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的(情绪、人格及社会性)发展·笔记

合集下载

婴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婴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婴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在婴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情绪和情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婴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对他们的整体发展和健康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婴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过程和对他们的影响。

一、情绪的发展婴幼儿的情绪发展从出生开始就呈现出一定的特征和规律。

在出生后的初期,婴幼儿主要表现出生理性的情绪,如饥饿、不适和疲劳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开始表现出复杂的情绪,如喜悦、愤怒和恐惧等。

随着婴幼儿的成长,他们逐渐开始具有对外部刺激的感知和反应能力。

他们可以分辨不同的情绪和表情,并通过肢体语言和表达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这一阶段的发展对于婴幼儿的情感交流和社交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

二、情感的发展婴幼儿的情感发展与情绪发展密切相关。

情感是婴幼儿对周围环境的感受和体验的综合体现。

在初期,婴幼儿主要通过亲子关系来建立情感联系。

他们会与主要照顾者建立起安全的依恋关系,并通过依恋行为来寻求安全感和满足。

随着婴幼儿的成长,他们逐渐开始与其他人建立情感联系,如与同伴的互动和家庭成员的交流。

这一阶段的发展对于婴幼儿的社交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三、影响婴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因素婴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家庭环境是婴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个温暖、稳定和支持性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婴幼儿情感的健康发展。

其次,主要照顾者的陪伴和亲密关系对婴幼儿的情绪情感发展至关重要。

婴幼儿需要感受到主要照顾者的爱和关怀,以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

此外,婴幼儿所处的社交环境也对他们的情绪情感发展产生影响。

与同伴的互动和交流可以提供婴幼儿情感表达的机会,促进他们的社交能力和情感交流的发展。

而不良的社交环境和缺乏亲密关系的影响可能导致婴幼儿情感的不健康发展。

四、促进婴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方法为了促进婴幼儿的情绪情感发展,家庭和社会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提供一个温馨和稳定的家庭环境,给予婴幼儿充分的关爱和支持。

这包括与婴幼儿建立亲密的关系,提供适当的照顾和安全感。

婴儿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可编辑)

婴儿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可编辑)

婴儿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婴儿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第一节婴儿个性差异一、气质(一)概念气质是受个体生物组织所制约、不依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二)气质的类型1. 早期的分类(1)巴甫洛夫观点巴甫烙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强型平衡灵活多血质不灵活粘液质不平衡胆汁质弱型抑郁质多血质敏捷好动、乐观亲切、善交际、不拘束、易适应环境、能力强、效率高,能从事多样化、多变性的工作、情绪发生快而多变、灵活有朝气,浮躁轻率代表人物:王熙凤粘液质性情沉稳冷淡,思维言语动作迟缓;深谋远虑、坚毅、有原则、交际适度;自力强,内心少外露,感受性较低,耐受性较高,内倾明显代表人物:薛宝钗胆汁质精力旺盛,决策果断,动作迅速,率直热情,性情暴躁,脾气倔强,易粗心、易冲动、内心外露、不灵活代表人物:张飞抑郁质感情细腻、观察敏锐,见微知著,谨慎多疑;体验深刻但外部表现不强烈,行动迟缓;柔弱易倦,办事不果断,缺乏信心;孤僻迟疑内倾明显代表人物;林黛玉2. 近年的研究分类――托马斯-切斯的分类托马斯-切斯于1986 年把婴儿的情绪和行为归为5个维度,它们是(1)生物节律性和可预测性;(2)对新异刺激的倾避性;(3)对新经历和常规改变时的适应性;(4)情绪反应强度;(5)典型心境。

根据以上维度的不同组合,归纳出3种气质类型:容易抚育型抚育困难型发动缓慢型(三)婴儿气质的发展1. 婴儿气质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气质具有先天基础,它在人的性格上打下烙印,然而环境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它;2. 婴儿气质与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婴儿社会化的最初渠道。

亲子关系的建立有可能受婴儿气质特性的影响。

(三)气质与早期教育1. 容易型婴儿对各种各样的教养方式都容易适应。

但在某些情况下,他们这种容易接受父母管教的优点却会导致一些行为问题的发生。

2. 困难型婴儿需要家长热情、耐心、有爱心地对待这些孩子,全面考虑他们的气质特点,针对其特点积极对待他们,采取适合其特点、特别的、有针对性的措施、方式,才能使这些孩子健康的适应社会。

