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别论证方法

合集下载

2020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论证》学练案(学生版)

2020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论证》学练案(学生版)

《议论文阅读——论证》学练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巩固复习议论文阅读考点3——判断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2.巩固复习议论文阅读考点4——把握文章的论证思路。

【学习流程】论证:作者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纽带。

一、辨别论证方法的类型1.议论性文章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举例论证:举事例(含概括事例)对比论证:把正反事实或道理进行对比道理论证:引名言,讲道理比喻论证:运用比喻证明观点2.原题回顾:《敬业与乐业》思考探究第二题本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

二、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1.用____论证方法____ 地证明了____的观点。

举例论证:举了___例子,具体有力地证明了____观点。

道理论证:用___(名言或理论),充分有力地证明了___观点。

对比论证:把___和____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突出论证了___观点。

比喻论证:把__比作__,形象生动地证明了____观点。

2.原题回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思考探究第三题文章的后半部分围绕着“两个强盗”的比喻展开,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巩固练习(1)《中考指导》P.122 《慎独——不可或缺的修养》第2题(2)《中考指导》P.124《精进的程序》第3题三、把握文章的论证思路1.议论文的基本结构2.论证思路方法归纳:寻找观点划分层次辨识材料组织语言首先,文章通过提(引)出论点(论题);接着,再用的例子或名言或讲道理加以论证;最后,得出的结论,发出号召(希望)。

3.课内回顾:《谈创造性思维》的论证思路4.巩固练习(1)简述下面这段文字的论证思路。

珍惜生命的“有效期限”。

庄子说,“人生天地间,若白驹过隙”。

因此,司马光用警枕提醒自己珍惜时间,雨果剃去了头发和胡须来拒绝浪费生命,鲁迅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不间断的工作上……生命向我们昭示这样的真理:越是害怕时间消失的人,他们的脚步走得越远,生命的半径越大;越是觉得时间过剩的人,他们的世界越小。

考点二 论证相关分析

考点二   论证相关分析

而展开的,基本上是实行“内诸夏而外夷狄”的内外有别政策。
选项 “有的学者”的言论论证了王朝国家时代边疆治理内容复杂的观点。(错误)
理由:论证了王朝国家时代边疆基本上就是非华夏族的其他民族生活的区域的观点 5.原。文 中国古代儒家对道德情感的培养有很多深刻的论述,孟子便对道德情感,尤
其是恻隐之心做了细致的阐述。他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并以“孺子将入于井”为例,说
的例子,鲜明地指出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错误) 理由:举例论证错误,这里是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10
@《创新设计》
目录
8.原文 《圣经》是悲悯的经典,但那里边也不乏血肉模糊的场面。佛教是大悲悯之 教,但那里也有地狱和令人发指的酷刑。如果悲悯是把人类的邪恶和丑陋掩盖起来,那这 样的悲悯和伪善是一回事。《金瓶梅》素负恶名,但有见地的批评家却说那是一部悲悯之书。 这才是中国式的悲悯,这才是建立在中国的哲学、宗教基础上的悲悯,而不是建立在西方 哲学和西方宗教基础上的悲悯。长篇小说是包罗万象的庞大文体,这里边有羊羔也有小鸟, 有狮子也有鳄鱼。你不能因为狮子吃了羊羔或者鳄鱼吞了小鸟就说它们不悲悯。你不能说 它们捕杀猎物时展现了高度技巧、获得猎物时喜气洋洋就说它们残忍。只有羊羔和小鸟的 世界不成世界;只有好人的小说不是小说。即便是羊羔,也要吃青草;即便是小鸟,也要 吃昆虫:即便是好人,也有恶念头。站在高一点的角度往下看,好人和坏人,都是可怜的 人。
日本影响巨大。(错误) 理由:旨在证明“中国古文评点的流传十分广泛”。
6
@《创新设计》
目录
2.原文 “意”是相对于“法”而言的。后者主要是指人工的因素,人为的约束与规 范。在崇尚精神意趣、推重性情的宋代,人们所追求的是个人思想感情适意畅神的表达,

