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震哲学系

合集下载

湖南大学中国哲学开题报告-“自然”与“必然”—戴震哲学探原名师教案与资料

湖南大学中国哲学开题报告-“自然”与“必然”—戴震哲学探原名师教案与资料

湖南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一、文献综述戴震,字东原,安徽休宁人,生活在雍正乾隆年间,是清代为数不多的能兼治汉学与宋学、考据学与义理学的汉学家,并在成为皖派考据学领袖的同时,建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代表作是《原善》和《孟子字义疏证》。

在戴震的哲学体系中,他经常使用“自然”与“必然”这对范畴来阐述自己的哲学观点,可以说这对范畴是他整个哲学体系的核心范畴。

后人在研究戴震哲学时不同程度地注意到了这对范畴。

1、关于戴震的“自然”与“必然”周辅成在《戴震——十八世纪中国唯物主义哲学家》一文中从社会道德方面对“自然”与“必然”的关系做了比较详细的论述。

他说:“‘必然’这个概念常常被过去的哲学家用‘当然’一词表示。

但‘当然’这个词一转就是道德意义即有一定目的为规定者。

‘当然’在程朱理学中的意义往往是规定道德规律是自然规律的根源。

而在戴震认为道德规律离不开自然规律。

所以他首先把‘当然’改成了‘必然’。

”1认为戴震首先就是一反过去哲学家用“当然”表示“必然”、程朱理学以“当然”为道德规律主宰自然规律的传统,而改“当然”为“必然”,以示其哲学体系与程朱理学的区别。

又说:“在戴震看来,尽管人类能有‘必然’的规律,这规律只是人类特殊所有;但实际乃是‘分’于天道的结果。

必然的道德规则是人类特殊所有的规则,但这个规则,也是循乎自然规律的规则。

也是使人类不致丧失‘自然’的规则。

”2他把‘自然’理解成自然规律,把‘必然’理解为道德规律,道德规律是人类所特有的,但道德规律又是源于自然规律的。

1周辅成:《戴震——十八世纪中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22页2周辅成:《戴震——十八世纪中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23页认为戴震强调“必然”,是天道必然的自然性,特别是人道的自然性,道德的自然性,以及人类自身的自然性。

张岱年在《宋元明清哲学史提纲》中对戴震的“自然”与“必然”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戴震的人性哲学及其启蒙意义

戴震的人性哲学及其启蒙意义

V 1 3 NO 1 o .1 .
M a .2 2 t 0l
戴 震 的人性哲学及其启 蒙意义
魏 义 霞
( 黑龙江大学 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研究中心、哲学学院,黑龙江 哈 尔滨 10 8 500)
[ 摘 要] 戴 震是著 名 的早 期 启 蒙思想 家 ,不仅对 “ 宋儒 以理 杀 ’提 出控 诉 ,而且通 过对
震一再强调 :
天道 ,阴 阳五行 而 已矣。人 物之性 ,分 于道 而
有之 ,成其各 殊者 而 已矣;其不 同类者各 殊也 ,其
同类者相似 也 。
杜撰一个虚 空之理 ,进而 号召人们 “ 去人欲 ,存天
理” 。为此 ,戴震 针锋相对 地提 出了 “ 理者存 乎欲 者也”的命 题 ,以此强 调在理与欲 的关 系上 ,欲更 为重 要和根本 。“ 理者存 乎欲者 也”探讨 的是理欲 关系 ,以本体领 域对理 的界 定为基础 ,理论重心和
化流 行的思路解 决人性 问题 , 进而将 欲说成是 由气
这就是说 ,气化 生物 ,“ 以类 孳生” ,性是 由气 决定的 ,气是性 的载体 ,因为物 与物 、人 与物 和人 与人之 间的区别 说到底是 以 “ 其气类别之 ”的 。循 着这个 思路 ,他 进而宣布 ,万物 以 “ 气类 ”区别 , “ 舍气类 则无性 之名” 。万物之性 皆以气 为基础 ,离 开气 ,性 便无从谈起 。对 于性与气之 间的关系 ,即 性对气 的依赖 ,戴震论述 说 :“ 气心知 ,性之 实 血 体也 … - - 安睹所谓 性 。 按照 他 的理 解 ,事物 舍气 ”③
理欲 关系的重新诠释为宋明理学推 崇的天理祛魅 ,借此解构理学 “ 以理杀人’ ’ 。具体地说,他
从气化流行入手揭示人性的基本 内容,强调天理存在 于人欲之 中;在肯定人欲正 当性、合理 性的基础上 , 呼吁遂欲达情。作为戴震人性哲学的核心命题 ,“ 理者存乎欲者也”对理欲关系 进行了重新解读,具有鲜明的启蒙意义和价值。 [ 关键词] 戴震;人性哲学;“ 理者存乎欲者也” ;启蒙意义

