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二册 第二单元 第2-3讲城市区位与城市空间结构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二册 第二单元 第2-3讲城市区位与城市空间结构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二册 第二单元 第2-3讲城市区位与城市空间结构

第2~3讲城市区位与城市空间结构

一、选择题(共64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读“上海市连续四周(2011年7月28日~2011年8月24日)住宅环间均价表(单位:元/平方米)”,回答1~2题。

内环以内内外环间外环以外日期7.28~8.3 8.4~8.10 7.28~8.3 8.4~8.10 7.28~8.3 8.4~8.10 住宅均价32 569 32 521 14 710 14 715 6 873 6 896 日期

8.11~

8.17

8.18~

8.24

8.11~

8.17

8.18~

8.24

8.11~

8.17

8.18~

8.24

住宅均价32 521 32 386 14 700 14 688 6 904 6 439

A.住宅区用地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B.高级住宅区一般分布在地价较高的市中心附近

C.文化程度是住宅区分化的最常见原因

D.住宅区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2.下列关于上海市从中心区到外环以外房价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对应正确的是( ) A.逐渐降低——交通因素

B.逐渐升高——地租

C.逐渐升高——人口密度

D.逐渐降低——地租

经济因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原因。一块土地由哪种活动占有,取决于这块土地的租金高低和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两个方面。读“某城市地租等值线分布图”,回答3~4题。

3.地租等值线并不是呈正圆形,而是有明显的凹凸。造成局部区域地租等值线向城外凸出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条件B.交通通达度C.人口分布D.行政干预

4.若要在图中的①②③④四处中选一处建大型仓储式超市,最好选在( ) A.① B.② C.③ D.④

读“某地区城市分布图”、“甲城市地租等值线示意图”(左图)以及“甲城市某区域日均地铁分时段客运量统计图”(右图),回答5~7题。

5.左上图中所示地区( )

A.城市共有三个等级

B.甲城市服务范围比乙城市大

C.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多

D.乙、丙城市服务功能相同

6.关于左上图中甲城市地租水平的描述,正确的是( )

A.ad

7.右上图反映的最有可能是甲城市( )

A.a以内的区域 B.ab间的区域

C.bc间的区域 D.c以外的区域

读“我国西部地区部分省区简图”,回答8~9题。

8.下列因素对a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最小的是( )

A.政治 B.宗教

C.地形 D.矿产资源

9.b湖泊的水位近年来有上升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 )

A.位于季风区,夏季降水增加

B.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湖床抬升

C.全球变暖,冰川融化量增大

D.气温降低,蒸发量减小

下图为“大城市区域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关于大城市的区域构成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都市区+城市影响区

B.都市区

C.都市区+城市影响区+乡村腹地

D.主城区+内缘区

11.图中所示区域与城市功能区对应正确的是( )

A.商业区——主城区、工业区——最大通勤带、住宅区——内缘区、卫星城——城市影响区

B.商业区——主城区、工业区——内缘区、住宅区——城市影响区、卫星城——外缘区C.商业区——主城区、工业区——外缘区、住宅区——内缘区、卫星城——城市影响区D.商业区——内缘区、工业区——最大通勤带、住宅区——内缘区、卫星城——城市影响区

(二)双项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读“江汉平原某城市空间结构示意图”(北部为新兴工业区,南部为传统工业区),回答12~13题。

12.a、b、c、d四地中,工业布局规划合理的有( )

A.a B.b C.c D.d

13.该城市铁路通车后,长途汽车客运总站拟搬迁至e地,其主要原因有( ) A.减轻城市环境污染

B.加强铁路与公路的联运,旅客集散便捷

C.缓解城市中心区交通运输压力

D.城市边缘地带土地租金较低

下图是“地面轨道交通对房地产的正负面影响示意图”,读图回答14~15题。

14.城市地面轨道交通对沿线房地产的正负面影响分别是( )

A.提高沿线的房地产价值 B.增强安全保障

C.造成交通拥挤 D.产生噪声污染

15.下列关于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对城市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降低市中心的房地产价值

B.改善城市交通状况

C.加速郊区人口向中心城区迁移

D.加强城乡各功能区之间的联系

二、综合题(共36分)

16.读“某城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

(1)若图中工业区布局合理,则该市主导风向是________。

(2)除考虑风向外,从图中分析该市工业区布局的合理性有哪些?

(3)F、G所示的两区域中,表示商业中心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区域。

(4)A、B、C、D四地中,最适宜建高级住宅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原因是什么?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材料一我国长江三角洲区域图

材料二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进程的状况。如今出现急剧变化,城市间快速交通网络呈现全面接轨态势,农民向城市迁移,经济一体化措施纷纷启动,以工业化为重心的社会发展进程转向工业化和城市化并行的新阶段,“3小时都市圈”逐渐形成。材料三江苏省人口变化情况表

年份总人口(万人) 每百人中65岁以上人

口占总人口比例(%)

城镇人口占总

人口比重(%)

家庭规

模(人)

1953 3 767.29 4.49 14.78 4.19

1964 4 452.21 3.71 14.83 4.09

1982 6 052.11 5.55 15.82 3.91

1990 6 705.68 6.79 21.24 3.66

2000 7 438.07 8.76 41.49 3.23

(2)“长三角”城市带将把15座中心城市、55座中等城市和1 446个小城镇全部纳入自

己的怀抱。这将有利于(多选)( )

A.充分利用基础设施

B.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

C.获得规模效益,实现共同繁荣

D.改善城市环境

E.缓解老城区衰落

(3)根据材料三可看出江苏人口有怎样的变化趋势?你认为这些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什么?

