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博物馆画总结

合集下载

参观桂林博物馆的观后感

参观桂林博物馆的观后感

参观桂林博物馆的观后感
近日,我有幸参观了桂林博物馆,对这次的参观经历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桂林博物馆地理位置优越,建筑气势恢宏,馆内陈列丰富多样,同时提供了很好的教育和文化交流的机会。

进入博物馆大门,我首先被宏大的建筑所吸引。

建筑设计充分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元素,整体风格独特而又大气。

博物馆的内部设计同样令人惊叹,每个展厅的布置精心而合理,为观众提供了良好的参观环境。

在游览的过程中,我目睹了桂林地区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馆内陈列的文物和艺术品展示了桂林地区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绘画、陶瓷、雕塑等艺术形式的精品展品无不彰显了桂林的艺术魅力。

除了艺术品外,桂林博物馆还展示了丰富的自然历史和地理环境。

展览中关于桂林独特地貌和自然资源的解说非常详细,揭示了桂林这片美丽之地的独特之处。

特别令人难忘的是那些珍贵的化石和石刻,它们见证了桂林古老而辉煌的历史。

在参观过程中,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非常热情和专业。

他们耐心解答观众提出的问题,并提供了相关的背景知识。

此外,博物馆还设有多种互动展览和教育活动,使观众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桂林的文化和历史。

综上所述,参观桂林博物馆是一次充满教育和文化价值的经历。

它不仅展示了桂林丰富的历史与文化遗产,还为观众提供了学习和欣赏的机会。

我对桂林博物馆的参观感到非常满意,希望将来还有机会能再次光顾。

桂林文化的总结报告

桂林文化的总结报告

桂林文化的总结报告桂林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文化名城。

桂林市作为桂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桂林市始终坚持文化传承和发展,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充分展示和弘扬桂林的文化魅力,为桂林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桂林市的文化传统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

在历史长河中,桂林曾是中国南方文化的重要中心之一。

桂林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景观而闻名于世。

桂林山水甲天下,其山、水、洞、泉的奇妙组合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桂林山水诗、山水画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享有盛誉。

桂林市还有丰富多样的民间文化。

桂林戏剧、舞蹈、音乐、文学、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进行了长期的传承和发展。

桂林戏曲是桂林地区的一种重要戏曲形式,以其独特的剧情和唱腔风格而闻名。

桂林地区还有丰富多样的舞蹈形式,如著名的“月亮舞”,动作优美,富有桂林的独特风情。

此外,桂林地区还有许多著名的音乐家、文学家、画家和雕塑家,他们以其独特的艺术创作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桂林市还有悠久的文化传统。

桂林市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桂林地区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如漓江、象山、万寿山等。

这些文化遗产反映了桂林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艺术和历史价值。

桂林市还拥有许多历史建筑,如师范大学、米粉巷等。

这些建筑物凝聚了桂林的传统建筑风格和桂林人民的智慧,是桂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桂林市还注重文化产业的发展。

桂林市的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文化创意产品也日益丰富多样。

桂林市拥有众多的文化企业,如电影制片厂、出版公司等,为桂林文化的壮大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桂林市还注重创意设计和文化旅游的开发,通过布展、展销和旅游服务等方式,充分发挥文化产业的作用,打造桂林的文化品牌,提升桂林的文化影响力。

总之,桂林市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桂林的文化魅力在中国乃至世界上享有盛誉。

桂林市通过文化传承和发展,展示和弘扬桂林的文化魅力,为桂林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桂林博物馆馆藏李吉寿作品赏析