04辨别论证方法-2024年中考语文阅读点拨及进阶训练

04辨别论证方法-2024年中考语文阅读点拨及进阶训练

2024年中考语文阅读点拨及进阶训练之议论文阅读04 辨别论证方法【阅读点拨】一、考题形式1.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议论性文章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本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

(九上《敬业与乐业》)3.文章第②段划线句用具体的生活情境进行论述,有什么作用?二、答题方法。

1.审题干,明确答题要求。

是针对全文还是某一段或几段,是问哪一种论证方法还是哪些论证方法,或有没有具体到某个论证方法。

2.判断论证方法,分析作用。

(1)举例论证:通过列举……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

(2)道理(引用)论证:通过引用……的内容,充分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

(3)对比论证:将……和……进行比较,更加鲜明(突出)地论证了……的观点。

(4)比喻论证: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论证……的观点,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

三、答题举例。

1.《怀疑与学问》第二段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举了中国三皇五帝、“腐草为萤”的事例,证明了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依据,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具有说服力。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的“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使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将人才经受磨炼的益处和国家治理方法的失误作比较,突出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进阶训练】一、基础过关。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11分)朱万曙①林语堂曾说:“读书,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

”读书可以使人增长学问见识,领悟为人处世的道理,即“开茅塞,除鄙见”,这是阅读大多数书籍都可以带来的好处。

读书还可以“养性灵”,这种好处,则非品读经典而不可得。

品读经典可以养成知识丰富、道德高尚、情趣健康的性灵,可以让人生从浮躁走向宁静、从浅陋走向优雅。

总之,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心灵。

②何谓经典?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说:“自圣贤述作,是曰经典。

考点十八 - 辨别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专项训练

考点十八 - 辨别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专项训练
⑤中国人一向讳言“怕”,在一些人看来,说自己“怕”,就等于承 认自己怯懦,其实这完全是误解。一个人知道必要的“怕”,他才可能去 做好人、善人,去做君子;一个国家知道必要的“怕”,它才会将各种社 会规则和保障体系设计得很完备,使之成为全体公民温暖、快乐的命运共 同体。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 B(2分) A.个人应该懂得畏惧。 B.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应该心存畏惧。 C.人应该至少有两“怕”:一“怕”法律,二“怕”道德。 D.国家也要学会知道“怕”。
④你留意过大雪过后的雪松吗?它的树枝因积雪而压弯了腰,低 垂下来。第一次看的时候我曾这样想,不是说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 直吗?雪压青松也弯腰,岂不愧对先人的赞誉?思绪一闪而过,眼球 早被另一雪景吸引。人行道上的梧桐,虽然它们也高低错落,交叉穿 梭,但却有很多枝条因不能弯腰而被雪压断了。
⑤原来雪松之所以在大雪的重压之下弯下腰来,为的是不让自己 折断,为的是往后的日子继续挺拔向上。原来,弯腰并非就是软弱, 而是一份弹性,一种韧性,是生命的一种更深刻的睿智!蔺相如“先 国家之急而后私仇”,韩信“忍胯下之辱”,勾践“卧薪尝胆”,这 些弯腰成就了他们,让他们从凡人走向圣贤。
⑤这个实验揭示了一些人“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心理机制——付 出了越多,放弃就会越难。
⑥我有一位朋友,写了一部长篇小说,由于在题材上有重大缺陷, 一直得不到发表或出版。有编辑老师劝他放弃,另写一篇,但他不愿 意:“为了这篇小说,我已经花了五年时间,如果就此罢手,岂不太 可惜了!”于是,直到四年后的今天,他还在不断修改这部小说。其 实,很多编辑私下都告诉过我,这部有着先天缺陷的小说,永远不会 有出版的那一天。朋友的写作天赋还不错,如果换个题材重新写一部, 恐怕将会有另一种结局。
③个人应该懂得畏惧。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 畏圣人之言。”天命就是老天爷赐予的命运;大人是指有地位、有号召 力的人;圣人之言,是指古往今来那些道德高尚的人所发表的言论。孔 子所说的“君子三畏”是否适用于今天的社会生活,我们姑且不去讨论, 但对于他“人要知畏惧”的主张,我双手赞成。在现代社会,我觉得人 应该“怕”的至少有两种:一是应该“怕”法律,就是要遵守基本的法 律与规章制度,用古人的话说,叫“畏法度”;二是应该“怕”道德, 也就是那些虽不违法,但明显违背社会道德、会被人戳脊梁骨的事绝对 不做。那些因为图一己之欲、逞一时之快而无视法律和道德的人,当他 们为自己的“无所畏惧”痛悔不已的时候,不也正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 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吗?