答案 1.A 2.D 3.B 4.A 5.B 6.C 7.A 8.D 9.C 10.A 11.C 12.BD 13.BC 14.AD 15.BD

16.(1)偏南风(2)靠近铁路和公路,运输方便;靠近河流,用水方便;和居住区之间有河流作为隔离带,减少污染。

(3)G (4)A 位于盛行风向的上风向,靠近河流上游和风景区。

17.(1)交通运输条件(2)ABC

(3)变化:江苏总人口不断增加;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城镇人口比重增加,城市化水

平不断提高;家庭规模有变小的趋势。原因:江苏经济发展较快,乡镇企业较发达,外省人口迁入较多;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较快,营养状况大有改善,老年人口增多;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小城镇发展快,大量乡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婚育观念改变,少生优生使家庭规模变小。

第九章_城市公共空间

第九章城市公共空间 一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城市公共空间狭义的概念是指那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使用的室外空间。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城市公共空间的广义概念可以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例如城市中心区、商业区、城市绿地等。 二城市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及规划设计:城市公共空间由建筑物、道路、广场、绿地与地面环境设施要素构成;城市公共空间除有功能要求外,其数量与城市性质、人口规模有密切关系;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的内容多,包括总体布局和具体设计。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在本质上属于城市设计范畴,需要作城市设计,其目的是创造功能良好、城市空间有特色的环境。城市公共空间的重点是城市中心、干道、广场和公共绿地。 一城市中心区的概念Downtown:城市闹市区的俗称,通常指传统的商业中心(Uptown:城市的住宅区和非商业区) CRD:Central Retail District,以商业零售为主 二城市中心区的功能构成:商务职能;信息服务职能;生活服务职能;社会服务职能;专业市场;行政管理职能;居住职能 三城市中心与中心区的历史发展进程:古代城市:城市中心的职能变迁;近代城市:城市中心的快速发展与中心区的形成;现代城市:全球经济条件下中心区的发展 四中心区规划的相关理论: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式;霍伊特的扇形模式;哈里斯与乌尔曼的多核心模式;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学说(1、伯吉斯(W.Burgess)的同心圆模式:美国社会学者伯吉斯于1923年提出了同心圆模式。伯吉斯主要是从居住人口的类型和居住区的类型来进行分析的,他认为是向心、专业化、分离、离心、向心性离心等五种力的作用使城市产生了地域分异。其间,城市各地带不断地侵入和转移,就形成了同心圆式的扩散过程。其缺陷:一是没有考虑各区之间的交叉和城市交通的作用;二是未考虑作为城市主要活力的工业活动布局及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2.霍伊特(H.Hoyt)的扇形模式1936年霍伊特对美国城市的房租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城市住宅布局九种倾向的考察,认为城市土地利用呈扇形格局。霍伊特的模式说明了三个问题:一是城市中心是CBD区;二是低级住宅区与批发、轻工业区交叉、混和;三是各等级住宅区是按区分布而非按距中心的距离分布。在其模式中,城市布局的职能区划已见雏形;而且,城市交通、特别是中心CBD的交通线以及对外交通线对城市布局有很大影响。但该模式似乎把城市工业放在很次要的地位,使城市土地利用模式的应用价值大打折扣3.哈里斯与乌尔曼(D.Harris &L.Ulman)多核心模式。奎因在40年代提出,CBD是城市主要中心,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中心,各影响一定的地域范围。哈里斯和乌尔曼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各类城市的地域结构,提出多核心模式。在多核心模式中,城市地价并非从中心到外围呈单纯递减趋势,而是出现几个峰值区:在早期落后的城市阶段,从中心到边缘,地价不断递减,而在多核心时代,除了CBD外,城市还有其他次中心,因此多核心模式更适合现代城市的特征4.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学说。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Walter Christaller)于1933年提出的“中心地学说”是现代城市地理学发展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成果。中心地学说是一种解释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理论模式,该学说认为,城市的基本功能是作为其腹地的服务中心,为其腹地提供中心性的商品和服务。由于这些中心性商品和服务依其特性可以分成若干档次,因而城市可按其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档次划分成若干等级,各城市之间构成一个有规则的层次关系。基于均质平原和经济人的假设,克氏提出了三种代表性的空间结构模式:市场原则下的空间模式——K=3体系(即高级中心地的市场区面积是低一级市场区的面积的3倍)、交通原则下的空间模式——K=4体系(即高级中心地的市场区面积是低一级市场区面积的4倍)、行政原则下的空间模式——K=7体系(即高级中心地的市场区面积是低一级市场区面积的7倍)。 五城市中心区的用地结构形态:单核结构形态:中小城市;部分大城市与特大城市;多核结构形态:国际性大都市;历史古城 六城市中心区的职能发展方式:以商业中心为主的发展方式:哈罗新城市中心;商业职能与商务职能混合的发展方式:香港维多利亚湾;以CBD为主的发展方式:纽约曼哈顿岛;哈罗新城市中心;香港维多利亚湾;纽约曼哈顿岛 七城市商业中心规划:城市商业体系的空间分布;城市商业体系的等级类型;城市商业中心的构成与规模;城市商业中心的空间形态;城市商业中心的道路交通组织;城市商业中心的形体环境设计1城市商业体系的空间分布:城市商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机制。商业中心的区位的主要制约因素:商业中心区的位移;商业体系空间分布形态的变形(1)城市商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机制:单一商业中心→城市商业体系;集聚——扩散的生成机制,集聚是为了生存,扩散是为了发展,集聚形成商业中心,扩散导致商业体系的生成与发展。土地市场——政府的调控机制:城市中心土地升级使城市

