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 中国哲学史[第一章先秦时期的哲学]课程复习

合集下载

中国哲学史知识点

中国哲学史知识点

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发展内容提要中国哲学的思想源头,可以追溯三代之时。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哲学获得了第一次大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哲学派别,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自己的哲学传统,对后世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章中国哲学的发生1.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在“三皇五帝”的传说中,就表现出了中国思想发展的最初内涵与性格特征。

2.殷商与西周,都以氏族社会为基础,但在观念形态上却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殷人以“帝”为最高信仰,而周人“祈天”的同时却提出了“敬德”的观念。

殷周之际的中国思想世界的这一变化,在中国最古老的两部著作───《尚书》与《易经》中集中体现出来。

3.春秋时期出现了社会结构的大变动。

这种社会结构的大变化,反映在思想观念上表现为由宗教走向理性。

这一思想过程在《诗经》中鲜明地反映出来。

4.进入战国时期后,改革变法成为时代潮流。

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结构大变动,出现了新兴的中国古代知识阶层───士阶层。

时代的变迁与士阶层的兴起,促成了中国思想世界的空前活跃,形成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格局。

对春秋战国时期哲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名家、法家及阴阳家。

第二章孔子创立的儒家哲学1.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

由他的学生们记录整理的《论语》一书,保存了孔子的言论思想,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文献。

2.孔子的哲学观念结构集中体现在“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一语中。

孔子一方面认可“命”,表现出中国人的思想由尊“天”到信“命”的观念变化;另一方面则第一次鲜明地凸显了“仁”,形成了一个仁学体系。

孔子以“爱人”为“仁”的基本含义,其“仁学”体系具有如下特征:一是“仁”的情感性,二是“仁”的普遍性,三是“仁”的族群本位性,四是“仁”的实践性。

3.孔子对何以成“仁”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形成了他的“为仁由己”的道德哲学与“为政以德”的政治哲学。

4.孔子的思想对以后中国哲学、中国思想、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中国哲学简史各章精华总结

中国哲学简史各章精华总结

中国哲学简史各章精华总结中国哲学作为一门古老而庞大的学科,涵盖了众多的思想流派和学派。

它从远古的先秦时期,一直延续至今。

本文将对中国哲学简史中的各章进行精华总结。

以下是各章的要点概括:第一章:先秦诸子哲学本章主要介绍了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

众多思想家的不同观点和学派相互交织,形成了中国哲学的初步体系。

例如,孔子强调人道和仁义道德,墨子提出了兼爱和非攻的理念,老子则主张虚无和无为。

这些思想家的观点奠定了后世中国哲学的基础。

第二章:儒家哲学儒家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有影响力的学派之一。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仁义道德和家庭伦理。

孔子被尊为儒家学派的奠基人,他的弟子们继承并发展了他的思想。

其中,孟子主张天命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荀子则重视礼仪之道。

第三章:道家哲学道家哲学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和追求道的境界。

道家思想主张人与自然的自然和谐,强调“无为而治”和“道法自然”的原则。

老子和庄子都认为,人应该摒弃功利主义和个人欲望,追求内心真实的自我。

第四章:墨家哲学墨家哲学强调兼爱和公平,提出了非攻的理念。

墨子认为,社会应该充满爱和友善,并消除战争和冲突。

墨子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与儒家和道家的观点相似,但强调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

第五章:名家哲学名家思想代表了诸子百家中的一种观点。

名家强调言辞的艺术和辩论的技巧,他们认为通过辩论可以寻求真理。

其中,荀子是名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重视人的天性和道德修养。

第六章:纵横家哲学纵横家的思想主张胜于德行和身份地位。

纵横家认为人们应该善于利用社会关系和权力,以达到个人的目标和利益。

第七章:法家哲学法家的主要思想是以法治国,强调法律和秩序的重要性。

法家认为,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和明确的责任,可以维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提高国家的治理能力。

