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材料题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微专题

高中历史微专题

高中历史微专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下列关于夏朝的说法,正确的是()A.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B. 夏朝实行的是禅让制C.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D. 夏朝的文字已相当成熟商朝时期,下列哪项不是其政治制度的特点()A. 王位世袭制B. 内外服制度C. 分封制D.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_______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_______是商朝时期的著名青铜器,也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革,其中________和________的出现和推广,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简述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意义。

分析汉武帝时期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原因及其影响。

谈谈你对唐朝开元盛世的理解,并说明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四、材料分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材料二: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2分)(2)材料二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思想主张?(3分)(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在后世能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原因。

(1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明成祖时期,郑和七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1)根据材料,指出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4分)(2)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7分)(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今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认识。

(4分)。

历史材料题答题技巧

历史材料题答题技巧

高中历史材料题答题技巧一、答题步骤:做好历史材料分析题可分为四步:审题抓关键词、读材料找有效信息、链接所学内容、组织答案答题。

1、审题抓关键词拿到材料首先读题,不要急于看材料,审题包括审该题干中有几个要回答的问题,每个问题的具体要求是什么,问题与问题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换言之,就是找准问题的关键词。

只有弄清楚了这些问题,才能带着问题去读材料,更有针对性地解答问题,从而节省做题时间。

2、读材料找有效信息材料分析题反映了“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特征,读懂材料是答好题的前提。

做好这一步的关键是仔细阅读材料,挖掘有效信息。

阅读材料正文之前,要注意正文前或正文后提示性的文字,即时间、地点、人物、材料的标题或出处等。

看完提示性的文字后,再带着问题读材料,找到材料的中心词,材料之间的对比处,即有效信息。

例:①材料题的一种:文字型材料题:“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墨子》问题:上述材料反映的生产方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解析:问题问的是生产方式最早出现的时间,我们带着问题阅读材料:先看提示性文字:出处——《墨子》,得知墨子是战国时期人,该情境应该发生在战国或战国之前,再找材料中的有效文字“农夫…耕嫁,妇人纺织”,知道讲的是“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得出结论:上述材料反映的生产方式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

②材料题的另一种:图表型材料题。

3、链接所学内容(回扣课本)链接就是将材料与课文所反映的相关知识建立联系,判断材料所反映出的历史时期、历史事件,联想该内容在教材中是怎样论述的,据此而建立答题的大方向。

通过做题我们可以看出,任何材料题的答案都离不开课本知识,换言之,材料题只是对课本知识的新应用,所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切忌脱离课本漫天讲。

4、组织答案答题问答题题干一般有四种问法:一是“根据材料回答”;二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三是“根据上述材料谈自己的看法”;四是“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期末材料题专项练习—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含解析)

期末材料题专项练习—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含解析)
——摘编自魏晓巍、钟卫华《中国古代宰相制度演变研究》
材料二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不仅使文官失去了宰相作为他们的“意见领袖”,还使所有文武官员的地位和生命、尊严的价值都变得渺小,使绝大多数时期任何一个官员在皇帝面前都显得“人微言轻”……总的来讲,在废除丞相制度后,最高政治权力的运转经常处于失衡或扭曲的状态。舞台上的依靠皇帝暂时亲信而拥有治官权力的人物忠奸贤愚美丑反复变换,严重损害了明代治官活动的连续性、一贯性、稳定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朝的典章制度越来越形同虚设。 ——摘编自谭平《论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对明朝治官的影响》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二: 明清时代,是白话小说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岁月。此时的白话小说不仅数量浩繁,而且以其辉煌的成就赢得了众多的读者,在数千年中国文学殿堂中占据有很重要的位置。通俗小说能够成为文学的主流,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崛起经过一个文学的启蒙、继而诞生启蒙文学的艰苦过程。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产生了新的城市阶级。阶级使社会群体重新划分,群体的价值意识也必然出现不可逆转的整合。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9页《历史纵横》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朝边疆治理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三和所学知识,简述实施改土归流的历史意义。
近代史
1、列强的侵略
材料一 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从此,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外患接踵而至,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摘编自陈宏茂《试论宋辽间的榷场贸易》
材料三长期以来,中原王朝在西南各民族聚居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土司又称土官,指由当地民族首领世袭担任的宣慰司、知府、知州等职务。虽然土司承袭在形式上必须经过中夹批准,并承担缴纳赋税、出兵助战等义务,但还是具有一定的割据性。自雍正时起,清政府在西南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随之进行清查户口、文量土地、核实赋税等工作。改土归流,强化了清政府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高中历史材料解析题

