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的质量管理
第五届中国质量奖质量管理模式

第五届中国质量奖质量管理模式
第五届中国质量奖的质量管理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管理者的领导力:注重企业领导者的领导风格和能力,推动实施质量管理的各项工作。
2. 客户导向:通过了解客户需求、改进产品和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从而增加市场竞争力。
3. 组织管理:通过内部的组织结构和流程,确保各项质量管理活动顺利进行,并在整个组织中落实质量管理的责任和义务。
4. 过程管理:通过分析和改进各个过程,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绩效。
5. 绩效评估和检查:建立绩效评估机制,对各项管理活动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发现问题并制定改进措施。
6. 持续改进:将持续改进作为企业质量管理的核心理念,不断优化和改进各项管理活动,提高企业整体质量水平。
7. 这些质量管理模式旨在帮助企业提升质量管理水平,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并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质量管理政策的发展史

中国质量管理政策的发展史
中国的质量管理政策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
以下是中国质量管理政策发展的主要里程碑:
1. 1953年至1958年:质量管理的起步阶段。
中国成立了第一个质量管理机构——中国质量检验协会,开始组织和推动质量检验工作,并制定了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
2. 1959年至1978年:质量管理的深化阶段。
中国在这一时期开始推行全面质量管理(TQM),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质量管理思想和方法,逐步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
3. 1979年至1992年:质量管理的市场化进程。
中国在这一时期进行了改革开放,引进了市场经济体制,质量管理开始向市场导向转变。
中国成立了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现称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负责监管和推动质量管理工作。
4. 1993年至2000年:质量管理的国际化进程。
中国在这一时期加入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开始积极参与国际质量标准的制定和推广。
5. 2001年至今:质量管理的持续改进与创新。
中国在这一时期继续推动质量管理工作的创新和改革,注重质量标准的提高和质量监管的加强。
中国也成立了国家质量奖,鼓励和表彰优秀的质量管理企业和组织。
总的来说,中国质量管理政策经历了从起步阶段到深化阶段,
再到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中国质量管理政策的发展与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市场化进程密切相关,对于促进中国企业和产品的质量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质量管理案例

中国古代质量管理案例世界上最著名的“质量管理学”不是起源于西方,而是起源于东方。
23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扁鹊见蔡桓公》和《魏文王问医扁鹊》——两则著名的典故,道出了质量管理的最高境界。
扁鹊因此被“现代商学”称为“质量管理学的祖师爷”,“扁鹊质量管理学”也成为世界质量管理学的源头和经典。
在质量管理的过程中,我们的前辈总结了很多的经验,尤其是通过一些典故,生动形象地讲述关于质量的故事。
近日收集整理了6个质量典故,一起来看看,你从中是否有些启发。
质量典故之一:三种人路上有个坑,第一种人是等人掉进去后救人,第二种人是树立牌子,建立标识,第三种人是填埋了坑。
人们会感激第一种人,记住第二种人,忘记第三种人。
质量管理(QA)就是第三种人,预防质量事故的发生,但领导反而看不到你的工作和成绩。
第一种人是被动质量管理,出了质量问题我来解决,此时老板看到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费用或浪费,花了老板的钱而又能得到老板的赏识和奖励,何乐而不为!第二种人是“绕道而行”,能避开问题却不能最终解决问题。
虽然工作效率低了或成本大了,但是老板也能知道避免了质量事故,还是会得到老板的肯定。
第三种人是预防管理,化质量事故于萌芽之中。
以预防措施来保证产品质量,质量管理员(QA)就是第三种人,工作就是填坑,排除质量隐患,预防质量事故的发生,但领导反而看不到你的工作和成绩。
质量典故二:麻雀虽小,五脏六肺俱全一个产品的质量,来源于技术、工艺、设备、原料等质量管理的综合,技术的因素是先天性的,是产品开发期的重点因素,而一旦产品进入成熟生产期,综合管理决定了产品的质量。
据统计,各种产品质量方面的事故,绝大多数都是人为的过错或是漫不经心引起的,而不是工艺的原因。
技术管理要有科学的态度,工艺参数的准确可靠,技术细微处的总结和积累;设备管理日常化,保证设备状态的完好,设备参数的准确可靠,我们要会“管设备”,而不能仅仅停留在修设备,更惨的是往往设备还修不好;质量管理讲究全过程,原料质量决定了产品质量,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至关重要,质量记录(批生产记录、批检验记录)全面真实,生产记录是技术分析、总结、提高进步的基础和依据,也是质量分析、追溯的依据,没有记录就没有发生,“生产、卫生、记录”是GMP工作任务的三大块。
中国灯塔工厂的精益生产与质量管理

中国灯塔工厂的精益生产与质量管理近年来,中国灯塔工厂在精益生产与质量管理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与进步。
通过不断创新与改进,灯塔工厂成功地在全球市场上树立了良好的声誉。
本文将从生产流程优化、质量控制和员工培训等方面介绍中国灯塔工厂的精益生产与质量管理。
一、生产流程优化灯塔工厂在生产流程方面采用了精益生产的理念,通过减少浪费和提高效率来不断优化生产过程。
首先,灯塔工厂进行了价值流分析,详细了解每个环节的价值增加和浪费情况,识别出生产过程中的瓶颈和瑕疵点。
其次,采用连续改进的PDCA循环模式,不断寻找改进机会并实施改进措施。
最后,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可视化和精确控制,提升整体生产效率。
二、质量控制在质量控制方面,中国灯塔工厂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确保产品的质量。