桂林博物馆馆藏李吉寿作品赏析

李吉寿(1815—1896),字次星,号桐江渔、万松老人,广西桂林永福县罗锦镇崇山村人。

因擅画墨梅,又称梅花馆主。

《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中介绍李吉寿道“工写墨梅,兼工山水,临古之作逼真。

晚年融诸家为一炉,于树石、花卉、鸟虫、人物无不精妙。

书法秀丽,尤工八分,瘦硬直追汉魏,草篆亦有法度。

”[1]由此可见李吉寿是一位画技全面的画家,除专事画梅之外,人间百物百景以及临古之作也时常见于笔端。

清人杨翰称赞李吉寿的画作“可夺元人,尺幅片纸,宝若席珍。

”[2]桂林博物馆收藏有李吉寿书画作品二十余幅,这些书画作品真实印证了李吉寿的艺术成就。

一、笔墨精润,山水寄情李吉寿《八百遐龄图》(见图1),纵129厘米,横64厘米,纸本设色,现藏于桂林博物馆。

画幅右上方题款中写下“八百遐龄图,文衡山有此本,予尝临于晋中。

今为诒孙侄写此大幅,因用其意收藏家,侈言粗文是作近乎否耶?时光绪乙酉五月,七十一叟吉寿并记。

”钤白文方印“吉寿”“老星之子”。

“老星”即为李吉寿之父李熙垣,他开崇山李氏书画世家一派,历经八代,世称“画笔如林”,李吉寿为其第六子。

题画中的“八百”原义是以花鸟图中的八哥和柏树的谐音组成,“遐龄”意为高龄、高寿,表示长久,故《八百遐龄图》是蕴含长久、象征幸福安康寓意的文人画题材。

此画为李吉寿临摹文衡山即明代“吴中四才”中文征明笔墨之意而为之,画家在题跋表明,自己曾在晋中临摹过文征明的此类画作,而这幅画作是为赠送后辈孙姪而作,并自谦此画是否能与文征明笔墨相近、意境相似呢?《八百遐龄图》布局饱满,用笔细腻,气势雄伟,层次分明。

水墨勾皴的树石,极富秀雅之韵。

高山大石以长披麻皴来表现,并在山体的凸凹处施以浓淡相宜的墨色,使人感受到山石的苍劲浑厚,繁而不乱。

远处的山峰采用点的技法来进行装饰,聚散有序,似草似木,似苔似树,增加了画面的意境。

更远处的山峰则用淡墨渲染,远近分明。

山石间云雾缭绕,虚实相间。

漫山的柏树采用了勾、点、染的技法进行表现,并用浓淡相间的墨色做叶片点缀且施以色彩,树木郁郁葱葱,错落有致。

参观桂林博物馆的作文

参观桂林博物馆的作文

参观桂林博物馆的作文
哎呀,今儿个天气硬是好得板,我一大早就起来了,准备去桂林博物馆转一哈。

听说那个地方巴适得很,有好些个宝贝儿,我这个好奇宝宝肯定是要去开开眼界的。

一走进博物馆的大门,就感觉到一股子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里面的展品多得眼花缭乱,我就像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东看看西瞧瞧,啥子都想摸一哈。

首先看到的是桂林山水画,画得真是活灵活现,山青水秀的,让人看了心旷神怡。

我心想,这画家的手头功夫硬是了得,画得比真的还真。

再往里头走,就看到了桂林的石刻,那些石头上刻的字儿,龙飞凤舞的,我虽然认不得几个,但是看着就觉得好有学问的样子。

博物馆里头还有好些个民族服饰,五颜六色的,花里胡哨的,穿在身上肯定特别打眼。

我偷偷试了一哈,感觉就像是穿越了一样,变成了一个少数民族的小姑娘。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古代的瓷器,一个个儿的精致得很,我看着都舍不得摸,生怕一摸就摸坏了。

我心想,这些个宝贝儿肯定是价值连城,博物馆的人肯定把它们当成心肝宝贝儿一样护着。

参观完博物馆,我感觉自己像是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课,学到了好多知识。

桂林博物馆真是个好地方,下次有机会我还要来,再好好感受一下这些宝贝儿的魅力。

走的时候,我还买了一些纪念品,准备回去给小伙伴们炫耀一哈,让他们也羡慕羡慕我这次的文化之旅。

嘿嘿,今天真是个好日子,收
获满满,心情美滋滋的。

博物馆古画观后感该

博物馆古画观后感该

博物馆古画观后感该《博物馆古画观后感》前些日子,我去了一趟博物馆,专门去看了那些珍贵的古画。

说起来,这一趟可真是让我大开了眼界,仿佛经历了一场奇妙的时光之旅。

一走进那展厅,我的心就不由自主地沉静了下来。

周围的喧嚣似乎一下子被隔绝在了门外,只剩下我和那些古画在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我最先看到的是一幅宋代的山水画。