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以法治国”和“法者,天下之公器”的观点。

第八章:兵家哲学兵家思想主要探讨战争和军事战略。

《中国哲学史》第一篇先秦哲学课件00导言

《中国哲学史》第一篇先秦哲学课件00导言
张立文 人民大学出版社 易学哲学史(1—4)朱伯昆 华夏出版社 佛教哲学 方立天 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学术名著提要(哲学卷)复旦大学出版社
二、研究对象
哲学史是哲学认识的矛盾发展史
哲学认识:关于一般认识的历史(列宁) 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自然、社会、 人类思维一般规律的科学体系
中国哲学史研究对象:
表面看:体现出较突出的政治、伦理色彩 儒家:仁者爱人 →人与社会→人性论、历史观 道家:道法自然 →人与自然→本体论、认识论 墨家:尚贤尚同 →人与社会→历史观、认识论
中国哲学史
导言
中国哲学史研究回顾 中国哲学史研究对象 中国哲学史发展特点 教材与参考书
一、研究回顾
古代
成 果: 庄 子《天下》 荀 子《非十二子》 司马谈《论六家旨》 朱 熹《伊洛渊源录》 黄宗羲《宋元学案》
《 2、非哲学因素 3、原因:古代笼统的 学术分类(六艺)
人民出版社 1982、1983 《中国哲学发展史 》任继愈主编
(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人民出版社 1983、85、88、94 《中国哲学史》北京大学中国哲学教研室编 北大出版社2001 中国哲学史资料选辑(上下册)中华书局
其他参考书
二十二子、诸子集成 十三经注疏 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天道、人道篇)
4、与未来哲学思想关系 密切
近代
谢无量《中国哲学史》1916 胡 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1919 钟 泰《中国哲学史》上下1929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下1931、1934
主要特点
1、属西方哲学因素或受新学影响 2、用西方哲学方法研究 3、把中国哲学定位在伦理哲学意义上
五 、六十年代
成果: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
特点:1、苏联模式 2、哲学史即斗争史 3、割裂了中国哲学的完整性

《中国哲学史》讲义教案

《中国哲学史》讲义教案

一、教案概述二、第一章:先秦哲学1.1 教学目标了解先秦时期哲学思想的背景掌握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及其代表人物理解先秦哲学对后世的影响1.2 教学内容先秦时期的社会背景与文化特点孔子、孟子、荀子的儒家思想老子的道家思想墨子、墨家的墨家思想韩非子、李斯的法家思想先秦哲学的融合与发展三、第二章:汉唐哲学2.1 教学目标掌握汉唐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想与学派了解佛教、道教在汉唐时期的传播与影响理解汉唐哲学对中国哲学史的重要贡献2.2 教学内容汉唐时期的社会背景与文化特点董仲舒、公孙龙的儒家思想魏晋玄学与道教的关系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韩愈、柳宗元的儒学复兴运动汉唐哲学的演变与特点四、第三章:宋明理学3.1 教学目标掌握宋明理学的主要思想与代表人物了解心学、鹅湖之会等宋明理学的重要事件理解宋明理学对中国哲学史的影响3.2 教学内容宋明时期的社会背景与文化特点周敦颐、程颢、程颐的理学思想苏轼、苏辙的豪放派理学朱熹的格致之学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宋明理学的特点与影响五、第四章:清代哲学4.1 教学目标掌握清代的主要哲学思想与学派了解清代儒、道、佛三教的融合与发展理解清代哲学对中国哲学史的贡献4.2 教学内容清代的社会背景与文化特点黄宗羲、顾炎武的儒学复兴运动戴震、钱谦益的考据学派颜元、李塨的实学思想清代道教与佛教的传播与发展清代哲学的演变与特点六、第五章:近现代哲学5.1 教学目标掌握近现代中国的主要哲学思想与学派了解近现代社会变革与哲学发展的关系理解近现代哲学对中国哲学史的贡献5.2 教学内容近现代中国社会变革与哲学发展的背景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谭嗣同、章太炎的民主革命思想陈独秀、鲁迅的新文化运动胡适、陈寅恪的新儒家思想近现代哲学的特点与影响七、第六章:当代哲学6.1 教学目标掌握当代中国的主要哲学思想与学派了解当代社会变革与哲学发展的关系理解当代哲学对中国哲学史的贡献当代中国社会变革与哲学发展的背景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改革开放以来的思想解放与理论创新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与挑战当代哲学的特点与影响八、第七章:中国哲学与世界哲学7.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中的地位与影响掌握中外哲学的交流与碰撞理解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哲学的发展趋势7.2 教学内容中国哲学与世界哲学的关系中外哲学的交流与碰撞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哲学的融合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哲学的发展趋势当代中国哲学家的国际影响力九、第八章:中国哲学的方法与精神9.1 教学目标掌握中国哲学的研究方法与特点了解中国哲学的精神内涵与价值追求理解中国哲学在当代社会的意义与应用中国哲学的研究方法与特点中国哲学的精神内涵与价值追求中国哲学在当代社会的意义与应用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与互动哲学在个人成长与决策中的作用10.1 教学目标加深对中国哲学史的理解与认识激发学生对中国哲学的兴趣与研究热情10.2 教学内容回顾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脉络分析中国哲学在当代社会的作用与影响展望未来中国哲学的发展趋势与研究方向鼓励学生对中国哲学进行深入研究与探索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第一章:先秦哲学难点解析:先秦时期哲学思想的多元性以及各学派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融合。

