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老师》教学设计10
《人类的老师》教学教案

《人类的老师》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的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总结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讨论,让学生学会从自然界中寻找人类的老师。
(2)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表达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资源的情感。
(2)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界的密切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生物的启示1. 了解生物的特性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学习从生物中获取灵感,解决人类生活中的问题。
第二章:自然界的规律1. 学习自然界中的规律,如季节变化、昼夜交替等。
2. 探讨自然界规律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和启示。
第三章:人类的老师——动植物1. 观察身边的动植物,了解它们的特点和作用。
2. 分析动植物如何成为人类的老师,如植物的传播、动物的生存技巧等。
第四章:人类的老师——自然现象1. 学习自然界中的自然现象,如风、雨、雷电等。
2. 探讨自然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和启示。
第五章:人类的老师——地球资源1. 了解地球资源的种类和作用。
2. 学习如何合理利用地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实例讲解生物、自然现象对人类的启示。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表达交流的能力。
4. 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如团队协作、交流表达等。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人类的老师》2. 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3. 实地观察: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生物和自然现象。
4. 网络资源:查阅相关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六、教学实施1. 课前准备:教师需准备相关教学资源,如教材、课件、实物等。
《人类的老师》教学教案

《人类的老师》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到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从自然界和动植物中汲取了很多智慧和灵感,促进了科技和文化的发展。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尊重,激发学生对科学和创新的兴趣。
3. 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自然的启示1. 了解人类从自然界中获得的启示,如模仿动物的发明创造、自然现象的利用等。
2. 分析这些启示对科技和文化发展的影响。
第二课时:植物的的智慧1. 了解人类从植物中获得的启示,如植物的生存策略、植物的药用价值等。
2. 分析这些启示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第三课时:动物的的智慧1. 了解人类从动物中获得的启示,如动物的迁徙、动物的捕猎等。
2. 分析这些启示对科技和文化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人类从自然界和动植物中汲取智慧和灵感,促进科技和文化的发展。
难点:让学生理解这些启示对科技和文化发展的具体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人类从自然界和动植物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这些启示对科技和文化发展的影响。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自然的启示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从自然界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2. 案例分析:展示相关案例,如模仿动物的发明创造、自然现象的利用等。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些启示对科技和文化发展的影响。
第二课时:植物的的智慧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人类从植物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2. 案例分析:展示相关案例,如植物的生存策略、植物的药用价值等。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些启示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第三课时:动物的的智慧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人类从动物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2. 案例分析:展示相关案例,如动物的迁徙、动物的捕猎等。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些启示对科技和文化发展的影响。
人类的老师教案教学设计

人类的老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都可以成为人类的老师。
学生能够学会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获取知识和启示。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学习。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启示解决问题。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尊重和保护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学生能够培养对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都可以成为人类的老师。
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获取知识和启示的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如何激发学生对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和热情。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资源,如图片、视频、案例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相关的案例或故事,引起学生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兴趣。
学生通过听讲或观看相关材料,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2. 新课导入:教师介绍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各种现象,如动植物的特征、人类社会的制度等。
学生通过听讲、观察等方式,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各种现象。
3. 案例分析:教师提供一些案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其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从案例中获取知识和启示。
4. 实践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观察自然界中的动植物、参与人类社会的公益活动等。
学生通过实践,将所学的知识和启示应用到实际中,解决问题。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所学的知识和启示,反思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学生通过总结和反思,巩固所学的知识和启示,提高学习的效果。
五、教学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成果,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和进步。
教学反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对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和热情。
《人类的老师》教案设计

《人类的老师》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然界的各种生物以及它们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2.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
3. 提高学生观察、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植物的智慧a. 了解植物的多样性及其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b. 学习植物的适应性、繁殖策略和与人类的互动。
2. 第二课时:动物的启示a. 认识动物的特点、习性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b. 探讨动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如观赏、食用、药用等。
3. 第三课时:微生物的奥秘a. 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及其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b. 学习微生物的应用,如发酵、制药等。
4. 第四课时:人体的奇妙a. 认识人体的结构、功能和健康的重要性。
b. 探讨人体器官的创新应用,如器官移植、生物制药等。
5. 第五课时:科技与自然a. 了解科技发展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b. 学习如何在科技发展中保护自然、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2. 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等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组织实地考察、实验操作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实践报告:评估学生在实地考察、实验操作等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成果。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人类的老师》2. 多媒体课件:植物、动物、微生物、人体、科技等图片和视频素材。
3. 实物模型:植物、动物、微生物等标本。
4. 实验器材:显微镜、试管、培养皿等。
5. 参考资料:相关书籍、论文、网络资源等。
六、教学安排1. 课时:本课程共计30课时,每周一课时,共6周。
2. 教学顺序:按照植物的智慧、动物的启示、微生物的奥秘、人体的奇妙、科技与自然的顺序进行教学。
课文《人类的老师》教案范文

