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流域战争多发的动因与战略地位
高三一轮复习中国地理之中国的河流和湖泊ppt(4份) 通用2

(2)描述A湖周围地区自然地理特征。
地貌:火山口
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河湖:向心状水系
生物:针阔混交林
1. 读“我国某河道纵剖面图”与流量变化图,回答 有关问题。 (1)判断该河流是我国的: D A.长江 C.澜沧江 B.黄河 D.雅鲁藏布江
1.读“我国某河道纵剖面图”与流量变化图,回 答有关问题。 (2)在图中A、B、C河段中,水量最大的是____ C ,
● 构造湖:青海湖、兴凯湖、纳木错、
鄱阳湖、洞庭湖、呼伦湖、 艾丁湖、滇池
● 火山湖:长白山天池 ● 堰塞湖:镜泊湖、黑龙江五大连池 ● 古泻湖:太湖、洪泽湖 ● 冰蚀湖:北美五大湖
构造湖:是在地壳内力作用形成的构造盆地上经储 水而形成的湖泊。构造湖一般具有十分鲜明的形态特征, 即湖岸陡峭且沿构造线发育,湖水一般都很深。同时, 还经常出现一串依构造线排列的构造湖群。
潟湖:是一种因为海湾被沙洲所封闭而演变成的湖 泊,所以一般都在海边。这些湖本来都是海湾,后来在 海湾的出海口处由于泥沙沉积,使出海口形成了沙洲, 继而将海湾与海洋分隔,因而成为湖泊。
堰塞湖:由火山喷出的岩浆、地震引起的山崩和冰 川与泥石流引起的滑坡体等壅塞河床,截断水流出口, 其上部河段积水成湖,如五大连池、镜泊湖等
从气候上看,海河流域降水集中在夏季,且 多暴雨。 从地形上看,上游高原山地,水流急,下游 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从植被上看,海河的主要支流都发源于黄土 高原地区,地面缺乏植被的保护,使海河含沙量 很大。 从水系来看,海河是一典型的扇状水系,汛 期各支流同时来水,汇流速度快,水量大。
(2)根治海河的措施
内流湖 咸水湖 外流湖 淡水湖 外流河流出
湖水输出方式
蒸发
——长江中下游平原湖区,全部为外流湖、淡水湖。 我国五大淡水湖泊——鄱阳湖(赣)、洞庭湖 (湘)、太湖(苏)、洪泽湖(苏)、巢湖(皖)
淮河灾害治理方案

淮河灾害治理方案淮河是中国重要的北方河流,流经安徽、河南和江苏三个省份。
由于该地区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淮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威胁。
为了有效地治理淮河的灾害,需要制定一系列的方案和措施。
首先,淮河流域的治理需要加强水资源管理。
淮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水资源区域,要合理利用和分配水资源,确保供水的安全和稳定性。
可以通过修建水库和调水工程,实现防洪、蓄水和调节水资源的功能。
此外,还需推行节水措施,减少水资源浪费的现象,提高淮河流域的水资源利用效率。
其次,淮河流域的治理需要改善河道的环境。
淮河流域的河道长期以来因为不合理的河道规划和管理,出现了漫滩扩张、淤泥泥沙堆积等问题,导致洪水无法顺利排出,加剧了洪涝灾害的发生。
因此,在治理淮河灾害时,需要对淮河河道进行整治,保持河道的畅通,确保洪水能够顺利流经,减轻淮河流域的洪涝灾害。
此外,淮河流域的治理还需要注重水土保持工作。
淮河流域土壤普遍肥沃,但也容易发生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等问题,导致水质污染和洪水的发生。
因此,在治理淮河灾害时,应加大水土保持的力度,采取措施控制土地的流失,减少水质污染的发生,改善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
最后,淮河流域的治理还需要改善防洪工程的建设。
目前,淮河流域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防洪设施,但由于历史原因和发展的需要,仍然存在一些缺陷,没有充分发挥预防洪水的功能。
因此,在治理淮河灾害时,需要修建更加先进的防洪设施,提高淮河流域的抗洪能力。
综上所述,治理淮河灾害需要加强水资源管理、改善河道环境、注重水土保持工作和改善防洪工程的建设。
只有在这些方面共同发力,才能够有效地减少淮河流域的灾害发生,保护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安全。
在实施这些方案和措施的过程中,应加强政府的领导和协调,发挥各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确保淮河灾害治理的顺利进行。
