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意不明教案

合集下载

表意不明公开课教学设计

表意不明公开课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在(三国演义)中刘备的胳膊长得怪。

如果熟悉《三国演义》之类的书,就会明白刘备长像特点“两耳垂肩、双手过膝”,那么“长”应读作“cháng”,是指长度的,即刘备的胳膊比一般人要长,双手垂下来超过了他的膝盖。

不熟悉《三国演义》之类的书,“长”也可读作“zhǎng”,是“生长”的意思,即刘备的胳膊长得和别人不一样,比较奇怪。

二、考点解读:表意不明:是指句子表达的内容、意思等使人不易理解或不止一种解释。

给读者造成理解上的障碍,甚至造成对句意误解的现象。

它包括歧义和指代不明。

(一)、停顿位置不同造成歧义(层次组合不同造成歧义)1违约经营的小张被判令赔偿原告经济损失/和诉讼费/三千多元。

(04全国)2来自定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消息,定远/三中/学生溺水身亡,家长痛不欲生辨析方法:分清句子停顿位置(二)语法结构关系不同造成歧义1,今天下午我们学校的张校长想学习文件。

可理解为动宾关系,也可理解为偏正关系辨析方法:分清句子语法结构关系(三)语义结构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施事受事与事工具结果方位时间)语义结构就是从语义角度看组成句子时,事物与事物之间或成分与成分之间所构成的语义属性(隐性)动词+名词语法结构关系的角度往往产生动宾关系(显性)但从语义结构类型就多了1吃食堂(处所)2打人(受事)3来了客人(施事)4躲土匪(原因)5写信(结果)校长替老师用毛笔写了一副字施事目的工具结果1,巴勒斯坦游击队对以色列的进攻是早有准备的。

2,钱华到补习班才10天,好多人还不认识。

3,三个人读一本书(对象差异上的多义)同一内容的不同版本(实体不同)一块儿看同一本书(同一实体)4,百分之八十的退休金够他和老伴晚年享用了(数量定语的语义指向上的多义)百分之八十可能指退休金也可能指领工资数量的80%辨析方法:明确语义关系(四)修饰两可造成歧义修饰对象有两个造成歧义。

尤其注意数量、多定、多状、多补的情况。

1、局长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期工作一定要有新起色。

语病(表意不明)

语病(表意不明)

“表意不明”教案教学目标:辨析并修改语病中的表意不明教学重点:辨析句子中的表意不明教学难点:学以致用,能够修改病句教学法:练习法合作探究明确:表意不明,是指句子表达的内容、意思等使人不易了解(费解)或不止一种解释(歧义)。

一、例题精讲精练(一).句子内部构成不同造成语义不明确。

如:1.结构层次不同:①讨厌歌功颂德的周小军。

②连队要学习材料,连长连夜归队。

③七名运动员因服用兴奋剂被责令回国不得参赛。

(2.语法关系不同:①要说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不相信。

②布什、布莱尔分别访问埃及、科威特。

3.施事受事不同:①小杨新来乍到,连部门经理都不认识。

②开刀的是她父亲。

③“妇女理发店”(二).由于有关词语的语义不明确造成歧义。

1.词类不同造成歧义:例:①“我要炒肉丝”②“饭不热了”③“他原来住在这里”2.动词的支配范围不明【例】记者否认外星人莅临N城是有根据的。

3.定语、状语修饰(限制)的对象、范围不明【例】我炒了两个妻子喜欢吃的菜。

【例】局长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期的工作一定要有新的起色。

【例】他每天骑着摩托车,从城东到城西,从城南到城北,把180多家医院、照相馆、出版社等单位的废定影液一点一滴地搜集起来。

4.中心词的修饰(限制)成分不明【例】今年我校夏季运动会,每班有比赛项目的男生和女生的一半参加本班的入场式。

5.介词的管辖范围不明【例】巴勒斯坦游击队对以色列的进攻是早有准备的。

【例】至于对厂长的意见,我说不出什么。

6.介词、连词词性不明【例】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

【例】是谁创造了历史,这个问题是历史学家和哲学家争论不休的问题。

7.词语指代对象不明:例:①古往今来,青青翠竹吸引了无数诗人和画家,竹画成为我国诗画的传统题材,它象征了中华民族坚定顽强、不卑不亢的气概。

②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普遍感到非常气愤。

③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旅差费,安排住宿,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

