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上册课本文言文原文翻译

合集下载

八上语文书文言文翻译

八上语文书文言文翻译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吾日三省吾身。

”原文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这不是君子吗?”曾子说:“我每天反省自己三次:为人谋划事情,是否忠诚?与朋友交往,是否诚信?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孔子说:“为人谋划事情,是否忠诚?与朋友交往,是否诚信?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我每天反省自己三次。

”译文:孔子在这里强调了学习、友谊和品德的重要性。

首先,他提倡学习要持之以恒,不断复习,这样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学习的过程虽然艰辛,但当我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时,内心会充满喜悦。

其次,孔子认为友谊的可贵之处在于远道而来。

友谊是一种心灵的交流,无论距离多远,都能感受到彼此的温暖。

当朋友从远方来时,我们自然会感到高兴。

最后,孔子强调了一个君子的品质——不以别人的无知为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不理解我们的人,但君子不会因此而生气,而是保持平和的心态,继续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曾子作为孔子的弟子,深受其教诲。

他提出了“日三省吾身”的观点,即每天都要反省自己。

这种自我反省的精神,体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曾子认为,一个人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人,就要时刻关注自己的言行,做到忠诚、诚信和勤奋。

总结:《论语》中的这段话,既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又突出了友谊和品德的价值。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修养;通过友谊,我们可以感受到人性的美好;通过品德,我们可以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这段话至今仍具有很高的教育意义,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传承。

语文八上文言文原文翻译

语文八上文言文原文翻译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翻译:孔子说:“我整天和颜回谈论,他从不违背我的意思,看起来像是个愚笨的人。

等到他退下来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行,发现他能够发挥我的意思,这说明颜回并不愚笨。

”原文:《论语·雍也》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翻译:孔子说:“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能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

”原文:《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向他学习的人。

我选择他的优点去学习,看到他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原文:《论语·泰伯》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翻译:曾子说:“君子通过文学来结交朋友,通过朋友来培养仁德。

”原文:《论语·子罕》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翻译:孔子说:“等到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不会凋谢。

”原文:《论语·子路》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翻译: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美德,不做别人的恶行。

小人则相反。

”原文:《论语·颜渊》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翻译:颜渊问什么是仁。

孔子说:“克制自己的欲望,恢复周礼,这就是仁。

一旦做到了克制自己,恢复周礼,天下的人都会认为你是仁人。

成为仁人要靠自己的努力,难道还需要别人的帮助吗?”。

八上全部文言文翻译

八上全部文言文翻译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复习,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这不也是一位君子的表现吗?”《孟子》选段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翻译:孟子说:“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

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放弃鱼而选择熊掌。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

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放弃生命而选择正义。

”《庄子》选段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翻译:庄子说:“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这是危险的!既然如此,还去追求知识,那就更加危险了!做善事不要追求名声,做恶事不要触犯刑法,遵循自然规律,可以保护自己的身体,可以保全生命,可以照顾亲人,可以安享晚年。

”《史记》选段太史公曰:“余闻之,盖古之善身者,其言若足羞,其行若不足称也。

今所闻,其行乃诚可羞,其言乃诚不足称也。

”翻译:太史公说:“我听说,古代那些善于修身的人,他们的言语让人感到羞愧,他们的行为让人感到不足以称道。

现在我所听到的,他们的行为确实令人羞愧,他们的言语确实不足以称道。

”《汉书》选段班固曰:“夫以四海为家,天下为公,非大圣不能立其道;以四海为家,天下为私,非大贤不能立其德。

”翻译:班固说:“以四海为家,以天下为公,不是大圣人不能确立其道;以四海为家,以天下为私,不是大贤人不能确立其德。

”《后汉书》选段范晔曰:“夫德者,人之所由也;才者,人之所举也。

德不称其位,才不堪其任,患名实之不副也。

”翻译:范晔说:“德行,是人们所遵循的;才能,是人们所推崇的。

语文八上必备文言文翻译

语文八上必备文言文翻译

一、《学而》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学习并且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君子吗?解读:这段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提倡人们要勤奋学习,按时复习。

同时,也表达了对待朋友的真挚情感,以及对待误解和批评的宽容心态。

二、《为政》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翻译: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它处在自己的位置上,其他星星都围绕着它。

”解读:这句话表明了孔子治理国家的理念,即以德治国。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以身作则,引领民众向善。

三、《里仁》原文: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翻译:孔子说:“居住在仁义之地才是美好的,选择不住在仁义之地,怎么算是有智慧呢?”解读:这句话强调了仁义道德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选择居住在仁义之地,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

四、《公冶长》原文: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

”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翻译:子贡问道:“我怎么样?”孔子说:“你呀,是个器具。