《人类的老师》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人类的老师》,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提到的各种“老师”及其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课文中提炼观点,进行论证和表达。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类的敬畏之心。
(2)培养学生尊重老师、珍惜师恩的情感。
(3)培养学生热爱学习、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提到的各种“老师”及其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2. 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某些长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2. 对课文中所提到的“老师”的深入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观点。
2.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提问和回答。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五、教学准备:1. 课文《人类的老师》文本。
2.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4. 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人类的老师》。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发音,讲解生字词。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理解课文:(1)学生讲述课文大意,教师点评并引导深化理解。
(2)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深入探讨课文内容。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疑问。
七、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人类的老师》教案及课后反思

《人类的老师》教案及课后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界的相互依存关系。
(2)掌握生物进化的基本原理,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3)学会观察、思考和分析生物特征,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生物的特征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2)学会利用资料、图片等资源,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3)运用比较、分类等方法,分析生物的进化过程。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物的热爱和尊重,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及与自然界的关系。
(2)生物的特征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3)生物进化的基本原理及生物多样性。
2. 教学难点:(1)生物进化的具体过程和机制。
(2)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搜集相关的教学资料、图片等。
(2)准备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
(3)制定教学计划和课后反思模板。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知识,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准备笔记本,做好课堂记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和自然界的关系。
(2)提问:“什么是生物?生物有哪些特征?”2. 课堂讲解:(1)讲解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强调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
(2)介绍生物的特征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举例说明。
(3)讲解生物进化的基本原理,介绍进化过程和机制。
3. 课堂互动:(1)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明生物的特征。
(2)小组竞赛:提问关于生物进化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课后作业:(1)要求学生绘制一幅生物进化树,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1)学生对人类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2)学生掌握了生物的基本特征和进化原理。
(3)学生在课堂互动中积极参与,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
《人类的老师》教学教案

《人类的老师》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生物进化的证据——化石;(2)认识生物的多样性;(3)掌握生物适应环境、环境影响生物、生物影响环境的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探究生物的多样性;(2)运用比较、分类、概括等方法,分析生物的特征;(3)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和研究生物。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物的热爱和保护意识;(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合作交流的精神;(3)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生物的多样性1. 生物的分类2. 生物的特征3. 生物的多样性表现第二章:生物的适应与进化1. 生物适应环境2. 生物的进化证据——化石3. 生物进化的原因第三章: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1. 环境影响生物2. 生物影响环境3. 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生物的多样性及其表现;2. 生物的适应与进化;3.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难点:1. 生物进化的证据——化石;2. 生物适应环境的机理;3.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措施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直观感受。
3. 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实验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2. 评价方法:采用课堂问答、作业、实验报告、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评价。
六、第四章:生物的遗传与变异1. 遗传的基本规律2. 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3. 生物的变异现象及其意义七、第五章:生物的繁衍与进化1. 生物的生殖方式2. 生物的发育过程3. 生物进化的证据——比较解剖学和胚胎学八、第六章:生物与人类的生活1. 食物与人类健康2. 药物与医学发展3. 生物技术与人类生活九、第七章: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 生态系统及其组成2. 生态平衡与生态调控3.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十、第八章:生物伦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1. 生物伦理问题2.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与措施3. 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与实践教学措施与评价内容和方法可参照前述章节进行相应调整。
《人类的老师》教案