高中历史材料解析题

一、材料解析题1.材料一:民有嫁妻卖子,欲归父母者,恣听之,敢拘执论如律。

材料二:天地之性,人为贵,其杀奴婢不得减罪。

请回答:1)以上两则材料反应光武帝的措施是什么?目的如何?2)光武帝还有哪些措施?2.《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人口众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

……务使天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保暖。

”请回答:1)《天朝田亩制度》是哪一年由谁颁布的?2)它反映了哪些人在土地问题上的什么要求?中国历史上类似此等要求有过吗?3)这些规定能行得通吗?为什么?3.“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学习西方的迷梦。

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的很不少,但是行不同,理想总是不能实现。

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运动都失败了。

国家的情况一天一天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下去。

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第一次世界大战震动了全世界。

”————————毛泽东《论人民主专政》请回答:(1)“中国人向西方学的很不少,但是行不同,理想总是不能实现。

”这是指中国近代发生的那些事?为什么都“行不通”?4分(2)“第一次世界大战震动了全世界。

”对中国人来讲,受到“震动”最大的是什么?4.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元色。

万物元也,宜改姓为元氏。

谓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摘自《资治通鉴》1)魏主是谁?2)本诏令提出了什么改革?3分3)这一改革意义如何?3分5.李鸿章在奏折中曾说:“查治国之道,在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请回答:1)李鸿章等洋务派“自强”主张是在“审时度势”后提出的,当时的形式是怎样的?2)为了实现“制器为先”,李鸿章等洋务派创办了哪些影响较大的军火工业?3)这些洋务派除了办“练兵”、“制器”外,还做了哪些事?结果怎样?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3分6.材料一:“我们没有永久的盟友和永久的敌人,我们只有经常的,永久的利益,我们应当以这种利益为指针。

高中历史材料题讲解评价、评述、评析类

高中历史材料题讲解评价、评述、评析类
1、分阶段评价法:从不同历史时期分析评价历史事物。 2、主客观评价法: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评估历史事物
的历史价值。 3、辩证的方法:即坚持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原理,从正
反两个方面一分为二的评价 4、语言组织:一般格式为:“...促进\推动\提高\强化 \阻碍\形成\创立\加速\维护\壮大\打破了...”、“有 助于...”“有利于...”、“不利于...”、“对...产 生消极\积极影响”、“为...做出...贡献”、“为... 提供经验\教训\借鉴”、“有一定局限”等
评述:评论性叙述,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 做出一定的分析和评价,有述有评,评述结合。 评述重心在于评,述的目的是为了评。因此需要 压缩述的内容,高度概括,并充分进行评
评析:指评价、分析。需要先进行分析,即回答为什么 和是什么,然后进行评价,包括对这个事物的进 步性和局限性的正反两方面的全面评价
分析思路
对各种制度和思想主张的评价: 第一,将所评对象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即从特定的 时空范围,特定的时代属性、阶级属性、社会属性,试 题本身所限定的条件等。 第二,掌握好评价的标准。即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的标准。 第三,注意表达的格式。即从不同阶段,归纳成不同的 方面(肯定、否定)等。
基本方法
基本概念
评述秦始皇的文化政策 统一文字(叙述),促进了文化交流与发展(评价); 但焚书政策(叙述),也是中华文明的浩劫(评价)
评价秦始皇的文化政策 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但也使中华文明经历了一场 浩劫(评价)
评析秦始皇的文化政策 为了巩固统一进行统一文字(分析),促进了文化交流 与发展(评价),焚书政策摧残了先秦文明(分析), 是中华文明的浩劫(评价)
(2015年全国II卷.48)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9世纪70年代,德国统一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一系列社 会问题也随之出现。工业生产中的伤亡事故频繁,工人生活与健康状况 不断恶化。与此同时,工人阶级的力量迅速壮大,工人运动日益高涨。 1878年,俾斯麦政府强迫帝国议会通过了《非常法》,对深受工人拥护 的社会民主党进行严厉镇压。在《非常法》实行的12年里,许多社会民 主党党员被监禁和驱逐,大量拥护社会民主党的工人被解雇,大批报刊 、出版物及工人组织被查禁或取缔。

