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算式到方程教学设计及专家点评(获奖版)

合集下载

从算式到方程—教学设计及点评

从算式到方程—教学设计及点评

从算式到方程—教学设计及点评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算式和方程的概念,认识算式和方程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能够通过给定的算式写出相应的方程,并能够根据方程解决问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增强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2.教学重点:(1)理解算式和方程的定义。

(2)掌握从算式到方程的转换方法。

(3)理解方程的意义和用途。

3.教学难点:(1)理解方程的意义和用途。

(2)掌握根据给定的算式写出方程的方法。

4.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课(1)引入问题:有一些运算式,例如:"5+2=7",你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吗?(2)学生回答并解释规律:等号左边的算式和等号右边的值相等。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这种形式的式子叫做算式,其中有一个等号,左右两边相等。

步骤二:引入方程的概念(1)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如果我们把算式中的一些数用一个字母表示,如"5+x=7",这种式子叫什么?(2)学生回答并解释:这种式子叫做方程,字母代表的是一个未知数。

(3)教师解释:方程和算式的结构非常相似,只不过其中有一个未知数,我们可以通过解方程来求出未知数的值。

步骤三:从算式到方程(1)教师出示一些算式,并要求学生根据算式写出相应的方程。

(2)学生通过思考和分析,用未知数表示算式中的一些数,并写出方程。

(3)学生互相交流并对答案进行讨论。

步骤四:解决问题(1)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并要求学生用方程去解决问题。

(2)学生根据问题提供的信息写出方程,然后解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

(3)学生互相交流并对答案进行讨论。

步骤五: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自己用方程来解决。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并互相交换答案进行对比。

(3)教师进行讲评,梳理学生解题思路和方法。

步骤六:总结和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什么是方程?怎样从算式到方程?(2)教师拓展讲解方程的更复杂形式,如多项式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等。

从算式到方程:初一数学教案的教学设计与评价

从算式到方程:初一数学教案的教学设计与评价

从算式到方程:初一数学教案的教学设计与评价一、教学目标1.理解基本概念:算式和方程的含义及区别2.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3.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方程的概念和解法教学难点: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求解三、教学设计1.引入通过分析一个简单问题来引导学生了解方程这个概念。

例如:小明有10个糖果,小明想知道有多少个小朋友和他一样有10个糖果,我们该怎么表示这个问题呢?引导学生思考,最终引出方程这个概念。

2.概念讲解介绍方程的基本概念,包括未知数、系数、常数项、方程等,并将其与算式做比较,明确它们之间的区别。

3.基本例题让学生通过简单的例题来了解方程的解法,例如:解:设有x个小朋友和小明一样有10个糖果,根据题意得到方程:x+1=5解得:x=4,有4个小朋友和小明一样有10个糖果。

4.综合应用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来进行方程的求解,例如:小红的妈妈今年30岁,比小红大21岁,问小红多少岁?解:设小红的年龄为x,根据题意得到方程:x+21=30解得:x=9,小红今年9岁。

5.拓展应用让学生通过更加复杂的问题来进行方程的求解,例如:一个长方体的长比宽多3米,高为宽的2/3,长、宽、高的比为3:2:2,求长方体的体积。

解:设长方体的宽为x,则长为x+3,高为(2/3)x,根据题意得到方程:(3/2)x*(2/3)x*(2/3)x=90解得:x=3,长方体的长为6,宽为3,高为2,体积为36。

6.归纳总结让学生通过本课学习的经验,总结解方程的方法,归纳出关键步骤。

四、教学评价本课设计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突出,通过实例练习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教学过程始终围绕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进行设计,增强了学生对解方程的兴趣,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创造。

五、小结本教学设计结合实际问题,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分步讲解,进行实践练习,最终让学生掌握了解方程的方法。

在实践中不断拓展应用,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堂非常成功的初一数学课。

3.1从算式到方程教学设计教案

3.1从算式到方程教学设计教案

3.1从算式到方程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篇:3.1 从算式到方程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准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体验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一种进步;②初步学会如何寻找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了解方程的概念;③理解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的解等概念;④掌握检验某个值是不是方程的解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处理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一种进步。

