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画面构成设计研究
影像画面构成设计研究

CHEN L n i
(c o l ±I fr t n T a s sin Xu h u Noma ie s y Xu h u 2 0 ) S h o nomai rn mis , z o r lUnv ri , z o 2 9 0 o o t 1 0
Absr c : e su y o he sr t r e i n o ma e p c u e i h ss o h r a in o e t a t Th t d ft tucu e d sg fi g i t r s t e ba i ft e c e to fa n w vs a a g a e nd t e e f t o ih n n ik d v l p n f t e v s a u t e t t dy iu ll n u g a h k y o he f urs i g a d qu c e eo me t o h iu l c l l ur ;is su r ma n o sili t n a c tg . t sc f r r s e lne u n a xe d t n e t n e i sn w tl n isi f n y sa e Isba i o msa e mic la o s a d c n e t n o ma y s c i s o eg rg tsr cu e d sg ,b ursr t r sg ,mo i g sr c u e d sg . .b i h t t r e i n l tucu e de i n u v n t t r e in,c l rsr cur e i n a u oo t t e d sg ,s me u sr cur d sg , d fe e t tu t r d sg ,r v r a sr c u e e in,p i t t c u e e in,fa t t e e in u ifr n sr c u e e i n e e s l tu t r d sg o n sr t r d sg l me u
浅谈定格动画的场景与角色造型设计研究

定格动画的场景与角色造型设计研究定格动画是近年来备受欢迎的一种动画形式,作为一种静态影像形式的动画,它需要通过精致的场景和角色造型来展现故事情节,因此场景和角色造型设计是定格动画制作中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从定格动画场景和角色造型两个方面,阐述其设计过程与技巧。
一、场景设计场景是定格动画中呈现故事情节的载体,它可以是一个城市、一个森林或者是一个房间等。
场景设计需要考虑到故事所需的具体要求,如情节、情感、氛围等因素,同时还要考虑到人物角色的表现和体现。
1、定位与风格在场景设计之前,需要首先明确故事的定位和风格,各个场景应该符合剧情的需要。
比如在讲述一个童话故事时,场景的建筑物应该有童话故事的特色,如下坡的屋顶、靠河的房子等等。
同时,在场景氛围和风格设计中,需要统一性。
在整个作品中,风格应该保持一致,使得整个故事的呈现更加流畅。
2、布局与构造场景设计也需要考虑到建筑物的布局和构造,如建筑物的形状、设计、高度、大小等。
在设计城市的场景时,场景的构造也需要考虑到交通因素,比如路的宽度、方向等,这样才能为角色运动添加更多的可能性。
3、配色与灯光在场景设计时,配色和灯光设计同样至关重要。
配色可以通过色彩的运用来展现场景的氛围,比如采用较暗或者较亮的色彩会呈现出不同的感觉。
而灯光设计则可以强化场景的视觉效果和情感表现。
二、角色造型设计角色也是定格动画中重要的构成部分,角色造型需要考虑到角色的性格、气质、个性等因素,并与故事情节相符。
1、性格与外观在角色造型的设计中,性格和外观的一致性是重要因素之一,比如一个外形凶恶的角色,应该有着凶狠的性格和行为。
另外,角色的外形也需要考虑到其个性,如类似于婴儿的角色应该拥有圆滑、可爱、快乐的外观特征。
2、动作设计在定格动画中,角色的动作可以通过姿态和表情来表现出角色的心理状态。
角色的动作设计应该考虑到故事情节的需要,比如在紧张的情节中,角色的表情和姿态应该是紧张的,有一定的戏剧性表达。
构建设计图三要素

构建设计图三要素构图这三大要素:简洁、明了、紧密。
关于均衡与对称均衡与对称是构图的基础,主要作用是使画面具有稳定性。
均衡与对称本不是一个概念,但两者具有内在的同一性 -- 稳定。
稳定感是人类在长期观察自然中形成的一种视觉习惯和审美观念。
因此,凡符合这种审美观念的造型艺术才能产生美感,违背这个原则的,看起来就不舒服。
均衡与对称不全是平均,它是一种合乎逻辑的比例关系。
平均虽是稳定的,但缺少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美感,所以构图最忌讳的就是平均分配画面。
对称的稳定感特别强,对称能使画面有庄严,肃穆,和谐的感觉。
比如,我国古代的建筑就是对称的典范,但对称与均衡比较而言,均衡的变化比对称要大得多。
