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方言亲属称谓词的特点

合集下载

方言亲属称谓研究

方言亲属称谓研究

本科毕业论文题 目 临潼方言亲属称谓研究 学生姓名 刘少坤 专业名称 汉语言文学 指导教师 王宝利2012年 5月 22日教学单位 中国语言文学系 学生学号 20108401S039 编 号 ZW2012HYS039总目录论文正文 (6)一、临潼方言血亲亲属称谓词调查与整理 (7)(一)以血亲亲属中父系亲属称谓为调查对象 (7)(二)以血亲亲属中母系亲属称谓为调查对象 (11)(三)血亲亲属称谓分析 (14)二、临潼方言姻亲亲属称谓词调查与整理 (15)(一)以姻亲亲属中妻系亲属称谓为调查对象 (15)(二)以姻亲亲属中夫系亲属称谓为调查对象 (16)(三)姻亲亲属称谓分析 (17)三、临潼方言亲属称谓词的几个典型性语言特征 (17)(一)语音方面 (18)1.有同形词异读别称现象 (18)2.存在连续变调现象 (18)3.儿化音现象 (18)(二)词汇方面 (19)1.对古语的保留现象 (19)2.受外来词汇的影响 (19)3.基本无重叠别义的现象 (19)4.同形异指和异形同指现象 (20)(三)词汇的演变发展 (20)1.从简原则 (20)2.从亲原则 (20)3.规范原则 (21)4.个别称谓语使用频率减小,其趋势是消失 (21)附录1.宝鸡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任务书 (25)2.宝鸡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中期检查报告 (27)3.宝鸡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指导记录表 (28)4.宝鸡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结题报告 (29)5.宝鸡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成绩评定及答辩评议表 (30)6.宝鸡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答辩过程记录 (32)临潼方言亲属称谓研究摘要:临潼方言属于广义的西安话范畴,归属于北方方言中原官话区,在词汇方面有着一定的独特之处,尤其在部分亲属称谓方面。

本文主要调查了临潼区的亲属称谓语。

以血亲亲属父系、血亲亲属母系、姻亲亲属妻系、姻亲亲属夫系四方面的亲属称谓词,按照辈份层次、称谓、称谓释义、背称和面称为顺序通过列举、描述和比较,其中包括与普通话亲属称谓的比较,对临潼方言亲属称谓词作了简单的分析,通过分析可以看到,临潼方言亲属称谓系统是比较复杂的,具有与汉语普通话亲属称谓体系一样周密细致的区分。

亲属称谓的语序特征

亲属称谓的语序特征

亲属称谓的语序特征
语序特征是亲属称谓构词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1. “行→辈”语序
例如:亲属称谓“三叔”,“三”是排行,“叔”是排辈。

亲属称谓“三婶”,也是按照“行辈”语序构词。

2. “尊→卑”语序
例如:亲属称谓“祖孙”,“祖”是长辈,“孙”是晚辈。

亲属称谓“叔侄”、“婆媳”等,也是依据“尊卑”语序构词。

3. “长→幼”语序
例如:亲属称谓“兄弟”、“姐妹”,“兄”、“姐”年长在先,“弟”、“妹”年幼在后。

同理,“兄妹”、“姐弟”等。

4. “男→女”语序
例如:“父母”、“夫妻”、“子女”等,这种构词法的语序主要适用于同辈亲属称谓。

5. “血亲→姻亲”语序
例如:亲属称谓“姑嫂”、“叔婶”等。

6. “直系→旁系”语序
例如:亲属称谓“子侄”,“子”是直系血亲,“侄”是旁系血亲。

7. “宗亲→外亲”语序
例如:亲属称谓“侄甥”,“侄”是宗亲,“甥”是外亲。

其实,“侄”与“甥”在血缘关系方面是平等的,没有“内外”之分。

8. “换位”语序
关于亲属称谓“伯叔”、“兄弟”的语序,现实生活中存在语序“换位”情况,也就是“叔伯”、“弟兄”的特殊形式。

另外,我再强调一种情况,虽然跟亲属称谓构词法的语序没有关系,更要加以说明。

在现实生活中,亲属称谓“兄弟”存在偏义现象。

例如:日常所说的“兄弟媳妇”是指“弟媳妇”,而不是指“嫂子”。

关于亲属称谓的解析,只是我的一己之见,仅供参考!。

浅谈现代汉语亲属称谓语素特点

浅谈现代汉语亲属称谓语素特点

浅谈现代汉语亲属称谓语素特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周围的人和事物都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不同的认知,汉语中也表现出相应的变化,特别是亲属称谓语素。