近十年来淮河流域历史研究述评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中东部,横跨豫、皖、苏、鲁四省,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多重过渡性特征,是我国传统农业区,在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独特地位。
在现代中国,淮河流域是一欠发达而又人口密集的相对落后地带,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被喻为我国中东部地区的“谷地”,其“三农”问题严重。
随着历史学界对区域社会历史研究的重视,特别是以江河流域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方法逐渐兴起,学者们从不同的视野对淮河流域历史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取得了丰硕成果。
尤其是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分别于1498年与蚌埠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3年与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5年与阜阳师范学院(皖北文化研究中心承办)联合举办了三届全国性淮河文化学术研讨会,有力地推动了学界对淮河流域社会历史的研究。
现择其要者述评如下:一、经济开发学者们对淮河流域经济开发史甚为关注,有关成果相对较多。
邹逸麟在《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一书中,从植被、土壤、人口、灾害、水系、湖泊、农业开发和城市等方面探讨了黄淮海平原的历史变迁。
淮河水利委员会编撰的《淮河志·淮河综述志》(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分自然地理、淮河水系、社会经济、自然灾害四部分,较为详尽地综述了淮河流域自然和社会经济历史状况。
王鑫义主编的《淮河流域经济开发史》(黄山书社2001年版)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淮河流域自上古到鸦片战争前经济发展的基本面貌,细致探讨了影响淮河流域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
臧世骅编纂的《中国淮河流域民间工匠习俗》(中国文史出版社2001年版)一书,全书共10卷188个条目,作者利用多年“田野作业”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从民俗学角度介绍和研究淮河流域匠行、匠人习俗等方面问题。
宋豫秦等著的《淮河流域可持续发展战略初论》(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总结了淮河流域社会经济等的发展现状与演变过程,剖析了当前淮河流域人地系统的基本特征和所存在的主要矛盾与冲突,对淮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程度进行了客观的评估,论证了淮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实施对策。
高中试题淮河洪涝多发

高中试题淮河洪涝多发
淮河是中国东部地区一条重要的河流,流经河南、安徽、江苏三省,最终汇入长江。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淮河洪涝问题一直是中国水利治理中的一个难题。
淮河洪涝多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自然因素:
1. 气候条件:淮河流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集中,容易出现短时强降雨,导致河流水位迅速上升。
2. 地形地貌:淮河流域地势较为平坦,河流流速较慢,不利于洪水的快速排洪。
3. 流域面积:淮河流域面积广阔,上游地区降水量大,一旦发生洪水,影响范围广泛。
人为因素:
1. 土地利用:随着经济发展,流域内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田和湿地被开发利用,减少了自然蓄洪能力。
2. 水利设施:部分水利工程老化,防洪标准不高,无法有效应对大流量洪水。
3. 河道管理:河道疏浚不够,河床抬高,降低了河道的行洪能力。
应对措施:
1.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提高防洪标准,更新老旧水利设施,增强防洪能力。
