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桃花源记》写作特点精品教育.doc

合集下载

原题目:桃花源记的作者的写作风格如何?

原题目:桃花源记的作者的写作风格如何?

原题目:桃花源记的作者的写作风格如何?
《桃花源记》是唐代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篇散文,描绘了一
个遥远而神秘的桃花源。

作者的写作风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描述。

1. 简洁自然:作者运用简短而直接的语言,描述了人们在桃花
源中的生活状态,以及桃花源的自然景色。

他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华
丽的辞藻,而是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出了桃花源原始美的场景。

2. 关注人物情感:作者通过描写桃花源中的居民,表达了他们
的宁静、自由与快乐。

他把人物的情感和思想深入刻画,展现了他
们与外界世俗生活的区别,使人们可以感受到一种纯真、无拘束的
境界。

3. 强调社会理想:在文中,作者没有对世俗社会进行直接批判,但通过桃花源的描写,暗示了他对当时乱世的不满和对人们追求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

这种理想主义的情感通过作者对桃花源的赞
美和期待得到体现。

4. 平和想象:作者运用平和的态度来描绘桃花源,不给读者带来浓厚的情感或煽动性的描写。

他以一种客观的方式,将桃花源呈现在读者面前,给予读者一种自由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综上所述,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的写作风格以简洁自然、关注人物情感、强调社会理想和平和想象为主要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桃花源记》成为唐代文学中独特而有魅力的作品。

略谈《桃花源记》的写作特点

略谈《桃花源记》的写作特点

略谈《桃花源记》的写作特点 1、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 本文不过三百来字,却写出了一个有头有尾情节完整的故事 ,而且写得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

渔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设 下悬念:迷路了,会怎么样?忽逢桃花林为之一喜。

此为第一折。

接着写桃林美 景,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悬念又生:桃林走完了吗?桃林前面是什么 地方?林尽水源, 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 仿佛若有光, 又为之生疑, 这是第二折。

接着写渔人舍船而入的探险举动。

初极狭,才通人又产生了悬念:里面有什么? 能走得通吗?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又为之一惊,这是第三折。

接着便具体描 绘美好的世外桃源,介绍了桃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

渔人辞去时,桃源人嘱 咐不足为外人道也,又设悬念:渔人出去后给外人说了吗?及郡下,诣太守,说 如此。

这是第四折。

太守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悬念又起:找到了吗?不复得 路,留下了更大的悬念。

为之迷惑不解。

这是第五折。

2、组织材料,详略得当: 本文是作者的寓意之作,因而能否表达寓意,就成了材料取舍的关键。

总的 说来,桃花源里面写的详,桃花源外面写的略;生活图景写的较详,一般过程较 略;渔人进桃花源时写的详,出来时写的略;桃花源中人自云写的详,渔人的答 话写的略。

正因为该详就详,该略就略,详略得当,所以全文仅用320字,就 创造了一个有头有尾、有环境、有情节、有人物和有对话的动人故事,完美表达 了寓意。





















《桃花源记》的写作特点

《桃花源记》的写作特点

《桃花源记》的写作特点《桃花源记》的写作特点《桃花源记》的语言也十分准确和精练。

文章一开头,只用“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这19个字,就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人物和开端。

第二段描写桃花源的景象也只不过一百多字,就勾画出了一幅极其动人的场景。

从桃花源的土地、屋舍,一直写到男女老少的衣着以及他们的精神状态,写得层层深入,次序井然,没有一句多余的话。

在这段文章里,还表现了诗人高超的概括能力,遣词用语恰到好处。

像写山里人见到渔人,问他从何而来的时候,诗人没有重复渔人进入桃花源的经过,只写了“具答之”三个字,就概括了渔人的全部答话;渔人见太守说起桃花源的情状,也只用“诣太守,说如此”的“如此”两个字,来概括渔人在桃花源里的一切见闻。

陶渊明的语言风格,是非常朴素、自然的。

他写文章不重词藻的华丽,不事雕琢,而是尽力做到朴素,自然,接近口语。

但是我们读他的作品,并不觉得单调乏味,而是感到诗意盎然,淳朴浑厚。

苏轼说他的作品“癯而实腴”,就是说他善于用朴素、清淡的外表来表现丰富的内容。

而这一点也正是《桃花源记》的语言特色。

(李文)语言晓畅,用词精到。

《桃花源记》多用白描手法,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叙写情事,如口说家常;描绘人物,如面对朋友。

