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药品)中药保健考试总结

合集下载

执业药师中药药二总结

执业药师中药药二总结

执业药师中药药二总结中药药二是执业药师考试中的一道重要题型,考察考生对中药方剂的熟悉程度和应用能力。

本文将对中药药二进行总结,并提供一些备考建议。

中药药二题的命题特点是要求考生根据病情描述或病人的临床表现,给出中药方剂的调剂。

通常会提供一个病例,并对病人的症状、体征、舌苔、脉象等进行详细的描述,考生需要根据这些信息来判断病人所属的中医诊断,并给出相应的中药方剂。

此外,还需要考生正确计算出方剂的每味药材的用量,并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调剂。

在应对中药药二题时,考生要注意以下几点:1.熟悉常见的中药方剂:掌握常见的中药方剂是非常重要的,包括方剂的组成、适应症、用法用量等。

考生可以通过背诵方剂的相关知识,加深对方剂的了解。

2.熟悉常见的病症:熟悉常见的病症和其对应的中医诊断,可以帮助考生更准确地判断病人属于哪种中医诊断,进而选择合适的中药方剂。

3.注意观察病人的临床表现:对于提供的病情描述,考生要仔细分析,注意观察病人的症状、体征、舌苔、脉象等信息,以确定病人所属的中医诊断。

4.确定方剂组成和用量:考生要根据病情确定方剂的组成和用量,注意各药之间的配伍禁忌和相互作用。

5.注意调剂和适应症扩展:在确定了方剂的组成和用量之后,考生还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调剂,例如增减药物或调整用量。

同时,也要注意方剂的适应症的扩展,根据病人的症状和体征,可以适当地加入一些相应的药物。

在备考中药药二题时,考生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多做模拟题:通过多做模拟题,可以提高对中药方剂的理解和熟练运用能力。

可以选择一些历年真题或模拟试题进行练习,熟悉考题的命题方式和答题要求。

2.学习方剂的组成和用法用量:加强对常见方剂的学习,了解方剂的组成、适应症和用法用量。

可以通过查阅相关的中医药学教材或参考书籍来学习和记忆相关知识。

3.研究典型病例:通过研究典型病例,了解不同中医诊断所对应的症状和体征,以及相应的中药方剂。

可以自己整理一些典型病例,并与实际病例进行对比学习。

中医助理笔试中药总结

中医助理笔试中药总结

中医助理笔试中药总结《中医助理笔试中药总结》参加中医助理的笔试,中药这部分内容那可真不简单。

整体感受就是中药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宝库,里面各种药材琳琅满目,要想在笔试中答对相关题目,非得下一番功夫好好梳理不可。

在具体收获方面,首先是各个药材的功效得记牢。

像麻黄,能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这就好比它是一个多功能的小助手,身体有不同的“麻烦事儿”,它能派上不同的用场。

比如说感冒风寒,表实无汗的时候,麻黄就能发挥发汗解表的能力,把毛孔打开,让邪气散出去;要是得了哮喘,肺气不宣了,它还能像管道疏通工一样,把肺气疏通好,起到平喘的作用;要是身体里有水湿停聚了,它又能把这个多余的水湿当成垃圾清理掉,通过利水消肿这个功效让身体恢复正常。

