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专题复习一选择题错因分析
【高中政治】高考政治选择题答题失误原因分析

【高中政治】高考政治选择题答题失误原因分析解答选择题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具有扎实的基础,基本的概念、原理模糊不清,答题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关键的步骤,就是审题,而审题,最主要的是要做好“三审”,即审题干、审题肢、审题干和题肢之间的内在联系,三审之间密切联系,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思路性错误、性错误、理解性错误或逻辑性错误,都会给解题带来巨大的障碍;最重要的,就是逻辑,任何一道选择题,题干和题肢之间都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没有较强的逻辑,就辨不清答题的方向。
总结长期的教学经验,在解答政治选择题的过程中出现失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为此,本人提出相应的忠告,希望广大考生在答题时少犯此类错误:一、思路与命题立意相背离例如:有人认为:在我国,因为每个国有企业都是独立的经济实体,生产和商品分属各个企业所有,所以,国有企业之间也是商品货币关系。
这段话的观点(1)认为国有企业的生产资料和产品也属于不同的所有者(2)肯定国有企业是相对独立的市场主体(3)赞同国有企业之间在转让商品时要实行等价交换(4)主张各个国有企业应有自己不同的经济利益A、(1)(2)(3)B、(1)(2)(4)C、(1)(3)(4)D、(1)(2)(3)(4)答案(C)选择(2)选项就是没有正确领会命题者的意图。
题干中“每个国有企业都是独立的经济实体,生产资料和商品分属各个企业所有”是错误的表述,正确的表述应为题肢(2)中的“国有企业是相对独立的市场主体”。
显然,这段话的观点并未包括(2)选项,选择此项有违命题者的立意。
忠告:答题时不但要审清题干和题肢,还要注意揣摩命题者的意图。
二、基础知识不扎实。
例如:某村原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上级多次给钱给物,但该村的面貌总是改变不大。
后来,在上级的帮助下,建立起坚强有力的党支部,党支部一班人带领全村干部群众连续苦干几年,面貌大变。
村民感慨地说,给钱给物,不如建设一个好的党支部。
从哲学上看,这一事实说明(1)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2)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3)理论来自实践,又能指导实践(4)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A、(1)(2)(3)B、(1)(2)(4)C、(1)(3)D、(2)(4)答案(B)选择(3)项就是对“理论”这个概念认识模糊,只有把理性认识系统化,并按一定逻辑结构组成一定体系,才称得上理论。
高考政治选择题失误的心理因素及排除

高考政治选择题失误的心理因素及排除【摘要】高考政治选择题失误除知识缺失外,心理素质不佳是重要原因之一。
排除心理障碍,应克服习惯性思维的影响,培养自信心,善于调控情绪。
【关键词】高考政治选择题失误心理因素排除每年高考中,很多学生对政治选择题的取舍拿不准,猜来猜去,瞻前顾后,反复改动,最终误选。
出现这种情况除考生概念模糊、知识点不落实、审题不清、没有划清题干与题肢间的相融性等原因外,与学生心理素质不佳也有很大的关系。
一、引起政治选择题失误的主要心理因素(一)定势思维对学习的阻碍作用。
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它受个人已有知识的左右,影响并决定同类后继活动的开展。
也就是说,人们对某个问题最初所获得的认识(无论对与错)是最根深蒂固的,也是最难改变的,这便是通常所说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先入为主”。
这种心理倾向有时会妨碍问题的解决。
例如,有这样一道选择题:“在我国政权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的国家机关是()。
A.人民代表大会;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D.中央人民政府。
”这道题似乎学生一看就懂,因为在我国,居于最高地位的国家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因而90%的学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B,结果错误,正确答案A。
学生受到“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居于最高地位的国家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干扰和影响,造成定势错觉。
实际上,题目总体意思是指,在我国的政权机关体系中,谁居于最高地位,显然是相应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而不是独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又如,2013年高考政治选择题第31题:“毛泽东说:‘邀集一堆人,不作调查,而只是冥思苦索地“想办法”、“打主意”,须知是一定不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打出什么好主意的。
’这段话蕴涵的哲学道理是:①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更真实和可靠;②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是形成‘好主意’的前提条件;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④冥思苦索无助于‘好办法’、‘好主意’的产生。
新课标通用2025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题型一选择题专题训练四引文类含解析