2021年高考地理专题练习:城市区位与城市空间结构

2021年高考地理专题练习:城市区位与城市空间结构武汉三镇鼎立格局自古有之,而今却发生了很大变化。读图回答1~2题。 1.武汉三镇历史格局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 A.平原广阔 B.季风气候 C.河流交汇 D.矿产开发 2.武汉市的发展变化说明( ) A.交通枢纽都能发展成为省级行政中心 B.特大城市的衡量指标是人口的增加 C.河运的兴衰会影响城市的兴衰 D.城市主要交通方式的变化会影响城市的格局 2017年10月沙特阿拉伯宣布一项投资5000亿美元的建城计划,这座命名为“NEOM”的工商业新城未来完全依靠新能源供电。读下图,完成3-4题。 3.沙特“NEOM”新城选址在图示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形平坦开阔 B.气候温暖湿润 C.资金力量雄厚 D.地理位置优越 4.为“NEOM”供电的新能源主要是( ) A.石油 B.太阳能 C.生物能 D.水能

辽宁省在清王朝时期是个地广人稀的地区,由于这里是清王朝的发祥地之一,禁止大规模开垦。清王朝灭亡后,在短短百年的时间,辽宁省成为拥有人口超百万的特大城市较多的省份。据此回答以下三题。 5.导致清王朝时期辽宁省城市发展缓慢的区位因素是( ) A.政治 B.宗教 C.交通 D.军事 6.使辽宁省成为拥有人口超百万的特大城市较多的省份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资源开发 B.交通 C.气候 D.宗教 7.上述现象的出现说明( ) A.城市的区位因素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B.军事因素的减弱是城市发展的必要条件 C.交通运输是辽宁省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 D.人口迁移是辽宁省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 长期以来,首尔一直是韩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21世纪初期,韩国近25%的人口聚集在仅占国土面积0.6%的首尔。2003年,韩国国会决定将总理办公室等国家机关迁往经济落后、人口稀少的世宗市形成行政首都,预计到2030年,世宗市人口将达到50万。读图,完成8-10题。 8.韩国将行政首都迁至世宗市的主要原因是首尔市( ) A.职能众多,城市负荷过重 B.历史悠久,资源消耗严重 C.面积狭小,不易扩大规模 D.位置偏僻,对内沟通不便 9.世宗市成为行政首都最有利的条件是( ) A.气候温和湿润 B.土地资源丰富 C.文化底蕴深厚 D.基础设施完善

城市功能结构与形态.

城市功能 一。城市功能演变 1.以老城为主体的城市功能 ①对外交通:两省交界的地理位置赋予城市独特的对外交通功能。 ②政治:政治功能对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③商贸:随着权力对经济社会资源配置能力的逐渐削弱和市场对资源配置能力的逐渐增强,经济功能成为城市发展的最后决定因素。 ④文化:在历史上韩城为人才荟萃之地,士风醇茂之区,胜迹文史之乡,世人皆称韩城为“文史之乡” 。 总结:韩城城市上千年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以老城为载体的总体布局特征。因此老城的功能既是城市的主导功能,即老城是城市的对外交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以新城为主体的城市功能 ①对外交通:韩城至北京的直达列车的开通以及西禹高速公路在韩城新城区下县口的设置, 缩短了韩城与北京、西安的时空距离, 也给城市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②居住:随着新城区公共服务设施逐步配套,以高层、小高层为主的房地产业迅速兴起,居住功能成为韩城市中心城区的主导功能。 ③行政办公:目前韩城市形成了自龙门大街到桢州大街之间,沿太史大街两侧长达 1800余米的公共服务设施带。 ④文化教育 ⑤能源工业:象山区目前分布有韩成矿区局的煤炭工业采掘点——象山矿。

总结:由于老城区的对外交通、行政、商业、文化教育等功能被大量置换到新城, 而新城地势较高,环境更为优越,使得老城与城市主导功能脱离。 二。城市功能存在的问题 1.旅游功能的忽略 ①老城并未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主体,旅游发展动力不足。 ②旅游服务体系不健全制约了城市旅游功能的发挥。 *旅游形象不鲜明,忽略利用老城的文化旅游价值 *旅游市场定位不明确。 *旅游产品单一,参与性弱。 *旅游服务体系不健全。 *旅游经营方式僵化、参与性差。 *旅游也未能带动城市新兴产业及辅助产业。 ③大环境的影响 *交通因素:韩城的铁路客运发展滞后,车速过慢,与其他各城市通行时间过长, 极大的影响了城市的旅游功能。 *技术因素:由于历年来古城研究成果数量少,导致城市特色不明显、旅游发展缓慢的现象。 总结:韩城城市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忽略了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的旅游功能。依托老城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的城市旅游功能的发挥, 以及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便捷的交通联系与技术服务支持是未来韩城城市发展的重点。 2.商业、娱乐功能滞后

(完整版)《公共空间设计》教案专题

教案 二○一五—二○一六学年第二学期 科目:《公共空间设计》 班级:14环艺班 任课教师:

授课时间第一周课次 1 时数理论( 4 ) 课型 理论+ 实践 类别 核心专 业课实践(0 ) 标题(章节、标号和本课的题目)公共空间设计概论 本次课程所属的项目: 大项目:公共空间设计基础 本单元内容是完成公共空间设计项目所需掌握的专业技能之一,主要开展设计任务的必要知识储备。 教学目标 能力(技能)目标知识目标 通过本次课,让学生掌握满足工装设计师 岗位要求的基本专业技能,1、使学生了解 公共空间设计的思维与特征。 2、初步掌 握公共空间设计的方法。3、公共空间设计 的流程。 1、公共空间设计的方法和设计流 程。 2、掌握公共空间项目设计基本构成 要素,学习公共空间组织方式与原则。 能力训练任务及案例 要求学生自主参观湖北省博物馆、武汉市美术馆、武汉市新科技馆等公共建筑。思考两个问题:家装和工装的主要区别在哪里?不同种类的工装设计依据大致有哪些? 课 前 准 备 相关案例图片(由学生搜集,包括不同功能定位的公共空间实景分析) 参 考 资 料 《公共空间设计》-郑曙旸主编、《室内设计资料集》、《公共空间设计》-侯林主编

特色餐厅设计任务书 一、目的 本项目旨在训练学生设计要素把握的能力。重点学习公共空间中的餐饮空间设计,训练对空间的感知和空间设计的能力,在空间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界面设计、家具与陈设布置、光与色的设计,创造符合实际需求的餐饮环境。同时了解餐厅家具与人体尺度的关系。 二、设计要求 进行空间界面和建筑装饰细部的设计,空间的划分应满足餐厅空间要求;和工作人员的行动需求,同时按所构思的餐厅主题、环境气氛和风格进行陈设与装饰设计,营造有个性的餐饮环境。 着重考虑和解决以下问题: 1.本案周围是密集的住宅区,且店面不临街。要在比较局促的地段,解决好方案的总体布局(如店面设计、人流的组织等)。 2.设计重点为室内的餐饮空间,提倡以工作流程和用餐习惯来推敲和构思方案,并初步确定要营造的室内环境气氛与建筑风格。 3.满足功能使用和结构合理性要求。如: ①餐桌椅摆放是否满足人体工程学,用餐区分隔是否充分利用空间优势。 ②空间路线是否能够按照工作流程顺畅的安置。 三、功能划分

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 第一节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一、乡村的土地利用 1.乡村: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2.农业用地类型: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 3.乡村以农业用地和居住为主。当乡村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村落内部土地利用出现了简单的分化,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往往由此向外环绕分布。 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1.城镇功能分区 (1)形成:土地利用的专业化,往往会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2)常见功能区 2.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1)定义:各种功能区在空间的组合。

(2)案例 香港???? ? 商业区:集中在维多利亚港两岸居住区:分布在商业区的外围 工业区:相对远离商业区和居住区 沈阳? ???? 工业区:围绕交通线路呈扇状或块状分布在城市的东西两侧居住区:集中在市中心及其外缘 判断 1.城镇功能区之间有明确的界线。( × ) 2.某一种功能区只有一种土地利用方式。( × ) 3.城镇功能区中一般面积最大的是居住区。( √ ) 三、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形成因素 (1)经济因素: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①地租水平: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城镇中心远近两个方面。 ②付租能力 (2)其他因素:政策、文化、环境等。 2.发展变化 (1)城镇发展的初期:地域范围狭小,各类功能用地混杂分布,并在中心区域自然集中。 (2)随着工业不断发展和服务业的兴起,城镇中心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日渐突出。为了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城镇中心的工业企业纷纷向外搬迁,城镇内部空间结构随之发生变化。 判断 1.距离城镇中心越远,地租一定越低。( × ) 2.东西方文化差异,对城镇内部空间结构有深刻的影响。( √ ) 四、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2020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特训专练:城市空间结构(含解析)

2020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特训专练 城市空间结构 一、选择题 读某区域图,完成1~2题。 1、该地区聚落形态及影响因素分别是( ) A.团状、河流因素 B.团状、地形因素 C.带状、气候因素 D.带状、河流因素 2、最早发展成城市的可能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该地区的居民点沿河流延伸布局,呈带状分布。第2题,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往往决定早期城市的选址,图中①位于干支流的交汇处,有大量的人流、物流在此集聚、中转。 答案:1.D 2.A 我国东部某城市积极推进紧凑型城市建设,即通过控制城市蔓

延,提高土地集约混合利用,以先进的公共交通系统连接各个社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模式。下图示意三种建筑布局类型。据此完成3~5题。 注: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地上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例。建筑密度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建筑物的基底面积总和与用地面积的比例。 3.为发展紧凑型城市,该市应优选( ) A.甲类型B.乙类型 C.丙类型D.以上都是 4.紧凑型城市应该( ) A.不划分功能区B.鼓励无人汽车 C.增加立体绿化D.杜绝城市扩张 5.发展紧凑型城市会( ) A.降低公共空间 B.加强钟摆式交通 C.加剧大气污染 D.保护农业用地

解析:3.A 4.C 5.D 第3题,读图可知,甲类型城市人口密度大,容积率高,建筑密度小,土地利用率高,属于发展紧凑型城市的优先选择。第4题,紧凑型城市人口集中,经济活动密集,应该增加立体绿化,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改善居住环境;紧凑型城市也应该划分功能区,杜绝城市扩张不符合实际;无人汽车与紧凑型城市关系不大。第5题,紧凑型城市土地利用率高,有利于保护农业用地;有利于增加公共空间。紧凑型城市可减少人们出行距离,减轻钟摆式交通现状;大气污染加剧是城市不合理发展的结果,不是紧凑型城市必然会带来的结果。 下图为某特大城市夜间人口密度分布图,下表为甲区昼夜人口密度变化趋势表。读图表回答6~8题。 就业人口密度白天人口密度夜间人口密度1960年100 100 100 1998年137 129 60 6.该市夜间人口分布重心向外迁移是因为( )