关于戴震哲学思想的评价问题

关于戴震哲学思想的评价问题

作者: 冒怀辛
出版物刊名: 江淮论坛
页码: 59-62页
主题词: 哲学思想 戴震 唯物主义观点 评价问题 阴阳五行 理学家 形而下 十八世纪 思想家理学思想
摘要:<正> 戴震(公元一七二三--一七七七)是十八世纪中国封建社会末期伟大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对于他的哲学思想,在许多方面还值得进一步细致地分析研究。

今年是戴震诞生二百四十周年纪念,以下几个问题和粗浅的意见,先提供出来,希望同志们批评纠正。

一、关于戴震的宇宙观戴震解释易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是本着一元论的主张,反对了宋儒的理气二元论。

宋朝理学家认为“道”或“理”是形而上的虚无缥渺的东西。

理学家认
为“道”是“如有物焉,得于天而具于心”,把“道”加上神秘主义的色彩。

戴震与此相反,他认为“形而上”是指“形以前”,“形而下”指“形以后”。

“形”的“以前”、“以后”,以是否“成形质”来区分,而“道”就是“一阴一阳”,流行不巳的“气”,不是“形而上”的。

这是研究戴震哲学思想的一个关键。

戴震哲学系

戴震哲学系

董志翘先生也希望学界关于:“戴震考据学方法和思想的对于当时和后代的影响及其学术的传承,更应该作进一步的研究。

……挣脱‘地域’,‘学派’之争的羁绊,采取黜虚务实的态度,用材料实证的方法,从学术发展史的角度,对乾嘉时期苏皖地区考据学者的生活背景,学术交往及其著述入手,关注几位具有影响力的大学者,理清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对他人的影响。