《中国哲学史》复习知识 小结上课讲义

《中国哲学史》复习知识 小结上课讲义

《中国哲学史》复习知识小结中国哲学知识小结思考题:中国哲学发展的基本线索1、先秦哲学是中哲的形成时期。

2、秦汉,儒家官方哲学地位确立。

3、魏晋南北朝(玄学)官方哲学反思及多元思想酝酿时期。

4、隋唐,佛教兴盛及儒家思想反思。

5、宋明理学:新儒学。

6、明清,对传统儒学批判及改造。

7、近代:对传统哲学批判及反思时期。

关于周易的知识点:(1)周易中所体现的天人相与的观念1.《周易》古经以其作品及占验决疑方式承载和反映着西周在“国之大事”亦人君之事问题上的天人相与思想。

而其中天人相与思想的体现主要在:【1】天主宰人【2】天以人德为条件来主宰人。

【3】天是万事万物的主宰,而人德则是具体的条件和人的德行的考量关键。

【4】从本质上来讲这只是假借上天之口,言德之实。

【5】自此可以看出,在当时神学形式下的人德愈发彰显。

2.天“与”的条件乃是“人德”,以及道德的表彰方式。

,对人君的道德要求所体现出的道德思想。

3.春秋人在易筮决疑中逐渐否定着它原有的神秘形式,其神天成分日形渐远,其道德原则虽被凸显了出来。

此现象通过卦辞和爻辞中的变化,以及占辞句式中条件句的特征以及内容中,其形式上更加的采用判断用辞,更多采用君子大人为善,小人为否等人格定位于判断形式的对应。

同时在当时天人思潮的背景之下,通过描写天象来预示人的吉凶,从而得出道德规范上的启迪。

【ps】春秋易筮反映的天人观念的变化示例:卦占吉凶→卦占取义(象)言吉凶→不占而赖卦辞说理言吉凶→到孔子时期出现不卦占取象说德理(不言吉凶)这样的发展变化逐渐的抛弃象,直接言道德原则。

(2)思想现状、问题、要求及历史条件分析。

1、天人思想情节:人文道德彰显/其说理依据的统一归结2、问题或者彰显的要求:待总结整合/去神/非神之统一归结3、历史条件:远天或者神学否定思潮,思想交流的社会条件,归结所需自然之理即阴阳思想。

思考题:1、《周易》古经有怎样的内容结构2、如何看待和理解《周易》的道德内容及其主张方式孔子思想:孔子仁学:儒家哲学宗旨之确立一、正名思想关于“正名”。

中国哲学史(先秦部分)

中国哲学史(先秦部分)

中国哲学史(先秦部分)第一编:先秦哲学第一章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第一节朴素辩证法思想的萌芽一、随着商周奴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人们开始注意到自然界变化发展和人类社会政权交替、祸福转化等现象。

对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变化,人们是有不同的看法的。

1.纣王:“呜呼!我生不有命在天”——否认变化。

2.周公旦:“天命靡常”——承认变化。

二、在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观察、分析和解释中,逐步萌发了古代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但我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思想,最初是在宗教神学的体系下萌芽发生的。

现存《周易》中的《易经》部分,原是周人问吉凶的卜筮之书,但其中包括着某些原始而可贵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萌芽。