首先,建立了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质量监控、过程控制和质量检测等环节,确保产品符合国际标准和客户需求。
其次,进行全面的供应链管理,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对原材料和零部件进行严格的把控。
此外,灯塔工厂还重视员工的质量意识培养,通过定期培训和考核,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和技能水平。
三、员工培训灯塔工厂深知员工是质量管理的核心,因此注重员工培训和发展。
首先,灯塔工厂制定了全面的培训计划,包括技术培训、管理培训和团队协作培训等多个方面。
通过定期的培训和内部学习活动,提升员工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
其次,鼓励员工参与持续改进活动,并提供奖励机制,激发员工的潜力和创造力。
最后,灯塔工厂注重建立健康的工作环境和企业文化,营造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的团队氛围。
综上所述,中国灯塔工厂通过精益生产和质量管理的不断优化,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生产流程的优化、质量控制的严格和员工培训的重视,使得灯塔工厂能够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并不断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中国灯塔工厂在精益生产与质量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不仅可以为其他企业提供借鉴,也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树立了榜样。
中国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中国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GB/T 19001:这是中国国家标准,对于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与ISO 9001(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相一致。
它规定了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原则、要求和实施方法,适用于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组织。
2. GB/T 24001:这是中国国家标准,对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与ISO 14001(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基本一致。
它规定了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和实施方法,旨在帮助组织管理和改善其环境绩效。
3. GB/T 28001:这是中国国家标准,对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与ISO 45001(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相一致。
它规定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和实施方法,以确保组织创造和维护安全和健康的工作环境。
4. GB/T 9000:这是中国国家标准,对于质量管理的基本术语和定义提供了统一的规定。
它旨在使质量管理领域的各方在沟通和理解质量管理概念时具有一致性。
除了上述国家标准外,中国还参考和采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相关标准,如ISO 26000(社会责任指南)、ISO 50001(能源管理系统)等。
这些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旨在帮助组织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环境管理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以提高组织的绩效并满足利益相关方的期望。
具体的标准应根据组织的特定需求和行业要求进行选择和应用。
中国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3篇)

第1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程建设行业日益繁荣,工程质量管理成为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关键环节。
我国工程质量管理经历了从粗放型向精细化、标准化、科学化的转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中国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
一、工程质量管理的内涵工程质量管理是指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对工程项目的质量进行全面、全过程、全方位的监控、评价和改进,确保工程质量满足设计要求和使用功能,实现工程项目的预期目标。
二、我国工程质量管理的现状1. 政策法规不断完善: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工程质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如《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等,为工程质量提供了法律保障。
2. 施工企业质量管理意识提高: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施工企业对工程质量的认识不断加深,质量管理意识逐渐提高,纷纷加强内部质量管理,提高工程质量。
3. 科技创新助力质量管理:我国在建筑工业化、绿色建筑、新技术应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为工程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撑。
4. 培训和教育体系逐步完善:我国高度重视工程技术人员培训和教育,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研讨会等活动,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素质,为工程质量提供人才保障。
三、我国工程质量管理的挑战1. 施工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施工企业质量管理意识薄弱,施工过程中存在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现象,影响工程质量。