因此,对称虽是构图的重要原则,但在实际运用中机会比较少,运用多了就有千篇一律的感觉。
在构图中最讲究的是“品”字形和三七律。
品字形构图和三七律构图的方式常被人们称为黄金构图法,也有叫做为永衡的三角构图法,这些都是指均衡而言。
什么是“品”字形构图?就是在画面上同时出现三个物体的时候,不能把它们等距离放在一条线上,而应使其呈现三角形状,像个品字。
只要留意,这种三角在自然界中是无处不在的。
大山就是由无数的三角形构成,上下交错,井然有序,犹如一个巨大的品字状或三角形,具有强烈的排列韵味。
什么是“三七律”构图?就是画面的比例分配三七开。
若是竖画面,上面占三分,下面占七分,或上面占七分,下面占三分;若是横构图画面,右面占三分,左面占七分,或是右面占七分,左面占三分。
在中国画界中这种三七开构图的布局被称为是最佳的构图布局比例关系。
所谓最佳,并不是单一,或唯一,在特殊情况下,根据题材的需要,也是可以打破的,二八律或四六律也可以使用。
本来艺术就讲究的是有法而无定法。
总之,就是为了整个画面而考虑,去应用。
对于设计师而言。
如能把均衡与对比运用自如了,也就算掌握了设计构图的基本要领了。
对比对比的巧妙,不仅能增强艺术感染力,更能鲜明的反映和升华主题。
《影视文化与影视艺术欣赏》讲义教案3影视语言要素-镜头、声音、色彩

第三讲影视语言要素:镜头、声音、色彩第一节、影像、画面与镜头一、影像“电影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伴随着电影百年来的发展,人们对此作过形形色色的回答。
其实,最简单的说:电影就是活动影像的艺术。
如同文学的语言、音乐的声音和美术的颜料等一样,影像是构成影视艺术的原材料,影视艺术是影像的艺术,是运动的造型艺术。
视觉造型性是影视艺术最基本的特性,也是影视艺术最基本的语言系统,而构成这一艺术语言系统的最基本的语言要素便是:影像、画面和镜头。
(链接视频《巴顿将军》片头)(一)、影像内涵影像是指通过电影摄影机或电视摄像机记录在感光胶片或磁带上,最后在银幕或屏幕上还原出来的视觉形象。
影视艺术的核心便是通过摄影在胶片磁带上捕捉现实的创造性活动。
在此以前,一切工作只是准备性活动。
写作剧本是文学性活动,生产准备是行政性活动。
而一旦摄影机转动起来,那才是在摄制影片了。
从拍摄工作一开始,同创作影片有关的每一个人就都为这个影像而奔忙。
(二)、影像的两大特性与绘画、雕塑以及舞蹈、戏剧等传统艺术不同,影视艺术的造型元素不是可以触摸的实体,而是看得见却摸不着的光影。
这一特性决定了它具有两个基本特征:逼真性和幻觉性。
(1)、逼真性影视的画面影像是对现实的一种再现,它来自对客观的外在现实的记录。
尽管镜头前的客观现实往往是被有意安排的,比如说影视画面中的人物是由演员扮演的,场景也是大多是人为设定的,但胶片和磁带上的影像却都是来自于摄像机对这些客观物像的记录。
所以,在这点上,影视影像比其他艺术都更为逼真。
它拥有文学所没有的直观,绘画、雕塑所丧失的运动,音乐所缺乏的造型,并突破了戏剧的时空局限,在所有艺术中,只有影视可以把生活中可见的、像生活本身一样运动着的形态再现出来。
(2)、幻觉性影视的影像本身实质上却又是一种幻觉,我们在银幕或荧屏上看到的活生生的一切,实际上只是一些光影。
电影是以1/24秒的间歇运动来造成光影运动的幻觉的,摄制在电影胶片上的每一个画格都是静态的,银幕上运动的影像是一种幻觉,是由人的“视觉暂留”获得的运动的幻觉。
论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

论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一、本文概述电视纪录片,作为一种特殊的影像艺术形式,凭借其深邃的内涵、生动的画面和引人入胜的叙事结构,深受观众的喜爱。
本文旨在探讨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分析其内在的构成要素、特点及其在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的运用。
通过对电视纪录片叙事结构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纪录片如何有效地传达信息、塑造形象、引发思考,从而推动纪录片创作的发展和创新。
本文将首先概述电视纪录片叙事结构的基本概念,包括其定义、特点及其在电视纪录片中的重要性。
接着,我们将详细分析电视纪录片叙事结构的主要构成要素,如叙事线索、叙事视角、叙事节奏等,并探讨这些要素在电视纪录片中的具体运用。
我们还将对不同类型的电视纪录片进行案例分析,以揭示其叙事结构的独特之处和共同规律。
