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震理想人格的诠释、特征与启示

合集下载

作文素材-中学小学课外阅读-关于谦虚的励志故事

作文素材-中学小学课外阅读-关于谦虚的励志故事

关于谦虚的励志故事导读:谦虚使人的心缩小,象一个小石卵,虽然小,而极结实。

结实才能诚实。

下面是小编为你推荐的关于谦虚的励志故事。

关于谦虚的励志故事1.戴震清雍正年间,江水被推荐到朝廷做官。

皇上召见时,他紧张哆嗦,不能对答,于是推荐他的学生戴震。

戴震口若悬河,分析问题切中要害,说得清清楚楚。

皇上大为兴奋。

问戴震说:“你和老师比,谁的才能高?”戴震回答:“我的水平低。

”皇上又问:“那水平高的反而不能回答,为什么?”戴震说:“老师年老,耳朵有些背,可他的学问,超过我一万倍。

”皇上赞赏他的谦让精神,赐为翰林。

关于谦虚的励志故事2.无知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不但才华横溢著作等身,而且广招门生奖掖后进,运用著名的启发谈话启迪青年智慧。

每当人们赞叹他的学识渊博,智慧超群的时候,他总谦逊地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自己的无知。

”、关于谦虚的励志故事3.贝罗尼19世纪的法国名画家贝罗尼到瑞士度假,每天仍然背着画夹到各地去写生。

有一天,他在日内瓦湖边用心画画儿,来了三位英国女游客,看了他的画儿,便在一旁指手画脚地批评起来,一个说这儿不好,一个说那儿不对,贝罗尼都一一修改过来,末了还跟她们说了声"谢谢"。

第二天,贝罗尼有事到另一个地方去,恰巧又碰到昨天那三位妇女,她们正交头接耳不知在讨论些什么。

那三个英国妇女看到了他,便朝他走过来,问他:"先生,我们听说大画家贝罗尼正在这儿度假,所以特地来拜访他。

请问你知不知道他现在在什么地方?"贝罗尼朝她们微微弯腰,回答说:"不敢当,我就是贝罗尼。

"三位英国妇女大吃一惊,想起昨天的不礼貌,一个个红着脸跑掉了。

关于谦虚的励志故事4.谦虚谨慎应该一以贯之(李自成骄奢毁功业)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在起义前期能和官兵同甘共苦,身先士卒,礼贤下士,因而屡战屡胜。

但随着起义队伍的壮大,功绩的显赫,他的骄傲情绪一天天滋长起来,贪图享受,拒听忠言,居然杀害了向他进谏的忠臣李岩,以致军心涣散,辉煌功业毁于一旦,落得个自身被害的结局。

试谈戴震之“生生之仁”

试谈戴震之“生生之仁”

试谈戴震之“生生之仁〞[论文关键词]生生之仁生生仁自然生命德性生命[论文摘要]戴震从天道与人道两方面论述“生生之仁〞,由天道而人道,他着重关注人道之生生:一方面肯定生生,即生命的需要和满足,为此他提出了“生养之道〞和“与天下共遂其生那么仁〞的观点;另一方面也肯定仁,即伦理标准的作用,为此他提出了“为相生养之道〞的观点。

这两方面的肯定,平衡了人外在的自然生命和人内在的德性生命。

这种平衡,既防止了只注重生命确实证而陷入穷欲和动物自然本能追求的泥潭的后果,又防止了高扬道德而对生命漠视乃至采取虚无主义态度的后果。

以生生释仁始于宋儒,他们把原始儒家阐释出来的标志人的伦理性、精神性品格的仁范畴与?易?之生生结合起来,使仁提升为表示天人合一论的本体范畴。

他们的致思灵感或来源于对自然界的观察:自然界万物发育流行,生生不已,他们由此而设想其背后有所谓“生理〞、“生机〞、“天地之心〞(张载)、“天地生物之心〞(朱熹),这种天之生理具于心乃为人道之仁。

“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之所得以为心者也。

〞[1]既然自然界发育流行、生生不已,由天道而人道,那么,人的本质也应该是生生不已。

人道也应围绕这生生不已而展开。

但理学家们却没有按照自身的逻辑开展下去,他们无视了生生而转向了仁的格外关注。

因为他们的关注点是未有天地之先就已经存在着的所谓神秘“天理〞及其它在人伦社会中表达出的道德秩序、道德理性、伦常纲目和表达在个人身上的道德先验性:“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