那画面啊,简直细腻得让人惊叹。

画中的山峦层层叠叠,有的高耸入云,有的绵延起伏。

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每一片树叶都像是被精心雕琢过一般,清晰而逼真。

山间还有一条小溪,溪水潺潺流淌,水波在画家的笔下泛着微光,仿佛能听到那清脆的流水声。

溪边有几间小茅屋,屋顶上的茅草随风轻轻摆动,让人不禁猜想住在里面的会是怎样的人家。

我凑近了仔细看,发现画家在细节的处理上简直是妙到毫巅。

那茅屋的窗户上,似乎还能看到屋内昏暗的光线。

门口的石阶上,有着浅浅的青苔痕迹,想必是经过了岁月的洗礼和雨水的滋润。

远处的山峰上,有一位老者正在亭中静坐,他的神态安详,仿佛与这山川融为一体。

我就这么呆呆地看着,仿佛自己也走进了这画中的世界,成为了这宁静山水的一部分。

再往前走,一幅人物画吸引了我的目光。

画中的女子身着华美的服饰,面容姣好,眼神中透着一丝娇羞。

她头上的发饰精致无比,每一颗珠子都闪闪发光,那细腻的纹路和璀璨的色泽,让人忍不住想要伸手触摸一下,看看是不是真的。

她手中拿着一把团扇,扇面上绣着精美的图案,那针线的功夫,简直比现在的机器刺绣还要精细。

女子身旁站着一个丫鬟,丫鬟的表情恭敬而又小心翼翼,似乎生怕做错了什么事会惹得主子不高兴。

我不禁想象着这位女子生活的场景,她或许是大户人家的千金小姐,每天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但也有着自己的烦恼和心事。

也许她在思念着远方的亲人,也许她在为自己的未来担忧。

这幅画就像是一个定格的瞬间,却让我感受到了背后无数的故事。

还有一幅花鸟画,那更是让我惊艳不已。

画中的花朵娇艳欲滴,花瓣的层次分明,颜色从花心的浓郁到边缘的淡雅,过渡得如此自然,就像是真的花朵在眼前绽放。

桂林博物馆观后感

桂林博物馆观后感

桂林博物馆观后感桂林博物馆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是一座集艺术、文化和历史于一体的现代化博物馆。

我有幸参观了这座博物馆,并对其展览和陈列深感震撼与敬佩。

进入桂林博物馆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宏伟的建筑和富有设计感的园林景观。

在步入大厅后,我被展厅内的陈列所吸引。

博物馆将展品巧妙地组织在各个展厅内,每个展厅都有着独特的主题和风格。

首先,我参观了桂林博物馆的文化历史展厅。

这个展厅向我们展示了桂林历史悠久的文化底蕴。

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物被巧妙地陈列在展柜中,其中包括青铜器、陶器、书法作品等。

这些文物真实的展示了桂林地区的历史演变和不同时期的文化风貌。

通过观看这些珍贵的文物,我更深刻地了解到了桂林的文化传承和发展。

在艺术展厅里,我被各类绘画和雕塑作品所吸引。

这些艺术作品展示了桂林在美术领域的独特魅力。

画家们通过色彩和线条的运用,将桂林的山水风光、民俗风情生动地展现出来。

我也能感受到艺术家们对桂林的热爱和创作的用心。

此外,博物馆还展示了其他类型的艺术品,如木雕、瓷器等,这些精美的艺术品展现了桂林丰富的手工艺制作技术。

博物馆还设有交互展览,给我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比如,在自然科学展厅中,我参与了一个虚拟现实项目,通过头戴式显示器,我仿佛置身于桂林的自然景观中。

我在虚拟现实中沿着漓江划船,欣赏着桂林的山水美景。

这种互动体验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桂林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特点。

除了展览和陈列,桂林博物馆还提供了一系列教育项目和学习资源。

在博物馆的图书馆中,我看到了大量关于桂林历史、文化和艺术的丰富书籍。

这些书籍不仅可以供参观者阅读,还为学者和研究人员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

此外,博物馆还定期举办讲座、工作坊等活动,为公众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

总的来说,参观桂林博物馆是一次充满教育意义和艺术享受的体验。

通过观看展览和陈列,我对桂林的历史、文化、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博物馆的设计和组织也展示了专业展示和传播文化的能力。