本文将总结电视纪录片叙事结构的研究意义,指出其对于提高纪录片创作水平、丰富观众审美体验以及推动电视艺术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深入研究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纪录片作品,还可以为未来的纪录片创作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二、电视纪录片叙事结构的核心要素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作为纪录片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故事性:纪录片的核心是故事,无论是人物的生活经历,还是社会事件的演变过程,都需要通过故事来展现。
一个好的故事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使观众产生共鸣。
因此,故事性是纪录片叙事结构的核心要素之一。
时间与空间:纪录片中的时间与空间是叙事的重要元素。
时间的流转与空间的转换,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氛围和节奏,引导观众进入特定的情境。
通过对时间与空间的精心安排,纪录片可以更好地展现事件的发展过程,深化主题表达。
视角与立场:纪录片的视角与立场决定了其观察与解读世界的方式。
不同的视角与立场,会产生不同的叙事效果。
创作者需要通过选择合适的视角与立场,来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引导观众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
声音与画面:声音与画面是纪录片叙事的重要手段。
“‘影像的力量——为自己代言’主题创作”教学设计

“‘影像的力量——为自己代言’主题创作”教学设计作者:***来源:《北京教育·普教版》2023年第08期本课属于高中选择性必修模块“现代媒体艺术”的学习内容,选用人民美术出版社教材的第二单元“影像的力量”。
主题单元学习以摄影艺术为主,整合数码图像后期处理、数码艺术设计等相关知识,丰富肖像摄影、多重曝光等创作手法。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理解现代媒体艺术、科技艺术和人文理念相结合的特征,将学到的数字媒体艺术知识和技法与深度的人文思考和社会热点事件相结合,进行艺术创作,表达情感,传递心声。
大单元教学目标通过本单元学习,掌握构图、布光、人物情绪表达及创意设计拍摄的技法,了解现代媒体科技、艺术和人文理念相结合的特征,结合真实感悟,在情境任务驱动下,运用影像设备和计算机技术进行综合创意实践与美术表现,对自我意识与个性情感進行表达,获得创作体验与审美感受。
使用手机App或计算机视频处理软件制作综合影像作品,表达自己的创作理念,借助新兴网络媒介传播自己的作品,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融合。
单元课时学习内容本单元教学共设计为6个课时:第1、2课时的学习任务为“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用影像传递我们的心声”。
运用人物景别的摄影基础知识,记录自己在这一特殊时期的情绪与感受,为下一阶段的单元学习打下基础。
第3课时以“如何提升作品的效果与艺术性”为小问题,设置“多重曝光创意摄影”任务。
通过多重曝光多层视觉元素叠加构成的视觉效果,启发学生创意,提升作品的艺术性。
第4、5课时以“如何像艺术家一样创作,传递我们面对疫情的心声”为课题任务,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结合真实感受,完成主题选择、创意技法设计、创作方案设定、实践创作等相关任务。
运用多重曝光技术使用手机App、电脑后期制作软件等完成综合视觉作品。
第6课时的学习任务为“如何使用现代手段展现我们的创作”,引导学生使用视频处理软件制作微视频,表达自己对疫情的思考与反思。
重点课时第4课时的教学环节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以报纸版面上的特写图片为重点,进行图像识读和画面分析,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特写照片的视觉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融入本课学习情境,让学生完成创作实践的心理准备。
动画概论复习资料——简答题4

04503动画概论简答题及答案一、简答题题目1:动画电影的特点集中表现在哪些方面。
(难度等级:6)答案:①动画电影的第一个特性表现在“叙事性”。
②动画电影的第二个特性表现在“绘画的工艺性”。
③动画电影的第三个特性表现在“艺术性”。
知识点:叙事性绘画的工艺性艺术性题目2:动画片是否可以表现出镜头的纵向运动,它是怎么做到的?(难度等级:7)答案:动画片可以表现出镜头的纵向运动,这是一种利用分层来表现空间纵深。
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必须将一副画分成多层来做,当镜头往前推的时候,前层画面的移动速度要相对大于后层画面的移动速度,这样便给观众造成了一种具有纵深感的错觉。