(一)《易经》中关于“对立”和“物极必反”的朴素辩证法思想1、对立面及其变化的思想反映在六十四卦的演变产生。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变化,最终归结为阴阳两种势力的消长。

这是最原始的关于对立面及其变化的思想《易经》关于阴阳的观念很可能是从观察天象地理的变化或人类男女两性,禽兽雌雄的不同中概括出来的,但并没有把阴阳作为某种具体事物的两种对立性质,而是把阴阳当作一切具体事物共同的、最基本的两种对立性质提出来,并用抽象的符号表示。

这由《易经》作为占筮之用宗教神学体系决定的。

不可混同于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2、《易经》中关于“对立”的思想,反映在某些卦象相反的卦的吉凶对立。

泰卦与否卦;剥卦与复卦。

3、《易经》在一些卦中包含有一些由低到高的变化发展思想。

乾卦、渐卦。

4、《易经》在描述由低至高的变化发展情况中,也表露了一些转化的思想和“物极必反”的思想。

《易经》把事物的“对立”和“转化”抽象化,神秘化,认为人们对于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无法认识和驾驭的,只能乞求于神的启示,然后再来决定人们的行动;这些朴素辩证法思想因素带有严重的宗教神秘主义色彩。

(二)一些进步的政治家,思想家表露出了一些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因素1、晏婴对齐景公论“和”、“同”。

2、晋国的史官史墨,提出“物生有两”、“各有妃耦”——事物不是固定不变,对立双方地位可以发生转化等思想。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先秦时期的哲学)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先秦时期的哲学)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中华民族经过了长期的原始社会生活,约在公元前两千多年开始进人奴隶制社会。

一、原始社会的人们的思维状况1.最原始的哲学唯心论的萌芽——灵魂不死/灵魂崇拜我国古代流传的神话和传说,例如,女娲补天、羿射九日、神农尝百草等等,反映了我国古代人类思维发展的原始状况。

在原始社会中,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虽然想尽办法企图克服自然力带来的灾祸,但人类的力量是有限的,因此产生了对捉摸不定的自然力和自身构造的各种错误、幻想的观念。

魔鬼、神怪、灵魂不死等即是这种幻想观念的一部分。

同时由于当时人们对梦境也不能正确理解,所以认为有离开肉体而存在的灵魂。

灵魂不死的观念或灵魂崇拜是最原始的哲学唯心论的萌芽。

2.无神论、唯物主义思想发展的萌芽另一方面,原始社会的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和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也逐渐地积累了一些实际经验,对自然界的一些简单规律、物质现象也有一些朴素的了解,对客观世界在一定程度上采取现实的态度。

这可以说是无神论、唯物主义思想发展的萌芽。

二、奴隶社会的思想发展1.夏商周:与巫术密切结合的早期宗教公元前两千多年,我国建立了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王朝,从此我国进入了阶级社会。

我国奴隶制经过夏、商,到西周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0年)得到了高度的发展。

我国奴隶制的经济特点是奴隶主贵族占有土地和奴隶,通过井田制和分封制分给各亲族和同盟的民族或部落,建立许多大小不等的诸侯国,以保卫整个奴隶制的经济制度。

到了周代,在政治上则是采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世袭制度,实行奴隶主贵族世卿世禄的等级制。