〞[2]而在他们的视域,仁乃是表示伦常纲目、道德理性、道德先验性之总目,他们最终确证了仁的形上性、绝对性和普遍性。

其生生释仁的目的似乎只是为仁找到本体依据,后却用仁来规定人道,用仁来压制生生。

所以很多学者说理学属于禁欲主义,是专制主义理论,大概就缘于此。

戴震对程朱理学进行了锋利的批判和深刻的解构,其论生生之仁就是一个显证。

戴震伦理思想的特点分析及影响探讨

戴震伦理思想的特点分析及影响探讨

戴震伦理思想的特点分析及影响探讨
戴震是中国清代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伦理思想对于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戴震伦理思想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调人性的本善
戴震的伦理思想从根源上否定了儒家的“性恶论”,认为人性本善。

据他的观点,“心性本善”是人的天然属性,只有遵循道德规范才能实现本善的状态。

因此,戴震的伦理思想追究的是行为规范,对于个人并没有提出强制性的观念。

二、追求正义与公正
戴震强调人们应该追求正义与公正,他认为,道德规范应该经过人类的理性和智慧来创造,而不是简单地靠传统和规矩。

在他看来,公正只有依靠人的理性才能达到,因此,要让人们在行为中体现公正,必须让大家接受普遍的道德规范。

三、尊重个人权利
戴震的伦理思想也特别强调个人权利的尊重。

他认为,个人的权利来自于他或她的本性,并且是不可剥夺的。

因此在行为中,个人权利应该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

戴震伦理思想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戴震的伦理思想创新地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观点,打破了之前的“性恶论”,对传统文化进行了一次较大的否定。

其次,他张扬了正义和公正,从而带动了中国近代的维新运动。

最后,借助于戴震的伦理性强大的个人权利思想,为中国社会的法制化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可以说,戴震的伦理思想不仅为中国社会提供了创建社会和谐的目标,同时也替中国近现代文化的制定起到了积极的意义。

论戴震的女性伦理观

论戴震的女性伦理观

论戴震的女性伦理观
戴震是清代思想家、文学家,被誉为“戏曲之父”和“文学大师”。

他的女性伦理观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主张男女平等,倡导尊重自然,反对任何形式的压制和剥削。

在《春闺梦》一书中,戴震以女性视角来探讨女性的命运与自由。

他认为,女性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和追求,不应该被限制在传统的婚姻和家庭中。

他批判了封建社会对女性实行的一夫多妻制度和遗弃女婴等行为,呼吁重视女性的权利和地位。

戴震还提出了“男能当女,女能当男”的思想,反对对男女的刻板印象和性别歧视。

他认为,男女之间应该是平等的,不应该因为性别而有所区别。

他强调人的内在世界的重要性,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被看作是独立的个体,而不是被社会角色所定义。

尽管戴震的女性观点超越了当时的社会,但他并不认为女性应该在婚姻和家庭中完全自由。

他仍然认为,女性应该遵守传统的家庭观念和道德标准。

他主张尊重自然规律,认为人的性别差异是不可逆转的,男女之间应该各司其职,共同建设家庭。

总的来说,戴震的女性伦理观是以崇尚自然和平等为主要特点的。

他认为,男女之间应该平等相待,在家庭和社会中都应该享有自由和权利。

他对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批判和对女性权利的呼吁,在当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于当今社会的性别平等运动也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试析戴震的理欲观及其意义

试析戴震的理欲观及其意义

试析戴震的理欲观及其意义戴震被誉为“儒学复兴”的先驱,他倡导“大同理想”,提出理想境界是“至诚、至明、至洁、至真”的,“理欲”则是戴震哲学的核心。

他认为,理欲即“理想的愿望”,是一个可以驱动人们前行并拓展人类文明的动力。

戴震的理欲观对于今天的社会意义重大,特别是在人们对未来社会的想象与探索过程中。

下面,我将通过阐述戴震的理欲观及其意义,并举例说明戴震的理欲观在当代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一、戴震理欲观的内涵戴震将“理想”与“欲望”结合,将理念和行动紧密关联起来,提出了“理欲”的概念,强调理念和行动的内在统一和互动。

他认为,“理欲”是具有自我完善、自我约束和人类进步功能的理念行动,既体现了人的自我本体,又表明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