婴幼儿心理发展知识点总结

婴幼儿心理发展知识点总结

婴幼儿心理发展知识点总结婴幼儿心理发展是指从出生到6岁之间,婴幼儿在认知、情感、社会交往和行为等方面的发展过程。

在这一阶段,婴幼儿的心理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它将直接影响他们今后的成长和生活质量。

下面将从认知、情感、社会交往和行为四个方面,对婴幼儿心理发展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认知发展在婴幼儿的认知发展中,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可以将婴幼儿的认知发展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运动感知期(出生-2岁)这一阶段婴幼儿主要依赖感官和运动来获取关于世界的信息,开始通过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的环境,逐渐掌握基本运动技能。

2. 意象符号期(2-7岁)在这一阶段,婴幼儿开始逐渐发展出象征性的思维能力,具有记忆、想象和思维的能力,开始出现懂得用语言和符号表示事物的能力。

开始进入逻辑思维能力的初步发展。

情感发展婴幼儿的情感发展是指婴幼儿在认知的基础之上,通过体验和情感交流等方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情感特征和情感行为表现。

婴幼儿的情感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1. 情感的形成在出生后的早期,婴幼儿主要依赖于亲子关系来感知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会对母亲和父亲有着不同的情感反应,而随着成长,他们会与其他外界环境产生情感互动。

2. 自我认知和情感控制随着发展,婴幼儿逐渐能够认识自己的情感状态,并逐渐学会了如何控制自己的情感,例如逐渐懂得快乐、悲伤、愤怒等不同情感的表达和控制。

社会交往社会交往是指婴幼儿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和社会关系。

婴幼儿的社会交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社交能力的形成在出生后,婴幼儿即开始接触到社会环境,并通过亲子和亲属关系来形成自己的社交能力,逐步学会了如何与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

2. 合作关系的建立随着发展,婴幼儿开始逐渐学会了如何建立合作关系,如与同伴一起玩耍合作、共享资源等。

行为发展婴幼儿的行为发展主要包括行为规范、行为能力和行为表现。

在行为发展的过程中,婴幼儿会逐渐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和行为表现方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行为规范的形成在成长过程中,婴幼儿会逐渐形成自己的行为规范,并学会遵守一定的行为规则。

婴儿情绪和社会性发展

婴儿情绪和社会性发展

第五节婴儿情绪和社会性发展一、婴儿情绪发展(一)婴儿的先天性情绪表达能力1、华生新生儿有三种非习得性情绪:爱、怒、怕。

2、布里奇斯(,加拿大,1932)新生儿的情绪只是一些弥散性的兴奋或激动,是一些杂乱无章的未分化的反应。

3、伊扎特婴儿出生时已具有五种面部表情:惊奇、苦恼、厌恶、微笑、感兴趣。

4、孟昭兰婴儿有8—10种从中总进化中获得的情绪,情绪的发生有一定的时间和诱因(二)婴儿的情绪识别能力克林勒特和坎佩斯的研究:1、无面部知觉(0~2月)2、不具备情绪理解的面部知觉(2~5月)3、对表情意义的情绪反应(5~7月)•4、在因果关系参照中确认情绪信息(7、8~10月)(三)婴儿情绪的社会化1、社会性微笑••约5周始,大人的声音、面孔特别容易引起婴儿的微笑,社会性微笑开始出现。

•4个月开始,婴儿开始对不同的人报以不同的微笑,出现有差别、有选择性的社会性微笑。

2、陌生人焦虑•陌生人焦虑一般在婴儿6~8个月时发生。

3、分离焦虑•分离焦虑在婴儿6~7个月时产生,随着母—婴依恋的建立而同时发生。

4、情绪的社会性参照•当婴儿处于陌生的、不能肯定的情境时,他们往往从成人的面孔上搜寻表情信息,然后决定自己的行动。

这一现象我们即称做情绪的社会性参照。

•婴儿的情绪社会性参照能力是婴儿成长到七八个月时才发生的。

二、婴儿的社会性发展婴儿的社会性发展主要体现在亲子依恋、同伴交往、亲社会行为和自我发展等几个方面。

(一)婴儿依恋依恋理论的创始人是英国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鲍尔比(John Bowlby)。