《人类的老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以及它们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2.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珍惜资源的情感。
3. 提高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生物的多样性1.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了解生物的分类。
2. 探讨生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第二课时:植物的智慧1. 了解植物的生存智慧,如适应环境、共生等。
2. 思考植物智慧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第三课时:动物的启示1. 认识动物的特性和生存策略。
2. 探讨动物启示在人类科技发展中的作用。
第四课时:微生物的贡献1. 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和作用。
2. 认识微生物在人类生活中的贡献。
第五课时:生物技术的应用1. 认识生物技术的概念和发展。
2. 探讨生物技术在医疗、农业等领域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生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思考问题的深度。
2. 学生小组讨论的活跃程度、合作精神。
3. 学生作业、测试成绩。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人类的老师》2. 参考资料:相关论文、书籍、网络资源。
3.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白板、教学卡片等。
六、教学步骤:第一课时:生物的多样性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的多样性。
2. 讲解:介绍生物的分类,讲解生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3. 互动:学生分享对生物的认识和感受。
4. 总结:强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植物的智慧1. 导入:展示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如沙漠中的植物。
2. 讲解:讲解植物的共生、寄生等智慧。
3. 案例分析:分析植物智慧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如食用植物、药物来源等。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植物智慧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潜力。
第三课时:动物的启示1. 导入:通过展示动物的特性和生存策略,引发学生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的“老师”》教学设计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读课文,弄懂三个主要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弄懂三个主要的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说话:大家一定知道许多有关“珍惜时间、勤奋学习、立远大志向”的格言,谁愿意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揭题激趣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
读题。
2、激趣
读了课题,你想了解什么?
(人类的老师是谁?它们为什么是人类的老师?)
过渡:那就请大家带着好奇心去读一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放声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分小组朗读课文在小组内评议,正音,不熟的地方再多读几遍。
3,同学们刚才读得真热闹,谁愿意来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指名分节朗读)
4,课文读到这里,大家一定知道人类的老师是谁了吧?谁愿意来告诉大家?
(指名回答)
自然界种种生物(板书)
齐读最后一句(你是从文中的哪句话了解的?)
三、精读课文
师:为什么说自然界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边读边想,细细地体会,可以把关键的词句圈圈划划,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还可做上记号。
1.学生自读课文,体会理解。
师:怎样?有收获吗?可能也有疑问吧!请同学们把你的收获在小组里说出来,和大家分享。
当然,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来,在小组里提出来,讨论讨论,行吗?
好,畅所欲言吧!
2.学生交流讨论
师:刚才同学们交流讨论的十分热烈,十分投入。
那么,自然界的种种生物为什么是人类的好老师呢?请联系课文把你读懂的体会到的说出来,让大家听听。
3.集体交流
读懂并讲述清楚人类在飞行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三个方面向生物是如何学习的?
(1)科学家从鱼儿在水中自由升降的现象得到启示,发明了潜水艇。
(2)科学家研究鸟儿飞行的原理,发明了飞机。
从蜻蜓那找到防止机毁人亡事故的方法。
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动物的飞行特点,造出了许多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新式飞机。
(3)工程师模仿鲸的形体,改进了船体的设计,大大提高了轮船航行的速度。
(4)建筑师根据“薄壳结构”的特点,设计出许多既轻便又省料的建筑物。
(5)人们模仿袋鼠造出了会跳跃的越野汽车。
(6)人们模仿贝壳制成了外壳坚固的坦克。
4,拓展延伸
(1)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只有这些吗?你是从文中哪看出来
的?“……”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2)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你还知道有哪些?
5 理解最后一句话
(1)齐读最后一句(文中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的确是人
类的好老师。
)
(2)学到这,你对这句话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能用自己的话说吗?
(3)齐声朗读,再来赞一赞这人类的老师
6 小结
大自然是多么奇妙啊!经过对许多动物的研究,人类获得了不少启发,但这还远远不够,更多的奥妙还有待我们去发现。
四、奇思妙想
1 平时你一定观察过许多动物,从它们身上有没有受到些启发?请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好吗?
2 看来,大家一定有许多奇思妙想,能说出来和大家分享吗?
五、课外迁移
作业超市
1 课外自己寻找并阅读介绍人类向生物学习的儿童科普读物。
2 观察大自然中某些生物的特征,写观察日记,有兴趣的可做实验。
板书7 人类的老师
T
自然界种种生物
《人类的“老师”》教学设计三份
《人类的“老师”》教学设计之二
[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朗诵课文,了解一些关于仿生学的知识,从中受到启发,树立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向。
2.引导学生认识 6 个生字,理解“雷达、原理、关键”等词语。
[ 教学重点] 了解一些关于仿生学的知识,从中受到启发,树立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向。
[ 教学时间] 一课时。
[ 教学过程]
一、揭题激趣:人类的老师是谁?它们为什么能做人类的老师?
二、理解课文:
1.放声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抽查识字效果。
读一读“词语花篮” 中的词语,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写在空花篮上。
2.读完课文,大家一定知道人类的老师是谁了吧?——自然界种种生物(板书)齐读最后一句(你是从文中的哪句话了解的?)
3 •学习链接:p111 “仿生学”
4.为什么说自然界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边读边想,细细地体会,填写表格。
5.汇报交流
老师特点启发
蝙蝠超声波雷达
鸟儿、蜻蜓防颤飞机
鲸流线型轮船
鸡蛋薄壳结构屋顶
大袋鼠跳跃越野汽车
贝壳坚固坦克
三、大自然是多么奇妙啊!经过对许多动物的研究,人类获得了不少启发,
但这还远远不够,更多的奥妙还有待我们去发现。
阅读《鼹鼠的启示》
《人类的“老师”》教学设计三份
人类的“老师”》教学设计之
[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朗诵课文,了解一些关于仿生学的知识,从中受到启发,树立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向。
2.引导学生认识 6 个生字,理解“雷达、原理、关键”等词语。
[ 教学重点] 了解一些关于仿生学的知识,从中受到启发,树立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向。
[ 教学时间] 一课时。
[ 教学过程]
一、揭题激趣:人类的老师是谁?它们为什么能做人类的老师?
二、理解课文:
1.放声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抽查识字效果。
读一读“词语花篮” 中的词语,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写在空花篮上。
2.读完课文,大家一定知道人类的老师是谁了吧?——自然界种种生物(板书)齐读最后一句(你是从文中的哪句话了解的?)
3 •学习链接:p111 “仿生学”
4.为什么说自然界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边读边想,细细地体会,填写表格。
5.汇报交流
老师特点启发
蝙蝠超声波雷达
鸟儿、蜻蜓防颤飞机
鲸流线型轮船
鸡蛋薄壳结构屋顶
大袋鼠跳跃越野汽车
贝壳坚固坦克
三、大自然是多么奇妙啊!经过对许多动物的研究,人类获得了不少启发, 但这还远远不够,更多的奥妙还有待我们去发现。
阅读《緩鼠的启示》。