高中历史会考材料解析题总汇

高中历史会考材料解析题总汇

会考材料解析题总汇上册1.阅读下列材料:林则徐上道光帝折中指出: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

若犹泄泄(意思是弛缓)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一一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请回答:(1)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鸦片的输入有什么严重危害?严重危害了清朝统治,从中国掠走大量白银。

(或问根据材料指出:见划线部分。

)(2)道光帝为什么接受林则徐的主张?为了维护清朝统治。

做出了什么决定?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

(3)林则徐是怎样领导禁烟运动的?①林则徐到达广州后,迅速整顿海防、缉拿烟贩、收缴鸦片。

②下令将缴获的英美走私贩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取得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

(4)、因此,我们评价林则徐为民族英雄。

★2.阅读下列材料: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以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太平天国通过这一方案,想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请回答:(1)《天朝田亩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三点?①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平均分配土地。

②平均分配产品: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③建立“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2)根据材料指出平均分配土地的原则;根据材料指出平均分配产品的原则。

(3)《天朝田亩制度》的性质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

意义是什么?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4)、《天朝田自制度》没有真正实行的主观方面原因是什么?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的规定都是空想,根本无法实施。

客观原因是没有一个安定的环境实施分田方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同步练习材料题: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

高中历史必修一同步练习材料题: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

材料题: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

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

……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胡绳武、金冲及《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丰碑——辛亥革命》材料二“现在日本在万国和会要求并吞青岛,管理山东一切权利,就要成功了!我们的外交大失败了!山东大势一去,就是破坏中国的领土!中国的领土破坏,中国就亡了!所以学界今天排队到各公使馆去,要求各国出来维持公理,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摘自《北京学生界全体宣言》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为什么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2)材料二中“万国和会”指哪次会议?五四运动取得了哪些主要成果?(3)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作为救亡图存的探索,留给后人怎样的精神财富?2.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近年来对五四运动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和细化,一些热点问题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取得很多新的研究成果,形成不少新观点。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观点一五四精神是一种不屈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胡绳、雷颐、高力克等学者)(1)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原则,试以五四运动的史实说明五四精神的具体表现。

观点二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批判与选择之间存在矛盾,这种矛盾既是两个文化体系碰撞后的产物,又是新旧时代接触后的结果。

(张宝明、欧阳哲生、刘雨等学者)(2)概述五四运动前“两个文化体系碰撞”的历程,指出新文化运动前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所持的态度。

观点三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关于救国方略有三种观点:一是学术救国、科学救国、教育救国;二是走俄国式革命道路;三是走政治改良道路。

(叶青等学者)(3)道路抉择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利益最终选择了哪一条道路?选择的理由是什么?(4)在中华民族努力实现伟大复兴的今天,五四运动可以给我们以哪些启示?参考答案1.答案:(1)解放人们思想,激励人们探求救国道路,促进五四运动产生。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材料题(解析版)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材料题(解析版)

阅读下列材料(15分)1、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

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妊,多治麻丝葛绪捆布黪,此其分事也。

——《墨子》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

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

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

于是有卖田宅、鬻于孙以偿责者。

——晁错《论贵粟疏》请回答:(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方式?(2分)这种生产方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2分)出现的原因是什么?(3分)答: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2分)这种生产方式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

(2分)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是其出现的原因。

((3分)(2)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这种生产方式有何特点?(4分)答:这种生产方式的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或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2分)(3)根据材料二归纳这种生产方式下生产者的处境。

(4分)答: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小农经济非常脆弱,自耕农常因水旱灾害或急政暴敛而破产。