1、定义指婴儿与经常接触的抚养者(主要是母亲)之间所形成的一种强烈、持久、亲密的情感联系。

3、婴儿依恋的发展过程(鲍尔比)•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0-3月)•第二阶段:有差别(选择性)的社会反应阶段(3-6月)•第三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月-2岁)•第四阶段: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无差别的社会反应时期indiscriminate responsiveness to humans•出生到8-12周。

幼儿心理学第五章婴儿社会性的发展

幼儿心理学第五章婴儿社会性的发展

第五章早期情绪与社会性的发展――学习辅导一、情绪的功能与发生人类的婴儿具有先天的情绪反应能力。

婴儿正是靠着这种能力向成人发出各种心理信息,使自己得以生存;并与成人的情感交流中,使自己得以成长。

婴儿的情绪功能可归纳为以下四点:情绪有适应功能、驱动功能、行为组织功能和交流功能。

婴幼儿一些基本情绪的发生、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出生到一个月内):新生儿具有的一系列基本情绪是感兴趣、痛苦、厌恶和快乐的面部表情。

婴儿对生理的满足和温柔的抚摸产生了一种广泛的松弛反应,这就是快乐。

受到光和声音的刺激,则表现出兴趣。

图婴儿的基本情绪第二阶段(出生1-7个月):其他的基本情绪如愤怒、悲伤、欢乐、惊讶和害怕等在2-7个月期间陆续显现。

痛的感觉,成为引起愤怒和悲伤得左右要刺激源,而如果他们的预期未能实现,就会引起2-4个月的婴儿的愤怒,引起4-6个月的婴儿的伤心难过。

当2-8个月大的婴儿感到自己能控制自身以外的事件时,就会引发强烈的惊奇和欢乐的情绪。

这些所谓的基本情绪具有很深的生物根源,因为这些基本情绪出现的时间具有普遍性,对这些情绪的解释具有跨文化性。

第三阶段(出生6个月以后):出现的情绪是惊奇、害羞和嫉妒。

物体的新异性会游到惊奇的情绪,而陌生人可能导致害羞,看见别人深情的拥抱或妈妈抱别的孩子,就会使婴幼儿产生嫉妒的情绪。

二、婴儿的情绪表达“哭”和“笑”是婴儿表达情绪最直接的手段,是实现情绪交流功能最重要的手段。

对婴儿情绪表达的研究,主要通过“哭”和“笑”来进行。

(一)婴儿的笑婴儿的微笑是第一个社会性行为。

婴儿的“笑”可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自发微笑(0-5周),又称内源性微笑。

这种微笑可能由某种舒适的内部状态导致,还称不上是真正的“社会性”微笑。

第二阶段: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4周起),又称外源性微笑。

这种微笑是由外源性刺激引起的,如运动的物体或人的脸。

人的声音和人的面孔特别容易引出他们的微笑。

发展心理学第六章 婴儿期的社会性和人格发展

发展心理学第六章 婴儿期的社会性和人格发展
– 孩子的某些心理障碍,如抑郁和物质滥用,与父亲的行为有着更 高的相关(Tamis-LeMonda & Cabrera, 1999, 2002; Veneziano, 2003; Parke, 2004)
• 婴儿可能不仅和母亲,也和其他很多人发展出依恋关系
– 婴儿似乎在5个月时就能区分出快乐和悲伤的声音(Soken & Pick, 1999;
Montague & Walker-Andrews, 2002)
– 4个月后,婴儿可能已经开始理解隐藏在面部表情和声音背后的情 绪意义 • 喜悦和悲伤的面部表情+喜悦和悲伤的声音 • 当表情和声音匹配时,婴儿会更多地注意
– 儿童和其依恋的个体在一起会感到愉快 – 依恋基于生物学决定的因素
• 动物的印刻(Lorenz, 1965) • 弗洛伊德认为依恋源于母亲满足儿童口唇需要的能力 – Harlow认为依恋来源于舒适感 • 幼猴大部分时间攀附在用布做出的猴子身上,尽管他们偶尔会到
铁丝做成的猴子身上取食(Harlow & Zimmerman, 1959) – 鲍尔比(Bowlby)认为依恋主要是建立在婴儿安全需求的基础
– 记忆的发展 – 预期事件 • 个体差异 – 有和陌生人大量接触经验的婴儿表现出较少的陌生人焦虑 – 面对女性和儿童时,表现出较少的焦虑
5
婴儿期的情绪
• 陌生人焦虑和分离焦虑
– 分离焦虑 • 分离焦虑(separation anxiety):当熟悉的照料者离开时,婴儿所表现 出来的紧张情绪 • 文化普遍性:7,8月开始,14个月达到顶峰 • 分离焦虑和陌生人焦虑代表了重大的社会性进步
– 面部表情的普遍性 – 母亲的报告:兴趣和喜悦、愤怒、惊讶、恐惧、悲伤 – 采用伊扎德(Carroll Izard)的“最大可识别面部编码系统” 发现

