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第五章婴儿社会性的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五章 婴儿的社会性发展

教
阳就冲到妈妈前面自己去按开关按钮。妈妈给阳阳读故事的时候,
实
阳阳要自己翻书,不让妈妈翻书。吃饭的时候,阳阳想自己拿勺子
践
吃饭,但是奶奶总是担心阳阳太小,什么都不肯让阳阳自己做。
】
思考:
奶奶的做法会对阳阳的心理发展造成什么影响?
第二节 社会性发展的基础
一、 婴儿的气质
第二节 社会性发展的基础
气质结构
第一节 社会性发展的相关理论
习性学和进化论心理学
习性学是在种群进化的情境中研究某种行为模式的生存适应性 的功能和价值。
“印刻”效应 /tiz4y
“依恋”理论 /tizKy
第一节 社会性发展的相关理论
【
案例分析:
保
阳阳2岁了,什么事情都想自己去尝试。妈妈要打开电视机,阳
影响气质和人格。
第二节 社会性发展的基础
拟合优度模型
孩子的气质会随年龄而变化。这说明环境并非 总支持某种气质类型。托马斯和奇斯提出用拟合优 度模型来描述气质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对儿童 的发展产生良好的结果,即气质类型的形成,关键 在于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否与儿童的气质特点相符合。
第二节 社会性发展的基础
未解决
又不确定的满 足导致的愤怒 又被控制导致 的疏远
良心一直追求
品质
希望 意志力
目的
第一节 社会性发展的相关理论
二、 行为主义学派
第一节 社会性发展的相关理论
条件反射理论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可以观 测到的行为而不是意识,一切行为都 是刺激(S)→反应(R)的过程。
Watson
人的大部分行为是操作性的,行 为的习得与及时强化有关。可以通过 及时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良好行为,通 过不予强化即“忽视”来消除儿童的 不良行为。
第五讲-婴儿的社会性发展

生第二个孩子对第一种孩子旳依
恋情绪有何影响?
许多父母都发觉,当第二个孩子 出生之后,对一种孩子旳安全感 就会下降。
聪明旳父母对伴随第二个孩子
旳出生给第一种孩子更多旳注
意和感情投入。
三、没有妈妈旳猴子
为了研究母婴关系,心理学家
在恒河猴初生起,就把它们和
它们旳妈妈分开,由替代母亲 替代。
有某些替代妈妈是用冰冷、坚
一般,爸爸和婴儿玩旳时间要 比照顾婴儿旳时间多4—5倍。
从婴儿一出生,爸爸对孩子旳注视 就要比母亲对婴儿旳注视更多。
父子旳交流更多是属于触觉性旳,
他们举起孩子,挠孩子痒痒,把孩 子抱来抱去,和孩子做某些剧烈旳 身体接触游戏或一起翻滚。
2. 母亲旳影响
相比之下,母亲对婴儿说旳话 更多某些,但和婴儿玩旳游戏 更多旳是常规式旳,
某些母亲旳行为不恰当,不能 够满足孩子,总是打断孩子旳 节律,不是给孩子过多旳刺激 就是拒绝孩子。
例如:
当孩子困了旳时候,妈妈非要逗他 玩儿;而当孩子对着妈妈咿咿呀呀 时,她却视而不见。
婴儿对爸爸旳依恋是怎样旳?