桂林展览馆观后感

桂林展览馆观后感

桂林展览馆观后感前几天去了桂林展览馆,那可真是一场超级有趣的体验,就像打开了一本活灵活现的桂林百科全书。

刚走进展览馆,就感觉像是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拉进了桂林的时光隧道。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描绘桂林山水的巨幅画卷,哇塞,画得那叫一个逼真。

我站在画前,感觉自己就像个小蚂蚁站在真的山水面前一样。

那山啊,层层叠叠,高耸入云,就像一群巨人在比谁站得更直;那水呢,清澈得不像话,在画里都好像能看到水下的小鱼在偷偷吐泡泡。

我当时就想,这画家肯定是得到了桂林山水的真传,不然怎么能画得这么好呢。

再往里走,就是一些桂林的历史展示了。

有古代桂林的地图,那地图上弯弯曲曲的线条,看起来就像迷宫一样,我还在那儿找我去过的地方呢,找得我眼睛都花了。

还有一些古代桂林人的生活用品,那些小物件精致得很,像那些陶器啊,上面的花纹就像会说话一样,诉说着那个年代的故事。

我就琢磨着,以前的人可真厉害,没有现在这么高科技的工具,还能做出这么漂亮的东西。

最让我觉得好玩的是那些模拟桂林传统民俗场景的小角落。

有一个角落是模拟桂林过年的场景,红彤彤的灯笼挂满了“小屋子”,还有一些假人在那里舞龙舞狮呢。

那龙和狮做得跟真的似的,感觉下一秒就要跳起来给我个惊喜。

旁边还有一些展示桂林特色美食的地方,看着那些美食的模型,我的口水差点就流出来了。

桂林米粉的模型做得超级细致,连上面的肉末和葱花都栩栩如生,我都想伸手抓起来吃一口,差点就忘了那是模型了。

还有一个区域专门介绍桂林的名人。

我一边看一边感叹,原来桂林这个地方真是人杰地灵啊。

那些名人的事迹就像星星一样,在桂林的历史天空中闪闪发光。

他们在各个领域做出的贡献,让我对桂林又多了一份敬意。

从展览馆出来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对桂林的了解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以前我只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但是现在我知道桂林不仅仅有美丽的山水,还有这么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有趣的民俗风情。