各级奴隶主享有种种经济、政治、法律上的特权。

奴隶社会中阶级矛盾激烈且尖锐。

在阶级社会中,哲学往往被打上阶级的烙印。

夏代的奴隶主为了论证自己统治的合理性,声称自己的政权是得之于“天命”的。

到商代更抬出了一个至高无上的神,叫做“帝”或“上帝”,形成一种与巫术密切结合的早期宗教。

这种宗教认为“上帝”是整个自然、社会的主宰。

《中国哲学史》第一篇先秦哲学课件01中国哲学的萌芽

《中国哲学史》第一篇先秦哲学课件01中国哲学的萌芽
▪ 能动思想:认为五行是与人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 材料。通过对五行之间关系的把握和认知,可以利 用其为人服务。《洪范》篇就是围绕“五行”为纲, 推衍到人的“五事” (貌言视听思);以及“八政” (即食、货、祀、司空、司徒、司寇、宾、师八种 官职)等。
战国以来对“五行”的认识
▪ 五行生克: 木→ 火 → 土→ 金 → 水 (彼相生,间相克)
2 、天命观念发展为礼制思想
▪ 正是由于周人在天命观念中重视“德” 的意义,周人在社会生活中所推行的典 礼制度,无不渗透着强烈的伦理道德精 神即“纳上下于道德”。于是,形成了 一套治理社会的礼制(礼治)。
▪ 德:在殷人甲骨文中作 “ㄔ血”,释为“循”, 引申义为“顺”。可以说殷人“德”的基本含 义是:遵循至上神的旨意而行事。
卡西尔《人论》“一切较成熟的宗教必须完成的最
大奇迹之一,就是要从最原始的概念和最粗俗的迷 信之粗糙素材中提取它们的新品质,提取出它们对 生活的伦理解释和宗教解释”。
二、西周天命观念与礼治思想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1、神权观念演变为天命观念:
▪ 演变的原因:为了解释周代殷的合理性,否定 “帝立子生商”,西周统治者提出以“天”代 “帝”,重新对“上帝”观念作解释。

:亨,贞大人吉,无咎。有言不信。
上卦为悦,下卦为险,险而不失悦。
贞:占问。
有言不信: 有话他人不信;
不崇尚口辩;
象曰:泽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
▪ 《易经》所代表的形而上的天道变化的思想传统, 对于中国文化哲学具有深刻的意义。
首先,以阴阳范畴为代表的观念,表达了一种宇宙的 秩序与关系,用以说明宇宙的生成与变化。实际上 是远古之人认识世界的方法之一,其中包含着古人的 生存智慧。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 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 故君子之道鲜矣。《系辞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先秦时期的哲学第一节中国古代哲学的萌芽一、殷周之际人文主义的觉醒1.殷人的“帝”或“上帝”信仰(原始宗教)。

2.从“以祖配天”到“以德配天”(人文精神的跃动)。

3.周初人的“敬”、“敬德”、“明德”观念与忧患意识。

二、早期的“气”、“阴阳”、“五行”观念1.伯阳父以“气”与“阴阳”的观念解释地震(《国语·周语上》)。

2.《尚书·洪范》的原始五行说。

三、重点掌握的几组概念1.史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2.晏婴:和与同异,去同取和。

3.史墨:物生有两、有三、有五,有陪贰。

四、了解《易经》的一般知识1.卜筮之书、三易、八卦等概念;《易经》成书的大致时间。

2.《易经》中阴阳对立、物极必反的思想。

第二节孔子一、孔子“仁”学思想的要旨1.“爱人”为“仁”。

2.“克己复礼“为“仁”。

3.“忠恕”近“仁”。

4.“仁”有不同的层次。

二、孔子的“正名”思想1.“正名”的目的:恢复周礼的权威,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秩序。

2.“正名”的具体内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三、孔子的“中庸”思想1.“中”与“庸”的具体含义:中,适中,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庸,平常,不易,用。

2.“中庸”首先是最高的道德准则:“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 3.“中庸”同时也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普遍方法论原则:“执两用中”。

四、孔子天命观的重大转向1. 将对鬼神的信仰悬置起来,把天命观的主要内容由神学转向人事:“敬鬼神而远之”。

2.保留了天命的主宰性与必然性:“畏天命”。

五、重要的名词概念1.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

2.文质: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第三节老子一、重点掌握老子“道”的多重涵义1.实存意义的“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2.规律性的“道”:反者道之动。

3.生活准则的“道”:德。

4.“道”的不同称谓:无、朴、一、大。

二、老子“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1.“小国寡民”与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相表里。

2.老子的社会发展观:“道”、“德”、“仁”、“义”、“礼”五个阶段。

3. “小国寡民”理想的实质: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所构想出来的桃花源式的乌托邦。

三、老子的认识论思想1.排斥感性认识: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2.神秘主义的内心直观:玄览。

3.“为学”与“为道”的区别: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四、重要概念和命题1.反者道之动:老子辩证法思想的总纲。