现代汉语中的亲属称谓语素比较特殊,与其他语言不同,它不仅仅是表示亲属关系,更表达着人们对亲属的态度和尊重程度。

因此,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来阐述现代汉语亲属称谓的特点。

一是从词性的角度来看,现代汉语中的亲属称谓语素一般为动词,比较常见的有“娘”、“哥”、“姊”和“弟”等,它们都有特殊的用法。

其中,“娘”、“哥”、“姊”和“弟”等语素,一般用作主动形式,也
可以用作被动形式;而“婆”、“叔”、“舅”和“姨”等这些亲属称谓词素,一般仅用作被动形式,只能用作受谓语,不能用作主谓语。

其次,现代汉语中的亲属称谓语素也有不同的用法以及不同的发音。

比如“娘”,一般都简写成“妈”,读作“mā”,而“哥哥”一般
简写成“哥”,读作“gē”;“姊”一般简写成“姐”,读作“jiě”,而“弟弟”一般简写成“弟”,读作“dì”。

此外,还有一些亲属称谓词素,如“婆”、“叔”、“舅”、“姨”等,一般都是以“pǔ”、“shū”、“ji ù”、“yí”这样的读法发音。

以上就是现代汉语中的亲属称谓词素的特点,它们不仅表达着亲属关系,还表达着人们的态度和尊重。

从而可以看出,亲属称谓词素是汉语社会表达中不可缺少的词素,其特点极具特色。

- 1 -。

陕西方言亲属称谓研究

陕西方言亲属称谓研究

陕西方言亲属称谓研究【内容摘要】汉语中的亲属称谓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华民族家庭结构,社会组成,和文化渊源。

陕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陕西方言中的亲属称谓不仅在语音构词方面独具特色,同时体现出了鲜明社会文化特征。

【关键词】陕西方言亲属称谓词特点发展亲属称谓是指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族关系的名称,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的。

汉语中的亲属称谓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着中华民族家庭结构,社会组成,和文化渊源。

同时,考察亲属称谓词的变化能折射出社会生活,时代背景和和人们心理状态等的变迁。

陕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相传“文字初祖”的仓颉就是陕西宝鸡人。

陕西方言得天独厚,博大精深。

从中可以了解到古老的华夏文化发展轨迹,又可领略到今人溢于方表的真情实感。

研究陕西方言中的亲属称谓词,有助于进一步加深陕西地区文化特点的认识和研究。

一、亲属称谓词的构成。

1.从音节上看,陕西方言中的亲属称谓词主要以单音节词为主,如:爸、妈、爷、婆、姨、姑、哥等等。

还有少数的双音节词,如:老姑、老舅、老姨等。

2.从声调上看,主要以阳平声调为主,如:爸(bá)、姑(gú)、哥(gé)、姐(jīé)等。

3.亲属称谓词主要是采用附加式构词法。

最常见的是前加“老”和“大”。

有的加了之后意义发生了改变。

如:“老姑”是指父亲或母亲的姑母;“老姨”是指父亲或母亲的姨母;“老爷”是指曾祖父。

有的则只是为了增加亲切感。

如:对兄妹中排行最小的弟弟或妹妹常亲切地称之为“老妹”或“老弟”。

二、亲属称谓词的发展。

随着普通话的推行,陕西方言中的亲属称谓词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方言中有些称谓已被其他称谓所代替,有的则已绝迹。

