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短文两篇 教案1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五篇】

八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五篇】

八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五篇】篇二一、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

2.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 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4.积累相关日月的诗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位文章诗化的语言。

2.难点: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

《日》和《月》是两首很有感情的散文诗,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

文章诵读起来很有一种音韵的美感。

教学中引导学生诵读,理解课文的主旨,培养感受水平、理解水平。

2.讨论点拨法。

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点拨文意,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讨论环境,诱发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并鼓励他们表达出来。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预习,备课。

五、教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流程设计:(一)1.激趣导入,明确目标:1.导入设计:同学们,对于“夸父追日”和“姮娥奔月”的神话传说,我们耳熟能详。

在当代作家巴金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散文诗《日》和《月》中,则赋予了它们别样的深意。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两篇短文,去感受作者心灵的无限风光。

(板书文题、作者)。

2. 明确目标(略)(二)自主学习(一)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范读,学生朗读并思考下列问题:(1)《日》一文中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试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2)《月》一文中的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文中的哪些词句表现了这点。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1.简介作者及历史背景。

(略)2.再次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日》文中写“飞蛾”、“夸父”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什么写法?(2)、《日》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3)、《月》文中的句子“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月》文中“嫦娥奔月”的目的是什么?根据文意回答。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短文两篇》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陋室铭(刘禹锡)一、预习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1.作家作品简介2.关于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正课1.朗读课文。

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读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

掌握重点词语。

3.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斯是陋堂,惟吾德馨。

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讨论并归纳:陋室二字扣题。

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

用惟字加强语气。

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

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室中事。

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这两句写什么?讨论并归纳: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讨论并归纳: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

课文《短文两篇》的教案

课文《短文两篇》的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短文两篇》的优秀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学习《短文两篇》,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旨和观点。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课文《短文两篇》的内容理解和分析。

2. 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的学习和运用。

3. 课文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的学习和运用。

教学资源:1. 课文《短文两篇》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知识,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短文两篇》。

2. 课文阅读: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旨。

在阅读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批注和思考。

3. 课文分析: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组织小组讨论,深入分析课文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4. 重点词汇和句型学习: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进行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2. 课文应用: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个人陈述。

3. 批判性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观点进行批判性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三、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的学习和运用能力。

3.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四、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和帮助。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

五、课后作业2. 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写一篇短文。

3. 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进行练习和运用。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课文《短文两篇》的教案

课文《短文两篇》的教案

课文《短文两篇》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短文两篇》。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能力。

(2)通过朗读和表演,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对美的感知能力。

(2)培养学生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能力,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短文两篇》的阅读与理解。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解释和分析。

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的解释和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短文两篇》。

(2)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的解释和分析。

(2)学生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通过引入相关的话题或问题,激发学生对课文《短文两篇》的兴趣和好奇心。

(2)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题。

2. 讲解与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进行解释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朗读与表演:(1)学生分组进行朗读和表演,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2)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和表演进行评价和指导,提高学生的表达水平。

五、作业与评价:1. 作业:(1)学生回家后进行课文《短文两篇》的朗读和背诵。

(2)学生回家后进行写作练习,将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写成短文。

2. 评价:(1)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和表演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语文《短文两篇》教案

语文《短文两篇》教案

语文《短文两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短文两篇》,能够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2 教学内容《短文两篇》包括两篇小文章,每篇文章都涵盖了不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学生需要通过阅读和分析,理解每篇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步骤2.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和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2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阅读第一篇短文,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短文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思考和理解。

(4) 引导学生阅读第二篇短文,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5)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短文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6)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思考和理解。

(7) 进行课堂总结,强调短文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第三章:教学评估与反馈3.1 教学评估通过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课堂回答问题的准确性,评估学生对《短文两篇》的理解程度。

3.2 教学反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材料4.1 教学资源教师需要准备《短文两篇》的文本材料,以及与短文相关的问题和讨论话题。

4.2 教学材料学生需要准备笔记本和笔,用于记录课堂讨论和笔记。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本章的教学计划安排在两个课时内完成。

5.2 时间安排(1) 第一课时:阅读第一篇短文,进行问题讨论和小组讨论。

(2) 第二课时:阅读第二篇短文,进行问题讨论和小组讨论。

第六章:教学重点与难点6.1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短文两篇》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6.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短文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第七章:教学活动设计7.1 教学活动(1) 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短文两篇》的教案

课文《短文两篇》的教案

课文《短文两篇》的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短文两篇》的基本内容。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让学生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修辞手法。

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学习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的美感和哲理,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培养学生对课文学习的积极态度和兴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课文《短文两篇》的作者背景和作品特点。

