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婴儿心理的发展 思考题
发展心理学 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1.发展心理学的界定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现的特点和规律,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2.举例说明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四个基本问题。
言的发展3.发展心理学中的年龄特征?心理发展所研究的年龄特征应该包括哪些问题?年龄特征:心理发展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质的特征。
包括:(1)个体心理的年龄特征是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特征(带有普遍性)、典型特征(具有代表性)或本质特征(表示有一定的性质);(2)在一定的条件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相对稳定的,同时又可以随着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等文化背景的改变而有一定程度的改变;(3)心理现象是复杂的,所以心理发展既指心理整体的综合发展,又指各种心理现象的发展。
4.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出版了《儿童心理》一书,被认为是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将普莱尔视为科学儿童心理学奠基人的理由?从写作目的和内容上看,普莱尔的《儿童心理》就是以儿童心理学的完整体系出现的。
从研究方法和手段上看,《儿童心理》内容最为系统全面从影响上来看,《儿童心理》影响深远,给科学的儿童心理学奠定了最初的基石。
5.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6.霍尔提出了复演说,认为应该把个体心理发展看做是一系列或多或少复演种系进化历史的理论。
7.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家荣格是最早对成年期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8.洛克认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在于后天,在于教育,而提出了(白板)说第二章理论1.皮亚杰心理发展的实质?心理发展的实质是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机体与环境的平衡2.皮亚杰心理发展的阶段理论?感知运动阶段:主要指语言以前的时期,主要是通过感觉动作图式来和外界取得平衡,处理主、客体的关系。
前运算思维阶段:表象或形象思维萌芽,频繁使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重现外部活动。
具体运算思维阶段:形式运算思维阶段:可以在头脑中将形式和内容分开,可以超越具体实物或具体经验,根据假设来进行的逻辑推演思维。
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思考题及答案

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思考题第一章绪论1、发展心理学年龄特征 P10发展心理学的实验研究,主要是围绕着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展开的1个体心理的年龄特征是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特征带有普遍性、典型特征具有代表性或本质特征表示有一定的性质;发展心理学要通过实验研究,从大量的个别的心理特征中概括出某一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典型趋势、本质趋势;2在一定的条件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既是相对稳定的,同时又可以随着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等文化背景的改变而有一定程度的改变;3心理现象是复杂的,所以心理发展既指心理整体的综合发展,又指各种心理现象的发展;发展心理学一般以横向联系为主要线索加以研究,研究每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特征,也允许从纵向角度探索某种心理现象在生命全程中的发展趋向;2、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范围 P3发展心理学正是研究各种心理活动的年龄特征;具体地说,研究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范围,应当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和四个有关的方面;两个主要部分:一是人的认知过程智力活动的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思维的年龄特征的研究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环;二是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兴趣、动机、情感、价值观、自我意识、能力、性格等,人格的年龄特征的研究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环;为了研究生命全程或个体毕生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这两个主要部分,还必须结合研究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心理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二是生理因素的发展;三是动作和活动的发展;四是言语的发展;3、儿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发展 