城市空间分析

城市广场空间研究 1.我国城市广场建设现状及问题 时至今日,国内城市公共空间设计领域研究借鉴西方成果时出现的盲从倾向,使得个性认知的淡化成为国内广场设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其次设计师从第一位的主动创造者沦为了被动模仿者,很多设计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另外缺乏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使得多方矛盾得不到有效协调。 2.空间与人 事实上,广场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交流的场所,应是为人所实用、为人所体验的人性空间,应当有“空间感”和“场所感”。 2.1 人性空间的认识 人与空间存在互动关系,因此在空间的营造上,一定要考虑人的多层面、多方位的不同需要,以达到空间环境与人行为活动的有机统一。这一需要包含两个层次:一是要“宜人所用”,二是要“宜人所感”,“人性空间”的本质是“宜人”的。 2.2 城市广场与人 作为城市中最有活力、最有标志性的公共活动空间,城市广场愈来愈成为人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方面,广场要满足人们交往、流通、休憩、娱乐等多种不同的行为活动需求,为这些活动提供理想的场所;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广场气氛、文化内涵的营造,给人以亲切、舒适、愉悦的心理感受。以下通过不同角度对广场空间形态进行研究分析。 2.2.1从城市设计角度对广场的设计进行空间形态构成研究广场处于城市空间环境中,在城市规划背景下的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空间的设计,通过对城市空间的设计,确定了城市空间范围内的广场空间形态的构成。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广场的过程中,认真分析该地区的城市设计成果,研究广场的空间形态,构成要素、手段,空间位置、规模,围合程度,该空间与周边空间的联系,包括功能的、景观的,以及在城市空间中的地位等方面。从这些分析研究结果出发,重新审视原来的城市设计成果中广场设计的思路和方法,汲取其合理的成份到广场设计中来,同时也应发现其中的问题,并且进行修正完善,最终应该是广场设计与城市

高一地理城市空间结构

第三节城市空间结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城市功能区类型并能够举例说明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对功能分区的影响。 2.了解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要应用综合的观点、辩证的观点看问题,避免使所学知识公式化。 德育目标: 1.认识城市各功能区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学会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和变化,培养学生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 2.通过认识城市,理解三大因素对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合理规划起重要的指导作用,从而进一步热爱自己生活的城市。 教学重点: 1.城市三种功能区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和特点。 2.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 3.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教学难点: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讲解法 教学过程: 一.城市功能区 1.形成原因 由于城市土地面积相对有限,各个地块的交通通达性和地价不同,各项经济活动之间必然要发生______________,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__________________,形成了城市功能区。 2.住宅区 1.地位:是城市最基本的____________,也是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__________。 ___________前;居住区与工业区混杂在一起 2.分化过程 ___________后;工厂集中,住宅相互聚拢 3.发展趋势 ⑴在建筑质量上,出现了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⑵在位置上,出现了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________________的状况。同时,低级住宅区往往与___________相联系,高级住宅区则与___________相联系。在一些特大城市,兴建了________________。 注意:工业化的实现和交通的发展是形成住宅区的主要原因,它也是推动住宅区分化的重要原因。 3.工业区 1.形成:市区内部工业相互聚集形成成片的___________________。 2.作用:加强城市的_________________,拓宽原有城市的________________。 3.区位特点 ⑴不断向___________________移动。 思考:为什么? 提示:为了降低成本,保护城市生态环境。

城市公共空间的组成元素和特征

城市公共空间的组成元素及特征 作者简介:李曦(1975-),男,工程师,重庆钢铁集团设计院,重庆400000 李曦 摘要:通过分析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及构成,探讨了建筑、街道、广场、绿地系统等构成城市公共空间的基本要素,阐述了这些基本要素在城市空间设计中的作用以及体现出来的城市公共空间的特征。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组成元素,特征 1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界定 城市公共空间意指城市内各建筑物之间的所有公众可以任意到达的外部环境空间形式的总合,这种空间关系依照不同的规模和层次联系在一起。从早期都市狭窄的街道、集市的码头到后来的社区花园、广场、公园、步行购物中心,以至今天的城市开放空间系统(Open Space),都属于城市公共空间的范畴。例如:古罗马集会广场;巴黎塞纳河两岸(Seine River);纽约中央公园(Central Park);上海外滩(见图1)。 综上所述,城市公共空间(Urban Public Space)是指由城市中的建筑物、构筑物、树木、室外分隔墙等垂直界面和地面、水面等水平界面围合,由环境小品、使用者、使用元素等组合而成的城市空间。它们是从大自然中分隔出来的,是较小的具有一定限度性的为人们城市生活使用的空间,主要包括城市的街道、广场、公园 与绿地等。 2城市公共空间的组成元素 2.1城市空间的边缘———建筑 建筑设计及其相关空间环境的形成,不但在于成就自身的完整性,而且在于其是否能对所在地段产生积极的环境影响。在建筑设计中应该关注与周边的环境或街景一起,共同形成整体环境特色。如重庆市渝中区的CBD商务圈,解放碑周边的建筑不论是立面、顶部、体量、色彩还是裙房高度都做了相应的协调,所以整体风格看起来很一致,与其公共空间所要体现的