②培养学生根据问题寻找等量关系,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生活的乐观人生态度。

②体验用估算方法寻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培养学生求实的态度。

2.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①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及相关概念。

②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难点①寻找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②对于复杂一点的方程,用估算的方法寻求方程的解,需要多次的尝试,也需要一定的估计能力。

3.教学用具4.标签教学过程问题引入及方程概念问题一:汽车匀速行驶途经王家庄、青山、秀水三地的时间如表所示,翠湖在青山、秀水两地之间,距青山50千米,距秀水70千米.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有多远?怎样用算术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怎样用方程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说明】总结学生的回答,得出算术方法为:,如果用方程解答,设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为x千米,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下列路程,王家庄距青山 x-50 千米,王家庄距秀水 x+70 千米.根据时间表得知,从王家庄到青山行车 3 小时,王家庄到秀水行车 5 小时.而整个行驶过程中车是匀速的,所以可列方程为:。

说明什么是方程。

=【板书】3.1.1一元一次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问题】从题目中可以得到什么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怎样的方程?【教师说明】=等式中,的意义是从王家庄到青山的车速;的意义是从王家庄到秀水的车速。

汽车是匀速前进的,所以两段路程的速度相等,从而得到方程。

2如何用方程解决问题1.对于上面的问题,你还能列出其他方程吗?如果能,你依据的是哪个相等关系?2.想一想列方程的过程?【教师说明】首先要设字母表示数------->然后找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最后写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方程)3 一元一次方程练习1 根据下列问题,设未知数并列方程:(1)一台计算机已使用1700小时,预计每月再使用150小时,经过多少月这台计算机使用时间达到规定的检修时间2450小时?(2)用一根长600px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使它的长是宽的1.5倍,长方形的长、宽各应是多少?(3)某校女学生占全体学生数的52%,比男生多80人,这个学校有多少学生?【教师说明】观察上述所得方程(1)1700+150x=2450(2)2(x+1.5x)=24(3)0.52x-(1-0.52)x=80 像这样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x,未知数x的次数是1(次),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linear equation with one unknown)。

从算式到方程教学设计教案

从算式到方程教学设计教案

从算式到方程教学设计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基本掌握从算式到方程的概念,能够把算式转化为方程,能解决
一元一次方程组;
2、能够灵活运用适当的算法解决算式转化为方程的问题,熟练掌握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1、掌握从算式到方程的概念;
2、掌握从算式转化为方程的算法;
3、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1.交流提问:本节课将学习从算式到方程的概念,在开始本节课前,
大家交流一下以前对方程的了解情况。

让学生说出他们之前对方程的认知,让孩子们了解方程的概念,让他们更加熟悉方程的概念。

2.精讲从算式到方程的概念:老师结合部分例题,举一反三,讲解从
算式到方程的概念。

让学生熟悉从算式到方程的概念,通过演示好例子,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从算式到方程的概念,以促使他们更好地记住和使用概念。

3.练习练习:结合老师讲课的知识点,让学生认真完成练习题,让学
生运用所学知识,便于他们更好地理解从算式到方程的概念,以及从算式
转化为方程的方法,有效帮助学生学习从算式到方程。

4.要点梳理:把学生练习完后,老师需要复习答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把重要的考点和重点再次仔细梳理。

从算式到方程教学设计及专家点评(获奖版)

从算式到方程教学设计及专家点评(获奖版)

3.1.1一元一次方程(第1课时)一、教学内容及其解析1.教学内容方程及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根据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建立方程模型。

2.内容解析方程是初中数学的核心内容,是算术法到代数法思维转变的重要标志,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数学模型。

方程的出现是实践的需要,它使得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数与未知数通过等式连接起来。

找出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并用代数式表示其中的数量关系,进而列出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解方程使问题中的未知数转化为确定的解,这种以方程为模型解决问题的思想在本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元一次方程是最简单的整式方程,是后续所学其他方程的基础,后续学习的任何一个方程(组)最终都要划归为一元一次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具备“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等号两边都是整式”这三个特征。