换句话说,“理欲”是一种目标导向的、具有动力性的理念行动,是一个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核心动机。

二、戴震理欲观的意义历史的发展证明,人类社会文明始终在不断地演化和变革,在这个过程中,理念和行动之间的关系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这正是戴震理欲观的意义所在,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出说明:1、理念与行动的动态互动戴震将“理想”与“欲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强调二者之间的内在互动关系。

在他看来,理想的实现需要行动来支持和驱动,行动的目标和方向则需要理想的引领和指导。

因此,构建一种理念与行动之间的动态互动关系,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实现理想,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2、理念与行动的相互激发在戴震的理欲观中,理念和行动的相互关系不仅是一种互动关系,同时也是一种充满激发力的关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欲望,理想的实现需要行动的支持和推进,行动的目标和方向则需要理想的引领和指导。

因此,理念与行动之间的相互激发可以加速理想的实现,促进行动的顺利推进。

3、理想的价值取向戴震认为,“大同”的理想境界是“至诚、至明、至洁、至真”的,他发明了“志君者弘大同”的口号。

这样的理想境界有助于培养人们的基本品质,帮助人们认识到自我本体的完美,明确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

简述戴震的强恕去私的道德教育论

简述戴震的强恕去私的道德教育论

简述戴震的强恕去私的道德教育论
戴震是清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强恕去私的道德教育论在
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戴震认为,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使其成
为具有道德素质和高尚品格的人。

他主张的强恕去私是道德教育的核
心内容,指的是以谅解和宽容的态度来处理矛盾和冲突,特别是在私
人之间的纠纷中。

戴震认为,只有通过强恕去私的方式,才能真正化
解矛盾、化解纷争,从而实现和平与和谐。

根据戴震的强恕去私的理念,道德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宽容、谦虚、忠诚、正直、诚实、勤奋、刚毅等方面的素质培养,并且通过家
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等多方面手段进行宣传和传承。

同时,
他认为政府和社会应该引导人们秉持强恕去私的态度,遵循道德准则,树立起公正正义的社会理念,以创造一个和谐、稳定、安全的社会环境。

总之,戴震的强恕去私的道德教育论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对于
现代社会的道德建设和价值观引领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戴震对知识与道德关系的新诠释

戴震对知识与道德关系的新诠释

戴震对知识与道德关系的新诠释
戴震,字子安,号池霜,晚清中期浙江萧山人,绍兴茂林派的学者,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及社会活动家。

他是近代思想史上最著名的学者之一,在知识与道德关系的新诠释上做出了突出贡献。

戴震认为,知识与道德是紧密联系的。

他指出,“知识是道德的基础。

”知识不仅仅是学术知识,而是基本的人文素养和普世价值观,它包括了道德价值观、社会习俗、礼仪、艺术形式等等。

这些知识不仅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而且还能引导人的行为和思想,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氛围,促进道德的发展。

同时,戴震认为,道德也是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指出,“道德是知识的根本。

”道德也是一种知识,它代表了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应服从的原则和标准,它不仅指导人们的行为,也指导人们的思想和态度,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此外,戴震还认为,知识与道德的关系是互动的,它们促进彼此的发展。

他认为,知识是道德的基础,它是道德的先决条件;而道德又是知识的基础,它为知识的发展提供了指导。

这就是戴震对知识与道德关系的新诠释。

戴震的思想不仅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而且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今天,知识越来越重要,道德观念也越来越重要。

要做一个有德有才的人,就必须紧密联系知识与道德,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培养人文素养,强化道德意识,坚持道德准则,只有如此,才能将知识转化为实践,使道德得到实现。

戴震在知识与道德关系的新诠释上,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在今天,我们要做的就是正确认识知识与道德的关系,结合戴震的思想,在学习、生活和实践中,把知识与道德紧密结合起来,以求真知、行善、利他,从而使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戴震伦理思想的特点分析及影响探讨

戴震伦理思想的特点分析及影响探讨

戴震伦理思想的特点分析及影响探讨戴震是中国明末清初思想家、哲学家,他的伦理思想对中国历史上的社会变革和道德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戴震的伦理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传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化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伦理观。