河南省焦作市高中地理《2.1城市空间结构》说课稿 湘教版

《2.1 城市空间结构》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在座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城市空间结构—以焦作为例》。我将按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这四个方面去说课。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 本节课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的开篇之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城市个体的功能分区和内部空间结构,从而为后面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第三节“城市化”的内容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学情分析 学生的学情是对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比较陌生,他们所熟悉的只有县城。对县城也只有感性认识,但他们求知欲旺盛,渴望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城市。 3、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学情,确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与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之间的关系;掌握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调查与研究,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并解释其形成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能够运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城市发展及其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并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4、重点难点 只有了解了城市的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才能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才能更深刻的认识城市,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 (1)教学重点: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2)教学难点:经济因素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 二、教法学法 1、教法选择 (1)案例教学法:运用乡土地理教学,选取焦作为案例进行分析,使学生体验“地理有用,生活地理”的新课程理念。 (2)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3)学案导学法:在学案上提出问题让学生采取自学的方式先解决一部分知识与能力问题,增强学生自己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2、学法指导 (1)调查研究法:课前学生分组调查焦作各功能区,通过走访、调查写出调研报告。 (2)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讨论、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三、教学过程 1、设计理念 建构主义理论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指导理论。该理论认为,知识的学习过程并不是简单的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转移的过程,而应是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下,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中,完成对新知识的理解、把握。以此为依据我设计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合作学习探究新课——知识在现构建网络——学以致用拓展提高四个环节,引导学生从感性——实践——理性的思维转换过程,完成教学。 2、具体过程

高中地理 2.1 城市空间结构教案

城市空间结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自然地理区位对城市的影响。 .了解经济地理区位对城市的影响。 .了解城市的空间布局特点。 .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的服务功能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分析城市区位,掌握该类地理案例分析的方法。 .在分析当地城市区位和空间结构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环境对城市区位的影响,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综合性与区域性特点的认识。 .通过对比学习城市的自然和经济区位,正确认识自然环境对城市的影响,纠正“自然环境决定一切”的片面观点。 .在学习城市空间结构过程中,认识到因地制宜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原则,提高学生探索城市规划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城市区位分析和城市的空间结构 [教学难点] 城市的区位分析和中心地理论 [教学媒体与教具] 案例分析法 [课时安排] 课时 [讲授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板书】第二章城市与环境 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 一、城市区位分析 【阅读分析】问题:城市在人口密度、产业结构等方面有何特点? 【点拨】 【承转】组织学生讨论描述长沙市的区位,概括得出“区位”的含义和城市区位所包括的三大方面。 【活动】教材活动,通过分析使学生理解各自然要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活动】通过活动,分析经济地理要素对城市位置的影响。 【探究活动】活动:让学生分析深圳由一个小渔村迅速发展成现代化城市的主要原因,总结出政治文化地理区位对城市的影响。 【小结】城市区位因素 【思考】读“我国城市分布图”,讨论、总结城镇空间布局的主要特点,并说明该特点的形成是以上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城市空间结构教案

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了解自然地理区位对城市的影响。 2 .了解经济地理区位对城市的影响。 3 .了解城市的空间布局特点。 4 .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的服务功能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读图分析城市区位,掌握该类地理案例分析的方法。 2 .在分析当地城市区位和空间结构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学习环境对城市区位的影响,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综合性与区域性特点的认识。 2 .通过对比学习城市的自然和经济区位,正确认识自然环境对城市的影响,纠正“自然环境决定一切”的片面观点。 3 .在学习城市空间结构过程中,认识到因地制宜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原则,提高学生探索城市规划的兴趣。 教学重点:城市区位分析和城市的空间结构 教学难点:城市的区位分析和中心地理论 教学方法:案例分法 一、城市区位分析 根据学生生活体验,讨论城市在人口密度、产业结构等方面的特点。 组织学生讨论描述青岛市的区位,概括得出“区位”的含义和城市区位所包括的三大方面。活动 1教材第 27 页: 通过分析使学生理解各自然要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通过“活动” 2: 分析经济地理要素对城市位置的影响。 探究活动p28 : 让学生分析深圳由一个小渔村迅速发展成现代化城市的主要原因,总结出政治文化地理区位对城市的影响。 小结,整理形成城市区位因素的知识结构。 完成“活动” 2 和“活动” 3 ,反馈学生对城市区位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最后读“我国城市分布图”,

由学生讨论、总结城镇空间布局的主要特点,并说明该特点的形成是以上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城市土地利用 读教材p30 插图“大、中、小三类城市的土地利用”,说出城市土地的主要类型。 最后归纳出城市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 投影展示青岛市城市土地利用图,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兴趣。 三、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首先明确城市的功能分区是由多个从事该种功能的实体在空间上呈 连片分布而形成的,在每一种功能区内,也会有其他功能穿插其中,只不过所占比 例较小而已。 2、分析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联系青岛实际讲清以下几点:第一,自然条件 如地形、河流等通过影响城市的形态进而影响功能区的分布。第二,城市的原有基 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现在的功能分区现状,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第三,在不同 的社会发展时期,城市的功能分区也呈现不同的特点。其四,可利用青岛市城市商 业中心和工业区的分布特点,说明交通对城市功能分区有着重要影响。 3、“中心商务区”: 出示纽约的―曼哈顿的图片,使学生对中心商务区的特点有直观的认识。然后以教材第 32 页的阅读材料为例,分析中心商务区的区位特点及其对城市功能分区的重要影响。 4、通过阅读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自然条件、历史变革、经济因素和交通等因素 影响着城市功能区的布局,城市不同功能区的组合形成了形态各异的城市空间结构。四中心地理论 以教材第 34 页的“活动”为情境和切人点,根据学生的生活体验对城镇等级、规模和职能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感性认识。然后导人该理论,并结合“活动”的内容,讲解“中心地”、“服务范围”和“门槛”等概念。 读图 2 一 10 中心地理论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 1)城市等级与其数量的关系,为什么? 2)中心地的服务范围有何特征? 3)城市等级与其服务范围有何关系? 最后归纳出一定区域内的城市空间结构特点, 探究活动: 第 35 页的“活动”熟悉该理论的应用。 “中心地理论”是 20 世纪人文地理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通过对它的学习,激发学生善于观察现实、发现问题和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城市中不同功能的小区有规律地结合,便构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 小结:略 练习: 课后作业:新课堂 板书提纲 城市空间结构 (一)城市区位分析 1 .区位 2 .自然地理区位 3 .人文地理区位