通过分析具体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将相等关系“翻译”成方程,进而找出所列方程的共同特点,抽象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落实了数学抽象、数学建模这一核心素养。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用方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及其解析1.教学目标(1)了解方程的概念,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经历列方程的过程,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的意义,体会由算式到方程的进步,从而体会方程思想。

2.目标解析达成(1)的目标是,学生能识别出方程,根据一元一次方程的特征准确判断一个方程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达成(2)的目标是,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全过程,从中体会方程模型的现实意义,逐步体会方程的优越性。

三、学生学情分析在小学阶段,学生学过用算术法和方程法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算术法的运用更是娴熟,但是所涉及的实际问题的难度并不大,数量关系并不复杂,用算术法更容易解决。

因此如何让学生的思维从算术法过渡到方程法,有一定的困难;同时学生能从给定的式子中找出方程,但如何抽象出一元一次方程的共同特征,学生第一次接触,尽管可以借鉴第二章的单项式、多项式等概念的抽象过程,但是仍然有很大的困难;找出“相等关系”后再列出方程,这一思路与小学不同,学生不熟悉,有困难。

七年级数学上册《从算式到方程》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数学上册《从算式到方程》教案、教学设计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算式与方程的联系,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共同解决实际问题。
3.突破重难点,循序渐进:针对重难点,设计梯度性的问题和练习,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方程求解的方法和技巧。
4.拓展思维,提升能力:通过变式练习和拓展性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思维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课堂小结,巩固提升:在课堂小结环节,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对方程概念和求解方法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1.导入新课:以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视频引入,如“小明的年龄问题”,让学生从算式的角度解决问题,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方程来表示这个问题。
2.探究新知:
(1)让学生回顾算式的知识,引导他们发现算式与方程的关系。
3.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求解步骤,包括移项、合并同类项、化简等。
4.结合具体例子,让学生了解未知数在方程中的意义,以及如何求解未知数。
5.强调一元一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进行讨论。
(2)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尝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并讨论求解方程的方法。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一元一次方程的求解步骤,并强调未知数在方程中的意义。
3.实践应用:
(1)设计不同类型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方程的建立和求解。
(2)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和指导,强调解题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4.知识拓展:
(1)引入一元一次方程的复杂情境,如含括号、分数等,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2)设计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尝试用方程解决更多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

七年级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设计

七年级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设计

七年级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回顾算式的定义和运算法则,提高学生的基本计算能力,包括加减乘除;(2)引导学生从算式到方程的转变,理解方程的概念,并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3)了解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堂讲解、板书演示和实践运算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方程解法的基本思路和方法;(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3)通过思考问题、讨论解法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3)通过深入分析实例问题,培养学生将课程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与安排第一部分:算式回顾(20分钟)1.算式的定义和运算法则;2.算式的加减乘除的运算规律;3.算式的练习。

第二部分:从算式到方程(40分钟)1.方程的定义和分类;2.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解法;3.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的方法。

第三部分:实例讲解与练习(50分钟)1.实例问题分析与解法讲解;2.练习与答疑。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授法,向学生传授方程的基本概念和解法。

讲解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举例和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2.实例分析法通过实际的问题分析和解法讲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方程的应用。

3.小组讨论法按照能力分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探究式学习,互相讨论和交流,并通过互帮互助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教学重点1.理解方程的概念和基本性质;2.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解法;3.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的能力。

五、课堂延伸1.学生可根据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如小学数学奥数竞赛、中考智力类题目等。

2.学生掌握方程的基本解法后,可以进行更高级别的数学学科的学习,如高中数学等。

七年级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设计

七年级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设计

七年级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设计方程是初等数学的基本学问,也是进一步学习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