表意不明 教案

表意不明 教案
警方对报案人称围观者坐视不管表示愤慨。
类型四:多音字造成歧义
到2000年底,小王还贷款一万元。
类型五:结构关Leabharlann 不同造成歧义咬死猎人的狗。
类型六:多重修饰造成歧义
三个医院的学生前来我单位学习。
类型七:标点不当造成歧义
我们的球队打败了他们得了冠军。
四、巩固练习
多媒体显示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
完成《与名师对话》相应习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典型试题的分析、讨论、探究,学习辨析表意不明语病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细致严谨的解题习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交际习惯。
重点
辨析表意不明的设误类型
难点
掌握辨析的方法和技巧
关键
深入分析语义
手段
多媒体、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学内容
双边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新课
探究
病句是一种备受出题者青睐的题型,近几年来,表意不明这一类型的出现频率较高。这对这一情况,我们来做一节表意不明的专题。
D.局长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期的工作一定要有新的起色。
教师简单导入
教师给出经典高考试题,学生诵读并辨析病句
教师点拨,引导
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
让学生对表意不明病句类型有初步的认识感知
板设
书计
表意不明
多义词造成歧义
指代不清造成歧义
成分指向不同造成歧义
多音字造成歧义
结构关系不同造成歧义
多重修饰造成歧义
标点不当造成歧义
在探究过程中
学生共同总结表意不明的设误类型
教师归纳总结
学生巩固训练,
指导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内容做题

病句修改(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教案

病句修改(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教案

病句修改(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适用学科语文适用年级高中适用区域全国课时时长(分钟)60知识点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教学目标1、了解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的病句现象2、掌握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的辨别方法教学重点了解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的病句现象教学难点熟练识别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现象并修改教学过程一、复习预习复习复习上节课讲授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导入本课教学内容。

预习表意不明(1)指代不明(含对象不明)主要指代词指代不明。

代词有两种情况:一是指示代词,如“此”“这”“这方面”等;二是人称代词,如“自己”“他(她)”等。

指示代词指代不明指前面的句子叙述了两种以上的事实情况,后面的句子中用指示代词“此”或“这”等来替代前面两种以上的事实情况,造成后面的句子有两种以上的理解。

另外,句子叙述两种以上的情况通常采用“是……还是”“……或(者)……”“有……也有……”等句式结构。

句子“最近的一项社会调查显示,不少网络游戏带有暴力情节和色情内容,这无疑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04年全国卷,吉林、四川、黑龙江地区)”感觉上好像是病句,属于指示代词指代不明,其实是没有语病的。

但是如果把“和”换成“或”,或者把“不少网络游戏带有暴力情节和色情内容”变成“有不少网络游戏带有暴力情节,也有不少网络游戏带有色情内容”,后面的句子“这”就犯了指代不明的语病。

人称代词“自己”在句子表达中,既可以指文字叙述的作者本身(即“我自己”或“我”),又可以指句子属于第三人称的主语自己(即“他自己”或“她自己”);如果句子采用的是第三人称来叙述,那么句中的“他(她)”就有可能指句中属于第三人称的主语本身,也可能指句中属于第三人称的宾语本人,也可能指句中人物之外的第三者。

二、知识讲解1、结构混乱把两种不同的句法结构混杂在一个表达式中,结果造成语句结构混乱、语义纠缠,这样的语病就叫杂糅。

表意不明教案

表意不明教案

教学过程一、复习预习1.什么是病句?所谓“病句”是指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不合逻辑事理的句子。

