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不起的老人是道德缺失
扶不扶

浅谈扶不扶折射出的社会问题近年来,老人摔倒该不该扶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见义勇为、扶助弱者原本是人性本能,却为何屡屡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从早年的彭宇案、许云鹤案、如今的达州小学生被讹获委屈奖等等一系列挑战人性道德底线的事件的发生,让我们恍然觉醒,社会道德在严重滑坡、社会诚信正逐渐瓦解,让我们不得不深思这社会怎么了?我们如何才能走出扶后被讹的尴尬困境?一、扶不扶背后的问题分析(一)扶老人的成本太高,风险太大。
扶起老人本来是一件简单的道德问题,然而选择施救的好心人在遭到诬陷面临莫大风险后,行为人不得不在选择救助时考量帮扶之后会不会产生不利后果,是否要面临名誉受损、金钱、时间耗费的高成本,在综合考量之后,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沉默。
(二)缺乏健全的法律机制。
扶不扶的困境折射出我国法律制度的缺失,法律无法保障施救者的合法权益,不能保障施救者得到公平对待,让施救人准备做好事时有了后顾之忧。
虽然目前不能做到事事立法,但对社会褒扬的行为、对助人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对被助者讹诈行为的惩戒需要行政司法人员正确适用法律原则比如主观过错原则、公平原则等去处理。
同时,老人讹诈的违法成本很低。
老人讹诈行为不仅仅是道德问题,已经触及法律底线。
虽然有不少老人讹诈事件,但即便在查清事实真相后也极少看到讹诈人受到惩罚,可以说违法成本为零,很难起到惩治作用,这也进一步滋长了老人讹人的诱因和动力。
(三)缺失系统的公共社会保障机制。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路人见死不救、老人讹诈固然是社会之耻,但更大的原因是我国社会保障机制的不健全。
我国已提前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但相应的社会医疗保障机制却停滞不前,让作为弱势群体的老人在面临潜在的医疗费用时内心充满恐惧及不安全感,进而导致一种正能量成为泡影,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出现危机。
二、解决扶不扶困境的对策(一)建立健全法律机制“扶不扶”本身是道德问题,而扶了之后可能产生的权利与责任、赔偿问题就成了法律问题。
最新观拍案

观拍案第一篇:观拍案--扶不起的老人有感观拍案--扶不起的老人有感昨天晚上江西二套《拍案》报道了一则《扶不起来的老人》。
说的是深圳863公交司机见义勇为做好事反被讹诈的事件。
某日司机陈师傅将车停靠站台等候上下车乘客,在车子启动之前看了一下反视镜,发现有一老人摔倒在站台的台阶脚下,这时陈师傅毫不犹豫走出驾驶室将老人扶起来,看到老人摔得不轻,遂将老人送往附近医院治疗,并且自己掏了2千元钱为老人办了入院手续,等到老人的家属到医院后司机将要离开时,却被反咬一口说是司机在关后门时夹到了脚跟因此才摔倒的,提出要司机负完全责任,当时司机苦无证据,有口莫辩,才回到单位后的几天时间里,伤者家属天天到司机单位吵闹,提出要司机要拿3万元交医院手术费,面对此事,司机心里压力特别大,只好报警求助,警察通过调取站台附近监控录像,还原了事实真相,监控视频清楚显现,是老人在踏上台阶时不小心摔倒的,于是警察将视频送到医院让受伤老人和他儿子看,本以为这样一来就可以证明司机是清白的,然而意想不到的是老人及她儿子在铁证面前仍睁着眼睛说瞎话,一口咬定就是司机造成的,并非要司机承担赔偿责任不可。
调解毫无结果。
再说公交公司,在得到公安调查定性的结论后,对陈师傅见义勇为做好事的行为给予了高度赞扬,并召开了表彰大会,号召全体员工向陈师傅学习,还给予了3000元奖励。
事已致此,真相已明,铁证如山,但受伤老人及家属还是不予承认是自己摔倒。