还有当归,养血调经,活血止痛,润肠通便。

生活中很多女性有月经不调的问题,当归就可以上场了。

这就好像一个巧手的工匠,能把月经周期这条“生产线”调整得有条不紊。

要是有瘀血阻滞带来的疼痛,它又能像化解交通堵塞的交警,让气血这个“交通”畅通起来,把疼痛消除。

同时它还有润肠通便的功能,就好比给肠道做个温和的清洁工。

重要发现呢,我觉得是很多药材的功效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

比如既能解表又能祛湿的药材,往往适用于外感湿邪的病症。

这时候我才明白,原来中医理论中的理法方药是环环相扣的。

现在想想,在学习过程中也有不少教训。

一开始我只是机械地记忆中药材的功效,没有深入去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原理。

结果就是记得快,忘得也快。

比如说我记得苍术能燥湿健脾,但是碰到具体题目说湿邪困脾的病症应该怎么配伍用药的时候,我就蒙了。

这就告诉我,不能光死记硬背,要真正理解每个药材功效背后的含义和机制。

反思一下,在准备笔试的时候我太依赖书本知识的字面记忆了。

有些药材我都没见过真实的样子,更别说了解它们的生长特性和采制过程了。

比如说人参,只知道它是大补元气的名贵药材,但是如果能进一步了解它的产地、不同炮制方法下的功效差异,可能会记得更深刻。

中药护考知识点总结

中药护考知识点总结

中药护考知识点总结一、中药基础知识1. 中药的定义和分类中药是指由天然植物、动物、矿物或者其混合物所制得的药品,包括中草药、中药饮片、中成药等。

按来源分类,可以分为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和药食同源类药物;按用途分类,可以分为治疗用药、保健用药和生活用药。

2. 中药的基本性味归经中药的基本性味分为五味:辛、甘、酸、苦、咸,具有不同的功效和归经。

辛味喜散,归肺经;甘味喜缓,归脾经;酸味喜收,归心、肝经;苦味喜渗,归心、肝、胆经;咸味喜软,归肾、膀胱经。

3. 中药的药材基础知识中药的药材种类众多,包括植物药材、动物药材、矿物药材等。

药材的质量依据包括产地、外观、性状、理化性质、微生物、重金属等指标。

常见的中药材有人参、黄芪、白术、当归、川芎、甘草等。

4. 中药炮制工艺中药炮制是指将中药饮片或者原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包括煎煮、研磨、整粉、制丸、制剂等。

不同的制剂工艺对中药的药效有不同的影响,需要根据具体药材和方剂进行选择。

二、中药药理学1. 中药药效中药的药效包括化学药效、药理药效、生物学药效等,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可以对人体产生不同的作用,如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祛湿利水、润肺止咳等。

2. 中药药物代谢中药在人体内的代谢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受到药物本身的性质、用药途径、患者体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了解药物代谢规律有助于指导用药和预防药物不良反应。

3. 中药药物相互作用中药在合用时可能发生药物相互作用,包括协同作用、拮抗作用、相加作用、相消作用等,有时会增强或减弱药效,甚至产生不良反应。

因此,合用中药时需要谨慎选择,并遵医嘱用药。

4. 中药药物毒性一些中药在一定条件下具有毒性,长期或者大量使用可能导致中毒。

了解中药的毒性特点有助于预防和处理中毒事件,确保用药安全。

三、中药临床应用1. 中药的辨证施治中医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的核心,通过辨证分型确定治疗原则和方剂选择,包括辨别病邪、辨别证候、辨别病机等。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专业二》中药功效总结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专业二》中药功效总结

《中药学》中药功效总结第一章解表药(发表药)第一节:发散风寒药(辛温解表药)麻桂紫姜香荆防,羌白细藁苍辛柳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散寒通滞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紫苏发汗解表、行气宽中、解鱼蟹毒、安胎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鱼蟹毒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荆芥发表散风、透疹消疮、炒炭止血防风发表散风、祛风胜湿、止痉羌活散寒祛风、胜湿止痛藁本散寒祛风、胜湿止痛白芷解表散风、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细辛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苍耳子散风除湿、通窍止痛、止痒辛夷发散风寒、宣通鼻窍西河柳发表透疹、祛风除湿第二节:发散风热药薄荷牛蒡蝉桑菊,蔓升柴葛淡浮木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牛蒡子疏散风热、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散肿蝉蜕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明目退翳、利咽开音、熄风止痉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凉血止血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柴胡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退热截疟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葛根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淡豆豉解表除烦浮萍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水消肿木贼疏散风热、明目退翳、止血第二章清热药第一节:清热泻火药石知竹叶芦栀天,淡夏决谷青密蒙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外用收湿敛疮、生肌止血芦根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竹叶清热除烦、生津利尿天花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解毒消痈淡竹叶清热除烦、通利小便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夏枯草清肝明目、散结消肿决明子清肝明目、润肠通便谷精草疏散风热、明目退翳密蒙花清热养肝、明目退翳青葙子清泄肝火、明目退翳、扩瞳第二节:清热燥湿药三黄芩连柏,龙胆苦。