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七班级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设计,盼望大家喜爱!七班级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设计一一、教材分析1.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目标:(1)了解方程的解的概念.(2)体验对方程解的估算,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某个一元方程的解.(3)渗透对应思想.重点:方程解的意义,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一个一元方程的解.难点:方程解的意义,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一个一元方程的解.2.例、习题的意图本节课重点是了解方程的解的意义. 通过实际问题中对所列方程解的估算,了解什么是方程的解以及由于估算遇到了困难,产生寻求方程解法的需求,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例1是通过实际问题列出方程,依据(1)题未知数的取值范围以及方程解的概念逐一代入方程来寻求方程的解,使同学亲身体验什么是方程的解,也为例2检验一个数值是不是方程的解做好铺垫. 对第(2)、(3)题再采纳(1)题(方法)寻求方程的解已不简单,这又为后边学习解方程奠定了乐观的心理储备.例2是依据方程的解的意义,使同学会检验一个数值是不是方程的解,这一点应切实使同学把握.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难点是方程解的意义和检验一个数是不是一个一元方程的解. 例1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估算方程解的过程中,理解方程解的意义,学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一个一元方程的解.抓住关键字“等号左右两边相等”,检验一个数是不是一个一元方程的解,要分别计算方程的左右两边,若其值相等,则这个未知数是方程的解,若不相等,则不是方程的解.二、新课引入复习:1.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2.练习:当,,时,求式子的值.答案:,, .通过练习2强调求式子的值的一般步骤,其中易错易混的地方,如代入的值是负数,应加上括号,数与数相乘时应恢复乘号,运算关系不能混淆等.三、例题讲解例1 教材P69 中例1分析:三个题目中的相等关系分别是:(1)计算机已使用的时间+连续使用的时间=规定的检修时间.(2)2(长+宽)=周长.(3)女生人数—男生人数= .问题:列方程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利用所列的方程我们可以得出未知数的值,你能估算方程中的的值吗?分析:方程中等号左边有未知数,估算的值代入方程应使等号左边的值等于等号右边的值2450,这样的值才适合方程. 由于表示月份,是正整数,不妨让,,……分别代入方程算一算.由计算结果可以看到,每一个的允许值都使代数式有一个确定的数值,为便利起见,可以列一个表格:1 2 3 4 5 6 7 … 1850 2000 2150 2300 2450 2600 2750 … 从表中发觉:当时,的值是,也就是,当时,方程中等号的左边: . 等号的右边:2450. 由此得到方程的左边=右边,就说叫做方程的解,也就是方程中,未知数的值为5. 所以,方程的解就是 .教材P71中的小云朵,可以多选几个情况来说明,以加强对方程解得意义的理解.从表中你还能发觉哪个方程的解?(引导同学得出)如方程的解是 ;方程的解是等等,使同学进一步体会方程解的概念.方程解的意义: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教材P71的思索:你能估算方程和方程的解吗?通过估算这两个方程的解,你有什么想法?由于这两个方程估算其解有肯定的困难,数不整齐,或方程比较简单,消失冲突冲突,引导同学得出:学习解方程的方法非常必要.怎样检验一个数是否是方程的解呢?七班级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设计二目标 1.使同学初步把握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设未知数和列方程; 2.培育同学观看力量,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力量; 3.使同学初步养成正确思索问题的良好习惯. 教重难点重点:从同学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在学校算术中,我们学习了用算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关学问,那么,一个实际问题能否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呢?若能解决,怎样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相比较,它有什么优越性呢?难点:师生共同分析、讨论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依据实际问题设未知数和列方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1一元一次方程(第1课时)一、教学内容及其解析1.教学内容方程及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根据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建立方程模型。

2.内容解析方程是初中数学的核心内容,是算术法到代数法思维转变的重要标志,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数学模型。

方程的出现是实践的需要,它使得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数与未知数通过等式连接起来。

找出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并用代数式表示其中的数量关系,进而列出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解方程使问题中的未知数转化为确定的解,这种以方程为模型解决问题的思想在本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元一次方程是最简单的整式方程,是后续所学其他方程的基础,后续学习的任何一个方程(组)最终都要划归为一元一次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具备“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等号两边都是整式”这三个特征。

通过分析具体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将相等关系“翻译”成方程,进而找出所列方程的共同特点,抽象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落实了数学抽象、数学建模这一核心素养。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用方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及其解析1.教学目标(1)了解方程的概念,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经历列方程的过程,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的意义,体会由算式到方程的进步,从而体会方程思想。

2.目标解析达成(1)的目标是,学生能识别出方程,根据一元一次方程的特征准确判断一个方程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达成(2)的目标是,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全过程,从中体会方程模型的现实意义,逐步体会方程的优越性。