2. 河道整治:加强河道疏浚,降低河床,提高河道的行洪能力。
3. 生态保护:保护和恢复湿地,增加自然蓄洪能力,减少洪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 应急管理:建立健全洪水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提高防洪减灾的
效率。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淮河洪涝的发生,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同时,也需要加强公众的防洪减灾意识,提高全社会的防洪减灾能力。
淮河上中游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淮河上中游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及治理措施摘要对沿淮洪涝多发的成因从历史因素、地理因素和气候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剖析,进而提出了治理淮河水患的一些措施。
关键词洪涝灾害;成因;治理措施;淮河上中游2007年汛期淮河流域出现了自1954年以来的最为严重的涝灾,全流域6月下旬至7月上旬多次遭受暴雨到大暴雨的袭击,从EOS卫星水体遥感监测图像看,7月1日、7月10日沿淮水体面积比受涝前约增加近800km2,整个沿淮地区已经是一片汪洋。
由于降雨区域大,雨量相对集中,不少地方的涝情超过历史最严重年份,仅河南省经济损失就高达上百亿元。
淮河流域洪涝多发主要有历史、地形和气候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由于历史上黄河长期夺淮,致使淮河入海无路、入江不畅,加上特定的气候和下垫面条件,淮河流域历史上“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举世闻名。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近60年的治理,灾情有了明显缓解,但灾害的根源仍未根除。
特别是淮河中、下游地区经常出现因洪致涝、洪涝并发现象,危害最大的是大洪水和洪涝组合所造成的灾害。
1建国以来沿淮流域洪涝灾害情况据历史资料统计,在1954~2007年的53年间,沿淮河南段共发生较严重的初夏涝4次,平均约13.5年一遇;7~8月发生的较严重的夏涝年份有17次,平均约3年一遇。
沿淮行蓄洪每次因外水顶托,内涝不断发生或加重,由于内水主要靠自流外排,外水稍高时就要关闭排水闸门或涵洞,此时即使较正常的降水也会引起内涝,造成“关门淹”。
外洪内涝的危害是严重的。
有的年份洪水滞留时间长达1个月,受自然降水的影响,洪水往往时涨时落,影响区受淹农田常常几种几淹。
仅2007年,上、中游流域受灾面积就高达66.67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00亿元。
2沿淮洪涝多发的成因2.1历史因素古代淮河水系,大体上是独流入海的淮河干流以及干流南北的许多支流组成。
据史料记载,元代之前,黄河曾有数次侵夺淮河流域,但为时较短,对淮河流域改变不大,到了元、明两代,由于建都北京,为了维护大运河南粮北运的任务(即漕运),在治河策略上,对黄河采取遏制北流、分流入淮的策略,阻黄河北决,迫使南行,造成黄河逐渐以南流入涡、颍为主,或经徐州南下夺泗夺淮为主的局面,淮河水系也因此受到扰乱,水灾日益频繁。
淮河流域灾害及其治理

淮河流域灾害及其治理作者:王贺云来源:《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第02期摘要:文章分别从淮河流域概述、淮河流域历次苦难的洪涝灾害、导致淮河流域灾害的原因和淮河流域的治理的建议等几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重点阐述了淮河治理存在治标与治本观点。
诠释了治标即加固加高大堤;治本,即顺应河流规律,从根本治理淮河。
关键词:淮河流域;自然灾害;治理中图分类号:X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13)02—0084—02解放后,尽管对淮河流域进行了持久而大规模的综合治理,防洪抗洪有了显著提高,但洪涝仍时常发生,而且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财产的集聚,洪涝灾害呈频度加快、灾难加重、损失加大的共性。
因此,对淮河流域灾害及其治理的研究,不仅对减灾防洪有重要作用,对地区经济的发展等均有重要意义。