婴儿情绪和社会性发展

婴儿情绪和社会性发展

婴儿情绪和社会性发展婴儿在发展的早期阶段开始对周围环境产生情绪反应,并逐渐学会与他人进行社会互动。

婴儿的情绪和社会性发展密切相关,对于婴儿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婴儿在情绪和社会性方面的发展过程,以及不同因素对此过程的影响。

一、情绪发展婴儿的情绪发展起源于出生后的第一刻。

初生婴儿会表现出各种基本情绪,如喜悦、悲伤、愤怒等。

随着婴儿的成长,他们会逐渐学会区分各种情绪并表达自己的情感。

1. 情绪认知在3个月左右,婴儿开始对不同的情绪进行区分和辨认。

他们能够分辨出笑脸和哭脸的表情,并与父母进行视觉和语言的互动。

此时,父母的面部表情和声音对于婴儿的情绪发展非常重要。

2. 自我调节在6个月后,婴儿开始慢慢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他们能够通过吮吸、手脚动作等行为来自我安抚和调整,以减轻不适或表达满足感。

3. 情感反应随着成长,婴儿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更加明确的情感反应。

例如,他们会对陌生人表现出不安和恐惧,对亲近的人则表现出喜悦和亲近。

二、社会性发展婴儿的社会性发展主要体现在对他人的关注和互动上。

他们开始学会与他人进行视线交流、表情交流和声音交流,从而建立起与他人的联系和关系。

1. 视线交流从出生后的几个月,婴儿就能够通过眼神交流来与他人建立联系。

他们会追随移动的目标,注视父母的面部表情,并尝试模仿他们的行为。

2. 表情交流随着成长,婴儿能够学会模仿他人的面部表情,并通过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例如,当他们感到高兴时,会露出笑脸;当他们不满意或需要帮助时,会表现出不悦或哭闹等反应。

3. 声音交流婴儿的声音是他们与他人进行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

他们会通过不同的哭声、吵闹声或咿呀语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同时也会对他人的声音作出反应。

三、影响情绪和社会性发展的因素婴儿的情绪和社会性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刺激、父母的教养方式等。

1. 遗传因素一些研究表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社会性发展可能与遗传基因有关。

婴儿的情绪、社会性的发展共27页文档

婴儿的情绪、社会性的发展共27页文档

婴儿的情绪、社会性的发展
26、机遇对于有准备的头脑有特别的 亲和力 。 27、自信是人格的核心。
28、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 量泉源 之一, 也是成 功的利 器之一 。没有 它,天 才也会 在矛盾 无定的 迷径中 ,徒劳 无功。- -查士 德斐尔 爵士。 29、困难就是机遇。--温斯顿.丘吉 尔。 30、我奋斗,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婴儿情绪的发展·笔记
1.美国心理学家伊扎德认为,新生儿有五种情绪反应,即(惊奇)、(伤心)、(厌恶)、(初步的微笑)和(兴趣)。

2.孟昭兰指出,新生儿有四种表情,即(兴趣)、(痛苦)、(厌恶)和(微笑)。

(一)快乐
婴儿的笑是快乐的表现,其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阶段1 自发性的笑
①在没有任何外部性刺激的条件下发生,新生儿自发性的笑,这是内源性的笑;
②轻拍或抚摸婴儿时,会露出愉快的笑容,属于诱发性的笑;
③把婴儿双手对拍,给婴儿看东西等引起婴儿发笑,是反射性的笑。