面对这等无赖,明知是讹诈,公安皆怎么作为?我们并没从电视中看到法律应采取的有效措施,记者也没向观众作进一步交待,却是不了了之,让观众十分寒心和气愤,我想今后再有老人摔倒路人还敢扶吗?这个事件给人的教训太深刻了!我们强烈呐喊,对这样的无赖和讹诈行为必须绳之以法,以平民愤。
好人受讹诈,法律应该是坚强的后盾,惩治邪恶,匡扶正义,要彰显公安司法的威严,否则,好事今后还会有人敢做?报道中的此案,记者或节目主持人不仅要告诉人们案情的事实真相,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报道弘扬正义,鞭笞邪恶。
扶老人易_扶道德难

扶老人易扶道德难——“怕扶老人”的社会现象剖析2009024119应用心理学赵舒一扶老人易扶道德难——“怕扶老人”的社会现象剖析随着“彭宇案”、“许云鹤案”和更多因救助老人而受委屈的事件频发后,人们潜意识里认为“该出手时,不出手”也是一种自我保护。
要想从根本改变这种世风日下的局面,有关部门应从相关制度建设着手,使“行善有奖”的激励和“讹诈有罚”的惩处变成制度常态.在以往,很多人可能都会不经过大脑思维,出自本能地伸手去把不幸摔倒的老人扶起来,将老人安置照料好。
如今,在南京彭宇案余波未平、天津许云鹤案尘埃未定之际,福州、武汉等地近日接连发生的老人摔倒而无人帮扶事件,让人们的内心很是“困惑”。
不少人叹息,社会道德因上述事件而倒退30年。
不少人将近年社会道德严重滑坡的原因,归结为社会诚信的严重缺失,这此解释不无道理,不过笔者坚定地认为,社会底线正义的偏差导致了道德的迷失,后者是前者的必然结果。
既然大家都不敢也不愿在大街上出手助人,一方面让那些需要帮扶的人很受伤,只能自己挣扎着站起来,或自行承担其他不利后果;另一方面,也让需要帮扶的人对获得帮助失去信心,不敢轻易相信关键时刻会有好心人,遇到有人出手反而认为其不怀好意。
于是,就出现了镇江晨练老人帮助醉鬼反被疑为小偷,甚至被暴打并重伤的事件。
类似的新闻事件中,原因要么是人心的冷漠,要么是对风险的顾虑。
自从“彭宇案”发生以来,好人被讹、好人吃亏的事情时有发生,冲击着道德底线,使原本可以不假思索的扶老行为,变成了一些人眼中“一定要三思而后行”的事情。
你不义,我也不仁,因此谁也别动,谁也别落着好,这样的僵持局面,发展成为道德上的“囚徒困境”。
在现实中,做了好事反而被诬告,这样的事情有没有?确实有,但在每天发生的数以万计的扶危济困事件中,这样的个案终究只是小概率事件或者是特例。
从概率学上说,甚至于可以小到忽略不计。
我们确实应该深刻汲取教训,但也不必对此过于悲观。
我们应看到,与每天发生的数以万计的好人好事相比,上述案件仅是极端个案。
论当代社会道德问题现象与反思

论当代社会道德问题现象与反思摘要:老人摔倒敢不敢扶?孩子被撞敢不敢救?这两个“敢不敢”,成为今年中国街头每一个“路人”可能面临的选择题。
老人摔倒无人搀扶在近年来引起社会的广泛讨论,这不光是个人品质问题,更是社会道德问题,而其中反应出来的,也可窥见当今社会法律、制度、教育等各方面的诸多问题。
从此类事件中,我们也能够发现社会道德现状的种种问题和背后引人深思的原因。
一、老人摔倒不敢扶的原因(一)没有法律保障著名的南京“彭宇案”可谓揭开了老人摔倒无人扶起的序幕。
2006年11月20日,南京老人徐寿兰赶公交车时跌倒,到医院验伤,发现需要更换人造股骨头之后,咬定在车站把她扶起并陪同她前往医院的彭宇是肇事者,彭宇因此被徐寿兰告上法庭,最终被判赔偿徐寿兰45876.6元。
此后,类似案件在国内屡屡发生。
2009年10月21日,天津市民许云鹤驾车经过红旗路时,发现67岁的王秀芝老人跨越马路中间的护栏后摔倒,他随即停车叫来120并将老人送往医院,不料老人事后一口咬定是其撞伤了自己。
随后,天津市红桥法院一审判决:许云鹤承担40%的责任,赔偿费10万余元。
2011年8月28日,江苏南通大巴司机殷红彬驾车时发现一位摔倒老人后对其进行帮扶,老人也感谢他做了好事。
就在殷红彬驾车离开后交警接到群众报警,称一辆大巴撞倒一名老人后逃逸,而老人也坚称被大巴撞伤。
最后大巴监控系统所拍摄录像证明才为殷红彬确系助人为乐。