初中语文人教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辨别论证方法一课件

初中语文人教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辨别论证方法一课件

论点 用文学作品激发心灵的正能量
文学作品能够更加坚定意志。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到“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 举
残年”的韩愈,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 例
文天祥,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
论 证
等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通过其文学作品中的呐喊和宣言,
掌握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论证方法
论证方法回答的是“怎样用 论据来证明论点”的问题。
常见论证方法的类型
1. 举例论证 2. 道理论证 3. 比喻论证 4. 对比论证
例一: 唐朝有一位名僧百丈禅师,他常常用两句格言教训弟子,说
道:“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他每日除上堂说法之外,还要自 己扫地、擦桌子、洗衣服,直到八十岁,日日如此。有一回,他的 门生想替他服务,把他这天应做的工悄悄地都做了,这位言行相顾 的老禅师,老实不客气,那一天便绝对地不肯吃饭。
这一段文字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3分)
举例论证(1分)。 列举了百丈禅师不做事就不吃饭的具体典型事 例(1分), 充分、有力地证明了“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 人人都要不断的劳作。(人人都要有业)”的 观点(1分)。
举例论证
答题格式: 1、这里运用了··· 论证方法, 2、列举了···事例, 3、具体、准确地论证了··· (论 点或分论点),
这一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道理论证, 作者引用了曾文正、庄子、孔子的话, 充分有力地论证了“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 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的观点, 从而使论述具有权威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道理论证
答题格式: 1 、 作 者 使 用 了 ··· 的 论 证 方 法 , 2、引用了···的名言, 3 、 充 分 有 力 地 论 证 了 ··· 观 点 , 从而使论述具有权威性,增强了文 章的说服力。

中考议论文复习之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中考议论文复习之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1.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 明论点; 2.道理论证: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 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 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判断语段所采用的论证方法
2、07年山西太原卷《跨越苦难》 苦难是竖在现实和未来之间的一扇纸糊的门,你 只要敢于捅破,前方的路便天宽地阔,苦难是蹲在成 功门前的看家犬,怯弱的人逃的越急,它便追你越紧, 苦难是火焰熊熊的炼狱,灵魂在苦难中涅槃,就会显 露出金子般的成色…… 21.语段使用了哪种论证方法?答: 比喻论证
1、本文段主要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用这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方法:运用了道理论证论证方法.
作用:使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或引用了马克思的名言),证 明了我们要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更要学习雷锋这一观点,从 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中考例题三
欣赏能够让人的心态充满阳光。有了这种心态,即便冬天来 了,也会说,春天还会远吗?即便无路可走了,也会说,路不都 是人走出来的吗?即便有人犯错了,也会说,人非圣贤,孰能无 过?这种阳光心态有一个稳定的基因:积极多于消极、乐观多于 悲观、自信多于自卑。这种心态,在欣赏别人中展现了自身人格 的魅力。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有一些人尚未学会欣赏。这种人, 对人、对事、对物,要么以粗求精、以浅揣深,要么以一己之心、 一时之情来度社会之腹、时令之变。这样,不仅白白丢掉了欣赏 的情趣,而且平添了几分忧愁。这委实不值得、不必要。 1、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的方法?有何特点?
题型2:分析某种论证方法的作用的答题格式




1.举例论证: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举了……(概括事 例),论证了……的论点(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分论点, 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加具体、更有说服力。 2.比喻论证: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将……比作……,论 证了……的论点(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分论点,否则写中 心论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的生动形象,浅显易 懂。 3.对比论证:使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将……和……加以比 较,对……论点(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分论点,否则写中 心论点) 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 4.道理证法:使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论证了……的论点 (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 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初三语文学科精讲精练--论证方法的辨别及其作用