在那些形成安全型依恋旳家庭 中,爸爸一般都对人友好、随 和,婚姻幸福。
一般来说,小朋友在温暖旳家 庭气氛中才干无忧无虑旳成长 。
依恋有持久性旳影响。
在1岁时形成安全型依恋旳幼儿 ,在学前期体现出更强旳适应 力、更多旳好奇心、更加好旳 问题处理能力和社会能力。
相反,未形成依恋会有很大旳 破坏影响。
对某些孩子来说,生命早期缺 乏关爱将留下终身旳情绪伤害。
(二)增进安全依恋旳形成
形成安全依恋旳关键是,母亲 要能够敏感旳觉察和回应婴儿 旳信号和节律。
“假如这么干有道理,那你就 去干吧。”
学前教育心理学第五章婴儿的社会性心理发展

学前教育心理学第五章婴儿的社会性心理发展第一部分,早期社会认知的发展。
婴儿在出生后很快开始接触和与他人互动,通过观察和模仿等方式来学习和理解社会世界。
在婴儿的社会认知发展中,早期反应起着基础作用,如面部表情、注视、音调等。
妈妈的面部和声音对婴儿的认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是婴儿与母亲形成依恋关系的基础。
此外,婴儿在早期也会开始观察和模仿成人的行为,这有助于他们学习如何适应社会环境并与他人互动。
第二部分,早期社会情感的发展。
婴儿在早期会体验到各种各样的情感,其中最重要的是依恋情感。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婴儿依恋母亲可以满足他们的生物需求,如食物、保护和安全感。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依恋是婴儿和母亲之间情感的连结,通过依恋儿童可以获得情感支持和保护。
除了依恋情感外,婴儿在早期还会表现出对陌生人和分离的焦虑情绪。
这些情绪的发展与婴儿的认知水平和社会经验密切相关。
第三部分,早期社会意图的发展。
婴儿在早期的社会意图发展中逐渐学会使用社会标志物,如眼神、手势和声音等来表达自己的意图。
通过与成人的互动,婴儿逐渐学会如何引起他人的注意和回应,并通过交流来获得他们的需求和满足。
这是婴儿社会心理发展中重要的一环,也是婴儿学习语言和沟通的基础。
总结起来,婴儿的社会性心理发展在早期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早期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意图的发展,婴儿逐渐学会适应和与社会环境互动。
教育者和家长可以通过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亲密的关爱来促进婴儿的社会性心理发展,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社会关系和健康的心理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五章婴儿的社会性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五章婴儿的社会性发展婴儿的社会性发展是指婴儿在与他人互动和接触的过程中,逐渐形成
社会认知、情感和行为,并逐渐建立起与他人的关系。
这一阶段大约从出
生到18个月左右。
婴儿的社会性发展对他们日后的人际关系、情绪调节
以及自我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
婴儿在3到6个月的时候开始逐渐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
且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引起他人的注意。
他们开始对自己的身体感到兴趣,会试图抓住自己的手或脚。
他们也开始意识到他人的存在,会对他人的笑
脸和声音作出反应。
这一阶段的婴儿开始发展出对他人情感的认知,并逐
渐建立起父母与其他人之间的区别。
7个月大的婴儿开始表现出情感上的分离焦虑。
当母亲离开时,他们
会表现出焦虑和害怕的情绪。
这表明他们对母亲的依赖性和对与母亲的分
离的理解正在发展。
然而,随着婴儿的成长和对外界的认知的提高,这种
情绪上的分离焦虑会逐渐减弱。
婴儿在一岁左右开始展示出对他人情感的理解,并通过实施一系列的
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他们会对母亲或照顾者表现出喜爱、信任和依赖
的情感,也会对陌生人表现出警惕和恐惧的情感。
他们开始逐渐发展出对
他人情感的辨别能力,并逐渐建立起与主要照顾者之外的人的关系。
婴儿的社会性发展对他们的人际关系和情绪调节有着重要影响。
从幼
儿园到小学,他们会逐渐认识到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的基础。
同时,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他们也会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
行为,表现出适应性和合作性。
婴儿的社会性发展

鼓励互动
鼓励婴儿与他人进行眼神 交流、微笑和肢体接触, 促进情感交流。
建立社交技能
通过角色扮演和模仿游戏, 帮助婴儿学习如何与人沟 通和解决问题。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亲密接触
经常拥抱、亲吻和抚摸婴儿,给予他们安全感。
回应需求
及时回应婴儿的哭声和需求,培养信任感。