广东肇庆,搀扶摔倒老人者竟遭到老人女婿殴打;辽宁朝阳,因交警出具了证实搀扶者无责的监控录像,老人儿子竟冲进交警队殴打交警,打砸办公室;北京,儿子将父亲背到搀扶者的家迫使对方替他交了住院押金...... .不是老人摔倒后从来就无人搀扶,而是在众多被人搀扶的老人纷纷“倒打一耙”后,搀扶老人,似乎变成了一个高风险的行为。
在“彭宇案件”的影响之下,社会上出现了很多老人摔倒却无人敢扶的场面。
不难看出,没有法律的保障,大家害怕简单的做个好事之后,各种麻烦却也接踵而来。
老人扶不扶的道德总结

老人扶不扶的道德总结道德是指人们在行为上所遵循的原则和价值观,它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规范。
老人扶不扶的道德问题涉及到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关爱,且在中国传统伦理观念中被视为一种道德责任。
本文将通过总结老人扶不扶的道德问题,探讨人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这一道德困境。
首先,老人扶不扶是一种悖论,即处于两种道德价值之间的抉择。
一方面,我们需要扶助基于道义和仁爱的诉求;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考虑我们的力量和可能的后果,保护我们自己的权益。
在实际操作中,不同人可能会有不同的选择,这表明老人扶不扶的道德问题缺乏一个统一的答案。
然而,老人扶不扶的道德困境中,社会关爱的准则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指导原则。
中国是一个尊老敬老的传统社会,强调家庭责任和亲情。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老人扶不扶的问题常常被视为一种道德义务。
人们被教育要关心弱势群体,尤其是年老体弱的老人,并给予他们帮助和支持。
因此,许多人在面对老人需要帮助时,会选择给予援助,这是一种道德责任的表现。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老人扶不扶的场景会因各种因素而有所不同。
个体之间的交往关系、人们的个人信仰、社会的环境、时代的发展等诸多因素都会对老人扶不扶的决策产生影响。
例如,在一些繁忙的城市中,人们可能会因为工作紧张而无法给予老人帮助。
他们可能会选择致电家人或者相关的服务机构来解决老人的问题。
这种情况下,无法实施实际援助并不代表缺乏道德责任感,而是基于对事态的全面考虑。
此外,老人扶不扶还与道德风险有关。
在现代社会中,存在着一些以扶老人为手段的欺诈行为。
一些不法分子会利用老人的弱势地位,谎称需要帮助或者苦难缠身,从而骗取金钱或者其他利益。
此时,我们需要在执着于道德责任的同时,警惕和防范这些潜在的风险。
总的来说,老人扶不扶的道德问题是一个具有悖论性质的抉择。
尽管中国传统伦理观念中强调尊老敬老,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选择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
在面对老人扶不扶的抉择时,我们需要按照社会关爱的准则平衡个体利益和整体福祉,考虑兼顾他人和自己的利益,同时提高道德风险意识。
[老人扶不扶的道德问题]老人扶不扶的道德思考5篇
![[老人扶不扶的道德问题]老人扶不扶的道德思考5篇](https://img.taocdn.com/s3/m/1c4204d1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93.png)
[老人扶不扶的道德问题]老人扶不扶的道德思考5篇第一篇老人扶不扶的道德思考:关于道德的作文400字老人摔倒该不该扶关于道德的作文400字老人摔倒该不该扶今天,我想跟大家谈一谈老人摔倒扶不扶的问题。
我看到过这样的案例:一个老人故意摔倒,旁边的年轻人去扶他。
可老人却说是年轻人把自己碰倒的,还让那个年轻人赔了钱。
对于这样的案例,大家一定会想,是这位老人的不对。
的确是不对,但不是每个老人都会这样,如果一个老人在马路上摔倒了,你会看到汽车把他撞死而见死不救吗?我想大多数老人都需要我们伸出一把手。