陕西方言中称“爸爸”为“答”或“爹”,现在这一称谓即将绝迹,但在大龄人中还能听到,常常是一个家庭中,三代对“爸”的称呼均不一样。

“妈妈”则称之为“娘”,现在已不常使用,通常称为“妈”。

陕西干县方言亲属称谓

陕西干县方言亲属称谓

语 时期 读作 i, 广韵 》陟 邪切 。羌 人 呼 父 a《 “
也” 。后 来 , 有 的方 言 里 演 变成 了 t , 在 i 在 e
有 的 方 里 演变 成 了 t , i 乾县 方 肓 则读 成 a
乃J J ’ 通
同的礼仪 要求 在 传承 的过 程 中 t 个音 。所 以胡 士 云先 生认 为 : 达是 爹 a这 “ 的俗 字 。 于 “ ” 南北 朝 顾 野 王 的《 ”至 爸 , 玉 篇》“ , : 爸 父也 : 南于 轻 唇 音 的 产 生 使 得 ”
“ ” 本 字 实 际 是 “ ” “ ” 在 中 古 汉 达 的 爹 。爹 字
1父 系 亲 属 称 谓 .
乾 县 方 言 父 系 亲 属 称 谓 亦 有 面 称 和 背 称 之
分 。面称 是称 呼人 与被称 呼 人 面对 面交 谈 时 的直接 称呼 语 . 背称 又 叫间 接称 谓 . 被 是 称呼 并 行 为现场 的 称谓 语 .二者 都 是
皆读 阴平 , 这一点在关中方言 区多有反映。另
外, 背称父亲时还 可称 “ 我大人r Zu 弓l, j l I Yt ’ 称 对方父亲则可 以“ 大人” 这 种 称 谓 不 仅 你 。
兄 弟 姐妹 及 其配 偶 称谓 见 表 三 。其 中
应说 说 “ 夫 ” 姐 。从 “ 夫 ” 姐 的调 查来 看 , 亥 辛








[ 键 词 】乾县 方 言 ; 关 亲属称 谓 ; 点 。 特 [ 者简 介 ]王 应龙 , 作 陕西宝 鸡文理学院中文系讲师, 文学硕士 , 主要从 事汉语言文字研 究。
亲 属 称 谓 词 反 映 着 婚 姻 家 庭 中 人 与 人

榆林方言中的亲属称谓及其文化特征

榆林方言中的亲属称谓及其文化特征

榆林方言中的亲属称谓及其文化特征作者:米瑞瑞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11期摘要:汉语亲属称谓是汉语词汇系统中非常具有特色的成分之一。

本文分别从“长辈”、“平辈”、“晚辈”三个方面归纳了榆林方言的亲属称谓,分析说明了个别具有榆林特色的亲属称谓语,并通过对其称谓词的文化特征的研究,诠释亲属称谓作为亲属关系和亲属观念的外化符号,以及其间蕴藏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关键词:榆林方言亲属称谓文化特征亲属称谓是具有血统与婚姻连锁关系的亲属之间的称谓。

人类学的研究认为,各个民族都有亲属制度,即使是处于原始社会阶段的落后民族也是如此。

亲属称谓反映着婚姻家庭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反映着一个地域的传统文化。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的最北部,在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的交界处,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榆林包括十二个县,我们主要调查榆阳区包括内的乡镇的亲属称谓词。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的特点首先反映在社会使用上,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故语言不仅反映民族现在的特点,而且反映民族历史上的特点。