阶段2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①婴儿到5~6周时,对人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和微笑,成人的面孔容易引起婴儿自发的社会性微笑。

②一直到3个半月左右,婴儿对人的社会性微笑不分化,即对所有人的微笑一致。

阶段3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①从4个月后,婴儿出现有差别的、有选择性的社会性微笑,对母亲、家庭成员和陌生人的笑是有区则的。

②婴儿表现出“认生”陌生人出现时婴儿会产生营得性的往和,素张不安,甚至会验避陌生人,即“陌生人焦虑”,也会出现时批养者的依态。

③当抚乔者要两开时,婴儿会表现出“分离焦虑”,如哭泣。

(二)恐惧
恐惧是种消极情绪。

对于危险事物的恐惧,是种适应性的保护自己的本能反应、对婴儿的生存是有益的。

恐惧情绪的发展经历以下4个阶段:有
阶段I本能的恐惧
①这是一种生来就有的反射。

②最初的恐惧是由听觉制激或触觉刺激引发的,如大的声响、突然的身体位置或姿态的变化、疼痛等。

阶段2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
①大约从3~4个月起,曾引起不愉快经验的刺激,会激发婴儿的恐惧情绪。

这时恐惧情绪多是视觉刺激引发的。

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以9个月大的男孩阿尔伯特为被试,通过条件反射机制形成了对白鼠的恐惧情绪,就充分说明了生活经验在情绪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阶段3:惧怕陌生人
②大约从6个月起,婴儿出现“认生”现象,也称之为“陌生人焦虑”。

一般到I周岁时会消失,也有婴儿会持续到2~ 3岁。

婴儿见到陌生人会哭泣或回避,立刻寻找或抱紧妈妈。

阶段4:预测性恐惧
③2岁左右,婴儿的恐惧较多地表现为由想象或预想引起的恐惧,如怕黑暗、怕狼外婆、怕独自一人等都属于预测性恐惧。

一般来说,这些恐惧在4岁时达到高峰,直到6岁左右,才开始逐渐下降。

(三)哭
哭是婴儿情绪表达的基本方式,新生儿就是以其第一声暗哭宣告他来到了这个世界。

婴儿的哭是痛苦的表现,其发展有一个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阶段1生理性的哭
由机体内外不适宜刺激引起,如饥镇、疼痛机体不适等,婴儿就会啼哭,这种哭常常件有号
叫、闭眼、蹬腿等动作,常发生在早期,并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减少。

阶段2心理性的哭
由恐惧、害怕、突然受到惊吓等心理树激引起,这种啼哭般发生在2- 3个月之后,带有明显的面部表情,井且很容易通过条件发射而泛化。

阶段3 社会性的哭
6个月以如果秀儿长时间得不到成人的隔件,合用哭声水时决成人、同时,处你要。

这是主动的、操作逐渐学会把哭作为手段,运用哭)声吸引成人注意,从而满足自己的需性的哭。

(四)婴儿情绪的社会化
婴儿情绪有一个从生理性向社会性发展的过程,这就是婴儿情绪的社会化。

从以上对婴儿的笑、恐惧、哭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随着年龄增长,婴儿情绪的发展趋势,一是引起的原因从一开始完全由本能的、生理性的,由机体内外刺激所引起,到逐步增加社会性因素。

如大人的安抚或离开而引发:二是反应类型由应答型、反射性,到逐步出现主动性、操作性,婴儿应答性的情绪反应是先天性的,而操作性情绪反应是在后天经验中学会的,是社会性的。

对他人情绪的识别和理解
情绪和情感发生时,总伴随着某种外部表现,包括面部体态、手势及言语的变化,统标为表情。

表情一般分为3 种,即面部表情、语调表情和姿态表情,其中,面部表情是种十分重要的非语言交往手段。

通过识别他人的表情,个体能了解他人的情绪,井调整自己的行为。

众多研究表明,不同文化背景中,人们对表情的再认具有惊人的一致性。

婴儿识别和理解他人表情的能力是逐步发展的,般分为4个阶段:
阶段l:不完整的面部知觉(0~2个月)
刚出生的新生儿看到的事物是非常模糊的,对人的面孔的知觉也是如此,其视线停留在面部的边缘(如发际、下颌),而对面部的中心部位注视不够,对集中展示情绪的眼睛和口唇注视不够。

