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心理的发展

合集下载

0~3岁婴幼儿心理发展特点

0~3岁婴幼儿心理发展特点

0~3岁婴幼儿心理发展特点
0-3 岁是婴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特点:
1. 感知觉发展:婴幼儿通过感官(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来探索和认识世界。

他们对颜色、声音、形状等非常敏感,并逐渐学会分辨和区分不同的刺激。

2. 运动发展:在这个阶段,婴幼儿的运动能力迅速发展。

他们学会翻身、坐立、爬行、站立和行走等基本动作,这些运动能力的发展有助于他们探索环境和发展自主性。

3. 语言发展:婴幼儿开始发出声音,并逐渐学会说话。

他们通过模仿和重复来学习语言,能够理解简单的词语和指令,并尝试用简单的词语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

4. 情绪发展:婴幼儿开始表达各种情绪,如喜悦、愤怒、悲伤等。

他们需要得到父母或照顾者的关注和回应,以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

5. 认知发展:在这个阶段,婴幼儿的认知能力逐渐发展。

他们能够记忆、模仿和解决简单的问题,并对周围的事物表现出好奇心和探索欲。

每个婴幼儿的发展速度和方式都可能有所不同,这些只是一些一般性的特点。

同时,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婴幼儿的心理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婴儿的心理与情感发展

婴儿的心理与情感发展

婴儿的心理与情感发展一、介绍婴儿的心理与情感发展是一个重要的领域,在婴儿的早期阶段影响其将来的成长和健康发展。

本文将探讨婴儿的心理与情感发展的过程,以及家庭和社会环境对其产生的影响。

二、婴儿的心理发展1. 感知和认知婴儿在出生后的几个月内开始发展感知和认知能力。

他们通过感觉器官来感知他们周围的环境,并开始对声音、图像和触觉作出反应。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开始发展起对对象、人脸和表情的记忆,这对于理解和与外界互动非常重要。

2. 运动和探索随着肌肉和运动技能的发展,婴儿能够主动地探索他们的周围环境。

从抬头、坐起来到爬行和行走,这些运动和探索的过程对于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发展都至关重要。

它们不仅有助于婴儿建立自信心,还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和认知机会。

3. 语言和交流婴儿在语言和交流方面的发展也是非常关键的。

尽管他们在出生后的几个月里无法说话,但他们能够通过咿咿呀呀的声音和面部表情来与他人交流。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开始模仿和理解语言,并逐渐熟悉他们所处的语言环境。

这为他们将来的语言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婴儿的情感发展1. 依恋与亲子关系婴儿与主要照顾者之间建立的情感连结对于他们的情感发展至关重要。

在早期阶段,婴儿依赖主要照顾者来满足他们的生理和情感需求。

这种安全的依恋关系有助于婴儿发展出信任、安全感和自信心。

2. 情绪表达和调节婴儿在早期阶段也开始表达和调节情绪。

他们通过哭泣、笑或其他表情来表达他们的需求和情感状态。

同时,主要照顾者的反应和支持对于婴儿的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

婴儿通过主要照顾者来学习和理解情绪,并逐渐学会适当地应对和调节情绪。

3. 社会互动随着婴儿的成长,他们开始与他人进行更多的社会互动。

婴儿逐渐意识到他们是与他人相关联的个体,并开始与他人进行眼神交流、微笑或其他非语言的沟通方式。

这些社会互动对于婴儿建立社交技能和人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四、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婴儿的心理与情感发展不仅受到个体内部的因素影响,也受到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婴幼儿的心理发展和认知能力

婴幼儿的心理发展和认知能力

婴幼儿的心理发展和认知能力婴幼儿的心理发展和认知能力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方面。