知识点:多层前层后层题目3:动画片中人物的表演可以分出哪几种风格?(难度等级:7)答案:①卡通画表演,动画片中的人物的动作,如同漫画造型一样,表现的非常夸张。
②仿真表演,动画片中的造型和动作模仿人的行为。
③程式化表演,分两类:一类是借鉴的程式化;而是自创的程式化。
④偶的表演,有四种类型:仿真造型+仿真动作;仿真造型+艺术动作;艺术造型+艺术动作;艺术造型+仿真动作⑤剪纸的表演,剪纸表演的程式化主要来自于其自身工艺和美术形式的规定性知识点:卡通画表演仿真表演程式化表演偶的表演剪纸的表演二、论述题题目4:请论述传统二维动画片创作流程。
并思考动画创作的流程是否可以调换?为什么?(难度等级:9)答案:1. 策划与筹备阶段①选题与策划②资料、素材收集③故事脚本④画面分镜头初稿(故事板)⑤文字分镜头剧本2. 中期设计与制作阶段⑴设计工作包括:标准造型设计、场景结构设计、镜头画面设计(影像构成设计)、时间与视觉动态设计(填写摄影表)、原画动作设计;⑵制作内容包括:插入中间动画、背景绘制、描线与上色、校对与拍摄。
3. 产品加工阶段①剪辑②动画片录音与声画合成③印正片④发行、放映动画片的创作流程不能够调换。
因为动画制作是一个非常严谨的分工合作的过程,所有的流程都是依照给定的顺序依次进行的,它们之间互相承接不可分割不可调换次序。
论影像画面的张力

绘爸叙咽科忙论影像画面的张力□赵晶摘要:视觉艺术中的张力是指一种隐藏在画面结构内部的视觉力量,创作者根据自己对画面结构的理解主动实施控制,可以大大提升影像的气质。
该文通过研究与对比现代主义与古典主义时期人们对于视觉作品的不同审美观念,指出现代影像在结构上的突破和艺术家对造型的全新认知,以期为艺术工作者提升影像画面的张力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张力画面结构造型特征平面影像图1图2图3一、张力的来源数字时代的到来,使照片成为人们唾手可得的视觉信息。
然而,能够被奉为经典并流传下来的摄影作品却较少。
普通的照片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优秀的影像作品却饱含视觉张力,让观者过目难忘。
电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学等不同的艺术形式,具有不同的张力表现方式,由于其具有的内在张力而使作品卓尔不群。
电影中的张力大多来源于运动影像的节奏和叙事情节的力量;舞蹈中的张力来源于身体为配合音乐的节奏迸发出的力量与动势;文学中的张力来源于叙事情节的跌宕起伏、人物关系的矛盾冲突。
对于平面的影像作品而言,张力是指一种隐藏在画面结构内部的视觉力量。
绘画、雕塑、摄影中的运动与舞蹈、电影中的运动是极为不同的。
在静止的平面艺术中,看不到物理驱动的动作,也看不到动作的幻影,能看到的仅仅是视觉形状向某些方在上产生的积聚和趋势。
石膏雕塑的造型富有张力,若加上摄影的力量,往往会得到非常震撼的视觉效果。
女口,车坤潼的一幅作品(图1)就属于主观性较强的石膏像摄影作品。
创作者大胆地运用具有创造性的曝光控制,将石膏像的右侧面部归纳成一个没有任何细节的黑色色块。
然后运用高角度拍摄和开放性构图,用画面边缘大胆切割表现对象,彻底解构并重构了画面,使古典主义的石膏头像被摄影的力量改变为构成主义的色块感,抽象且现代感十足。
二、对结构的主动控制1•结构认识上的突破对于造型的影响一一平面影像的层次众多伟大的艺术作品在造型上的突破,实际上都与这一时期艺术家对表现对象内部结构认识上的突破有关,这也是艺术作品的视觉风格从古典主义发展为现代主义的重要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影像画面构成设计研究意义及现状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
信息时代的影像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信息的主要载体。
工业时代、农业时代的文化主要是语词文化,信息时代是语词文化与视觉文化两翼齐飞。
尽管作为视觉文化基础的摄影、摄像已分别有170年和近百年历史,然而摄影、电视必须与时俱进,必须适应读图时代人们视觉审美、视觉认知、视觉阅读、视觉表达的新要求,人们必须研究、丰富新的视觉语言,而影像画面的构成设计研究是创造视觉语言的基础性工程,是视觉文化能否在较短时期内得以极大丰富和快速发展的关键,它关系到我国在视觉文化方面能否跨越式发展,能否由摄影、摄像方面始终落后跟进到实现在全世界引领影像画面构成设计研究陈琳(徐州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学院,徐州221009)摘要:影像画面的构成设计研究,是创造视觉新语言的基础,是视觉文化极大丰富和快速发展的关键,可是对此研究还几乎处于零状态。