(黄芩上、黄连中、黄柏下、龙胆、苦参)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除热安胎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除蒸龙胆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苦参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第三节:清热解毒药金银花大青叶连翘银翘穿大板青黛,蒲紫菊重秦黄土,鱼熊血败射马山,垂盆金木白马胆,半边半枝白花草。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药学总结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药学总结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药学总结第一篇: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药学总结中药学第一单元、解表药一、发散风寒药1.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2.桂枝:发汗解表,温经通阳,助阳化气。

3.紫苏: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

脾胃气滞4.生姜: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

胃寒呕吐5.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水肿脚气6.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

7.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

风中之润剂,治风之通药8.羌活:辛苦温,归膀胱肾经。

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9.白芷: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10.细辛: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

煎服1-3g,反藜芦11.藁本: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12.苍耳子:发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

13.辛夷:发散风寒,通鼻窍。

二、辛凉解表药1.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2.牛蒡子: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散肿。

3.蝉蜕: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小儿夜啼不安4.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

5.菊花: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6.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7.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8.升麻: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阳气。

(中气虚弱、气虚下陷致肛脱)9.葛根: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生阳止泻。

10.淡豆豉: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第二单元、清热药一、清热泻火药1.石膏: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敛疮生肌,收湿,止血。

宜先煎2.知母:清热泻火,生津润燥。

脾虚便溏者不宜用3.芦根: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

4.天花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5.淡竹叶:清热泻火,除烦,利尿。

6.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7.夏枯草: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消肿。

8.决明子:清热明目,润肠通便。

二、清热燥湿药:1.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中药保健考试总结

中药保健考试总结

中药保健考试总结中药保健考试总结中药保健作为中医药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持人们身体健康的重要手段。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中药保健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中药保健考试是对于中药保健从业人员的考核,是中药保健领域的重要考试之一。

本文将从考试的内容、备考经验等方面对中药保健考试进行总结。

一、考试内容1. 中药养生基础知识对于中药的性味归经、药效以及几伦等基础的认识,是参加中药保健考试的必要知识,也是中药保健从业人员必须掌握的基础内容。

因此,考生应重点复习这些基础内容,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

2. 中药制药与使用中药保健从业人员要了解和掌握药材采收、炮制和加工的过程,熟悉中药的制药工艺和用法,以及对于中药的药效和应用范围的认识。

考生在备考过程中,要注重对照中药制药与使用方面的教材进行系统性、深度的学习。

3. 常用中药养生方剂中药保健考试还包括常用中药养生方剂。

考生要掌握自己擅长的常用中药养生方剂的药物组分及其功效,方剂的药性及其应用范围,这样才能更好的服务于中药保健事业。

4. 中药保健理论与实践在中药保健领域,除了上述的基础知识和技巧,其它理论和实践经验也是考试的重要部分。

医学研究中的生物化学、微生物学、药理学和营养学等,以及中医学的基础认识和经验之一,在考试中都会有所涉及和考核。

二、备考经验1. 制定计划,合理划分时间复习的第一步就是制定计划,合理地分配时间,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和复习进度较缓、时间较少的情况下,要合理安排,利用中药保健相关的考试学习资料。

2. 熟悉重点难点的学习资料对于考试的知识点应有所划分,协调重点难点、平常重于抓基础的学习资料。

对于技巧性资料,应多加重覆复习,掌握系统性方法,并思考不同情形的运用方法。

3. 经常性评估掌握程度学习的过程中一部分信仰掌握某个知识点的程度,其实也有部分是模糊的。

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不时地进行评估。

可以用问题题目,或者写分类提纲的方式,基于不同的情况评估自己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