2.《考试大纲》对于病句的测试要求为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D。

考查的题型为选择题。

3.修改病句的方法:(1)增补。

对成分残缺的病句用增补法,缺什么成分就补什么成分。

(2)删除。

对成分“赘余”的病句用删除法删去多余的,对自相矛盾的逻辑病句,依据实际情况删除矛盾的一方。

(3)调换。

对搭配不当的病句,用此法调换词语;对语序不当的病句,用此法调换词语的位置;对前后失却照应的病句,用此法作调整,以使前后照应。

(4)精简。

对句式杂糅、结构混乱的病句,用此法作精简,以使语句表达方式具有单一性,能用多种方法改的,选用最简便的一种。

4.“表意不明”是指句子表达的内容、意思等使人不易理解或不止一种解释。

2、知识讲解“表意不明”是指句子表达的内容、意思等使人不易理解或不止一种解释。

它分为:指代不明和歧义。

考点/易错点1指代不明(代词或显或隐)例1:在离开学校已经20年的今天,也已为人师表的我还清楚记得那次劳动之后老师对自己的评价。

解析:人称代词“自己”指代不明,究竟是“我”,还是“老师”。

改为:在离开学校已经20年的今天,也已为人师表的我还清楚记得那次劳动之后老师对我的评价。

例2:曾记否,我与你刚认识的时候,还是个十来岁的少年,纯真无瑕,充满幻想。

解析:表意不明,“还是个十来岁的少年”有歧义,主语究竟是“我”还是“你”,可以在“还是”前加“我”或者“你”。

改为:曾记否,我与你刚认识的时候,我还是个十来岁的少年,纯真无瑕,充满幻想。

例3:搜集史料不容易,鉴定、整理和运用史料更不容易。

中国过去的大部分史学家,主要的功力用在这方面。

解析:“这”指代不明,可能指“搜集史料”,也可能指“鉴定、整理和运用史料”。

改为:搜集史料不容易,鉴定、整理和运用史料更不容易。

中国过去的大部分史学家,主要的功力用在搜集史料方面。

考点/易错点2歧义句的成因包括:1.语音\词义\词性造成的歧义;2.结构不同造成的歧义例1:他已经走了一个钟头了。

公开课教案 表意不明

公开课教案 表意不明

• 【解析】C项是歧义,“全国几十个 报社的编辑记者”可作两种理解:“全国/ 几十个报社/的编辑记者”,“全国/几十 个/报社的编辑记者”。
六、停顿不同造成歧义
2006年高考试题:教师节中老师希 望学生别送礼品送祝福 • 句子因为不同停顿而有两种意思:如添加 逗号则可理解为“老师希望学生别送礼品, 送祝福”;如添加顿号则可理解为“老师 希望学生礼品、祝福都别送”。
探究类型
一、多义词(短语)造成歧义
独联体国家看不上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 【 2005年高考】 动补结构“看不上”的一种意思是“看 不起”、“瞧不起”的意思;另一个意思 是“看不着(zháo)”。
试题回放
• (2005天津卷)山上的水宝贵,我们把它 留给晚上来的人喝。 • 【解析】“晚上来的人”有歧义, 是“晚上上来的人”呢,还是“迟上来的 人”?
笑话一则
• 一个吝啬财主请一位师爷教他儿子,但他不想花 钱,于是便张榜明示:
无鱼肉也可无鸡鸭也可唯青菜 豆腐不可少不得银两。
而一位秀才看后,便欣然而往。请问这二人各 自算盘是什么?
财主:无鱼肉也可。无鸡鸭也可。唯青菜豆腐不可少。 不得银两。 秀才:无鱼,肉也可。无鸡,鸭也可。唯青菜 豆腐不可。少不得银两。
四、结构关系不清造成歧义
咬死猎人的狗
• 本句如看作动宾结构,意思为猎人的狗被 咬死;如看作偏正结构,意思为狗咬死了 猎人
试题回放
• (2008江苏卷)这次外出比赛,我一定说 服老师和你一起去,这样你就不会太紧张 了,可以发挥得更好。
• 【解析】“我一定说服老师和你一起去” 有歧义,既可理解为“我和你一起去”, 也可理解为“老师和你一起去”。
五、多重修饰造成歧义
局长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期的工 作一定要有新的起色。 句中的“领导”因有两个修饰语而有两种 理解:一是局长嘱咐一个学校的几个领导, 二是局长嘱咐不同学校的领导。