”戴震以情契情而解理,使得学术思想的动向从理归向了礼。

焦循发展戴震思想即在此处,最终舍理言礼、舍理言让。

虽焦循言礼主要集中于《性善解》、《格物解》和《论语通释》,但在《孟子正义》中也可见其菁华。

《孟子正义》卷十五,焦循曰:“何为仁,亲亲是也。

何为义,敬长是也。

道,即平天下之道也。

事,即平天下之事也。

指之以在迩在易,要之以其亲其长。

亲其亲,则不致于无父;长其长,则不致于无君。

尧舜之道,孝悌而已。

其为人也孝悌,犯上作乱未之有也。

舍此而高谈心性,辨别理欲,所谓求诸远,求诸难也。

”又曰:“人人知有君臣父子夫妇,此‘性善’之指也。

”焦循申之以五伦,正因为五伦即礼之本,舍理而言礼。

又曰:“孔孟所以重博学者,即尧舜变通神化之本也。

人情变动,不可以意测,必博学于古,乃能不拘一端。

彼徒执一理,以为可以胜天下,吾见其礼矣。

”此外,焦循舍理言礼、舍理言让的思想亦受到程瑶田的影响。

就《孟子正义》言之,焦循引用且表认同的程瑶田《论学小记》中观点即有15处,其中也多论礼、让。

焦循《孟子正义》中凡理义之论,引戴震《孟子字义疏证》的同时,往往又引用程瑶田《论学小记》以补充之。

如《孟子正义》卷十一,“人之有道也”句下,焦循曰:“程氏瑶田《通艺录·论学小记》云:‘吾学之道在有,释氏之道在无。

有父子,有君臣,有夫妇,有长幼,有朋友。

父子则有亲,君臣则有义,夫妇则有别,长幼则有序,朋友则有信。

以有伦故尽伦,以有职故尽职,诚者实有焉而已矣。

’”即是对前面戴震所谓:“人道,人伦日用,身之所行皆是也。

”的补充阐释。

戴震哲学重知之因探析

戴震哲学重知之因探析

颜元的重行哲学形成对照, 更是因为它把推崇“ 道问学” 社会和学 的 术背景。 对这一历 史背 探讨将有助于 景的 我们更好 朱熹哲学排除在重学之外 , 与程朱理学的重“ 也形成对 地了 知” 解戴震哲学的重知特色及其在中国 哲学史上的 意义。 照。 戴震重知的特点曾引起过研究者的关注。胡适在《 戴东 影响戴震重知哲学产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就主要因 原的哲学》 一书中多次提到戴震的重知之意和“ 纯粹理智的 素言, 大体上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明清之际 诸 态度”并认为这是“ , 戴学的真精神” 1P 余英时从思 儒批判理学的视角到清 。[】8 (9 代中叶发生了的 转变, 从拆除理学

哲学形态的出现 ,在一定时期内甚至导致了儒学重心的 科学的研究也为他的哲学提供了重要工具。以上诸因素的
转移, 表现出某些近代色彩。
存在和滋长, 导致了 清代学术领域中 道德理性的逐步失落 所谓戴震哲学重知, 不是就一般意义上的 重视知识或 和知识理性的 一再高扬, 并最终汇成重视知识的潮流, 戴震 轻视知识而言的, 而是就它突出了“ 或“ 知” 知识” 在哲学中 的重知哲学就是这一潮流的升华和体现。 的地位和作用而言的。 从一般意义上看, 整个儒学传统在多
想史的角度考察戴震的“ 智识主义”认为它是“ , 儒家智识主 的基本概念人手否定理学成了 戴震哲学的任务; 其次, 伴随 义发展到高峰时代的典型”强调了它作为儒学发展链条上 考据学的兴起学术领域出现了重视实证的 , 观念, 作为考据 的一环同传统所具有的密切联系。【】a () r戴震的重知已表 学重镇的戴震将实证思想和实证方法从一般考据原则提升 现为其哲学的基本形态, 他的哲学可以称之为重知哲学。 这 为哲学思想和 哲学方法; 再次, 西学的传人以及 戴震本人对

戴震

戴震

戴震(1724——1777),清代考据学家,思想家。

字东原,安徽休宁隆阜(今属屯溪)人。

进士,曾任纂修、翰林院庶吉士之职。

在哲学上,他认为物质的气是宇宙本原,阴阳、五行、道都是物质性的气。

认为理是事物的条理,是事物的规律,不能脱离具体事物而存在,理就在事物之中,“理化气中”。

他还认为宇宙是气化流行的总过程,“天地之气化流行不已,生生不息”。

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天地之化”,通过耳目鼻口之官接触外物,心就能发现外物的规则,致知格物就是对事物进行考察研究,只有经过观察和分析,才能认识事物的道理。

他还提出“光照说”,认为心之认识如同火光照物,光小照得近,光大照得远,这实质上是一种朴素直观的反映论。

在伦理思想方面,认为人“有欲、有情、有知”,这是人的本性,否定情欲,也就否定了“人之为人”。

他主张要区别欲与私的界限,认为私是“欲之失”,不能“因私而咎欲”。

要“理存乎欲”,使人的自然情欲得到合理的满足,而不能只“存理灭欲”。

他还提出“以情洁情”的主张,反对道学家的伪善,“以理杀人”。

一生著作很多,包括算学、天文、地理、声韵、训诂、考据、哲学等多方面内容。

有《戴震文集》(中华书局版,1980)、《戴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版,1980)等。