影像画面构成设计的基本形式,有光构设计、朦构设计、动构设计、色构设计、虚构设计、负构设计、重构设计、渐构设计、替构设计、影构设计、错构设计、维构设计、点构设计、同构设计、异构设计、反构设计、解构设计、断构设计、弯构设计、律构设计、韵构设计、边构设计、框构设计、线构设计、立构设计、印构设计、暗构设计、质构设计、字构设计、白构设计、黑构设计、画构设计、比构设计、似构设计、套构设计、变构设计、射构设计、聚构设计、延构设计、集构设计以及多构设计等若干种。
关键词:摄影;影像画面;构成设计;视觉文化;读图时代中图分类号:J41;TB86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1-0270.2010.06.003A Study on the Structure Design of Image PictureCHEN Lin(School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Xuzhou Normal University,Xuzhou221009)%Abstract:The study of the structure design of image picture is the basis of the creation of a new visual language and the key of the flourishing and quick development of the visual culture;its study remains now still in its infancy stage.Its basic forms are miscellaneous and can extend to many sections e.g.bright structure design,blur structure design,moving structure design,color structure design,same structure design,different structure design,reversal structure design,point structure design,frame structure design,edge structure design,line structure design,standing structure design,print structure design,somber structure design,nature structure design,word structure design,white structure design, dark structure design,collective structure design,multiple structure design etc.Key Words:photography;image picture;structure design;view culture;reading picture epoch收稿日期:2009-12-14作者简介:陈琳(1957—),男,江苏大丰人,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省教育技术学重点学科主持人和首席学术带头人。
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影像画面的构成设计主要是研究摄影、电视、动画、网页中影像元素的组合与分解、加工及处理。
综观当今世界,至今尚未见对影像画面构成设计的系统化研究,人们对影像研究的兴趣主要还在于影像物理质量的提高以及数字化加工技法的完善与应用,而对于形而上的理论性的影像画面构成设计研究还几乎处于零状态,与时代的发展极不相称。
影像画面构成设计研究的关键,是研究摄影影像的构成设计,因为摄影影像不仅仅是被广泛独立使用的重要影像形式,而且是电视影像、动画影像、网页影像的基础。
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人们在拍摄时往往只是依构图说进行取景和组织画面,拍摄后在暗房进行的加工往往仅局限于利用曝光遮挡、中途曝光、多次曝光、色调分离、剪裁、剪接、单底重放、多底拼放、多底叠放、多底套放、反复印制正负底片、旋转放大、变焦放大等有限的几种技法,加工效率非常低。
尽管郎静山先生将集锦摄影做得极致,在摄影界产生轰动,然而曲高和寡,能进行集锦摄影的人却很少,因而在170年的摄影发展中,谈及构图甚多,而几乎从不谈及构成设计。
信息技术使摄影快步进入数字化。
而今从整体上看,摄影已由传统摄影跃迁为数字摄影。
数字摄影有两大特征:一是用数字照相机拍摄,二是用“计算机+图像处理软件”的“电子暗房”进行影像加工处理。
“电子暗房”为人们对影像进行加工、合成创造了便捷的条件,使图像由过去传统暗房的简单的、粗糙的、低效率的加工,提升为可进行复杂的、精细的、高效率的加工。
这种提升必然带来影像的繁荣,它与现代传媒技术、现代出版印刷技术的有机结合,催生了读图时代,视觉文化素养教育在许多国家也相应兴起,不过伴随而来的是人们对影像的要求越来越高,影像的欣赏水平也越来越高。