表意不明教案

表意不明教案

表意不明一.教学内容简析列举大量事例,让学生概括出歧义产生的原因,即歧义的分类;然后再分析消除歧义的方法;最后通过大量试题,加强训练,巩固第五类语病的判断。

二.教学目标1.了解第五类语病:表意不明;2.掌握歧义的分类;3.学习消除歧义的方法;4.熟练掌握此类语病。

三.学习目标了解和掌握语病的第五大类:表意不明中的歧义句,它的定义、分类及消除歧义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8班的人可真多。

”问同学此句是不是病句,原因是什么?此句在特定的语境下,是没有歧义,这叫合理歧义。

而这里没有语境,有歧义就是病句。

这节咱就学习歧义句。

2.歧义的定义:指一个句子的基本意义有不同的理解,又称句意骑墙。

⑴.放在一定的语境中,其意义就明确了,是合理歧义,常单独考查。

⑵.放在任何语境中理解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都有歧义就是病态歧义,也就是病句,放在修改语病中考查。

3.歧义产生的原因:⑴不同组合层次造成歧义;①.我们︱三个人‖一组;②.我︱讲‖不好。

⑵不同结构关系造成歧义;①.进口彩电;(偏正关系、动宾关系)②.学生家长;(偏正关系、并列关系)⑶不同语义关系造成歧义;①.妇女理发店;②.诗人的风度;⑷不同词类造成歧义;①.饭不热了;(形容词、动词)②.他原来住在这里;(名词、副词)⑸不同读音造成歧义;①.他还欠款1000元;②.他背着媳妇做了不少事;⑹不同词义造成歧义;①.他走了一个多钟头;(离开、步行)②.修车的急坏了;(车主、专修车的人)⑺不同受施造成歧义;①.这个人谁不认识;这个孩子,连她妈妈都不认识了;⑻不同轻重音造成歧义;①.他一早晨就写了三封信;②.我想起来;4.消除歧义的方法:⑴换:换掉易产生歧义的字;⑵调:调整语序;⑶增:增加语境;⑷点:增加标点;⑸造:重新造句。

5.小结:通过学习歧义句,同学们应对语文学习重新认识,把握语文学习的基本能力:⑴培养理解句子基本含义的能力;⑵培养分析句子结构的能力。

两种能力可以推广到词、句、段、篇、章,贯穿了语文的五种基本层级,统领了所有的语文能力。

《“辨析并修改病句”之表意不明》教学设计

《“辨析并修改病句”之表意不明》教学设计

《“辨析并修改病句”之表意不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明确“表意不明”类病句的类型。

2.掌握辨别“表意不明”类语病的方法。

3.提高解答“表意不明”类语病题的解题能力二、教学重、难点:探究歧义句的成因,提高辨析“歧义”类语病句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讲解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课前热身。

想一想: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客人到底要什么呢?参考示例: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粗茶淡饭)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两荤一素套餐)课堂教学(一)初步认识:“表意不明”是指句子表达的内容、意思等使人不易理解或不止一种解释。

例题导引例1 今天下午,张董事长、王总经理和其他公司领导一起参加了市里举办的开发区招商引资项目洽谈会。

例2 李铭还欠款1000元。

(二)表意不明的常见的两种类型1指代不明:(代词)指代的对象不明确。

2歧义:一句话可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语义的现象,给读者造成理解上的障碍,甚至造成对句义的误解。

(三)分类学习听我讲:1、指代不明例1、在离开学校已经20年的今天,也已为人师表的我还清楚记得那次劳动之后老师对自己的评价。

明确:人称代词“自己”指代不明,是“我”,还是“老师”?例2、曾记否,我与你认识的时候,还是个十来岁的少年,纯真无瑕,充满幻想。

明确:表意不明,“还是个十来岁的少年”有歧义,主语究竟是“我”还是“你”,可以在“还是”前加“我”或者“你”。

你来说说(1)在中国文学史上,《狂人日记》是第一篇白话小说,他大声疾呼,用他尖锐泼辣的笔去批判人吃人的旧世界。

明确:句中的“他”,似乎指“狂人”,又似乎指“鲁迅”。

一个代词有了两个指代对象,就会产生歧义。

可将第一个“他”改为“鲁迅”。

(2)搜集史料不容易,鉴定、整理和运用史料更不容易。

中国过去的大部分史学家,主要的功力用在这方面。

明确:“这”指代不明,可能指“搜集史料”,也可能指“鉴定、整理和运用史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过程
一、复习预习
1.什么是病句?
所谓“病句”是指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不合逻辑事理的句子。