”子贡说:“什么样的器具?”孔子说:“是宗庙里的瑚琏。

”解读:这句话揭示了孔子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才能,就像器具一样,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去发挥。

五、《雍也》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解读:这句话强调了兴趣和爱好对学习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一个人只有真正喜爱所学,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通过以上对《论语》中重要篇章的翻译和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思想,以及他对教育、治国、为人处世的看法。

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译文1:《秦庭燎原》
秦朝东击赵国,烽烟四起。

一时间,天下大乱。

在这混乱中,
有一个叫陈胜的人勇敢地站了出来,带领农民起义。

他打败了秦军,进军都城咸阳,宣布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然而,因为内部的分裂和
外部的围剿,陈胜的起义最终失败了。

译文2:《董卓的野心》
东汉末年,董卓是个野心勃勃的宦官,他唆使汉少帝杀害了大
将军何进,掌握了朝政大权。

董卓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迁都洛阳,加强了自身的兵力。

他极度残暴,任意妄为,引发了各地民众的不满。

最终,义军联合起来推翻了董卓的统治。

译文3:《刘备的演说》
东汉末年,刘备是一个仁德之人,他希望能够平定天下,建立
安宁的社会。

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与诸葛亮一起努力,先后组建
了蜀国和蜀汉政权。

在一次重要的演说中,刘备表达了他对民众的
关怀和对社会正义的追求。

他的演说得到了人们的广泛支持,为他
的事业奠定了基础。

译文4:《文学修养》
在古代,文学修养是一个人受教育程度和艺术修养的重要标志。

通过学习文学,人们可以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的素养。

文学作品也
是人们思想和感情的表达。

因此,我们应当注重文学修养,多读经
典的文学作品,从中汲取智慧和灵感,提升自己的修养。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课外文言文翻译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课外文言文翻译

【参考译文】(一)《子犹江海》赵国君主赵简子问子贡说:“孔子这个人怎么样?”子贡回答说:“我不了解他。

”赵简子不高兴了,说:“夫子侍奉孔子学习十几年,完成学业才离开他(孔子),我问你,你(却)说:‘不了解’,为什么啊?”子贡说:“我好像饥渴的人在江海边喝水一样,知道满足就停下了。

孔子就像江海一样,我又怎么能够充分了解他?”赵简子说:“好,子贡的话说得很好!”道理孔子被喻为圣人,无所不知;道德高深. 因此,像孔子这样的圣人就如同江海一样高深、博大。

子贡谦虚好学,尊重老师的品德值得我们学习。

这说明了孔子:无所不知、道德高深,不是一般人可以看透他的。

(二)《罗生还镯》罗一峰先生(姓罗,号一峰先生),名叫罗伦,以举人身份参加科考会试。

他的仆人在路上捡到一个金镯。

走了五天,罗先生担心盘缠不够,仆人说:“不用担心,之前在山东某处捡到一个金镯,可以典当出去作为盘缠。

”罗先生大怒,打算亲自交还给失主。

仆人赶紧磕头,并掰着手指说:“这样一来一回一定会错过考试,不可以。

”罗先生说:“这一定是丫环仆人丢失的,万一主人拷打审讯他,因此而死,是谁的过错?我宁可不考试,也不忍心让别人死于非命。

”最后还是找到失主家里,果然是女主人丢失的头饰,而丫环错把金镯扔在地上。

女主人怀疑是丫环偷了,用鞭子把她打得流血,丫环要自杀好几次了。

丈夫又怀疑妻子有私情,辱骂妻子不止,妻子也愤怒的去上吊,多亏被人解救。

罗先生到了以后,拿出金镯还给他们,全家人都很感激他。

罗先生急忙赶路到京城,考试时间正好赶上,匆忙交上考卷,竟然考中了,还是状元及第。

罗生还镯品质:从罗生不愿用捡来的镯子换取路费,而且在近考期时还担心那丢镯子的人的安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拾金不昧,正直,诚信,处处为他人着想、先人后己的人。

(三)齐王一天上早朝,环顾对侍臣们说:“我们国家处于几个强国之间,年年苦于要支付大量军备费用。

我想抽调一批壮丁,修筑一座规模很大的城墙,从东海筑起,连通即墨,途经太行山,连接轩辕山,直下武关,曲折蜿蜒四千里,即可与各强国隔绝,使秦国不能窥觎我国的西方,楚国不得偷犯我国的南方,韩国和魏国不得牵制我国的左右,这难道不是一件非常有利的事吗?让老百姓去修筑大城墙,虽会有些劳累,但日后就不会再有远征和遭受侵犯的祸患,可以一劳永逸了。