共同活动
与婴儿一起进行亲子阅读、游戏等活动,增进亲 子关系。
对陌生人害怕
03
婴儿通常会对不熟悉的人产生害怕或警觉,这可能阻碍他们与
他人的正常交往。
应对方法
渐进式分离
通过渐进的方式让婴儿逐渐适应与主要照顾者的短暂分离,以帮助 他们克服分离焦虑。
情绪调节训练
通过特定的游戏和活动,帮助婴儿学习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增强 自我控制能力。
逐步扩大交往范围
让婴儿逐渐接触不同的人和环境,帮助他们逐渐适应并减少对陌生人 的害怕。
依恋关系有助于培养婴儿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促进其社会性发展。
02
亲子互动
亲子之间的互动方式和质量对婴儿的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家长应
多与婴儿进行积极、亲密的互动,促进其情感表达和交流能力的发展。
03
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家长在教育过程中保持一致性,有助于培养婴儿的规则意识和行为习惯,
促进其社会性发展。
社会环境
同龄交往
婴儿与同龄伙伴的交往对其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 过与同龄伙伴的互动,婴儿可以学习分享、合作等社交技 能,促进其社会性发展。
社区环境
社区环境对婴儿的社会性发展也有影响。良好的社区环境 可以为婴儿提供更多的社交机会和资源,促进其社会性发 展。
社会文化背景
社会文化背景对婴儿的社会性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可能会影响婴儿的价值观、行为习惯 等方面的形成。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ppt

行为得双重标准
社会中,对于某些行为存有依性别而区 分得“双重标准”,例如,男生长大后要 传宗接代,女生要出嫁;男生做事要有气 魄,女生做事则应细心不能粗野;男生有 泪不轻弹,女生则可以一哭二闹三上吊。
对未来成就得期待不同
父母总认为儿子应该受较高教育,以换取较高得社会地 位,儿子得成就愈高,父母得晚年也就愈有保障。女儿总 就是要出嫁,若书念太多或工作成就过高,将来就不容易 嫁出去。即使女性意识逐渐抬头,但对未来成就得期待 仍存有性别刻板印象。
讨论
在同伴交往中,哪些儿童特别 受小朋友欢迎?哪些存在着 同伴交往困难?为什么?
影响儿童得同伴接受性得因素
①父母得教养行为 ②出生次序得影响 ③认知技巧 ④名字 ⑤生理特征 ⑥行为特征
学前期同伴关系中得问题儿童
1、被忽视型幼儿
体质弱、力气小、能力较差;积极行为与消极行 为均较少,性格内向、慢性、好静、不太活泼、胆 小、不爱说话、不爱交往,在交往中缺乏积极主动 性、且不肯交往;孤独感较重,对没有同伴与自己 玩感到比较难过与不安。
为。 (物体中心阶段)
3、联合游戏:儿童现在借着交换玩具、材料、跟随彼此得引 导而有互动。但就是她们不会扮演互补得角色或通过合作
去完成共同得目标。(简单相互作用阶段)
4、合作游戏:最复杂得游戏型式,儿童会相互合作以达到共同 得目标,她们能将工作做必要得分配以在协作中完成任务,
她们能扮演互补得角色。(互补得相互作用阶段)
3岁:识别“快乐”得情绪 3-4岁:识别“伤心”或“生气”等消极情绪 4-5岁:识别“恐惧”情绪 小学中期:识别“自豪、羞愧、内疚”等情绪
情绪推理能力得发展
促进幼儿情绪推理能力发展得因素: 亲子关系
能认同孩子得情感反应并明确地教孩子多 种情绪;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件---5婴儿社会性的发展

声音交流
婴儿通过哭声、笑声等 声音表达情感需求,引 起父母的关注和回应。
玩具和游戏
父母通过与婴儿共同玩 耍、使用玩具等方式增 进情感交流,促进亲子
关系发展。
03
同伴关系与游戏行为
同伴关系形成过程
1 2
婴儿早期同伴交往经历
婴儿在出生后的头几个月里就开始对其他婴儿产 生兴趣,这种早期的同伴交往经历为日后同伴关 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采用鼓励式教育,关注孩子的努力和进步 ,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有助于提高孩 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社会交往
个人成就
பைடு நூலகம்
鼓励孩子参与社交活动,与同龄人建立良 好的人际关系,增强其社交技能和自信心 。
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和挑战自己,培养其解 决问题的能力和成就感,有助于提高自尊心 和自信心。
05
道德情感与亲社会行为
学校教育
学校是婴儿道德情感培养的重要场所,教师通过课程和活动设计,培养婴儿的道德认知、情感和行为 。学校应该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鼓励婴儿参与集体活动,培养合作精神、责任感和公正意识等品质 。同时,学校还应该加强与家庭的沟通和合作,共同促进婴儿的道德情感发展。
06
总结与展望
婴儿社会性发展成果回顾
情感交流能力
道德情感萌芽及表现
同情心
婴儿开始表现出对其他人的痛苦 或不幸的关注和同情,尝试安慰