2. 监督检查力度不足:部分地方和部门对工程质量监督检查力度不够,导致工程质量问题难以得到及时发现和整改。
3. 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工程技术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高,制约了工程质量管理的提升。
四、提高我国工程质量管理的措施1. 加强政策法规建设:完善工程质量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2. 提高施工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引导施工企业加强内部质量管理,提高施工人员素质,确保工程质量。
3. 强化监督检查:加大对工程项目的监督检查力度,确保工程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4. 优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工程技术人员培训和教育,提高人才素质,为工程质量提供人才保障。
中国灯塔工厂的精益生产与质量管理

中国灯塔工厂的精益生产与质量管理灯塔工厂作为中国著名的灯具生产企业之一,一直以来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产品给顾客。
为了不断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灯塔工厂引入了精益生产和质量管理的方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灯塔工厂如何运用精益生产和质量管理手段来改进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
1. 精益生产精益生产是一种以消除浪费为核心目标的生产管理方法。
灯塔工厂通过优化生产流程,消除不必要的浪费,实现了生产效率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
首先,灯塔工厂注重价值流分析,通过精确确定顾客需求,深入分析生产过程中每一道工序,并排除影响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环节。
通过追踪与测量,灯塔工厂准确掌握生产数据,并及时作出调整和改进。
其次,灯塔工厂强调班组管理和员工参与,通过培养员工对质量、成本和交货期的责任感,促进团队的协作和沟通。
通过精细化的排班管理和合理的生产布局,灯塔工厂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第三,灯塔工厂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致力于持续改进和员工培训。
定期召开内部培训和讲座,提高员工技能和知识水平,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工作积极性。
2. 质量管理质量管理是灯塔工厂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标,通过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水平。
首先,灯塔工厂建立了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
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灯塔工厂都制定了明确的质量标准和流程控制,严格把控产品的质量状况。
其次,灯塔工厂注重产品检验和测试。
在生产过程中,灯塔工厂设立了专门的产品检验点,通过严格的检验和测试流程,确保产品达到预期的质量标准。
并且,对于不合格产品,灯塔工厂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进行整改。
第三,灯塔工厂重视客户反馈和持续改善。
通过建立客户关系管理体系,灯塔工厂主动向客户收集反馈信息,及时解决客户关注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及时纳入生产和质量改进的范畴。
3. 精益生产与质量管理的效果通过引入精益生产和质量管理的方法,灯塔工厂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首先,生产效率得到提升,产品交付周期明显缩短。
关于质量管理体系的注意事项

关于质量管理体系的注意事项庞大的质量管理体系总是让很多质量人头痛,望闻生怯。
那么面对质量管理体系这个庞大的数据,应该怎么样去注意细节呢?接下来的24条总结,希望能帮助你了解质量管理体系。
1. 编制的文件,应该注重的是“给谁使用”而不是“给谁观看”。
2. 注重性格,中国式管理一定要注重中国人的性格。
3. 分层审核,人数多的企业比如百人以上的规模,建立分层审核制度。
4. 前期的策划很重要,工作做不好,很多是由于PDCA循环的“P”没有被重视。
5. 员工的价值,领导的职责就是要善于发现员工的价值,而不是让竞争对手去了解你的员工。
6. 问题分析,如果对于问题把握不精准,那就从自己对问题的分析上找问题,是自己对问题的分析不够透彻。
7. 公司团队,对于公司的团队而言,能力、道德、性格都很重要。
8. 精益生产,用最少的资源,进行最优秀的组合,实现快、好、省的生产。
9. 标准化作业,要使公司的流程更加规范化,最好的方式就是优化表单建立模板,将标准化固化。
10. 对于公司管理者的建议,不要动不动就改革,更不能想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公司发展更重要的是稳健的传承和延续。
11. 解决问题,必须组建一个团队,问题里“举一反三”的“三”很重要。
12. 管理者的办公地点,应该设在企业最薄弱的环节。
13. 作业指导书,应该让一线员工都参与进去,才能贴近实际操作,体现全员参与的原则,最忌讳的就是坐在办公室拷贝。
14. 以人为本,企业管理就算对人的管理,围绕4M1E持续改善,人才是最核心的元素,提升空间大。
15. 建立信任,作为一名员工,你必须相信身边的同事没有庸才,只有放错位子的人才,如果有,那也是对方站的位置不适合他而已。
16. 工作方法,质量体系关注的是在满足顾客要求和持续改进方面的有效性,工作方法应该关注它的可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17. 持续改进,关键方法是不断地寻找改善突破点,把每一个瓶颈问题当做项目来做。
18. 程序文件方面,很多公司把程序文件看的太重,其实程序文件只是流程的文字说明,真正需要用到文件的人极少,编修文件远不如改进表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式的质量管理
ISO9000的评审人员在对某公司进行评审时发现:这家公司的制度非常完善,工作程序也完全符合ISO</A>9000年版标准的要求,程序文件所规定的表单记录的填写非常完整。
这家公司因此获得了体系的认证。
半年后进行追踪时发现,报表记录依然填写得非常完整,符合程度相当高.