透过现代语言,可探索出该民族不同时期的历史进程,特别是亲属称谓词和固定词语中所蕴涵的文化遗迹。

亲属称谓词是语言基本词汇,中国是“称谓语大国”,汉语中亲属称谓特别发达。

从交际对象角度来分析,亲属称谓又分面称和背称(又叫叙称)。

面称是称呼人与被称呼人面对面交谈时使用的直接称呼语;背称是受话人不是被称呼者时使用的间接称呼语。

一、亲属称谓列举对于亲属称谓的列举,本文将其分为长辈、平辈和晚辈三个方面。

1.长辈亲属称谓。

榆林方言中舅父、舅母、姑妈、姑父、姨妈、姨夫一般都按长幼排序,年纪最大的称“大舅”、“大妗子”、“大娘”、“大姑父”,其次按长幼称为“二舅”、“二妗子”等。

伯父和叔叔按长幼排序,称为“达达”、“二达”、“三达”,也可称“二爸”、“三爸”,伯母也按长幼排序,依次称为“大妈”、“二妈”、“三妈”等。

长辈中未提到的,是与普通话相同的。

平利方言中的父母称谓词

平利方言中的父母称谓词
母 亲 + + 父 亲 的兄弟 — + — 一 的妻 子 和母 亲 同辈 — — 一 的非 亲属
老娘 儿
一 呀
+ + 一 一 一 一
+ + + + 一 一 ±( 父 亲 的兄 一 长 的妻子 ) 一 一 4 - ( 其 丈夫 比 一 父亲年 龄 大 )
[ i 】 一 呀[ i 2 2 i a 】 2 . 2同形异指现象 。即同一个词 可以称呼不 同的对象 。 部分父母称 谓词 的指称功能不是单一 的, 它们在充 当父母称 谓词 的同时, 也可 以充当其他亲属称谓 , 甚至 是非亲属称谓 。 见下表 。
表 1 母亲 称谓 词 、\ 称谓 词 指称 妈 妈 妈 妈 儿 娘 娘儿
伯[ p 8 】 老汉儿[ 1 a u 螂x a n r 2 4 】 牙[ i a 4 2 ]
母亲 :妈 [ ma s 】 妈妈 [ ma 5 4 ma ]

妈 儿【 m 】
娘【 啦a Ⅱ 9 4 ] 娘J L t n a  ̄- " 】 老 ̄J L [ 1 a u 蛳h a a s ? 】
平利方言中的父母称谓词
葛 媛 媛
( 华 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 3 0 0 7 9 )
[ 内容提要] 陕西平利方言 内部存在着 复杂 的父母称谓系 统,多种 称谓方式并存 。本文将从称谓泛 化、面称 和背称等 多个 角度 来分析平利方言父母称谓词 的特 点 ,并试 图从语 言的 内部因素和外部 因素这 两个方面来解释 多 元化 并存 的原因。 [ 关键词] 父母称谓词 ;泛化 ;并存 [ 中图分类号] H1 7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 号] 1 0 0 8 . 7 4 2 7( 2 0 1 3 )0 5 . 0 0 8 3 . 0 2

周至方言亲属称谓词的内外比较

周至方言亲属称谓词的内外比较
的, 则选 背称说 法 。口 板房 子徐 家写 为板房 子 1 , 板房 子陈 家写 成板 房子 2 。
1 、 长 辈
词条 周至县 板 房子 板房子 厚畛 子 词条 1 2 曾 祖 父 老 爷 老 爷 爷 老 爷 爷 老 爷 爷 继 父 曾祖母 老 婆 老 婆婆 老婆婆 老婆婆 继母
曾外祖父 老 舅 爷 外 祖 公 老 爷 外 祖 婆 干 妈
3 、 晚 辈
I 词 条 周 至 县 板 房 1 子 板 房 子 厚 畛 子 词 条 周 至 县 板 房 1 子 板 房 子 厚 畛 子
儿子 娃子 / 儿子 / 儿 子 儿子 / 重孙女 重 孙女 重 孙女 重 孙女 重孙女 儿 娃子 娃 子 儿 儿 儿 儿媳 儿媳妇 儿媳 儿媳 妇 儿媳
里话 。

