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临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_李世泰
环渤海港口群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

个二级 指标 。
22评 价 方 法 . 目前关 于港 口核 心竞 争力 的类 似研 究 多采 用层 次 分析 法
国际主航 线 的距离 、 航道 水深 、 主航道 宽度等 。 12腹地 经济 条件 . 港 口腹 地是货 物 和集装 箱 的来源 地 ,是港 口可持续 发展 的主要 支撑 因素 。港 口所处 的经济 区域 不 同, 腹地 经济条件不
1港 口核 心 竞 争 力 及 影 响 因 素
口过 去现 在及 将来 发展 的竞争 优势 ,并使 港 口在长 时 间竞 争 环境 中取 得 主动 的综 合 能力 。最终 表现 为该港 口与 其他港 口 相 比能更 有效 地利 用各 种资 源 、吸引更 多 的货主 和辐射更 大 的市 场 空 间 以上 述定 义为核 心 , 结合 国内外 已有 的研 究[ 1 3, 9 概 括 出影 响港 口核心 竞争 力 的 因素包 括 港 口自然 地 理条 件 、 腹地 经济 条件 、 口硬件设施 和港 口软环境 。 港 11自然 地 理 条 件 . 自然 地理 条 件作 为港 口本身 所 固有 的 自然特 征 ,直接影 响港 口的建 设成 本和运 营成 本 ,对港 口核 心竞争 力 的形 成 和 提 升具有 不 可忽视 的作 用 。 自然地理 条件 包括水 文 、 气象 、 距
航行 、货 物装 卸 、库 场储 存 以及后 方集疏 运 四个环 节共 同完 主要港 口进 行分层 聚类 , 划分 港 口核心 竞 争力 类 型 , 明确 各个 成, 因此 港 口硬 件设 施 必须 涵盖 泊位 、 营 、 场 和库 存等 要 港 口的定位 , 运 堆 为提 出下 一 阶段 环渤海 港 口群发展 的 主要任 务和 因子分析 法和 聚类分 析法 的整个 过 素 , 体 地说 应 包 括万 吨级 泊位 数 、 i 生产 用码 头 长度 、 具 港: l 吞 战略措施提 供基础 。此外 , 吐量 、 物堆场 面积 、 口航线 数 。 货 港
加快烟台临港重化工业建设的战略选择

显 然是 烟 台 抓 住机 遇 、顺 势 应时
略 选 择
带 ” 中胶 东 半 岛沿 海 高 端产 业带 的 主 要 职能 以 及 黄 河三 角洲 沿 海 高 效 生 态 产 业带 的部 分 重要 职 能 。山 东 半 岛蓝 色 经济 区 战 略 的 实施 .为 烟 台进 一 步
放 大 自身 区 位 优 势 .提 升在 全 省 乃 至
大力发展 临 港重 化 工业 .从 而推 动 城 市经 济和 山 东半 岛蓝 色经 济又好 又 快的发 展 。
关键 词 :临港重 化 工业 蓝 色经 济 环 境保 护
21 0 1年 1月 , 《 东 半 岛蓝 色 经 山
产 业 带 、鲁 南临 港 产 业 带 。在 “ 区 一பைடு நூலகம்
三 带 ”规 划 的沿 海 七 市 中 ,烟 台不 仅 是半 岛 蓝 色 经济 区 中的 核 心 区 、先 行 区和 主 体 功 能 区 .同时 还 承 担 着 “ 三
临港 重 化 工 业 的涵 义 和 作 用
1 临 港 重 化 工 业 的 涵 义 .