人人都会老,人人家里都会有老人。
如果一个个老人倒地,大家都视而不见,那这个社会太冷血无情了。
人活着也就没有了道义,失去了尊老传统。
不仅老人会寒心,也会寒了我们将来的心。
凡事都要考虑到自己。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同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件事。
凡事不要一棒子打死,不要让一只老鼠害了一锅粥,不要让那些消失了良心的躯体毁了我们的美德。
遇到别人有困难,特别是老人,我们必须第一时间出手相救。
如果我们救人前还要东想西想,存在着私人杂念,那是怎样的自私与狭隘?怎样的丑恶与卑微怎样的悲哀与惋惜?我们要相信好人终会有好报,这样的社会风气才会蔚然成荫。
我对“老人摔倒扶不扶”这一个问题的答案是:当然要扶老人!第二篇老人扶不扶的道德思考:现在的老人,扶还是不扶我们深圳在七八月份就已经频繁的出现老人假装摔倒,欺骗人们的良心,引诱人们来扶,然后说自己是这位好心人撞到的,从而达到敲诈的目的,欺骗人们,还让我们给所有老人给我们留下坏印象。
最近,在北大清华的校园内,有一名女大学生看到一位倒在地上的老人,就想着去扶,结果老人一清醒过来就说是那位女大学生撞的他。
搞的一场误会,还好有一位同学目睹了一切,帮忙证明了一下,才把事情给搞正常,还了女大学生一个清白。
这以前是之前,就有人被敲诈了,此事之后,就更多人怕被敲诈了,于是看到地上有老人也不扶了,那么,作为小学生的我们到底是扶还是不扶呢?如果是我们,看到地上坐着一个老人,摇摇晃晃站不起来,条件反射的就想伸出一只“温暖而又充满汗水的小手”,以帮助老人起来,可是一想,不对,我会被敲诈的,又把手缩起来,但再可是,看到老人起不来,良心又不忍将其置于此地,于是内心就很纠结。
老人问题的社会道德状况反思

我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在老人问题上 要走的路还很长。。
• 一、我们认为,我们应该把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统一起 来。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加强对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 的重视。 • 我们认为要做到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最重要,除了加强诸 如广告,广播电视宣传以及诸如“八荣八耻”等普世价值的 宣传之外,最重要的则是要提高人民的道德意识,加强道德 教育。我们认为要彻底扭转道德滑坡的问题最根本的则是要 加强对年青一代人的道德意识,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而要 做到这一点,便要致力于教育方面的改革。 • 首先,需要改革家庭教育的观念,家长要从小就要将注重孩 子的思想道德培养与学习成绩的关注放在同等地位,甚至在 必要的时候宁愿牺牲成绩也要保住道德,道德一旦丢失好的 学习成绩就不一定能为社会带来好的影响,相反往往是高智 商高技能的犯罪对社会的危害更大。 • 其次,要改革学校教育的体制,改革选拔人才的模式,既要 重视孩子学习成绩更要注重对孩子思想道德的培养。加强学 校在中华名族传统美德教育方面的发展,努力培养德才兼备 的人才。 • 总之,就是“宁愿人人是文盲,不要流氓有文化”。
城乡经济差距之间的不断分明使得很多农村人 为了养家糊口不得已进城务工,所以就衍生出了一 大批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农村里的青壮年都进城 务工,而年弱病残的老人和孩子留在农村看守家园 已经成为如今中国不可避免的现象,所以对于这些 留守老人和孩子来说,相依为命的生活或许已经成 为常态,对于父母亲情的向往也被爷爷奶奶辈替代。 对于这些老人和孩子而言,精神空缺,物质匮乏已 经成为难以抹去的阴影!
不敢扶老人,其背后到底是道德的缺失,人民的麻木,
还是社会高速发展,金钱物欲泛滥留下的后遗症?