P12-161、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普莱尔,其代表作是儿童心理2、儿童心理学的产生、形成、演变和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19世纪后期之前为准备期;从1882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形成期;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分化和发展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为演变和新增时期;3、从儿童发展到个体毕生全程发展的研究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精神分析学派对个体一生全程的发展率先作了研究;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家荣格是最早对成年期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霍林沃思最早提出要追求人的心理全貌发展,出版的发展心理学概论是世界上第一部发展心理学着作;1935年,古迪纳夫出版发展心理学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代替“儿童心理学”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1、佛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说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P36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的理论是佛洛依德关于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他主张心理发展的动力来自于性本能并强调入有追求自我快乐的本能,追求性欲的满足就是心理发展的内驱力;弗洛伊德把与生存本能联系并用以满足机体的性的需要的心理能量称为里必多LiBido;并把力比多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前生殖器期4—5岁、潜伏期6岁一青春期、生殖期青春期;2、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说及每个阶段的任务 P38埃里克森认为个体人格的发展过程是自我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和不断整合的过程;他以人格特征为标准把个体一生划分为8个阶段,同时指出了每一个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第一阶段为婴儿期0--1岁半,发展的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第二阶段为儿童早期,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和疑惑,体现着意志的实现;第三阶段为学前期或游戏期,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着目的的实现;第四个阶段为学龄期,从7岁--12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第五阶段为青年期,从12--18岁,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着忠诚的实现,积极的成果是自我同感能力的发展;第六阶段为成年早期,从18--25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第七阶段为成年中期,从25岁—50岁,主要获得生殖感,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第八阶段为成年晚期,50岁以后直到死亡,主要为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厌恶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3、华生发展心理学理论观点 P40华生认为心理的本质是行为;心理、意识被归结为行为;各种心理现象是行为的组成的因素或方面,而且可以用客观的刺激S—反应R来论证,其中包括作为高级心理活动的思维;华生的心理发展问题上突出的观点是环境决定论,这种环境决定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否认遗传的作用2.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华生从刺激—反应的公式出发,认为环境和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首先,华生构造上的差异及幼年时期训练上的差异足以说明后来行为上的差异;其次,华生提出了教育万能论;最后,华生认为学习的决定条件是外部刺激,外部刺激是可以控制的,所以不管多么复杂的行为,都可以通过控制外部刺激而形成;4、斯金纳强化控制原理 P42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强调塑造、强化与消退、及时强化等原则;首先,在斯金纳看来,强化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他认为,只有了解强化效应和操纵好强化技术,就能控制行为反应,就能随意塑造出一个教育者所期望的儿童的行为;行为是由伴随它的强化刺激所控制的;其次,强化在行为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行为不强化就会消退,即得不到强化的行为是易于消退的;最后,斯金纳强调及时强化,认为强化不及时是不利于人的行为发展的;强化作用,可分为积极强化作用和消极强化作用阳性强化作用和阴性强化作用两类;尽管分类不同,其作用的效果都是增加反应的概率;5、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P48最近发展区是维果斯基在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上,提出的三个重要的问题之一,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独立活动时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现有发展水平,和在有指导的情况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即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这两个发展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6、观察学习的概念及其过程 P441、概念: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一个基本概念;所谓观察学习,实际上就是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观察学习的学习者可以不必直接地作出反应,也不需亲自体验强化,而只是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环境中的行为,并观察他人接受一定的强化就能完成学习;2、过程:观察学习表现为一定的过程,班杜拉认为这个过程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7、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的实质是什么 