据 山 东 半 岛蓝 色 经 济 区规 划 的战 略 目 标 .山 东 半 岛 在 经 济 发 展 上 要 形 成
“ 区 三 带 ” 的 格 局 所 谓 “ 区 三 一 一
临 港 重化 工业 是 指 以 深 水 良 依 托 .以重 型 和大 型 企 业 集 聚 、威
达 的临 港 重化 _ 业 是 “ 色 经 济 ” = = [ : 蓝
炼 油 能力 以 及 乙烯 、合成 橡 胶 等 主 要 石 化产 品 产 量均 居 全 美 首位 另 外 像 韩 国 世界 船 舶 中心 的 形成 .中国 京 津 唐 经济 圈 的发 展 .都 充分 说 明 临 港 重
烟台市旅游资源开发规划有关问题的探讨

烟台市旅游资源开发规划有关问题的探讨
李世泰
【期刊名称】《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1997(000)002
【摘要】对烟台市旅游开发规划提出了设想,并对各旅游区的资源特色、开发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总页数】5页(P145-149)
【作者】李世泰
【作者单位】烟台师范学院地理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2.752
【相关文献】
1.论全球视野下旅游资源开发规划人才培养改革模式 [J], 程柯
2.秦皇岛市老岭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及有关问题探讨 [J], 张庆杰
3.四川山地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规划--以千佛山为例 [J], 陈婷
4.贵州省白龙洞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规划研究 [J], 张育林;程星;王恒松;张辉华
5.水体旅游资源评价与保护开发规划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烟台市产业发展现状及产业布局分析

烟台市产业发展现状及产业布局分析论文关键词:烟台;产业发展;产业布局论文摘要:合理的产业布局和产业定位是区域产业机制高效运行、区域经济合理化以及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
分析了烟台产业结构的特点,提出了“一中心、两个产业带、三大产业板块”的产业布局,在此基础上根据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从宏观上提出了烟台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同时以需求收入弹性指标的方法确定了除了继续发展四大支柱产业之外.还需要培育和发展的其他重点产业。
从产业结构分析看,目前烟台市经济发展正在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根据国内外城市发展经验,工业化往往是产业结构变动最迅速的时期,其演进阶段通过产业结构的变动过程表现出来。
一、烟台市产业结构及其变动特点(一)总量与增速分析1.烟台市经济规模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并且差距在逐渐拉大。
在19972003年间,烟台市dp总量在全省的排名始终为第三名,到了20042006年间,上升为第二名,与全省平均dp的差距由1997年的286.1亿元,拉大到2006年的l 006.2亿元;19972006年十年间,烟台市经济增长速度平均为13.9%,高于全省12.3%的平均水平,但是全市人均dp的排名19972005年一直是第六名,到了2006年上升为第四名,说明烟台市经济实力的发展水平较高,具有优势,但是人均dp处于较低水平,但从发展趋势来看,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2.烟台市第一产业的dp总量增长缓慢,增速波动较大,比重逐年下降。
第一产业的dp总量除了1998年有较为强劲的增长以外,其他年份的增长速度均远远低于当年的全市dp 增长率,甚至在1997年和1999年出现了负增长。
需要强调的是,第一产业在全市dp中所占的比重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直到2006年为止。
以上这些都充分反映了第一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地位下降,或者说,正是由于第一产业的相对缓慢的增长,从而衬托出第二、三产业的增长速度是比较快的,这也体现出了这些年来产业调整的某些政策效果。
浅谈如何加快临港产业发展

浅谈如何加快临港产业发展作者:薄秀清来源:《经营管理者·中旬刊》2016年第05期摘要:本文对丰南发展临港产业的现实需要,从产业转型升级、集约发展需要、外向型经济发展、参与区域竞争需要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丰南应借助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丰富的资源优势、多年积淀的产业发展基础、功能完备的产业发展平台,提速临港产业发展的论述。
围绕研究临港产业的发展战略和架构、明确临港产业的发展重点和方向、整合临港产业的发展基础和优势,对丰南未来发展临港产业进行了深入阐述。
关键词:临港产业战略架构重点方向基础优势临港产业发展基于区域不同,形式各有不同,同样其定义研究也各有所长。
不同学者结合对不同区域临港经济的研究,提出了不同见地。
其中,比较典型的有:李文荣(2007)河北省临港产业发展策略探讨和钟铭、李娜、刘建纯(2008)日本促进临港产业发展的政策与经验。
笔者对丰南临港产业发展进行了深入调查和研究,发现丰南发展临港产业有着其特殊性,值得研究和推广。
从实地调查情况看,丰南发展临港产业,有着其难以割合的现实需要。
一是产业转型升级需要。
依托港口资源、发展临港工业,会极大增强竞争优势。