一、淮河流域的旱涝灾害及其成因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北亚热带和暖温带交汇处,受气候、地形等因素的影响,洪涝发生频率高,灾害程度重,历来是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据历史资料,淮河从16世纪至新中国成立的50年中,共发生旱灾260多次,旱灾出现的频次为1.7年发生一次。
历史上淮河即为我国旱灾最频繁的地区之一。
建国后,淮河旱灾亦频繁发生(但灾情显著减轻),1949~1998年的50年中,淮河先后出现了12个大旱年分(大旱出现的频次为4年出现一次)。
洪涝灾害也时常发生。
从历史记载看,1866年洪水江淮并涨,受灾57个县,其中淮河受灾20个县,是近百年来最严重的。
1991年江淮地区特大洪涝造成受灾面积2918受灾人口4837万。
造成淮河地区频发灾害的原因是:1.支流多,但具有不对称性淮河流域的水系特点如同雪上加霜似地,加大了洪水的压力。
淮河流域是一个不对称的流域,左岸面积大大超过了右岸面积。
淮河右岸以山地、丘陵为主,支流短而陡;淮河北岸多为平原,支流长而缓。
当淮河流域遭遇暴雨以后,来自右岸支流的山区洪水先到达干流河槽,使干流水位迅速抬高;当左岸支流的洪水随后到达时,左岸支流的下游就会发生壅水,从而造成淮北平原的内涝。
淮河流域图

淮河流域图淮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位于中国中部,覆盖了河南、安徽、山东等多个省份。
淮河流域是中国七大主要水系之一,也是中国最长的内陆河流。
淮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不仅连接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还是东中西部的交通要道,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地位。
**地理环境**淮河流域总面积约为270,000平方公里,其中流域内有大大小小的支流175条。
淮河发源于安徽省的皖西山脉,在湖北省扬中县与长江相汇,全长约1,000多公里。
淮河的河道纵横交错,形成了丰富的水网系统。
淮河流域分为两个主要的分区,即淮北地区和淮南地区。
淮河流域的地形起伏较大,以平原为主,丘陵、山地等地形也有分布。
淮河中下游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农业产区之一,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
水资源方面,淮河流域水系发达,有多个大型水库和水利工程,供给了丰富的水资源。
**经济发展**淮河流域是中国的粮食生产大区,也是重要的工业基地。
流域内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资源丰富,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农业方面,淮河流域以种植水稻、小麦、高粱和油菜为主,农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
淮河流域还是乌鲁木齐-广州经济走廊和沿海经济带的重要门户。
工业方面,淮河流域有许多重要的工业城市,如安徽省的合肥、淮南、蚌埠等,河南省的郑州、开封等,山东省的济南、德州等。
这些城市与淮河流域的水系相连,便于水运和物流,成为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
**环境保护与治理**由于长期的过度开发和利用,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
水污染、土壤质量下降、湿地退化等问题逐渐凸显。
为了保护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治理措施。
近年来,淮河流域实施了流域综合整治工程,包括河道疏浚、水库改造、生态湿地建设等。
政府加大了对污染企业的整治力度,加强了环境监测和监管。
此外,还加大了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力度,推广了农田水利工程,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
**生态旅游与文化**淮河流域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
为什么淮河会成为重要的地理界线

为什么淮河会成为重要的地理界线淮河是中国重要的地理界线,这主要源自于其在中国地理、历史、经济和文化方面的重要性。
从地理角度来看,淮河自北向南贯穿中国大陆,将中国东部地区分为两个明显不同的部分,北部是以黄河为中心的黄淮平原,而南部是以淮河为中心的江淮平原。