针对当时对汉儒传注株守笃信的学术倾向,提出“志乎闻道”的为学宗旨,主张寓义理于考证,在对儒家经典的训诂中去求义理。

所著《孟子字义疏证》、《原善》及《答彭进士允初书》等,批判宋明以来程朱陆王之学,集中阐明其哲学主张,在清代思想史、哲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书中提出了“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的见解。

认为理就是条理,而宋明理学家的所谓理,不同于儒家经典中的理。

指出:“就事物言,非事物之外别有理义也。

”抨击程朱“以理为气之主宰”是“诬圣乱经”。

痛斥宋明理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之说是“适成忍而残杀之具”,是“以理杀人”。

与之针锋相对,他提出了“欲,其物;理,其则也”的命题,认为“凡事为皆有于欲,无欲则无为矣。

通过戴震哲学思想与程朱理学的比较谈谈戴震哲学思想的社会现实意义

通过戴震哲学思想与程朱理学的比较谈谈戴震哲学思想的社会现实意义

通过戴震哲学思想与程朱理学的比较谈谈戴震哲学思想的社会现实意义通过戴震哲学思想与程朱理学的比较,谈谈戴震哲学思想的社会现实意义年级: 10 生物技术姓名: 刘阿娟学工号: 21009051030戴震是18世纪中国著名学者和唯物论哲学家。

他受朱理学、特别是朱熹思想的影响,是思想是发展的必然;戴震批判程朱理学的局限性,也是学术前进发展的必须。

从思想史角度讲,戴震思想的产生就是对程朱理学的继承、突破和发展的重大成果和具体表现。

戴震思想直接集成了程朱理学的基本精神和核心内容,并通过这一桥梁归一孔孟之道的渊源。

比较两人的特点我们可以发现:1、戴震的哲学思想是以“气化即道”的自然观为基础的。

“理”是程朱理学的中心范畴和核心概念,戴震沿用它并作了发挥性的诊释。

原来意义的“理”是“有物有则”的“则”,它贯穿于宇宙之中、万物之间、天之之际,使人们对自然存在观察、思考、分析、归纳、抽象而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

这种“理”不以任何个人的意志为生灭和转移,对任何人都一样起作用,不因贫富贵贱而不同,“理”的面前人人平等。

2、程朱理学把“理”看着万物之本,又将“理”与“道”放在同一个层次上,认为“道”即“理”,都是自然的本原和归宿。

戴震敢于对统治徽州数百年的程朱理学进行激烈、彻底的批判和抨击,展现了他实事求是的学风和敢于突破的勇气,这正是今天我们学术界、理论界和思想界所缺乏的和需要的可贵精神风貌。

戴震思想的学术价值需要我们进一步挖掘,它们的社会价值也要求我们深刻探讨。

先进思想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是那个时代的新生事物,更在于它具有长盛不衰的历史意义。

戴震思想就是这样的先进思想,它具有可发扬的当代价值:一、有助于挖掘传统文化深蕴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浑厚博深。

但是无论儒、释、道主流,还是诸子百家各派,都有一些基本相同的概念名称,主要有“道”和“理”内涵的创新,给我们以启迪,有助于挖掘传统文化丰富的深蕴。

二、有助于弘扬中华文化精髓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传承和更新的,其精深无底、活力无限,处于代代承杨和创新之中。