这展览馆就像是一个宝藏盒子,把桂林的所有美好都装在里面,然后大方地展示给每一个来参观的人。

清秀俊逸 明媚典雅-桂林博物馆馆藏居廉花鸟扇面作品赏析

清秀俊逸 明媚典雅-桂林博物馆馆藏居廉花鸟扇面作品赏析

一、作者生平居廉(1828-1904),清代岭南著名花鸟画家,广东省番禺县隔山乡(今属广州市海珠区)人。

字士刚,号古泉,又号罗浮散人。

原籍江苏扬州,先世来粤做官,遂落籍广东番禺隔山乡(今广州海珠区),故有别号隔山樵子、隔山老人。

居廉师从居巢,并称“二居”。

居廉善花鸟、草虫及人物,以生动秀丽、明媚典雅的花鸟画名重广东。

其花鸟画承袭了恽寿平没骨技法,并结合“撞水撞粉”技法,使所画花卉呈现出明暗参差,秀润亮丽的画风。

居巢晚期弟子高剑父、陈树人创立了近代画坛的“岭南画派”,进一步开创了花鸟画的格局。

二、艺术特征(一)强调写生,师法自然居廉一生醉心花鸟,他作画先“形似”再到“神似”。

其众多作品的题跋中,都有提到获取画材的途径,如“丙寅春,偕陈小罗仁棣游昭潭郡南滴水崖,崖下野花艳放,摘其尤者二种携归,戏为抄生……”。

弟子张逸曾描述居廉重写生有“尝谓学画,必先名利胥忘,然后由临抚入手,有所得,则宜注重写生,由不似而至似,由似而不似,一旦豁然贯通,则能脱去古人窼臼矣。

”由此可见,居廉在艺术生涯中将写生意识和绘画思想融会贯通,这是他画出优秀作品的奠基石,也是他绘画的一大特色。

(二)题材广泛,贴近生活除强调写生外,广泛的绘画题材也是居廉的艺术特征之一。

从他留世的大量作品来看,昆虫、花卉、植物、岭南地区水果以及乡间路上的稗草和田间的野花都统统入画。

此外他对日常蔬菜及鲜活鱼虾也倍感兴趣,如甲鱼、螃蟹、猪脚、韭菜花、鸡蛋、白萝卜、蘑菇等都归入绘画题材。

这些都已突破了传统文人画所涉及的题材范畴,可见居廉对大自然的热爱,他的绘画作品传达出朴实的生活情感,贴近生活。

(三)创新技法,独树一帜据居廉弟子高剑父所述“初由师伯梅生授南田法,参以孟丽堂、宋藕堂写生法,更自出机杼......”南田即指清初著名没骨花鸟画家恽寿平,孟丽堂与宋藕堂(堂应为“塘”,即宋光宝),他们专攻没骨花鸟画法。

由此可见,居廉师从居巢、恽寿平,后又吸取了孟、宋的画法,加上岭南地区水网交织的居住环境赋予的灵感,与居巢合作创出“撞水撞粉”技法,即在传统白描打稿的基础上,先在纸上用色彩描绘外轮廓,然后用水、粉注入,形成丰富的肌理感和立体感,使画面达到一种水色交融的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桂林博物馆画总结
走进桂林博物馆,仿佛行舟于历史长河。

观众可以探秘被誉为“华南乃至东南亚史前考古重要标尺和资料库之一”的甑皮岩遗址,了解1万多年前甑皮岩人怎样制作石器和陶器;可以走近“世界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灵渠,聆听秦军破水修渠的故事;可以领略唐宋摩崖造像、碑刻之盛;可以在巨幅的《静江府城池图》拓片前纵览南宋桂林的环城水系,畅想范成大描绘的桂林西湖“棹夫三弄笛,跳鱼翻素光”。

“所学一以失,终身牛马走。

”徐悲鸿的水墨画《牛马走》是桂林博物馆馆藏书画中的精品。

徐悲鸿擅长画马,“九一八”事变后,徐悲鸿笔下的马常常寄托着忧国忧民之情和奋起抗争、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从画作题字可知,《牛马走》是1932年徐悲鸿应好友杨仲子所求而作。

杨仲子为音乐教育家,以此图表达自己为祖国的音乐事业奔走劬劳的拳拳之心。

图中绘一牛、一马缓缓前行,马儿浓墨,牛儿次之,画面层次分明。

徐悲鸿日常画马以激昂奋进的奔马为主,而在这幅图中,马儿安详踱步,即使锋芒未露,却也昂首挺胸,恬淡中透出倔强。

牛儿敦实忠厚,牛角部分用强劲线条勾勒,锋利强壮之势跃然纸上。

图中以淡墨勾画青草和柳树,柳树上已有新芽冒出,寓意生机和希望。

展柜里,一本泛黄的《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会歌》,述说着一段“融汇于桂林山水间的‘文化奇迹’”。

1938年至1944年,桂林接纳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数百位文化名人
和多个文化机构,举办了大量文化活动,成为抗战时期中国大后方的文化中心,有着“抗战文化城”之称。

荟萃桂林的文化人士、文化团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文化运动。

1944年春,抗日战争处于艰难的相持阶段,时任广西艺术馆馆长欧阳予倩倡议,由当时的戏剧运动先驱田汉、熊佛西、瞿白音等同志主持,在桂林举办规模宏大的“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

戏剧展览会于当年2月15日开幕,来自广东、湖南、江西、云南、广西等8省区的33个进步文艺团队、近千名戏剧工作者云集桂林。

“日寇逞猖狂,干戈动八方;民族命运在顷刻,生死搏存亡……”豪迈的会歌响彻云霄,一幕幕戏剧让抗战后方的民众仿佛亲临炮火纷飞的战场,激起拯救民族危亡的爱国之情。

剧展历时90天,演出剧目80多个、170场,观众达10万多人次。

美国《纽约日报》评论道:“这样宏大规模的戏剧展览,有史以来,除了古罗马时代曾经举行过,还是仅见的。


梅瓶珍品冠绝天下
作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陵墓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的明代藩王陵墓群,桂林靖江王陵体现了明代陵园建筑艺术的高超水平,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研究价值。