这两个地区在地貌、气候和土壤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
可以说,淮河是连接中国北方平原和南方平原的重要界线,分割了中国东部地区的自然环境。
从历史角度来看,淮河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它曾经是中国古代诸侯国和列国时代的南北分界线,长期处于南北战争的前沿地带。
淮河沿岸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战略要地,曾经是各种王朝争夺的焦点。
因此,淮河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地理分界和文化交流的角色。
在经济方面,淮河沿岸地区是中国南北经济联系的纽带地带。
河流的交通作用使得沿岸地区成为了南北商品和人员交流的重要通道,特别是在古代,淮河沿岸是敦煌丝绸之路的起点,成为了中国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
总而言之,淮河的重要性主要源自于其在地理、历史、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多重作用。
作为中国南北之间的地理分界线,其地位不可忽视,对中国各个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
由于淮河的存在,中国南北方在自然资源、气候环境、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上存在了一定的区别。
在自然资源方面,淮河以北的黄淮平原拥有丰富的农田资源和水域资源,适合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被誉为中国的“粮仓”。
而淮河以南的江淮平原则更适合水稻、棉花等农作物的种植,受益于水资源较丰富。
这两个地区在自然资源利用和农业发展上有着不同的特点,淮河成为了这一自然资源分界的标志。
在气候环境方面,北部地区受大陆性气候的影响,冬寒夏热,年降水量不足。
而南部地区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季节分明、雨量充沛。
这种差异性导致了淮河南北地区的农作物种植、养殖、渔业等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进而影响了经济结构和社会发展。
在文化传承方面,淮河以上的地区主要以中原文化为主,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较深,而淮河以南的地区则以江南文化为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3—2398(2000)04—0050—05淮河流域战争多发的动因与战略地位Ξ鲁 峰(山东枣庄师专,枣庄 277102)提 要:古代的淮河流域是我国经济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也是各种政治力量交汇,战争多发的地区之一。
战争是一种文化现象,引发战争的动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仅从地理学和战略地位的角度来进行剖析,归纳出战争多发的六大动因。
关键词:淮河流域;战争;动因;战略地位中图分类号:K90114 文献标识码:ATHE ANALY SI S OF THE STRATEGI C POSI TI ON OF HUA I R I VER VALL E YLU Feng(Z aozhuang T eachersπColleg e,Z aozhuang277102,China)AbstractH uai R iver valley w as one of the devel oped ecnom ical areas in the ancien t Ch ina.It w as als oone ho t s po t w here all the political forces encoun tered w ith each o ther.T here w ere k inds of rea2 s ons and the w ar w as regarded as cultural phenom enon as w ell.A utho r analyzes that there w ere six reas on s to the w ars in the vie w of geograph ic and strategic positi on.Key words:H uai R iver valley;w ar;reas on s;strategic positi on 淮河流域地处中原,北邻黄河,南靠长江。