中药考试几个知识点总结

中药考试几个知识点总结

中药考试几个知识点总结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药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

学习中药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识点,涉及中药的基本理论、药材知识、药物学、药理学、制药学等多个方面。

下面就中药考试中常考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大家系统地了解中药学的要点。

一、中药的基本理论1. 中药的起源和发展中药起源于中国,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药物资源。

考生需要了解中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包括中药的起源、历史渊源、治病原理等。

2. 中药的药性归经中药的药性归经是中医药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中医辨证施治的重要依据。

考试中可能会考察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属性,包括中药的温热寒凉性质、味道等。

3. 中药的药用部位和功效中药来自于天然草木、矿物等,不同的药用部位具有不同的药理作用。

考生需要了解中药的药用部位和功效,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根皮、根茎等部位的用途和作用。

4. 中药的配伍禁忌中药的配伍禁忌是中医药配方的重要原则之一,了解中药的配伍禁忌可以避免药物相互作用或产生不良反应。

考生需要了解中药的配伍原则和注意事项,包括对中药的药物相互作用、禁忌症等方面的了解。

二、中药药材知识1. 中药材的分类和鉴别中药材根据来源、性味、功能等不同特点进行分类和鉴别。

考生需要了解中药材的分类标准,包括按来源分为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以及通过形态、色泽、气味等方面进行药材的鉴别。

2. 中药材的质量标准中药材的质量标准是保证中药质量的重要依据,了解中药材的质量标准对中药的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至关重要。

考生需要了解国家发布的有关中药材的标准,包括质量评价标准、质量控制标准等。

3. 中药材的储藏和加工中药材在储藏和加工过程中,可以影响其药理成分和药效。

考生需要了解中药材的储藏条件和加工方法,包括保存方法、加工工艺、贮藏期限等方面的知识。

4. 中药材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中药材具有丰富的药理作用,不同的中药材对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临床应用。

中药学考试重点总结

中药学考试重点总结

中药学考试重点总结第一篇:中药学考试重点总结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当推《神农本草经》,第一部官修本草为《新修本草》。

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

它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为药性理论重要组成部分,是说明药物作用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

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

炮制的目的:1、纯净药材,保证质量,分拣药物,区分等级,如石膏挑出沙石,茯苓去净泥土,防风去掉芦头,黄柏刮净粗皮,鳖甲除去残肉,枳壳去瓤,远志抽心等;2、切制饮片,便于调剂制剂,一些矿物介壳类药物如灵磁石、代赭石、石决明、牡蛎等,经烧、醋淬等炮制处理,使之酥脆;3、干燥药材,利于贮藏,如种子药材白扁豆、赤小豆等,必需加热干燥,再如桑螵蛸、露蜂房、刺猬皮等动物药,不经炮制就更难保存了;4、矫味、矫臭,便于服用,如酒制乌梢蛇、醋炒五灵脂、麸炒白僵蚕、滑石烫刺猬皮、水漂海藻、麸炒斑蝥等;5、降低毒副作用,保证安全用药,如巴豆压油取霜,醋煮甘遂、大戟,酒炒常山,甘草银花水煮川乌、草乌,姜矾水制南星、半夏,胆巴水制附子等;6、增强药物功能,提高临床疗效,麻黄、紫菀、款冬花蜜制增强润肺止咳作用,红花酒制后活血作用增强,淫羊藿用羊脂炒后能增强补肾助阳作用;7、改变药物性能,扩大应用范围,生地黄功专清热凉血、滋阴生津,而酒制成熟地黄后则成滋阴补血、生精填髓之品了;8、引药入经,便于定向用药,如知母、黄柏、杜仲经盐炒后,可增强入肾经的作用,柴胡、香附、青皮经醋炒后,增强入肝经的作用。

火制包括炒、炙、烫、煅、煨炒:炒黄;将药物炒至表面微黄或能嗅到药物固有的气味为度,如炒牛蒡子、炒苏子;炒焦;将药物炒至表面焦黄,内部蛋淡黄为度,如焦山楂、焦白术、焦麦芽;炒炭;将药物炒至外部枯黑,内部焦黄为度,如艾叶炭、地榆炭、姜炭。