戴震哲学与程朱理学比较及现实意义

戴震哲学与程朱理学比较及现实意义

戴震哲学与程朱理学对比及戴震哲学现实意义戴震是乾嘉考据学派中出类拔萃的考据大家,同时也是清朝中期成就卓著的思想家。

一:戴震在《孟子字义疏证》中所阐述的哲学基本观点认为,道指阴阳气化,即物质的运动、变化;理指气化过程中的条理,也就是事物运动的规律;气则是万物的本原。

他说:道,犹行也;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

《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

”《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行亦道之通称。

阴阳五行,道之实体也。

古人言道,恒赅理气;理乃专属不易之则,不赅道之实体。

而道、理二字对举,或以道属动,理属静,或道主统,理主分;或道赅变,理主常。

此皆虚以会之于事为,而非言乎实体也。

“道”和“理”都离不开气,气才是世界本原。

戴震所说的阴阳二气和五行的运动变化就是道的实际内容,表现了世界的物质性和物质与运动不可分的思想内容。

戴震指出,程朱关于“理是形而上,气是形而下”,把“理”说成是“气”的主宰,这是背离《易》的原意的。

他指出形而上和形而下并不是精神和物质的区别,而是同一物质性的气的不同形态。

形而上指的是气化流行尚处浑沌未分状态,形而下指的是由于阴阳气化而产生了人和物以后的状态。

这种解释进一步论证了只有气才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并成为批判程朱学派“理气之辨”的重要依据。

戴震进一步认为,生生不息的气化过程是有条理的。

“一阴一阳,其生生乎,其生生而条理乎。

”“惟条理是以生生,条理苛失,则生生之道绝。

”气化之所以能连续不已,是因为有条理,如果没有条理,运动变化就不能进行下去了。

这是对客观世界运动和规律的内在联系的精辟见解。

戴震还深入论证了气在理先、理寓于事物之中的道理。

他认为,理就是气化过程中的条理,是事物中的公理。

由于气化流行分化的不同,由于阴阳五行“杂糅万变,是以及其流形,不特品物不同,虽一类之中又复不同”,也由于其分而有不齐,事物都是具体存在而各不相同的,形成了天地间事物千差万别、每一具体事物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本质、特殊规律的状况,所以他强调必须仔细考察事物的具体规律——分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董志翘先生也希望学界关于:“戴震考据学方法和思想的对于当时和后代的影响及其学术的传承,更应该作进一步的研究。

……挣脱‘地域’,‘学派’之争的羁绊,采取黜虚务实的态度,用材料实证的方法,从学术发展史的角度,对乾嘉时期苏皖地区考据学者的生活背景,学术交往及其著述入手,关注几位具有影响力的大学者,理清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对他人的影响。


戴震以情契情而解理,使得学术思想的动向从理归向了礼。

焦循发展戴震思想即在此处,最终舍理言礼、舍理言让。

虽焦循言礼主要集中于《性善解》、《格物解》和《论语通释》,但在《孟子正义》中也可见其菁华。

《孟子正义》卷十五,焦循曰:“何为仁,亲亲是也。

何为义,敬长是也。

道,即平天下之道也。

事,即平天下之事也。

指之以在迩在易,要之以其亲其长。

亲其亲,则不致于无父;长其长,则不致于无君。

尧舜之道,孝悌而已。

其为人也孝悌,犯上作乱未之有也。

舍此而高谈心性,辨别理欲,所谓求诸远,求诸难也。

”又曰:“人人知有君臣父子夫妇,此‘性善’之指也。

”焦循申之以五伦,正因为五伦即礼之本,舍理而言礼。

又曰:“孔孟所以重博学者,即尧舜变通神化之本也。

人情变动,不可以意测,必博学于古,乃能不拘一端。

彼徒执一理,以为可以胜天下,吾见其礼矣。

”此外,焦循舍理言礼、舍理言让的思想亦受到程瑶田的影响。

就《孟子正义》言之,焦循引用且表认同的程瑶田《论学小记》中观点即有15处,其中也多论礼、让。

焦循《孟子正义》中凡理义之论,引戴震《孟子字义疏证》的同时,往往又引用程瑶田《论学小记》以补充之。

如《孟子正义》卷十一,“人之有道也”句下,焦循曰:“程氏瑶田《通艺录·论学小记》云:‘吾学之道在有,释氏之道在无。

有父子,有君臣,有夫妇,有长幼,有朋友。

父子则有亲,君臣则有义,夫妇则有别,长幼则有序,朋友则有信。

以有伦故尽伦,以有职故尽职,诚者实有焉而已矣。

’”即是对前面戴震所谓:“人道,人伦日用,身之所行皆是也。

”的补充阐释。

又如《孟子正义》卷二十二,“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句下,焦循注云:“程氏瑶田《通艺录·论学小记》云:‘有天地然后有天地之性,有人然后有人之性,有物然后有物之性。