(4分)2、材料一:《苏州风俗考》记载的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二:《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匹布,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材料三: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唯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请回答:⑴材料一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4分)这些现象表明的本质是什么?(2分)答:现象:丝织业发达;工匠与机户之间存在着雇佣关系。

(4分)本质:资本主义萌芽。

(2分)⑵材料二反映出来的现象与材料一反映出来的现象是否相同?为什么?(4分)答:不同。

(2分)理由:材料二反映的是自然经济下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不是资本主义萌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2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礼”是孔子的思想。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强调的是秩序,孔子主张“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孟子也说:“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

如果“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董仲舒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君主是代虚无飘渺的“天”执政,完成“天”所赋予的工作。

……尽管董仲舒建议对其他学派加以“灭”“绝”,但汉武帝并未实际
推行。

只是剥夺了在官方学校中的传授资格,而未受灭绝式镇压。

材料二理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那么,我们就要弄明白理学为什么起这么大的作用?为什么能够成为主流思想?朱熹用理学思想重
新注释“四书”,引导读书人。

他还编著《小学集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

如以《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为例,说明理学从儿童抓起,要求儿童的衣着.语言.行为.读书.写字.饮食等方面的习惯,都要遵从“礼”的规范。

如:穿衣要系好领口.腰部和脚部;为人子弟必须低声说话.语速不能太快;看书要正襟危坐.仔细慢读;在长辈面前吃饭不能出声,要细嚼慢咽。

……理学真正成为主流意识是从元代开始的。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演变”之我
见》
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许多中国人恍然大悟,梁启超谴责西方帝国主义和盲目
崇拜科学是冲突的根源,并且认为中国重精神的思想可以矫正这种不平衡现象。

梁漱溟
也为努力保卫中国文明的完整性而反对科学与民主,他宣称人类的生活依赖其基本的精神,所以牺牲中国自己的精神而支持外国的道德准则和体制,这是自损其命。

……相反,胡适和其它一些西化提倡者喊道:到西方去!吴稚晖痛骂梁漱溟为“十七世纪的无用之物”。

胡适宣布,中国不但是在科学与科技方面落后于西方,而且在每一方面政治.文学.音乐.艺术.精神面貌,甚至是体形。

……各种的外来观念和意识形态的涌入,在社会重建和民族振兴方面产生了两种相反的观点:由胡适阐释.后来为国民党部分接受的实用主义及逐步进化方法,与中国共产党采用的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方法。

——郭廷以《中国近代史纲》
(l)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推行了什么政策?(2分)其意义怎样?(4分)
(2)据所学知识,指出理学产生的经济.思想条件。

(4分)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理学真正成为主流意识是从元代开始”的原因。

(4分)
(3)据材料三,概括当时中国思想界呈现的主要状态。

(2分)如何认识这一状态?(6分) 26
(1)独尊儒术,也允许其他学派发展。

(2分)意义: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促进了社会稳定,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确立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有利于思想文化多元化(4分)
(2)条件:商品经济的活跃;佛道教对儒家思想的冲击。

(4分)原因: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了道教、佛教思想更适合元明清统治阶级的需要;朱熹使理学世俗化.通俗化.生活化.普及化。

(4分)
(3)状态:多元化;思想混乱,良莠不齐,中西方思想冲突剧烈。

(答出其中一点即可得分)(2分)
认识:思想多元化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促进了思想解放,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主流思想的缺失.断层,不利于国家统一。

(6分)
27.(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孟子》
材料二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
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
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性情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

——《荀子》
材料三如果人是天使,那就不需要政府了。

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限制了。

……人总是要追求其个人私利的。

要改变人性,就像要阻挡狂流一
样困难。

聪明的立法者应该巧妙地通过改变河道而对其加以引导,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其导向公共利益方面。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材料二中孟子和荀子观点的不同之处。