2.《考试大纲》对于病句的测试要求为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D。

考查的题型为选择题。

3.修改病句的方法:
(1)增补。

对成分残缺的病句用增补法,缺什么成分就补什么成分。

(2)删除。

对成分“赘余”的病句用删除法删去多余的,对自相矛盾的逻辑病句,依据实际情况删除矛盾的一方。

(3)调换。

对搭配不当的病句,用此法调换词语;对语序不当的病句,用此法调换词语的位置;对前后失却照应的病句,用此法作调整,以使前后照应。

(4)精简。

对句式杂糅、结构混乱的病句,用此法作精简,以使语句表达方式具有单一性,能用多种方法改的,选用最简便的一种。

4.“表意不明”是指句子表达的内容、意思等使人不易理解或不止一种解释。

二、知识讲解
“表意不明”是指句子表达的内容、意思等使人不易理解或不止一种解释。

它分为:指代不明和歧义。

考点/易错点1
指代不明(代词或显或隐)
例1:在离开学校已经20年的今天,也已为人师表的我还清楚记得那次劳动之后老师对自己的评价。

解析:人称代词“自己”指代不明,究竟是“我”,还是“老师”。

改为:在离开学校已经20年的今天,也已为人师表的我还清楚记得那次劳动之后老师对我的评价。

例2:曾记否,我与你刚认识的时候,还是个十来岁的少年,纯真无瑕,充满幻想。

解析:表意不明,“还是个十来岁的少年”有歧义,主语究竟是“我”还是“你”,可以在“还是”前加“我”或者“你”。

改为:曾记否,我与你刚认识的时候,我还是个十来岁的少年,纯真无瑕,充满幻想。

例3:搜集史料不容易,鉴定、整理和运用史料更不容易。

中国过去的大部分史学家,主要的功力用在这方面。

解析:“这”指代不明,可能指“搜集史料”,也可能指“鉴定、整理和运用史料”。

改为:搜集史料不容易,鉴定、整理和运用史料更不容易。

中国过去的大部分史学家,主要的功力用在搜集史料方面。

考点/易错点2
歧义句的成因包括:1.语音\词义\词性造成的歧义;2.结构不同造成的歧义例1:他已经走了一个钟头了。

解析:走=步行/离开/去世
改为:他已经离开一个钟头了。

例2: 县里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

解析:前—名词/ 动词
改为:县里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去汇报。

例3:开会吧,学生家长都到齐了。

解析:结构不同造成的歧义,学生的家长还是学生和家长
改为:开会吧,学生和家长都到齐了。

考点/易错点3
结构、层次划分的不同造成歧义:有时因短语结构关系的不固定而造成歧义和一个语段不同层次的划分而造成歧义,有两种(或以上)的理解。

例1:研究方法十分重要。

解析:“研究方法”是指研究的方法(偏正关系),还是指研究某种方法(动宾关系),因结构关系的不固定产生歧义。

改为:研究的方法十分重要。

例2:咬死了猎人的狗。

解析:层次划分不同造成歧义。

改为:这就是咬死了猎人的狗。

考点/易错点4
语义关系不明造成歧义主要指:①施受关系不清②领属关系不清③修饰关系不清。

例1:这个人谁都不认识。

解析:“这个人”可能是施事,“不认识任何人”;也可能是受事,“任何人都不认识他”。

改为:这个人不认识任何人。

例2: 我家里收藏了多本博学多才的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的书。

解析:领属关系不清造成歧义,“博学多才”的是谁?“梁思成的书”是指他写的书,还是指他收藏的书。

改为:我家里收藏了多本博学多才的梁思成写的书。

例3:要研究杜甫,就要力争阅读杜甫的全部论著。

解析:“杜甫的全部论著”是指杜甫所作的论著,还是指有关评论杜甫的全部论著。

领属关系不明确,产生歧义。

改为:要研究杜甫,就要力争阅读有关评论杜甫的全部论著。

三、例题精析
【例题1】局长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期工作一定要有新的起色。