在出土的众多随葬品中,最珍贵最有特色的当属梅瓶。

梅瓶,又称美人瓶,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

明代靖江王就藩桂林,其世系延续280年,期间订烧、使用、随葬了大量梅瓶。

桂林博物馆收藏明代梅瓶数量众多,藏有明初至明晚期梅瓶300余件,其器型之变化多样、釉色之绚丽丰富、纹饰之种类繁多,世所
罕见,专家学者誉之为“国之瑰宝”“华夏之最,梅瓶之乡,桂林一绝”。

桂林博物馆“靖江遗韵——桂林出土明代梅瓶陈列”是目前全
国唯一的明代梅瓶专题陈列。

展厅内,精美绝伦的梅瓶让观众啧啧称奇。

这几百只梅瓶基本都是景德镇出产的精品,烧制于明初、宣德、弘治、正德、嘉靖、万历、天启、崇祯8个时期,可分为12类器型、15种釉色、30种纹样。

摆放在展厅中心的,是桂林博物馆最珍贵的一对文武图青花梅瓶,堪称“镇馆之宝”。

携酒寻芳(携琴访友)图梅瓶为国家一级文物,瓶上绘一位高士神态怡然,骑马徐行,琴童挟琴在前引路,马后一仆人肩担酒食随行,远处群山滴翠,碧水横流,路旁柳枝随风摇曳。

西溪问樵图梅瓶出土于同一墓葬,其尺寸、外形与携酒寻芳(携
琴访友)图梅瓶相同,颈部、肩部、胫部的图案也完全一致。

瓶上也
绘一骑马的高士,衣着打扮与携琴访友图中的人物相似,马前有一名肩托宝剑的侍从。

高士正勒马回首,与一樵夫搭话,似是问路。

樵夫砍柴归来在路边歇息,遇人询问,起身致意,临别还拱手作揖。

讲解员说,两瓶图案反映的内容有前因后果的关联,专家推测西溪问樵图描绘的是俞伯牙初遇樵夫钟子期,另一幅则是二人相熟后,俞伯牙携琴拜访老朋友。

“这种内容互为补充的对瓶瓷画,世所罕见。


细细端详,携琴访友图中仆人肩上所担一头为竹编食箪,另一头
为一只装酒的梅瓶,这只“瓶中瓶”为研究古代酒文化及梅瓶用途提供了直观的实物资料。

“图中这只挑着的梅瓶,与我馆所藏的一些梅瓶造型几乎一模一样。

这组对瓶器形、图案都十分精美,迄今尚未发现有与之相似者,堪称明代永乐、宣德时期中国青花瓷的典范之作。

”桂林博物馆馆长唐春松说。

多彩民俗画里人家
桂林是多民族聚居地,各族人民在这里共同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构成了桂林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面貌。

“画里人家——桂林民俗文化陈列”展现了桂林各族人民的美好生活画卷。

进入展厅,平地华屋(桂北汉族民居)、依山而居(桂北少数民族干栏式建筑)、水上人家(平乐桂江船民)三种桂林特色生活模式呈现在眼前。

桂林地区的汉族民居,深受中原文化和周边少数民族文化的双重影响,形成了独立院落式合院建筑格局,整个院落由照墙、大门、天井、堂屋、厢房等组成,多为青砖灰瓦,马头墙鳞次栉比。

在桂林生活的瑶、壮、侗、苗等民族多依山而居,他们居住的干栏式建筑也称吊脚楼,多为两层竹木结构,屋顶盖瓦,一楼较低矮,堆放柴草、劳动工具,并有牲畜圈舍。

二楼为生活区,有堂屋、阳台。

漓江—桂江水上通道自古就是人口迁徙和物资往来的黄金水道。

桂江船民生活在红帆船上,船集日常生活、劳作和经商为一体。

船家从广州或梧州贩运货物一路往北,靠岸出售各类日用品。

“斑斓彩衣”单元展示了缤纷多彩的民族服饰。

西南少数民族有
佩戴银饰的习惯,他们认为银饰可以驱邪避凶,同时象征着富有、美丽。

展柜里的清代瑶族十排龙纹錾花银项圈制作精美,引人注目。

项圈表面无纹饰,边缘用银条盘制成20个乳钉状装饰。

中部用银条系一錾有龙纹的银牌,龙纹威武有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