在我们看来,看到路上有人需要帮助而不敢帮忙归根到 底应该是有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就如彭宇案之 后的影响来说,但看到有老人在路上摔倒时来来往往的行人 路过看见这一幕,都小心地“绕个弯儿”走过,没有一个人 敢上前搀扶。我们的内心是希望自己能够去帮助他人,但又 有前车之鉴,只得远远走开。我们不是道德沦丧,只是力不 从心。 社会保障制度不管是对于老人或是帮助老人的人都给予 得太过有限,老人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必将拥有更多被保护的 权利,诚然,帮助老人的人也需要保障,否则谁来做尊老爱 幼的好事? 法律意识的薄弱让我们迷失了方向,自私让我们不再道 德,不再诚实,社会道德问题已经处于白热化,社会应当负 责,政府更要采取措施,社会才能正常运转。
老人摔倒扶不扶(反方)

大家好!首先,请允许我指出对方辩友辩论中存在的三个问题:第一,对方辩友认为“不扶”就是道德缺失,应该扶起“摔倒的传统的美德”。
我方认为,对方辩友偷换了概念,不扶并不意味不施救,不jn扶更不等同不关心爱护老人。
据报道,去年一月份,杭州街头一位八旬老人摔倒了,虽然没有一位去“扶起”老人,但人们纷纷伸出援手,有人递枕头,有人送被子,有人打120,请问对方辩友,难道你能说这些热心施救的人,是道德缺失了吗,是不尊重不关爱老人吗?第二,老人摔倒需要帮助,这个帮助应该是多方面的、多角度的,是因人而异的。
根据医学专家介绍,老人大都患有心脏病、高血压、脑血管疾病,摔倒以后,他们如果是自己爬起来,本不会落下后遗症。
一旦被别人用强大的外力硬生生地拽起来,就很有可能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轻则落下严重的疾病,重则就会丧命。
因此,针对老人这类特殊群体,从更好地保护老人的角度出发,先不扶,采取其他急救措施,等待专业救援是最佳的选择,这也是对老人负责任的做法。
对方辩友认为老人摔倒就应该搀扶,未免太就是论事、太不尊重医学、太感情用事了。
其结果,很可能好心犯大错,反而害人老人。
第三,对方辩友站在传承、弘扬传统美德的角度出发,认为不能因为一个彭宇案,不能因为有部分以德报冤素质不高的老人存在,就因噎废食。
对此,我们非常赞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老爱幼、助人为乐是我们的优良品质,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去实践。
但是,一腔热血固然重要,方式方法更为关键,对方辩友太纠缠于细枝末节,未免犯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弊病。
要知道,重塑人们助人为乐的信心和善良感,需要全社会重视,需要依靠法律的武器,需要一系列的体制机制去弘扬正气,驱除邪气。
仅靠一两个彭宇,前赴后继,盲目地扶,这样对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究竟会有多大帮助?综上,我方认为,老人摔倒,我们不该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
自06年南京“彭宇案”以来,诸如老人摔倒扶不扶的问题一直备受热议。
“扶不起的老人”到底是道德缺失还是法律难题,今天就让我们雄辩论道,探其究竟。
“道德缺失”是指在社会生活中道德规范约束力的失去或弱化,表现为相当一部分具有道德责任能力的社会成员,在社会活动中不遵守本该遵守的道德准则,丢失了最起码的道德良心的行为现象。
基于本辩题“法律难题”是指应不应该把见义勇为纳入法律范围之内。
我方认为“扶不起的老人”是道德缺失不是法律难题理由有三。
第一,从受助者的角度讲,部分老人自身道德缺失导致“扶不起的老人”这一现象。
被扶起的老人,我们不奢望他们重酬,但最起码的谢谢不应缺席。
可是,纵观当今中国社会,老人摔倒的原因变得捉摸不定,碰瓷儿、讹诈、等以德报怨的现象比比皆是。
“扶得起,伤不起”,老人摔倒诬赖救助者的事时有发生,让民众陷入了某种道德困惑。
也正是这种道德困惑,导致了公众对“摔倒老人”并不买账。
第二,从施助者的角度讲,大众的社会责任感缺失导致“扶不起的老人”这一现象。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们扶起摔倒在地的老人本是一件平常的小事,可是如今面对跌倒在地的老人,我们犹豫了,大家宁可集体围观,也不出手相助,这样似乎自己伤害他人的嫌疑就不存在了。
但是人的道德良知又体现在哪里?在众多路人围观,并不缺乏目击证人的情况下,那么多人都不敢出手相助,让人遗憾与反思。
深究原因,正是由于众人道德践行的缺失啊!
第三,从第三方角度讲,媒体的职业道德缺失和社会的信任危机导致“扶不起的老人”这一现象。
本应传播实时、准确信息的媒体,却为了高额利益大肆炒作,对彭宇案、许云鹤案的断章取义,矛头摇摆不定,导致人心惶惶,而社会信任危机则导致了更多看客的存在,媒体对老人讹诈的报道非但没有唤醒社会的道德与良知反而为人们不去扶摔倒的老人提供了借口,这都无疑助长了老人“扶不起”的现象。
虽然一个人的道德帮扶力量不足以走出“彭宇案”的阴影,也改变不了舆论取向,但是我们都有义务坚守道德底线,建设自己的灵魂家园。
如果连扶老人这种举手之劳都要靠法律去维系,那我们这个社会将何去何从?
综上所述,我方坚定地认为“扶不起的老人”是道德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