例如:日本作为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就是以发展临港工业带动海运业,进而节约成本推动经济发展。
丰南以钢铁为主导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产品结构急待调整,70%以上的铁矿石需要海上供给。
适应经济新常态,加快临港钢铁工业发展,将打破过去依赖资源粗放式生产经营,增强市场控制力。
二是产业集约发展需要。
从实际来看,丰南产业结构达不到产业集群的要求。
主要表现在:产业链不够长,布局相对零散,企业只是地理上的“集中”,企业相互之间分工和协作配合程度较低,园区规划度较低,执行不到位,对产业发展的约束不够,导致园区在项目摆布上没有形成严谨的思路和科学的布局。
因此,加快临港产业发展,可进一步推进集群发展,延伸产业链,完善供应链,增强市场竞争优势。
三是外向型经济发展需要。
鲁东大学李世泰教授来我区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调研

鲁东大学李世泰教授来我区
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调研
为进一步做好全市临港工业发展规划,近日,受市发改委委托,鲁东大学李世泰教授一行两人于8月9日来我区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进行了走访调研。
李世泰教授听取了来福士公司近年来的发展状况和未来发展规划,实地查看了平台建造现场,对企业近年来取得的成绩和核心技术能力给予了肯定和赞赏,并对企业未来发展方向从研究专业角度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中集来福士作为我区重点海洋高端装备企业,在我区芝罘临港蓝色国际新城建设、临港工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下一步,我区将协助企业解决好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做好服务工作,并为企业积极申报国家扶持政策。
2013年8月11日。
关于加快临港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专业的公文在线写作平台
关于加快临港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一、充分认识加快发展临港产业的战略意义
(一)加快临港产业发展有助于城市和区域间的交流合作。
京州港依托京州市区,周边海陆空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已成为对接东北亚经济圈的桥头堡和连接东北、华北以及长三角等区域的重要节点城市。
加快临港产业发展,对于拓展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加速与周边区域和城市间的人财物流动,推动相互之间的交流合作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加快临港产业发展有助于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
2016年京州港货物吞吐量已达到6000万吨,并以平均20%-30%的速度递增。
根据港口总体规划,至2020年,京州市各主要港口将建成生产性作业泊位210个,港口作业区、临港工业区和物流园区等相关区域总面积接近110平方公里。
随着港口规模的发展壮大,港口物流业、临港旅游业和临港工业等临港产业在全市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更加突出,临港产业的发展对于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必将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三)加快临港产业发展有助于推动我区城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今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赶超发展、创新发展”的发展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把临港产业列为全市重点工作之一,并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临港产业发展的意见》。
充分利用我区临港区位优势,加快发展以临港物流业为主的临港产业,对于贯彻。
烟台保税港区“SWOT ”分析

烟台保税港区的“SWOT ”分析摘要:我国的保税港区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在港口作业区和与之相连的特定区域内,集港口作业、物流和加工为一体,具有口岸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是我国目前港口与陆地区域相融和的保税物流层次最高、政策最优惠、功能最齐全、区位优势最明显的监管区域。
关键词:烟台;保税港区;swot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12010年7月,烟台保税港区一期顺利通过了国务院联合验收组的验收。
2011年1月,烟台保税港区正式开关运作。
一、烟台保税港区的“swot”分析swot分析方法是一种企业竞争环境分析方法,即根据企业自身既定的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企业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之所在。
