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戴震的读书故事
中国历史故事-清代语言文字学家戴震简介 戴震是怎么死的?

中国历史故事-清代语言文字学家戴震简介戴震是怎么死的?公元1723年,在一片雷声震天之中,清脆的婴啼穿破雷声,在一个非常普通的行商家庭响起。
这个婴儿,便是戴震。
戴震为什么会被取名为“震”,大家应该都心里有数了。
戴家祖上在唐朝曾经做过大官,后来到了戴震的曾祖和祖父时,家族开始衰落,再没有出过当官的。
到了他父亲这一代,戴震的父亲戴弁更是成为一位卖布的行商,在江西一带经营着小本生意。
商人在古代的地位十分低,诸多行业中排在末尾,比靠天吃饭的农民更加不堪。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自己为了生计行商,却并不想自己的后代也是如此。
所以戴震自幼就被自己的父亲送往私塾读书,而他也十分争气,很有读书的天分。
据史料记载,戴震小的时候过目成诵,十岁的时候就能读书数千言不休。
甚至还曾经反问老师,将老师给难住了。
今日流传的“戴震难师”的故事,说的就是此事!他十八岁的时候跟随经商的父亲来到江苏南丰,幕后又到福建邵武读书,师从程询、江永,学问大进。
二十二岁的时候著《筹算》,二十四岁成《考工记图注》,三十三岁完成《勾股割圜记》、《周髀北极璇玑四游解》,声名很显。
三十三岁的时候,也就是乾隆二十年,戴震“避仇入都”。
因为状告豪绅侵占自己的祖父,反被其用银钱贿赂县令,勾结一起致罪。
为了脱身避难,最终仓促逃往京城。
因为离开的匆忙,钱财衣物都未曾带齐,只在歙县会馆寓居,饭食都难以为继。
虽然这段日子生活艰苦,但也是戴震一生中十分重要的转折点。
在寓居北京期间,他与纪昀(纪晓岚)、钱大昕等著名学者相交,不仅学识大有长进,并且还在朋友的帮助下,将《勾股割圜记》和《考工记图注》刊印,大获成功,名震京城。
留在京城期间,他受吏部尚书王安国聘请,教授王安国子王念孙读书。
王念孙与戴震的另一位学生段玉裁后来在训诂学和经学等领域获得很高的成就,成为戴震最著名的两个学生。
在京城的生活一直持续到王安国去世,乾隆二十二年王安国离世之后,戴震才离开京城南下。
戴震在当时的声名很高,但是有一点一直都是他的遗憾,那就是科举。
大儒戴震,前清学者第一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大儒戴震,前清学者第一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戴震字东原,又字慎修,号杲溪。
雍正元年(1724年)腊月廿四出生在安徽徽州府(今黄山市)休宁县隆阜街。
戴震生于深冬,但出生时却雷声大作,甚是少见。
因此,他父亲给他取名为“震”。
戴震小时候由于家庭贫困,不得不随父母四处奔波,还讨过饭,十岁才读私塾。
去读私塾后,便显露出超强的记忆力,那真是过目不忘。
这其中还有个小故事:小戴震走在大街上,突然饿了,看有卖烧饼的,但由于没有钱,他突然心生一计。
他来到烧饼店,看到记账的账本,拿起来看一眼就仍进炉火里。
店老板一看就怒了,要打他。
小戴震说:“我能给你再抄一份,前提是得给我几个烧饼。
”店老板不信,只见小戴震刷刷点点,写完了。
店老板一看,这可真神了,于是给了小戴震几个烧饼。
戴震不满于背诵,还要弄懂背后的深意。
有一次私塾先生在讲《大学章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老师读完后,告诉学生:“这句话是孔子讲的,曾子述之。
后面的是《传》,是曾子对孔子讲的进行解释,曾子的门人记录了下来。
”只见这时,戴震突然问道:“先生,您怎么知道这些?”私塾先生说:“这都是朱老夫子说的。