高一地理知识点:城市的空间结构

高一地理知识点:城市的空间结构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自然方面 、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

2、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 3、河流——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 社会经济方面 、农业基础 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 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 3、政治、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三、城市化 、城市化的标志: ①城市人口增加、、 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 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 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①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②逆城市化的原因: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

高一地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

高一地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案 1、课标: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2、解读:研究城市地域结构可以帮助人们揭示城市发展布局规律。城市的地域结构一般包括城市的地域形态和城市的功能分区(土地利用)两个方面。 对城市地域结构的研究有同心圆地带理论、扇形理论、多核心学说等。这些理论本身比较复杂,但本条“标准”只要求能用上述理论中反映出来的地理原理来理解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差异上。 1、生活在城市中的学生对城市提供的服务功能多少都有感性的认识; 2、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中城市的内容占了一定的比例,学生已经知道了多种各有特色的具体城市。 本课时属于湘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本节内容包括三部分:1、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条件;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中心地理论);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本节课时第3课时,我把本节课的课题定为: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

对比湘教版和人教版关于这部分内容的编排。湘教版:城市土地利用--城市的功能分区,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案例选取中心商务区,活动选取建成区和郊区——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的三种理论和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一些原则,旨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了解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的一般规律。人教版: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的形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形成中重点讲经济因素)。我选取人教版的3大功能区的形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分析,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原己生活的城市里还蕴含着这样的地理思想,案例选取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正好可以借此机会好好了解一下西安市的城市空间结构。 1、理解城市功能区的形成; 2、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并能结合图表,分析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 之所以确定上述教学目标,主要是因为课标要求的是用城市地域结构理论理解城市功能区的差异,必须要理解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这样才能了解城市发展布局的特点。 重点:分析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

郑州市城市形态及空间结构分析

城市形态及空间结构分析 ——以郑州市为例 城市规划0902 祝相科200917020215 城市形态是城市建设和规划的重要依据,城市规划者的城市形态理念直接决定了城市规划的效果,以致影响城市的总体布局、城市发展的综合效果、交通组织和城镇群的合理分布,甚至关系到城市生产、生活质量、城市改造、城市合理发展方向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城市空间是各种人类活动与功能组织在城市地域上的空间投影,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载体,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是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核心内容,城市的区域分析、定位研究以及发展目标的实现等研究最终均要落实到空间上。因此,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性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尤为重要。 有学者认为城市结构与城市形态互为表里,城市结构表现为城市发展中的内在的动力支撑要素,城市形态则表现为城市发展的外部显性的状态和形式。城市空间结构只是城市结构的一部分,表达的是要素在空间组合上的关系,这种关系即为城市相互作用。城市结构实际上既决定了城市形态,也最终决定了城市空间结构。也就是说,城市空间结构就是能够通过城市相互作用体现为城市形态的那部分城市结构。 其实,目前对城市形态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纵观学者们对城市形态的理解和表述,从横的方面来看,城市形态具有物质和非物质两种表现形式,物质方面主要指城市各有形要素的空间布置方式,包括街道网的结构形式,各种功能的地域分异、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和建筑环境以及中心城市和相邻城镇群组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和结构变化特征等;非物质的主要包括城市生活方式、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等所形成的城市社会精神面貌和城市文化特色。从纵的方面来看,城市形态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拼贴式的,是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积淀的汇合;城市形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历史的变化而产生渐进式、碎片式的变化,通过这种渐变,既可以保持城市文化的延续,又能不断地更新。不过每一个不同时期,都会有一种反映时代特色的占主体的城市形态。 郑州市城市形态演变过程: 郑州市的城市形态经历 了“块状发展一点轴延伸一组 团分散-一体两翼”的过程, 城市的内部填充主要发生于 老城区与京广铁路线之间,井 向南北方向蔓延。而近20年 则是组团分散-一体两翼的转 变。并且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 两翼“生长臂”的不断延长, 中心城区的中心功能尤其需 要不断强化才能满足两翼生 长的要求。

高二地理城市空间结构同步练习卷

2019年高二地理城市空间结构同步练习卷地理学是在研究地球表面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并不断完善理论、方法和手段。查字典数学网小编带来了2019年高二地理城市空间结构同步练习卷,供练习! 下图是我国某城市1990年和2019年的功能区分布简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直接表现出来的城市化的主要标志是() A.城市人口规模扩大 B.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C.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D.形成城市带 2.该城市部分企业外迁到周围的郊区设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有利于解决城市的环境污染问题 B.使城市中心商务区功能更加突出 C.使城市空间结构更加混杂 D.使城市服务功能减弱 解析:第1题,可从两幅图的对比中直接得出结论。第2题,城市部分企业的向外迁移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同时也减轻市中心地区的土地压力,有利于城市功能分区日趋合理,即更加突出城市中心区的商务功能。 答案:1.B 2.B