有天地人物,则必有其质,有其形,有其气矣。

有质有形有气,斯有是性,是性从其质其形其气而有者也。

是故天地位矣,则必有元亨利贞之德,是天地之性善也。

人生矣,则必有仁义礼智之德,是人之性善也。

若夫物则不能全其仁义礼智之德,故物之性不能如人性
之善也。

’”又是对前面戴震所谓:“人之心知异于禽兽,能不惑乎所行之善。

”的补充说明。

再如同卷“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

”句下,焦循注云:“程氏瑶田《通艺录·论学小记》云:‘天分以与人而限之于天者,谓之命。

人受天之所命,而成之于己者,谓之性。

此限于天而成于己者,及其见于事为,又有无过无不及之分,以为之则。

是则也,以德之枢地言之,谓之中庸。

以圣人本诸人之四德之性,缘于人情而制以与人遵守者言之,谓之威仪之礼。

盖即其限于天成于己者之所不待学而可知,不待习而可能者也。

亦即其限于天成于己者之所学焉而愈知,习焉而愈能者也,是之谓性善。

’”又是对戴震所论:“性之欲,其自然之符也;性之德,其归于必然也。

归于必然适全其自然,此其为自然之极致。

……凡动作威仪之则,自然之极致也,民所秉也。

”的解释。

钱穆曰:“里堂与易畴友善,其为《孟子正义》,颇采易畴《论学小记》。

……里堂论孟子性善,颇近阳明,其说或得自易畴也。

欲求东原与里堂、次仲议论思想转接处,不可不治易畴。

”1钱氏谓程氏正是焦氏和戴氏思想转接处,也正可以从侧面说明戴震哲学思想对焦循及其《孟子正义》影响之深。

《理说》:“君长之设,所以平天下之争也。

故先王立政之要,因人性以制礼。

故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天下知有礼而耻于无礼,故射有礼,军有礼,讼狱有礼,所以消人心之忿而化万物之戾。

渐之既久,摩之既深,君子以礼自安,小人以礼自胜,欲不治,得乎?后世不言礼而言理。

九流之原,名家出于礼官,法家出于理官,齐之以刑则民无耻;齐之以礼则民且格,礼与刑相去远矣。

惟先王恐刑罚之不中,务于罪辟之中,求其轻重,析及豪芒,无有差谬,故谓之理,其官即谓之理官,而所以治天下则以礼,不以理也。

礼论辞让,理辨是非,知有礼者,虽仇隙之地,不难以揖让处之。

若曰虽伸于理,不可屈于礼也。

知有理者,虽父兄之前,不难以口舌争之。

若曰虽失于礼,而有以伸于理也。

今之讼者,彼告之,此诉之,各持一理,譊譊不已。

为之解者,若直论其是非,彼此必皆不服,说以名分,劝以孙顺,置酒相揖,往往和解。

可知理足以启争,而礼足以止争也。

明人吕坤有《语录》一书,论理云:‘天地间惟理与势最尊,理又尊之尊也。

庙堂之上言理,则天子不得以势相夺,即相夺,而理则常伸于天下万世。

’此真邪说
1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501页,商务印书馆,1997。

也。

孔子自言事君尽礼,未闻持理以要君者。

吕氏此言,乱臣贼子之萌也。

”1戴震《孟子字义疏证》的主要目的就是批判宋明理学家“舍欲言理”,揭露“以理杀人”的罪恶,而焦循则进一步揭示“理足以启争,而礼足以止争”,辨析“后世不言礼而言理”的反动本质,提出“治天下则以礼,不以理也”的主张。

戴震之后,由焦循和凌廷堪将“以礼代理”学说进一步推阐与发扬。

1焦循.焦循诗文集[M].扬州:广陵书社,2009.18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