P50皮亚杰心理发展的具体阶段理论;P52 了解皮亚杰的相关实验1、心理发展的实质皮亚杰认为人的心理、智力、思维既不是来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来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来源于主体的动作;主体通过动作对环境的适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2、具体阶段理论皮亚杰以主体适应环境的主导方式,即认知结构的性质为依据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个时期的儿童主要凭感知运动手段反映外界刺激,协调并适应外界环境,其智力活动处于感知运动水平;2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个时期开始,儿童具有表象思维,有运用符号的能力,其智力活动处于表象水平;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这个时期儿童的认知能力能够摆脱知觉的局限,获得概念的稳定性,达到守恒;对具体问题可以进行逻辑运算,思维具有可逆性;其智力活动处于获得概念稳定性,进行逻辑思维的阶段;4形式运算阶段12岁一15岁;这个时期儿童的思维形式能够从具体内容中解放出来,能够提出假设,凭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解决抽象问题,其智力活动达到抽象逻辑思维阶段;3、皮亚杰相关实验1、客体永久性实验2、守恒实验:液体守恒、数量守恒、长度守恒、固体守恒3、“三山实验”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1、横断研究设计、纵向研究设计的概念 P66-671、横断研究设计横断研究设计是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同时对不同年龄的被试进行比较的方法;研究者可以通过选取生理成熟度不同的群体或不同年龄阶段的群体,来研究某一个特定发展领域在不同年龄的发展状况;其优点是能够在短时间内发现同一年龄或不同年龄群体的发展相似性和差异性,确定发展的年龄特征,获得的信息量大,经济且费时短;2、纵向研究设计纵向研究设计是对同一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年龄或阶段进行长期的反复观测的方法,故也叫做追踪研究设计,是发展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的一个特色,其优点是能系统地、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2、发展心理学研究原则 P641、客观性原则2、特殊性原则3、教育性原则4、生态化原则3、发展心理学研究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有哪些 P701、观察法2、访谈法3、问卷法和测验法4、心理生理学方法:电生理测量方法;脑功能成像方法;经颅磁刺激;生化指标的测量技术第四章胎儿的生理-心理发展1、胎儿P91、胎教P127的概念1、胎儿:胎儿是“从受孕到从子宫娩出前的小儿”2、胎教:是通过调节孕妇身体的内外环境,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给胎儿以积极的言语、音乐、动作刺激,激发胎儿大脑神经细胞增殖,同时使胎儿从生理和心理上得到发展和干预的活动;2、胎儿生长的3个阶段 P92斯滕伯格把胎儿出生前发育划分为胚芽期、胚胎期、胎儿期3、胎教的种类 P1271、音乐胎教2、抚摸胎教3、言语胎教4、光照胎教第五章婴儿的心理发展1、大脑单侧化P134 、视崖的概念1、大脑单侧化婴儿大脑两半球不仅在解剖上而且在功能上也存在着差异;大脑单侧化就是在其大脑某个半球建立特定功能的过程;如对于多数右利手婴儿来说,其语言功能逐渐定位于左半球的过程就是一种单侧化进程;随着婴儿大脑的逐步发育成熟,这种单侧化倾向逐渐发展,并最终导致两半球在功能上出现质的更大的差异;2、视崖视崖即“视觉的悬崖”,是用来评估婴儿深度知觉的一种能够产生深度幻觉的平台式装置;吉布森等通过视崖装置的实验发现,6个月的婴儿就已经具有深度知;2、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 P137一般认为,婴儿动作最早发生在新生儿期,其最初的无条件反射行为便是“最早产生”的第一批动作;婴儿动作的发展始于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活动和继而发展起来的条件反射活动;明确而稳定的条件反射的形成就是心理发生的标志;婴儿动作发展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即行走动作的发展和手运用技能的发展;婴儿早期动作的发展为心理发展创造条件,心理是在活动中产生的,并表现在活动中;3、婴儿前言语发展的阶段 P155在婴儿掌握语言之前,有一个较长的言语发生的准备阶段,称为前言语阶段,一般把从婴儿出生到第一个具体有意义的词语产生之前的这一时期划分为前言语阶段,主要包括:言语知觉的前言语发展,语音的前言语发展,前言语交流的发展3个阶段;4、婴儿言语发生的标志是什么 P158欧美心理学家认为,婴儿说出第一个与某种事物有特定指代关系的母语中的词标志着言语的发生,时间在出生后9-11个月;我国心理学家认为,婴儿最早说出的具有概括性意义的词才是言语发生的标志,时间在11-13个月;5、研究婴儿的气质的早期教养的意义 P167研究表明,气质对儿童认知发展、情绪控制和行为调节等方面的发展均具有有效的预测作用;婴儿气质对早期教养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不同气质类型的婴儿对早期教养的适应性和要求不尽相同;一般来讲,容易型婴儿对各种教养方式都容易适应;困难型婴儿的父母只有特别热情耐心、有爱心地对待这些孩子,全面考虑他们的气质特点,积极采取适合于其特点的、有针对性的措施、方式,才能使这些孩子健康、良好地适应、发展;对迟缓型婴儿教养的关键,在于让他们按照自己的速度和特点去适应环境,顺其自然;婴儿的气质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气质与父母教养方式的拟合优度模型提示我们:每个婴儿都是带着独一无二的气质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气质无好坏之分;父母所要做的就是提供适合儿童发展的成长环境,给他们以成长的力量,帮助他们迎接成长的挑战;6、气质的类型及其特点 P161气质,是婴儿出生后最早表现出来的一种较为明显而稳定的个人特征,是在任何社会文化背景中父母最先能观察到的婴儿的个人特点;气质类型是指表现在人身上的一类共同的或相似的心理活动特性的典型结合;一传统的四类型说1.多血质感受性较弱,反应性、兴奋性、平衡性很强;可塑性大,外倾,爱交际;灵活性高,反应速度快;2.胆汁质感受性很弱,反应性和主动性很强,兴奋比抑制占优势;刻板,外倾;情绪兴奋性强,反应速度很快,不灵活;3.黏液质感受性很弱,反应性很弱,主动性很弱;不灵活,内倾;情绪兴奋性弱,反应速度缓慢;4.