四、引文类【题型特点】引文类选择题一般以名人名言、成语、俗语、经典著作中的闻名论断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为素材,要求考生分析其中蕴含的经济学、哲学等道理。
此类试题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类是借助名言,考查教材理论学问;另一类是依据教材理论学问,分析名言名句。
此类试题难度较大,学生获得和解读信息困难,所以称为每年高考的难点题型之一。
【技巧方法】解答此类试题一般把握三步:第一步明确名句内涵,一般结合材料背景,粗略了解名句的详细含义。
还可以通过抓取关键词,明确表达主旨。
其次步:对应教材,明确名句所体现的教材学问。
第三步:链接题干与题支,对应教材,选取答案。
【题型训练】1.《马可·波罗游记》里有这样的叙述:“纸币流通于大汗所属领域的各个地方,没有人敢冒着生命危急拒绝支付运用……用这些纸币,可以买卖任何东西,同样可以持纸币换取金条。
”这说明,在我国元代( )①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运用的②黄金只具有保藏价值,不能在市场上流通③国家干脆确定货币购买力,有效防止通货膨胀④纸币在经济活动中被广泛运用,提升交易活动便利性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答案 C解析在元代,市场上可以用纸币购买商品,这说明白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运用的,而且纸币在经济活动中被广泛运用,提升交易活动便利性,①④正确;②说法错误,黄金作为货币可以在市场上流通;③说法错误,纸币的购买力是由市场来确定的。
2.(2024·江西新余联考)中国古代闻名经济学家范蠡认为,应依据市场的供求关系来推断产品价格的涨落,即“论其有余和不足,则知贵贱。
”从而提出了闻名的商业规律:“一贵一贱,极而复反。
”这一规律( )①提示生产经营者要把握好商品交易的最佳时机②说明商品价格与供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③表明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商品价格由价值确定④揭示了价格波动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确定作用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 A解析商品的价格由价值确定并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
《考前三个月》高考政治二轮总复习:选择题错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一、选择题错因分析及应对策略1.不认真阅读题干材料,凭感觉做题政治试题绝大部分都是以材料的形式出现,材料主要讲什么,必须读懂,阅读题干材料,找出中心思想,这是正确做出选择的前提。
但是这一步往往被有些同学忽略,一般表现为审题时跳跃式阅读,粗心大意,忽视材料中的关键词和中心句,只凭感觉做题,导致审题不清,从而影响答题的正确率。
(2012·北京文综)加强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重点解决体制性障碍和深层次矛盾,全面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体制创新。
从哲学角度看,以上论述①运用了科学的系统优化方法 ②把握了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统一 ③坚持了重点论和两点论统一 ④强调了整体功能是部分功能之和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试做 ________解析 ①项正确,“总体规划”体现了系统优化方法;②项与题意无关;重点解决体制性障碍和深层次矛盾体现了抓重点,全面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体制创新体现了两点论,因此③项正确,④项说法错误,排除。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A。
误点诊断 考生误选②的较多。
部分考生之所以误选这一选项,是因为没有认真阅读材料,把重点解决体制性障碍和深层次矛盾,错误地理解为矛盾主次方面的关系。
在复习和备考中如何避免此类问题,具体方法是:认真分析导语、题干所给材料,准确、全面、深刻、有效地阅读材料,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和中心句,提取关键信息。
准确,就是要把握材料的特定内容,不要将材料所反映的事实与其他事实混淆而产生误读,也不要把材料所没有反映的事实想当然地添加进来,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把一些看起来观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的题肢排除。
全面,就是要完整地把握材料,不仅要把握显性信息,而且还要适度、合理地挖掘隐含信息,反对只从部分的、片面的材料出发。
深刻,就是要透过材料所反映的现象,揭示本质和规律,抓住更根本的东西。
只有这样,才能使所选题肢更符合题干的规定性,才能从诸多与题意相关的题肢中选出最佳。
高考政治专题复习《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真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政治专题复习《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真题练习含答案一、选择题1.(2024·长沙模拟)《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指出,要加快发展技术要素市场,积极探索通过创业投资、知识产权证券化、科技保险等方式推动科技成果资本化,促进技术要素与资本要素融合发展。
若不考虑其他因素,下列推导顺序正确的是()A.发挥技术要素作用→确保按资本要素分配→增加经济发展新动能B.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提高财产性收入C.发挥市场激励作用→激发技术的供给活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D.推动科技成果资本化→体现技术要素的价值→落实按劳分配政策2.我国继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扩大国有科技型企业股权、期权和分红等激励政策实施范围,放宽实施条件,完善股权激励和技术入股相关所得税政策。
这一举措()①贯彻了按劳分配的原则,保障劳动者获得稳定收益②鼓励劳动者创业创新,让各种要素活力竞相迸发③注重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④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2023年我国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中明确提出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金李认为要畅通经济循环,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环节,从而增收入、促消费;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认为要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
好的激励收入政策有利于()①实现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增长完全同步②提高劳动报酬在再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者积极性③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调动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④使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4.(2023·河北高三联考)截至2023年6月底,累计3.5万件有市场化前景、易于推广实施的专利试点开放许可,匹配推送至7.6万家中小企业,达成许可近8 000项。
2023年义乌首批“共享专利”在浙江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挂牌,并面向全省企业开放许可。
高考政治专题复习《国体与政体》真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政治专题复习《国体与政体》真题练习含答案一、选择题1.(2023·海南高三联考)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国家首先是奴隶主用来镇压奴隶的国家,以确保奴隶主的经济地位不被侵犯;封建国家是贵族用来镇压农奴和依附农奴的机关,目的是确保贵族们在经济上始终能够占有统治地位;现代的代议制国家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工具,以使资本获得的利益最大化。
这表明()①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②国家总是维护剥削阶级的利益③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④上层建筑总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2024·镇江高三期中)非法移民问题一直是欧洲面临的难点,当地时间2023年7月18日,英国议会通过《非法移民法案》,旨在阻止非法入境者申请庇护并将他们转移到第三国,该法案待英国国王正式批准后将成为法律。
法国参议院于11月6日也开始对政府的新移民法案展开辩论,该法案由总统推出,整体上得到法国人的支持,但能不能在国会通关还是未知之数。
由此可见()A.虽然都是民主政体的国家,但具体形式和运行方式不尽相同B.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国体,一定的政体服务于一定的国体C.一个国家采用何种国家结构形式,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D.国家利益是具体的,维护国家利益的有力保障是强大的国家实力3.美国一直标榜自己是“民主国家”的世界领袖。
事实上,美式民主不过是一个幌子,美国整个政治构架与政策法律归根到底是在权势集团支配下制定的。
由于权势集团内部存在权力纷争,为了维系社会秩序引入了所谓民主的形式,通过争夺政党选举中的民众选票形成权势集团力量的均衡,这就是美国所谓的“民主国家”。
由此可知()①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服务统治阶级的国家制度②美国的民主是真正意义的全民民主③美国利益集团通过政党选举维护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④利益集团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美国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4.当今世界各国的政体各具特色。
高考政治选择题解题技巧与对策