或帮助他人。
正义感
婴儿开始理解公平和正义的概念 ,对不公正的行为表现出不满和
反感。
内疚感
当婴儿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违反了 道德标准时,会产生内疚感,表
现出悔恨和道歉的行为。
亲社会行为培养途径
观察学习
01
婴儿通过观察周围人的行为和反应来学习亲社会行为,如分享
婴儿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课件

家长自身修养对孩子成长影响
家长的言行举止是孩子的榜样 ,良好的家长修养有助于孩子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家长的情绪稳定和良好的心理 素质有助于孩子形成健康的心 理状态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家长的文化素养和教育水平直 接影响其教育方式和教育效果 ,进而影响孩子的个性发展和 社会适应能力。
06 促进婴儿良好个性与社会 性发展策略建议
04 婴儿个性与社会性关系探 讨
个性对社会性影响
独特的行为表现
对环境的适应性
每个婴儿都有独特的个性特征,这些 特征会影响他们与他人的互动方式, 如有的婴儿喜欢主动探索,有的则更 被动。
个性特征会影响婴儿对新环境的适应 能力和对变化的应对方式,从而影响 他们的社会性发展。
情绪表达方式
婴儿的情绪表达也是个性的一部分, 不同的情绪表达方式会影响他人对婴 儿的反应,如有的婴儿笑容满面,容 易赢得他人的喜爱。
个性特点
独特性、稳定性、整体性、社会 性。
婴儿气质类型及特点
婴儿气质类型
根据婴儿在活动中的反应强度、情绪本质、注意分散程度 、坚持性和节律性等方面的差异,可将婴儿气质分为易养 型、难养型和中间型三类。
难养型
消极情绪较多,情绪反应强烈,适应能力差,生活不规律 。
易养型
积极情绪较多,情绪反应适中,适应能力强,生活规律。
性和创造性。
互动关系分析
个性与社会性的相互作用
婴儿的个性特征和社会性发展是相互作用的,个性会影响社会性 发展,同时社会性也会对个性产生影响。
互动关系的动态性
随着婴儿的成长和发展,他们的个性和社会性也在不断变化和相互 影响,这种互动关系具有动态性。
影响因素的多样性
除了个性和社会性本身的因素外,还有许多其他因素也会影响它们 的互动关系,如遗传、环境、教育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我意识的发生——自我认识 自我分类的产生 自我控制的出现
一、情绪的功能与发生
孟昭兰(1997)把婴儿的情绪功能归纳为 以下四点:
情绪有适应功能; 情绪具有驱动功能; 情绪有行为组织功能; 情绪具有交流功能。
一、情绪的功能与发生
情绪发展历程
托马斯、切斯等人(Thomas, Chess & Birch, 1970)发现了 三类儿童: “容易型”的儿童(easy child),40%的孩子属于此类; “困难型”的儿童(difficult child),10%的孩子属于此 类; “缓慢适应型”的儿童(slow-to-worm-up child);
标准时,也可能会表现出不安。 婴儿表现出的最初的道德感与他们对父母标准
和评价的内化有关。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年幼儿童都具有这种能力,
这可能是2岁左右儿童认知发展的结果。 但此时的道德感体验还不是儿童自觉、主动的
体验。
一、气质结构
气质(Tempor)是指一个人所特有的、主要由生物因素 决定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气质使人的活 动带有色彩,形成个人的风格。
气质分类的三种方案
Thomas和Chess(1977)
容易型
高度的适应、积极和缓和的情绪状态;接受挫折时很少有大吵大闹
困难型
缺少适应性,情绪强烈,通常是消极的
缓慢适应型 在新环境中不安、害羞,但逐渐变得越来越积极和适应
Buss和Plomin(1984)
情绪性
指对刺激反应的数量,无论表现的是不安、恐惧还是愤怒
二、婴儿的情绪表达
婴儿微笑是第一个社会性行为
第一阶段:自发微笑(0-5周),主 要是用嘴作怪相,可以是自发的笑 或反射性的笑,
第二阶段: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3-4周起),由外源性刺激引起的。
第三阶段: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5-6个月起),对熟悉人的脸和不 熟悉人的脸,作出不同的反应。
在婴幼儿阶段,孩子们情绪掩 饰的能力也有发展。
六、早期道德感的萌芽
早期移情能力的发生、发展
1岁或更小的孩子就已经具有区分别人情绪的 能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移情能力也表现出个体差异。 这与父母平时对孩子的教养方式有关。
六、早期道德感的萌芽
其他道德感的萌芽
2、3岁的儿童已经产生了简单的道德感。 2周岁左右的婴儿在无法适应别人强加的行为
第五章 早期情绪与社会性的发展
FOR EXAMPLE
当小土豆两岁的时候,文清发现他变 得异常粘人。每次文清准备出门的时候, 小土豆总是不依不饶的,让她心里很矛 盾。小土豆好像也不像从前那么勇敢了, 不但怕黑、不敢一个人独自睡觉,而且 还怕生。小土豆怎么了?文清非常疑惑。 其实,她不知道,这些变化正是小土豆 长大了的标志!