”戴震又问:“那朱老夫子什么时候的人?”先生回答:“南宋”;“那孔子曾子呢?”回答:“周朝”。
接着问道:“那孔子曾子和朱老夫子相差多少年呢?”先生回答:“差不多两千年吧。
”只听戴震说:“既然相差那么久,朱老夫子又是根据什么断定就是那么回事呢?”私塾先生大为惊讶,认为这孩子不是等闲之辈。
戴震十六岁之前就将《说文解字》和《十三经注疏》背得滚瓜烂熟。
二十岁时偶遇当时的著名学者江永,遂拜江永为师。
江永博通古今,尤长于考据之学,深究《三礼》,撰《周礼疑义举要》颇有创见。
于音韵、乐律、天文、地理均有研究。
戴震在江永那里,学问大有长进。
戴震二十二岁时写成《筹算》两卷,二十四岁时写出《考工记图注》,三十岁到三十三岁完成《勾股割寰记》、《周稗北极璇玑四游解》等自然科学著作。
三十三岁之前还著有《六书论》、《尔雅文字考》等文化著作。
戴震(清考据学家,思想家)

戴震(清考据学家,思想家)戴震(1723——1777),字慎修,⼀字东原,号杲溪。
安徽休宁⼈。
出⾝徽州⼩商贾之家,乾隆举⼈,屡考进⼠不中,后纂修《四库全书》,殿试赐同进⼠,任翰林院庶吉⼠。
少时勤学好问,成年后,对经学、天⽂、历算、地理、⾳韵、训诂等都有深⼊研究,为18 世纪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考据学⼤师及“徽派朴学”集⼤成者。
戴震幼从塾学,遍览诸经及⼩学之书。
⾃⼗七岁时即有志闻道,已尔精通《⼗三经注疏》,“谓当先从事于字义制度名物以通六经之语⾔。
考诸篆书,由《说⽂》以观古圣⼈制作本始。
更念《尔雅》为承学津筏,⼜殚⼼其书,旁推交勘,尽得古画古义古⾳声。
有⼀字不准六书,⼀解不贯群经,即⽆稽者不信,不信者必反复参证⽽后即安。
”(⽀伟成《清代朴学⼤师列传》)⾃⾔⽈:“余于疏不尽记,经、注则⽆不能背诵也。
”⾄⼆⼗岁,在郡城紫阳书院从师徽派朴学的创始⼈江永,与程瑶⽥、⾦榜、郑牧、汪肇龙、⽅矩等同学于歙县西溪不疏园,学问益进。
其后⾄京师,与王鸣盛、钱⼤昕、朱筠、纪昀、卢⽂绍、王昶、惠栋等知名学者交往,共同研讨学问。
此外常与洪朴、洪榜兄弟等相与交游。
戴震的周围聚积了诸多良师益友,他们之间学术⽅⾯的切磋探讨对其学识建树⼤有俾益,并使他得以与当时考据学的主流相往还。
戴震⽣平⽆嗜好,惟喜读书,博闻强记,于⼩学、经学、哲学、天⽂、数学、机械、历史、地理都有研究。
戴震治学志存闻道,领域⼴博,有着强烈的经世⾊彩,从考据出发⽽⼜不囿于考据,在考据的基础上阐发义理,形成独特的学术风格。
戴震在⼩学研究⽅⾯始终贯穿着⼀种既注重汉学师承⼜锐意创新的精神,以“精专”为最⾼的学术追求,“贵精专不贵博,与其知⼗⽽皆⾮真,不若知⼀⽽为真”,开乾嘉朴学精专学术风尚,发明六书“四体⼆⽤”说,提出声转说,作“转语”以补“尔雅”、“⽅⾔”、“释名”之缺,阐释“训诂声⾳,相为表⾥”的训诂原理和“疑于义者以声求之,疑于声者以义证之”的⾳义互证⽅法,主张以字考经,以经考义,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合⼀,训诂与校雠密切联系。
戴震 清代皖学大师、启蒙哲学家

戴震清代皖学大师、启蒙哲学家戴震治学广博,音韵、文字、历算、地理无不精通,一生著述甚多,后世汇为《戴氏遗书》刊行。
其所著《孟子字义疏证》、《原善》及《答彭进士允初书》等,集中阐明其哲学主张,在清代思想史、哲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只是在整个乾嘉时期,考据之学风靡朝野,戴震的义理之学一直未能引起学术界重视,他只是作为一个考据家而深为一时学者所推崇。
他的思想的精华还体现在对理学家“去人欲,存天理”之说的抨击。