简要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2 课文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的话题或问题,引起学生对课文《短文两篇》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阅读欲望。

3.2 阅读与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大意。

教师提问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3 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修辞手法。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4 写作练习教师根据课文内容提供写作题目或主题,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评价和指导,提供改进建议。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评4.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对方的写作,提供建设性的反馈和建议。

4.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写作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课文《短文两篇》的文本,可以使用教材或相关资料。

5.2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如作者的其他作品、相关的历史背景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了解。

5.3 写作纸张和文具准备写作纸张和必要的文具,以便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与课文相关的活动,如角色扮演、辩论等,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邀请作者或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增加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

6.2 课后作业布置与课文相关的课后作业,如阅读其他作品、写读后感等,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学习内容。

课文《短文两篇》的教案

课文《短文两篇》的教案

《短文两篇》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短文两篇》的内容。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概括和描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运用思维导图、关键词等方式,帮助学生组织和梳理课文内容。

(3)通过小组讨论和汇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

(2)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课文中的主题和寓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3)培养学生尊重和欣赏他人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短文两篇》的阅读与理解。

2. 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的学习和运用。

3. 课文内容的思维导图的绘制和关键词的梳理。

4. 小组讨论和汇报,探讨课文的主题和寓意。

三、教学步骤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2)向学生介绍课文《短文两篇》的作者和背景信息。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给予反馈和指导。

3. 词汇学习:(1)教师指出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2)学生跟读并模仿,教师给予反馈和指导。

(3)学生运用重点词汇和短语进行造句练习。

4. 思维导图和关键词:(1)学生分组,每组绘制课文内容的思维导图。

(2)学生选择关键词,并进行梳理和解释。

(3)各组展示思维导图和关键词,进行汇报。

(4)教师评价和指导,学生进行修改和完善。

四、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2. 学生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短文,进行阅读分享。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

2.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3. 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并提供相应的辅导和支持。

《短文两篇》教案

《短文两篇》教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散文的基本概念。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文学体裁,它以平实的语言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散文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贴近生活,反映人的内心世界。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两篇具体的短文。通过分析《背影》和《鹿柴》,了解散文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理解作者的情感。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散文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散文表达情感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创作美的散文。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并感受两篇短文的主旨思想,特别是作者对亲情和自然的情感表达。
-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学会从字词、句子、段落三个层面分析文本,把握文章结构。
-学习并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评析作品。
举例解释:
-在《背影》中,重点分析父亲送别场景的描写,理解其中蕴含的父爱深情。
二、核心素养目标
《短文两篇》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为: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分析并评价作品的艺术特色,提高审美品味;培养他们对生活中美好情感的关注,激发对家人、自然的热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强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独立思考与批判性思维,学会从多角度审视问题,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语言运用,提高学生的表达与交流技巧,为终身学习和人文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短文两篇》这节课后,我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行了反思。这节课让我深刻体会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感受作者情感的重要性。以下是我的一些思考和体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1)
(一)谈读书
教学目的:
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重点:
(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难点: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分小组比赛,检查积累材料的情况。

要求每小组派代表把整理好的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名人读书的趣事讲出,以多者为胜方。

二、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

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指导学生通读全文,把握内容: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明确: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2、理解文章内容: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提示:要理清作者的思路,运用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

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去理解: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2)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

(3)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4)提问体会句子含义及作用。

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运用的是排比说理。

(5)提问体会论证方法: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体会:
培根在其作品中往往采用这种手法,显出其文笔老练,说理透彻。

又如:“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

”“声名犹如大河,空虚无物者浮,实学有才者沉。

”……这种比喻的运用,使其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1)本层第一句,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这一句指出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

(2)对不同的书,作者又主张怎样?
明确:学生找出语句,明确作者主张采用的不同的读书方法。

(3)找出文中作者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的那些句子。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
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分两个小层理解:
(1)作者在这一层举了一系列的例子,目的是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体会其说理方法。

明确:排比说理、归纳说理。

(正面指出)
(2)作者进一步指出,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

(反面指出)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四、讨论与交流:
(1)学习本课后,对议论文的写作的认识体会。

(2)本课中出现的名言警句很多,以小组为讨论单位,谈谈对这些内容的看法。

五、总结、归纳:
六、布置练习:摘抄有关“读书”方面的名句扩大写作素材库,积累写作经验。

(二)不求甚解
教学目标:
1.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
1.导人新课
2.让一个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
①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②这位同学读得好在哪里?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3.快速阅读《不求甚解》,边读边思考:
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

4.学生自主提出有关的问题,分小组研讨。

①“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
②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③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5.拓展训练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竿充数”辩
(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

“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

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

“滥竿充数”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竿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


6.作业:背诵课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