抑郁质感受性很强,反应性和主动性弱;刻板,内倾;兴奋性强;情绪抑郁,反应速度缓慢,不灵活;二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将人的气质划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即弱型抑郁质、强而不平衡型胆汁质、强而不灵活型黏液质、强而灵活型多血质;三托马斯、切斯的三类型说1.容易型这类婴儿的吃、喝、睡等生理机能有规律,节奏明显,容易适应新环境,也容易接受新事物和不熟悉的人,情绪一般积极愉快,爱玩,对成人的交往行为反应积极,容易受到成人最大的关怀和喜爱;2.困难型他们突出的特点是时常大声哭闹,烦躁易怒,爱发脾气,不易安抚;在饮食、睡眠等生理机能活动方面缺乏规律性,对新食物、新事物、新环境接受很慢;3.迟缓型他们的生活水平很低,行为反应强度很弱,情绪总是消极,而不甚愉快,但也不像困难型婴儿那样总是大声哭闹,而是常常安静地退缩,情绪低落;四布雷泽尔顿的气质三类型说布雷泽尔顿将婴儿气质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一般型、活泼型和安静型;1.活泼型2.安静型3.一般型五巴斯的活动特性说巴斯和普罗敏Buss & Plomin,1984根据婴儿在各种类型活动中的不同倾向性,将其划分为活动性、情绪性、社交性和冲动性四种不同气质类型,认为这四种气质类型各具有不同的行为特征;1、情绪性婴儿这类婴儿常通过行为或心理生理变化而表现出悲伤、恐惧或愤怒的反应;与其他婴儿相比,他们可能对更细微的厌恶性刺激作出反应并且不易被安抚下来;2、活动性婴儿这类婴儿总是忙于探索外在世界和做一些大肌肉运动,乐于并经常从事一些运动性游戏;其中,有些婴儿会显得很霸道,经常与人争吵,而有些婴儿则常从事一些有益而富有刺激性、启发性但不带攻击性的活动;3、社交性婴儿这类婴儿常愿意与不同的人接触,不愿独处,在社会交往中反应积极,在追求家庭成员或不相关人员的接纳上都同样积极;4.冲动性婴儿这类婴儿突出表现为在各种场合或活动中极易冲动,情绪、行为缺乏控制,行为反应的产生、转换和消失都很快;这类婴儿的活动、情绪都不稳定而多变化,冲动性强;7、了解陌生人焦虑与分离焦虑的状况 P171-1721、陌生人焦虑随着婴儿逐渐能分清陌生人和熟人,随着母婴关系的日益亲密,婴儿能很好地把主要抚养者母亲和陌生人区分开来,陌生人的出现便会引起婴儿的恐惧、焦虑;例如,当陌生人靠近正在玩玩具的婴儿时,婴儿会非常紧张,眼睛在陌生人和母亲之间来回观看,突然大哭起来;如果陌生人离去,婴儿会慢慢平静下来,但如果陌生人又回来,婴儿还会大哭;这种反应称为陌生人焦虑;2、分离焦虑随着婴儿与母亲情感联结的进一步建立,婴儿也出现了第二种形式的焦虑──分离焦虑,即婴儿与某个人产生了亲密的情感联结后,又要与之分离,就会表现出伤心、痛苦,拒绝分离;比如,一个8个月的孩子正坐在房间里玩玩具时,看见妈妈走出去,随着妈妈身影的消失,他大哭起来,这就是分离焦虑反应;研究证明,分离焦虑在婴儿6~7个月时产生,随着母—婴依恋的建立而同时发生;8、依恋的概念及其类型 P174-1761、概念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依恋对婴儿整个心理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婴儿是否同母亲形成依恋及其依恋性质如何,直接影响着婴儿情绪情感、社会性行为、性格特征和对人交往的基本态度的形成;2、婴儿依恋的类型婴儿对母亲依恋的性质并非相同;安斯沃思等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根据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不同反应,认为婴儿依恋存在三种类型;1.安全型依恋这类婴儿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地操作玩具,并不总是依偎在母亲身旁,只是偶尔需要靠近或接触母亲,更多地是用眼睛看母亲、对母亲微笑或与母亲有距离地交谈;母亲在场使婴儿感到足够的安全,能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操作,对陌生人的反应也比较积极;当母亲离开时,婴儿的操作、探索行为会受到影响,婴儿明显表现出苦恼、不安,想寻找母亲回来;当母亲回来时,婴儿会立即寻找与母亲的接触,并且很容易经抚慰而平静下来,继续去做游戏;这类婴儿约占65%~70%;2.回避型依恋这类婴儿对母亲在不在场都无所谓;母亲离开时,他们并不表示反抗,很少有紧张、不安的表现;当母亲回来时,也往往不予理会,表示忽略而不是高兴,自己玩自己的;有时也会欢迎母亲的回来,但时间非常短暂;因此,实际上这类婴儿对母亲并未形成特别密切的感情联结,所以,有人也把这类婴儿称做无依恋婴儿;这类婴儿约占20%;3.反抗型依恋这类婴儿在母亲要离开前就显得很警惕,当母亲离开时表现得非常苦恼、极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暂的分离都会引起大喊大叫;但是当母亲回来时,其对母亲的态度又是矛盾的,既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的接触,当母亲亲近他,比如抱他时,他会生气地拒绝、推开;但是要他重新回去做游戏似乎又不太容易,不时地朝母亲这里看;所以,这种类型又常被称为矛盾型依恋;这类婴儿约占10%~15%;其中,安全型依恋为良好、积极的依恋,而回避型和反抗型依恋又称为不安全性依恋,是消极、不良的依恋;第六章幼儿的心理发展1、幼儿游戏的特点; P191 游戏的相关理论; P189 游戏的种类P1921、幼儿游戏的特点游戏是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是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一种非常好的活动方式;游戏是一种社会性活动;游戏不是现实生活的翻版,而是想象与现实生活的独特结合;游戏是儿童主动参与、伴有愉悦体验的活动;2、游戏的相关理论早期的游戏理论1、复演论:霍尔2、精力过剩论:席勒,斯宾塞3、松弛说:扎拉鲁斯4、生活准备说:格罗斯当代的游戏理论1、精神分析论:补偿佛洛依德2、认知理论:皮亚杰3、学习理论:桑代克3、游戏的种类按照游戏的目的性分为:1、创造性游戏2、教学性游戏3、活动性游戏皮亚杰根据儿童社会性发展阶段把游戏氛围:1、练习游戏0-2岁2、象征性游戏2-7岁3、规则游戏7-11、12岁帕腾按照儿童社会化程度把游戏分为:1、无所用心的行为2、旁观者行为3、单独一人的游戏较低4、平行的游戏5、联合游戏6、合作游戏2、积极词汇、消极词汇的概念 P1961、积极词汇指儿童既能理解又能正确使用的词汇;2、消极词汇指或者不能理解,或者有些理解却不能正确使用的词汇;3、幼儿语法发展的特点 P197语法是组词成句的规律;词汇必须按一定语法构成句子,才能表达思想;幼儿在掌握词汇的同时,也开始学习语法,口语表达能力随之得到发展;1、语法的掌握儿童语法的发展通常从两个方面表现出来,即句子的长短和句子结构的完整性、复杂性;A、从简单句到复合句;B、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C、从无修饰句到修饰句;2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幼儿言语的发展还表现在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上;A、语音的发展•1、逐步掌握本族语言的全部语音•2、对语音意识开始形成•B、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1、儿童的自言自语•2、发展到连贯地说话4、幼儿记忆的年龄特征 P199-208课本由于活动的复杂化和言语的发展,幼儿的记忆也在不断发展;与婴儿期相比,幼儿的信息储存容量相应增大,对信息的接收和编码方式也在不断改进,记忆的策略和元记忆初步形成;1、记忆容量的增加:一般认为,儿童的记忆容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加;2、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的发展3、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的发展幼儿初期儿童的记忆还带有很大的直观形象性,而词的逻辑识记的能力还很差;随着语言的发展,儿童的语词记忆也在发展,但在整个幼儿期,形象记忆仍占主要地位;4、自传式记忆的发展5、记忆策略和元记忆的形成与发展1.