初二语文上册文言文及翻译

初二语文上册文言文及翻译

三峡郦道元(北魏)自/ 三峡/七百里中,两岸/ 连山,略无/ 阙(quē)处。

重(chóng)岩/ 叠嶂(zhàng),隐天/ 蔽日。

自非/ 亭午夜分,不见/ 曦(xī)月。

至于/夏水/ 襄陵,沿/ 溯(sù)/ 阻绝。

或/ 王命急宣,有时/ 朝(zhāo )发白帝,暮到/ 江陵,其间(jiān )/ 千二百里,虽/ 乘奔(b ēn )御风,不以/ 疾也。

春冬/ 之时,则/ 素湍(tuān)/ 绿潭,回清/ 倒影。

绝谳(yǎn)/ 多生怪柏(bǎi),悬泉/ 瀑布,飞漱(shù)/ 其间。

清/ 荣/ 峻/ 茂,良多/ 趣味。

每至/ 晴初霜旦,林寒/ 涧肃,常有/ 高猿长啸,属(zhǔ)引/ 凄异,空谷/ 传响,哀转/ 久绝。

故/ 渔者歌曰:“巴东/ 三峡/巫峡/ 长(cháng),猿鸣/三声/泪/ 沾裳。

”译文:在七百里三峡当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一点也没有中断的地方。

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

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隔,不能通航。

倘若碰到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有时候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达江陵。

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坐船快。

在春、冬两个季节,白色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潭水中有倒映着的各种景物的影子。

极高的山峰上多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流冲荡。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在秋天)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片清寒寂静。

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啼叫,声音连续不断,凄惨悲凉。

空旷的山谷中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凉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所以渔民们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南朝齐梁)山川/ 之美,古来/ 共谈。

高峰/ 入云, 清流/ 见底。

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译文22 古代神话三则夸父逐日原文: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译文: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

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

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

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精卫填海原文:发鸠之山,其上多枯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译文: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

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部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传说这种鸟是炎帝小女儿的化身,名叫女娃。

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泳,被溺死了,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

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女娲补天原文: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

火爁(lan)焱(yan)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

猛兽食颛(zhuan)民,鸷(zhi)鸟攫(jue)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ao)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译文:久远的过去,支撑天地四方的四根柱子倒了,大地裂开;天不能普遍地覆盖万物,地不能全面地容载万物;火烧猛烈而不熄灭,水泛滥成灾而不停止; 凶猛的野兽吃善良的百姓,凶猛的鸟用爪抓取老人和小孩。

在这时,女娲冶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的漏洞,砍断巨龟的脚来做撑起四方的擎天柱,杀死黑龙来拯救冀州,用芦灰来堵塞洪水。

天空被修补了,天地四方的柱子重新竖立了起来,洪水退了,中华的大地上恢复了平整。

凶猛的鸟兽都死了,善良的百姓生存下来。

23 愚公移山原文:太行(háng),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rèn)。

本在冀(jì)州之南,河阳之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语文上册课本文言文原文翻译
初二语文上册课本文言文原文翻译:《马说》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所以即使是很雄健的马也只是辱没在马夫手里,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能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夜店来喂养它。

(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又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它叫,却不能通晓他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初二语文上册课本文言文原文翻译:《与朱元思书》
原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
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现行新教材中用的是“嶂”)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
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尽净,天空和远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

(我乘着船)随水流漂浮移动,随意地飘荡。

从富阳到桐庐大约(相距)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水,是天下的。

江水都呈青绿色,深深的水流清澈的千丈也能见底。

游鱼和细石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猛似奔马。

两岸的高山,都生长着耐寒常绿的树,(高山)凭依山势争着向上,争相比高远;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

泉水冲激着石头,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相向鸣叫,鸣声谐而动听。

(树上的)蝉儿长久不断地鸣唱,(山中的)猿猴也时刻不住地啼叫。

像老鹰飞到天上那样追逐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平静下来;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

初二语文上册课本文言文原文翻译:《五柳先生传》
原文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shì)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造饮辄(zhé)尽,期在必醉;既醉而
退,曾(céng)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短褐穿结,箪(dān)瓢屡空。

晏(yàn)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qián)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极其言兹若人之俦(chóu)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无怀氏之民欤(yú)?葛天氏之民欤(yú)?
译文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

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用它做了自己的号。

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贪图荣华富贵。

他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

他有嗜酒的天性,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

亲旧朋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摆了酒叫他来喝。

他一来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

喝醉了就回家去,并不装模作样,说走就走。

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遮不住风和阳光。

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

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从文中也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

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曰:“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从这话看来,他该是五柳先生一类人吧?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

他大概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或者是葛天氏统治下的百姓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