婴儿情绪的发展
情绪的功能与发生 婴儿的情绪表达 婴儿的情绪体验
婴儿情绪识别能力的发展 婴儿情绪的社会化与自我调节
早期道德感的萌芽
气质及其发展
气质结构 气质的测量 气质的稳定性 遗传和环境对气质的影响
婴儿期社会交往的发展
依恋的概述 依恋的发展 对依恋的解释 依恋类型及其测量 形成安全依恋关系的条件 依恋与日后发展 日托机构与婴幼儿早期的社会性发展 从对父母的依恋发展到与同伴的社会交往
二、婴儿的情绪表达
婴儿的情绪表达能力 VS 早期社会性的发 展
虽然婴儿的情绪表达能力还很幼稚,但很明显, 婴儿所展现出的情绪能与照顾者之间起到沟通交 流的作用,并影响照料者对婴儿的反应。
婴儿的情绪表达帮助婴儿与他们的亲密同伴“逐 渐了解对方”、亲近对方(Tronick, 1989)。
三 婴儿的情绪体验
儿童能用这种方法获得情绪 方面的知识。
五、婴儿情绪的社会化与自我调节
在婴儿早期,父母与其的互动 过程是婴儿学习情绪表达规则 的第一课堂。
在出生的头几个月里是照料者 调节着婴儿情绪的觉醒状态,
当到了6个月左右,婴儿在调节 自己的消极情绪方面取得了一 些进步。
照顾者,母亲也参与了婴儿情 绪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中。
二、婴儿的情绪表达
婴儿的哭
第一阶段:生理-心理激活(出生-1个月)。 有生理பைடு நூலகம்求。
第二阶段:心理激活(1个月)。一种低频、 无节奏的没有眼泪的“假哭”。这种哭泣通 常意味着婴儿需要得到注意或照看。
第三阶段:有区别的哭泣(2个月-22个月)。 在这一阶段,不同的人可以激活或终止婴儿 的哭泣。
四、婴儿情绪识别能力的发展
婴儿的情绪识别能力
婴儿很早就注意到情绪的某些声音信号,并会 给予回应,如新生儿听到其它婴儿啼哭时,自 己也会开始哭闹。
婴儿对他人面部表情的识别和解释发展略晚。
四、婴儿情绪识别能力的发展
最初的情感交流 婴儿的社会性参照(social referencing)
婴儿开始监控父母对于不确定情境的情绪反应,并 利用得到的信息调整自己的行为(Feinman, 1992),这就是社会性参照;
活动性
指运动的强度和速度,即使很小的婴儿在这方面已经显示出稳定差异
社会交往性 儿童喜欢群居还是独处的程度。寻求或引发他人注意和接触上有差异
Rothbart, Ahadi, Hershey, Fisher(2001)
消极情绪性 包括伤心、恐惧、缺乏抚慰和经历挫折
积极情绪的发展:快乐 消极情绪的发展
伤心的情绪 害怕的情绪 怯生是婴儿对不熟悉的人所表现出的害怕反
应,也被称为陌生人焦虑(stranger anxiety)。 害怕与母亲分离,被称为“分离焦虑”
(separate anxiety)。
自我意识的情绪(self-conscious emotions)
第一阶段(出生到1个月内):新生儿具有的 一系列基本情绪是感兴趣、痛苦、厌恶和快乐 的面部表情。
第二阶段(出生1-7个月):其他的基本情绪如 愤怒、悲伤、欢乐、惊讶和害怕等在2-7个月 期间陆续显现(Izard et al., 1995)。
第三阶段(出生6个月以后):出现的情绪是 惊奇、害羞和嫉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