炙:将药物与液体辅料共置锅中加热拌炒,使辅料渗入药物组织内部或附着于药物表面,常用的液体辅料有:蜜、酒、醋、姜汁、盐水、童便等,如蜜炙百部、款冬花、枇杷叶可增强润肺止咳作用,酒炙川芎、当归、牛膝可增强活血之功;醋炙香附、柴胡可增强疏肝止痛功效;醋制芫花、甘遂、大戟可降低毒性;盐炙杜仲、黄柏可引药入肾和增强补肾作用;酒炙常山可减低催吐作用;姜炙半夏、竹沥可增强止呕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药)保健食品相关概念1、中国“保健食品”定义2005年《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保健食品是指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

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们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

2、中国保健食品概念保健食品概念及特点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食品(营养素补充剂);——食品属性、功能属性、非药品属性保健食品包括:特定功能的食品;营养素补充剂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定义包含了以下3个要素:1、它不能脱离食品,是食品的一个种类;2、必须具有一般食品无法比拟的功效、作用,能调节人体的某种功能;3、它不是药品,不是为治疗疾病而生产的产品。

保健食品是介于食品和药品之间一种特殊的食品。

保健食品法规定义的两个基本特征:安全性: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

保健食品首先是一种食品,他必须无毒无害。

功能性:对特定人群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但与药品有严格的区分,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不能取代药品对病人的治疗作用。

保健食品、食品、药品三者比较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

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等。

食品: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

保健食品属于食品的范畴,与一般食品又有区别。

保健食品含有一定量的功效成分,能调节人体的功能,具有特定的功效,适用于特定人群。

一般食品不具备特定功能,无特定的人群食用范围。

保健食品的标签除与普通食品一样,应有生产日期、保质期外,还应注明适宜人群、使用量及食用方法。

而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功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生化制药、血清、疫苗等。

保健食品不同于药品,不能直接用于治疗疾病,它是人体机制调节剂、营养补充剂。

中药保健食品概念用传统的中医药养生保健理论和/或现代医学理论(营养卫生学),采用中药原理,可配伍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研制的保健食品。

中药保健食品应用理论中医养生理论、中医药基本理论、现代营养学理论、现代医药学理论中医养生理论养生的概念及其基本理论中医药膳与食疗理论“中医养生”——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

中医养生理论——是以“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为出发点,认识人体生命活动及其与自热、社会的关系。

中医养生学特点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邪正虚实等中医理论和谐适度为宗旨——营养平衡;无太过、无不及预防为核心(治未病)——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病愈防复综合调摄为原则养生的概念及养生基本理论养生方法:形神共养、饮食调养、修炼形体、顺应自热、谨慎起居、协调阴阳、和谐五脏、疏通经络、动静适宜养生基本原则法天顺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形神共养(调养精气神);动静结合;协调平衡;保精养气;药膳的概念:是以药物(中药)和食物为原料,经过烹调加工制成的食品具体而言,药膳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人体健康状况和药食同源之理,将适当的有药用功效的食品和适当的中药相配伍,运用各种烹调技术制成具有一定色香味形和特定功效的食品。

药膳与食疗食疗是指以食品膳食为手段治疗疾病,药膳发挥防病治病作用即是食疗。

《神农本草经》中收载药物365种,其中药用食物就达50种左右,列入目前保健食品原料名单:上品14种;中品6种;下品5种现代营养学理论1、营养及营养学营养定义:原义为“谋求养生”;指人体摄取食物后,在体内消化和吸收,利用其中的营养素,以维持生长发育,组织更新和处于健康状态的总过程。

合理营养的意义:促进生长发育;防治疾病;增进智力;促进优生;增加机体免疫功能;促进健康长寿营养学:研究人体营养规律的一门学科,也是研究食品和人体健康关系的一门科学。