明代许学夷说,陶多用“晋宋间语。

靖节耳目所濡,故不觉出诸口耳”(《诗源辨体》)。

在当时一味讲究辞藻、雕琢字句、形式主义蔚然成风的氛围中,陶渊明以清新朴实的语言描绘的理想境界,可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一朵清新可喜的奇葩。

然而我们绝不要以为“记”中的这种自然的语言是随意写来的,它是经作者仔细推敲、苦心琢磨的结果。

正如宋人所说:“语造平淡,而寓意深远,外若枯槁,中实敷腴。

”(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卷四)例如,写桃源人民见到武陵渔人后,作者用“乃大惊”三字,就既写出了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又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又如写山口有光,是“仿佛若有光”。

“仿佛”,好像的意思。

《桃花源记》课文赏析

《桃花源记》课文赏析

《桃花源记》课文赏析《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它描述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形态,充满了对和平与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讽刺。

以下从叙述方式、语言特色、情感表达、描写手法和思想内涵等方面对这篇作品进行赏析。

一、叙述方式《桃花源记》采用了独特的叙述方式,以一个渔人的视角展开故事,通过他的所见所闻,带领读者进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世界。

这种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使得故事更加真实可信,同时也让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渔人的心路历程。

二、语言特色陶渊明的语言特色在《桃花源记》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他的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却能够生动地描绘出各种场景和人物形象。

同时,他的文字简洁明快,用词精准,使得整篇文章充满了诗意的美感。

三、情感表达《桃花源记》的情感表达非常丰富。

通过对桃花源中的美好生活的描绘,作者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厌恶。

同时,通过对渔人和桃花源人民之间的互动,作者也表达了对人性的理解和感悟。

这种情感表达使得整篇文章充满了深深的哲理意味。

四、描写手法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包括场景描绘、人物刻画和心理描绘等。

通过对桃花源中的山水景色、人文风貌等进行详细描绘,作者成功地营造出一种理想的社会氛围。

同时,通过对渔人和桃花源人民的心理活动的描绘,作者也使得整篇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五、思想内涵《桃花源记》的思想内涵非常丰富。

首先,它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厌恶,这是对人性的一种深刻理解。

其次,它揭示了社会的矛盾和现实的残酷,这是对现实的一种讽刺和批判。

最后,它展现了一种理想的社会形态,这是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这种思想内涵使得整篇文章具有深刻的哲学思考和社会意义。

总结起来,《桃花源记》不仅是一篇描绘理想社会的文学作品,更是一篇充满哲理意味和人性思考的作品。

它的叙述方式、语言特色、情感表达、描写手法和思想内涵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品味。

桃花源记语言特点

桃花源记语言特点

桃花源记语言特点一.文字简洁,内涵丰富,具有高度的概括力。

文章一开头,作者仅用“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一句话,就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主人公的身份。

第二自然段描写桃花源的景象也只不过一百多字,就勾画出了一幅极其动人的场景。

作者从桃源的土地、屋舍,一直写到桃源人的衣着以及他们的精神状态,由远及近,由表及里,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次序井然,没有一句多余的话。

作者惜墨如金,遣词用语以一当十,以少总多,表现了高超的概括能力。

当桃源人问渔人“所从来”时,作者不多费笔墨,让渔人繁琐作答,只用“具答之”三个字就概括了渔人进入桃花源的全部经过,而又能使读者清清楚楚。

当桃源人向渔人“问今是何世”时,作者只用“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表明渔人把自己的知道的世间情形都讲出来了。

当渔人辞去后,到太守那里去说起桃源情状时,也只用“诣太守说如此”一语了之。

其中“如此”二字,概括了渔人进出桃源的一切见闻和切身感受,真可谓言简意赅。

二.平中见奇,朴中见色,呈现一种清淡朴素之美。

陶渊明作文不重词藻的华丽,不事雕琢,而是尽力做到平易自然,清新朴实。

但是我们读他的作品,并不觉得单调浅薄,而是感到淡中藏美,淳厚有味。

在《桃花源记》中,作者写人叙事、摹景状物没有用浓墨重彩去作夸张的烘托和渲染,只用白描的手法,平淡的语言,就点染、勾画出桃源的自然美和人们的生活美,创造了一个令人神往的理想境界。

第一自然段中写桃花源的外景:“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作者用语平实,没有刻意雕饰,只是从溪岸、地面、空间,从树、草、花,从视觉、嗅觉等不同的角度和层次作了描述,淡淡几笔,就描绘出一幅情韵隽永、意境优美的暮春桃林图。

那夹岸的桃树,纷飞的花片,芬芳的嫩草,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语言的朴素美熔铸于宇宙自然美之中,留下了悠然不尽的意味。