2.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不要随意妄为。

3.涤除玄览:“玄览”即“玄鉴”,指人们的内心。

4.微明:令人难以察知的明道境地。

5.静为躁君:潜移渐进的变化胜过剧烈激进的运动。

6.补充若干概念:归根、复命、袭明、玄同、见素抱朴、谷神等等(可查阅《老子》原文)。

第四节孙子一、重点掌握以下两个概念1.经之以五事:《计》篇所论战胜所需的五个条件:道,天,地,将,法。

2.奇正相生:作战的变法和常法相互转化,充分发挥指挥者的主动灵活性。

二、了解孙子的军事辩证法思想1.战争矛盾运动的辩证规律: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2.能动地争取战争中的主动权的思想:致人而不致于人。

3.辩证地认识战争情况的思想: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第五节墨子一、墨子的十项基本主张(墨家十事)1.兼爱、非攻:墨家学说的核心(兼相爱,交相利)。

2.尚贤、尚同:“尚贤”是“为政之本”;“上同于天子”。

3.节用、节葬、非乐:以“节用”为本,节葬、非乐是“节用”的两个方面。

4.天志、明鬼:重塑宗教信仰。

5.非命:高扬力作精神。

重点:墨子的“尚力”、“非命”论与“天志”、“明鬼”说的内在矛盾。

注意各项主张之间的相互联系。

二、墨子“兼爱”与儒家“仁爱”的区别1.兼爱:爱无差等;仁爱:爱有差等。

2.兼爱:以“交相利”为基础,“爱”与“利”结合;仁爱:从“亲亲”推广,不言利。

三、墨子的“三表法”1.具体内容: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本” );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原” );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用”)。

2.评价:第一次提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问题。

3.局限:忽视理性思维的作用。

四、重要的名词解释兼爱;非攻;尚同;非命;三表等。

第六节孟子(附子思)一、思孟学派1.思孟“五行”说:仁、义、礼、智、圣五种德行(了解马王堆汉墓帛书及郭店楚墓竹简《五行》篇的主要内容)。

2.《荀子·非十二子》对子思、孟轲的批评:“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

”3.子思《中庸》的“诚”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二、重点理解孟子的性善论及孟子与告子的人性论争辩1.“四端”学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固有之。

2.性善论强调的是人的道德本性,是人与禽兽的本质差异。

3.孟子与告子的人性论争辩围绕三个方面:(1)“人性善恶”;(2)“生之谓性”;(3)“仁内义外”。

三、孟子的仁政思想1.以“性善论”为理论基础:从“不忍人之心”到“不忍人之政”。

2.主要内容:(1)“制民之产”:经济上解决民生问题;(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政治上以民为本。

四、孟子的“知言养气”说及其“大丈夫”理想人格1.“浩然之气”:至大至刚,配义与道,集义所生。

2.“知言”:目的是为了辨志和养心。

3.“大丈夫”:居仁由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五、重要的名词解释1.良知良能:不学而能,不虑而知。

2.求放心: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

3.尽心:尽心、知性、知天的认识路径,体现其天人合一的思想。

4.王与霸:根本区别在于“以德”和“以力”的不同,孟子尊王贱霸。

第七节《管子》本章重点掌握《管子》书中《心术》等四篇思想的三个要点。

一、心术1.“心术”的大意:“恬愉无为,去智与故”;“心术者,无为而制窍者也”;“心治是国治也”。

2.注意韩非对《心术》的继承和发挥。

二、精气1.精气为万物的本原;“精气”和“形气”共同作用生人生物。

2.注意精气说的理论源头;与老子“道”的区别和联系;对精神性质的认定。

三、静因之道(黄老之学的观点)1.首先是一种认识理论和方法:抛弃主观成见,以外物的本来面目作为认识根据。

2.同时也是一种统治术:君主恬愉无为,静观群臣的变化和动作,以驾驭政局。

第八节庄子一、庄子的“道论”(对老子“道论”的继承)1.“道”是宇宙的本源,又具有超越性:有情有信,无为无形,自本自根。

2.“道”具有普遍性:“夫道,覆载万物者也。

”3.“道”是一个整体,其特性是“通”:“夫道未始有封。

”4.“道”不可感知与言说。

5.“道”可以用人的生命来体证。

真人、天人、神人、至人、圣人等,都是“道体”的化身。

二、庄子“莫若以明”的认识方法论1.首先是要彼此跳出各自的藩篱,消除己见,以客观平常之心来理解对方。

2.更重要的是一种体认绝对真理的方法,即把握“道枢”、“天钧”的方法:“和以天倪”,“休乎天钧”,“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3.“缘督以为经”:遵循中虚之常道,顺任自然之至理。