在这个阶段,他们通过感受周围环境、与他人互动和探索,建立起对世界的理解和认知。

本文将探讨婴幼儿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他们在认知能力上的进展。

1. 婴儿期(出生至2岁)婴儿期是心理发展的最初阶段。

从出生到2岁,婴儿经历了许多重要的生理和心理变化。

在这个阶段,他们的认知能力主要通过感官体验和运动发展。

1.1 感官经验婴儿通过触觉、听觉、视觉、嗅觉和口味等感官经验来建立自己对世界的认识。

他们会用手去触摸和抓握物体,用嘴巴去尝试和咀嚼物品,以探索自己的身体和周围环境。

1.2 运动发展婴儿在这个阶段逐渐学习控制自己的身体,如翻身、爬行、坐立和站立等。

通过这些运动,他们能够更好地探索周围环境,并与他人进行互动。

2. 幼儿期(2岁至6岁)幼儿期是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

在这个阶段,他们的认知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开始逐渐理解和解释世界。

2.1 建构主义认知在幼儿期,儿童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和理解事物。

他们通过玩耍和角色扮演来模拟现实生活,这有助于他们建立对社会规则和角色的认识。

2.2 语言和沟通幼儿期也是语言和沟通能力快速发展的时期。

从简单的单词到流利的句子,幼儿逐渐学会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

同时,他们也通过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和理解。

3. 学前期(6岁至12岁)学前期是儿童认知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思考抽象的概念,并通过逻辑推理来解决问题。

3.1 抽象思维从具体的事物到抽象的概念,儿童在学前期开始运用抽象思维。

他们能够进行分类、序列和比较等思维活动,更好地理解世界的复杂性。

3.2 逻辑推理儿童在学前期开始运用逻辑推理来解决问题。

他们能够思考因果关系、推理和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这些能力为他们日后的学习和思维活动奠定了基础。

总结:婴幼儿的心理发展和认知能力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从感官经验到运动发展,再到建构主义认知和抽象思维。

婴幼儿心理发展知识点总结

婴幼儿心理发展知识点总结

婴幼儿心理发展知识点总结婴幼儿心理发展是指从出生到6岁之间,婴幼儿在认知、情感、社会交往和行为等方面的发展过程。

在这一阶段,婴幼儿的心理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它将直接影响他们今后的成长和生活质量。

下面将从认知、情感、社会交往和行为四个方面,对婴幼儿心理发展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认知发展在婴幼儿的认知发展中,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可以将婴幼儿的认知发展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运动感知期(出生-2岁)这一阶段婴幼儿主要依赖感官和运动来获取关于世界的信息,开始通过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的环境,逐渐掌握基本运动技能。

2. 意象符号期(2-7岁)在这一阶段,婴幼儿开始逐渐发展出象征性的思维能力,具有记忆、想象和思维的能力,开始出现懂得用语言和符号表示事物的能力。

开始进入逻辑思维能力的初步发展。

情感发展婴幼儿的情感发展是指婴幼儿在认知的基础之上,通过体验和情感交流等方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情感特征和情感行为表现。

婴幼儿的情感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1. 情感的形成在出生后的早期,婴幼儿主要依赖于亲子关系来感知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会对母亲和父亲有着不同的情感反应,而随着成长,他们会与其他外界环境产生情感互动。

2. 自我认知和情感控制随着发展,婴幼儿逐渐能够认识自己的情感状态,并逐渐学会了如何控制自己的情感,例如逐渐懂得快乐、悲伤、愤怒等不同情感的表达和控制。

社会交往社会交往是指婴幼儿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和社会关系。

婴幼儿的社会交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社交能力的形成在出生后,婴幼儿即开始接触到社会环境,并通过亲子和亲属关系来形成自己的社交能力,逐步学会了如何与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

2. 合作关系的建立随着发展,婴幼儿开始逐渐学会了如何建立合作关系,如与同伴一起玩耍合作、共享资源等。

行为发展婴幼儿的行为发展主要包括行为规范、行为能力和行为表现。

在行为发展的过程中,婴幼儿会逐渐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和行为表现方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行为规范的形成在成长过程中,婴幼儿会逐渐形成自己的行为规范,并学会遵守一定的行为规则。