记忆策略的形成2.元记忆的形成课件幼儿记忆的年龄特征•1、记得快,忘得快•2、记忆不精确•3、无意识记效果好•4、形象记忆占优势•5、较多的运用机械识记5、幼儿思维的发展的特点 P208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它的具体形象性以及进行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1、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主要特点2、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3、言语在幼儿思维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思维的抽象概括性和对行动的自觉调节作用是人的意识的两个基本特点;在幼儿的思维中开始可以看到这些特点;6、什么是记忆策略记忆策略发展的3个阶段 P2031、认知策略概念。
发展心理学复习思考题一

《发展心理学》复习思考题一第一章发展心理学概述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儿童心理学的诞生是以1882年《儿童心理》为标志。
这本书的作者是( )。
A.荣格 B.普莱尔 C.霍尔 D.何林渥斯2.儿童心理学是个体发展心理学中最核心的部分,它所研究的个体的年龄阶段是( )。
A.O-18岁 B.0—6岁 C.3—7岁 D.3、1l岁3.儿童心理学形成的时期是( )。
A.19世纪之前 B.从1882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C.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D.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4.聚合交叉研究的基本设计思想是在( )图式中分段进行( )。
A.横断研究;纵向研究 B.双生子研究;横断研究C.纵向研究;横断研究 D.纵向研究;双生子研究5.世界上第一部以发展心理学命名的著作的作者是( )。
A.古德伊洛弗 B.普莱尔 C.霍尔 D.何林渥斯6.有研究者对140名被试持续研究了12年,发现人格具有很大的稳定性。
这个研究属于( )。
A.横断研究 D.双生于研究 C. 纵向研究 D.聚合交叉研究7.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 )。
A. 形成的准备时期 B.形成时期C.分化和发展时期 D.演变和发展时期8.最早对成年心理开展研究的心理学家是( )。
A. 埃里克森 B.霍尔 C. 荣格 D. 何林渥斯9.最早研究老年心理的心理学家是( )。
A. 埃里克森B. 霍尔 C.荣格 D. 何林渥斯10.最早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的心理学家是( )。
A. 埃里克森B. 霍尔C. 荣格 D.何林渥斯11.在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中,常常在某种条件下引起儿童的某种行为以观察在这种条件下儿童行为的变化,这种研究方法是(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访淡法 D.临床法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选出所有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多选、少选均不得分。
第五章 婴儿的心理发展

近远原则,个体发展是从身体的中部开始, 然后延伸到边缘部。
离身体的中轴线近的部分先发展,头部和躯干比 四肢先发育,手臂和腿比手指和脚趾先发育。
29
头尾原则 近远原则
大小原则
30
大动作的发展
• 头颈部控制 – 左右转头 – 竖直抬头 – 俯卧状态侧抬头 • 躯干控制 • 爬行动作 • 行走动作 • 跑、跳
31
精细动作的发展
• 抓握动作的发展 • 绘画和写字动作的发展 • 自理动作的发展
32
(三)动作发展的训练
• 为了发展早期的儿童运动,鼓励和实施 有计划的动作训练有很重要的意义; • 动作训练对儿童动作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但不是无限的; • 因此,动作发展的训练只能是适合于生 理上的成熟相匹配而进行
19
从出生到成年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头只长了1倍, 躯干增长2倍,上肢增长了3倍,下肢增长4倍
20
从胎儿到成年人的生长发育
21
身高和体重
• 刚出生,约50cm;约3.3kg • 第一年内身高增长25cm左右; 体重增加2倍 • 第二年内增长10cm左右 • 研究发现,新生儿身高与其成年后身高没有 密切关系
68
2、学习的发生发展
• 一出生的表情模仿表现出明显地认识环 境中某种特定的联系; • 6个月,认生,再认能力增强;
婴儿期是个体感知觉发展的最重要时期, 也是感知觉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是对儿童感 知能力发展的干预和训练的最宝贵时期。
65
三、婴儿记忆和学习的发生发展
66
• 1、记忆的发展
(1)1岁以内的婴儿已有短时记忆(或短期记 忆),甚至也有了长时记忆,即信息经多次 重复后长久保持在头脑中的记忆。
发展心理学课后题及答案

发展心理学课后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林崇德第二版2014.7.7整理 BY Gan第1章绪论1、名词解释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
种系心理发展是指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
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即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通常所说的发展心理学指狭义的发展心理学。
它研究各种心理活动的年龄特征。