2、营养素及营养素摄入量营养素:指具有营养功能的物质,包括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水等6大类。

目前已知有40-45种存在于食品中人体必须的营养素。

营养价值:指食物中营养素及能量满足人体需要的程度。

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指一组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参考值。

平均需要量(EAR),推荐摄入量(RNI),适宜摄入量(AI),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推荐摄入量(RNI):指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97%-98%个体需要量的摄入水平。

2、营养素补充剂与食品营养强化剂营养素补充剂:是指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而不以提供能量为目的的产品。

其作用是补充膳食供给的不足,预防营养缺乏和降低发生某些慢性退行性疾病额危险性。

作为“营养素补充剂”纳入保健食品管理。

维生素:V-A、D、E、K;水溶性维生素:V-b、c矿物质:(人体所必须的无机元素,也称无机盐,占人体重量0.01%以上)常量元素:(人体每天的膳食摄入量100mg以上元素)钙、磷、镁、KNaCl微量元素:(含量占人体重量0.01%以下的元素)IZnSeCu钼铬铁等食品营养强化剂:是指为增强营养而加入食品中的天然的或者人工合成的属于营养素范围的食品添加剂。

营养素强化剂:是为增强和补充食品的营养为目的而使用的添加剂。

其主要有氨基酸嘞,维生素及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类等。

参加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GB14880-1994自由基:带有未配对电子的原子、离子、分子、基团和化合物。

自由基含有未配对电子,表现出高度的反应活泼性。

特点:不稳定,寿命短;化学性质活泼,氧化能力强;能持续进行链式反应。

氧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自、羟自由基、脂氧自由基、单线态氧和臭氧,通称活性氧。

自由基产生的原因:巨噬细胞吞噬作用;紫外线;放射线;化学物质;压力;吸烟;脂质过氧化自由基清除与抗氧化剂自由基清除系统包括酶促反应、非酶促反应,清除体内自由基有两种方式“生物抗氧化酶”—SOD、GSH-PX、POP“抗氧化剂”—VC,VE,B-胡萝卜素,硒化物、银杏提取物、茶多酚中国保健食品现状27个项目——16种:疾病预防、减轻病症、辅助治疗(12项:与生活习惯相关、病因复杂;4项:外源性有害因子引起)11种: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动物实验+人体实验——15;仅动物实验——7;仅人体试食实验——5保健食品主要保健配方类型中药配方、中药+普通食品、中药+营养物质、中药+藻菌类、中药+普通食品+营养物质、普通食品+营养物质、普通食品、菌类、营养物质初步统计,由中药材参与配伍的产品占功能类产品的70-80%,占全部保健食品总量的65%。

功效成分涉及功效/标志性成分共268种,包括9大类的活性成分碳水化合物及磷脂、含氮化合物(生物碱除外)、酚类化合物、萜类化合物、生物碱、维生素、矿物质、益生菌类、其他80%集中在总皂苷、总黄酮和粗多糖保健食品的剂型分布涉及11大类29种:胶囊剂、片剂、颗粒剂、粉剂、丸剂、膏剂、液体剂型、茶剂、酒剂、油剂、普通食品形态药物剂型:准确定量更符合保健食品定量食用、质量稳定的要长时间保质求普通食品形式——使其更接近食品:味道、亲和度更胜一筹理想的剂型:即满足食品属性又准确控制食量、保证质量稳定儿茶素的种类及结构ECEGC称为非酯型儿茶素或简单儿茶素;EGCGECG称为酯型儿茶素或复杂儿茶素其中抗氧化活性依次为EG<ECG<EGC<EGCG茶多酚的主要功能1、强抗氧化剂——清除体内各种自由基提高人体内酶的活性,抑制和阻断人体内源性亚消化反应,促进致癌物的解读,具有抗突变,抗癌作用抗辐射损伤,减轻放疗的不良反应抗脂质过氧化,预防衰老2、降脂、降压、降糖、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3、抗菌消炎,抗病毒作用4、其他作用:改变肠道微生物,整肠作用;抗变态反应和皮肤过敏反应;妨龋、清除口臭、减肥茶多酚儿茶素类物质的含量约占茶多酚总量的70%左右儿茶素(黄烷醇类);黄酮、黄酮醇类;花青素、花白素类;酚酸及缩酚酸等(二)皂苷类成分——人参皂苷、绞股蓝皂苷、大豆皂苷、三七皂苷、甘草酸(三)萜类活性成分——单萜类:挥发油主要成分;薄荷油、柠檬烯;二萜类:树脂主要成分:甜叶菊苷;三萜类:柠檬苦素(四)生物碱类活性成分(多为药用成分)(五)有机酸类活性成分:果酸、绿原酸(六)有机硫化物活性成分:大蒜素七、乳酸菌与益生菌乳酸菌:凡是能从葡萄糖或乳糖的发酵过程中产生乳酸菌的细菌益生菌:获得微生物,摄入足够的量,对宿主健康有益益生菌分类——乳杆菌类、双歧杆菌类、革兰氏阳性球菌益生菌定义:91年——益生菌是含生理活性物质,能通过胃肠或定植于结肠或在肠道增殖,调整肠道菌群,提高机体免疫力的活的微生物。