三、庄子的理想人格及其与儒家理想人格的比较1.庄子的理想人格:“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2.“真人”之境:物我、主客、天人同一的境界。

3.儒家的圣贤人格:内圣与外王两方面的追求;责任感和担当意识;积极人世的现实品格。

4.庄子所展现的道家理想人格:独善其身,超然物外;超越和放达,保持距离的心态。

四、重要的名词概念物化;心斋;坐忘。

第九节惠施与公孙龙子一、惠施的“合同异”思想1.“历物十事”的基本观点:强调同异的相对性。

2.重点掌握三个命题:(1)大一与小一:空间的无限性和相对性;(2)大同异和小同异:与庄子“齐万物为一”的思想类似;(3)泛爱万物,天地一体:惠施思想的总结。

二、公孙龙的“离坚白”思想1.指物论:物莫非指,而指非指。

2.名实论:正其所实者,正其名也。

3.白马非马:“非”作“有异”、“不等同”解;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两方面分析。

4.离坚白:坚、白两种属性相互独立,要通过不同的感观去感觉。

第十节后期墨家一、后期墨家关于“辩”的思想1.“辩”的目的和功用:明是非,审治乱,明同异,察名实,处利害,决嫌疑。

2.“辩”的方法和原则:(1)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2)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3)以类取,以类予;(4)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

二、后期墨家的名实观1.以名举实:“所谓,实也;所以谓,名也。

”2.三种名:“达名”、“类名”、“私名”。

三、后期墨家的逻辑推理方法1.辟(譬喻):“举他物以明之。

”2.侔:“比辞而俱行”,相当于形式逻辑中的直接推理。

3.援:援例作论证。

4.推:相当于用类比方法进行的归纳推理。

四、重要的名词概念1.坚白相盈:批判公孙龙的“离坚白”说。

2.亲知、闻知、说知:将知识按其来源分为三类。

3.达、类、私:从概念外延上把“名”分为三种。

4.大故、小故:“小故”是必要条件;“大故”是既必要又充分条件。

第十一节《易传》(附邹衍)一、《易传》的宇宙生成论1.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的演化过程。

2.“太极”即是“道”,是宇宙衍生的终极根源,是阴阳未分的本然状态。

3.“天地之大德日生”,乾元资始,坤元资生。

二、《易传》的人性论与修养论1.继善成性:人的善性源自天道,源自宇宙生生之德。

2.穷理尽性:立人之道日仁与义。

3.崇德广业、进德修业:君子应当效法天地,德业双修。

三、《易传》的辩证法思想1.“易”的一个基本观念就是“变”,“唯变所适”。

2.充分肯定变革的作用:“天地革而四时成”。

3.对立面的相互转化:泰与否、剥与复、既济和未济。

4.强调“见几”、“知几”:“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

四、重要的名词解释1.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两个方面、两种力量的相反相成、相互推移,构成事物的本性及其运动的法则(历代解释各异)。

2.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上”与“形而下”、“道”与“器”两组范畴。

3.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传》对于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本看法。

4.五德终始:邹衍以阴阳五行观念作为历史变迁、王朝更替的根据。

第十二节荀子一、荀子的“性恶论”及与孟子“性善论”的比较1.性、伪之分:与生俱来的本能是“性”,后天习得的则是“伪”。

2.“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本性。

3.“化性起伪”: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

4.区别:“性恶论”强调道德礼义的外在规范性;“性善论”强调仁义礼智为我所固有,重视道德自律与自觉。

孟子所谓性与荀子所谓性实非一事。

孟子是理想主义者,荀子是现实主义者。

二、荀子的“正名”学说1.“制名以指实”(正名的目的):明贵贱,辨同异。

2.“制名之枢要”(制名的原则):(1)“约定俗成”;(2)“同则同之,异则异之”;(3) “单足以喻则单,单不足以喻则兼”;(4)对名相进行分类:“大共名”与“大别名”;(5)“稽实定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