这种“双高”的趋势,必然催生影像构成设计的研究,只有如此,摄影才能更好地与时俱进,影像文化才能更好地发展,才能不断地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着的文化新要求。
2影像画面构成设计研究基本内容影像的构成设计是将多个单独的组成元素组合为新的单元,从而产生新的组合关系和审美效果,产生新的形象。
影像画面构成设计研究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研究构成设计的基本形式,研究各种基本形式设计的方法、要领以及实现途径,研究画面中构成元素的表现,研究将不同画面中的对象或元素重新组合为新画面的方法、手段、形态等,其目的是将摄影推向前进,丰富影像文化和视觉语言,提高人们的艺术素养。
3影像构成设计基本形式影像拍摄与加工中可利用的构成设计形式有哪些?这是必须首先从理论上回答的问题。
一旦构成设计基本形式及其内涵搞清楚了,影像创作实践时心中就有谱了。
因此对影像构成基本形式的研究可以丰富摄影的创作理论,丰富影像的表意语言,丰富影像的评价、鉴赏理论。
从某种意义上讲,对影像构成基本形式的研究,可促进视觉文化的发展,代表了新文化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借鉴图像设计理论、绘画设计理论、图形设计构成以及国内外摄影者基于数字平台上的创新实践,加之结合对当今视觉文化的发展潮流、艺术思潮的审视,我们认为影像构成设计的基本形式,主要有光构设计、朦构设计、动构设计、色构设计、虚构设计、负构设计、重构设计、渐构设计、替构设计、影构设计、错构设计、维构设计、点构设计、同构设计、异构设计、反构设计、解构设计、断构设计、弯构设计、律构设计、韵构设计、边构设计、框构设计、线构设计、立构设计、印构设计、暗构设计、质构设计、字构设计、白构设计、黑构设计、画构设计、比构设计、似构设计、套构设计、变构设计、射构设计、聚构设计、延构设计、集构设计以及多构设计等多种。
4影像构成设计基本形式解析4.1光构设计光构设计是在影像画面上设计特殊的光影效果。
拍摄时取得特殊的光影效果,可供设计、选择的手法很多,比如:逆光拍摄,在被摄体周边产生轮廓光带效果,取得剪影效果,表现在植物茎叶上的光线渐变效果;加光芒镜、衍射镜拍摄,取得各种各样的光芒和色散效果;长时间曝光拍摄夜晚北方的星空,表现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星星的运动轨迹流;长时间曝光拍摄夜晚的公路,形成车灯流;夜晚变焦拍摄灯光密布的建筑,产生韵律十足的放射光芒效果;利用后帘同步、变焦闪光、频闪闪光、B门闪光等闪光功能及技法,取得通常无法见到的特殊光影效果。
影像加工时设计特殊的光影效果,主要是添加光源、添加彩虹、制造光晕、光芒、衍射等。
光构设计方法很多,效果独特,实现起来也非常容易,但应围绕使画面产生在通常光照条件下无法观看到的效果为追求,以让观看者觉得新奇,最大程度地满足观看者的好奇心和探求欲。
4.2朦构设计朦构设计是为取得朦胧效果的画面而进行的设计。
在影像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获取清晰影像变得易如反掌。
在到处充斥着高清晰影像的情况下,人们有着对朦胧的影像倍加青睐的趋势,因为朦胧能使画面富有诗意,造就特殊意境,给人以如痴如醉的梦幻般感觉。
拍摄时采用柔焦镜头拍摄,在镜头前加用柔光镜拍摄,在镜头前罩上涂有凡士林之类的半透明液体拍摄,隔着流淌着雨水的窗户玻璃拍摄,只拍摄水下倒影,在曝光中途改变聚焦点拍摄,等等,都可以摄得朦胧的影像。
在影像数字化加工时执行不同的模糊命令,可取得朦胧程度各异的影像。
朦构设计既可以着眼于影像的整体,也可以只让局部朦胧。
晕化镜是使影像产生周边朦胧效果的工具。
4.3动构设计动构设计的实质是动效设计,是使静止的画面给人以动感。
动感可赋予影像画面以活力,增强影像的感染力。
通过影像展示动感,是摄影揭示力量之美、速度之美、生命之美的本质要求。
画面上的动感,可以在拍摄时通过摄取动的瞬间、记录动的态势、利用高速快门凝固运动、利用慢速快门创造动感以及用变焦拍摄、旋转拍摄、追随拍摄等方法实现。
利用数字化加工的办法可很方便地在画面上产生动感效果,比如,只要执行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中的“滤镜”/“模糊”/“径向模糊”命令并选择“旋转”,可以使画面产生令人惊诧的旋转效果;执行“滤镜”/“模糊”/“径向模糊”命令并选择“缩放”,可以取得主体风驰电掣般的动感或爆炸效果;执行“滤镜”/“扭曲”下的“水波”、“波浪”、“波纹”等命令,可以使水面产生或翻江倒海或碧波荡漾的动感效果。
4.4色构设计色构设计是使影像产生特殊色彩效果的设计。
拍摄时,在镜头前加用有色滤光镜,利用闪光摄影的特殊功能,利用色彩模式下的不同选项,利用白平衡作逆向调整,等等,都可以取得特殊的色彩效果。
利用“光构设计”部分所给出的方法,同样可取得特殊色彩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