他视每个人为真实、独立的个体,并以此批判程朱理学的思想,对晚清以来的学术思潮产生了深远影响。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诸如此类的论述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时期都十分流行。
这些思想在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平等要求,包含着启蒙思想的因素,是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先声。
戴震其人戴震(1724年—1777年),清代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哲学家、思想家。
一字东原,二字慎修,号杲溪,汉族,休宁隆阜(今安徽黄山屯溪区)人。
18岁时,戴震因家境困难辍学,随父前往江西南丰,以贩布为生,其间曾一度在邵武设馆讲学。
20岁返乡,拜婺源名儒江永为师研究学术,并往南京族人戴瀚处学习八股时文。
28岁补县学诸生。
33岁避仇人而入京城,寄居徽州会馆,在艰苦的环境下钻研。
1762年考中举人。
其后六次参加进士考试,由于思想观念与程朱理学不尽吻合,均未及第。
51岁时,经《四库全书》总编纂纪昀推荐,入《四库全书》馆为专职纂修官。
53岁被赐同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职务。
不久,因为劳累过度而患病,又被庸医误诊,不幸病逝于北京崇文门西的范氏颖园。
灵柩由夫人率子运回故乡,葬于休宁县商山乡几山头前。
戴震其思学术研究中,戴震首先是以乾嘉考据之学大师著称于世的。
但与清代中叶其他经师钻故纸堆不同的是,戴震考据学的出发点在于有意识地继承并发扬顾炎武以来的学术传统,他提出过“由故训以明义理”、“执义理而后能考核”的学术思想,既反对程朱理学空谈义理的虚玄无物,又反对乾嘉考据的矫枉过正。
《戴震难师》PPT课件

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 应:动词,回答。 朱文公:即朱熹,宋代哲学家、教育家。 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译:老师回答他说:“这是朱文公说的。”
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
译:(他)接着问:“朱文公是什么时候 的人?”(老师)说:“宋朝人。”
“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
走近戴震
• 戴震身处康乾盛世,学 识渊博。但他幼时家贫, 其父母靠“商贾东西行营 于市”,贩布“以就口食 ”。他十岁时才会说话, 但他能“过目成诵”,学 习知识喜欢追根就底,敢 于怀疑、批判传统的经典
PPT模板:/moban/ PPT背景:/beijing/ PPT下载:/xiazai/ 资料下载:/ziliao/ 试卷下载:/shiti/ PPT论坛: 语文课件:/kejian/yuw en/ 英语课件:/kejian/ying yu/ 科学课件:/kejian/kexu e/ 化学课件:/kejian/huaxue/ 地理课件:/kejian/dili/
人物形象分析(一)
• 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少年戴震有哪 些良好的学习习惯?
• 勤学好问,善于思考,敢于质疑
• 文章用什么描写方法来突出少年戴震 的这些特点的?