初三语文学科精讲精练--论证方法的辨别及其作用

初三语文学科精讲精练--论证方法的辨别及其作用【知识点】论证是议论文三要素之一,它是指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与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

如果说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那么论证则用来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

初中阶段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等。

考试中常以“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或“文句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的方式出现,是重要题型之一,今天我们来一起解决一下这类问题。

【解题思路】初中阶段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等。

(1)举例论证:因为“事实胜于雄辩”,所以举出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会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答题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可以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答题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3)对比论证:即把两种对立的事物、主张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对照,从而证明一方正确的论证方法。

因为对比鲜明,所以正确错误分明,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答题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观点。

(4)引用论证: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轶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答题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5)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答题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信息类文本阅读:准确分析论证方法及论证特点

信息类文本阅读:准确分析论证方法及论证特点

信息类文本阅读:准确分析论证方法及论证特点准确分析论证方法及论证特点一、分析论证方法分析论证方法要做到:(一)判断准1.准确判断每一种论证方法抓住每种论证方法的语言标志,如例证法多用“譬如”等,比喻论证多用“如……”“好像……”等,因果论证多用“因为……”“究其原因”等。

当然,标志词只是技巧,最根本的还是依据文意。

注意易混论证方法的区别,如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的区别。

比喻论证是一种用人们熟悉的、易懂的具体事物证明人们生疏的、难以理解的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其基础是比喻修辞手法,重在说理的形象化和具体化。

类比论证是用两个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相比较,其基础是类比推理,把客体事物的性质类推到主体事物上,由此揭示出主体事物具有客体事物同样的性质,从而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

其着重点在于说理的逻辑性和严密性。

例如鲁迅在《拿来主义》中用“大宅子”“鱼翅”“鸦片”来论证文化遗产、文学遗产中的精华及糟粕,是比喻论证;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说“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就是类比论证。

2.注意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一段之中,会综合使用多种论证方法;一句之内,也会综合使用两种甚至三种论证方法,这些在判断时都要多加关注。

(二)分析实分析论证效果要落在实处,一要落实在证明的论点是什么,二要落实在文中的论证效果,而不是简单地搬用论证效果套语,贴上标签就了事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数字化工具书容量大,轻便小巧,检索便利,可根据读者需要设置很多人性化的功能,还可利用互联网进行远距离的数据传输,却也不是十全十美的,所以纸质工具书仍然有电子工具书不可比拟的优势。

