是:物价上涨率=(纸币发行量/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1)×100%例如,一个国家某个时期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100亿元,实际发行的纸币是200亿元,物价上涨率=(200/100 -1)×100%=100%。

还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通货膨胀率=(现期物价水平—基期物价水平)/基期物价水平(价格上涨率是从低到高,以基期物价水平为基数);纸币贬值率=(现期物价水平—基期物价水平)/ 现期物价水平(贬值是由高到底,以现期物价水平为基数)例如,一个国家去年的商品平均价格100元,今年商品的平均价格150元,那么,通货膨胀率=(150—100)/100=50%,纸币贬值率=(150-100)/150=1/3二)例题分析:(2010全国大纲Ⅰ).假设某国2009年甲产品的总产量是100万件,每件产品价值用货币表示为10元。

2010年生产甲产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在货币价值不变和通货膨胀率为20%的不同情况下,甲产品2010年的价格分别是A. 5元,6元B. 10元12元C. 20元24元D. 8元16元解析:价值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所以在货币价值不变的情况下.2010年商品价格为10/2=5;通胀率为20%,设价格为X,依公式 (X-5)/5=20% X=6元故选A某一时期,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为5万亿元,由于生产发展,货币需要量增加20%,但实际执行结果却使流通中的货币量达到8万亿元,这时货币的贬值程度为,原来标价15元的M商品,现在价格是多少。

A 28%,22元B 25%,20元C 22% ,18元D 25%, 18.75元解析:按照题目要求,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为:5×(1+20%)=6(万亿元),而实际发行了8万亿元,因而一元货币等于6/8=0.75元的购买力,贬值程度为1-6/8=1/4,货币贬值程度为25%。

也可直接用公式:货币贬值率=(1-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纸币发行量)×100%,(1—6/8)×100%=25%。

货币贬值程度为25%,即现在的1元相当于原来的0.75元,1:0.75=x:15 x=20元此答案为B项。

三) 巩固练习:8、如果某国在一年里全社会用现金支付的待售商品总量为40亿件,平均价格水平为150元/件,在这一年里每1元货币平均流通6次。

那么,该国在这一年里纸币发行量应为亿元;如果该国政府当年由于多发行纸币而使商品价格上涨了25%,那么当年该国实际发行了亿元纸币。

()A、1000 1250B、1200 1350C、1000 1200D、1400 13009、假定某国一定时期内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为30000亿元,为了扩大生产、刺激经济发展,需要增加20%的货币供应量,但实际执行的结果,却使流通中的纸币量达到了50000亿元,那么此时货币的贬值程度为A.72% B.28% C.12.8%D.18%10、假定某国待售商品20亿件,平均每件商品价格150元,若当年该国多发行了150亿元纸币,导致价格上涨20%,则当年该国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应是亿元,该年每1元货币平均流通次?()A.750 5 B.750 4 C.1000 5 D.1000 411、2008年某国待售商品200亿件,平均每件商品售价15元,该年度货币流通次数为3次。

受金融危机的冲击,该国政府多发行了250亿,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该国当年货币贬值和物价上涨的幅度分别是()A.25% 25% B.30% 35% C.80% 75% D.20% 25%三、关于外汇汇率、币值的计算问题一)知识储备: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我国通常采用100单位外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量的人民币。

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应付出多少单位本国货币。

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如1个单位)的本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应收若干单位的外国货币。

如果某一国货币汇率升高,即意味着相同数量的该国货币可以兑换更多的其他国家的货币,该国货币升值了。

(外汇汇率上升,说明人民币贬值;反之,人民币汇率升值,说明外币贬值)二)巩固练习12、小张按1美元兑换7元人民币的汇率换得2000美元,两年后美元兑换人民币的的汇率下跌了15%。

小张又将2000美元换回人民币。

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条件下,小张()A.减少了人民币损失2100元B.损失了人民币2100元C.损失了美元160元D.减少了美元损失160元13、假设2008年1单位M国货币/1单位N国货币为1:7.2。

2009年,M国的通货膨胀率为20%,其他条件不变,从购买力角度来看,则两国间的汇率为()A.1:4.95 B.1:5 C.1:6 D.1:6.0514.2005年1月5日和2006年1月5日100元外币对人民币的汇价表()美元欧元日元2005年1月5日827.70 1047.61 7.73人民币2006年1月5日827.65 1114.74 8.0535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列反映人民币币值与外汇汇率之间关系的曲线走势图正确的是15.按照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协议,成员国90%的贸易商品实行零关税。

如果以前一件10人民币元的M商品出口到某东盟成员国N国的关税为5%,本外币间的汇率为l:8。

2010年该商品实行零关税,中国生产M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5%,其他条件不变,则一件M商品在实行零关税之前和之后出口到N国的价格用N国货币单位表示分别为()A. 80,84 B.84,80 C. 84.64 D.84,100四、考察互补商品的需求变化一)知识储备:在替代关系的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该商品的需求量,替代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在互补关系的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会减少该商品的需求量,互补商品的需求量也会减少。

总之,替代商品价格变动与需求量的变化是同方向的;互补商品价格变动与需求量的变化是反方向的。

二)巩固练习16、假定A商品的互补品价格上升20%时,A商品的需求量变动量为30单位:当A商品的替代品价格下降20%时,A商品的需求量变动为40单位。

如果其它条件不变,当A商品的互补品价格上升20%,替代品价格下降10%同时出现时,那么,A商品的需求量()A.增加70单位B.增加10单位C.减少70单位D.减少10单位17.(2010年广东高考)图5、6中商品甲、乙是两种互不关联的商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