婴儿的早期心理发展

婴儿的早期心理发展

婴儿的早期心理发展婴儿的早期心理发展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阶段,它对于孩子未来成长和个性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心理学的角度,对婴儿早期的心理发展进行探讨。

一、婴儿的情感发展在出生后的头几个月,婴儿主要以情感表达和建立情感联系为主要任务。

通过亲子互动,婴儿能感受到关爱和安全感,进而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

此时,父母的关怀和温暖对于婴儿的情感发展至关重要。

二、婴儿的认知发展婴儿的认知能力在出生后逐渐发展。

早期,他们通过感觉和运动经验来获取并理解世界。

通过不断接触和观察,婴儿开始形成基本的认知结构和模式,例如对形状、颜色和声音的辨别。

同时,他们也逐渐发展出简单的记忆能力,能够记住一些重复出现的事物或经历。

三、婴儿的社交发展在早期心理发展中,婴儿也开始建立社交联系和学习社会规则。

通过与父母和其他亲近的人的互动,婴儿逐渐学会认识自己和他人,并开始通过模仿和观察学习、运用社交规则。

此外,在与其他婴儿互动的过程中,他们也开始学习分享、合作和解决冲突的能力。

四、婴儿的语言发展婴儿的语言发展是早期心理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尽管婴儿在出生后并不会立刻说话,但他们会通过听和模仿来学习语言。

早期,婴儿开始能够分辨和理解一些简单的语音和语调,并逐渐开始模仿发出一些基本的声音。

通过与父母和其他人的交流,婴儿逐渐建立起语言能力,并开始识别和运用一些简单的词汇。

五、婴儿的感知发展婴儿在早期心理发展中的感知能力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他们逐渐能够辨别和感知环境中的不同刺激,如触觉、嗅觉、味觉和视觉等。

随着感知能力的提升,婴儿能够对外界刺激做出更为准确的反应,并逐渐建立起对外界环境的认知。

六、婴儿的运动发展早期运动发展对于婴儿的心理发展至关重要。

随着肌肉控制和协调能力的提高,婴儿能够自主地运动、事物的重量和形状,以及通过运动探索周围环境。

同时,婴儿的运动发展也与认知发展相互关联,通过不断的运动探索,婴儿逐渐建立起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和理解。

总结起来,婴儿的早期心理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包括情感、认知、社交、语言、感知和运动等多个方面。

婴幼儿的心理发展

婴幼儿的心理发展

婴幼儿的心理发展婴幼儿的心理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又精彩的过程,它涵盖了婴儿从出生到三岁之间的各个方面,包括感知、认知、情感以及社交等。

通过了解婴幼儿的心理发展,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行为和需求,从而提供适合的支持和关怀。

一、感知的开启:探索世界的第一步当婴儿刚刚出生时,他们的感知系统是不成熟的。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发展出对外界刺激的感知能力。

通过眼睛、耳朵、鼻子、口腔和皮肤等感觉器官,婴幼儿开始接触、探索并理解世界。

婴幼儿的视觉感知在出生后几个月内得到明显的提升。

他们开始能够注视和跟随移动的物体,并对颜色、形状和模式产生兴趣。

这个阶段对于婴幼儿的大脑发育至关重要,它为后续的认知和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认知的成长:理解世界的开端认知发展是婴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

从出生到三岁,婴幼儿经历了一系列的认知阶段,从简单的感知到复杂的思维。

这一过程可以分为几个关键的里程碑。

在婴幼儿认知发展的早期阶段,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并能与外界产生交互关系。

通过观察父母和其他照顾者的行为,他们开始模仿并学习。

这也是他们建立情感联系和语言能力的起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婴幼儿开始形成固定的认知模式,例如对物体的持久性和对象的分类。