本文将对戴震的伦理思想的特点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中国社会和思想的影响。

戴震的伦理思想的特点:1. 以仁爱为核心戴震将仁爱作为伦理思想的核心,认为仁者爱人,爱人则尽善尽美。

他强调人们应该发扬仁爱之心,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达到和谐共处的境界。

这种以仁爱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传统,也是戴震伦理思想的重要特点之一。

2. 倡导敬畏天命戴震在伦理思想中强调了对天命的敬畏和顺从。

他认为人应该顺应天命,顺应自然规律,不违背自然法则。

戴震将天命作为伦理行为的准则,强调了人们应该遵循天命,顺从自然规律,遵循天道,不可超越。

3. 强调道德修养戴震认为,人们应该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培养自己的品德和修养,做一个有德之人。

他强调人的修养和德行要比物质财富更加重要,提倡人们要以德立身,以德养德,从而实现个人的境界提升和社会的和谐共处。

4. 提倡节俭和勤俭持家在戴震的伦理思想中,他提倡了节俭和勤俭持家的生活态度。

他认为人们应该节俭,勤劳,勤俭持家,以良好的生活方式,来实现个人修养和社会的和谐。

以上就是戴震伦理思想的主要特点,其伦理思想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是在儒家传统思想的基础上进行深化和发展,特别是在注重天命,追求道德修养和强调节俭勤俭持家方面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

1. 对中国社会和思想的影响戴震的伦理思想对中国历史上的社会变革和道德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伦理思想注重了个人的德行修养和社会的和谐共处,强调了人们应该尊重天命,追求道德境界的提升,以及节俭勤俭持家的生活态度。

这些思想对于中国社会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社会稳定和道德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戴震理想人格的诠释、特征与启示》摘要:基于学界对此议题涉猎不多,本文就戴震理想人格的诠释、特征与启示进行思考,以期探寻戴氏人格理想和精神追求,助益当前公民理想人格塑造,在戴氏看来,凡天地、人物、事为等“实体实事”(“自然”)之中都有“理”的存在,这个“理”实为它们本身存在的“必然”之“则”(规律、制度或准则等),戴震人格理想既有对孔孟儒学理想人格的吸收与继承,也有对宋明理学与老庄释家理想人格的批判反思,体现了戴震人格理想的传承性、创新性、批判性与超越性等特征陶武摘要:人格问题一直为古今中外哲学家所关注。

乾嘉汉学主将戴震从三个方面诠释儒家理想人格内涵:士者以究心学术、心系民生为本,君子以仁欲兼得、闻道教化为要,圣人以仁智中和、自然无失为归。

戴震理想人格思想呈现了传承与创新、批判与反思、超越与局限等特征,并在理想人格培养的基本原则、有效途径和信心源泉等方面表现出诸多独到之处。

对此论题的研究于探寻戴氏人格理想和精神追求,促进当前公民理想人格塑造应当有所助益。

关键词:戴震;理想人格;诠释;特征;启示中图分类号:B2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20)03-0100-006人格问题一直为古今中外哲学家所关注。

理想人格是人们追求的蕴含于内、形诸于外的理想人生境界。

儒家哲学认为:“人是群体的人,个人应服从家庭和国家,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途径达到人格的完善。

”[1]身为乾嘉汉学翘楚,戴震更为关注义理之学,他秉承“正人心之要”的夙愿,致力儒家理想人格的诠释与践履。

基于学界对此议题涉猎不多,本文就戴震理想人格的诠释、特征与启示进行思考,以期探寻戴氏人格理想和精神追求,助益当前公民理想人格塑造。

一、戴震理想人格的诠释“理想人格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文化中人们最推崇的人格范型,这种人格范型最典型地体现了该社会文化的基本特征和价值标准。

”[2]在中国传统社会,儒家最为推崇理想人格构建。

研读戴震著作发现,他对士者、君子以及圣人理想人格的诠释与实践不仅丰富了传统儒家理想人格内涵,也为深究戴震哲学内涵与精神实质提供有益途径。

(一)士者以究心学术、心系民生为本儒家理想人格具有鲜明的层级性与递嬗性,孔子有庶人、士、君子、大人、贤者、圣人的区别,荀子同样记载孔子“人有五仪”(庸人、士、君子、贤人、大圣)的分疏。

可见,“士”标榜了先秦儒家独立人格觉醒的最初范型。

中国有着世界文化史上最为独特和最为悠久的士文化传统,“也许中国史上没有任何一位有血有肉的人物完全符合‘士的理想典型,但是这一理想典型的存在终是无可否认的客观事实;它曾对中国文化传统中无数真实的‘士发生过‘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鞭策作用”。