96年——益生菌剂是含生理活性菌或死细胞(包含代谢产物与细胞组成),摄取后可改善粘膜表面菌群酶的平衡,或刺激机体的特异性或分特异性免疫力的微生物制剂。

益生菌功能1、维持肠道菌群平衡,治疗肠道功能紊乱——抑制有害菌生长,保持菌群平衡、避免细菌性腹泻;产生乳酸或醋酸等有机物,促进肠道蠕动防止便秘2、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3、抗癌、预防肿瘤作用4、抑制体内毒素产生,延续人体衰老5、营养作用6、降低胆固醇、降血压保健食品功能因子分类——活性蛋白质、活性多态;活性糖类;功能性脂类;维生素类;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活性菌类、植物活性蛋白保健食品研制基本思路与要求保健食品选题基本思路一、根据保健食品的规定功能范围(27种功能)二、根据市场需求同时协调功能间的作用三、传承传统中医药养生方药四、结合现代新技术与新理论(现代药理学、现代制剂学、食品科学)五、充分利用我国资源优势(中药资源、昆虫资源、海洋资源、真菌资源、益生菌资料)保健食品原辅料使用要求保健食品原料与辅料原料:是指与保健食品功能先关的初始物料辅料:是指生产保健食品时所用的赋形剂及其他附加物料。

保健食品原料和辅料应符合国家标准和卫生要求如无国家标准,应当提供行业标准或自行制定的企业质量标准,并提供与该原料和辅料相关的资料。

(一)保健食品原料种类规定1、普通食品原料《中国食物成分表》2002::2类;1506条食物相关数据《中国食物成分表》2004:21类;757条食物,5万条数据2、中药原料(《卫生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2002】51号文件)所规定的中药原料及其提取物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87种)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114)3、维生素矿物质(营养素补充剂)4、真菌、益生菌类原料5、新资源食品原料核酸类原料;氨基酸螯合物;微生物发酵原料;大豆卵磷脂;芦荟、蚂蚁、不饱和脂肪酸、甲壳素、SOD;动物性原料、红景天、花粉、螺旋藻、石斛6、保健食品禁用原料保健食品配方设计要求常用食品添加剂——防腐剂、抗氧化剂、着色剂、增稠剂和稳定剂、营养强化剂保健食品安全性及功能性评价对受试物及受试物处理的要求保健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试验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急性毒性试验第二阶段:遗传毒性试验,30天喂养试验,传统致畸试验第三阶段:亚慢性毒性试验——90天喂养试验、繁殖试验、代谢试验第四阶段:慢性毒性试验(包括致癌试验)不同保健食品选择毒性试验的原则要求普通食品、药食两用食品;允许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3.1普通食品和药食同源物质为原料的保健食品(1)以传统工艺生产且食用方式与传统食用方式相同的保健食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