具体地说,研究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范围,应当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和四个有关的方面。
两个主要部分:一是人的认知过程(智力活动)的发展的年龄特征,二是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
为了研究生命全程或个体毕生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这两个主要部分,还必须结合研究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心理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二是生理因素的发展;三是动作和活动的发展;四是言语的发展。
社会化:社会化是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
社会化的过程正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个体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而形成适应社会的人格,并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
社会化过程包括学习、适应、交流人类个体借以发展自己的社会属性、参与社会生活的一切过程。
社会化过程是人类学会共同生活和彼此有效交互作用的过程;也是个体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
年龄特征:年龄特征指个体生理心理发展在各个年龄阶段表现出来的质的特征。
人的心身在生命进程中表现出量和质两个方面的变化,且与年龄有密切联系,表现为连续性和阶段性。
就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而言,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人从出生到死亡,一般经历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少年期、青年期(成年初期)、中年期(成年中期)、老年期(成年晚期);就心理在一定年龄阶段中那些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特征而言,各种心理现象发展的敏感期、关键期、成熟期、转折期,其实质就是各个阶段各种心理现象的质变年龄。
发展心理学第五章婴儿心理的发展ppt课件

环境因素
环境对婴儿感知觉发展具有重要影 响,丰富的刺激和多样化的经验有 助于促进婴儿感知能力的提高。
训练与教育
适当的训练和教育对婴儿感知觉发 展具有积极作用,家长和教师可以 利用各种教具和方法,引导婴儿探 索和感知周围环境。
03 婴儿认知的发展
认知的定义与分类
认知的定义
认知是指个体通过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方式,对客观事物进行识别、理解 、推理和评价的心理过程。
05 婴儿情感与社会性的发展
情感的分类与特点
情感的分类
基本情绪(快乐、悲伤、 愤怒、恐惧)和复合情绪 (由基本情绪组合而成)。
情感的特点
情感具有先天性、适应性、 可塑性和稳定性。
情绪的生理机制
自主神经系统、中枢神经 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参与 情绪的调节。
婴儿情感的特点与能力
婴儿情感的特点
婴儿的情绪逐渐分化,从最初的几种基本情绪发 展到多种情绪。
婴儿心理发展的阶段与过程
01
02
03
感知运动阶段
从出生到大约2岁左右, 儿童通过感觉和运动活动 来了解世界,如抓取、听 觉和视觉。
前操作阶段
大约2岁到3岁左右,儿童 开始使用符号进行思考, 能够进行基本的想象和直 观推理。
操作阶段
大约3岁左右,儿童开始 使用语言和符号进行抽象 思维,能够进行基本的数 学和逻辑思考。
02
婴儿开始能够进行基本的社交互动,如分享玩具、模仿他人等。
社会技能的发展
03
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儿的社会技能逐渐发展,包括合作、轮流
和分享等。
婴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
家庭因素
家庭氛围响。
同伴关系
婴儿与同伴之间的互动对其社会性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幼儿心理学各章测试题及答案

幼儿心理学各章测试题及答案幼儿心理学是研究儿童的发展和心理过程的学科。
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牵涉到许多领域,包括认知、情绪、社会和个性发展。
尽管幼儿心理学的研究者们通过长期观察和实验,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但我们对于婴幼儿的心理发展仍然了解有限。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通过几个与幼儿心理学相关的问题来探讨儿童的心理发展。
请您先仔细阅读以下问题,并在阅读完成后准备好给出您的答案。
1. 幼儿时期何时开始出现自我意识?2. 什么是身体形象,对婴幼儿的身体形象认知有何意义?3. 儿童如何形成情绪认知和情绪调节的能力?4. 幼儿期的幻想世界对于他们的心理发展有何影响?5. 儿童的社会认知是如何形成的?他们如何理解并适应社会规范?现在,让我们逐一来探讨这些问题。
1. 幼儿时期何时开始出现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婴幼儿时期。
从出生后的几个月开始,婴儿就能意识到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差异。
到了1到2岁的幼儿时期,他们开始能够使用“我”和“你”这样的指示代词。
他们也会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身体和自己的行为。
这种自我意识的发展对于儿童的身份认同和社会关系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2. 什么是身体形象,对婴幼儿的身体形象认知有何意义?身体形象是指儿童对自己的身体的认知和感觉。
婴幼儿的身体形象认知在早期就开始发展,他们通过感觉和运动来探索自己的身体,了解自己的身体部位和功能。
身体形象认知的发展也与儿童的情绪调节和社交能力密切相关。
3. 儿童如何形成情绪认知和情绪调节的能力?情绪认知是指儿童对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认知和理解。
从婴幼儿期开始,孩子们能够通过面部表情、声音和肢体语言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并逐渐学会识别他人的情绪。
情绪调节则是指儿童通过不同的方法来管理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这个能力的形成与儿童的发展和孩子的社交互动经验有关。