读图,完成3~5题。 3.从城市空间结构看,日本东京属于() A.同心圆结构模式 B.扇形结构模式 C.多核心结构模式 D.田园城市结构模式 4.日本东京以皇宫为中心,将皇宫摆放在城市中轴线上,体现了() A.天人合一的思想 B.皇权的至高无上 C.民主与法制精神 D.城市格局历史的悠久 5.影响日本东京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因素 B.社会因素 C.历史因素 D.环境因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等知识以及读图分析的能力。由题目可获取以下信息:①日本东京是一个沿海城市;②各种城市功能用地的分布状况;③皇宫位于东京市的中心。正确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依据各功能区的分布准确判断东京这个城市的空间结构模式。 答案:3.A 4.B 5.C 6.读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变化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中表示商业支付地租能力的曲线是____________,表示住宅支付地租能力曲线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2)距市中心远近对于______的影响最大。 (3)图中OA为________区,该区位于市中心的原因是

2013-2014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二导学案 2.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2.1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理解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及功能分区 2. 掌握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主要因素 3.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待城市的发展及其地域结构的变化。 【重点难点】 1.明确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与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地域结构之间的关系。 2.掌握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学法指导】 学会阅读城市规划图,能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从生活中获取地理信息。 【知识链接】 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包括商业用地、_________、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________________、交通用地和__________等。 2.城市功能区 (1)特点: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的_______。 (2)常见功能区 ①住宅区:城市中__________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可分为________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②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_______________或街角路口,呈___________分布。 ③工业区:由城市内部工业相互聚集而成,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的地带。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概念: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____________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______________。 2.形成因素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 __________程度 (1)经济因素 (主要因素) 距离市中心远近 不同功能活动的付租能力 ______的不同 (2)社会因素知名度导致住宅区的分化 种族或宗教 (3)历史因素: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功能区有深远影响。 3.形成和变化:随着___________而逐渐形成和变化。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分析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分析 1、概述 一般认为,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中面向公众开放使用和进行各种活动的空间,是社会、经济、文化、科技、自然、地理气候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于城市的物质形态表现。城市公共空间的一般概念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城市公共空间可以进行交通、商业交易、表演、展览、体育竞赛、运动健身、观光旅游、节日集会及人际交往等各类活动。

2、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必要性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特有的,也是城市的精华和本质,既可以满足人与自然和社会交流的高层次需要,也可以增强城市软环境,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创造空间。 (1)展示城市形象、特色与文化的窗口 不同城市的公共空间形态特征分布格局代表了不同城市的特色和品位。优美的空间景观给人以丰富的艺术感染和享受,而特色鲜明的空间景观为人们营造出特有的归属感与亲切感,增添了城市的魅力,富有历史内涵的公共空间能唤起人们的记忆,强化人们对城市的认知和认同。城市公共空间在创造了宜人的空间环境的同时,往往形成地域景观鲜明地场所,成为体现城市形象与特色的“橱窗” 。

城市公共空间中承载的社会生活是形成城市文化的重要源泉。过去的社会生活积淀形成了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不同地区的地方性社会生活方式特征形成了城市的地域文化;当代城市中新的社会生活方式反映了城市文化的发展。这些文化因素投影在城市公共空间中,以不同的物质形态特征表现出来,人们通过这些表象的特征可以体会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2)承载城市居民活动的重要舞台 城市公共空间与市民间存在着“人造空间,空间塑人”的关系,表现在城市居民对城市及公共空间产生的认同感。城市公共空间与社会生活两者之间相互依赖;前者是后者的容器,后者又是前者的内容。公共开敞空间是人们户外活动和休憩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精神体验和情感交流的场所。舒适的开敞空间给人的身心以积极向上的影响,可以增进彼此的相互理解,增强社会的凝聚力。

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区位分析.

第2讲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区位分析 城市布局与发展 【诊断案例】 (2013年福建卷第37题)下列是某中学为“重走古丝绸之路”夏令营活动所搜集的材料。据此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示意考察区域的地理环境。 材料二M、N城均为历史文化名城。《资治通鉴》称M城及其附近在唐代“闾阎相望,桑麻翳野”。2010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N城设立经济特区(范围包括N城及其西部口岸)。 指出M城成为古代著名集镇的有利自然条件。 【答案】东西接壤的地理位置;位于冲积扇,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有草原绿洲,土壤肥沃。 (2013年广东卷第11题)下图为某城市空间结构示意图。读图可知( )。 A.城市空间形态呈放射状,多中心结构特征明显 B.传统与新兴并存的工业区位于城市西北部,公共服务设施齐全 C.城市新开发区主要位于东南部,适宜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 D.外来人口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业,其生活区位于城市新开发区 【答案】 C 【知能瓶颈】 [知识短板] 城市区位因素及空间分布状态;城市内部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城市化及其影响。 [技能短板] 具体城市规划实践能力弱。

农业类型的空间布局与区位分析 【诊断案例】 (2013年江苏卷第21~22题)右图是我国玉米主产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与丙地相比,甲地玉米生产的优势自然条件有( )。 A.热量更丰富 B.地形更平坦 C.土壤更肥沃 D.水源更充足 (2)提高乙地玉米单产的有效途径有( )。 A.扩大播种面积 B.提高机械化水平 C.选用优良品种 D.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答案】(1)BC (2)CD (2013年山东卷第26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年降水量仅200mm左右但蒸发量达1600mm的银川平原,因黄河贯穿,湖泊众多,加之贺兰山的“守护”,盛产稻米、枸杞等名特优产品,有着“塞上江南”的美誉。图甲为银川平原及周边区域图,图乙为该区域地貌景观示意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