小叔子 小叔子 小叔子 掌柜的 小叔子 弟弟 的 兄 弟
兄 弟

兄弟

大姑子 大姑子 大 姑子 大姑子 大姑子 弟媳 兄弟媳 兄弟媳 兄 弟媳 兄 弟媳 妇 儿 妇 儿 妇儿 妇儿 小姑子 小姑子 小姑子 小姑子 小姑子 姐姐 内兄弟 舅老倌 舅老倌
要 】 本文分析 比较 周至方言 亲属称谓词的 内部 、 外部差异 。用对照法比较 方言 内部几个代表 点的差异 , 从音 节和意义的 角度 比
较 周至方言亲属称谓词和普通话亲属称谓词 的差异 。
【 关键词 】 周至 ; 亲属称谓词 ; 内部 差异 ; 外部差异
周 至 县位 于 陕西 省 关 中西 部 的 秦岭 、 渭水之间, 为 陕 西最 古 老 的县 份之 ~ 。古 称整 屋 县 ,1 9 6 4年 简化 为 周至 。周 至方 言属 于 中 原官 话 关 中片 , 该 县境 内方 言可 大 体分 为 四个 小 片 。第一 小 片 , 以 终南 镇为 代表 的 东乡话 ; 第 二J J 、 片, 以二 曲镇 为代 表的 西乡话 ; 第 三 J J \ 片, 以 富仁 乡为代 表 的方 言狭 岛 ; 第 四小 片 , 以板 房子 为代 表的 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方言亲属称谓词的特点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它是随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汉语亲属关系反映着中华民族的家庭结构、社会组成和文化渊源。

现代的血缘称谓系统虽然已经与古代大不相同,但是仍然从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传统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

汉民族传统文化是典型的伦理型文化,对血缘关系的格外关心与注重导致了汉语中以婚姻为经纬由近及远、由内向外的庞杂精细的亲属称谓系统。

汉语亲属称谓系统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亲属称谓系统之一。

汉语的亲属称谓分血缘亲属关系和婚姻亲属关系,区分父系亲属、母系亲属、长辈亲属、晚辈亲属、同辈亲属;在同一辈亲属关系中还按年龄区分长幼,在直系和旁系亲属中区分性别。

概括说来就是:长幼有序,父系母系,内外有别,男女有别。

研究亲属称谓词,可以看出在它们身上表现出来的不同宗法、社会制度和人伦、道德观念及其对构词词义的影响,具有很深刻的意义,尤其是西北地区,从历史到现在,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在此交汇,语言接触的结果可以反映在语义系统中,这些都有助于揭示亲属称谓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我国的汉语方言,大致可以分为北方方言、江浙方言、湖南方言、江西方言、客家方言、闽北方言、广东方言等方言区。

其中北方方言中的陕西方言又大致可分为陕北、关中、陕南三个大的方言区。

陕西方言曾被评为中国第五大最难懂方言,主要因其发音相对难懂,音调变化比较频繁。

因调查的局限性及方言特色范围过大,本文主要研究陕西方言中亲属称谓的特点。

为了研究的真实性及现时有效性,笔者走访了五位出生在陕西以陕西方言为主要交际语言的朋友,通过对他们对陕西方言中亲属称谓词的了解的研究,得出了大体的结论:陕西共有十四个方言点,各方言点之间存在大量一致性较强的亲属称谓词,如:“哥、兄弟、姐、妹子、女婿、儿媳妇、孙子、外甥、外孙、舅、
妗子、姑、姨”在所有方言点中都表意相同,另外,“外爷、外婆、儿、女子、侄子”即使存在差异,也是由共同的基本语素构成的,如:各方言点表示“外祖父”的亲属称谓词,基本上是由“爷”加上表示非血缘关系的“外家”或“舅家”构成的。

“公公、婆婆”在各地差异较大,但是“阿公、阿家”也占了绝大多数。

在语音上陕西方言亲属称谓词也存在较大共性。

为了更进一步解析陕西方言中亲属称谓词的特点,本文分别从其语义特点及形式特点进行分析。

一、从语义特点分析陕西方言中的亲属称谓语
人类的亲属关系大致可以分为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两大类。

所谓直系亲属就是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亲属或有婚姻关系的亲属,如,父、母、夫、妻、子、女;所谓旁系亲属是指直系亲属以外在血缘上和自己同出一源的人及其配偶,如弟、姐、妹、叔父、伯父、叔母、婶母。