【答案】局长嘱咐学校的几个领导,新学期工作一定要有新的起色。

【解析】“几个学校的领导”中的“几个”修饰不明确,造成指“几个不同学校的领导”还是指“同一个学校的几个领导”意思不明确。

【例题2】我看见张原扶着一位老人走下车来,手上提着一个黑色皮包。

【答案】我看见张原扶着一位老人走下车来,老人手上提着一个黑色皮包。

【解析】第二个分句里,因主语省略不当造成歧义,“手上提着一个黑色皮包”的究竟是“张原”还是那位“老人”呢?不明确。

【例题3】张翔剪了一个纸人,在蜡烛前左右移动。

【答案】张翔剪了一个纸人,纸人在蜡烛前左右移动。

【解析】“在蜡烛前左右移动”的是“张翔”还是“纸人”意思不明确。

四、课堂运用
【基础】他们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感到非常气愤。

【答案】他们对护林员揭发的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感到非常气愤。

【解析】此题为省略不当造成歧义。

【巩固】买车、船、饭票在服务台。

【答案】买车票、船票、饭票在服务台。

【解析】此题为省略不当造成歧义
【拔高】王小刚和赵小花的爸爸到学校里来了。

【答案】赵小花的爸爸和王小刚到学校里来了。

【解析】“赵小花的爸爸和王小刚”两个人来学校了,也可理解为“王小刚的爸爸”和“赵小花的爸爸”两个人来学校了。

课程小结
1.使用代词的目的是使行文简洁。

但如果使用不当,则会指代不明,使文意模糊。

在病句
题中,代词使用的考查也较常见,所以一旦句中出现了代词,就要认真分析,弄清它所指代的对象。

2.结构、层次划分的不同会造成歧义
3.语义关系不明会造成歧义,主要指:①施受关系不清②领属关系不清③修饰关系不清。

4.省略不当会造成歧义。

5.“和”“对”“在”等词引起歧义。

6.辨析歧义句的方法:
1.利用重音法。

如04′广西卷中“教师节时老师希望学生别送礼物送祝福”重音落在
“别”上面是说礼品、祝福都别送;落在“祝福”上面是说只送祝福。

2. 2.停顿切分法。

停顿位置不同句意便不同,这样的句子就有歧义。

如“我写不好。


停顿在“写”后,表示不赞成自己写;停顿在“我”后,表示没有把握。

3. 3.结构划分法。

结构划分不同,句意不同.这样的句子就有歧义。

如“我要炒肉丝"“炒
肉丝"划成动宾结构,意为要干什么;划成偏正结构, 意为怎样的肉丝。

4.增换词语法. 增、改个别词语,句意就不同, 必有歧义。

如“我看见老张很高兴。

”“很”
前加“后”意为“我”很高兴;句末加“的样子”指“老张”高兴。

5.解释词意法. 适用提有多义词的句子。

对词义理解不同句意就不同,如“他背着总经理
和副总经理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句中“和”作连词是说他把两人都瞒了,作介词是说只瞒总经理。

6.改变词序法. 主要是对“方位词+动词+名词"的句子通过改变词序并结合“增换词语
法"来诊断。

如“桌上摆着饭菜"可以理解为“饭菜摆在桌上"(表存在,强调位置,着眼点是
空间), 也可以理解为“桌上正在摆饭菜"(表动作的持续,着眼点是时间)。

课后作业
【基础】巴勒斯坦游击队对以色列的进攻是早有准备的。

【答案】巴勒斯坦游击队对于以色列的进攻是早有准备的。

【解析】“进攻”的施事者可以理解为巴勒斯坦,也可以认为是以色列。

【巩固】老师告诉小赵要注意自己的读音。

【答案】老师告诉小赵要注意老师的读音。

【解析】小赵要注意小赵自己的/小赵要注意老师的读音
【拔高】小倩告诉我说,等她把那张参加比赛的水粉画“磨蹭”完了,我们就可以一起去青岛旅游了。

【答案】小倩告诉我说,等小明把那张参加比赛的水粉画“磨蹭”完了,我们就可以一起去青岛旅游了。

【解析】“她”可指代小倩,也可指另外一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