至于桃源中风土人情的描述,更是生动具体,亲切逼真。

在作者笔下,桃源内的田园风光是美的,那开阔的土地,整齐的房屋,美好的池塘,垂荫的桑竹,纵横交错的田间小道,一切都是那么的迷人,连鸡犬也是可爱的;桃源里的社会人事、风俗人情更是美的,桃源人勤劳、淳朴、热情、诚恳,他们人人劳动,自食其力,过着和平、宁静的幸福生活,这里完全没有人世间尔虞我诈的情形,不要说他们彼此之间的平等互爱,就是来自世间的渔人,他们也把他当作自己人一样“设酒杀鸡作食”,招待得十分殷勤周到。

桃花源记语言特点分析

桃花源记语言特点分析

桃花源记语⾔特点分析桃花源记语⾔特点分析 《桃花源记》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由平等⽣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活的理想和对现实⽣活的不满。

以下是桃花源记语⾔特点分析,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桃花源记》虽是东晋⼤诗⼈陶渊明为其《桃花源诗》所作的⼀篇“序⽂”,却早已被⼈们视为精美的散⽂⽽推崇备⾄。

这篇短⽂以简炼的⽂字、委婉的⽂笔、⾮凡的⽂采虚构了⼀个“没有君主,没有赋税,没有战乱,⼈⼈劳作,家家快乐”的理想社会,这就是千百年来⼈们⼀直向往的⼈间仙境——世外桃源。

今天,在⾸届中国·常德桃花源旅游节开幕前⼣,笔者再次品读《桃花源记》这⼀流传千古的名篇,倍感其意境兼美,⽂情俱佳,内涵丰富,魅⼒⽆穷。

追求浪漫的杰作追求浪漫的杰作 东晋王朝,极端腐坏,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国家濒临崩溃。

同时,朝廷承袭旧制,保护⼠族特权。

因⽽年轻时的陶渊明,尽管有着“⼤济苍⽣”之志,但在如此背景下为官,必然“壮志难酬”。

加之其性格耿直,不愿为五⽃⽶折腰,很快就成了官场上的异类。

于是,仅当了81天彭泽县令的他,便于义熙元年(405年)不得不辞官挂印,从此长期隐居⽥园,躬耕僻野。

元熙⼆年,刘裕弑君篡位,建⽴南朝。

这更激起了陶渊明对⿊暗社会的强烈不满。

在⽆可奈何中,他只好借助⽂学创作来虚构⼀个与⿊暗现实相对⽴的美好境界,以抒发⾃⼰的情怀,《桃花源记》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问世了。

“桃林景⾊,秀丽诱⼈;桃洞⼊⼝,神秘离奇;桃源仙境,与世隔绝;出之桃源,不可复得”;“这⾥虽然没有长⽣不⽼的神仙,没有唾⼿可得的财宝,但⼀群避秦难世的普通民众却享受着⾃给⾃⾜、⾃由⾃在、⽆忧⽆虑的⽣活……”这⼀切都为“世外桃源”涂上了⼀层神秘⽽浪漫的⾊彩。

如此完美之仙境,怎不令⼈陶醉,难怪渔⼈也要为此⽽流连忘返。

每个⼈都会有⾃⼰美好的⼼愿,若述之笔端,犹如七彩云霞。

显然,《桃花源记》就是陶渊明在残酷的现实⽣活基础上,为寻求⼼灵慰藉、追求理想境界⽽撰写的⼀篇具有浓厚浪漫主义⾊彩的神奇杰作。

桃花源记语言特点分析

桃花源记语言特点分析

桃花源记语言特点分析桃花源记语言特点分析《桃花源记》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以下是桃花源记语言特点分析,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桃花源记》虽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为其《桃花源诗》所作的一篇“序文”,却早已被人们视为精美的散文而推崇备至。

这篇短文以简炼的文字、委婉的文笔、非凡的文采虚构了一个“没有君主,没有赋税,没有战乱,人人劳作,家家快乐”的理想社会,这就是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向往的人间仙境——世外桃源。

今天,在首届中国·常德桃花源旅游节开幕前夕,笔者再次品读《桃花源记》这一流传千古的名篇,倍感其意境兼美,文情俱佳,内涵丰富,魅力无穷。

追求浪漫的杰作东晋王朝,极端腐坏,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国家濒临崩溃。

同时,朝廷承袭旧制,保护士族特权。

因而年轻时的陶渊明,尽管有着“大济苍生”之志,但在如此背景下为官,必然“壮志难酬”。

加之其性格耿直,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很快就成了官场上的异类。

于是,仅当了81天彭泽县令的他,便于义熙元年(405年)不得不辞官挂印,从此长期隐居田园,躬耕僻野。

元熙二年,刘裕弑君篡位,建立南朝。

这更激起了陶渊明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

在无可奈何中,他只好借助文学创作来虚构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抒发自己的情怀,《桃花源记》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问世了。