高考政治选择题解题技巧与对策高考政治选择题分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在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唯一一个符合题意;第二种情况是在几个符合题意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即最佳选择题);第三种情况是组合型选择题;从结构上看由三部分构成:背景材料、题干、题肢(即备选项);从内容上看一般由两部分构成:情景立意(主要通过背景材料实现)、问题设置(主要通过题干、题肢完成)。
解答选择题看起来比较容易,凡是与题干有联系的题肢就选,没有联系的就不选。
可是有相当一部分选择题,题干和题肢之间都有不同程度的联系。
那么哪种联系应当选,哪种联系不应当选,这就让考生颇费心机了。
因此,关于题干与题肢的联系问题,我们应当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一般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选择的首要前提是看联系是否是客观的、内在的;第二,题干与题肢之间的联系,凡是一级引申的就选,凡是二级或多级引申的则舍。
所谓一级引申,就是题干与题肢之间的联系,不需要任何中介条件就能成立;所谓二级或多级引申,就是题干与题肢之间的联系,需要一些中介条件才能成立。
在高考中,考生要做好选择题,仅仅知道这些知识还不够,还需要对选择题的类型、特点及解题方法有所了解,以掌握解题技巧,提高解题技能。
在分析近年高考试题题型的基础上,我们将选择划分为组合型、最佳型、正误型、因果型、关系型、材料型、漫画型、观点型、理解型等,分类研究题型特点和解题对策。
高考中,做好选择题的前提是基础知识要扎实,关键是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
所以,在平常的学习尤其是在高考复习中,掌握选择题的解题技巧,有利于提高政治学科能力,提高考试成绩。
在解选择题时以干求肢的基本原则。
通过分析寻找题干与题肢之间的联系,即题肢与题干规定性的一致性,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干肢相连。
对于选择题,一般来说我们应当先审题干,后审题肢。
在审完题干材料后,不宜立刻审题肢,否则,题肢中的选项会对我们分析题干产生干扰,使我们难以迅速作出准确的判断(这一点在哲学常识选择题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划重点 高考政治试题常见的知识性错误剖析(超全汇总)

划重点| 高考政治试题常见的知识性错误剖析(超全汇总)经济常识1、认为会劳动生产率与单位时间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例题】在商品生产中,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因此,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而商品的价值总量。
a.越大越大b.越小越大c.越小不变d.越大不变【剖析】此题容易误选b项,即认为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单位时间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
事实上,不管社会劳动生产率如何变化,单位时间商品价值总量不变;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单位时间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
那么,如何理解并掌握这两个原理呢?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了一个比较简便的方法。
我们可以把劳动生产率理解为“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生产出来的商品的件数”,把单位商品价值量理解为“单位时间内生产出来的单件商品的价值量”,把单位时间商品价值总量理解为“单位时间内生产出来的所有商品的价值总量”,必然能推导出这样一个公式:劳动生产率×单位商品价值量=单位时间商品价值总量(1)当劳动生产率为社会劳动生产率时,公式可演变为:社会劳动生产率×单位商品价值量=单位时间商品价值总量…………①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和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这一点比较好理解,因此,从公式①可以看出,不管社会劳动生产率如何变化,单位时间商品价值总量不变。
(2)当劳动生产率为个别劳动生产率时,公式可演变为:个别劳动生产率×单位商品价值量=单位时间商品价值总量…………②由于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非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不管商品生产者各自的劳动生产率如何,商品交换都要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在公式②中,单位商品价值量并不改变,因此,个别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商品价值总量越高;个别劳动生产率越低,单位时间商品价值总量越低。
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单位时间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
此题正确答案为c项。
2、认为纸币的购买力是由国家决定的【例题】从1999年10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开始陆续发行第五套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