(4分)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指出麦迪逊和荀子观点的共同之处。

(2分)
(3)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人性的看法和治理国家、规范社会的见解。

(6分)
27.(1)不同:孟子认为人性本善,统治者应该推行仁政;(2分)荀子认为人性本恶,统治者应该礼法并重。

(2分)
(2)同:都认为人性有追求个人私利的一面;主张通过法律对人性加以约束、引导。

(2分)
(3)认识:人性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追求私利(自私)一面;……(2分)
见解:通过教化宏扬善良、人道,使人向善;……(2分)通过法制去恶从善,保护公众利益。

……(2分)(认识、主张只从一方面作答最多3分)
28.宋元时期是我国封建文化高度繁荣阶段,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世界文明的进步起了重要的
作用;理学的产生使儒家思想发展成为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并在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君臣父子,定位不易,事之常也;君令臣行,父传子继,道之经也。

夫天下之事,莫不有理。

为君臣者有君臣之理,为父子者有父子之理,有夫妇.为兄弟.为朋友,以至于出入起居,应事接物之际,亦莫不各有理焉。

——朱熹:《朱子大全》卷十四材料二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滑.肉.血,五者阙一,不成为书也”,强调书
法的精神气度。

他还认为“我书意造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黄庭坚也主张书法“入神”,对学习古人要“离迹师神”。

宋徽宗以画花.鸟擅长,不仅建立了皇家画院,而且有考试制度。

如一次出题“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一般多画岸边泊着一条空船,舷边蜷着一只鹭鸶,或船篷上栖着一只乌
鸦。

获得第一名的却画着船夫躺在船尾,独自吹着笛子。

画家要表达题中“无”是“非无舟人,只无行人”。

那种闲散.宁静.安逸的意境被表达的更加准确。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熹的核心思想主张及实质。

(3分)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在宋元时期的发展状况如何?(3分)(3)理学对材料二所述的书法.绘画特点有何影响?(4分)
(4)宋代的二程.朱熹等人将儒学发展到新阶段,请简要列举春秋.战国.西汉时期儒家思想产生发展的状况。

(6分)
28.(1).核心思想是理(1分);实质是儒家思想的道德伦理规范(2分)(或为统治阶级服务也可)
(2).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并用于印刷行业;火药由阿拉伯传入欧洲(或用途更加广泛);指南针用于航海事业。

(3分)
(3).宋代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加注意内心的修养,反映在书法上强调精神气度,绘画上更加注意意境(4分)
(4).春秋:仁和礼;战国:仁政和以礼教治国;西汉:天人感应,君权神授;(6分)
必修二第一单元检测一参考答
1-10 BCCCB ACDCA 11-20 ACCCB CDDBC 21-25 BBDCA
26(1)独尊儒术,也允许其他学派发展。

(2分)意义: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促进了社会稳定,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确立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有利于思想文化多元化(4分)
(2)条件:商品经济的活跃;佛道教对儒家思想的冲击。

(4分)原因: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了道教、佛教思想更适合元明清统治阶级的需要;朱熹使理学世俗化.通俗化.生活化.普及化。

(4分)
(3)状态:多元化;思想混乱,良莠不齐,中西方思想冲突剧烈。

(答出其中一点即可得分)(2分)
认识:思想多元化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促进了思想解放,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主流思想的缺失.断层,不利于国家统一。

(6分)
27.(1)不同:孟子认为人性本善,统治者应该推行仁政;(2分)荀子认为人性本恶,统治者应该礼法并重。

(2分)
(2)同:都认为人性有追求个人私利的一面;主张通过法律对人性加以约束、引导。

(2分)
(3)认识:人性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追求私利(自私)一面;……(2分)
见解:通过教化宏扬善良、人道,使人向善;……(2分)通过法制去恶从善,保护公众利益。

……(2分)(认识、主张只从一方面作答最多3分)
28.(1).核心思想是理(1分);实质是儒家思想的道德伦理规范(2分)(或为统治阶级服务也可)
(2).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并用于印刷行业;火药由阿拉伯传入欧洲(或用途更加广泛);指南针用于航海事业。

(3分)
(3).宋代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加注意内心的修养,反映在书法上强调精神气度,绘画上更加注意意境(4分)
(4).春秋:仁和礼;战国:仁政和以礼教治国;西汉:天人感应,君权神授;(6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