“桃林景色,秀丽诱人;桃洞入口,神秘离奇;桃源仙境,与世隔绝;出之桃源,不可复得”;“这里虽然没有长生不老的神仙,没有唾手可得的财宝,但一群避秦难世的普通民众却享受着自给自足、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这一切都为“世外桃源”涂上了一层神秘而浪漫的色彩。

如此完美之仙境,怎不令人陶醉,难怪渔人也要为此而流连忘返。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美好的心愿,若述之笔端,犹如七彩云霞。

显然,《桃花源记》就是陶渊明在残酷的现实生活基础上,为寻求心灵慰藉、追求理想境界而撰写的一篇具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神奇杰作。

《桃花源记》的写作手法

《桃花源记》的写作手法

《桃花源记》的写作手法《桃花源记》的写作手法《桃花源记》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出了一个和平、宁静、平等、安乐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作者的愿望。

下面是《桃花源记》的写作手法,一起看看吧。

《桃花源记》的语言也十分准确和精练。

文章一开头,只用“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这19个字,就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人物和开端。

第二段描写桃花源的景象也只不过一百多字,就勾画出了一幅极其动人的场景。

从桃花源的土地、屋舍,一直写到男女老少的衣着以及他们的精神状态,写得层层深入,次序井然,没有一句多余的话。

在这段文章里,还表现了诗人高超的概括能力,遣词用语恰到好处。

像写山里人见到渔人,问他从何而来的时候,诗人没有重复渔人进入桃花源的经过,只写了“具答之”三个字,就概括了渔人的全部答话;渔人见太守说起桃花源的情状,也只用“诣太守,说如此”的“如此”两个字,来概括渔人在桃花源里的一切见闻。

陶渊明的语言风格,是非常朴素、自然的。

他写文章不重词藻的华丽,不事雕琢,而是尽力做到朴素,自然,接近口语。

但是我们读他的作品,并不觉得单调乏味,而是感到诗意盎然,淳朴浑厚。

苏轼说他的作品“癯而实腴”,就是说他善于用朴素、清淡的外表来表现丰富的内容。

而这一点也正是《桃花源记》的语言特色。

语言晓畅,用词精到。

《桃花源记》多用白描手法,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叙写情事,如口说家常;描绘人物,如面对朋友。

明代许学夷说,陶多用“晋宋间语。

靖节耳目所濡,故不觉出诸口耳”(《诗源辨体》)。

在当时一味讲究辞藻、雕琢字句、形式主义蔚然成风的氛围中,陶渊明以清新朴实的语言描绘的理想境界,可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一朵清新可喜的奇葩。

然而我们绝不要以为“记”中的这种自然的语言是随意写来的,它是经作者仔细推敲、苦心琢磨的结果。

正如宋人所说:“语造平淡,而寓意深远,外若枯槁,中实敷腴。

”(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卷四)例如,写桃源人民见到武陵渔人后,作者用“乃大惊”三字,就既写出了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又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写作特点
《桃花源记》的语言也十分准确和精练。

文章一开头,只用“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这19个字,就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人物和开端。

第二段描写桃花源的景象也只不过一百多字,就勾画出了一幅极其动人的场景。

从桃花源的土地、屋舍,一直写到男女老少的衣着以及他们的精神状态,写得层层深入,次序井然,没有一句多余的话。

在这段文章里,还表现了诗人高超的概括能力,遣词用语恰到好处。

像写山里人见到渔人,问他从何而来的时候,诗人没有重复渔人进入桃花源的经过,只写了“具答之”三个字,就概括了渔人的全部答话;渔人见太守说起桃花源的情状,也只用“诣太守,说如此”的“如此”两个字,来概括渔人在桃花源里的一切见闻。

陶渊明的语言风格,是非常朴素、自然的。

他写文章不重词藻的华丽,不事雕琢,而是尽力做到朴素,自然,接近口语。

但是我们读他的作品,并不觉得单调乏味,而是感到诗意盎然,淳朴浑厚。

苏轼说他的作品“癯而实腴”,就是说他善于用朴素、清淡的外表来表现丰富的内容。

而这一点也正是《桃花源记》的语言特色。

(李文)
语言晓畅,用词精到。

《桃花源记》多用白描手法,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叙写情事,如口说家常;描绘人物,如面对朋友。