s代表strength(优势),w代表weakness(弱势),o代表opportunity(机会),t代表threat(威胁),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
表1 烟台保税港区swot分析矩阵表(一)烟台保税港区的内部环境分析1.优势(1)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烟台保税港区区位优越,沟通山东半岛、辽东半岛,服务黄海、渤海两大海区,同时可辐射日韩。
特殊的区域位置决定了烟台保税港区应在区域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良好的腹地经济基础。
烟台保税港区直接经济腹地主要是烟台市,间接腹地为山东省、环渤海经济圈。
烟台是我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是环渤海经济圈内的骨干城市。
山东省的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居全国前列,成为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大省。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北方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已经形成了发达便捷的交通优势,雄厚的工业基础和科技教育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密集的骨干城市群等五大优势。
2.劣势(1)法规与考核指标不健全。
由于保税港区的功能没有通过法规加以明确界定,实际发展中往往偏离政策初衷,已经出现了功能交叉重叠的现象,而发展转口贸易及相关物流业务的政策与管理体制还尚未建立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ORTSCHINA
一、烟台发展临港产业的优势
1.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目前烟台市共有主要港区9处,其中一类开放口岸6处,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直接通航。
共有18个专业码头,140个生产泊位,最大可以直接进出、靠泊10万吨级散杂货船,5万吨级集装箱船。
2005年货物吞吐量8503万吨,发送旅客205万多人次。
另外,烟台市还有大量得天独厚的深水岸线资源有待开发建设,规划中的烟台西港区有岸线19公里,水深在22~27米之间的深水槽,可建设多个25~30万吨级的大型深水码头;蓬莱湾子口周围有水深22~25米的深水槽,可建设20万吨级以上的深水码头;龙口屺姆岛港区有一个15~16米的深水槽,可建设15万吨级的深水码头。
2.资源丰富
烟台市农业生产水平较高,粮、油、果、畜产品和水产品等在全国均占重要位置。
是全国著名的“水果基地”、“花生基地”、“蔬菜出口基地”、“柞蚕基地”和“海珍品基地”等。
另外,还有丰富的黄金、石材和煤炭等矿产资源,如黄金储量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
毗邻的渤海湾(以及北黄海)蕴藏着比较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
从而为发展临港产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料。
3.环境优美
烟台市依山傍海,岛屿众多,是冬无严寒,夏季凉爽而不潮湿的旅游度假胜地,有“人间仙境”的美誉。
2004年入选“最佳魅力城市”,2005年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先后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和“联合国人居奖”,连续四届获得全国“长安杯”。
因此烟台市发展临港产业的软环境十分优越。
4.基础设施配套完善
目前,烟台市已形成了以高速路、一级路等高等级公路为主框架、布局合理、四通八达的快速公路网。
铁路有已运营的蓝烟复线铁路、大莱龙铁路和正在建设的黄烟铁路及烟大铁路轮渡。
同时烟台现已发展成为以220kV为骨架,以110kV为主要二次送电网络,区域供电能力较强的电网。
二、烟台发展临港产业存在的问题
1.淡水资源相对缺乏
烟台市是山东省严重缺水的城市之一,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0.87亿立方米,按人口平均的年水资源量为480.3立方米,只有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400立方米的18%。
2.临港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烟台市临港工业中,轻工业占很大比重,能够借助港口大进大出降低生产成本的产业比重很小。
临港工业的产业链不够长,缺乏上游产业。
例如,对于塑料制品业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纺织业来说,缺乏化工产业的支持。
另外,在临港工业中,产值在亿元以上的占30%,5000万元~1亿元占17%,1000万元~5000万元占40%,500万元~1000万元占13%,缺少具有竞争优势的大型企业集团。
3.港口功能雷同,结构矛盾突出
烟台四大港区在功能上存在较大的同构性,主要以煤炭、液体化工、粮食和建材为主要货种。
缺少大型深水码头,全市港口140个生产性泊位中,万吨级以上泊位只有37个,占总量的26%,而万吨级以上泊位中大多数为1~2万吨级,5万吨级以上泊位只有7个,10万吨级泊位仅有1个,没有10万吨级以上泊位,不能接卸大型散货、液货船舶。
缺少专业码头,装卸效率难以提高。
全市大部分码头为散杂货泊位,占货运码头泊位总量(除客滚码头以外)的73%,对发展大进大出的大项目如钢铁、石化造成制约。
4.港口发展速度缓慢,竞争能力下降