当面称呼的称谓词称为面称,不当面称呼的称谓词称为背称。

陕西方言称谓中面称和背称的区别不大。

背称主要表现亲属关系,在书信及正式场合或背后向人介绍时使用;面称是用语当前称呼的,不仅能表现亲属关系,还能表现感情亲疏,说话态度。

如下表所示:从上表可以看出,无论是直系亲属称谓词,还是旁系亲属称谓词,背称都要远远多于面称。

亲属称谓系统是世界上大多数语言中都具有的现象,在语义上具有共性,它是语言中具有特殊用途的词语。

这类词语中,许多都属于基本词汇的范畴,意义有很大的稳定性,如祖父、祖母、父、母、弟、妹、甥、侄、伯(父)、叔(父)等等。

人们的血缘关系是人类最早形成的社会关系,也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因此,反映血缘关系的亲属称谓在所有称谓中产生得最早,使用频率也最高,当然历史也最悠久。

从亲属称谓词诞生直到今天,历经了数千年而内涵未变或基本未变,这便是亲属称谓稳定性的明证,也说明了亲属称谓的继承性。

我们拿表示“父亲”的亲属称谓词举例,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爸”类。

“爸”最早见于三国魏张揖所著《广雅》一书。

《广雅》释:爸,父也。

虽然在《玉篇》、《广韵》、《集韵》、《康熙字典》
中都收录了“爸”字,但是它在方言中的地位似乎不太高,只有城固方言称“父亲”和“公公”为“爸爸”,永寿方言称“公公”为“阿公爸”。

(2)“爹”类。

最早记载“爹”的是《广雅》。

郭熙先生考察许多少数民族语言后,发现了大量的证据,认为“爹”是外来的,因此在方言中使用不是很普遍。

只有宝鸡方言称“父亲”为“爹”,称“公公”为“他爹”,歧山方言称“父亲”为“爹”。

(3)“大(达)”类。

相比“爸”和“爹”,“大(达)”在方言中的使用比较普遍,郭熙先生认为“大”也是外来的。

综合以上各点,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妈”、“大(达)”、“爷”、“婆”是表示亲属称谓词的非常多见、构成能力相当强、分布地区很广的基本语素。

正是由于这些构词能力强、分布广的基本语素使得陕西方言亲属称谓词呈现出较大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二、从形式特点分析陕西方言中亲属称谓语
(1)用词根相同的单音词和双音词来区别不同的亲属称谓,重叠后意义发生变化,如:商县方言中“妈”指母亲,“妈妈”指伯母。

(2)由于亲属称谓词是词汇体系中一个充满文化信息的类,与当地文化中的血缘、宗法、习俗有着密切关系,又具有相当稳定的特点―很强的传承性,因此不易受到其它方言的影响,还带有封闭的特点―同类的词语数量有限。

本文选取了部分亲属称谓词作为分析对象,重点是以下14个方言点:(由南向北的顺序排列)城固,佛坪,商县,户县,西安市,宝鸡,岐山,永寿,大荔,蒲城,合阳,耀县,神木。

“爷”字在汉语中是一个有较长历史的父亲称呼语。

《辞源》记载了“爷”字有“父亲”与“尊人之称”两个义项。

父为“爷”还是一种方言,可见“父亲”和“祖父”义,当初都是作为俗义方言义出现的,“祖父”比“父亲”更晚起。

“妗”的基本意义是“舅母”。

《汉语大字典》经传中没有“婶”字与“妗”字,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妗”是一个中古时的俗字,它与“舅母”有音变关系,是“舅母”二字合音。

另外,陕西方言中还存在着一些特殊的方言词语,如:碎、猴、
尕。

西安方言称最小的叔父、叔母为碎爸、碎娘;神木方言称最小的叔父为猴大、猴老,称最小的叔母为“猴妈”;永寿方言中称最小的叔父为“碎达,碎爸”,称最小的叔母为碎娘。

岐山方言称小老婆为“碎老婆”,称最小的叔父为“碎爸”,称最小的叔母为“碎妈”。

三、总结
称谓语是一种相对处于贮存状态的静态的词汇现象,具有一定的系统性、稳定性,并且在语义上具有共性。

陕西方言亲属称谓词中对应“父亲”、“叔叔”等的称呼方式比较丰富。

陕西方言中的称谓语不仅内容丰富,还有很多可挖掘的东西。

陕西方言中称谓语总的特征是具有丰富性及稳定性,背称形式多于面称形式,称呼语内容丰富多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