• 语言描写 • 侧面描写
《戴震难师》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戴震难师》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戴震难师》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戴震难师原文先生(戴震)是年(这年戴震十岁)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
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
(老师)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朱熹)所说。
”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
”“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
”“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
”“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1.写出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1)日数千言不肯休()(2)相去几何时矣()(3)师无以应()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3.读了上文,你认为少年戴震有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4.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先生是年乃能言/ 乃不知有汉B.师应之曰/不应有恨C.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断其喉,尽其肉,乃去D.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春冬之时5.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3分)A.日数千言不肯休。
译文;每天阅读并背诵几千字还不愿意停下来。
B.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译文:(戴震)问私塾先生:“这些话凭什么知道是孔子说的,又是曾子记述的?”C.曰:“几二千年矣。
”译文:(私塾先生)说:“差不多两千年了。
”D.“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译文:“然而朱文公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6.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戴震很迟才会说话,但他很聪明,跟随老师读书,读过的文章都能背下来。
B.戴震不仅勤奋,而且好问,遇上不明白的地方,喜欢寻根究底问为什么。
C.私塾先生被戴震的问题问住了,不但不生气,反而赞扬他说:“你真是个不寻常的孩子。
”D.戴震自幼读书即不能不唯师,不唯书,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很值得我们学习。
7.对下面三部中国古典名著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A.罗贯中以天下是汉家的天下的立场在《三国演义》中塑造了刘备、孙权和曹操这三个主要人物形像。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素材:戴震难师_500字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素材:戴震难师_500字戴震(约公元1768年至1826年)是中国清朝末年的一位著名学者、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在历史上被尊称为“戴震先生”,并被誉为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戴震自幼聪慧,学习刻苦,很快就成了村中的学究。
他对古代文化典籍有着浓厚的兴趣,勤奋钻研书籍,广泛涉猎各个领域的知识。
在学业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尤以史学领域见长,他对历史文字的解读和判断非常准确,因此肩负起了许多重要的翻译任务。
戴震的广泛知识和卓越才华也引来了不少嫉妒者。
尤其是他的同学,有许多人羡慕戴震的才华,但也忌妒他的成就。
于是,他们利用戴震脾气急躁,容易冲动的特点,故意刁难他。
他们艳羡不已地说:“戴震这个人天赋聪明,确实非常有才华,但他的性格缺陷是我们可以利用的,我们需要找机会考他一考。
”于是一天,当戴震正在书房自习时,几个同学突然闯进来,故意惹他发火。
他们问了一些关于古代历史人物的问题,刁难戴震。
戴震本能地迎头反击,不顾自己知识有限,一一回答了问题。
但他们并不满意,故意继续提问,将问题难度逐渐加大。
戴震感到越来越吃力,他的愤怒也逐渐积蓄。
当最后一个问题问完后,戴震怒气冲冲地朝着同学们走过去,伸手要拍桌子。
可就在这一瞬间,他突然想到了自己被刁难的目的。
怒气瞬间被理智战胜,他停住了手。
戴震自嘲地笑了笑,说:“你们果然难倒了我。
”随即转身离去。
这次“戴震难师”的事件,成了戴震一生中的一次转折点。
他深刻反思了自己的急躁脾气和冲动行为,意识到这会给自己的学业和人际关系带来很大的困扰。
为了改变自己,他开始专注克制脾气,提高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
在后来的日子里,他努力调整自己的性格,变得平和稳重,处理问题时也更加客观公正。
此后,戴震成了一位备受尊敬的学者和教育家。
他广泛培养人才,主张“民贵有德,德贵有才”,提倡素质教育,并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和独立思考能力。
戴震的学术传统和教育理念成为了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好问好思的戴震阅读后

好问好思的戴震阅读后
摘要:
一、戴震的求知精神
1.好问好思的个性
2.阅读广泛的兴趣
3.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
二、戴震的学术成就
1.儒家经典的深入研究
2.戴震的哲学思想
3.戴震对后世的影响
三、戴震的启示
1.培养好奇心和思考能力
2.勤奋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3.学以致用,传承学术
正文:
戴震,一个充满求知精神的学者,他的一生都在追求知识的真谛。
戴震从小就展现出好问好思的个性,对于身边的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总是想要探究其中的道理。
这种好奇心和思考能力使得他在学术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戴震对知识的渴求不仅仅局限于一个领域,他的阅读范围非常广泛,无论是儒家经典还是诸子百家,都有所涉猎。
正是这种广泛阅读使得他在研究儒家经典时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以更全面的视角去审视和解读。
戴震的学术成就
主要体现在对儒家经典的深入研究上,他的许多观点和理论都为后世所称道。
戴震的哲学思想具有很高的价值,他提倡实事求是,强调学以致用。
他认为,学术研究应该立足于实际,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术的价值。
戴震的学术观点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回顾戴震的一生,我们不禁为他那种追求真理、敢于质疑、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所折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戴震的读书故事
戴震是清代著名学者。
他自幼读书就好刨根问底。
有一次,私塾老师给他讲授朱熹的《大学章句》,讲完“大学之道”一段以后,照本宣科地说:“这章叫《经》,是孔子的话,由曾子记述的;以下十章叫《传》,是曾子的见解,由曾子的学生执笔写出来的。
”
党章的各项要求落实到我们的各项工作当中去,还有许多环节和工作要做,作为一名党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戴震问道:“老师,你这样讲,有什么根据呢?”“这是朱熹说的呀!”老师理直气壮地回答,满以为抬出“朱夫子”来,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朱熹是哪朝人?”戴震歪着小脑袋问。
“宋朝人。
”
“孔子、曾子呢?”