[3]戴震亦是以究心学术和关注民生为本的士者。

孔子设“文、行、忠、信”四教以教人,因此“术业有专攻”乃士者分内之事。

戴震终其一生都在著述讲学、传经授道,毕生著作及纂校之书近五十种。

[4]戴震以儒者身份践履自己的人生理想,不仅自己究心学术,更以传经授道为志业,培养了段玉裁、王念孙、孔广森等诸多优秀的学术传人。

戴震对百姓自救之路具有清醒认识,他说:“莫善于在民,莫不善于在官,使民自相补救,卒无胥吏之扰。

”[5]411戴震由此批判宋儒将仁义礼吹捧为“天理”,却对人伦日用漠不关心。

“古贤圣之所谓道,人伦日用而已矣……宋儒合仁义礼而统谓之理……因以此为‘形而上,为‘冲漠无朕;以人伦日用为‘形而下,为‘万象纷罗……六经、孔、孟之言,无与之合者也。

”[5]200在戴震看来,宋儒所言是名为继承儒家道统,实乃背离“六经”、孔孟的“贼道”行为。

作为最低贵族集团,士者在孔孟那里虽被赋予“见危致命”“不可以不弘毅”以及“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的理想品格,但是不断流动的社会阶层又给他们注入强烈的担当精神和忧患意识。

戴震不仅在学术上孜孜以求,而且乐为百姓鼓与呼,时时实践士者诺言。

(二)君子以仁欲兼得、闻道教化为要戴震没有满足于士者精神践履,还从更高层面阐释儒家君子理想人格。

如何處理贫富、贵贱与仁欲关系,是儒家君子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论语·里仁》)戴震继承了孔子思想,他说:“《记》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是故去生养之道者,贼道者也。

细民得其欲,君子得其仁。

遂己之欲,亦思遂人之欲,而仁不可胜用矣;快己之欲,忘人之欲,则私而不仁。

”[5]27戴震强调,君子亦是人,他们虽然“无终食之间违仁”,但也与常人一样有欲有乐。

戴震的仁、欲之辨是对宋明理学割裂理欲的有力纠正,也是对普通百姓追求生活权利的充分肯定。

从孔子的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到孟子的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足见“闻道”对于君子理想人格的重要意义。

戴震深有同感,他说:“立身守二字曰不苟,待人守二字曰无憾……其得于学,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不为一时之名,亦不期后世之名。

有名之见其弊二:非掊击前人以自表襮,即依傍昔儒以附骥尾。

二者不同,而鄙陋之心同,是以君子务在闻道也。

”[5]371在儒家看来,人生在世,立身待人至为重要,孔子“三修”(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和修己以安百姓)说出了此中真谛。

戴震也是从立身、待人两方面强调君子“务在闻道”,“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体现了“闻道”君子和戴震的奋斗目标与思想坚守:“不以人蔽己”,就是说不能迷信权威、株守先儒,以防“先入为主而惑以终身”[5]372;“不以己自蔽”,就是不能堕入以“未至十分之见”为定论的自我蒙蔽。

重视教育是先秦儒家就已确立了的优良传统。

孔子创办私学,“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开辟平民教育之先河;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孟子·尽心上》),将教育视为高于天下的君子之乐,又显露精英教育的端倪。

相比之下,戴震也把教化视为君子之职。

他说:“故君子克己之为贵也,独而不咸之谓己。

以己蔽之者隔于善,隔于善,隔于天下矣;无隔于善者,仁至,义尽,知天。

”[5]24君子不只胸怀仁爱、死守善道,而且友善助人、乐于教化。

戴震说:“善,以言乎天下之大共也……君子之教也,以天下之大共正人之所自为。

”[5]9“天下之大共”是对最大多数人通感与良善的尊重,君子之职责就在于保持自身道德品行的同时垂范教化,让天下人知善、向善和守善。

(三)圣人以仁智中和、自然无失为归孔子明确提出系统的成人标准(智、仁、勇、艺、礼、乐),士、君子、贤者与圣人不同程度地分有这些品质。

贤者与圣人在先秦儒家那里尚有差距,然而随着“学做圣贤”成为传统中国的教育目标与至高标准,圣、贤在戴震那里常被用作同义词,并列作“圣贤”或“贤圣”,如“尽是非之极致,存乎智者也,贤圣之德由斯而备”[5]10,“圣贤论行,固以忠信为重”[5]204,等等,所以戴震的圣人观与贤人观自当合并观之。