又过了半年,当评审小组再次来到这家工厂进行考察时,公司老板却要求将评审稍微延期,因为他们要完成的数据报表实在太多,还没有填完。
在后来的交谈过程中,老板抱怨报表太多,认为实施体系没有什么真正的实际意义。
在没有实施之前,公司的流程非常顺畅,每天吃完早饭就在工厂里面到处走走,凭着多年的经验就能发现公司存在的问题;自从实施ISO后,他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由于要填写大量的报表,公司的管理人员从原来的5人增加到了15人。
老板每天起床后,来不及吃早饭就匆匆忙忙地签报表,到工厂里转一圈,发现工厂里的人也都在忙着写报表。
由于整天都忙于制作报表,根本没有时间去了解公司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ISO9000一方面在我国发展得如火如荼,一方面却遭受到绵绵不绝地谩骂声,有时候连企业自己也搞不清楚,企业实施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是证书?还是规范基础管理?还是先是证书,再希望规范管理,其实无论是哪一种目的,ISO9000只是一种基本工具,工具使用的好坏,全在于企业本身,与ISO9000实在没有多大关系。
其实ISO好不好?抛开谈论条条款款。
ISO是什么?质量管理体系。
那么什么样的质量管理好呢?合理的质量管理就是好。
关键是合理。
在美国车靠右行驶,就是合理,到了英国,车靠左行使,合理。
我们能不能说车靠哪一便算是合理呢?不一定。
美国有美国的合理,日本由日本的合理,中国又有中国的合理。
为什么质量管理标准,在国外推行的那么好,而到了中国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因为,有些西方的东西并不适合中国:这样你才了解,你跟美国人打交道是一套,跟中国人打交道是一套。
你跟美国人讨价还价,全世界的人都在讨价还价,不仅仅是中国人讨价还价。
那是错误的观念,全世界都在讨价还价,议价。
你跟美国人讨价还价,他拿计算机出来算,如果他告诉你这样我不够成本,我不能卖给你,他的结论就是“我不卖给你”。
中国人不是,中国人你跟他讨价还价,他拿计算机算了半天,嘴巴上讲“这样我不行,这样我不够成本,我没有办法卖给你。
”把计算机一收,结论是什么?“卖给你算了”。
中国人不是口是心非,他有另外一套思维方法。
这套方法,你没有搞清楚你没有办法跟中国人打交道。
一个美国小姐,她100块美金买个东西回来,你问她多少钱买的?她马上告诉你“100块美金买的,100 dollars”,这是美国人。
中国人你看,我们这里小姐、女士很多,你花800块人民币去买个东西回来,你这样问“你多少钱买的?”你会说800块钱买的吗?不会的。
你只有一个答案:“你猜猜看”。
现在问大家一个问题,有没有中国式的质量管理体系?
中国人如果观点和领导不一致,做法与美国人和日本人是不一样的,美国人会怎么样,我们经常看美国的一些电影,美国人争论时,两个人各说各的,看谁说得快,突然一下,都不说话了,一个人说,SORRY,争论结束,达成一致意见,如果还没有取得共识,继续说,想尽办法说。
而日本人如果观念不一致,日本人会一而再,再而三的把观点说出来。
中国人呢?中国人观点不一致,不吭气,然后把领导活活气死,日本领导和美国领导都是累死的,而中国呢?是把领导气死。
举个例子:有一笑话,说某航空公司,规范服务用语,航空小姐在送餐时问一顾客“请问您要鸡肉面还是牛肉饭?”,顾客答“牛肉饭”,答曰“对不起,牛肉饭没有了”。
顾客十分不悦,要了一分鸡肉面;接着,航空小姐问下一位顾客“请问您要鸡肉面还是牛肉饭”?