4. 幼儿期的幻想世界对于他们的心理发展有何影响?幼儿时期的幻想世界是儿童自我表达和自我理解的重要手段。
5 “发展心理学”笔记

“发展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 概念 1. 二因素理论 p10 2. 复演说 p18-p19+p187 3. 比率智商 p19 4.发展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普莱尔”《儿童心理》 简答、论述 1. 心理发展的内涵是什么? P2-P4 2. 什么是“遗传与环境之争”应如何看待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作用?P9-P11 02年论述。
3. 如何看待心理发展的阶段论?P12两个观点说一下,P12-P13 4. 什么是白板说?对此应如何评价?P15-P16 5. 什么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此应如何评价?P16-P17 第二章 1. 格式 P23 2. 同化和顺应 P23 同化是01年名词 3. 平衡过程 P26 4. 客体永存 P30 5. 守恒 P32 02年名词 6. 心理社会危机 P40 01年名词 7. 同一性 P217 8. 观察学习 P43 9.内化 P44-P45 10. 最近发展区 P46 简答、论述1.比较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关于心理发展的观点?P24 2.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P27-P34 3.为什么说儿童认知发展是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02年简答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发展是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试分析他的观点?01年论述 4.在维果斯基理论中,工具意味着什么?如何理解内化过程?P44-P45 5比较经典精神分析和新精神分析理论异同?P37-P41 6.比较几种行为主义发展理论在观点上的异同?P41-P43 第三章1. 组群效应 P49 02名词 2.序列研究 P51 01名词 3. ABAB 设计 P57 4. 跨文化研究 P52 5.文化公平测验P56-P53 简答论述 1 说明横向研究的优缺点P48 2.说明纵向研究的优缺点P50 3.双生子研究的优缺点P54 4.说明试验法和相关法的异同P56-P58 5.介绍几种主要的智力测验? P56 第四章1.同nuan 双生子P64 2.异nuan 双生子P64 3.伴性遗传P62 4.低体重儿P65 简答论述 1.产前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对个体发展的影响?P63-P65 2. 产前发展存在哪些致畸因素?它们的作用方式?P65第一段概括 第五章 婴儿期(出生-1岁) 1.髓鞘化 P70 2.无条件定向发射 P71 3.视崖实验 P88 4.前语言思维P92 02年名 5.依恋P95 6 陌生情景 P98 7.A 非B 错误P93 8.抓握放射P72 9.双向性原则P100 10. 婴儿的几种情绪表现?依恋、分离焦虑、陌生人焦虑 P95 简答论述 1. 婴儿语言发展的特点是什么?试举例说明遗传和环境因素在言语发展中的作用?P83-84 P85举例 2. 什么是依恋?儿童的依恋是怎么样发展起来的?01论述 P96-98 儿童的依恋是怎样发展起来的?依恋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什么意义?02年论述pp 3.简述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和顺序? 01年简 78 4.什么是双向性原则?这在心理发展中有何意义?P100 5.什么是气质?婴儿的气质有几种基本类型?气质对儿童心理发展有何影响?P100-P101 6. 格赛尔双生子爬梯实验 P81 第六章 幼儿期(1-3岁) 1 第二信号系统 P105 2.模仿性游戏 P108 3.单词句 P110 4.直觉性行动思维 P117 5. 前幼儿期儿童的三个特征 A 得独立行走的能力 B 开始正式获得本民族语言C 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和发展 简答论述 1. 第二信号系统是怎样发展起来的?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对儿童的心理发展的影响是什么?P105-P106 2. 儿童游戏发展的前提条件有哪些?前幼儿期儿童游戏的特点是什么?P108 儿童游戏发展的特点是什么?从中反映出何种心理发展规律?01年简答 P132-P133 3.前幼儿期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P116 4. 前幼儿期儿童言语发展的特点是什么?**简要说明言语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01简答 P112 5. 试分析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P122-P123 6. 儿童的自我意识是怎样发展起来的?综合所有的阶段回答 第七章 幼儿期(3-6.7岁) 1.平行游戏 P133 2.积极词汇P139 3.消极词汇P139 4.自我中心言语P141 5.内部言语P140 01、02名 6. LADP1467.他律道德 02年名词 P161 8.自律道德 P161简答论述1.幼儿游戏的发展的特点是什么它所反映的心理发展规律是什么? 儿童游戏发展的特点是什么?从中反映出何种心理发展规律?01年简答 P132-P133 2.分析有关游戏的几种理论 P134-P135 3.试分析比较皮亚杰和维果斯基关于自我中心言语的观点P141-P143 4.试分析说明有关言语获得的几种理论?主要是“维果斯基”和‘行为主义’P142、P1435. 试举例说明儿童道德意识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P162第八章 童年期(6-12岁) 1. 中介缺失 P1732.α波多是皮质成熟的标志P1653.θ波是皮质不成熟的标志4.节律同化是皮质细胞可塑性的一个重要的指标 01选 P1665.失同步是神经系统成熟的一个重要指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婴儿心理的发展思考题
思考题一:
一、选择题
1.儿童自我意识的开始发生是从( A)
A.知道自己的名字开始 B.掌握代名词“我”开始
C.掌握代名词“我的”开始 D.把自己和他人名字区分开始
2.儿童自我意识的发生是在(B )
A.乳儿期 B.婴儿期
C.学前期 D.学龄初期
二、填空题
3.从__婴儿期__时期开始形成了儿童最初的个性倾向。
4.依恋的形成分为四个阶段:前依恋期、依恋关系建立期、__依恋关系明确期_和目的协调的伙伴期。
5.婴儿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期,__青少年期__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三、名词解释