首先,电子工具书和纸质工具书哪个更有助于读者掌握信息,一直存在争论。

在这一问题上很多专家学者也做了调查研究。

比如就英语工具书而言,邓琳在调查中发现,读者普遍认为纸质工具书能为学习者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通常除了和电子词典一样能让学习者了解和掌握词义之外,还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例句、语法知识、用法信息以及背景知识等,以帮助学生准确使用词语,为今后的英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问与智慧 世间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也有缺少智慧的书。我们可以把 书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智慧的,一类是无智慧的。有智慧的书,是每字 每句都如珠玉似的晶莹,斧凿般的犀 锐,可以启发人的心灵,开辟人的 对比论证 思想,有时可以引申成一篇论文,或成一本专书。这就是英文中所谓“灿 烂的书”。无智慧的书,往往材料堆积得和蚁丘一样,议论虽多,见解毫 观点 无。纵然可以从他得报导,却不可以从他得启示,在著者是“博而寡约”, 在读者是“劳而无功”。这就是英文中所谓“晦塞的书”。然而这类的书 多极了,读者要不浪费时间,就不能不精为选择。须知著书固要智慧,读 书也要智慧。 “读书得间”,就是智慧的表现。“鞭辟入里“豁然贯 通”,都是不容易的事。若是像讽诵高头讲章的读法,则虽“读破五 车”,有何用处? 【问题】辨析本段运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解析】作者把有智慧的书与无智慧的书进行对比,可以看出论
证方法是对比论证,作者运用对比论证是为了论证“著书固要智慧, 读书也要智慧 ”这个观点。 【参考答案】 对比论证,作者通过把有智慧的书与无智慧的书 进行对比,突出了“著书固要智慧,读书也要智慧 ”的观点,使说 理更有力度。
注意事项
1.综合运用几种论证方法时要找全,不
能漏答;
2.表述时不能与修辞方法、说明方法相 混淆; 3.答题时一定要规范,完整。
论证方法的类型
1. 2.
3. 4.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解题方法
一、分析论证方法在文中的作用包含两个要点: 1.内容上:论证什么观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 2.表达效果:这种论证方法的基本作用。 二、答题思路:判断方法+找准观点+组织语言作答; 三、组织语言步骤:方法﹢观点﹢效果
道理论证
概念:作者引用名人名言、被人们承认的理论以及作者 针对论点所做的分析等来论证观点的方法(又称讲道理)。 作用: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述具有权威性, 增强说服力。 答题格式:作者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充分有力 地论证了 观点,从而使论述具有权威性,增强 了文章的说服力。
成功 观点 把成功的三个条件拿来分析一下,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 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 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工夫。在这里,古人的教导 也多得很。还是先举韩文公。他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 随。”这两句话是大家都熟悉的。 道理论证 【问题】辨析本段运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解析】从文中引用韩文公的话可以看出论证方法是道理论证,作者通 过讲道理的方式主要是为了证明“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 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工夫”这个观点。 【参考答案】道理论证,作者引用了韩愈的话,充分有力地论证了“只 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工夫”的 观点,从而使论述具有权威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对比论证
概念:对比论证,是正反对比论证的简称,也称比较法, 是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 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 作用:把两种矛盾或对立的事物加以对照比较,从正反两 方面进行说理,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使所阐述的事理更加深 刻,更有说服力。 答题格式:作者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 和 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 的观点,使人印象深刻。

优翼微课
初中语文知识精讲课程Βιβλιοθήκη 辨别论证方法情境导入
知识讲解
论证方法
是指论据和论题之间的联系方式,即论证过程中
所采用的推理形式,它所回答的是“怎样用论据论证
论题”的问题。一个论证过程可以只包含一个推理, 也可以包含一系列推理。
常见题型
1.简析题:阅读某某段,简要分析本段运用了 什么论证方法,并且说出这种方法的作用。 2.问答题:本文(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概念:用列举的具体事例、现象、统计数据以及作者对 此所做的分析等来论证观点的方法(又称事例论证)。 作用: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 更有说服力。 答题格式:作者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了 某某事例,论证了某某观点或某某道理(如果有分论点, 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 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比喻论证
概念:用打比方的方法形象地对论点进行证明的一 种 论证方法。 作用: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答题格式:作者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把 , 比作 ,生动形象地论证了 的观点,浅显易 懂,容易被人接受。
浅谈态度 ⑨生活就像一面镜子,它能反射你的喜怒哀惧。保持一种平和的态度,用 一颗真诚的心去理解生活,你将会从生活中提炼更多的灵感。保持一种积 极的态度,微笑面对生活,生活也会对你微笑。你对生活失望,生活也会 懒得理你。不要关闭自己心灵的窗户,打开它,可以让更多的新鲜空气吹 进来,让更多的美景扑入你的胸怀。(中心论点:良好的态度对一个人有 所作为起重要作用) 【问题】辨析本段划横线句运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参考答案: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把新鲜的空气、更多的美 景比作良好的态度,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良好的态度对一个人有所作为 起重要作用”的观点。使道理通俗易懂,易于读者理解。
用文学作品激发心灵的正能量 (3)文学作品能够更加坚定意志。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的屈原,到“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韩愈,从“人生自 观点 举例论证 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 福避趋之”的林则徐等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通过其文学作品中的呐 喊和宣言,形象跃然纸上,无不体现了人性坚强的一面……其实,诸多 文学作品里的人物,都在用自己的一举一动鼓励着读者去积极适应新环 境,增强心灵的力量。 【问题】第(3)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参考答案】举例论证(1分)。列举了屈原、韩愈、文天祥、林则徐等 人的具体典型事例(1分),充分、有力地证明了“文学作品能够更加坚 定意志”的观点(1分)。(分论点是首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