在古代,是我国经济开发较早的区域之一,也是人口聚集,各种政治力量交汇的地区之一。
淮河流域这一独特的社会经济条件,受到各类政治集团的关注,成为各类政治力量争相控制的地区,因而频频爆发了战争。
战争引发的原因是多样的,或因经济的,或因政治的,或因文化的,淮河流域各类战争的爆发也决不是单一因素。
本文仅从地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战争多发的原因,并进一步论证淮河流域重要的战略地位。
以求能加深对今天淮河流域区域开发意义的理解。
1 发生在淮河流域的著名战争 淮河流域是中国历史上战争多发地。
根据台湾三军大学编著的《中国历代战争史》和田地主编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代军事史分册》等权威著作提供的资料统计分析,从有人类活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历史上大小战争接连不断,几乎难以计数,其中最为著名的战役约有200余次,发生在淮河流域的约占1 4。
先秦时期,是淮河流域战争最为频繁的时期,著名战役总数约占全国同期的1 2以上。
传说中历史上最早的涿鹿之战主战场虽在河北平原,但最初的战争接触点是在淮河流域的河南中部平原。
这是一场“宗族间的土地争夺战”[1]。
居住在淮河流域中南部的蚩尤集团(黎族集团),在侵占了炎帝集团的领域后,又与黄帝集团(夏族集团)接触,导致战争的爆发,涿鹿战后,黄帝乘胜占据黎族的中原领域,与活动在江淮地区苗族集团发生接触,进而又发生了一系列尧舜禹征苗之战。
夏代之前的大洪水促成了夏族(居中原)与夷族(居黄淮 第15卷 第4期2000年8月人 文 地 理HU M AN GE OGRAPH YV ol115,N o14 A ug12000 Ξ收稿日期:2000—04—03;修订日期:2000—05—25作者简介:鲁峰(1955—),男,山东滕州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区域人文地理和经济地理的教学科研工作,发表论文和著作40余篇(部)。
下游)的联合。
上下游合力治水的成功,使大禹威振天下,建立夏朝。
但是不久夏夷间的争夺权位的战争便拉开帷幕,从后羿(夷族)篡夏,到少康复国,战斗接连不断。
商汤灭夏的鸣条(封丘)之战,把夏夷间的战事推向最高峰,战区涉及淮河流域的商丘、曹县、开封、宁陵等地。
周起于关中,东征克殷,牧野一战,取代商之统治。
但是淮河流域仍有较强夷族势力存大。
周为了控制淮河流域,实行“以殷治殷”[1]之法,封纣王之子武庚仍居商都管理淮河流域的殷民,并分商地为三,分封王弟管叔、蔡叔、霍叔监视武庚。
时隔不久,周室内乱,武庚乘机勾结徐戎、淮夷、奄和管、蔡、霍三叔叛乱反周,由此出现了周公东征平定管蔡之乱和成王东征平定徐戎、淮夷的战争。
周穆王时,淮河流域又爆发了徐偃王联合九夷伐周之战。
进入春秋时代,国家间的兼并引发的战争是主要的。
周分封诸侯,有不少封国散布在淮河流域。
春秋初期,约有大小方国40多个,到春秋末期,淮河流域仅剩楚、宋、郑、鲁、曹、许、陈、蔡等国。
春秋时期国家间的兼并战争几乎是连年不绝,整个淮河流域无一片宁静之地。
春秋时代著名战役主要有:发生在荥阳汜水镇附近的郑与南燕间的北制之战;发生在长葛北部的郑与周的 葛之战;发生在曲阜间的齐鲁长勺之战;发生在柘城北部的宋楚泓水之战;发生在鄄城西南的晋楚城濮之战;发生在鄢陵西北的晋楚鄢陵之战;发生在固始县东南的吴楚鸡父之战,发生在大别山的吴楚柏举之战。
韩赵魏分晋,进入战国时代,出现了齐、楚、秦、燕、韩、赵、魏七个强国。
战国后期,淮河流域大部分属楚,北部属魏、齐。
战国时代著名战役主要有:发生在长垣、定陶、睢县一带的齐魏间的桂陵之战;发生在范县、开封、兰考间的齐魏马陵之战;齐灭宋及秦灭韩、魏、楚、齐之战,大多发生在淮河流域。
楚汉战争历时4年,以刘邦胜项羽建立汉朝而告结束。
其中如彭城(徐州)之战,成皋(荥阳)之战,垓下(灵壁境内)之战等著名战役皆发生在淮河流域。
汉初,周亚夫平定吴楚七国之乱,战区在淮泗合流地区。
淮河流域在东汉时是军阀角逐之地。
东汉灭王莽的昆阳之战发生在叶县、禹县、郾县一带;刘秀统一关东之战,战区在沂沭泗淮濉诸水之间。
曹操挟天子以命诸侯,拥献帝移都许昌,一时间淮河流域群雄四起,据地自雄,称王称帝。
在此期间著名战役有:发生在鲁苏皖交界处的曹吕争夺兖州之战;发生在中牟、封丘一带曹操与袁绍之间的官渡之战。
两战以后,淮河流域皆属曹魏。
“永嘉丧乱”西晋崩溃,中国进入长期分裂时期,淮河流域成为南北双方角逐的场所,战火熊熊。
如司马昭围攻寿春之战,西晋末年的祖逖北伐,东晋时期的恒温攻前燕之战,南北朝时期的东晋与前秦间的淝水之战(瓦埠湖一带),南梁与北魏间的钟离(凤阳)之战。
农民起义战争自秦代起开始爆发,并愈演愈烈。