阶段2:无评价的面部知觉(2~5个月)
随着视觉系统的成熟,婴儿逐渐具备了辨认面孔的能力,他们会对熟悉的人笑得较多,对陌生人笑得少,甚至躲避哭泣。

大约在3个月的时候,婴儿能够分辨成人的不同表情,且能面对面地模仿成人的各种表情,能对成人的面部表情做出回应。

但这时的婴儿对成人的面部表情的回应一律是愉快的情绪反应,不论成人的面部表情是高兴还是忧伤。

可见,婴儿只是对成人的面部特征做出反应,还不能对成人的面部表情的情绪信息进行加工。

阶段3:对表情意义的情绪反应(5~7个月)
6个月的婴儿能知觉面部表情的细微变化,能通过面部表情更精细识别他人的情绪。

他们能将积极表情(如快乐、惊奇等)和消极表情(悲伤、害怕等)区分开,从而做出不同的反应。

对不同人或不同情境中的表情有一-致性的理解。

阶段4:在因果关系参照中应用表情信号(7~10个月)
这时的婴儿已经学会识别他人的表情并影响自身行为。

如8个月的婴儿面对母亲的微
..**.笑表现出相应的微笑,对母亲的悲伤表情表现出呆视或哭泣,对母亲的漠无表情表现出犹
豫等。

遇到陌生人的时候,婴儿会看妈妈的表情,如果妈妈此时面带微笑、点头并露出赞许的目光,婴儿就会放下心来,自在地玩耍。

婴儿识别高兴表情的能力先于识别愤怒表情的能力,与儿童的积极情绪发展先于消教情绪发展相一致。

三、婴儿的情绪调节
(一)婴儿情绪的自我调节
情绪自我调节是指利用一定的策略调整自身情绪状态,从而达到个体所追求的目势成人经常用分心策略来缓解消极情绪。

新情绪调节的发展是从依赖他人帮助的外部调节逐渐转化为内部的自我调节的过程,生儿根本不能做到情绪的自我调节,当他感觉不舒服的时候,他就会大声哭闹,直到成心足他的需要或安抚他为止。

当婴儿会爬或行走时,就会主动远离这些不愉快的刺激,节自己的情绪。

婴儿1岁后,随着言语能力的发展,成人开始用语言表达对婴儿的要求要求打针婴儿不哭。

在这种要求下,婴儿可以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婴儿也字公用
语表达自己的情绪,引导成人帮助他们调节情绪。

如他们会在害怕时说“我怕,我们,就会用搂抱、抚摸安慰他。

到2岁左右,婴儿开始通过与同伴说话、玩玩具等方式有的
节自己的情绪,当看到电视上令人害怕的场最,他们会用捂住双眼来避免消极情绪的唤起,从而调节自己的情绪。

(二)成人对婴儿情绪的调节
乐观豁达的父母是婴儿学会控制愤怒情绪的最好榜样。

当婴儿夺大情绪时,成人沉着、冷静、理性的态度能够帮助婴儿学会抑制自己的愤怒情绪。

成人也可以通过和婴儿一起看儿童图画书或游戏等形式,帮助婴儿学习情绪表达的社会规则。

例如:通过在儿童故事中为人物添加“快乐的脸”与“生气的脸”来了解为什么婴儿会不开心,为什么妈妈爸爸会生气,为什么妈妈爸爸和婴儿会-起开心。

2岁以后的婴儿已能从关注自己的情绪拓展到关心他人的情绪。

例如,婴儿在看见家人不愉快的时候,试图去安慰他。

又如,看见大人不开心,就乖乖地去边自己玩玩具,不再为大人添乱。

这时成人更加需要以相对平等的方式来理解要儿的忧伤与愤怒,例如:婴儿和小伙伴因为争抢玩具生气了,成人可以通过和婴儿谈话,请他说出感受,或着与他一起快乐游戏等帮助他调节情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