与周边港口相比,烟台市的港口发展相对滞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规模小。
烟台港集团公司2005年仅完成吞吐量4506万吨。
二是发展速度慢。
1985~2002年全国沿海港口吞吐量平均增长率为10.3%,烟台港同期为7.3%;近10年来,烟台港口的货物吞吐量增长不仅慢于沿海其他主枢纽港,也远低于烟台经济(下转第31页)
烟台临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撰文李世泰
港口临港经济
26
2006・6
2006・6PORTS
CHINA
(接上页)交通体系等方面条件相对最好的港口,作为西南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港,余者作为重要的支撑港。
2.功能定位:以聚散和配送西南地区(兼及西北、中南地区)的国际物资为核心功能,发展中国北部湾沿岸的临港工业经济,建设成为西部货物流、人才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进出口枢纽,依靠其物流的通过与处理能力及其与西部腹地的海、陆、空综合立体交通体系的联接,辐射并带动整个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促进西部产业的合理布局,实现西部资源的最优配置与效能的最佳释放;同时,在此坚实基础上,代表国家有效参与东盟(1+10)自由贸易合作,成为国家开发西南地区并实施“安邻、睦邻、富邻”政策的“龙头”。
(二)规划建设台湾海峡国际航运中心1.基本架构:随着海峡两岸交流合作的不断加深,以及未来互动的良性发展,在两岸海上实现全面双向直航后,海峡两岸联袂共建以高雄港为中心,以厦门、福州和台中、基隆诸港为两翼的台湾海峡国际航运中心。
2.功能定位:以聚散和配送福建、粤北、浙南、台湾等地区的国际贸易物资以及中转东亚远洋物流为核心功能,通过海峡两岸相关港城的资源整合与机制协调,将高雄港建设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海上转运中心,使其成为维系和加强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共同繁荣台湾海峡东西两岸经济区域的核心纽带。
(作者单位:大连海事大学)港口规划与建设(上接第26页)的增速。
三是占全国大宗货物进出口的份额少。
2005年,烟台市港口完成集装箱吞吐量、外贸煤炭发运量、外贸铁矿石进口量、外贸原油水运进口量,分别只占全国总量的0.7%、0.3%、0.007%、0.06%。
三、烟台临港产业发展战略依据差异化战略、地域生产综合体战略和专一化战略,烟台市应重新打造“深水大港、门户城市、重化工基地和环境优美大烟台”的新形象。
即全面塑造以港口海运为先导,港口物流业为基础,临港工业为支柱,滨海旅游业为特色,港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之间、产业群之间开放协同、整合创新、动态优化、高效低耗的新型产业体系。
其中,“大烟台”是临港产业形成合力的指导思想,深水大港和门户城市是临港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重化工业是临港产业发展的核心,环境(服务环境、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优美是临港产业发展的保障。
作为核心的临港工业的发展必须紧紧抓住国际资本、产业加快向我国集聚和转移以及我国进入新的重化工业阶段的重大机遇,充分利用深水大港、区位优势和环境优美招商引资,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引进大运输量、大吞吐量、低耗能的产业和项目上,放在引进对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导向性和带动力强的高新技术产业上,放在形成关联度大、集聚度高的产业链和产业基地上,即突出核心化、规模化、产业集聚化和高新化。
结合烟台市的产业现状和国际国内产业的发展的趋势以及临港产业发展的要求,应选择基础条件好、成长空间大、带动作用强、市场占有率高、赢利能力佳的化学工业、造船及海洋重型机械工业、汽车工业、铝工业食品加工业和电子信息工业六大标志性工业集群作为烟台市临港工业的主导产业,从而形成“一个突破,两个发展、三个壮大”,即实现石化工业的突破,加快发展造船和
氧化铝工业,谋求壮大汽车、食品和电子信息工业,努力把烟台建成我国的造船工业基地和铝工业基地,我国北方重要的石化基地和东北亚的物流中心。
烟台市临港产业的空间发展战略应实行“东联西拓,南北贯通;中心带动,港群互动”。
即外部空间发展必须依托烟台市目前的“T”字型,未来的“十”字型交通骨架,不断拓展空间范围,争夺腹地。
“东联”主要是吸引东部威海的集装箱和其他货源,面向韩国、日本建立密切经济联系。
“西拓”是借助于威乌高速和大莱龙铁路的建成通车,向鲁北、山西、陕西等地进一步拓展。
“南北贯通”是随着烟大铁路轮渡的开通,烟台
市南北联系出现历史性突破,由“端点”城市变成“节点”城市,在
港口发展上应顺应南北经济的联系方向,积极组织货源。
内部空间发展根据未来港口集装箱化、深水化、船舶大型化的发展趋势和烟台市港口的现状,确立烟台八角港区的核心地位,大力发展集装箱和大宗散货中转的运输功能,其他港区扮演好喂给港的角
色,促成各行政区范围内的港口资源整合。
同时,按照劳动地域分工的要求,各港区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一种或几种产业,通过港群互动形成烟台市的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从而改变目前港口之间恶性竞争的局面,形成“一条生态旅游带、五大产业组团、十六个生态工业园区”的空间布局框架。
(作者单位:鲁东大学地理与资源管理学院)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