他们也能够发展出简单的问题解决能力,例如利用手中的玩具推动其他物体,探索原因和结果之间的联系。

三、情感的萌芽:理解和表达情感情感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婴幼儿也不例外。

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婴幼儿逐渐学会理解和表达情感,以及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

早期的情感发展主要依赖于婴幼儿与主要照顾者之间的关系。

通过亲密的接触、保持面对面的目光接触和共享愉快的体验,婴幼儿能够建立起安全的情感依恋。

在情感发展的过程中,婴幼儿逐渐学会自我调节情绪,并能够根据周围的情境做出适当的反应。

例如,当感到不安全或不舒适时,他们会发出哭声或躲避的行为,表达自己的需求。

四、社交的启蒙:与他人建立联系婴幼儿的社交能力在心理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婴幼儿期心理发展特点

婴幼儿期心理发展特点

婴幼儿期心理发展特点婴幼儿期是人类生命中最初的阶段,也是心理发展最为迅猛的时期之一。

婴幼儿期心理发展特点的了解对于父母和教育工作者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婴幼儿期心理发展的几个重要特点。

1. 感知与认知的初步发展在婴幼儿期,感知与认知的发展是重中之重。

通过感觉器官的刺激和大脑的处理,婴幼儿逐渐开始认识自己周围的世界。

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刺激,他们能够感知到颜色、形状和声音等,然后逐渐学会将这些感知与周围的事物和人进行连接和辨别。

2. 情感与情绪的表达婴幼儿期的孩子常常通过情感与情绪的表达来交流和表达自己的需求。

他们可能会哭闹、笑脸或大声呼叫等来引起父母和照顾者的注意。

这是他们尚未掌握语言表达能力的情况下,对于外界需求作出的自然反应。

同时,婴幼儿还具备对于父母或主要照顾者的依恋以及对陌生人的不信任等情感表达。

3. 运动与探索的发展随着婴儿日渐成长,他们的运动能力也逐渐得到发展。

从头部抬起到翻身、爬行、站立,以及最终学会走路,这一过程是婴幼儿发展的重要标志。

通过运动的探索,他们不断认识世界和自己的身体。

婴幼儿的探索行为也为他们的认知能力提供了更多的信息。

4. 语言能力的初步发展在婴幼儿期,孩子开始逐渐领悟和使用语言。

虽然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比较有限,但通过倾听和模仿,他们能够学会简单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婴幼儿受到父母和其他人的语言输入的影响,努力学习使用语言来传达自己的需求和兴趣。

5. 社交技能的初步发展在婴幼儿期,孩子开始发展社交技能并与他人建立联系。

他们会通过眼神接触、微笑、对人物的注视等方式来与他人进行互动。

此外,通过与父母和其他照顾者之间的互动,婴幼儿开始学习分享、合作和基本的交往规则。

6. 自我意识的形成随着婴幼儿的成长,他们逐渐开始建立对自我和他人的认识。

婴幼儿开始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开始与他人区分开来。

此外,婴幼儿也开始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我认知技能,比如认识到自己的身体部位和名字。

总结:婴幼儿期的心理发展是一个快速而复杂的过程。

发展心理学婴儿心理的发展

发展心理学婴儿心理的发展

发展心理学婴儿心理的发展引言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生命周期内心理变化的学科,而婴儿心理的发展则是其中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

婴儿期是人类生命周期中最早的阶段,对婴儿心理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心理的发展过程。

本文将系统地介绍婴儿心理发展的几个关键方面。

婴儿从出生开始就有一定的社交能力,但这些能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展。

对于新生儿来说,他们主要通过视觉和听觉来与外界交流。

他们会通过注视、眨眼和表情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绪。

随着婴儿的成长,他们开始学习通过身体语言、笑声和咿呀声来与父母和其他人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婴儿逐渐学会了理解他人的情绪和意图,并逐渐发展出自己的社交技能。