顾客“牛肉饭”,答曰“对不起,牛肉饭没有了”,此顾客大怒“没有了你还问什么”答曰“这是我们ISO9000的要求。
”你说我们的空中小姐,气不气人,你说她智商高不高,每天在天上,肯定高,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要气领导。
为什么要起领导呢?因为她不服气?为什么不服气?因为她讨厌那么多规章制度,条条款款,你让我按规章,好,我就按规章,看看会怎么样。
因此说,实施ISO在美国容易,在欧洲容易,在中国就比较难。
美国人头脑很简单的,都是按规章办事,只要有了法律,规定,我按规章按法律办就行了,错了是法律规章的事,因此,在西方有恶法胜于无法。
中国人会不会接受这一观点,我们在座的各位会不会接受这一观点。
西方人会说,这个法律虽然不好,总比没有法律要好。
中国人呢?不好,不好就要改嘛。
中国人更厉害的是只做规章制度没有制定的,一旦你制定了,他就再做新的规章制度所没有制定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嘛。
西方人研究管理,研究来研究去,最后成了权变理论,不同的情况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权变到了中国可谓如鱼得水。
同样一句话,在中国10个人解释就有10种不同的说法,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你说不能迟到,中国人马上会解释,当然不能迟到,只不过我有特殊原因,权变理论嘛,不能迟到是一般情况,不适合于特殊情况。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会找理由的人,可谓理由专家。
最后实在找不到理由,哎呀,不好意思,我忘记了。
不好意思,在中国也应该是使用的最多的词语之一了。
只要中国人不服,就会找各种各样的理由。
事实上我们知道,ISO9000:2000版是相当灵活的,我们也已经讲过从94版的20个要素变为现在的8项原则。
然而为什么会搞出那么多事,老板会忙得不可开交呢?道理很简单,不是老板忙得不可开交,而是气得不可开交,就像我们前面所举的空中小姐的例子,员工并没有真正接受ISO,因此会找出各种方法来气你,你说我不对,我按规章办事,条款上怎么写,我就怎么做,你该怎么办。
规章制度永远都不可能所处所有情况的,例如空中小姐那例,我们可以写新的要求:如果没有牛肉饭,那就只问顾客要不要鸡肉饭。
那下一次配餐中心配出排骨饭来,空中小姐会怎么问?中国人最厉害的就是会脑筋急转弯了,你看赵本山,每次在春节联欢晚会上,都是用脑筋急转弯来娱乐大家。
我们现在就规章制度试举一例。
也可以算作谜语:
定义:乌龟的屁股=规定,
迷面:乌龟倒立;(谜底:上面有规定),
迷面:乌龟翻跟头;(谜底:一个规定又一个规定)
迷面:大乌龟背上背着小乌龟;(谜底:上面又有新规定)
我们考虑一下我们的规章制度会不会让人接受,我们再试举一例,中国人不看规章制度。
如果你问一人,规章制度重不重要,他一定会说,规章制度当然很重要。
那你为什么不看呢?那还用看,我一想就明白了,合理就是合法。
如果你告诉他,合理不一定合法,他会反问,合理不一定合法吗?如果合理却不合规章制度,那么表示这个规章制度根本不合理,那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你还让我遵守吗?更厉害的是,他会告诉你,规章制度每天在变,看的规章制度也是过时的规章制度,过时的规章制度当然不需要看了。
为什么过时?因为不合理。
过时了也就不符合现在的制度?既不合理有不合法,看它又有何用。
任何东西到中国来都会变,ISO9000也不例外,中国的文化最有包容性,佛教在国外跟其它宗教打的不可开交,到了中国变了,佛教和中国的道教,融洽的很好,许多和尚和道士关系很好,例如:金庸的书中就经常写到少林的和尚与武当的道士关系甚佳。
ISO9000作为西方传来之物,到中国一定会变的,到底会变成什么样,我也不知道,但是只要变得合理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