我们若要生活,就该为自己建造一种布满感受思考和行动的时钟,用它来代替这个枯燥单调以愁闷来抹杀心灵,带有责备意味和冷冷地滴答着的时间。
——高尔基“周朝人。
”
“那么,周朝与宋朝相隔多少年呢?”
“将近XX年了。
”
时间是人的财富,全部财富,正如时间是国家的财富一样,因为任何财富都是时间与行动化合之后的成果作者:
巴尔扎克
“既然如此,那么朱熹又是怎么知道的呢?”
戴震幼稚的小脸充满了疑惑,塾师一下子被问住了,一时竟想不出用什么适当的话来回答。
塾师笑着摸摸戴震的头说:“你真是个会动脑筋的孩子!”
后来,戴震因为家里贫困,请不起老师,离开私塾以后,只能靠自学。
自学的道路坎坷不平,戴震非常期望拜一位知识渊博的学问家,作为自己的老师。
一次,一个意想不到的机会,让戴震遇到了偶然来歙县拜友的大学者江永。
江永已年逾花甲,白发斑斑,治学数十年,精通三礼,兼及音韵、算学、地理等。
他为人和蔼,好学深思,极喜读书,往往把讲学的收入全部用于购书。
戴震一见非常敬佩,把自己平日的疑难一一向江永请教。
江永见他少年好学,心中十分喜爱,当即收他为弟子,悉心教导和培养他。
两人渐渐地结成了忘年之交。
在江永的熏陶下,戴震的思想、性格与学业,开始逐渐成熟起来。
让我们继续以此闻名:「这家代理商,花了大部分时间在改进它的理念,而不是在辩解它的正确性」。
作者:李奥贝纳
有一天,江永列举算学中的一些问题试问戴震,并告诉他:“这些题目已存疑十多年了,一直未能解决,你能试试看吗?”
戴震仔细看了看,便将这些题目一一剖析比较,并说出来龙去脉。
谁对时间最吝啬,时间对谁越慷慨。
要时间不辜负你,首先你要不辜负时间。
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
第四,必须时刻增强勤政廉政的意识。
大到一个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小到一所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让师生共同健康成长,都离不开每个共产党员在本职岗位上所做的扎实工作和不懈努力。
党员要立足本职岗位,努力工作,默默奉献,同时,要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的监督,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坚决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做艰苦奋斗、廉洁自律的表率。
江永看后不胜惊喜,高兴得像个孩子似地手舞足蹈,连连说:“你解了我十年来不能解决的难题,实在聪明过人,聪明过人。
”
从此以后,戴震跟从在江永左右,随时质疑问难,研究学问。
最终成为著名考据学家。
每一美特斯邦威官方网站点滴的进展都是缓慢而艰巨的,一个人一次只能着手解决一项有限的目标。
——贝弗里奇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好的范文,希望大家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