感知能力是指婴儿通过感觉器官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能力。

新生儿的感知能力相对较低,主要集中在对声音和触觉的感知。

随着婴儿的成长,他们的感知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他们开始学会通过视觉感知周围的人和物体,通过嗅觉感知不同的气味,通过味觉感知不同的食物味道,通过触觉感知物体的质地和温度等等。

这些感知能力的发展为婴儿认知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认知能力是指婴儿对外界信息进行处理和理解的能力。

婴儿的认知能力也是从出生开始就在不断发展。

最初,婴儿对外界信息的认知主要是基于感知和感觉。

他们通过对声音、光线和触觉的感知来建立对外界的认知。

随着婴儿的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他们逐渐开始学会通过观察和探索来获得新的认知。

在婴儿认知能力的发展过程中,关键的里程碑是婴儿开始学会认识并区分各种对象。

他们能够注意到不同颜色、形状、大小和纹理等特征,从而能够将物体进行分类和识别。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记忆和问题解决能力也逐渐发展。

这些认知能力的发展为婴儿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更复杂的知识和技能打下了基础。

语言能力的发展语言能力是指婴儿理解和使用语言的能力。

婴儿在出生后不久就开始通过听觉感知语音,并逐渐学会模仿发音。

他们开始对一些简单的语音、音节和单词产生兴趣,并试图用各种声音来模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讲婴儿心理的发展
一、婴儿心理发展的总特点
二、婴儿动作的发展
三、婴儿感知觉的发展
四、婴儿注意、记忆和思维的发展
五、婴儿言语的发展
六、婴儿气质
七、婴儿的社会性依恋
八、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婴儿心理发展的总特点
①开始学会人类特有的动作,开始按照人类的行动方式进行活动;
;
新生儿和婴儿能力的发现来自于研究方法上的新的突破;
⒊习惯化范式habituation paradigm、优先注视范式 preferential
looking paradigm 等都是揭示婴儿感知能力的关键性研究方法;
重要概念——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⑴习惯化范式P162
①又称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②习惯化是指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
③去习惯化是指在习惯化形成之后,如果换一个新的不同剌激,反应又会增强,这就是去习惯化;习惯化和去习惯化整个过程合称为习惯化范式;
④通过这种研究方法能够揭示出以前无法了解的早期感知能力;婴儿在这个时期具有的感知能力,对他们的心理发展有重要意义:婴儿早期能辨别新旧不同的剌激,使他们在复杂的环境中能进行选择性反应,以利于适应环境;他们把注意力移向新事物,利于扩展经验,学习新知识;
⑵重要概念——优先注视范式
也称剌激偏爱程序,这种研究方法以注视时间为指标;它是通过一个特殊的观察小屋呈现剌激、观察反应并记录注视时间;通过研究发现婴儿早期就能够察觉刺激源;根据对不同刺激物注视时间的长短,还发现他们能够区别不同的剌激物,且对某种图形产生偏爱;偏好的注视可进一步说明新生儿可能生来就具有某种排定的程序——偏重注视某些轮廓和图形;
㈡婴儿感知觉的发展P156-159
⒈婴儿视觉的发展
和对他们具有社会性意义的某些形状,不喜欢没有图案的模式;
②深度知觉
吉布森E.J.Gibson 等通过视觉悬崖装置的实验发现6个月的婴儿就已经具有深度知觉
③方位知觉
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先上下、次前后,再左右;通常,3岁能辨别上下,4岁能辨别前后,5岁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7-8