明代许学夷说,陶多用“晋宋间语。

靖节耳目所
濡,故不觉出诸口耳”(《诗源辨体》)。

在当时一味讲究辞藻、雕琢字句、形式主义蔚然成风的氛围中,陶渊明以清新朴实的语言描绘的理想境界,可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一朵清新可喜的奇葩。

然而我们绝不要以为“记”中的这种自然的语言是随意写来的,它是经作者仔细推敲、苦心琢磨的结果。

正如宋人所说:“语造平淡,而寓意深远,外若枯槁,中实敷腴。

”(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卷四)例如,写桃源人民见到武陵渔人后,作者用“乃大惊”三字,就既写出了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又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又如写山口有光,是“仿佛若有光”。

“仿佛”,好像的意思。

这二字用得既灵活又贴切。

为什么说山口有点儿光呢?
第一,因所写山口很小,光线不甚分明,用“仿佛”二字正可描绘出光线极弱,洞口若明若暗的样子,这更符合桃花源隐蔽五六百年而不为人发现的情景。

第二,因为桃花源是虚设的境界,其中景物并非实有,所以用词不能太着实。

这样,给读者以迷离恍惚之感,增强了语言艺术的魅力。

《桃花源记》的主体本是“诗”,而“记”仅是诗的一个序言,一个注脚,所以原题是《桃花源诗并记》。

但因为这个“记”有着生动的故事,完整的结构和完美的表达形式,所以它不但可以独立成篇,而且比“诗”流传更为广泛,更为
人们所喜爱,后来就有人索性将标题写为《桃花源记并诗》,终至于“喧宾夺主”了。

(苏文)
作者善于用通俗平易、朴素自然的语言在其田园诗中描写他所喜爱的农村生活。

在《桃花源记》中也是如此。

如作品的第一段写桃花源外面的景色:“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仅仅用22个字就描画出一幅迷人的暮春桃林图。

头两句从正面写桃林之茂密,第三句从反面写桃树之多而且纯,后两句从侧面衬托出桃林地面之美,以及桃花盛开后花瓣纷纷落下的景象。

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桃林之美,其中有的词语如“芳草鲜美”,简直给读者一种有色有香的感觉,而所用的语言却是接近口语化的。

陶渊明用这些朴素的散文语言描绘了桃源外围及内部的自然美和人们的生活美,因此吸引了后世不少的画家去画桃源图。

清人卫炳鋆说:“桃源山水,画中景也。

……而古今之列入画谱者,唐、宋以来,惟摩诘《桃花源里人家》,意趣盎然,神致生动。

……韩文公有《题桃源图》诗,舒元舆有《录桃源画记》,吟咏之余,宛若置身洞天福地,然其造意设色,大约因渊明记想象为之。

”(《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陶渊明卷下编》,中华书局1962年版)作者在叙述中的语言不仅做到朴素自然,而且非常精练,没有多余的废话。

全文用32个字就讲了一个有头有尾,有人物,有对话,有情节的故事。

整篇作品因主要写桃源社会,所以
着重详写桃源内的人与事,写桃源外的事就从略。

作者往往用精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收到以少胜多的效果。

如写到桃源人初见渔人的情景,只写“见渔人,乃大惊”,后面三个字不仅写出了桃源人见到渔人的神色,而且也体现了他们与外界隔绝之久。

又如写渔人与桃源人谈话的情景,作者以“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句话作了交代。

这个复句所包含的内容也很多。

渔人自己在世上所知道的详细情况,不是作者所要着力描写的,所以在上半句一笔带过。

而后半句,虽只三个字,但从桃源人共同的“叹惋”中,可以想象到渔人所说的世上的情形,与桃源内的生活相比之下,世上是多么混乱不堪!而桃源内的生活又是多么安定!
《桃花源记》中许多词语由于言简意赅,一直被后世沿用下来,至今还有其生命力。

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不足为外人道也”,“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等等,这些词语都几乎成了人们熟悉的成语。

其中“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用来表现桃源人与世外隔绝之久,而又说明桃源内没有朝代变化的情形,非常贴切,又非常生动具体。

宋代唐庚在《唐子西文录》中说:“唐人有诗云:‘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及观渊明诗云:‘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便觉唐人费力如此。

如《桃花源记》言:‘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可见
造语之简妙。

盖晋人工造语,而渊明其尤也。

”从上所说,可见宋代人也已看出了陶渊明驾驭语言上的深厚功夫。

不言而喻,陶渊明在写作《桃花源记》艺术上的独创之处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陈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