圣人乃儒家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

从孔子感慨“圣人,吾不得而见之”(《论语·述而》),到王阳明期望“见满街人都是圣人”(《传习录下》),圣人在儒家不同发展阶段已被赋予不同内涵,仁智中和与自然无失两者共同构成了戴震圣人观念的核心要义。

孔子敬畏圣人,他虽未给圣人下定义,却已用“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与“有始有卒”来盛赞圣人,强调圣人源于仁者而又高于仁者。

孟子更是推崇圣人,在承认“圣人与我同类”的同时,赞誉圣人乃“人伦之至”(《孟子·离娄上》)、“百世之师”(《孟子·尽心下》),进而给圣人以明确定义:“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

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孟子·尽心下》)戴震的圣人思想显然深受孟子影响,他说:“是故生生者仁,条理者礼,断决者义,藏主者智,仁智中和曰圣人。

”[5]8戴震借用孟子的仁义礼智“四端”来诠释圣人观,并在内涵方面加以细化。

戴震认为,人伦日用之中的仁、义、礼作为人道中的至高准则,集于一身彰显智、仁、勇三种美德,这是对孔子“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的继承与弘扬。

戴震尤其强调“诚”乃圣人的本质特征,“诚”是“仁义礼”(善端)和“智仁勇”(三达德)的有机融合,也是人们善心、美德和懿行的完美体现。

如果说智、仁、勇三者是君子材质之美、德性之核,圣人就是“诚”的化身,即智、仁、勇、义、礼的完满融合。

“自然”概念在《论语》《孟子》文本没有出现,自然与圣人关系也尚未论及。

不过,二程子所言“孔子言语,句句是自然;孟子言语,句句是实事”[6]76,已揭示自然与儒学之间存在某种关联。

自然和必然是戴震哲学的重要概念。

圣人是仁义礼智信的化身,体现自然与必然的统一。

戴震说:“天下自然而无失者,其惟圣人乎!孔子言:‘从心所欲不逾矩。

‘从心所欲者,自然也;‘不逾矩者,归于必然也。

必然之与自然,非二事也,就其自然明之尽,而无几微之失焉,是其必然也;如是而后无憾,如是而后安,是乃古贤圣之所谓自然也。

”[5]60戴震从自然必然的角度阐释了“从心所欲不逾矩”,可谓匠心独运。

戴震用自然与必然阐述他的圣人思想,也是对宋儒圣人观念的一种回应与批判。

在戴氏看来,凡天地、人物、事为等“实体实事”(“自然”)之中都有“理”的存在,这个“理”实为它们本身存在的“必然”之“则”(规律、制度或准则等)。

后儒(宋儒)不解其意,超越实际去探求事物背后之原因,将之视为“如有物焉”的实体(“理”)。

这个被宋儒视为“必然”之“理”由于脱离了万物自身之“自然”,成为老释所言之“真宰”与“真空”,割裂了自然与必然的关系,已经背离了儒家“六经”与孔孟本意。

犹如天地自然界有它自身条理,人世间也同样存在因为充分体察人间道理而被众人推举的“圣智”者。

所谓圣人,就在于他们能在日常生活中努力按照必然法则立身处世、教化他人。

立足自然与必然的角度,戴震推崇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因为它达到了自然与必然、自由与自觉完美结合的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状态。

圣人以仁智中和、自然无失为归,体现儒家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彰显了戴震超越前人、与众不同的圣人理想。

作为三个不同序列的人格范型,士、君子与圣人的理想人格标准无疑高低有别:圣人是终极的难以企及的理想人格标准,君子是现实的可望可即的最高人格标准,士则是日常生活尽力遵循的一般标准。

然而它们又绝非泾渭分明、格格不入,如儒家“士君子”人格以及“圣人亦人”理念就是这种思想的反映。

戴震对士、君子与圣人三个层面理想人格的阐述更多是对他们共同精神品格的揭示与肯定,也彰显了戴震人格理想的内在特征和精神追求。

二、戴震理想人格的特征中国古代虽无“人格”概念,但是中国文化却有着丰富的“成人”观念,可被视为“人格”概念的中国式表达。

如儒家的士、君子、圣人,道家的至人、真人,以及佛教的佛陀、觉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