岁能以客体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知觉个别差异很大,有的人一生方位知觉都不清楚;
经典实验:视觉悬崖
沃克和吉布森Walk&Gibson,1961曾进行了一项旨在研究婴儿深度视觉的实验--“视觉悬崖”实验,后来被称为发展心理学的经典实验之一;研究者制作了平坦的棋盘式的图案,用不同的
图案构造以造成“视觉悬崖”的错觉,并在图案的上方覆盖玻璃板;将2-3个月大的婴儿腹部向下放在"视觉悬崖"的一边,发现婴儿的心跳速度会减慢,这说明他们体验到了物体深度:当把6个月大的婴儿放在玻璃板上,让其母亲在另一边招呼婴儿时,发现婴儿会毫不犹豫地爬过没有深度错觉的一边,但却不愿意爬过看起来具有悬崖特点的一边,纵使母亲在对面怎么叫也一样;这似乎说明婴儿已经具备了深度知觉,但这种深度知觉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在出生后几个月里学来的,目前还没有定论;
④时间知觉
时间具有非直观性,没有看得见的形式,也没有相应的感觉器官;对时间的感知具有相对性和主观性的特点;所以,在五六岁以前儿童的时间知觉不稳定,不准确,也不会使用时间标尺;7 岁开始发展时间知觉;小学阶段是时间知觉发展的重要时期;
婴儿期是个体感知觉发展的最重要时期,也是感知觉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更是对儿童感知能
⒈后天学习理论
后天学习理论强调环境对儿童获得言语的决定作用,其代表人物是斯金纳B.F.Skinner、班杜拉
A.Bendura和布鲁纳Brunner;后天学习理论又分为强化说和社会学习说两类;
强化说以操作条件反射的操作行为和正、负强化等概念来解释言语的获得;社会学习说认为儿童学习言语是通过模仿成人而获得的,强调模仿作用,后又提出“选择性模仿”新概念;
⒉先天成熟理论
先天成熟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强调先天因素对言语发展的决定作用,他们认为,儿童言语的发展决定于成熟,所以也称自然成熟说;其代表人物乔姆斯基Chomsky;
乔姆斯基是转化生成语法理论的创始人;他假设人类先天就具有学习语言的内因结构——普
遍语法,这种先天就具备的学习语言能力——普遍语法在后天语言环境的作用下转换成个别语法,成为使用某一具体语言的能力;他认为转换的机制就是先天的语言获得装置LAD;普遍语法转换成个别语法的过程的理论就是生成转换语法理论;
3.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理论
这种理论是认知学派的言语发展理论;其代表人物是皮亚杰;他主张认知结构的发展是言语发展的基础,言语的发展也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
㈡婴儿言语的发展
人类的语言是有声语言,词语的意思要靠声音表达;一般情况下,婴儿的言语发生在1—14个月;在前言语阶段语音的发展顺序如下:
简单发音阶段0—4个月, 多音节阶段4—9个月 ,有意义的语音,即学话萌芽阶段
9—12个月吴天敏,1979;林崇德,2000;世界各国婴儿最初的语音发展规律具有普遍性;3岁

⒉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对母亲有偏爱,对熟悉人和陌生人有不同的反应;
⒊特殊情感联结阶段: 对母亲产生特别的依恋,形成了专门的对母亲的情感联结;
㈡婴儿依恋的类型
艾斯沃斯M.Ainsworth将婴儿对母亲的依恋表现分为不同的类型:
⒈安全型依恋占 65-70%, 有母亲在就有安全感,对外界积极反应;
⒉回避型依恋占20%, 缺乏依恋,与母亲未建立起亲密的感情联结;
⒊反抗型依恋占10-15%, 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又反抗母亲的爱抚,亦称矛盾型依恋;
安全型依恋是积极依恋,回避型和反抗型均属消极的不安全型依恋;
八、自我意识的发展
个体的自我意识经历着一系列发展变化过程;
①1岁以内尚无自我意识;
②1周岁末开始把自己与周围环境区分开来,这是自我意识的萌芽;
③2-3岁儿童开始把自己当作主体来认识,突出的表现是从称呼自己的名字如“宝宝吃苹果”变为用“我”这一代名词来称呼自己如“我吃苹果”
;这一变化是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也可以说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