三、学生学情分析在小学阶段,学生学过用算术法和方程法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算术法的运用更是娴熟,但是所涉及的实际问题的难度并不大,数量关系并不复杂,用算术法更容易解决。

因此如何让学生的思维从算术法过渡到方程法,有一定的困难;同时学生能从给定的式子中找出方程,但如何抽象出一元一次方程的共同特征,学生第一次接触,尽管可以借鉴第二章的单项式、多项式等概念的抽象过程,但是仍然有很大的困难;找出“相等关系”后再列出方程,这一思路与小学不同,学生不熟悉,有困难。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从列算式到列方程的思维转变,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策略分析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是本节课的核心,如何通过“找共性”归纳得出概念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可用举反例的方法,通过“对比”逐步引导学生从未知数的个数、次数等基本要素入手进行归纳。

通过“一题多解”的方式,让学生体会算术法与方程法的区别,进而逐步体会方程法的优越性,从而完成算术法到方程法的思维转换,体会方程思想。

借助信息技术工具,利用“希沃白板”采集学生的答题信息,及时进行投屏展示,运用“quizizz ”软件统计学生的答题信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情境:猜年龄规则:不要告诉我你的年龄,请把你的年龄乘以2再减去5的得数告诉我,我就能猜出你的年龄。

师生活动:(1)教师随机找2个学生,学生说出得数,教师说出学生的年龄;(2)教师说出得数,学生猜教师的年龄。

追问 你是用什么方法猜出我的年龄的呢?(预设 会说出两种方法,一种是算术,一种是方程,教师板书其中一个方程,如2x -5=69) 设计意图:选择学生熟悉的情境(猜年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通过师生互动,快速增进师生间情感,使学生带着愉悦的情绪开始今天的学习,教师简介本单元的学习要点,并板书课题。

教师:在小学我们学过这样的简单方程,其中x 表示未知数,从这一章开始我们要系统学习与方程相关的知识,包括它的概念、解法及应用;通过学习,你将逐步感受到方程的优越性。

(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问题 一辆客车和一辆卡车同时从A 地出发沿同一公路同方向行驶,客车的行驶速度是 70 km/h,卡车的行驶速度是60 km/h ,客车比卡车早1h 经过B 地.A ,B 两地间的路程是多少? 师生活动:(1)分小组交流这一道实际问题学生交流,教师巡视,并将学生的结果拍照备用。

(2)小组成员分析并展示结果.学生展示,或板书讲解或希沃投屏白板讲解。

预设:算术法:学生黑板讲解,并解答学生提出的疑惑;方程法:①间接设未知数 70t =60(t +1);②直接设未知数 17060=-x x .追问 比较一下,算术方法和方程方法哪个更好理解呢?他们的不同之处是什么呢?教师:的确,算术方法所列的算式中只能含有已知数,而方程不仅可以含有已知数,还可以含有未知数,并且未知数参与运算,所以说列方程要比列算式更有优越性。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展示,让学生初步感受算术法和方程法的不同之处,体会方程中未知数与已知数一样,可以进行运算,初步体会“相等关系”是列方程的依据。

(三) 视频引入,定义方程师生活动:(1)播放微课:为什么要学习方程?(2)播放视频:学生介绍方程的数学史。

追问 回顾下,什么是方程呢?(预设:学生观察所列方程 2x -5=69,70t =60(t +1),17060=-x x .教师板书定义)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学过简易方程,对方程的含义不难理解,通过本例让学生回顾学过的知识,并感受方程的历史。

练习 判断下列式子是不是方程,并说明理由.① x x 743=+; ②32-x ;③0122=-+x x ;④2->y ;⑤y x -=+322;⑥ 0121=+x . 设计意图:巩固方程的概念,并为后续判断一元一次方程作方法上的铺垫。

(四) 巩固方法,定义新知例1 根据下列问题,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1)用一根长24cm 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2)一台计算机已经使用1700h ,预计每月再使用150h ,经过多少个月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规定的检修时间2450h?(3)某校女生占全体学生数的52%,比男生多80人,这个学校有多少学生?师生活动:(1)师生共同完成例1中的(1),引导学生说出列出方程的依据是什么;(2)学生自主完成例1中的(2)(3),经历从说出相等关系到写出相等关系的过程。