秦末,淮河流域爆发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农民起义战争,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安徽宿县境内)揭竿而起。
新莽末年,山东莒县爆发了赤眉军大起义。
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
起义战火遍布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徐、兖、扬、豫涉及淮河流域)。
隋末有三支强大的农民起义军,其中两支活跃在淮河流域(瓦岗军在黄淮一带,杜伏威军在江淮地区)。
唐末菏泽人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举行了著名的黄巢北伐之战。
北宋,郓城人宋江领导了水泊梁山农民聚义。
明末,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与明军展开了朱仙镇战役、汝州战役。
清初,江阴军民同仇敌忾,抗清护城。
太平天国起义军北伐抗清,曾在淮河流域激战两月之久。
清末,涡阳人张乐行领导的捻军大起义,在山东菏泽成功地完成了高楼寨伏击战。
辛亥革命后,在苏北、鲁南、皖东北发生了著名的讨袁战争。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淮河流域先后发生了著名的台儿庄战役、孟良崮战役和淮海战役。
2 淮河流域战争多发的原因211 优越的地理环境条件,使淮河流域很早就成为人类相互争夺的生存空间淮河流域是人类生存的良好空间,是人类的适生地。
淮河流域能为早期人类的生存和繁衍提供合适的温度、水、丰饶的食物,以及便于垦植的土地条件。
从温度条件看,淮河流域位于31°—36°N之间,兼有暖温带和亚热带的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3℃—16℃(古代可能要高出1℃—2℃)[2]。
这样的温度条件很适合人类生存。
淮河流域四季分明,冬季,不象北方那样酷寒;夏季,不象南方那样湿热。
它处在南北方过渡地带,适于南北方各类人群的生存,故在远古时代就成为南北方人群的汇聚地。
从水条件看,淮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54期鲁 峰:淮河流域战争多发的动因与战略地位878mm(古代可能多达近千毫米)[2],雨量较为适中,没有北方地区的过分干燥,也没有南方地区的过分潮湿。
在大冰期过后,淮河流域河湖沼泽遍布,空气湿度适中,各种陆生、水生植物生长茂盛,吸引了多种多样的动物群体,这一切为处于采集游猎阶段的古人类提供了丰饶的动植物食料。
这是吸引四方山民来此生活、定居的动因。
随着时间的增长,淮河流域的人口逐渐增多,这又为流域的早期开发提供了劳动力,加快了流域开发的速度和规模。
在开发的过程中,不同集团或集团内部为了各自的利益发生一些争执,并逐渐演化成众多人参加的大规模战争。
淮河流域具有便于农业开垦的土地条件。
淮河流域山地面积较小,且分布在流域周缘,丘陵较为平缓。
平原面积广大,约占流域总面积的2 3,平原由冲积扇平原,冲积平原、滨海平原三种类型构成。
以冲积性平原为主。
整个平原广泛覆盖深厚的第四纪冲积黄土,肥沃而疏松。
尤其在山前冲积扇平原上,有大片的稍有倾斜的淤土壤地,植被较为稀少,稍经火烧,使用石制、木制农具便可垦植。
这样的土地条件为淮河流域原始农业的较早兴起提供了良好基础。
古人类在此谋生感到比较容易。
淮河流域内部平原地表面起伏不平,有众多的岗丘、固堆、河谷、湖沼和低洼地。
微地貌类型多种多样,它适合多样的生活方式,可从事采集、狩猎、追猎、捕渔游牧,也可以从事原始农业、饲养业。
它是古人类谋生的最佳场所,优先成为人类的聚集地和争夺地。
212 治水成功促进了农业繁荣,使淮河流域成为政治中心和经济基地约在新石器初期(七、八千年前),各类宗族集团涌到淮河流域,共同开发这片条件优越的土地。
但是,这个地区常常爆发洪涝灾害。
史籍记载,尧舜时期,黄淮一带洪水灾害持续了61年之久[1]。
洪水冲坏了古人的住地和田园,威胁着他们的生命安全。
为保卫家园,古人开始了治水活动,与洪水作斗争。
首先是共工在河北平原上治水,后来又是鲧禹父子在黄淮平原上治水。
大禹治水成功,威信大增,得到了诸方氏族的拥戴,建立了夏朝,成了中原之盟主。
鲧禹居淮河流域的登封境内,故淮河流域登封成了夏的政治中心。
治理洪水并非夏族一个集团完成,治水需要上下游联合实施。
尧舜时期,夏族集团居淮河上游区,夷族集团居下游区。
共同的水患产生了共同的治水愿望,淮河流域上下游通力合作,协调治水。
因而,在黄淮平原这个政治舞台上,交替出现了夏族首领黄帝、尧、禹和夷族首领少吴、舜、伯益、皋陶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