1.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个方面、一种形式,即关于作为主体的自我的意识,特别是关于人我关系的意识。
2.个性倾向性个性倾向性是决定个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内部动力系统,并能使人的行为表现出积极性。
四、简答题
1.简述婴儿自我意识的发生和发展。
1.只有1岁末的时候,儿童才开始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才能算自我意识的最初表现。
自我意识进一步形成是跟儿童掌握有关自我的词相联系的。
先是知道自己的名字。
以后是掌握代名词“我”。
当儿童开始掌握“我”这个词的时候,在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上,可以说是一个质的变化,即儿童开始从把自己当作客体转变为把自己当作一个主体的人来认识。
2.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将人的气质划分为四种类型:弱型—抑郁质,强、不平衡型—胆汁质,强、平衡、惰性型—粘液质,强、平衡、灵活型—多血质。
2.简述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将人的气质划分为四种类型:弱型—抑郁质,强、不平衡型—胆汁质,强、平衡、惰性型—粘液质,强、平衡、灵活型—多血质。
五、论述题
1.简述婴儿自我意识的发生和发展。
1.只有1岁末的时候,儿童才开始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才能算自我意识的最初表现。
自我意识进一步形成是跟儿童掌握有关自我的词相联系的。
先是知道自己的名字。
以后是掌握代名词“我”。
当儿童开始掌握“我”这个词的时候,在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上,可以说是一个质的变化,即儿童开始从把自己当作客体转变为把自己当作一个主体的人来认识。
2.简述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2.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将人的气质划分为四种类型:弱型—抑郁质,强、不平衡型—胆汁质,强、平衡、惰性型—粘液质,强、平衡、灵活型—多血质。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B
3.B
4.D
5.A
6.C
二、填空题
1.婴儿期
2.自我意识
3.婴儿
4.依恋关系明确期
5.青少年
三、名词解释
1.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个方面、一种形式,即关于作为主体的自我的意识,特别是关于人我关系的意识。
2.个性倾向性是决定个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内部动力系统,并能使人的行为表现出积极性。
四、简答题
1.只有1岁末的时候,儿童才开始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才能算自我意识的最初表现。
自我意识进一步形成是跟儿童掌握有关自我的词相联系的。
先是知道自己的名字。
以后是掌握代名词“我”。
当儿童开始掌握“我”这个词的时候,在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上,可以说是一个质的变化,即儿童开始从把自己当作客体转变为把自己当作一个主体的人来认识。
2.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将人的气质划分为四种类型:弱型—抑郁质,强、不平衡型—胆汁质,强、平衡、惰性型—粘液质,强、平衡、灵活型—多血质。
五、论述题
1.只有1岁末的时候,儿童才开始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才能算自我意识的最初表现。
自我意识进一步形成是跟儿童掌握有关自我的词相联系的。
先是知道自己的名字。
以后是掌握代名词“我”。
当儿童开始掌握“我”这个词的时候,在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上,可以说是一个质的变化,即儿童开始从把自己当作客体转变为把自己当作一个主体的人来认识。
2.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将人的气质划分为四种类型:弱型—抑郁质,强、不平衡型—胆汁质,强、平衡、惰性型—粘液质,强、平衡、灵活型—多血质。
思考题二:
一、动作发展
1、婴儿的抓握技能是如何发展的?它对婴儿的认知发展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2、有关婴儿动作发展的理论假说有哪些?
3、婴儿动作发展对其心理发展的意义是什么?
二、感知运动智慧
1、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婴儿感知运动智力的发展经历了哪些子阶段?每一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2、皮亚杰认为智力起源于感觉运动,他的依据是什么?这一理论主张近年来受到什么挑战?
3、阐述研究方法对研究婴儿认知发生与发展的重要性。
婴儿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三、语言发展
1、试述各种言语获得理论,并谈谈你的见解。
2、成人与儿童之间的社会互动可能以什么方式帮助语言的习得?
3、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对第二语言的习得与教育有何想法?
四、情绪与社会性发展
1、婴儿气质的研究如何开展?主要的气质类型有哪些?
2、气质特征如何影响儿童与别人的交往?
3、描述婴儿依恋的形成过程及类型。
4、谈一谈照料者与婴儿特征对依恋形成的主要影响。
5、试用成人依恋量表分析自己或他人的依恋类型。
五、情绪与社会性发展
1、出生后头两年儿童情绪发展有哪些重要特点?按时间顺序列表说明。
2、简述儿童早期同伴交往发展的特点。
3、试述婴儿期自我的发生发展特点及其教育意义。
思考题三:
一、单项选择题
1. 吉卜森的视崖实验装置主要用于研究婴儿的——。
A视敏度 B图形知觉 C深度知觉 D方位知觉
2. 新生儿是指( )
A.从出生到1个月的儿童
B.从出生到3个月的儿童
C.从出生到半年的儿童
D.从出生到1岁的儿童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婴儿依恋
“成熟势力说”
视崖实验
三、论述题(每题7分,共35分)
1、婴儿期的年龄阶段及其基本特征是什么?
2、新生儿有哪些无条件反射,这些发射具有什么意义?
3、什么是格塞尔的“成熟势力说”?
4、婴儿感知觉能力的发展特点有哪些?
5、乔姆斯基的“言语转换生成说”的理论是什么?
6、婴儿期言语的发展特点有哪些?
7、气质的四重类型说是什么?
8、什么是婴儿依恋?婴儿依恋的发展分为几个阶段?共有几种婴儿依恋的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