(3)观察所列三个方程,找出这些方程有什么共同特征?(预设:如果学生完成(3)有困难,就出示下列方程,通过对比归纳出概念,教师板书。

y x -=+322 ,0122=-+x x ,y x=+5.01.) 提示 方程的特征可以从未知数的个数和次数等来观察。

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等号两边都是整式,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的分析,让学生感受找相等关系、用已知量(字母)表示数量关系,进而列出方程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通过观察所列方程的共同特征,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的能力,渗透数学抽象这一核心素养。

练习 判断下列方程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并说明理由.追问 观察例题的三个实际问题,想想我们是如何把一个实际问题转化成一元一次方程的?设计意图:巩固由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的过程,初步体会数学建模这一核心素养。

(五)归纳总结,拓展延伸16-16=x )(150 )3(2-=x 1 )1(=x 3152 )2(=+m y x 38.13 )5(=+-4553 )4(+=-x x微课:计算丢番图的年龄师生活动:(1)你能用算术法计算出他的年龄吗?(2)你能用列方程的方法求出他的年龄吗?追问 比较一下,哪种方法更好些?设计意图:通过播放微课,计算丢番图的年龄,再次体会方程的优越性,并且自然的引出下节课要学习的方程“解法”,将本节的知识纳入方程知识体系中。

(六)小结(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主要内容?(2)一元一次方程的三个特征是什么?(3)我们是怎样把一个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的?设计意图:通过归纳,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语言的概括能力,学生之间相互补充,教师积极引导、评价。

(七)作业(1)必做:第80页练习1~4、第83页5~10 .(2)选做:请你设计一个可以列方程 2x +11=35表达的实际问题.六、课堂教学目标检测1.下列各式中,是方程的是( )①3+6=9;② 2x -1;③5131=+x ;④3x+4y =12;⑤5x 2+x=3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③④⑤ C. ②③④⑤ D ③④⑤设计意图:考查对方程概念的了解情况.2.下列各式中,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是( )A. 3x -2=yB. x 2-1=0C. 23=xD.23=x设计意图:考查对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了解情况.3.根据下列条件,能列出方程-31x =6的是( ) A .一个数的相反数的31是6 B .x 的31是6 C .x 的相反数的3倍是6 D. 31与一个数的差是6 设计意图:考查建立方程模型时,对相等关系的理解情况.4. 把1400元奖学金按照两种奖项颁给22名学生,其中一等奖每人200元,二等奖每人50元.获得一等奖的学生有多少人?设获得一等奖的学生有x 人,根据题意可列方程( )A .140050200=+x xB .()14002250200=-+x xC .()14005022200=+-x x D. ()1400225022200=-+-x x )(设计意图:考查建立一元一次方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3.1.1一元一次方程》点评稿本节课王老师从有关方程的衔接内容入手,教学起点把握准确,让学生充分体会了从算式到方程的思维转换过程,渗透了方程思想,落实了数学核心素养。

课堂教学设计循序渐进、层层深入,为未来学生学习方程知识奠定基础。

本节课作为初中数学“数与代数”领域的核心内容“方程”部分的起始课,以实际问题为背景,以观察、归纳、概括为基本学习方法,通过算术法与方程法的对比,让学生逐步感受方程的优越性在于未知数与已知数一样,可以参与运算,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很好的知识与方法的教学。

第一,情境教学贯穿始终。

本节课通过设计学生熟悉的“猜年龄”、行程问题、丢番图的年龄等情境,让学生体会方程知识源于生活,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体现其学习的必要性。

第二,核心素养渗透自然。

本节课设计四次由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的素养;在由不同的方程找其共性,即归纳概括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符号语言与文字语言之间的相互转化,渗透数学抽象这一核心素养。

第三,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

本节课王老师自己开发微课资源,师生能熟练地利用希沃白板进行投屏展示,运用“quizizz”软件统计学生的答题信息,既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又体现技术的应用价值。

本节课,让我们感受到了原汁原味的数学味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